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方法马铃薯环腐病,听到这个名字就让人毛骨悚然,像是个不请自来的恶客。
说到马铃薯,大家都知道,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炸薯条、土豆泥、马铃薯炖肉,都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不过,环腐病就像是个小恶魔,偷偷潜入我们的土豆园,搞得我们心神不宁。
要是让它肆意发展,别说吃土豆了,连看都得伤心。
所以,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个恶魔赶走,保护我们的土豆。
预防环腐病是最重要的。
就像打仗,防御工事要先筑好。
种土豆前,选种是个关键环节。
千万别随便选择那些病株,真是得不偿失。
可以选择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像“早熟白皮”之类的,听起来就靠谱。
土壤的选择也不能忽视,湿气重的地方,真是个环腐病的乐园。
土壤要排水良好,种植前可以施点基肥,促进土壤的健康,这样土豆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根基稳固,才能抵御疾病。
土豆种下去后,水分的管理也是个大学问。
别让土豆根部泡在水里,湿得像洗澡一样,那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适当的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像是给土豆喝水,也要懂得分寸。
土豆长大后,保持适度的光照和通风也很重要。
通风不良,就像一个闷在屋里的小孩,心情不好,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给土豆晒晒太阳,透透气,能让它们茁壮成长,生病的几率自然降低。
说到病虫害的防治,也不能马虎。
环腐病主要是由病菌引起的,虫子在旁边捣乱也会加重病情。
防治病虫害,可以选择一些生物农药,像是用植物提取的药剂,既环保又有效,真是一举两得。
定期巡查自己的土豆田,发现一点问题,就及时处理,别等到小问题变成大灾难,真是得不偿失。
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更要加倍小心,防止水分过重造成病菌滋生。
除了这些,轮作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别每年都在同一个地方种土豆,像是每年都去同一家餐厅吃饭,总得换换口味。
轮作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还能打击病菌的滋生。
可以选择一些豆类、玉米等作物进行轮作,真是个聪明的选择。
病菌在土壤中积累得越少,土豆越能健康成长,毕竟谁都不想吃到带病的土豆。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产出的马铃薯备受市场欢迎和好评。
生产中及时有效的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是增收增效的基础措施之一。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1、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块茎也可受害。
①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圆形褐色斑点。
发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有的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
后期多个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状的大枯斑,病叶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枯死。
叶柄、茎部染病,初期生出稍凹陷状的褐色线条斑。
发展后呈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后期茎、叶枯死。
薯块染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稍凹陷的暗褐色病斑,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干腐状。
②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早疫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部蔓延。
病菌在病残株、土壤、病薯上越冬,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在-35~-45℃下病残株上的病菌也可存活。
病菌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内部组织,引起发病。
早疫病多在7~8月雨季发生,雨水多,湿度大,多雾多露,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通透性不佳,管理粗放等都会引起病害的高发。
适宜发病的温度24~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茎、薯块,一般年份可造成20~40%的减产,严重年份减产高达5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年份。
2020年9月15日,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①发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叶、茎、薯块。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不规则状的黄褐色斑点。
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浸状的并生有一圈白霉的大病斑。
病叶背部密布白霉。
土豆环腐病危害及其防治
品种多样性
推广种植多个抗病品种, 以降低病原菌的适应性, 减少病害发生。
更新换代
定期更新抗病品种,以应 对病原菌的变异和克服抗 病性的丧失。
加强田间管理
01
02
Hale Waihona Puke 0304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减少病原菌的存活数量。
轮作休耕
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 作,降低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风险。
施肥管理
03
土豆环腐病的危害
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减产严重
土豆环腐病可导致土豆植株生长缓慢 、叶片黄化、块茎腐烂等,从而显著 降低土豆的产量。
传播迅速
该病害在田间传播迅速,一旦感染, 很快会扩散至整个田块,进一步加剧 产量损失。
对土豆品质的影响
块茎畸形
受环腐病影响的土豆块茎可能发育畸形,形状不规则,表面产生裂纹或病斑。
叶片黄化
感病植株的叶片从边缘开始黄化 ,逐渐向内扩展。
矮化现象
病株生长受阻,株高明显降低,叶 片数量减少。
块茎症状
块茎表面出现褐色环状斑纹,内部 组织变为黄褐色,质地松软,易腐 烂。
土豆环腐病的分布与影响
全球分布:土豆环腐病在世界各地土 豆种植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温带地 区。
食品安全:环腐病导致块茎腐烂,可 能产生有毒物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 构成威胁。
环腐菌能在土豆植株内部及土壤 中存活,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
发病条件及影响因素
01
02
03
气候条件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 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加 重病害发生。
土壤条件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 连作、土壤湿度过高有利 于病害发生。
品种抗性
马铃薯环腐病病症类型
马铃薯环腐病病症类型
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它会对马铃薯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马铃薯环腐病的病症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 叶片病症,最常见的病症类型之一,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变成灰绿色至黑褐色的病斑。
受感染的叶片最终会枯萎并脱落。
2. 茎部病症,茎部也是马铃薯环腐病的主要感染部位之一,病症表现为茎部出现水浸状斑点,随后变成暗褐色至黑色的腐烂斑,茎部可能会变软并最终导致植株倒伏。
3. 块茎病症,马铃薯的块茎也会受到环腐病的侵害,表现为块茎表面出现暗褐色至黑色的腐烂斑,严重感染时会导致块茎腐烂,影响产量和品质。
4. 花部病症,环腐病也会侵害马铃薯的花部,表现为花朵和花梗上出现水浸状斑点,随后变成褐色至黑色的腐烂斑,严重感染会影响种子的形成和质量。
总的来说,马铃薯环腐病的病症类型涉及到叶片、茎部、块茎和花部,不同部位的感染会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预防和控制马铃薯环腐病需要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间套作物、病害监测和化学防治等方法。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马铃薯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各地,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会遭遇各种病虫害,其中种薯环腐病是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种薯环腐病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对其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种薯环腐病形成原因1. 病原真菌感染马铃薯种薯环腐病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隐芽孢镰刀菌所引起。
该病原真菌在翻土和田间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就会大量增殖,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引发种薯环腐病。
2. 土壤条件土壤含水量过高、排水不畅,以及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马铃薯种薯生长的不利条件。
这些条件都容易造成种薯表面和内部的污染,从而诱发环腐病。
3. 种薯保存条件马铃薯种薯在储藏、搬运等环节中,如果受到损伤或者受到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影响,都容易造成种薯感染环腐病。
二、种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1. 土壤管理在种薯的种植前,要进行充分的土壤消毒,清除土壤中的害虫和病原菌。
同时要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避免过多的水分积聚在地里。
2. 种薯管理在种薯储藏和搬运的过程中,要保持种薯的完整性,避免受到损伤。
储藏种薯的环境条件要保持适宜,不能让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让种薯受到感染。
3. 合理施肥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要根据土壤测定的结果,合理施用肥料,保持土壤肥力平衡不失调,促进马铃薯的生长。
4. 合理的田间管理在马铃薯生长的过程中,要进行规范的病虫害防治管理,对可能影响产量的病害进行及时的防治,减少病害对种薯的侵害。
5. 科学种植在进行种植之前,要对地块进行合理规划,做到轮作种植,避免连作耕种,从根本上减少土壤中的病原真菌的滋生。
三、结语种薯环腐病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环腐病的防治工作,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土壤管理、种薯管理、合理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种薯环腐病的发生,保障马铃薯的良好产量和质量。
马铃薯环腐病 农业植物病理学 幻灯片
马铃薯环腐病农业植物病理学幻灯片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农业病害。
它由一种叫做马铃薯环腐病毒(Potato virus X, PVX)的病毒引起。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蚜虫和跳蚤等,也可以通过接种汁液和种薯传播。
本文将讨论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
一、病因:马铃薯环腐病毒属于马铃薯病毒组中的一个成员,是一种短缩的RNA病毒。
它的基因组由正链RNA(single-stranded RNA)组成,长度约为7-8kb。
病毒在植物体内繁殖,并利用寄主细胞的机制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二、症状:马铃薯环腐病主要影响马铃薯地上部分,包括茎、叶和花。
感染后,植株出现明显的病斑,开始为黄色,随后变为褐色,形成环状。
叶片出现纵向裂缝,造成叶片畸形和脱落。
同时,植株生长缓慢,严重感染的植株出现早衰现象。
另外,病毒还会影响马铃薯地下部分,使得块茎发育不良,品质下降。
三、传播途径:马铃薯环腐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蚜虫、跳蚤等。
这些昆虫叮咬感染的植株,再叮咬健康的植株,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株。
此外,通过接种汁液和种薯也可以传播病毒。
四、防治措施:(一)病毒源控制:及时清除病株和杂草,减少病毒传播源。
(二)病虫害防治:种植抗病毒品种和抗病毒种薯;定期喷洒农药防治病毒传播昆虫。
(三)病毒检测:对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排除带毒种薯,避免病毒传播。
(四)种植合理:合理布局马铃薯田地,避免病毒在田间的传播。
(五)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病害。
通过加强防治措施,如病毒源控制、病虫害防治、病毒检测、合理种植和科学施肥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马铃薯生产的稳定性和质量。
(六)遗传改良:通过马铃薯的遗传改良工作,培育出抗病毒的品种,提高其抗病能力。
遗传改良可以通过杂交两个抗病毒的亲本,筛选出具有高度抗性的后代,并通过选育和繁殖工作逐步提高品种的抗病能力。
土豆环腐病体现症状及防治和治疗办法
病害抗性基因挖掘
寻找和培育对土豆环腐病 具有抗性的品种。
绿色防治技术
探索和研究环保、高效的 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等 。
发展前景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共 同研究和应对土豆环腐病 的挑战病研究的投入,以推 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推广绿色农业
积极推广绿色农业,提高 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以 减少土豆环腐病的发生。
加强种薯管理
加强种薯管理是预防土豆环腐病的关 键措施之一。在种薯的选取和处理上 ,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种薯应选择无病、无伤口、无烂窖的 薯块,并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进行消毒处理。种薯在贮藏前应进 行筛选,剔除病薯和受伤的薯块。
改善农业措施
改善农业措施也是预防土豆环腐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应加强田间 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种子带菌
带菌的土豆种子在播种后,会通 过土豆的根系和匍匐茎进行传播 ,导致其他健康植株受到感染。
病土传播
如果使用带菌的土壤进行种植,病 菌会通过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农 具等传播媒介,感染健康的土豆植 株。
病株接触传播
相邻的病株之间,可以通过接触传 播病菌,导致病害在田间扩散。
发生原因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的土豆对环腐病的抗性 有差异,一些品种可能更容易受
经验教训总结
必须对种薯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消毒、切块等,以减少环腐病的
发生和传播。
在施肥方面,应按照科学的方法 进行施肥,以保证土壤中营养元 素的平衡,减少环腐病的发生概
率。
在土豆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环 腐病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并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06
相关研究与展望
研究进展
01
高寒地区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技术
高寒地区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技术马铃薯环腐病分布极广,几乎在所有栽培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特别东北地区更为严重,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它是很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不仅能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而且还能影响马铃薯的品质,食口性差,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加强管理,及时预防。
1分布和危害马铃薯环腐病发生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地区,在我国它遍及全国各省、市、县,特别东北地区尤为严重,它可引起缺苗、减产、烂窖等现象。
另外,由于环腐病的高度传染性,生产者对种薯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在种薯田内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以免传给其他植株,所有被浸染马铃薯都不能做种薯。
2病源和流行2.1形态:环腐病是环腐棒杆菌属细菌,该革兰氏反应呈阳性,不产生芽孢,无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细胞大小0.4~0.6mm,大多数是楔形,也有的呈杆状,弯曲或平直。
2.2温度:此病菌生长适温20~30℃,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50℃,经10min后环腐病菌死亡。
2.3器具传染:它可以通过切刀、容器、器具进行传染,所以用之前必须进行消毒,它可在容器、机械上面存活很长时间,切刀可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严格消毒。
2.4栽培条件:病菌主要在感病块茎中越冬,这些块茎收获后贮于窖内,也可在被遗留在地里的块茎中越冬,并通过自生苗传给下一年,不在土壤中越冬。
3症状环腐病属细菌维管束的病害。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主要是萎蔫型初期,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
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色,次至黑褐色,皮层内环形成弧形坏死状,故称环腐,严重感病块茎的维管束变暗,出现腐烂。
4防治措施4.1选用抗病的品种,经试验调查,“东农303”、“荷兰马铃薯”、“俄罗斯马铃薯”等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抗寒性,要因地制宜选用。
4.2选择适当的地块,因为栽培马铃薯是为了多收优质的块茎,而块茎拔土能力较弱又易受潮湿而腐烂,环腐病严重,所以选择地势高、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易于排灌的沙质壤土地块。
马铃薯 环腐病防控技术
马铃薯环腐病防控技术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环腐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控马铃薯环腐病,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们一直在探索和应用各种技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马铃薯环腐病防控技术,以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马铃薯田地。
1. 良种选择:选择抗病性较强的良种马铃薯进行种植是预防环腐病的首要措施。
良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减少环腐病的发生和传播。
2. 轮作休闲:合理的轮作休闲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环腐菌的数量。
在马铃薯连作两年后,应该将田地休闲一年,种植其他作物,以减少环腐菌的滋生。
3. 深耕翻晒:在田间地头进行深耕翻晒,可以将病原菌暴露在阳光下,减少其数量。
同时,深耕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提高土壤的抗病能力。
4. 病害预警: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环腐病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农民可以结合气象条件、病害历史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5. 种植密度控制:适度控制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容易导致株间通风不畅,加剧环腐病的传播。
因此,在种植时应根据品种和土壤条件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6. 施肥合理:合理施肥可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马铃薯的生长需求进行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或缺乏营养,从而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7. 病害切除:在发现马铃薯植株出现环腐病症状时,应及时将病株切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8. 种植区域选择:选择健康、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马铃薯,可以减少环腐病的发生。
避免在容易积水的田地种植,可降低病害的风险。
9. 农药防治: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但是使用农药时应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10. 种植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通畅,可以减少环腐病的发生。
此外,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环腐病及防治
马铃薯环腐病及防治
环腐病由马铃薯环腐棒杆菌(Corynebacteriumsepedonicum)引起,可发生于茎叶,也可发生于块茎,在贮藏期间仍可继续为害,严重时引起块茎腐烂。
近年来随着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环腐病的发生明显减少。
1、症状
环腐病也是一种维管束病害。
地上部症状一般出现在开花期后。
初期症状出现于植株下部叶片,表现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并出现萎蔫。
以后脉间逐渐变黄、变枯,叶缘变黄并上卷。
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不同,所以植株症状表现也不同。
一种症状是植株矮化、瘦弱、分枝少、叶小发黄,萎蔫症状不明显,且一般到生长后期才出现;另一种是植株急性萎蔫,叶片呈灰绿色并向内卷,提早枯死,茎基部维管束环变色,严重时能挤出菌液。
块茎感病的典型症状是横切面沿维管束环变色,严重时腐烂。
发病初期块茎表面看不出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皮色变暗或变褐,发病严重时横切面有菌液溢出。
2、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建立无病繁种基地,采用脱毒原原种进行种薯繁殖;整薯播种,以消除切块中病菌的传播;催芽播种,及时淘汰带病种薯。
- 1 -。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特点是地上茎叶矮缩萎蔫,地下块茎沿维管束环发生环状腐烂。
发病早而重的导致死苗;大多病株生长迟缓,矮缩瘦弱、分枝少、叶片小,且皱而不展;发病晚而轻的,其株高、叶片、分枝生长正常,但顶部叶片变小,后期表现一、二枝条或全株萎蔫。
开花后症状最为明显,下部叶片首先萎蔫、下垂、枯死;上部叶片自边缘向内卷,呈失水状,变灰绿色,继之由叶缘向中心或叶脉逐渐变黄,最后变黄处枯死。
近收获时病株提早枯死,但枯叶多不脱落,茎仍呈绿色。
剖视茎部,茎基维管束变黄褐色,用手挤压,可溢出乳白色黏性的细菌菌脓。
薯块收获时不易显现症状,仅尾部轻微红褐色。
经贮藏后,薯皮色泽变暗,尾部明显红褐色。
切开薯块,可见皮下维管束环变浅褐色。
重病薯用手挤压,可溢出黄色菌脓。
重者皮层和髓部分开,表皮爆裂。
致病菌为密执安棒杆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
病菌菌体短杆状,无鞭毛,单生或偶尔成双,不形成荚膜和芽孢。
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
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泽。
- 1 -。
马铃薯环腐病 防治方法
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方法我折腾了好久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总算找到点门道。
一开始,我真的是瞎摸索。
我就想着是不是和浇水有关系呢。
我当时就尝试少浇水,寻思着让土壤别那么潮湿,说不定能抑制这病。
结果发现没啥效果,马铃薯该得病还是得病。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病和浇水多少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我这个方向完全走错了啊。
后来,我觉得可能是种子的问题。
于是我仔细挑选马铃薯种薯,那些看起来有点软烂或者上面有小坑洼的,我都坚决不要,只选那些长得结实饱满、表皮光滑的。
这就像是在一群人里挑选最健康强壮的一样。
我以为这样就能解决了,可是种植之后,还是有环腐病出现的情况。
我就很纳闷,这到底是为啥呢。
接着,我又想到了土壤。
我把种马铃薯的那块地全部翻了个遍,把土弄得松松软软的,还撒了一些石灰进去。
我想着就像人需要一个干净整洁的家一样,马铃薯也需要良好的土壤环境。
石灰呢,就相当于给土壤消毒杀菌。
不过呢,这在预防上有点效果,可还是不能完全防治环腐病。
再后来,我听说有一种专门针对马铃薯环腐病的药剂。
我就去买来试试。
我按照药剂的说明书,很小心地去调配比例。
我当时就想,这就像做菜放调料一样,比例得合适,多了不行,少了也没用。
药剂买回来后,我在栽种之前会先把种薯用配好的药水浸泡一番。
这还真有点效果,发病率确实降低了不少。
还有啊,我觉得轮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有一块地,之前老是种马铃薯,得病的情况就很严重。
但是另外一块地,之前种的是别的农作物,再来种马铃薯的时候,发病的概率就小很多。
这就好比人老是在一个屋子里待着,病菌就容易滋生,换个屋子就好多了。
在收获的时候也得注意。
我以前收获就很粗暴,直接用工具乱挖。
后来发现这样很容易伤到马铃薯,让病菌趁虚而入。
现在我都是小心收获,尽量避免把马铃薯弄伤。
不过我也不确定这些方法是不是就完全能把马铃薯环腐病控制住了。
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值得尝试的办法。
大家要是种马铃薯,一定要从选种开始就多上点心,再把土壤、药剂、轮作和收获这些环节都照顾到,肯定能减少马铃薯环腐病带来的损失的。
土豆环腐病防治与治疗
演讲人
目录
01 土 豆 环 腐 病 的 认 识 02 土 豆 环 腐 病 的 防 治 03 土 豆 环 腐 病 的 治 疗
土豆环腐病的认 识
病原体
01
病原体:细菌
02
细菌种类:欧文氏菌属
03
传播途径:土壤、灌溉水、 种薯等
04
感染症状:环状腐烂,茎 基部变黑,植株萎蔫死亡
传播途径
抗菌素:如链霉素、土 霉素等,可有效抑制细 菌生长
田间管理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
选择抗病 品种
土壤消毒: 使用化学药 剂或生物制 剂进行土壤
消毒
加强肥水管 理:合理施 肥,保持土
壤湿润
及时清除病 株:发现病 株及时拔除, 并集中销毁
加强田间巡 查:定期检 查田间病情, 及时发现并
采取措施
病株处理
块茎表面出 现凹陷或凸
起
07
块茎内部出 现空腔或空
洞
08
块茎表面出 现裂纹或龟
裂
09
块茎内部出 现硬块或硬
结
10
块茎表面出 现霉菌或菌
丝
土豆环腐病的防 治
农业防治
选用 抗病 品种
合理 轮作
加强 田间 管理
合理 施肥
及时 清除 病株
加强 土壤 消毒
01
02
0304Biblioteka 0506化学防治
1. 农药选择:选择高效、低毒、低残 留的农药
01
土壤传播:通过土壤中 的病原体传播
03
农事操作传播:通过农事 操作如耕作、施肥等传播
02
灌溉传播:通过灌溉水 传播
04
种薯传播:通过带病种 薯传播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摘要】马铃薯种薯环腐病是一种严重威胁马铃薯生产的病害。
本文通过对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的形成机理、病原菌及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探讨了防治措施包括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药剂的使用,而生物防治方法则是利用天然的生物制剂来抑制病害的发生。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加强防治措施和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在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的加强病害监测和科学管理,以期更有效地控制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的发生。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病原菌、传播途径、防治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建议、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铃薯种薯环腐病是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种薯环腐病是由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所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器官,包括种薯和地下茎。
研究表明,环腐病的发生与马铃薯生长环境、土壤条件、播种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种薯环腐病的防治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课题,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保障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的形成机理、病原菌及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探讨,希望通过对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的比较,提出一些对马铃薯种薯环腐病防治的建议,为今后的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中的这些基本知识将为我们深入阐述种薯环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马铃薯种薯环腐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的形成机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该病害的发病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种薯环腐病的病原菌及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识别病害源头,及早采取控制措施,减少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探讨种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可以为马铃薯生产者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保障马铃薯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研究马铃薯种薯环腐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促进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庄浪马铃薯环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庄浪马铃薯环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作者:马旭强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4年第01期马旭强,甘肃省庄浪县万泉镇人民政府服务中心,邮编744600。
收稿日期:2023-07-31摘要马铃薯是甘肃省庄浪县农村主导产业之一,马铃薯生产中易受环腐病危害。
研究发现,环腐病发生原因主要有种薯带菌、品种抗性弱、重茬种植、切刀传染、运输工具传染、环境影响、植株长势弱等,可通过完善环腐病防治措施,切断病菌传播途径,配合药物消毒,健壮植株,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等途径,有效控制环腐病的危害。
关键词马铃薯;环腐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马铃薯是甘肃省庄浪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种植面积36.5万亩,产值5.8亿元。
环腐病是庄浪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危害马铃薯块茎、茎和叶,减产幅度10%~60%。
危害轻时,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小,光合能力减弱,产量下降;危害严重时,田间出现死苗,植株萎蔫、枯死等症状,块茎变小,质量变差,块茎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易腐烂,造成严重损失。
生产中我们认真研究环腐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减轻了环腐病的危害。
现將研究结果和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供交流。
1 环腐病特征环腐病为细菌性病害,病菌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维管束内,地上茎、叶和地下块茎均可受害,感病植株地上部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会出现枯斑和萎蔫两种症状。
枯斑发生初期,叶尖、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变为黄绿色或灰绿色,有明显的斑驳,后逐渐叶尖干枯,向内纵卷,中后期病情向上扩展,导致植株枯死。
有的植株基部复叶顶出现枯斑,有的顶端复叶先开始萎蔫,叶缘向内卷,病情向下扩展,整株叶片发黄,病叶不脱落,不发脆,内卷下垂,最终倒伏干枯。
地下块茎受害后,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出现环状坏死部,严重时整个维管束变成糊状,用力一挤环内的髓部即可挤出,变色部分出现无味的黄色菌脓状物。
发病轻时外表无症状,但在贮藏期间,会引起块茎腐烂,如果温度高,环腐病会严重发生。
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常见病害科学防治
随着国家经济进步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过程中极易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与质量受到威胁,因此必须要重视病害防治的落实。
本文分析了马铃薯种植技术,并就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开展具体探究,从而保障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众多地区得以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现如今市场需求显著增长,马铃薯的种植范围明显扩大,这就对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期下为保障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性,有必要就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开展具体分析。
一、马铃薯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马铃薯种植对于土壤条件并不存在严格的要求,若土壤有着疏松的土质和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对于马铃薯种植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就马铃薯的性质来看,其属于喜凉性作物,耐高温能力薄弱,以沙质土壤且气候适宜的环境为马铃薯的最佳生存环境,有助于加快马铃薯的生长速度,促进出苗,对于马铃薯块茎的形成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马铃薯一般在深秋季节进行整地,采取深翻处理措施,受到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因素的影响,实际所选择的翻耕处理时间也各有不同。
比如北方地区春旱问题发生几率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浇水保湿的方式对马铃薯进行处理,以促进其顺利播种。
马铃薯生长对于光照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光照充足,促进马铃薯催芽成功,进而满足其生长需求,保证马铃薯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应保持在15-18℃以内,过高的气温极易阻碍马铃薯的生长,并且会导致内部淀粉含量下降,较大的昼夜温差可促进糖分与蛋白质的累积。
马铃薯种植阶段需要做好土壤深耕处理,改善土壤透气性,保证其有机质含量达标,内部微生物的活跃性也较为明显。
2、选种育苗以栽培目的为依据选择薯种。
不同的用途下对于马铃薯所采用的育苗技术也存在差异,若所种植马铃薯主要用于淀粉加工,为满足生产需求,应确保所选择品种的淀粉较高;若所种植马铃薯以薯片加工或炸薯条为主要用途,在马铃薯品种选择中倾向于芽眼少、白肉多、还原糖低的品种。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环腐病又叫轮腐病·在我目百无发生于黑龙江省,以后蔓延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哈密、克孜勒苏、伊犁、塔城、阿勒泰、昌吉、石柯子等8个地(州、市)。
27个县(市)均有发生,是我区对内检疫对象。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薯的调运未经严格检疫。
病害仍在继续扩大蔓延,该病在田间造成缺苗、死株和烂薯,使品质变坏,减产严重,贮藏期还可造成烂窖。
症状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其症状最大的特点是病株表现萎蔫和块茎维管束呈环状腐烂。
病薯播种后,病重者腐烂不能发芽或出土;轻者可出苗,但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瘦弱、节间缩短、分枝减少、叶变小。
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缘褪绿,逐惭向上枯黄·最后自下而上萎蔫枯死,旧叶片不脱落,茎杆仍为绿色,维管束黄色至黄褐色,切断后用手挤压,有时可见乳白色粘性菌脓溢出。
病株基部茎的切面上,可见维管束部分变为黑褐色。
病害还可出现枯斑型症状,即下部叶片的尖端或叶缘呈褐色,叶脉间呈黄绿色或灰绿色,叶脉仍为绿色,产生明显的斑驳,以后叶尖枯干,并向内卷,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全部枯死。
地上部萎蔫和枯斑型二种症状常同时出现,依品种不同有主次之分。
新收获的病薯和健薯,在外表上无明显的区别,但贮藏后,病薯薯皮变暗,脐部红褐色。
纵切痛薯,可见环状维管束有不同程度的乳黄色腐烂,用手挤压薯块,可见从切开的薯块维管束中涌出许多乳白色或黄色菌脓,皮层于髓部易于分离。
病原马铃薯环腐细菌[Clauibactre michiganense subsp. Sepodonicu m(SpicckermannetKotthoff)Dzvis et al.]棒形杆菌属。
茵体短杆状,大小0.8-1.2×0.4-0.6微米,单生,偶尔成双,菌体有多型现象,有时呈球状或棒状。
不形成荚膜和芽孢。
无鞭毛,不能在水中游动。
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最底温度1-2℃,最高温度31-33℃生长适温为20-23℃,致死温度56℃。
马铃薯环腐病病菌形态
马铃薯环腐病病菌形态马铃薯环腐病,听这名字就觉得有点儿不太妙吧?这可是一种让人头疼的病菌,尤其是对于那些种土豆的农民朋友们来说。
你想想,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马铃薯,结果被这病菌给“圈”住了,真是心如刀割啊。
得说说这病菌的模样。
它们可不是那种一看就让人想打的可怕角色,而是小小的、微微的,像是个隐形的敌人。
咱们肉眼根本看不见,可它们的破坏力可是惊人。
就像在黑暗中悄悄摸索的贼,转眼就能把你的马铃薯搞得伤痕累累。
说到这里,咱们得聊聊这病菌的“战术”。
它们一上场,就先从马铃薯的根部下手,悄悄地潜入,真是无声无息。
就像隔壁大妈的秘密调料,一下子就能让你的菜变得怪怪的。
病菌最爱在潮湿的环境里大显身手,雨水多的时候,马铃薯的根就成了它们的“乐园”。
你想,刚下过雨,土壤里湿漉漉的,病菌就像鱼在水里,畅游得不亦乐乎。
然后呢,土豆们就开始出现黑斑,根部腐烂,真是惨不忍睹。
再说说这病菌的繁殖速度,简直快得像闪电!它们一点儿不客气,成群结队地“入侵”,每一棵马铃薯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下一个目标。
这就好比一个人去自助餐厅,看到喜欢的菜,根本停不下来,越吃越多。
这样一来,马铃薯的产量可就大打折扣了。
农民们一脸懵圈,这要是让病菌闹腾下去,估计就得跟土豆说拜拜了。
面对这些小坏蛋,咱们也不是毫无办法。
土壤的排水很重要,湿漉漉的环境可不是好事。
要是有条件,农民朋友们可以试试轮作,也就是种别的作物,给土豆一个“休假”的机会,病菌就没了“家”。
有些农药也能帮忙,不过这就得看情况而定,得小心别让化学物质影响了土壤的健康。
就像咱们吃药得有个度,别过了头,反而伤了自己。
得提醒一下,虽然马铃薯环腐病让人感觉有点儿无奈,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搞好土壤管理,适当轮作,病菌就能被压制。
农民朋友们就能继续享受丰收的乐趣,想到这里就觉得特别温暖,毕竟能吃上香喷喷的土豆,生活就有了滋味。
说到底,种地这事儿啊,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不是吗?所以,咱们要对抗病菌,守护好我们的美味土豆,让每一口都充满期待!。
3.8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 黄眼圈。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 管束病害。1972年一次调查,病株率一般 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症状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焉两种类型。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
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5.栽培管理
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 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 萎焉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焉,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 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 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 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 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 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马铃薯环腐病--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 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 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u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有较好效果。提 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马铃薯环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 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合此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 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 最适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 通过切刀带菌传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环腐病Potato Ring Rot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
190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
在我国,此病于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
目前已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
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旗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
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
症状
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
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a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b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马铃薯青枯病和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青枯病多发生在南方,病叶无黄色斑驳,不上卷,迅速萎蔫死亡,病部维管束变褐明显,病薯的皮层和髓部不分离。
黑胫病虽然在北方也有发生,但病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空环状空洞。
此外,两种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
病原
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 (Spieckermann & Kotthoff) Davis et al.,异名为: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 (Spieck.& Kotth.) Skapt. &Burkh.。
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为0.4~0.6µm×0.8~1.2µm;
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孢和荚膜,好气;革兰氏染色阳性。
生长温度范围1~33℃,适温20~23℃,致死温度为56℃,生长最适pH为7~8.4。
在液体培养液中,有时成双或四个联生;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表面光滑,薄而半透明,有光泽;在PDA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7d才长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相连的呈V形、L型、Y形菌体;在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快。
病菌不还原硝酸盐也不产生吲哚、氨和硫化氢,可利用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糊精、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甘油、甜醇等,但不能利用鼠李糖,淀粉水解少。
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30余种茄科植物。
发生规律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
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
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
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
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
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
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
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
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
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
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
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
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
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
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
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环腐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会逐渐缩小,为害会逐渐减轻。
调种时应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确定无病方可调运。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病试管苗和原种繁育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
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
此外用50µ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有较好效果。
提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波友1、波友2号,东农303、郑薯4号、克新1号、高原3号、长薯4、长薯5号等抗病品种。
5.栽培管理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