教育从心开始论文
教育从心开始范文
教育从心开始范文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高,教育也在不断推进。
然而,教育在化繁为简的同时,却不可否认地也在偏离其初衷。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切能力、品格和智慧的过程,理念上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现实中,我们却看到了过分注重分数、应试能力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上从心开始,重塑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首先,从心开始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各的优点和特长。
然而,传统上的教育往往是一刀切的,追求统一和规范。
这样做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也会导致教育的质量下降。
因此,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资源,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其次,从心开始意味着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人格的塑造。
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在追求分数和名次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道德和家庭的纽带。
这是因为教育过于功利化,注重的是结果而非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教育他们做一位真正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再次,从心开始意味着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重视学生的记忆和模仿能力。
然而,现实中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最后,从心开始意味着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和机械记忆,而应该是一种互动和探索的过程。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等手段使教育更加生动和有趣。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和引导者。
总之,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教育从心开始作文
教育从心开始作文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启迪,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和扶持。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心灵的滋养和引导。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内心品质和情感出发,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让他们在品德的阳光下茁壮。
首先,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内心品质出发。
学生的内心品质是他们未来成长的基石,是他们行为举止的根基。
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入手,让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定不移,不轻易放弃。
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感恩、助人为乐、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善良和宽容之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不忘感恩。
其次,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出发。
情感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交流。
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育要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老师和社会,让他们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个性和观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出发。
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育要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内心品质、情感和独立思考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坚强的内心、善良的情感和创新的能力。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教育从心开始范文
教育从心开始,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常说教育要让孩子们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为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做好准备。
这当然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些更深入的层面呢?教育不仅是琐碎的知识点和千篇一律的考试,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是对孩子们内心和精神成长的呵护。
在这个金钱至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对孩子们的心灵注入正能量,助其成长为有爱、有担当的人。
那么,教育从心开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强调了教育中“心”的作用,即关注个体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而非只关注表层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关爱、善良、勇气,以及审慎、思考和创造等主动性的品质。
这样的教育不仅有益于孩子们的内心成长,而且有益于未来的社会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出一代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必将成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的基石。
那么,如何实现教育从心开始呢?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建议。
1.培养孩子们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处理情感和心理问题方面的基本能力,包括交流、表达和情感管理等方面。
培养情感素质需要注重孩子们的情感需求,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情感状态,以及尝试探索和开发其中的潜力。
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关注家庭和学校关系,通过故事、游戏等介入活动,以及学习情感管理技能等方式达成。
2.培养孩子们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个体在思考和创新方面的基本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培养思想素质需要注重孩子们的思考需要,倡导自由思考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达成。
3.培养孩子们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道德伦理上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包括正直、质朴、谦逊、公正、尊重和感恩等方面。
培养道德素质需要注重孩子们的价值观和积极心态,以及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道德自我意识。
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道德讲座、志愿服务、班级组织、家风培养等方式达成。
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点思考【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做的事很多。
但我认为首先是老师思想的成长,心灵的净化。
思想有多高,人生才能走多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样的工作条件下,有的老师成绩斐然,声名远扬;有的默默无闻,平平庸庸。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天壤之别”?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教师的劳动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造就人格,所以心灵世界的“天地之差”造成了工作上的“天壤之别”!有的老师走上讲台就不再读书学习,使自己的心灵逐渐枯萎,有的老师则孜孜不倦学习,使自己的心灵始终沐浴在阳光雨露中,每一天都朝气蓬勃。
思想认识决定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决定着教育教学行为,行为又决定着老师的教育教学习惯。
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使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具备这几个特点:“平凡之中要有伟大追求”,“平静之中要有满腔热情”,“平常之中要有极强烈责任感”。
一、平凡的工作中要有伟大的追求学校就是铁打的营盘,学生就像流水一样周而复始,常常使人感到疲倦。
可是每一轮学生都是新的,照搬经验肯定干不好工作。
开拓创新是当今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这种思想素质。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它要求教师不仅研究今天的现实,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如果没有开拓创新精神就无法圣任这神圣的工作。
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如何从根本上革除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如何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运行机制,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全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这都离不开我们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理论,转变旧观念,积极投身于这场革故鼎新的教育洪流之中。
我们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是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胸怀伟大的教育理想,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追求!二、以满腔热血投入到周而复始的工作中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每一位教师不能满足于“教书匠”,而要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教育从心开始》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的时代,教育似乎逐渐偏离了其本质,变得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心开始,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石,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
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烦恼,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歧视、不偏爱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育从心开始,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会产生焦虑、沮丧、自卑等负面情绪。
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可以通过鼓励的话语、温暖的微笑、亲切的拥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合作游戏、主题班会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释放压力,增进友谊,提高心理素质。
教育从心开始,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让他们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需求,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教育从心开始》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未来。
然而,在当今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往往被简化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其最本质的核心——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情感和困惑。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天赋。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们常常被视为一个整体,接受着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和无助。
比如,有些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语文方面却相对薄弱。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他们,而不关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那么这些学生很可能会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相反,如果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学习障碍所在,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教育从心开始,还意味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如果一个人缺乏道德和价值观的引导,那么他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高学历的人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这充分说明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如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价值;也可以开展关于诚信的讨论,让学生们明白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教育从心开始,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
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摘要】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从心开始的关键。
这种教育方式的实践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教育从心开始将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从心开始,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实现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和态度,它将引领教育事业朝着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育, 从心开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实践意义, 未来发展, 教育改革, 关键。
1. 引言1.1 教育,从心开始的重要性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未来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而教育,从心开始,更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种理念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需求。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真实的快乐和满足,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内心的坚强和自信,也是教育,从心开始的重要内容。
教育,从心开始,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教育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非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从心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要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地接受并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自发地去学习和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资格证作文素材——范文
范文〔一〕请以“教育从心开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教育从心开始“教育从心开始”早就被人们提出来了,但一般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指对学生的关爱,而我认为它更深、更广的含义应该指教育的机智。
被人们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芒的职业——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那么,它不是一门艺术吗?因为艺术需要表达美和创造性,而教育正好表达了这个特点,一个搞艺术的人,难道不需要用心吗?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给学生师爱。
教育如果没有爱无疑于茫茫沙漠没有水源。
但这“爱”,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方式恰当的爱能让学生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与幸福,这种爱如同涓涓的细流能让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养;反之会让学生感受到火上浇油的烦躁与愤怒。
要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爱”。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在教学中讲究技巧。
我的音乐老师的成功教学案例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班新选的那个音乐委员因为胆量小放不开,高音部分总是上不去,李老师就对她说:“你的声音很好听,这首歌更好听,我想跟着你学,请把我也当你的同学,放开了唱,一定能唱好的。
”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那以后,自信点燃了她学习的激情,笑容随时在她脸上绽放。
就是这句微不足道的鼓励却让这个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
所以我想起人们常说的: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学生辉煌的人生,也可以摧毁学生理想的城堡。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注意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
遭遇偶发事件一定要冷静,要处理得灵活。
有的年轻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硬逼学生交出看的书籍,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愿交,于是和学生抢、厮打,最终不了了之。
用一个眼神、一句话去提示他,让他自己把书收到课桌下,下课后再找他谈。
难道这不是良策吗?课堂上还有更多的偶发事件,比方教室突然飞进不速之客,并且已经虏获了学生的心,不妨就此开一个“如何保护动物”的主题班会;再比方罕见的白雪让学生目不转睛的时候,何不让他们一次看个够?当今这个社会只要你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能被学校聘用,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就这一点来说当老师很容易,但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的很难,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的个体,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所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改良、完善我们的教育方法。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教育从心开始》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
它关乎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未来。
然而,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的时代,教育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迷失了方向,变得越来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天赋和梦想。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用同样的标准和要求来对待所有的学生。
这种做法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也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乐趣。
教育从心开始,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他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困惑和烦恼,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
同时,老师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和支持。
教育从心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品德和价值观才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品德修养。
我们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从心开始,还需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
在一个压抑、紧张、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很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相反,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教育 从心开始范文
教育从心开始范文[1]从高考制度来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成才方式,并没有任何根本上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来的是社会就业问题;[2]不管学习知识是如何的多,学位如何的高。
动手实践能力的低下,是公认的事实。
经历了10多年的教育,学生们仍然需要在社会中从头开始他们学习一些常识:独立思考、做事的态度、根本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等。
对老百姓来说,倾其一生投入的子女的教育资产,跟冷酷的现实相比,是一条壕沟:无法理解,也不能原谅;[3]在教育的整体环境中,学生、教师和家长都不快乐。
学生被揠苗助长,教师在职业的现实要求面前屈服,家长在希望的田边眺望和祈祷,看着田里的庄稼任人蹂躏,插不上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实,教育早已经沦落为世俗成功的工具了。
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热衷,不是导向人的内心的培养,人生幸福的向导,而是导向现实成功的窄门:读好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时机的话,出人投地。
一个人的一生,如此地薄弱:从出生的那一天,就看见走向天堂的所有道路,这,就是我们希望的一生吗?如果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只是一条从头到尾的光滑的高速公路。
那么关于幸福、关于价值、关于爱、关于恨,关于成功和失败,所有人生旅途的风景,难道只是缺乏挂齿的装饰和碎片吗?所以,生活是如此广阔和重要,可以想象得到,教育的缺乏是那么显而易见地:[1]不鼓励思考总是在乎问题的答案的唯一性,本质上就是不鼓励思考。
既然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何必要想呢?大家都知道,那个正确的答案,在教学参考书中,在老师的口中。
学生们从无数次考试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不被老师打勾的选择都是错误的选择。
[2]对权威的盲从对权威的盲从,不仅剥夺了思考的自由,而且助长了害怕。
因为最平安的做法,是不用出格。
所以,创新是越界,而不被鼓励。
创新的通俗说法,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3]教师在职业中挣扎有良知的老师,都是育人重于授业。
老师是最了解教育需要什么的了,但他们在职业的现实中徘徊: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价值,就没有工作,就不能在现实中存活。
教育从心开始作文范文
教育从心开始教育,自古至今,都承载着传承文明、塑造未来的重任。
然而,教育的本质何在?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还是更深入的内心触动?在我看来,教育应从心开始,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疑虑。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和认同。
教育从心开始,也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而不是一刀切地追求成绩和分数,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从心开始,还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教育从心开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教育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需要他们用心去倾听、去理解、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教育从心开始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
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滋养,共同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
论文:教育改变,从“心”开始
教育改变,从“心”开始自卑而超越。
译者彭正梅先生对阿德勒教育思想的开篇介绍,一下子捕获并震撼了我的心。
正是这五个字的标题,和她深入浅出的全面剖析与解读,为我点明了阅读这本书的主旨和努力前行的方向。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认识:自卑,是人生之路的羁绊。
毕竟,人往往因自卑而缺乏自信,导致停滞不前或前进的动力不足,甚至最终因看不到希望的光亮而选择放弃。
读了书中关于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章节,我才发现,自己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对自卑消极一面的理解上。
阿德勒认为,自卑大多是由先天或遗传的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也包括人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压抑和排斥所造成的抑郁之感。
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隐藏着一种自卑感。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
适度的自卑感,是个体追求优越和完美的动力。
只有自卑感过于强烈,并产生了自卑情结,才被称为一种病态。
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
阿德勒指出,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
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藏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对照阿德勒的教育观点,反思我既往的教育行为,我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又对学生行为背后的生活史了解多少?除了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做出可能不恰当的评判,还能剩下多少值得回味和慰藉的教育智慧呢?阿德勒还强调,学校必须学会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个体,一块有待琢磨和雕琢的璞玉;学校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脱离行为者的人格来判断他的某一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行为都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从孩子某一方面的长处出发,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大为轻松了。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清爽的马尾、一副黑框眼镜、一身没有一丝褶皱的连衣裙,优雅地站在三尺讲台,手中一本教科书,带着学生走进课文,走近每一个作者内心—我的心中语文老师该是这样的。
而我,似乎与此格格不入。
初为人师,内心是极慌张的,甚至不知自己在慌张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幸而在入行之初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是他们燃起我对教育事业的信心。
刚接触到这群孩子时,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毕业,每天繁琐杂碎的事情让我焦头烂额。
早上会有几个孩子到教室拖着家长大哭,不愿独自坐下来;会隔三差五的有孩子报告谁谁谁尿裤子了;会有孩子跟我说作业忘记带了;也少不了家长各种各样对孩子情况的询问。
一时间,我突然觉得自己要面临的问题太多,充满了压力。
我开始变得暴躁,面对孩子们的不听话,我会严肃地批评他们。
久而久之,班上的确不再那么吵闹,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纪律性。
但同时,我发现孩子们一到其他老师的课就会很开心去迎接老师,围着老师说这说那,可对我从来不会。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让这群孩子远离了我?后来,我的课堂上一件小事改变了我。
班上有一个很调皮的男孩,他喜欢动来动去、找周边的小朋友说话、玩东西,就是静不下心来上课。
没办法,我只好让他一个人单独坐一个位置。
这样也只是减少对其他同学的影响,他却没有因此有所进步。
上课时,我又一次发现他埋着头,大家都在读课文,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他也丝毫没有发现。
那是一本关于动物的绘本,他看得津津有味,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上面有许多字都还不认识,可他却看得入神。
我没有提醒他,这节课我们正好上热带鱼,我就在课堂上请他来说说他知道的关于热带鱼的知识。
他站起来一如既往,什么都说不出来,正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小声地说:“我知道鲸鱼。
”我愣了一下,问他:“你知道鲸鱼哪些知识?”他没有想到我会让他说,睁大了眼看着我,我对他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可能是接收到我的鼓励,开始给大家讲述。
我从没想到一向站起来手足无措的这个男孩,竟也会滔滔不绝地展现着自己。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5篇材料]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5篇材料]第一篇:教育从心开始论文教育从心开始——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叶老的话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一句名言,深刻又形象地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不重视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
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
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
因此,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自然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的,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从点滴抓起,抓好养成教育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规范》,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
小学生因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教育从心开始》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未来。
在教育的长河中,我们不断探索着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以培养出有道德、有智慧、有体魄、有美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然而,无论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如何变化,“教育从心开始”这一理念始终不变。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特长和梦想。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去衡量和塑造他们,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比如,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于那些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支持,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让教育走进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教育从心开始,要求我们用爱心去温暖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会有迷茫和失落的时候。
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老师的关爱和鼓励。
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真诚的表扬,都可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我们要用爱心去包容学生的错误,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从而学会关爱他人,传递爱心。
教育从心开始,需要我们以耐心陪伴学生成长。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犯错、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慢慢成长。
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表现不佳而失去信心。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潜力,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就像一颗种子,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师德论文《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走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在职业成长过程中不断解读“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刚步入教师行业中,懵懵懂懂的我心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期望自己能够在这份职业里找到奋斗的动力。
但我的能力却需要不断磨练和学习,这期间的我有过迷茫,有过困惑,当我第一次上公开课,脚哆嗦着,脑袋紧绷着这些模样仍记忆犹新。
但我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在教学中碰见这么个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吐字不清,他的动作平衡能力较差,由于他的表达能力和动作能力都相对较弱的情况,同伴们不怎么愿意跟他进行游戏。
这天在攀爬活动中,大家都积极勇敢的进行活动。
可是这个小男孩跑到我面前,不去排队。
他低声说:老师,我害怕。
我鼓励他说:阿鹏,你可以的,老师会帮助你。
但是他仍旧不敢踏出那一步,他就站在那里,小手揪着自己的衣角,呆呆的看着我,我从他眼神里看到了他的害怕,看到了他的不知所措,甚至我还感受到了他需要我的帮助。
我蹲下来,抱抱他。
我让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进行活动的,然后我在旁边解说着如何正确攀爬。
看到他慢慢放松自己。
我再次邀请他进行游戏,陪着他并鼓励他:“两只手抓住,然后一只脚上去,再抬另外一只脚”,他试着按步骤做这些动作,期间他回过头来看看我,寻找我的目光。
我面带微笑的看看他,最后他赢得了掌声。
他终于赢得了掌声,他腼腆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眼睛里带着光。
我回过头看看自己,教育无小事,教书育人是相互促进的。
在学习生涯中,除了学海无涯的中学,记忆中最深的有两件事,它们与我的分数无关。
我在农村里长大,也在村里的小学就读。
我的母校是一个大门,每个人进去都要经过。
这和现在的学校都一个样子,然后里面是一间一间的教室。
村里的学校有两层,高年级的在楼上。
一年级的时候,我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而一年级那时候的我却不开心的,我盼望着快点结束。
有次老师布置作业我早早地完成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站在楼道上看着雨下不要停,我们伸手去玩水珠。
这时班主任经过,制止了我们。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教育,从“心”开始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教育,从“心”开始当今社会,“心理健康”已经被接受为一种“现代的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中,以及在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都已经渗透了心理健康的精神和内容。
那么,学校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教育则更需要渗入心理健康的精神和内容,因为学校和社会一样都是以“人”为主体,“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识才”,所以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教育从“心”开始。
“个性化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还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从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欲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力打造素质教育,但纵观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就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言,大部分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核心、为主体、为主要的内容;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尺。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以人为主,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学生,应该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个性化心理教育就是一种真正以“人”为主,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育模式。
它改变了传统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的现象,强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
应该说,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将会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将“个性化心理教育”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呢?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角色。
但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学生、重新定位学生,要以一种全新的、发展的、辨证的观点看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在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渗透“个性化心理教育”。
教育从心开始作文
教育从心开始作文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灵魂的沟通。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格的熏陶,对心灵的滋养。
教育从心开始,意味着教育者要以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引导他们成长,用心去激发他们的潜能,用心去培养他们的品格。
教育从心开始,也意味着学生要以真心对待学习,用心去领悟知识,用心去塑造自己,用心去追求卓越。
教育从心开始,首先需要教育者以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潜能和需求。
教育者要用心去了解每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纽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其次,教育从心开始,也需要教育者用心去引导学生成长。
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用心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只有用心去引导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导航,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再次,教育从心开始,也需要学生以真心对待学习。
学生要用心去学习,用心去领悟知识,用心去探索世界,用心去提升自己。
只有真心对待学习,才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同时,学生也要用心去尊重教育者,用心去感恩他们的辛勤付出,用心去理解他们的教导,用心去践行他们的教诲。
只有真心对待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回馈社会。
最后,教育从心开始,也需要社会各界用心去支持教育事业。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社会各界要用心去关注教育事业,用心去支持教育改革,用心去倡导教育公平,用心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只有社会各界用心去支持教育事业,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教育,从心开始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教育,从心开始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的思想变化复杂,在教育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更需要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里,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本文从“调解打架事件”“换位风波”“我冤枉了他”三个教育实践中反思班主任在教育中如何走进学生心里,给他们以心理上的保护与帮助,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调解换位冤枉怎样才能管理好班级?从我做班主任开始就一直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当班主任十多年来,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处理学生的各种矛盾中,我感悟到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上除了要有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
一、调解打架事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下课五分钟后,一个同学跑到办公室来跟我说,班上有同学打架了。
我马上和这位同学一起赶回教室。
回到教室时,看到睿睿和轩轩打在了一起,几位同学过去劝架,但是没有效果。
睿睿和轩轩两只手臂互相抱在了一起,靠在墙上。
我快速走过去拉住睿睿,说不要打了,有什么怨气和怒火,跟我到办公室去解决。
他们俩虽然被我拉开了,但脸上仍然充满着怒火,眼睛怒视着对方,谁都不服谁,很不情愿地跟我来到了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我先让他们各自说说打架的原因。
睿睿说下课后他走出位置,想到阳台上透透气。
走得太急撞到了轩轩,刚要说声对不起,轩轩就很用力地打了他的手。
他的手都被打红了。
这个我是可以理解的,轩轩长得又高又壮,力气很大,而且在外面学了跆拳道,打人是非常痛的。
睿睿说他只是不小心撞到了轩轩,但是轩轩却是故意来打他的,而且打得那么痛。
于是他又打回了轩轩。
轩轩也毫不退让,又打了睿睿一拳。
这样就打起来了,直到我赶到把他们拉开。
我又让轩轩说明情况。
轩轩说:我刚要走出位子,睿睿就撞了过来,我的大腿刚好就被他撞到桌角上了,大腿像突然被针刺了一样痛得难受,我就打回了睿睿。
没想到睿睿又打了我一下,于是我们就这样打起来了。
"听了他们的解释,对他们打架的起因了解清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从心开始——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叶老的话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一句名言,深刻又形象地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不重视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
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
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
因此,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自然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的,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从点滴抓起,抓好养成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规范》,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
小学生因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
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积极组织培训,促进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
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
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晨夕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养成教育
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一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文化层次居中的城市居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
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
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
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
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
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
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
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
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四、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
树立师表,蜡炬不成灰。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
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
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
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
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
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五、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
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优秀小组的评比,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
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
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习行为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作为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