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未来:与方李莉的对话
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的困境与反思

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的困境与反思作者:肖寒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1期【摘要】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有助拉动乡村经济、协助提升环保意识、推动振兴乡村文化、促成破解人才问题。
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对苗族非遗的认识不深刻、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不丰富以及资料的保护与整理不完善等现实困境。
对此,可从提高大众认知、推进跨界合作、建立数字博物馆等应然路径进行超越。
【关键词】乡村振兴;苗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86—03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农村地区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无法满足,其发展落后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传统工艺类非遗建构了一方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寄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宝藏。
目前,学术界对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关注点多在其文化内涵、产品品牌化、文旅产业的发展等方面。
实际上,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存在许多问题。
鉴于此,文章试图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的困境与反思展开论述。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旨在活化农村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文化价值、建立有效治理和提高生活质量。
[2]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努力建设,从而实现生活富裕,使农民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以此赋能乡村振兴。
鉴于此,保护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助拉动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
在一些民族村落,村民们依靠手工艺制作民族工艺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动村落经济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方李莉教授谈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问题

方李莉教授谈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问题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我这次考察的主题。
乡村振兴首先面临的就是乡村人文景观的再造,乡村象征系统及符号的重组,这些工作就是艺术家和设计师要做的工作,这是一件表面上看上去容易但实际上非常复杂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不仅关系到乡村发展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国发展的未来。
因为从目前来看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已经放缓,今后的发展空间,包括再就业的空间都在乡村,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也都在乡村。
因为中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根脉也都在乡村。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很快我们看到的就是全国各地的城市大同小异的发展起来,千人一面的人文景观,让各大城市失去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如果我们的乡村振兴也是如此,所有的乡村都被建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的休闲地,度假村,旅游区,中国乡村的多元文化就将毁于一旦,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将连根拔起。
到景迈山考察以后,我的深刻感受是,乡村的发展和传统的保留与传承,一定要依托于一个产业、景迈山的村民几乎没有出外打工的人,传统的文化体系也保留得很好。
主要是这里盛产茶叶,村民们采茶、做茶、销售茶叶,生活富足、而围绕着茶叶产生的各种民俗活动也保留得很好,因为这是完整的一套文化体系。
因此,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和挖掘当地的特色产业,景迈山发展的是制茶业,镇湖发展的是刺绣业,宜兴发展的是紫砂业,仙游发展的是红木家具业等等,这些有产业的乡村和乡镇都能发展得很好只是富起来了的村民希望能过更现代的生活,景迈山的村民们也一样,他们想把传统的杆栏式的木房改成随处可见的水泥式建筑。
这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建筑是当地的人文景观,一旦改变,长期在这一自然环境中流传下来的人文景观就消失了,地方的特色也顿时不见了。
对于布朗族的人来讲房子不仅是他们生活的物理空间,也是他们生活的精神空间,里面不仅有世俗性,还有圣神性。
里面不仅有他们在居住,还有他们祖先的灵魂也依附在其中,许多的文化礼仪在是在里面举行,建筑不仅有功能性,还有文化性。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举措和成效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举措和成效乡村振兴这几个字,说起来可不简单。
可要是换个角度看,艺术可能就是其中一个“神助攻”。
你知道的,咱们这些乡村,传统上是以农业为主,一到忙碌的季节,稻谷、小麦都得抢时间长出来,搞得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
可偏偏,咱们这片土地上,藏着的不是黄土,还埋着一种叫“艺术”的力量。
你可能会问,艺术怎么能和乡村振兴搭上边呢?别急,听我慢慢给你讲。
咱们说乡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片开阔的田野,蜿蜒的小路,白墙黑瓦的农舍。
乡村的文化底蕴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厚得多。
想想看,古老的剪纸、独特的皮影戏,甚至是那一片片精美的农田,都能成为艺术的载体。
而这些艺术形式,恰恰能为乡村带来生气,给乡村带来“新鲜血液”。
就拿一些地方的农民画来说吧,一些曾经只会种地的村民,现在开始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心声,把传统的农耕文化、民间故事一一呈现。
看着他们画笔下那些五彩斑斓的景象,你是不是也觉得乡村其实能变得更美呢?艺术不仅仅能让乡村的面貌变得有趣,还能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再来说说乡村的文化产业。
你有没有注意到,近几年不少地方都开始搞“艺术村”了?像什么陶艺、木雕、编织等,原本可能是农民闲暇时打发时间的小手艺,现在倒成了赚钱的好项目。
就比如有些地方的陶艺村,村民们一边做陶器,一边讲解背后的故事,还能接待一些远道而来的游客。
游客一看这艺品,不仅为村民的手艺点赞,顺便还会买几个带回家。
你看,原来贫困的乡村,靠艺术不仅卖的是手艺,更卖的是故事,卖的是文化。
艺术给乡村经济注入了新动力,许多村子也因此走上了“自给自足”的道路。
咱们村子以前人多地少,生活压力大,现在有了这些特色产业,村民的收入可大大提高了。
艺术赋能的另一个大好处,就是能让乡村的文化焕发新生。
想想看,乡村里可有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因为缺乏保护而渐渐消失。
很多传统的艺术形式,比如戏曲、民歌,还有那些老手艺,可能过一两代人就没了,但借助艺术的力量,这些东西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手段被传承和创新。
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方李莉

艺术田野工作方法中的文化思考——以长角苗人的艺术考察为例一、概述笔者在这里提出了艺术田野工作方法的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在我们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考察时,如何去认识那些田野中的民间艺术,如何去认识在民间的生活中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面对各种的民间艺术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记录它们,以及记录与它们相关的文化现象。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艺术田野,是因为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名录中,大多数是以艺术的名义来确立的,而这些名录的评审也往往是按艺术来分类的,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基本是民间艺人。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认识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在传统的农业文明中,艺术与其文化之间的关系,还有传承这些艺术的人,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中的地位与身份,在农村的民间社会没有艺术家这样的称呼,所谓的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家,是我们这些外来者给予他们的称呼,如果我们把他们还原到他们的文化中,又该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
在本文中笔者希望将自己曾考察过的一个案例呈现给读者,并从中归纳出一些方法论来与大家共享,也算是一个经验的交流和一个考察的体会。
而论文主要是围绕着艺术田野的工作方法来进行的。
二、考察对象的文化与艺术特征的确定笔者认为在做艺术田野前,首先要对所考察对象的文化特征有一个大的定位,然后确定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因为田野对象是复杂的,界限也是漫无边际的,不同的理论框架所凸现的问题会不一样,所划定的考察界限也会不一样。
就像是摄影的镜头,有聚焦点和锁定镜头的边框。
我们是以考察组集体考察的形式,于2005年至2006年期间在长角苗的寨子里做了三个半月的田野,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文化做了一个较全面的考察。
由于考察组成员基本都是做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所以在考察的过程中,较多的关注了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笔者是该课题的组织者与主要参与者。
(一)艺术是该群体的文化符号概念的确立我们的考察对象是长角苗人的艺术,长角苗是一支居住在贵州黔西北的山区里的苗族的分支—箐苗中的又一分支。
新文科视野下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推进——2022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68摘 要:2022年度,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热点,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新文科研究潮流中,艺术人类学本身所自带的跨学科性及超学科性特征得以彰显,为艺术学实现了建构本土一般性的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跨学科的交融,甚至超学科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其次,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得以继续引进。
如英国人类学家盖尔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以及审美人类学方面的译著,更多地受到关注。
这些,都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的探讨,提供了国际视野。
与此同时,门类艺术人类学相关译著的推出,也为国内门类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再次,中国艺术人类学参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讨论仍然比较火热,其中就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讨以及艺术乡建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新文科;学科建设;艺术学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2-068-07安丽哲(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12)202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人类与相关学科的理论探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艺术功能及风格文化史研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反思、关于艺术乡村建设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本文将对上述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逐一进行分析评述。
收稿日期:2023-01-13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现状与实践前沿研究”(项目编号:2021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安丽哲 (1978-),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一、艺术人类学理论推进与相关学科的探讨2022年,艺术人类学理论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学科的特征与形态、中西方学科理论与批评等问题展开。
近年来,新文科的综合性研究,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
2023届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乡建要尊重乡村的现实并以地方性知识为根基,融会乡村的历史、信仰、礼俗、民艺等要素,重塑乡村文化的生活样态、行为习惯和空间形态,并以多主体联动的方式构建乡村共同体,推动乡村文明的复兴。
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育乡村文化主体性。
农民是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
主体性意识缺失和对在地文化脉络及传统缺少认可,是当下艺术乡建面临的重要问题。
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就是激活乡村文化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对乡村价值的自觉和认同。
这正契合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艺术性手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渐解决农村主体性缺位的根本问题。
第二,修复与赓续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集中反映着乡村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共处与情感关联,并关系着乡村礼俗秩序、道德规范的实现。
修复乡土信仰,重建精神家园是艺术乡建的根本要求。
第三,传承与发展地方性知识。
在地性的知识经验是地域性文化脉络和传统的表现形态。
艺术乡建的关键就是要梳理、凝练地方性传统的知识谱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塑适应乡村发展态势和顺应农民诉求与意愿的文化生态。
第四,重塑乡土场所精神。
聚落形态的乡村是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活场域。
艺术乡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是克服乡村空间改造中模式化和同质化的问题,重塑乡村空间的精神性内涵,使之成为接续乡村文化样式的场所。
新时代中国艺术乡建把握乡村的发展态势,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促进农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
其次是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凸显乡村文明的时代价值。
艺术乡建的理解

艺术乡建的理解艺术乡建,顾名思义就是将艺术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艺术的力量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乡村的美感和吸引力。
艺术乡建不仅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对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尝试。
它既是一种文化建设的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激励。
在传统的乡村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对乡村环境的美化和提升,导致乡村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而艺术乡建的出现,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艺术的手段,可以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融入到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中,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氛围的乡村景观。
艺术乡建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
在艺术乡建中,重视乡村居民的参与和感受,让他们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受益者。
通过与乡村居民的合作,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需求,从而创作出更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乡建也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艺术的力量激发乡村的创新活力,推动乡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
艺术乡建的实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许多地方政府和艺术机构纷纷投入资金和人力,推动艺术乡建的发展。
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乡村居民的参与,许多乡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艺术乡建不仅改善了乡村的居住环境,还提升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艺术乡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升了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然而,艺术乡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乡村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艺术乡建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避免简单地复制城市的艺术形式。
其次,艺术乡建需要注重艺术作品的长期保护和管理,避免出现损毁和衰败的情况。
最后,艺术乡建需要与乡村的整体规划和发展相结合,避免艺术作品的孤立和无序。
艺术乡建是一种将艺术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它以人为本,注重乡村居民的参与和感受,通过艺术的力量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美感。
艺术乡建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形象和吸引力,也推动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者:方李莉王杰徐新建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2)02-0001-16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2.02.001主持人:安丽哲主讲人:方李莉王杰徐新建论坛时间:2021年6月14日19:00-21:00论坛入口1:腾讯会议ID:747525579论坛入口2:哔哩哔哩ID:11448845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2021年6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举办的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22期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李莉研究员来做一个题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报告。
本期论坛还邀请到国内审美人类学与文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分别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杰教授与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新建教授。
学术主持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副研究员。
此次论坛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梳理西方艺术的范畴和定义,归纳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脉络与谱系来系统地对中国艺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进行相应的梳理与归纳,并就现有学术成果和贡献来总结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总体问题,进一步明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术目标;另一方面,借此讨论来展示该论证体系,不仅仅是放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中,还放在审美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近邻交叉学科视野中来讨论,以推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一、西方“艺术”的范畴与定义方李莉:谢谢主持人,也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端午节的晚上过来听这个讲座。
上期王杰老师谈审美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异同问题的演讲对我启发很大,我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来龙去脉做了一个梳理,想借今天的讲座来谈一谈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我今天所讲的内容关系到八个主题:一是如何理解西方“艺术”的范畴与定义;二是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与谱系;三是如何理解“中国艺术”的范畴与定义;四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与谱系;五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范畴与内容;六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总体问题;七是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已有成果贡献的分析和评价;八是进一步明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术目标。
2024年国考申论真题(行政执法卷)及参考答案

2024年国考《申论》题(行政执法卷)【材料一】进入桃李镇清池村,通往村头停车场的路是一条环形路。
据了解,这是为了绕开村头的两棵百年老树,不打破原有的自然风貌。
在冯教授团队看来,树是主,人是客,人要心存敬畏,尊重自然。
2020年6月,G市工业大学组建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冯教授任所长。
2021年1月,在有关方面的牵线搭桥下,冯教授带着他的4名研究生来到清池村,试图用艺术助力乡村建设。
他们原本想用授课的形式,但发现几乎没有村民愿意听,即便来了,也只是走过场。
这时,冯教授才意识到,村民的知识多数是从生活里学的,和村民一起动手而不是去授课,可能是一种接近村民、启发村民的好方法。
冯教授还发现,村里有一个最热闹的“CBD”,平时村民都喜欢从家里搬来一把小凳子聚在这里聊天。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冯教授和团队商量,决定他们的工作就从在这里建一把“大椅子”开始。
建椅子用的材料在村里随处可见——毛竹和石头,唯一花钱的是水泥。
椅子建好后,能躺能坐,也有艺术美感,村里几个阿婆都说坐着舒服、看着好看。
村民们逐渐对冯教授有了新的看法。
慢慢地,许多村民都愿意打开自家的院子,邀请冯教授的团队来家里,看看在自己家能做出什么新花样。
冯教授发现,村民老金家里有很多老物件,只要合理摆放,稍作打扫,就可以改造成美术馆。
2021年春天,老金家院墙外的毛竹筒花坛上淡红色的小野花开了,“家庭美术馆”也正式开业了。
“不赚钱,但也没啥成本。
陆陆续续有人来参观,看到他们眼里露出的好奇和欣赏,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和满足。
“老金说。
和村民在一起时间久了,冯教授感悟道:“我们必须探索一种'超越艺术'的路径介入乡村,应该本着一种对乡村秩序、传统习俗和文脉传承'膜拜'的心态,而非治理'和'教导'的心态来做事。
”与各路艺术家将乡村或作为自己的画布肆意涂抹或作为试验场完成自己的艺术实践等做法不同,冯教授团队的艺术乡建之路更像是在完成一种使命。
安徽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6

安徽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茂林修竹、曲水流畅、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
因此,在很多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也有不少人“逆流而动”,重回乡村,希望过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
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
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增强乡村审美的味、文化品位,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
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村庄也是。
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
艺术乡建的作用,不仅在于给乡村“美容”,还在于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
在这方面,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比如版画、剪纸、泥塑等。
由于跟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脱节,不少非遗面临传承危机。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
借助非遗资源,很多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
这些非遗工坊,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归于泥土陶艺寄托人对自然的情感

人归于泥土陶艺寄托人对自然的情感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5期“人类归于泥土,人与泥土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陶艺就是在表达着人对泥土的感情。
”在接受采访时,方李莉教授淡然地诠释着她心中的陶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便开始专注于景德镇的变化。
当时景德镇的工人恢复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业方式,摒弃了当时的红极一时的工业制陶。
景德镇,这个中国陶艺的“故乡”,自然是寄托着方李莉教授更多的思念。
她好奇地观察着这个被工业化与现代化席卷的国土,为何会有这样的回归与潮流?经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与驻地采访,她感慨着“像景德镇这样一个地方,80%都是依赖陶瓷,几代人如此。
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它,同时文化里面这些符号性的东西都在这些器物上展示出来。
”她以著作《景德镇民窑》、《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交给了彼时艺术研究界一个满意的答卷,梳理出了景德镇的变迁与彼时中国的宏观背景。
她说,“景德镇经历过现代化的洗礼,现代主义的特点是批量化、标准化、大生产化,景德镇以前在民国时期是众多小手工业生产,解放以后就进入了合作化的道路、消灭了所有的小作坊,变成了十几个国营大瓷厂。
这些大瓷厂的生产就是现代化的规模化生产。
而十大瓷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部消失了,如果现在再去景德镇,就会发现这里又全部变成了手工厂,一大群工人在用手工拉坯、一大群工人在上面绘画,仿佛回到了民国时的景德镇。
但在另外一个房间我又能有的人在用电脑来设计图纸做3D效果图,这便是传统与高科技的并存,也许这就是后现代工业化时代。
”她饶有兴致且马不停蹄地进行各种文物保护的研究、做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发表《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血脉的传承》、《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生态的构成》、《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思考》、《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全球一体化中人类文化所遭遇的困境》、《科学与艺术的新精神》、《论工艺美术的再生性与原生性》等五十余篇研究性文章。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李苏玥
【期刊名称】《鞋类工艺与设计》
【年(卷),期】2023(3)4
【摘要】乡村建设是当今社会我国发展战略的热点之一,社会公众普遍高度关注。
2017年,党进一步在宏观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任务。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践行乡村振兴这项战略,其中不少地方是以产业兴旺为主导践行乡村振兴建设。
因此艺术家以独有的方式开始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通过艺术的发展方式进行乡村建设,注重乡村文明建设,重建乡村的传统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策略,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对于增强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村民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体现出乡村文化的经济转化对乡村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促进艺术介入乡村和乡村建设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李苏玥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以皖南村落为例2.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与策略研究——以皖南村落为例3.宁波乡村绿道建设中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4.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策略研究5.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介入乡村景观设计的策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设计·手艺与中国文化复兴——方李莉谈“设计与文化”

DESIGN CRAFT AND CHINESE CULTURAL RENEWAL ——FANG LILI ON "DESIGN AND CULTURE"设计·手艺与中国文化复兴——方李莉谈“设计与文化”方李莉,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英国杜伦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出版有十余部专著,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0篇,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及重点研究项目。
多篇论文和专著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不同国家的文字并出版,曾被应邀到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大学做学术讲座,并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做考察。
在方李莉看来,生活器用不仅是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一套物质设备,也是塑造我们价值体系形成的文化设备。
从这个角度看,在这个层面上面设计一个物品的时候,同时可能会考虑很多方面的东西。
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造物过程前的构想,它不但是制造物品,同时也是在制造文化。
方李莉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辑_Edit_ 李杰 李叶加剧发展,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步步深入,还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开始进行反思,提出了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口号,同时,也在开始建设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这样的背景,是由于工业文明时期的大量物质生产让人类社会开始从物质贫乏的时代,进入到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
人类从追求物质,追求效益开始转向追求意义,追求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我们的当代设计如何转型,如何从工业设计的概念转向文化设计?尤其转向关注地方性文化和传统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型。
在这样的转型中我们自然会关注自己的本土文化,而且这种本土文化不是抽象的,是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其需要我们将设计的根扎入到民间和民众的生活之中,努力的学习不同的地方文化及民族文化,从中找到灵感,这样的过程既是创造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学习的过程。
努力推进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方李莉会长在2018 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上的发言

5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关键词:艺术人类学;发展;反思;历史维度;民族志写作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4-005-06收稿日期:2018-11-06作者简介:方李莉(1956-),女,江西省都昌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博导;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一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年会于这金秋时节,在具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金陵之城——南京召开了!大家非常兴奋,对这次会议充满期待。
这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这是中国艺术学重镇的所在地,感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会务团队及学会秘书处的工作团队!也欢迎来自海内外的参会学者们。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是在费孝通先生的支持下,成立于2006年。
自成立以来我们一直秉承费孝通先生思想,努力做田野考察。
费孝通先生曾经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其大意讲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有一个学科来对人类的和平、繁荣和富强来做相关的科学研究,他希望这个学科里面能够包括人类学,所以他提出了这个“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这样一个概念。
同样,我认为,我们所研究的艺术人类学也是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其和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呢?因为费孝通先生早年曾为中国的贫穷而感到忧虑,因此,他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让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所以他称自己的学术目标为“志在富民”,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看到部分的中国人开始走向富裕,这时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
如果说,富裕了人们要追求美好的生活,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我们向往的生活。
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关注艺术,他认为艺术化的生活、具有艺术情境的生活,可能是我们未来美好生活的发展方向之一。
也由此,他开始关注艺术人类学这个学科,而且也是在他的支持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才得以成立。
匠心传承我与非遗名家对话作文广东佛山南海

匠心传承我与非遗名家对话作文广东佛山南海佛山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对话”活动在佛山举行,5名非遗专家与5名佛山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探讨社会转型时期佛山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当天,来到现场的5名非遗传承人中,有的是传二代,也有传三代,体现出佛山非遗发展的延续性。
石湾陶塑技艺市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的陶塑精品已走进收藏市场,同时他还给酒厂设计酒瓶、为灯饰公司设计陶塑灯,在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价格。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高度评价了黄志伟在传统与现代设计中对石湾陶塑的开拓性发展。
方李莉认为,非遗是文化,不是文物,非遗不需要拯救,相反可以让生活更美好,更有艺术性。
佛山剪纸市级传承人邓春红展示了其创作的铜凿剪纸以及融入金箔技术做成的有机玻璃质地的笔架。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安丽哲博士评价说,佛山剪纸色泽艳丽,可剪可刻,未来可着眼于纯审美性,甚至将佛山剪纸做成外包装的装饰品,吸引更多人消费。
当天,香云纱染整技艺的两名非遗传承人梁学智、张绍景分别介绍了他们延续香云纱事业的情况,来自深圳的女设计师则分享了制作香云纱服饰的经验。
针对非遗人谈到的香云纱存在的场地有限、管理不当、布料缺乏标准化等问题,方李莉认为,香云纱属于贵重布料,大规模发展,不一定是好事,只要做好它就好了,让非遗优秀产品走出中国、走进世界,就已经成功了。
南海藤艺传承人吕永均讲述了其家庭三代人坚持制作藤艺的故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永健认为,南海藤艺与其他地区藤艺有明显不同,希望当地可以在学术及民俗文化上研究好南海藤艺的历史底蕴。
聆听完佛山非遗传承人的发言及专家点评,市文广新局局长陈新文用三个“没想到”肯定了佛山近年来非遗事业的蓬勃发展。
他提出正视非遗的“生存价值”、着眼于传统技艺的复兴,挖掘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非遗传承人应该以开放理念,消除地域之见,创新非遗的现代技术;营造非遗传承的现代氛围,建立起艺术评论平台、展示平台、培训平台等。
艺术乡建交流材料

艺术乡建交流材料艺术乡建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和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参加艺术乡建交流活动。
我是来自XX市农村文化事业部的代表,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艺术乡建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艺术乡建作为一种全新的农村发展模式,将艺术与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出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乡村风貌。
艺术乡建以独特的艺术元素和创意设计,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
同时,艺术乡建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市已经在各个乡村开展了艺术乡建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例如,在某村庄的田间地头,我们利用农民的废旧农具制作了一系列的艺术装置,营造了一个农村文化创意园。
这个园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乡村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壁画创作活动。
我们请来了一些优秀的画家,利用村民们熟悉的乡土题材进行创作。
通过壁画的形式,展示了农民的智慧和勤劳,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传承性。
当然,艺术乡建还需要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资金的问题,艺术乡建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艺术家的创作费用、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等。
其次是人才的问题,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培养和引进是乡村艺术乡建发展的关键。
最后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艺术乡建需要让农民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艺术乡建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与艺术院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乡村文化创意人才;二是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大对艺术乡建项目的扶持力度;三是举办更多的乡村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总之,艺术乡建为我们的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乡建的重要性,加大对艺术乡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探索艺术乡建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我们的农村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和文化魅力。
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

作者: 方李莉
作者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100029
出版物刊名: 民族艺术
页码: 17-2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乡村建设;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人类学;生态社会;文艺复兴
摘要: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有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就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就充满着生机,并能得到蓬勃发展,包括一些空巢化的乡村,由于艺术家的介入而开始得到改变。
这样的现象预示着人类社会正在转型,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的追求。
而乡村建设的目标也从“富裕乡村”走向了“美丽乡村”。
社会的转型常常会引发启迪人类心灵的文艺复兴,艺术介入社会建构,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中国式的文化复兴”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继“中国式文艺复兴”之后的,将有可能是代表人类未来的生态文明的形式。
中国的乡村不仅是许多农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还是蕴含着中国文化之根的宝地,也许还是人类社会再次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的、一块包含农业文明智慧的生态之地。
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复兴传统的中国“生活式样”,修复乡村价值,将“旧文化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推动“乡土中国”走向“生态中国”的发展之路。
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方李莉答记者问

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方李莉答记者问
方李莉;张杰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6(29)1
【摘要】该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杰记者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
研究员的一次采访,因报纸的篇幅有限,只发表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是该访谈的完整稿。
访谈以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为题,探讨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特点、
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发展、艺术人类学中国化发展的原因等问题。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方李莉;张杰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5
【相关文献】
1.反观:以“他者”眼光重构中国陶瓷史体系——兼论方李莉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艺
术人类学视角 [J], 王洪伟
2.努力推进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r——方李莉会长在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上的发言 [J], 方李莉
3.努力推进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方李莉会长在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上的发言 [J], 方李莉;;;
4.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评介方李莉、李修建著《艺术人类学》[J], 蒲涛;曹秀利
5.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评介方李莉、李修建著《艺术人类学》[J], 蒲涛;曹秀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未来:与方李莉的对话
方李莉;向丽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54)4
【摘要】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
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情感结构与社会转型和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
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中
国手工艺的复兴和乡村复兴实则是一套文化样态和审美哲学的复兴。
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可以让乡民重新感知乡村的美,从而引领新时尚和社会革新。
乡村是中国文
化之根,不是我们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我们。
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今后的社会发展是去中心和多中心的重构。
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我们更需要迈向“生
态中国”,需要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样式,从而真正在艺术层通达美美与共之境。
【总页数】8页(P118-125)
【作者】方李莉;向丽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云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24
【相关文献】
1.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方李莉答记者问
2.努力推进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r——方李莉会长在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上的发言
3.努力推进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方李莉会长在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上的发言
4.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评介方李莉、李修建著《艺术人类学》
5.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评介方李莉、李修建著《艺术人类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