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
冯尼古特《五号屠场》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冯尼古特《五号屠场》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冯尼古特《五号屠场》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五号屠场》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作家冯尼古特(1922)的成名小说。
论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屠场》解读
043厄普顿·辛克莱是著名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擅长书写“揭发黑幕”的小说。
他的代表作《屠场》讲述了尤吉斯一家移民至芝加哥的悲惨遭遇,书中对肉类食品加工的描写推动了美国食品卫生检查法的制定,同时揭示了美国社会进入工业时期后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生态危机爆发,世界对生态给予更加迫切的关注。
由此出现许多反映生态系统破坏的环保小说,国内外学者对此类小说中生态危机的揭示,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做了许多探究,但这些研究比较宏观,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鉴于此,本文从鲁枢元的生态三分法出发,对文本进行细读,探究《屠场》所反映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思想。
一、生态批评的内涵世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1970年末出现了许多环保小说,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研究,于是逐渐演变成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对文学或者对生态危机的批评,探究人与自然以及文学的关系,而后与学科交叉,继续深化。
与此同时,世界上对生态批评的研究也随之而来,欧美西方生态批评主要以深层次生态批评中的整体主义为核心,而中国本土生态批评主要分为中国本土理论构建派、欧美生态批评理论阐释派,以及文学文本理论阐释派。
其中,以中国本土理论构建派为代表的鲁枢元将生态批评与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文学生态学,并且在此基础上,将文学生态学划分为以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经济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这三个维度实际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三者相互依赖,但是不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
二、生态批评视域下对《屠场》的生态解读(一)人类中心主义:自然关系失衡对于自然生态,鲁枢元有自己的见解,他将独立的自然界看作自然生态研究对象,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但随着人类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加节制地向有限的自然索取,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尖锐,导致自然生态失衡。
浅谈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中的后现代生态情怀
浅谈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中的后现代生态情怀作者:于萍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1期摘要:冯内古特是一位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
他的作品《五号屠场》被称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里程碑式”的优秀作品。
文中将喜剧和悲剧中的快乐和悲痛的情绪以黑色幽默的手法集合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中,回顾了他在二战时期亲身经历的德累斯顿事件,深刻描述了对人类的爱和同情。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后现代生态情怀,在后现代背景下反映出了人类、自然界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后现代主义;生态情怀引言:作为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之一,《五号屠场》以后现代派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蒙太奇和戏仿将科幻和历史相结合,描写了人类的愚昧和战争的残忍,批判了当时生存状态的荒诞和战争的影响。
随着生态情怀理论被更多人关注,许多国内外的经典作品也被纳入生态视野,冯内古特作品中的生态理论开始在评论界成为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其中对生态的反思也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在对冯内古特作品的研究中新的趋势就是运用生态批评对其作品进行解读。
一、冯内古特的叙事特点后现代主义主张变革和创新,反对用单一的结构来叙事,强调开放性和差异性。
在《五号屠场》中冯内古特就是运用了这一特点,将故事进行解构,抛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将幻想、虚构、历史和现实进行融合,构建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模式。
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的创作中,将历史和虚构的故事进行融合。
在小说开篇之前冯内古特就作为历史人物登场,文中冯内古特是作为第四代德意美国人生活在科德角,曾经当过美军步兵侦查员,亲身经历了德累斯顿的轰炸事件,最终得以幸存的故事。
在小说开始后,作者将自己现实的身份虚构入文中,正在写经历了德累斯顿的轰炸事件的作家,文中的这位作家与冯内古特拥有相同的经历,为了完成这部小说而四处寻找素材,并在文中将这部小说命名为《儿童十字军》,《五号屠场》最终出版的完整书名就是《五号屠场——儿童十字军》。
浅析精神生态视域下的《五号屠场》
Jiangsu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21.1浅析精神生态视域下的《五号屠场》吴肖蒙(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五号屠场》是冯内古特的代表作,小说体现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态的失衡。
本文运用精神生态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物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心灵的拜物化等精神困境的表现以及主人公的救赎方式。
《五号屠场》体现了冯内古特对人们精神生态的人文主义关怀。
关键词:《五号屠场》;精神生态;生态批评0.引言《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是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小说自1969年发表以来,便受到国内外文学批评家的青睐,冯内古特也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五号屠场》以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元小说、拼贴、黑色幽默等元素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因此也被文学批评家评为美国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
小说以冯内古特亲身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毕利被捕后的所见所闻以及英美联军在德国战败已成定局的事实下对毫无反抗之力的小镇德累斯顿的大轰炸。
在《五号屠场》中,冯内古特揭示了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物质主义的盛行,人们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疏离,从而造成了精神生态的失衡。
生态批评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是继女性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等文学批评后的一种新的模式。
鲁枢元将文学批评分为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生态自然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 内在的情感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他指出,就现实的人来说,人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鲁枢元,2000:147)O他认为精神生态是生态学家经常忽略却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
精神生态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鲁枢元,2000:148)o本文从精神生态理论入手,分析《五号屠场》中人物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心灵的拜物化等精神困境的表现以及毕利应对的方式。
神话_原型批评视角下的_五号屠场_中原型的重新解读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 收稿日期:2009-11-04作者简介:王文采(1986-),女,内蒙古赤峰人,200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五号屠场》中原型的重新解读王文采(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五号屠场》作为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最具争议性和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兴趣和源自不同角度的评论。
小说以主人公毕利的时空穿梭为时间线索,运用大量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极大创伤。
从神话—原型角度重新解读小说,旨在以《圣经》故事为依托,通过寻找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和宗教情结得出小说的另一条精神线索。
关键词:《五号屠场》;神话—原型批评;毕利;耶稣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105-03 引言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
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精神分析学派在西方文艺理论界三足鼎立。
它的兴起源于当代人对人类早期的原始思维及其人类的共同心理结构的研究。
神话原型批评的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文艺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Northr op Frye,1912—1991),对弗莱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以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James Frazer,1854—1941)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 -G .Jung,1857—1961)的分析心理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
弗雷泽的长篇巨著《金枝》(The Golden Bough )是一部以巫术和原始宗教仪式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原始文化习俗的人类学专著。
该书通过研究各种原始习俗发现了潜藏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中神话和祭祀仪式的相似性,这为神话原型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启迪。
《五号屠场》毕业论文开题幻灯片
结论
精神的真空化和心灵的拜物化——精神 世界的客观反映
“真空化”
(直接原因)→“拜
物化” “拜物化”(间接反映) → “真 空化”
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客观反映
真空化:普遍存在的精神空虚现象,
对宗教的失望、对上帝的嘲弄。 拜物化:金钱成为人们衡量自身价 值的唯一途径。
后现代社会人生存方式的客观反映
存在的“疏离化” 行为的“无能化”
存在的“疏离化”
加剧了
行为的“无能化”
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
使后现代文学的研究与人类的精 神生态紧密相联,为后现代文学 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
启发人们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 同时,加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 使科学技术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
研究的重点
研究目标
找出后现代人的各种精神症状。
挖掘小说怎样揭示深刻的社会现
实,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 分析不平衡的精神生态给人类带 来的毁灭性的后果。
研究框架
引言
1. 作者和作品简介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提出论题)
第一章 精神生态批评理论概说
精神生态学:
与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
第三章 《五号屠场》中存在 的“疏离化”和行为的“无能 化”
1.
存在的“疏离化” 1.1 人与自然的疏离 1.2 人与人的疏离 1.3 人与内心世界的疏离
第三章 《五号屠场》中存在的“疏离化” 和行为的“无能化”
2.
行为的“无能化” 2.1 人对自身命运无能为力 2.2 个人对人类命运无能为力
研究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
第二章 《五号屠场》中精神的“真空化” 和心灵的“拜物化”
论冯内古特作品《五号屠场》中的技术与人的异化
论冯内古特作品《五号屠场》中的技术与人的异化杜佳鹏(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00)摘要: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自1969年出版至今,众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度挖掘,如反战主题、黑色幽默的运用,非线性叙述模式等。
然而,小说中多处涉及的技术与人的异化关系却鲜有人关注。
从战争和战后两个方面展现技术对人类异化的影响,有利于分析人类在战争和技术发展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危机,以及战后承受的精神创伤。
关键词:《五号屠场》;技术;异化;战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5-0200-021引言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2007)是当代美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
在他长达五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十四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戏剧。
《五号屠场》是他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基于冯内古特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五号屠场》展示了技术力量控制下战争的残酷和战后人们生活的荒谬。
由于该小说蕴含的强烈的现实意义,冯内古特获得了学术界和读者的一致推崇,成为时代的发言人。
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和社会评论家,冯内古特始终关注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饱受强大技术控制并折磨的弱小角色,《五号屠场》当然也不例外。
小说中也出现大量关于技术发展造成人们生活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描述。
本文尝试从战争和战后两个方面,表现技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异化作用,力图揭示技术是现代社会人类异化的根源。
2战争中的技术与异化2.1虚假的战争宣传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战争的虚假宣传上。
这里主要指的是政府利用技术手段对战争本质的美化和对少年参军的诱骗。
在战争期间,技术成为统治者控制公民的工具。
具体来说,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被用来美化战争,宣扬“爱国主义”,扭曲所谓的敌人形象。
在统治者的宣传下,公民应该无条件支持政府的决策。
《五号屠场》读后感——掀开人性的神秘面纱
《五号屠场》读后感——掀开人性的神秘面纱去图书馆不经意间看到了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屠场”两个字。
那天晚上很冷,当我拿起它的时候,顿然感觉寒气从四周向我袭来,我知道这是一本记载着血腥故事的小说。
《五号屠场》是一部独特的反战小说,作者曾于二战期间被德军俘虏,被安排在德累斯顿服苦役,亲身经历德累斯顿被盟军轰炸,最终成为废墟,在黑暗下发出声声悲痛的呻吟……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对敌无害,对友无益,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毕利,通过傻乎乎的主人公的独特感受,一方面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残暴、无人性,另一方面也抨击了盟国轰炸的累斯顿的野蛮行为,并且还借用了杜撰的541好大众星上的生物来讽刺、嘲笑人类的愚蠢性行为。
被称为儒学大师的亚圣孟子曾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也成了天真孩童的顺口溜,可折叠部小说中体现的人性思想却无一点“善”的表现,有的只是相互残杀,血淋淋的战场,看了让人不寒而栗。
主人公毕利是一位理发师的独生子,作为不并参加欧洲战斗,结果却不幸被德军俘虏。
几年后他退伍了,并进入了埃廉验光配镜专科学校学习,最后还成为了配镜公司老董的女婿,在他老丈人的资助下也开了自己的公司,过着外人眼里幸福的生活。
可毕利却备受战争的羁绊,他在时间上患了痉挛症,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淡忘了自己的现在,总是不停地穿梭于战场与现实。
明明一家人幸福的相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可瞬间便是屠场里惨不忍睹的场面。
他的穿梭借助了541号大众星飞碟,至于为什么叫541,我一直很好奇,但我至今却未得到一点关于它的消息。
这是一个时间旅行飞碟,帮助人穿越时空、穿越历史。
这里是德军的俘虏营,班长是只有一只胳膊一只眼睛的俘兵,他们被文雅的称为“琥珀里的虫子”,是的,的却像一个琥珀,从外面看着很幸福,其实他们已被禁锢,而且还被拿出来把玩。
“在一节车厢的美国人通过透气孔向外大声喊说:‘有人死在里面啦!’四个卫兵听了无动于衷,‘唷,唷’一个卫兵点头说”,在他们眼里,俘虏死了“也就这么回事”,不需要什么大惊小怪的,他们还在享受快活的日子呢!“另一节车厢宛如天堂,烛光通明,还有铺着被子和床垫的床铺,咖啡壶放在放在炮弹壳做的炉子上,不时地喷出股股蒸汽。
《五号屠场》解读
《五号屠场》解读冯内古特是走红于60年代的著名美国小说家,本文通过对他1969年的代表作《五号屠场》的解读,认为这部小说虽然几乎具备后现代小说的所有特征,但要把它确定为一本后现代的文学作品,似乎还证据不足,至少在它的精神实质上,还是一本现代派的小说。
或者说,是一部披着后现代外衣的现代派小说。
标签: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后现代冯内古特是走红于60年代的著名美国小说家,发表于1969年的《五号屠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并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小说。
然而,我认为这部小说虽然几乎具备后现代小说的所有特征,但要把它确定为一本后现代的文学作品,似乎还证据不足,至少在它的精神实质上,还是一本现代派的小说。
或者说,是一部披着后现代外衣的现代派小说。
下面,我就对它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个傻里傻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人公毕利的眼睛来观察战争,叙述了二战中英美联军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炸毁了德国的德累斯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不设防的城市,致使十三万五千多人葬身火海、千年文明毁于一旦。
但整本小说中没有任何战争场面的描述,甚至在描写德累斯顿大屠杀的情景时,作者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
因为作者是根据毕利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整个事件的,而在德累斯顿大屠杀的全部过程中,毕利与其它几个战俘正在第五号屠宰场的地下室工作,所以作者只描述了他们走出地下室之后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情形。
一、碎片化的叙述方式从结构上来看,小说共分十章。
在第一章里,作者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故事的构思过程,故事的开端,高潮和结局,材料的搜集,以及小说的主题等,并在此后的故事中不断现身。
这看上去很象是采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手法,也就是把小说操作的痕迹展现给读者看。
然而,我们要注意到这么一点:在元小说中,把小说操作的痕迹展现给读者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醒读者,小说是作者虚构的,是不可信的。
而在《五号屠场》中,作者却是作为一个二战的亲历者,德累斯顿大屠杀的见证者出现在书中的,作者现身的目的是为了让书中的故事更加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边界的消解,神话的破灭——动物研究视角下的《五号屠场》
外国文学研究102边界的消解,神话的破灭——动物研究视角下的《五号屠场》李素杰摘 要:《五号屠场》是美国作家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鲜明的反战主题而著称,然而小说中众多的动物意象却一直未引起关注。
本文借助新兴的动物研究理论对这些动物意象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它们背后的主题蕴含。
笔者发现,这些动物承载着多重意义。
作为隐喻符号,它们是展现人性的镜子,揭示了人在战争面前的尴尬无助,打破了“人乃万物之尊”的神话。
它们同时又是鲜活的生命主体,代表着战争中动物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作家深沉博大的人道主义思想。
此外,小说将动物、战俘、地球人在动物园和屠宰场被巧妙地平行并置、交叉错位,消解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边界,是对西方文明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种歧视主义的尖锐批判,因而使小说超越了反战小说的意义。
关键词:《五号屠场》;越界;动物;物种歧视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DOI:10.12002/j.bisu.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7)02-0102-15作为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冯内古特的诸多后现代艺术创新已经得到广泛研究。
然而,其小说中丰富的动物意象却长期被论者忽略。
新近兴起的动物研究为解读这些动物意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
人文学科中的动物研究以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为核心议题,检视人类社会中动物的伦理地位和文化再现,揭示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重构人在生态共同体中的伦理身份,从而营建平等、和谐、共生的种际关系 。
借助这一理论,本文对《五号屠场》中的动物意象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这些意象背后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蕴涵。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作品的越界主题,即人兽边界的逾越与消解,在此基础上,作家对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文明发起拷问。
[基金项目]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M201710031003)、“北京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基地(文学方向)”阶段性成果。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五号屠场》
种种描述揭示 了在 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中 ,人 与 自然之间已没 有 了以往 的平 等互惠 、 和谐共处 , 人类却 通过征服 、 控制 和改造
自然为 自己谋求私利。
科 学 技 术 与 生 态 危 机
生态马克思 主义者莱易斯 曾明确指出 ,造 成生态危机最深
征 服并 改造 自然 与 生 态 危 机
人公 比利 曾亲 眼 目睹过被其 同胞 “ 放进水塔活活煮死 的学校 女 生的尸体 ” [ 4 ] 9 7 。人的生命贱如蝼蚁 , 令人发指 的暴行更是 违背了 人类 社会 的人道 主义精神 。 此外 , 小说也同时表现了战后人们 为 发展社会经济对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强行破坏 , 烧掉平 民聚居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 ,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 中起
现 了战争 的惨绝人寰 ,尤其是英美联军轰炸德 国不设 防的城市 德 累斯顿 、 杀死 十三万五千多平民的暴行 , 并描绘 出战争对人类 生存环境 的破坏以及战后人类所处 的物质与精神荒原。
生态 马克思 主义是 于上世 纪 7 0年代兴起 的新 流派。 自 2 0
世纪 以来 ,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 , 科技 的不断进步与工业文 明的推
浅析生态 马克思主义视域 下的《 五号屠场》
义社 会 生 态危 机 的 新 型 理 论 。本 文在 生 态马 克 思 主 义 的视 域 下 , 从 征 服 与 控 制 自然 、 科 学技 术 、 经 济理
王 晓丹 曹 杨
性 三 个 维 度 探 析 美 国 当代 著 名 小说 《 五号屠场》 中 资本 主 义 社 会 人 类 生 态 危 机 的 根 源 , 反 映 出作 者 对
生存的困境觉醒的意识——《五号屠场》的生态批评
生 存 的 困境 觉 醒 的 意 识
《 五号屠场》 的 生态 批 评
于 娟
( 江苏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
摘
要: 库 尔特 ・ 冯 内古特是 美国文 学史上最 重要 的后现代 小说 家之一 , 其作品《 五号屠场》自问世 以来
备 受 关 注 。 冯 内古特 在 该 部 作 品 中描 绘 了一 幅 生 态 失衡 的 画 面 , 小说 的 主 人 公 毕 利 初 到 德 勒 斯 顿 时 , 被 这 个 城 市 的 美好 环境 所震 惊 。 然 而科 技 的发 展 , 文明进程 的推进 , 战 争 的 爆 发 破 坏 了 自然 界 原 有 的 美 丽 与 和 谐 , 该 市也 没 能逃 过 此 劫 , 使其成为“ 荒原 ” , 人 与 自然和 谐 共 存 的 关 系一 去 不复 返 了 , 人 与人 之 间 变得 异 常 冷 漠 , 人性被严重地摧 残和扭 曲。作 者希 望通过 小说 , 唤起人 们 的生 态意识 , 使人 与 自然 。 人 与社会达 到一种和谐
的严肃 意义 , 在感慨之 余去体 会作 者 内心 深处难 以用语 言表达的痛苦和失望 ” 。一些评论 家从新 历史 主义角度 解读该小说 。陈世丹说 , “ 《 五号屠 场》 的历史叙事 , 是一 个任 意、 循环 的话语结构 , 既有历史 的事实 又有虚构 的故 事, 用语言构筑 了历史 的现实动机 , 真实地 揭露 了历史 的 本来 面 目” 。此外 , 还有评论者从元小说 , 陌生化 , 原型批 评, 死亡与重生等方面对其研究 。但到 目前 为止 , 除 了从 精神 生态研究 该小 说外 , 还几 乎没 有人从 生态批评 理论 的另外 两个 范畴 (自然生 态和社 会生 态 ) 来 解读这 部小
空间批评理论视角下《五号屠场》中的空间隐喻
空间批评理论视角下《五号屠场》中的空间隐喻何彬彬【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五号屠场》是美国幽默大师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一部著名的反战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该文运用列斐伏尔及爱德华W.苏贾的空间批评理论,从主人公的家、报社和书店、狮子俱乐部、精神病院五个空间意象解读《五号屠场》中空间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展现在物理空间背后的深层隐喻,透视后现代民众的生存困境以期寻找出路。
%Slaughterhouse-five, which is a well-known novel written by American famous writer Kurt Vonnegu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patial criticism theory of Henry Lefebvre and Edward W.soya, The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metaphors through the five spatial images including home of the protagonist, newspaper office and bookstore, lion club and mental institution in order to expose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pace and reveal living predicament of postmodern society in a hope of finding the way-out.【总页数】3页(P195-196,214)【作者】何彬彬【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相关文献】1.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 [J], 于磊2.空间批评理论视角下《五号屠场》中的空间隐喻 [J], 何彬彬3.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前”表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 [J], 范丽群;莫优媚4.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身体空间隐喻研究--以“上-下”空间隐喻为例 [J], 陈妮妮;杨廷君5.空间批评理论视角下《五号屠场》中的空间隐喻 [J], 何彬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号屠场》读书有感
徐浦大桥为中心写出桥的特点作文7o字The Xu Pu Bridge, located in Shanghai, China, is a remarkable architectural marvel that astounds all who lay eyes upon it. Spanning across the Huangpu River, this bridge possesses several distinctive features that make it an iconic structure.徐浦大桥采用了独特的悬索桥设计。
巨大的主塔高耸入云,如同两座宏伟的雄鹰展翅欲飞。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桥梁的稳定性,还赋予了整个桥梁优雅而动感的外观。
Furthermore, the design of the Xu Pu Bridge pays homage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Shanghai. Adorned with intricate patterns and decorative elements inspir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bridge seamlessly blends modernity with tradition. This integration serves as a testament to China's ability to embrace progress while preserving its cultural roots.徐浦大桥以其卓越的技术工程而闻名。
在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处理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以及应对持续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
他们凭借着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成功地将这座壮丽的桥梁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空间批评视阈下《五号屠场》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空间批评视阈下《五号屠场》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作者:刘丽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认同问题是一个历史属性的问题,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结合库尔特·冯内古特代表作《五号屠场》的创作背景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空间批评的框架之内,通过梳理冯内古特在作品中精心构建的几个空间,尝试对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空间批评;身份认同作者简介:刘丽萍(1989-),女,汉族,四川自贡人,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现执教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冯内古特作为一位美国二战后的重要作家,其最受赞誉的作品《五号屠场》引起了国内外广大文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众多专家学者对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技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主题分析包括反战、死亡、人性异化、自由意志和宿命论,以及反英雄人物毕利的分析。
纵观国内外对《五号屠场》研究现状,空间批评理论分析仅局限于研究文中的空间隐喻,或者空间背后的文化、历史、权力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鲜有关注其身份认同问题。
本文试从空间批评视阈来解读《五号屠场》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问题。
一、德累斯顿与五号屠场:集体身份认同危机《五号屠场》是冯内古特凭自身经历写的一部小说,他是一名德裔美籍作家,在德累斯顿空袭中经历了严重心理创伤和身份认同危机,其关键在于见证了135000人的死亡,还来自于作者感到自身与死于大轰炸德累斯顿平民和发动轰炸的同盟国军队有关,却又无法真正融入两者中的任一集体中。
著名冯内古特研究专家罗小云说:“冯内古特在德累斯顿既是战俘又是自己空军轰炸的受害者,其双重身份的沉痛经历使他后来根本无法接受……”[1]P.176战争和死亡给作者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身份认同危机始终如梦魇缠绕在其左右,挥之不去。
《五号屠场》阅读感想
《五号屠场》阅读感想阅读《五号屠场》是一次深刻而引人深思的体验。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对战争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的细腻描绘,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让我谈谈为什么我选择阅读这本书。
我一直对科幻小说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挑战我们对现实和时间观念的作品。
《五号屠场》的时空穿越、平行世界等元素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的故事。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小说的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所吸引。
作者以一种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人性和时间的复杂故事。
书中的描写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和荒谬。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主人公毕利展开,他是一个经历了战争轰炸的幸存者。
通过毕利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以及人们在战争中的渺小和无助。
然而,作者并没有将战争描绘成一场纯粹的灾难,而是通过幽默和荒诞的元素,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的复杂性。
书中有一段摘录让我印象深刻:“历史以其庄严的篇章告诉我们十字军参加者只不过是些无知的野蛮人,他们的动机纯粹是执拗和偏见,他们的道路布满了血与泪。
但另一方面,传奇文学却夸大了他们的虔诚和英雄主义,用最热烈而激情的色调描绘他们的美德和高尚行为,描绘他们为自己赢得的不朽荣誉和为基督教作出的伟大贡献。
”这段摘录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们对历史的解读方式。
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历史的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这让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历史,以及如何避免对历史的误解和歪曲。
此外,小说中关于时间的观念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作者提出了时间不是延续而是平行的观点,这让我对时间和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们常常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但作者的观点让我意识到,过去和未来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的。
这使得我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然而,阅读这本书也并非一帆风顺。
电子版的质量问题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扰,错别字和翻译的不准确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感到困惑。
空间批评理论视角下《五号屠场》中的空间隐喻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五号屠场》中原型的重新解读
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五号屠场》中原型的重新解读王文采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9)001
【摘要】<五号屠场>作为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最具争议性和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兴趣和源自不同角度的评论.小说以主人公毕利的时空穿梭为时间线索,运用大量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极大创伤.从神话-原型角度重新解读小说,旨在以<圣经>故事为依托,通过寻找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和宗教情结得出小说的另一条精神线索.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王文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喧哗与骚动》 [J], 李小凡;杜珊
2.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尤利西斯》解读 [J], 黄守岗
3.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瑞普·凡·温克尔》 [J], 王玲;凌乐祥
4.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赎罪》中之“罪” [J], 何忠宝
5.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的《第三只鸽子的故事》 [J], 李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4, 2, 36-40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journal/wls/10.12677/wls.2014.22006A Study of Slaughterhouse Fiv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Tian Yu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Email: 83631340@Received: Apr. 30th, 2014; revised: May 5th, 2014; accepted: May 12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Slaughterhouse-Five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based on Kurt Vonnegut’s experience in firebombing of Dresden and was published in 1969. It is recognized as Kurt Vonnegut’s most in-fluential and highest achievement. Meanwhile,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a classic fiction of the postmodern literature. Most of the studies of Kurt Vonnegut’s Slaughterhouse Five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theme, black humor, postmodernism and culture. The present the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criticism as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focuses on Kurt Vonnegut’s classic novel Slaugh-terhouse Five and tries to explore Kurt Vonnegut’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ecological, soci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by the way of the textual analysis.KeywordsKurt Vonnegut, Slaughterhouse Five, Ecocriticism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宇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Email: 83631340@收稿日期:2014年4月30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5日;录用日期:2014年5月12日摘要《五号屠场》出版于1969年,是根据冯内古特自己在德勒斯顿大轰炸时的真实经历而写成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该小说不仅是冯内古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后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其研究价值可想而知。
以往对冯内库特《五号屠场》的研究,多数是着重于小说的主题研究、黑色幽默、后现代特征与文化研究等方面。
本文将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着重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小说《五号屠场》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挖掘冯内古特在小说中所想表达的生态意识,并对小说中所出现的生态关系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生态批评1. 引言生态批评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的必然表现,也是学者们对地球生命的命运担忧在研究领域的必然反映。
生态批评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在专著《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文学的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1]这一术语。
1978年,威廉姆斯∙鲁克尔特发表了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文艺理论家也应该‘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系统’”[1]。
它是继女性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等文学批评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模式。
从受关注程度,参与者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国内和国外影响来看,生态批评在过去十余年一直处于迅速上升的势头,“它和‘环境文学’的兴盛,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学现象’”[2]。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我国的生态批评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中以鲁枢元先生的人类三个知识体系最具代表。
他将生态理论的构建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面,并从这三个层次来解读生态与人类的关系。
他认为人既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同时他认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人与他自己的关系”[3]。
不再将研究的对象局限于单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而是提出了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观念,不仅丰富了生态批评的内涵,也为解读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本文就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别从自然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和精神生态失衡三个方面对《五号屠场》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从而挖掘小说中所揭示的后现代人类生态问题,以及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对人类生态环境的人道主义关怀。
也希望借此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2. “自然生态失衡”在《五号屠场》中的体现《五号屠场》(1969)是美国著名作家,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1922~2007)的经典作品。
是根据冯内古特自己在德勒斯顿大轰炸时的真实经历而写成的一部半自转体小说。
之所以说它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是因为作者冯内古特在写这部小时结合了自己参战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之后,冯内古特志愿应征入伍,赴欧洲参战,那时的冯内古特,保卫西方文明的信念十分强烈。
1944年12月,冯内古特在著名的保吉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城市德累斯顿。
1945年2月13至14日,英美空军在德军战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对不设防的历史文化名城德累斯顿实施了狂轰滥炸,整个城市被摧毁殆尽,十多万居民丧身其中。
冯内古特因为被关押在一家屠宰场的地窖中,成为侥幸逃过浩劫的极少数人之一。
这段恐怖经历对冯内古特来说刻骨铭心,让他看到民族间的仇杀如何达到歇斯底里的疯狂程度。
也正是受这段战争经历的影响,目睹了战争的血腥残忍,冯内古特萌生了用笔记录下这段历史现状的念头,于是写了小说《五号屠场》。
《五号屠场》讲述的是作者的另一个我——主人公毕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俘后送到德累斯顿做苦工,目睹了该市是如何在美国空军的轰炸下彻底毁灭。
虽然,他回国后过上优裕的生活,但始终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进而幻想自己被劫持到外星球,与好莱坞著名影星共同生活,以外星人独有的时空观对其不幸聊以自慰。
小说中,由于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驱使下,疯狂发动战争,使得德累斯顿“这座不设防,没有军事工业,也没有集中多少军队且用不着担心挨轰炸的开放城市”[4]。
原本的美丽丧失了。
小说第六章有一段这样的描写:“美国人在下午五点到达得累斯顿。
车门打开后,只见一座美丽的城市展现在眼前。
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这是他们生平所见的最可爱的城市。
天际变幻莫测,妖娆多姿,富有魅力而又荒诞离奇,在器毕利看来,它好象是一幅主日学校的天国画”[4]。
虽然主人公毕利刚到德累斯顿这座城市时,他就被这座城市的美景所震惊,但是没过多久,德累斯顿遭到了战争的侵袭。
“遭受到狂轰乱炸般的城市就如同月球表面一般”[4]。
对这不设防的城市所进行的毁灭性轰炸,冯内古特则借外星人之口称其为“宇宙恐怖分子”的“杰作”。
并且在描述德累斯顿毁灭时候特地援引了《圣经》中上帝对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城市的惩罚,暗示战争的操纵者们自以为可以像上帝一样草菅人命。
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战争的诱人之处就在于“每个人都从中得到点什么小东西”暗示战争的根源在于牟利的官僚资本阶层。
的确,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为了个人私利,日益膨胀的欲望,在不经意间已破换了自然环境。
在小说中,作者还有这样的描述“德国境内几乎所有带蹄的动物都已经被人类,尤其是士兵宰杀,吃掉和排泄了”[4]。
“手推车的轴是用死动物的油脂润滑的”[4]。
可见,大批动物被人类无情的宰杀,人类根据自己的意愿,不计后果的通过一切手段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要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坚持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3. “社会生态失衡”在《五号屠场》中的体现根据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中》对生态学的三种分类,社会生态也是生态批评的又一重要范畴。
生态批评不仅要解放大自然,倡导人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倡导人类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战争爆发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也使得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
在《五号屠场》这部小说中,社会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与人异化的关系上,最为典型的是小说中主人公毕利与妻子瓦伦西亚和与他女儿芭芭拉之间的关系。
对于毕利与妻子的关系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毕利不想同丑八怪瓦伦西亚结婚。
她是他患病的原因之一。
”“当他听见自己向他求婚时,当他请求她接受钻石戒指并成为他的终身伴侣时,他知道自己要精神失常了”[4]。
通过以上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毕利和他的妻子瓦伦西亚的婚姻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
他们不理解对方,他们的婚姻完全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
瓦伦西亚是伊利昂验光配镜专家学校产权所有人的女儿,毕利跟他结婚完全是因为他可以获得财产,并且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就向小说中所说的那样,“他同一个人和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要的姑娘结了婚,得到了报偿。
他的岳父送给他一辆新的别克车,一套全电器的住所,让他当伊利昂分店的经理,每年至少得挣得三万美元的收入”[4]。
在金钱,地位,利益等一系列的诱惑下,虽然毕利和瓦伦西亚结了婚,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