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诗章》
E.J.普拉特抒情诗的生态批评解读
![E.J.普拉特抒情诗的生态批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f8765fbf90f76c661371a5f.png)
景象为题材 的诗歌 , 更有像《 人与机器》 《 、 从石头 到
钢 铁 》 探 究 自然 与 技 术 革 命 关 系 的 诗 歌 。 到 晚 等
年, 普拉特还写下《 大地》 等具有强烈生态意识 的诗
篇。
但 目前 国 内对 J普拉特( ..r t 82 94 , .. E JPa 8—16 )是加拿大 t1 “ 为关 键 的诗 人 ”1、 最 重 要 的叙 事 诗人 ”2, 最 ]“ Ⅲ 三 ] 次获得加 拿 大最 高 级别 的文 学奖——“ 总督 文 学 奖 ” G vro eeagA ad) 被誉 为加 拿大 二 十 ( oe r nrl w rs , n G 世纪上半叶的桂冠诗人。他 以表现和描绘人类与 自
其实 , 加拿大的学者、 评论家很早就注意到普拉 特诗歌中的 自然主题 , 以及其 中蕴含的人 与 自然 的 关系。纽芬兰最早 的一本文 学史 《 守望 的岩石 : 纽 芬兰文学研究》 分析普拉特 的诗歌 , 尤其是早 期 的 抒情诗 , 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到其诗歌中人与 自 然的冲突, 但更侧重恶劣的 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带 来的灾难 。 _加拿大著名 的学者 、 3 批评家 w.. J基思 ( J Ki ) w. . eh 在他 的著作 《 t 加拿大英语文学史 》 , 中 明确地把普拉特诗歌的 内容归纳为“ 大体上是关于
第2卷 7
Vo_ 7 l2
第2 期
lJ教育学 院学报  ̄ J l
J OUR NAL OF SCHUAN C L GE OFEDU T ON I OL E CA I
21年 2 01 月
F b 1 e. 。 1
E J 普 拉 特 抒 情 诗 的生 态 批 评解 读 ..
惠特曼自然观初探——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自我之歌》
![惠特曼自然观初探——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自我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03b34b4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9.png)
惠特曼自然观初探——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自我之歌》李剑锋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4)004
【摘要】作为一个对时代有着极强责任感的诗人,惠特曼诗歌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不容忽略.他以大地为父,海洋为母,并自诩为天地间一颗草叶.人作为天地间的一员,与万物等同,共同构成了整个生态网络.他继承和发扬了同时代的人文生态精神,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尊自然为师,并倡导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赞美劳动人民朴实自然的天性以及他们的户外生活.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李剑锋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非洲的青山》 [J], 冯雪芳
2.“他者”的解构与“自我之歌”的唱响——从东方主义的视角解读《孙行者》中的惠特曼·阿新形象 [J], 孙冬苗
3.惠特曼自然观初探——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自我之歌》 [J], 李剑锋;
4.多重自我演绎《自我之歌》——论惠特曼的抒情诗 [J], 沈爱明
5.论惠特曼《自我之歌》中的“自我意识”(英文) [J], 江滢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
![《2024年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3237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d.png)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篇一一、引言生态批评是一种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和生态哲学。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奥尼尔的经典作品《阳光下的葡萄干》。
通过深入分析剧本中的自然元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反映的生态伦理观念,探讨作品如何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寻求一种新的生存模式。
二、剧本中的自然元素《阳光下的葡萄干》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丰富的角色设定,展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在剧本中,作者通过对乡村景象、田园风光、动植物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例如,剧中的阳光、葡萄园、鸟儿等元素都成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首先,剧中人物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他们依赖自然环境谋生,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其次,剧中人物对自然的态度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剧中的人物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学会了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和保护环境。
此外,剧本还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四、生态伦理观念《阳光下的葡萄干》所反映的生态伦理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尊重生命。
剧中人物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学会了尊重每一个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乃至昆虫。
其次,和谐共处。
剧本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描绘为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要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出努力。
最后,可持续性发展。
作品提醒人们要在发展过程中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五、生态意识的价值与启示通过对《阳光下的葡萄干》的生态批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与启示。
首先,作品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作品强调了生态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c65a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1.png)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篇一一、引言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经典剧作《阳光下的葡萄干》,分析其对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刻画和表现。
文章通过文本的细读和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其内在的生态意蕴。
二、《阳光下的葡萄干》背景及概述《阳光下的葡萄干》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罗杰斯·斯奎尔斯的经典之作。
作品讲述了在一个多文化、多族裔的社区中,因为城市化的进程而引发的环境变迁、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本剧通过对这个社区中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互动,反映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解读(一)自然环境的描绘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剧中的葡萄园成为了人物之间交流的场所,同时也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细节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关切。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描绘得十分复杂。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剧中的角色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试图寻找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三)生态意识的觉醒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剧中的角色们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到保护自然、恢复生态的行动中。
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反思。
四、案例分析以剧中葡萄园的命运为例,葡萄园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受了破坏。
然而,剧中的角色们并没有放弃对它的保护和恢复。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葡萄园重新焕发生机。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自然的修复,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救赎。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理念: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7fcbffbb284ac850ad024222.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石春燕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环境批评视角下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研究”结项论文,项目编号13C777。
摘 要:自然是狄金森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从环境批评的视角解读这些诗歌,能发现诗人独特的自然观。
狄金森肯定自然的重要地位,描写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万物生灵在她的笔下凸显了独立的个性,她尤为推崇人与自然保持一种疏离而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环境批评;自然作者简介:石春燕(1978-), 女,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102-02当劳伦斯・布伊尔在2005年他的“生态批评三部曲”第三部《环境批评的未来》一书中使用“环境批评”这一术语时,他认为“环境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比“生态批评”更准确的体现了文学与环境研究中的跨学科组合。
环境批评进入文学领域不在于彻底改变批评方法,而是用一种新的眼光审视文学,通过从生态学而不是狭隘的人类中心视野重审和重释过去的经典作品对自然的描写,以便更好地理解人在文学中的位置,帮助确立并不断强化现实世界里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艾米莉・狄金森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留给世人的近两千首诗歌中涉及自然主题的诗作共500余首,阅读这些诗歌,读者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是诗人非凡的创造力和奇特的想象力。
站在环境批评的视角去解读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不难发现诗人对自然的重要地位的肯定,她亲切地描绘存在于伟大而神秘的自然中的万物生灵独立的个性,她尤为推崇人与自然保持一种疏离而和谐的关系。
1、伟大与神秘的自然环境批评者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系统,从生态整体观出发, 他们敬畏大自然。
狄金森用诗句描写自然的温柔和美丽,赞颂自然的恢宏壮观,但又经常写到自己对自然的无知,甚至有时因神奇的自然力量而感到恐惧。
为大地而歌:论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生态意识
![为大地而歌:论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生态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0dffcbed630b1c58eeb5c8.png)
为大地而歌:论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生态意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地增长,同时人类生态也面临危机,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环境保护运动提上了现代社会的议事日程。
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开始直面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文学界掀起了绿色文学批评思潮。
通过研究,笔者认识到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所蕴含的浓厚生态意识。
关于毕晓普的诗歌,不少学者进行了不同侧面的评述。
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理论角度去分析毕晓普的诗歌作品,探讨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关怀。
理论基础1.生态批评的起源生态批评作为文艺批评理论,发源于美国,后来成为新的文学批评潮流。
关于生态批评一词,程虹在《西方文论关键词》“生态批评”这章中说:“生态批评一词最早出自于纽约的威廉·吕克特在1978年发表的《文学与生态》一文。
在文中威廉·吕克特解释,生态批评指的是将生态及生态学的理念用于文学研究”。
在1989年的美国西部文学研究会上,学者们开始对吕克特的观点关注并重视起来。
第一部关于生态批评的文集《生态批评读本》于1996年在美国出版。
随后英国学者彼得·巴里在《理论入门》这本文学理论专著中加入“生态批评”一章,这是生态批评这种旨在用绿色手法诠释文学的批评方法首次在文学理论著作中出现。
随后,有关各种学术专著也相继问世。
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学研究者及大学讲坛的文学教授们挖掘文学作品的生态意识,试图从文学的角度来对有关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政策的形成与实施施加有益的影响。
二十世纪末文学批评家们从生态批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如火如荼地展开。
2.生态批评的内涵生态批评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密切相连。
这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将自然与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学与自然的互相联系作为它的主题。
用生态批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是对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它改变了人们以往认为人类主宰着大自然的看法,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与其他土地社区中的成员生死与共。
《2024年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
![《2024年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1dd34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0.png)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篇一一、引言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生态思想。
本文将以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美国剧作家罗伯特·休斯洛(Robert H. Sherwood)的作品《阳光下的葡萄干》这一经典戏剧,通过对剧作中的生态主题和环境保护思想的分析,进一步挖掘该剧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作品背景及情节概述《阳光下的葡萄干》创作于1937年,讲述了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移民至南非后的故事。
故事围绕夫妇二人努力融入南非文化,应对殖民主义统治及其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展开。
剧中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丽、人文生活的独特,以及人们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挑战。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解读(一)自然环境的描绘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作者通过描绘南非的自然风光,展示了自然环境的美丽与和谐。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人物提供了生存的场所,还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剧作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二)殖民主义与生态破坏剧作中,殖民主义统治给南非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这种生态破坏不仅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分析这些情节,我们可以看到殖民主义统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三)人物形象的生态思想剧中的人物形象在面对生态问题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年轻夫妇努力融入当地文化,尝试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而部分当地人则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生态思想之间的差异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剧作的现实意义《阳光下的葡萄干》作为一部经典戏剧作品,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该剧提醒人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其次,剧作呼吁人们反思殖民主义统治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学视野中的《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与意境创造
![生态学视野中的《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与意境创造](https://img.taocdn.com/s3/m/caea65ab0029bd64783e2c44.png)
飘 渺遥 远 的仙 境 的 , 以他 是 天 与 人 的合 一 。然 后 所
描述“ 畸人 ” 的生 活环 境 , 空 一 片 空 旷 、 夜 澄碧 , 光 月
明 朗 , 风凉 爽 , 山幽深 , 声清 脆 , 长 华 钟 这样 的环境 描 写充 满 了人 间 的气 息 , 明 “ 人 ” 升 天 , 仍 有 说 畸 虽 但
作 者 刻意 运用 的人 物意 象 。这些 人 物意 象大 致可 分 为两类 : 类 是 “ 人 ” 象 , 类 是 “ 人 ” 象 。 一 真 意 一 幽 意 而这 两类 意象 放 在生态 学 的视 野 中有一 个共 同 的特
征 , 就 是他 们都 体现 了人 与 自然 的融合 , 种融 合 那 这 体 现 了作 者对 《 子》 庄 天人合 一 思想 的接 受 。 “ ” 《 子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在 《 真 是 庄 它 庄
得也 。若然 者 , 高 不 栗 , 水 不 濡 , 火 不 热 。是 登 入 入
知 之能 登假 于道 者 也若 此 。古之 真人 , 寝 不梦 , 其 其 觉无 忧 , 食不 甘 , 息 深 深 。真 人 之 息 以踵 , 人 其 其 众 之 息 以喉 。屈 服者 , 嗌言 若 哇 ; 耆 欲 深 者 , 天 其 其 其 机 浅 。古之 真人 , 知说 生 , 不 不知 恶死 ; 出不欣 , 其 其
中图分类号 : 0 I 6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X(0 2 0 -120 17 4 3 2 1 ) 10 6 -3
《 十四诗 品》 一 部探 讨 诗 歌创 作 , 二 是 特别 是 诗 歌美 学 风格 问题 的理 论著 作 。它不 仅形 象地 概 括 和 描绘 出各种 诗歌 风 格 的 特 点 , 且 从创 作 的 角度 深 而
生态视角【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
![生态视角【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fe7e50f121dd36a22d82cf.png)
生态视角【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思潮越来越波澜壮阔。
生态思潮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文化批判: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重审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遗产,反思现存的各门学科和各类知识。
生态视角的文化批判要回答这样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人类文明究竟从那里开始走错了路?我们的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生态思想家沃斯特说得好: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他甚至断言:整个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
自然的经济体系已经被推向崩溃的极限,而生态学将形成万众的呐喊,呼唤一场文化革命。
[i]重审和重评传统文学,是生态批评的一个主要任务。
重审的直接目的是对反生态文学作品做出减值判断,其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学界对文学发展史做出整体性的重新评价和重新建构,推动人们建立起生态的文学观念、文学标准和文学趣味。
正如著名生态批评家斯洛维克所言,和女性主义批评与非洲裔美国人文学批评呼吁文化改变一样,生态批评也提倡文化变革,它要考察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界的种种狭隘假设如何限制了我们想象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人类社会的能力。
在文化的重审和重构进程中,生态文学的研究和分析将发出响亮的声音。
[ii]从总体上看,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的主流是非生态的文学;而且,许多十分著名、影响深远的作家和作品还是反生态的。
生态批评把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一直上溯到《圣经》文学。
首先发难的是美国生态思想家和文学家雷切尔·卡森。
这位以《寂静的春天》掀起世界范围的生态浪潮的女作家早在1962年就指出,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暴虐行径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其中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支配了人类意识和行为达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
犹太基督教教义把人当作自然之中心的观念统治了我们的思想,于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就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68fd5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1.png)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篇一一、引言生态批评是一种以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对象的文学批评方式,其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美国黑人女作家尤金·理查德斯的短篇小说《阳光下的葡萄干》有着特殊的含义。
《阳光下的葡萄干》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将结合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二、自然环境的呈现与人文意蕴《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自然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物的情感、行为以及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阳光下的葡萄干,这一景象既是一种自然景观,又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希望与生命。
小说中的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的命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背景,更是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对人物心理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主题解读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阳光下的葡萄干》的主题不仅仅是关于种族和阶级的斗争,更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自然环境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有些人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有些人则试图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些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不同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当人物试图破坏生态平衡时,往往会遭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而当人物尝试与自然和谐共存时,他们则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表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只有当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四、生态美学思想与作品意义《阳光下的葡萄干》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体现了生态美学思想。
生态批评解读华诗中自然与女性的关系
![生态批评解读华诗中自然与女性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4ccaf1b52d380eb62946db5.png)
造 化设计的完美女性” 。 华兹华斯把女性喻为 自然界中美丽的事物 , 把女性美视 为 自然 美的有机 部分,把 “ ”归为 “自然 ”的一部分,表 人 明 诗人 自觉 的 生 态 意 识 。同时 , 这 一 类 女 性 形 象 身 上 闪耀 在 着 的感人活力也正是大 自然生机和活力的有力体现 , 通过她
一
、
引 言
生 态 文 学研 究 或 生 态 批 评 起 源 于 2 纪 7 0世 0年 代 , 文 在 学 批评 领 域 发 展 迅猛 , 是 文 学 批 评 基 于 当 今 时 代 生 态 危 机 、 人 与 自然疏 离 关 系 等 现 实 问 题 的 批 评 方 法 。 态 批 评 是 一 种 生 “ 绿色 ”批 评 方 法 ,研 究 文 学 作 品 中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以期 重 建和 谐 的 人 与 自然 关 系 。 态 批 评 对 自然 与 人 的关 系 的考 生 察 主 要 包括 : 自然 对 人 的 影 响 ,人 类 在 自然 界 的地 位 , 自然 整 体 以 及 自然 万 物 与 人 类 的 关 系 ,人 对 自然 的 征 服 、 控 制 、 改 造 、掠 夺 和 摧 残 ,人 对 自然 的赞 美 和 审美 ,人 对 自然 的保 护 和对 生 态 平 衡 的 恢 复 与 重 建 , 类 重 返 和 重 建 与 自然 的和 人 谐 等 等 ( ) 】P o 8 英 国 浪 漫 主 义 大 诗 人 威 廉 ・ 兹 华 斯 ( 7 0- 80 华 17 - 15 )讴 歌 自然 的 诗 篇 不 仅 为 人 们 打 开 了 欣 赏 自然 之 美 的 视 窗 , 且 而 使 人 们 对 自然 及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有 了更 高 的 认 识 和 更 深 刻 的 理解 。 兹 华 斯 对 自然 的热 爱 和 他 对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深 刻 华 反思,使其作品得到生态批评 的广泛关注 , 西方 生态批评家 普 遍 认 为他 是 西 方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个 具 有 自觉 生 态 意 识 的浪 漫主义诗人[ ( 。华兹华 斯的生态意识 在其 女性主题 的诗 2 ’ 1 歌 中 多 有 流 露 , 女 性 与 自然 的关 系 正是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一 而 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本 文 将 从 生态 批 评 角 度 研 究 华 华 兹 华 斯 诗 歌 中 女 性 与 自然 的 相 互 关 系 。 二 、 华 兹 华 斯 诗 歌 中的 女 性 形 象 华 兹 华 斯 在 诗 歌 中 塑 造 了各 种 女 性 形 象 , 这 些 女 性 形 而 象 都 与 自然 有 着 某 种 密 切 的 联 系 。 诗 中 的 女性 大 体 可 以分 华 为如下三种: 1 自然 的美 丽 精 灵 . 在华诗中 “ 自然 的 精 灵 ”是 具 有代 表 性 的 女 性 形 象 ,她 们 身 上 体 现 着 自然 最 美 好 的 品质 : 艳 如 鲜 花 , 澈 如 溪 水 , 娇 清
生态批评视野下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诗作的比较分析
![生态批评视野下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诗作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6ba790a0116c175f0e48cb.png)
器器 器 - I I I - I・ 一: ¨ 一 一
华柯 二人 笔下 的 自然 都 是 带 有 某种 神 性 的 ,华 氏 还 被认 为是 坏 ,演化成 人类 中心 论 。华兹 华 斯 多 从第 一 层 意 义 出 发 ,表 现 人
一
但 “ 在华兹 华斯 的笔 下 , 自然永 远是 美 的 化身 、神 圣 的化 身 ,
的境 地。他 的态 度是 温和 的 ,诗 中 的 意 向也 多 是 温 情美 好 的。 由
她纯 洁质 朴充 满 永恒 魅 力 ,就 如 一 首最 美 妙 的 歌 ,不仅 能 唤 起 人 于诗人 所处 的年代 与 自己 的 期望 呈 现 出一 种 背 离 ,对 青 少年 时万 们 的激情 ,而且 还能 赐 予 人们 智 慧 与 力量 。 ” 华 氏对 自然 的神 圣 物和谐 的生 活 的追忆便 成 了他一个 突 出的主题 。 化展 示 的是 自然 对 人 的恩 惠 与友 善 ,赋 予 其 为 人类 净 化 灵 魂 、治 愈伤 痕的功 能 ,作者 则对 大 自然 回馈 以深 深 的眷 恋 和由衷 的感激 。 华 氏对 大 自然 的 描 写 忠于 自然 界 的本 来 景 象 ,心存 怀恋 与赞 美 ;而柯 勒律 治则 对 充 满 神秘 色 彩 的 超 自然 景 象更 感 兴 趣 ,情 感
好 自然事 物的损 害 ,并将 对 自然 的热 爱与 敬意 付诸 个人 创作 ,“ 向
柯 勒律 治 的创作 则 彰 显 出一 种 离奇 和诡 异 ,瑰 丽 奇 特 的想 象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路得记》中的生态书写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路得记》中的生态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8710015f8e9951e79b892789.png)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路得记》中的生态书写作者:郭小婷高军李艳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3期摘要: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圣经》作为西方文化和文明发源之一,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圣经》文本进行解读,充分认识到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本文以《圣经》中的《路得记》为例,描写了人与大地、男女和谐的两性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状态和古希伯来人朴素的生态观。
关键词:《路得记》;圣经;生态批评作者简介:郭小婷(1991-),女,汉族,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生态批评”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William Ruckerman在1978年首次提出,他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发了一篇文章,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作为“生态批评”的诠释。
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一些文人和生态学家关注到了在如今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人类的某些行为也给大自然造成了不可治愈的疤痕。
例如温室效应、雾霾等,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以及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所以面对这些生态危机,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生态思想文化根源。
外国的很多生态思想家在不断归纳的过程中对生态思潮大体达成一致的意见,认为“生态思潮的主要使命是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评,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王诺,2008)《圣经》作为西方文化与文明发源之一,很少有人分析《圣经》中的生态书写,本文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分析《路得记》的文本中所体现的生态书写与其中包含的生态思想。
《路得记》叙述的是:一个叫路得的女子,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被婆婆拿俄米赶回故乡,而她舍不得婆婆,于是跟婆婆回了老家,獲得大财主波阿斯的青睐。
路得到麦田里拾麦穗得到了波阿斯的照顾,把这事告诉了婆婆。
《2024年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
![《2024年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56764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d.png)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篇一一、引言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社会、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影响。
本文以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美国剧作家洛伦·汉斯贝利的剧作《阳光下的葡萄干》,通过对剧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深入分析,揭示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和批判意识。
二、生态批评的视角生态批评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种视角下,作品不仅需要关注文本表面的情节和人物,还要从更深层次上挖掘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批判精神。
本文将结合这一视角,从《阳光下的葡萄干》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定和主题等方面展开分析。
三、《阳光下的葡萄干》的生态解读(一)人物形象在《阳光下的葡萄干》中,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其中不乏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反思。
例如,剧中的黑人家庭成员在面对城市生活的压力时,依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他们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对生态平衡的重视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此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等。
(二)情节设定《阳光下的葡萄干》的情节设定也体现了生态批评的视角。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城市中的一个黑人家庭中,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展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此外,剧中还通过家庭成员的回忆和叙述,展现了过去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从而引发对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三)主题探讨《阳光下的葡萄干》的主题之一是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剧中的黑人家庭在面对城市生活的压力时,依然保持着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敬畏。
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作品表达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此外,《阳光下的葡萄干》还涉及种族、性别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易卜生诗歌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易卜生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ad877d6125c52cc58ad6be06.png)
摘 要 :挪 威著名 戏剧 家 易 卜 在过去相 当长的一段 时间里都是作 为戏 剧家走进我们 的研 究视 野的 ,作者 拟从 生态 生 批评 的视 角,解读 与分析 易 卜 生诗歌所蕴含 的生 态思想 。 关键 词:人 类中心主义 ;精神生 态 ;上帝意 象
中图分类号:I0 . 19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7.6 82 1)40 7 .3 6 24 5 (0 10 .0 10
一
一
【 收稿 日期]0 卜O一O 2 1 6 l [ 作者简介] 曹晓燕 (9 6 ), 四川巴中人, 18 一 女,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a l r W ee@ 2 CO/l Em i :bo ny d 16 l
.
7 2
邢 台学 院学报
2 1 年 第 4期 01
一
、
一
表明,受人类理性支配的语言只代表特权阶层的利 益。沉默的 自然与人类弱势群体 一道受到压抑。在 鸟与捕鸟人》 中, “ 我”在小时候出于好葡 心 折磨 只鸟儿,让它失去了自由,最终碰壁而死;而这个 “ 小伙子”如今也坐了牢, 并且 “ 也有一只不眠的眼睛 /朝着他的囚室窥探——/在这可怕的监视下/他浑 身毛骨悚然。”这双 “ 眼睛”格外的执着、格外的鲜 明,也许是那只被他折磨而死的鸟儿的眼睛,也许是 上帝的眼睛,也许是他 自己的眼睛,也许是道义的眼 睛,为此他不得安宁, 就像一道血淋淋的刀伤在胸口时 时隐隐作痛,不难看出浓浓的悔罪意识存在于这首诗 中,折射出诗人的一种生态意识。人 以自我为 中 心, 对 自然进行施暴,而自然世界与人类一样也是有活力 的生命有机体,最终也会 向 人类进行报复,只有人不 再高高在上、傲视 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才 能达到入与自己内 心的安宁。 《 鸭》一诗 中,体 现 了诗人 对 自然的更 深 绒 更浓 的忏悔 意识,诗人对绒鸭 的不幸遭遇表 示深 切 的同情,对渔夫射杀 生灵流露 出深深的不满。 在蓝灰色 的狭湾 , “ 绒鸭”用 自己胸 口的绒毛 , “ 在岩 石里把家安得舒适又温暖” ,可是贪婪 的 渔夫 一次又一次劫掠鸭 窝里 的绒毛 ,让绒 鸭无处 可归。 “ 当命运给予它第 三次打击,/ 但 它便 带着 流血 的胸脯 飞起 。”这是诗人对人们 向大 自然无 情 索取 而残害 动物 的缺德行为予 到为现实 社会 中弱者鸣不平 的意愿 ,无疑表 明诗人早在 1 9 世纪 已察 觉到 自然 的压力。诗人潜在的环境 意识 与 1 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的蓬勃发展 有 一定的潜在关系 与上一首诗不 同的是, 那个愚 蠢 而固执的渔夫 没有任何忏悔之情 ,甚至没有一 点 同情心 。那 个小 小 的 、始 终 处于 弱势地 位 的 “ 绒鸭”则始终 处于一种 悲剧性 的地位, 没有任何 个第 三者 同情 它的悲苦命运 ,它最后勇敢地 飞 离 了,正如我们 一再对大 自然毫无保 留的劫掠 , 大 自然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斯奈德诗歌的生态批评解读
![斯奈德诗歌的生态批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a5f1e6e783e0912a2162a85.png)
关 键词 : 态批 评 ; 类 中 心主 义 ; 构 ; 现 代 主 义 生 人 解 后 中图分类号 : 0 I 6 1 文献标识码 : A
一
、
引言
2 .生 态 批 评概 述
生 态批 评是产生于 2 O世纪 7 O年代 的一 种文学 批评理 论 。2 世 纪上半叶的生态伦理思 想是生态 批评最 直接 的精 0
中 常获 得 的顿 悟 , 以 喜欢 沉 浸 于 自然 , 大 自然 中 , 既 是 所 在 他
到 2 世纪 9 年 代中期 , O O 伴随着对“ 现代性 ” 及其带 来的
问 题 反 省 , 态 批 评 在 美 国文 学 界 繁 荣 起 来 , 而 在 其 他 各 生 进
国迅速发展 。生态批评集 中在对表达 人与 自然关 系的 作品 中考察 。按照生 态文 学代表人 物、 美国哈佛大学的劳伦斯 ・ 布依尔 在《 生态批评暴动》 一文 中的说法 , 尽管在欧美发达 国 家对 于和 自然观念 、 荒野以及各种空间环境相关的文学文 本 与运动 的批评 性 阅读 已经持 续 了半个 多世 纪 , 只 是在 近 但
第2卷 9
第 5期
兰
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Vo1 2 . 9 NO. 5
21 0 0年 1 O月
J un l f a z o i tn iest o ra o n h uJa o gUnvri L o y
0c . 0 0 t2 1
文章 编号 :0 14 7 (0 0 0 -0 70 10 —3 3 2 1 ) 5 3—5 0
cics 这 一 概 念 , 为 应 该 把 生态 以及 和 生 态 有 关 的 概 念 r i m) ti 认
田园的守望——卡文纳诗歌的生态批评解读
![田园的守望——卡文纳诗歌的生态批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ed7d80816fc700abb68fcfd.png)
体利益 为最 高价 值 , 生态 中心 主义 的视 角 探讨文 学 、 从 文 化、 自然之间的相互关 系。生 态批评 主张 以生 态 中心 主义
主导下 的文学研究范式取代长久 以来 以人类 中心主义为主 导下的文学研究范式。生态批评作为一门新兴的文学 和文 化批评 , 主要任务就 是通过 文学和 文化研究 来重新审视 其 与探讨人类和 自然 的关 系 , 人类理 解到 自身跨入高速 发 使 展的工业时代所面临 的困境 , 而呼 吁人 类保 护 自然并与 进
( a ikK v ah 10 P tc aa g ,9 4—16 ) 其第 一本诗 集为 《 r n 97 , 犁地人 及其他诗歌》( l gm n te om 13 ) 诗人描 Po h a ad OhrPe s,96 , u n
点来说 , 理论家格罗特菲提( l ey 对生态批 评的定义 Go h ) f
绘 了爱尔兰尤其是莫纳 亨郡 贫瘠 、 现实 或超现实 的乡村 日 常生 活 , 这奠定 了他作为 一名 田园诗人 的地位 。卡文 纳 的
诗歌创作大致 可分为三个 时期 。早期诗人通过描写理想 的
田园生活来否定现实 中的 自然生态之丑 。中期诗人的代 表
作《 大饥荒 》 T eGet n e) ( h ra Hugr 更是直 接宣 泄乡村生 活在
因是当代 日益严重的生态 危机 和生态运 动的发展 , 其产生
的 思 想 基 础 是 生 态哲 学 的 发 展 与成 熟 。 它 以生 态 系统 的整
美国著名学者 M. . H 艾布拉姆斯在其名著《 镜与灯 : 浪
生态文学批评略述
![生态文学批评略述](https://img.taocdn.com/s3/m/29068c7e1a37f111f0855b34.png)
生态文学批评略述摘要】生态文学批评是当代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
它区别于自然文学,旨在对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述与研究;生态批评同时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今文学作品,从而使人们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及忧患意识。
【关键词】生态意识自然世界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3-071-02生态文学批评是当代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生态诗学理论。
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文学批评是把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同时又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及忧患意识。
本文将简述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现状,阐述生态文学批评的理念,探讨生态文学批评的文学价值。
一、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现状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978年,威廉·鲁克特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Rueckert:71-86)。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生态批评定位为一种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
生态文学批评把"自然"的定义从范围和地域的角度进行了扩展,使它研究的对象从自然扩展到了生态。
巴里在《理论入门》的"生态批评"中将自然环境分为荒野,壮观的景色,乡村,人为景色。
乔纳森·贝特在《大地之歌》中以华兹华斯的"人的思想可以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为基础,从生态的角度揭示了诗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
这样生态批评就定位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生态批评的研究把文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
生态批评的学者主张跨越文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界限,从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环境、人类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来考虑文学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年 4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C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n i v e r s i t y
Vo1 . 2 6.NO. 4 Apr . 2 01 3
一
、
我 国著名 的生 态学者王诺 在其 文章 《 生 态批评 : 发展 与渊 源》 中称生态批 评应解决 四个方 面的 问题 : 人类在 自然 中所 处 位置的哲学原则 和人类对待 自然 的基 本道德标 准 ; 即在发 展过 程 中是 否继续 坚持 以人 的利 益为核 心 , 兼 顾 自然 万物 的利益 。 ② 发展主义 , 即求发展还是求生存?发展有 利于生存 还是有 害 于生存 ?③科学主义和技术乐观 主义 ; 即怎样 促使科技 发展 为 人类 和整个生态 系统服 务。④挖 掘并 引进古 代东 方文 明 的精 神资源。即强调古代东方生态智慧的重要意义 。 三、 《 诗章》 中隐含 的生态思想
庞德及其《 诗章》 庞德是一位极具影 响力 的美 国现代 主义诗人 、 翻译 家。他 对美 国诗歌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发起 的“ 意象 主义运动 ” , 提 出意 象派诗歌创作的三条原则。意象派运 动虽然短 暂 但它是 美 国 新诗运动 的开端, 他在“ 意象” 和 自由体诗方面所做的尝试改变了 许多美国读者的欣赏趣味, 有力地推动了美 国现代诗歌的进程。 庞德耗费五十余年创作的史诗 《 诗章》, 篇幅长达八百多页, 共包 括一百多首诗歌和几首未完成 的草稿 。在文 学界以晦涩的 语言 , 复杂的典故和跳跃性 的思维 而著称 。这部 巨著是多 种文 化和十多种语言交叉的产物 , 充满 了象征和 隐含意义。《 诗章》 的每个部分反映了庞德不同阶段 的生 活。在 这部史 诗 中, 诗人 的想象力超越 了地域 、 空间、 时 间的局 限 , 横跨远古和现代 , 从 希 腊到 中国, 诗人 历尽千辛 万苦追求 的是 人类 理想 的精神 家 园。 他在史诗中勾画出一个人 与 自然和谐相处 , 人们幸 福生活 的理 想社会 , 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出了先知性 的警告。
( 一) 庞德 生 态 思 想 的 来 源 在社会背 景方面 , 1 9世纪末 , 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加 速 ,
Hale Waihona Puke 二、 生 态 批 评 美 国生态批评的积极倡导者 、 首位文学 与环境教 授切瑞尔 格罗菲尔蒂是这样定义生态批评的 : “ 生态批评是关 于文学与 自然环境之 间关系的研究 , 就像 女性主义从 性别视角考 察语言 与文学……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 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来从事 文学研究。 ” 从这个定义 中我们 可 以归 纳 出生 态批 评 的两 个特 征: ①生态批评研究的重点是 自然与文学乃 至文化 的关系 ; ②生 态批评是以地球为核心的研究方法。第一个 特征是生态批评最 关键的特征 , 第二个特征体现 了生态批评所遵循 的原则。 生态批评这一文学研 究理论 同其它 新生事物 一样 , 经历了 个从边缘到中心的运动发展过程才在学术界 确立起来 。2 0世 纪7 0年代 , 生态批评初见端倪 , 但 这一 时期的研究 还处 于零 散 的状态 , 并没 有联合起 来并归 属于一 种 明确 的文 学批评 流 派。 2 0 世纪 8 0年代 , 学者们开始在生态与文学研究领域进行跨界研 究, 这大大加快了生 态批评的发展步伐 。2 o世 纪 9 o年代 , 美 国 召开了几次有关生态 文学 与环境文学 的特别会议 , 会议上进 行 了有关生 态批评 的讨论 。1 9 9 3年 , 《 文学 与环 境跨 学科 研究》 ( 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S t u d i e s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 作 为 一 份 正式 的生态批评 文学 研究刊物在美 国创 刊。至此 , 生态批评 作 为一个独立的批评流派最终在欧美学术界确立 。之后生态批 评 迅速遍布全球 , 成为 2 0世纪末文学批评理论的“ 显学” 。 生态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① 主要 研究 自然 和环境是 如
从 生态批评视角解 读《 诗 章》
袁 晓伟 2 , 张 白桦2
( 1 .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 院外语系 , 内蒙古乌兰察 布 0 1 2 0 0 0 ; 2 .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内蒙古 呼和浩 特 0 1 0 0 5 1 )
[ 摘 要] 2 O世 纪初 , 人们还远 未认识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时 , 庞德 , 一位 美国现代主义诗人 , 已经意识到 自然的 生 态危机 时人类文明的危机 , 显示 出他思想 的前 瞻性 。本文从 生态批评 的全新视 角来解读《 诗章》, 试 图从 中梳理 出庞德 在《 诗章》 中隐含的生态思想 。这部 史诗是对现在 生态问题的警告也是解决 生态问题 的方法。 [ 关键词 ] 庞德 ; 《 诗章》 ; 生态思想 [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4— 0 0 1 0 9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l 一 5 9 1 8 . 2 0 1 3 . 0 4 — 0 5 6 [ 本 刊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
一
政治 、 经济 、 军 事迅速发展扩张 , 同时引发 了人类 为了追求 发展 而 向大 自然无 限索 取各 种资源 。这 就导 致 了人 类与 大 自然 的 矛盾对立 , 加速 了生态危 机 。庞 德亲身 经历 了西方 工业 革命 , 目睹 了工业革命 给 环境带 来 的严 重后果 。他深 刻体会 到 了建 立一个平衡和谐 的生态 环境 的重要性 。 在文化方面, 2 0世纪初 , 欧洲大陆上诗歌过度注重格式和辞 藻华丽 , 因而诗歌失去 了原有 的生机 。“ 与散文 和小说相 比, 诗 歌是一种死亡的艺术” 。在这样 的环境下 , 庞德强烈表 达了他对 传统诗 歌写作标准的不服从和改革精神。意象派就此首先 打晌 了这场 战役 。以庞德为首 的意象派诗人 打破 了当时诗歌创 作的 传统 , 发起 了意象派运动 , 提倡 现代 主义诗歌。庞德对 中国古典 诗歌具有浓厚的兴趣 , 他认为 中国古诗 中反 映了人类追 求与 自 然和睦相处的生态 意识。他的 目的就是借 鉴 中国历史 , 让西 方 学习东方的生态智慧 , 从 而建立一个没有战争 、 没有等级 的生态 乐 园。庞德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动 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 ( 二) 庞德 的生 态思想在《 诗章》中的体现 1 . 人类对 自然的破坏 《 诗章》 的第 一个神话讲 述了酒神狄 奥尼 索斯惩 罚人 类 的 故 事。狄奥尼索 斯 装扮 成 富家 子弟 乘希 腊 商船 在海 上 航 行。 船 上的水 手们 企图谋财害命 , 被酒 神觉察到 了。酒神一气 之下 施展神术 将全 船 覆没 , 水 手 们全 变成 了海鱼 。这 则 神 话是 欲 望、 贪婪的悲剧 。庞德认为人类 的悲 剧来源 于过度的 欲望 。人 与人之 间的关 系如 此 , 人与 自然之 间的关 系也是 如 此。接 着 , 庞德用诗歌 的形 式有讲 述 了一则西 方耳熟 能详 的黛 安娜 女神 和亚克托安 的故事 。诗 人开 始描绘 了一 幅平静 和谐 的 自然场 景, 没有人类的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