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子的辩证思维

合集下载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浅析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浅析

年月第卷第期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浅析刘红霞(济宁任城区卫生学校,山东济宁)摘要《: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

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关键词《:老子》;辩证法;哲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圆圈的一个逻辑的终结,它合乎规律地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历史地承担了对行将崩溃的奴隶社会进行自我批判的任务,因而有可能对奴隶社会及其日渐崩溃的哲学矛盾运动进行理论总结。

特别是其辩证法思想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哲学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上以比较完整的形态殿居孔、墨之后而总其成。

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司马迁写《史记》时已弄不清楚,他举出三个人,约与孔丘同时期的老聃和老莱子,另一个是战国时的周太史儋。

虽然在近代学者中间颇有争论,但学界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老聃。

老聃学识渊博,相传孔丘曾向他请教过周礼。

老聃到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即流传至今的《老子》一书,它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是用韵文写的哲学诗。

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据宋人及近代学者考证,《老子》可能是道家后学根据老聃的思想言论记述而成,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郭沂先生认为,简本《老子》出自老聃,著今本《老子》五千言的是周太史儋。

参见《哲学研究》年第期)本文把《老子》作为从春秋末到战国初形成的系统的道家思想来加以论述。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由于春秋末[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红霞(),女,山东汶上人,济宁任城区卫生学校教师。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正是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到战国初的社会境况是“社稷无常,君臣无常”,因而可以说,集中反映。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一、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代表作《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反者道之动”。

本文旨在对这种辩证法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深入的解读。

二、“反者道之动”解读1. 反正思维的含义老子所说的“反者”,是指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通过反求诸己,追问自身的角色、行动和责任,从而达到超越表面现象的目的。

这种思维方式是通过对事物的对立面进行剖析,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论述人与天地的关系时,老子就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通过将人与天地相对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联系。

2. 辩证法的运用老子通过“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使他的思想更具深度和广度。

他将相对立的概念进行对比,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哲学体系。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表明世间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运行。

他通过对无为和有为的对立进行思考,揭示了事物背后的内在规律。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1. 辩证思维的重要性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辩证法体现了一种深入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方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常常局限于一种观点或立场,无法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

通过反正思维,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避免盲目和偏见。

2. 辩证思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辩证思维不仅适用于哲学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工作、家庭还是社交场合,我们都可以通过反正思维来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

在处理冲突时,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尝试理解其立场和需求,从而找到更加智慧的解决方案。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的解读,我们可以磨砺思维,拓宽认知。

辩证思维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哲学思考,也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我们应该在思考问题时,尝试从相反的角度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

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

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
首先,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原则,即“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道是无形无物的,它是
一个无穷无尽的存在,无处不在。

而人们只有通过顺应道的规律才能达到
和谐和平的状态。

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着无所不在的对立和矛盾。

他认为在
事物的背后存在着相反的两个面,这就是辩证的观点。

例如,道是存在的,但它又是无形无物的;事物有形有质,但也有无形无质的本质。

老子通过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另外,老子还强调了变化和互补的观念。

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
在不断地变化,它们不会永远保持不变的状态。

而且,事物的发展不是单
一的,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和变化。

例如,黑暗和光明、温暖和寒冷、高和低,这些看似对立的事物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他强调了无
为而治的观念,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会破坏社会的平衡和和谐。

相反,他
主张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地去改变和调整社会。

总之,老子的辩证法思维模式是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
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
发展的变化和互补。

这种辩证法思维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
及调整和改变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学的“三连式”辩证思维

老学的“三连式”辩证思维

一二三(上)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42章,以下略称某章)前人把另一处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凑成一幅天然的佳对。

用老子的话,来对老子的话,真是天衣无缝。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的确是幅佳对,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其意义的长阔高深,简直难以衡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25章)这是老子为“道”下的一个初步的定义。

因此可以总称之,曰:道大。

不过,以汉文的习惯来说,“道大”有点不大顺,不如称它做“大道”。

“大道”的内容,是老子用整本《道德经》来描述的,道的内容的确是非常庞大。

上面25章,老子那段话的意思大体是:有一个混沌的物质,在天地之先已经存在。

它既无声音,也没有形体,它并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而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

可以把它称作天地万物的本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姑且把它叫做:道。

再勉强地加上一个名字,叫它做:大。

这段话与《约翰福音》第1章第1-4节比较来看,很有意思。

使徒约翰说:“太初有道,道与神(上帝)同在,这道就是神。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生命在他里头。

”《道德经》与《约翰福音》,二者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幸亏老子在这章书里,接着说:域中有四个“大”,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最后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名句。

“人法地”,意思是:人类的行为取法于大地,或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

“地法天”,意思是: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

“天法道”,意思是: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道法自然”,是: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

质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这样,老子的“道”和基督教的“道”才就分道扬镳了。

老子的辩证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

老子的辩证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思考“小”和 “大”二者的辩 证关系。
①因为“小”,所以成其“大”。因为心怀谦逊, 把自己看得很小,所以能勤勉踏实,团结合作, 进而取得巨大成就。 ②因为“大”,故甘愿“小”。因为心怀博大, 一心为国为民,所以甘愿隐姓埋名,声名不彰。 无论是“小”还是“大”。都是因为科学家们 的拳拳爱国之心。因为爱国,所以这些科学家 的志向不是争一时之名利,所以不计名声;他 们的志向也不是争一己之短长,而是赶超国外, 所以其于国家之贡献也大。
精彩段落 人为血肉之躯,风雨可噬,刀枪可毁。智人所谓百万年,在亘古 的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宇宙的一粒灰,人类的一座山。顷刻间 我们便会灰飞烟灭。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们应常怀谦虚之 心,不断弥补不足,方能不断前进。尧怀谦虚之心,禅位于舜,成 就千古美名;太宗怀谦卑之心,以人为镜,成贞观之治;牛顿怀谦 虚之心,立巨人肩膀至真理殿堂。人正是常怀谦卑之心,持续地将 生命刻写在浩瀚星河里的跌跌荡荡,文明方绵延泽代。
典例分析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 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
条件关系: (有此就有彼式 ) 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
互为条件。 论题5:“立业与做人” 辩证思考:只有做好人,才能立好业。
02
第二课时
辩证思维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
《老子》《庄子》辩证思想作文训练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摘要:自从“辩证法”这个词子古希腊哲学著作中出现以来,作为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就普遍的流传开来,尤其在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发扬光大。

在老子哪里对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做了空前的总结与概括,也蕴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辩证法思想都是以“道”为中心而展开论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反者道之动’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等都是对辩证法思想的最精确的论述。

他也并没有执意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辩证法, 以“道”为中心而对辩证法的总结与概括就形成了《老子》辩证法不同于其他人的辩证法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辩证法“反者道之动”贵柔Abstract:Since the "dialectics" of the word in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ical works since the emergence, as a logical way of thinking to the general spread, especially in China,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flourish. Where in laozi do on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dialectics unprecedented sum and summary, but also contains its own unique insights. His dialectics is the "Road" for the center to start discussion, "the things to move and change on the idea" "prevailing on the concept of contradiction is" "‘anti-movement of the Road ' Negative Dialectics thinking", etc. Dialectical Thought is the most accurate of the discussion. He also did not insist on establishing their own set of dialectics to "Road" as the center of the summary and summary of dialectic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laozi"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s dialectics dialectics is unique.Key words: dialectics ‘anti-movement of the Road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迄今为止,我们知道“辩证法”这个词最先出现于柏拉图的著作中,尽管它不是柏拉图发明的。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一、关于老子其人:大家是否了解老子其人?何时何地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

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

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

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

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

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

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

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

《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这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传》中描述的很生动。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

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

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

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

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的辩证法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老子的辩证法,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旨在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老子的辩证法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道、无、虚、阴阳等。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对立。

他的辩证法思想与现代的系统思维相似,都强调整体和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老子的辩证法强调道的概念。

在老子的观点中,道是宇宙运行的本源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道包含了无穷的可能性和变化,是一种包容性的力量。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道的意愿,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逆天而行。

这种观点与现代环保意识的提倡相契合,我们应该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老子的辩证法强调“无”的概念。

老子认为,万物都来自于无,即虚无缥缈之处。

他认为,事物存在于虚无中,并从中吸取能量。

同时,虚无也意味着事物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我们应该学会追求虚无,即放下自己的欲望和执着,去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沉迷和功利思维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另外,老子的辩证法也强调了阴阳的概念。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构成的。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立和变化是事物发展和演化的动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阴阳的相互关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避免过度追求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的群体关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倡导平等、和谐的相处方式,避免对立和冲突的产生。

此外,老子的辩证法也强调了“为无欲”和“为无为”的概念。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超越功利心和个人利益,为了整体和共同利益而努力。

为无欲即放下个人的欲望和私利,为无为即不自作为、不强求,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安排。

这种观点也对现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和平静。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身心合一、无为而治的理念。

下面是对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1000字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由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包含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以及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了保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是实现社会繁荣与个人幸福的关键。

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他认为真实的宇宙是由相互依赖的对立力量构成的。

这种对立力量的体现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阴阳对立、植物的生长与凋落、水的流动与静止等等。

同时,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因素,例如君主与臣民、父母与子女、上下对立等。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出,这些对立的力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只有在相互的合作与调和中才能维持和谐的秩序。

在自然界中,太阳与月亮的和谐关系维持了昼夜的交替与四季的更迭;在人类社会中,上下级、君臣、父母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带来社会秩序与稳定。

总的来说,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统一是宇宙的基本法则,而和谐统一则是对立的必要条件。

他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种保持和谐统一的方法,即身心合一、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人应该追求身心的和谐,使自己的意识、情感和行为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人才能力求调和与平衡,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

同时,老子还主张无为而治,即反对人为的干预与过度控制。

他认为在自然界中,一切都能随着自然规律而运行,人类社会也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体现了老子对人类社会的深邃思考与理性思维。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往往追求功利主义和物质利益,忽视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总结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总结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总结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老子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世界本质、人性和道的思想。

首先,老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到世界的无限变化和相互对立。

他指出万物皆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如阴阳、颜色的对比等。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的流变过程,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种变化和对立中,老子认为要达到和谐和快乐的境界,就必须保持平衡并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

其次,老子认识到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对立和变化。

他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相互斗争。

他认为社会的不公平和动荡是人类欲望和功利心的结果。

老子主张放弃欲望和追求无为而治,认为个人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和。

他认为追求功利和权力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不幸。

最重要的是,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这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和相互关系的本质。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根源。

老子认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自然的态度,尽量避免过度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了一种和谐的境界,即通过观察和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对立,人们可以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种和谐境界的实现需要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并不是消极、放任一切,而是希望个人能够放下欲望和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自己,达到心灵和谐,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平和发展。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为后来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老子的思想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人们理解世界本质和人性的重要思想资源。

总之,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地触及了世界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追求。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对道的理解深刻而独特。

其中,他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这一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反者道之动”最初出现在《道德经》中,是老子关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看法。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线性推进,而是包含了相反的力量。

这些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辩证斗争,推动事物迈向更高的境界。

这正是“反者道之动”的内核。

生活中的例子表现了“反者道之动”的显著特征。

比如,亲与疏、高与低、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世间事物并非脱离联系的孤立体,而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发展、变化。

正是因为存在着相反的因素,世界才能产生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应该正视和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从中寻找平衡和发展的动力。

在工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事业发展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反对意见和负面因素也时有出现。

然而,我们并不应该对这些反对声音封闭耳朵,而是要倾听并反思。

正是通过辩证思考和谅解,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突破的方向。

如同老子所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只有站在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反者道之动”还告诉我们要处理好矛盾关系,在矛盾中求得发展。

矛盾的存在不是坏事,正是透过矛盾的摩擦和冲突,我们才能获得进步和提高。

在处理矛盾时,我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平衡各方利益,紧抓机遇,迎接挑战。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通过容纳和处理不同的声音和利益,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有益的机遇。

总之,“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准确地捕捉到了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本质。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面对逆境和矛盾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寻找问题中的机遇和突破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不断进步、发展,追求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老子辩证法观点 -回复

老子辩证法观点 -回复

老子辩证法观点-回复老子的辩证法观点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方法,旨在通过观察事物的矛盾面,追寻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对辩证法有着独特的观点与见解。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的体现。

本文将以老子的辩证法观点为主题,探讨他的思想内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老子关于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表达哲学见解。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存在着互相对立的矛盾,世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通过各种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他提出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的思想,这是老子对事物变化中对立及其统一性关系的初步梳理。

其次,老子论述了对立面统一的原则。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阴阳、柔弱与刚强等对立面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并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

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并非是绝对的矛盾,而是包含着相互依存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最后,老子阐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辩证法的角度上述说了人类行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些看法。

老子认为,人应当以柔弱、和谐的方式与自然互动,顺应自然规律而非逆其道而行,从而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二、老子辩证法观点的内涵与启示老子的辩证法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老子的辩证法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对立面。

无论是阳与阴、柔与刚、善与恶,还是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

唯有认识到这种对立关系,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应局限于表面,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动事物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老子的辩证法观点强调对立面的统一性。

他认为对立面之间并非是绝对的矛盾关系,而是包含着相互依存与互相转化的关系。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面对矛盾与冲突时,我们不应盲目地取舍,而应着眼于对立面的统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只有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才能找到事物真理的本质。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作者:杨茜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老子》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促使它们向自己的对立面周而复始的运动。

老子认为这些对立双方相互参透、相互推动,在统一与转换中发展。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朴素辩证法常见的局限性,即矛盾双方对立转换的直观性、盲目性、消极性以及片面性。

关键词:“道”;客观规律;统一;对立转换;局限性《老子》是一本富含辩证法观点的书籍,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他将“道”作为他哲学的最高范畴。

何为“道”,在《老子》第二十五章对其进行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根据老子的阐释,“道”被当做万事万物的根源,是在自然界其他事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了,具有客观性和永恒性,体现出它是一种绝对的静止,“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说明它又是一种相对的朝着反方向的反复运动。

除此之外,“道”即是“法”,意味法则、规则,天地循环有着自己的规律。

“总之,;‘道’有四层意思:第一,总根源;第二,总规律;第三,总本体;第四,总法则。

或者说,‘道’是一个最高的真理,最高的本体,最高的规律,最高的法则”。

[1]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他的辩证法有其自己的特色。

1 “道”是有规律的在老子的辩证法中,“反者道之动是对其全方位、深层次的概括。

“反者”不但欲指对立面,而且意为无限循环。

老子对激烈的社会历史变动进行了审视与分析,提出世界万物皆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发展的观点,肯定了“道”运行规律的客观性。

万物产生“道”,“道”又存在于它们之中,所以事物是依照“道”自身特有的规律运行,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个思想在社会活动领域中有诸多表现,例如商道、政道、养生之道等。

《道德经》最厉害的6种思维

《道德经》最厉害的6种思维

张广画牛一、对立统一的思维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郑柏林画牛二、不争思维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

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

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唐·韩滉《五牛图卷》三、利他思维老子说,水善利万物。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敌?儒家说,仁者无敌。

这与老子有相通之处。

只有利他的人,才是无敌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反之,如果只是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看问题、做事情始终离不开自己的欲望,那永远只能是井底之蛙。

李可染《元宵七牛图》四、战胜自己的思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认为,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达。

同样地,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作强者。

王向阳画牛五、要重视“无”的价值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告诫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

盆子、杯子等器具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人建造的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

人们很容易看到眼见的实物,却忽略了“无”的价值。

徐悲鸿画牛六、守正出奇的思维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意思是说,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正代表了原则性的东西,奇则代表了打破规则。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维,首先要尊重规则,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顺,有条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规则,懂得变通创新方式。

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

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

文化视野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郭星瑶 尚芸先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所述“柔弱胜刚强”,认为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这种辩证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无论是为人处世,亦或是管理之法,都可以巧妙地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本文通过对这种辩证思想的浅要分析,用以体现出其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柔弱;刚强;老子;以柔克刚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389-03十年磨剑终成器,百炼成钢绕指柔。

柔弱胜刚强,是一种人生哲学,以柔克刚,是一种人生智慧,其中所蕴藏的意义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一、从水的特性来看水的特性和作用就是柔。

水看似柔弱,实则厚积薄发,它拥有着强大的能量。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所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强者,莫能胜焉。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林希逸注曰:水为至弱,而能攻坚强,世未有能胜之者。

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可以攻克最坚强的东西,万物都是可以向对立面转化的。

老子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驰骋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看似柔弱的水可以穿过任何地方。

千金之堤,败于蚁穴之漏,是弱之胜强者,无以易于水也,因此老子才说“其无以易之”,柔弱能胜刚强,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它。

水让我们看到了“柔”能以小博大,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太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它不是硬碰硬、实打实、争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做法,而是避实击虚、以小胜大、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充分运用了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所谓:“柔弱无须沮丧,何妨奋发图强。

太极之道细思量,管叫后来居上。

凡事虚实明辨,言行柔曲温良。

学得流水几分长,大道恢恢通畅。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大致指出,水滋养万物,却从不和万物相争,它甘心情愿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说水是最接近道的。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老子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法哲学思想家之一。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许多伟大的人物也从老子的辩证法中吸取精华,应用于社会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使得老子的思想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不谋而合,我们从中一一分析。

1、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老子》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正因为有丑,才知道美是美,如果没有丑,就不知道美是美,美丑是相对的。

善恶也是这样,所有的事物老师在相比较中间才能确定自己的性质。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事物是在对立中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这正好符合了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2、事物的发展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

这方面他讲了很多,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

很高的台子是用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你要走一千米,要一步一步的走。

他说天下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大事必须在做好细小事情的基础上完成。

有的人说一开始不可能把任何大事情全都做好,那常常是需要积累出来的,经验越多,你做的事情就越大。

因为任何伟大的事业,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总是有积累的过程。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也是这样认为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老子有一句话需要我们注意,他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来扶持弱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盛与衰,而且盛极必衰,这就是转化。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其著作《道德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把握和转化来达到事物的发展和进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辩证法的内涵、应用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反者道之动”的内涵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指的是事物发展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它们不仅是矛盾冲突的体现,更是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力量。

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一方面代表着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表现,而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或环境条件而言具有相对性和变化性。

二、“反者道之动”的应用1.辩证思维:老子辩证法强调通过矛盾冲突来认识事物本质,并通过转化处理矛盾,实现事物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辩证思维,从多角度、全面性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2.治理国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即通过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宽容、柔和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思想,在治理国家时注重平衡各种矛盾关系,寻求和谐发展。

3.个人修养: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认为通过柔性、包容的修养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内心素质、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宁静来实践个人修养。

三、“反者道之动”的现实意义1.促进和谐发展:老子辩证法注重矛盾冲突的处理和转化,这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我们需要以平衡、包容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倡导可持续发展:老子主张顺应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自然法则。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借鉴老子的思想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培养健康心态:老子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这对于当代社会中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生活方式具有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健康心态、注重内心平衡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从《老子》的“反智论”看其辩证思维

从《老子》的“反智论”看其辩证思维

从《老子》的“反智论”看其辩证思维【摘要】老子的反智论思想包含丰富的辩证思维,但他的反智论并不是反对智慧,而是反对知识。

从逻辑学上说,智慧是不能用概念、命题、判断等把握的,但知识可以。

老子的反智论的本质是一种为大有作为而无为的大智慧。

但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老子的反智论也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这与宗教上的神秘主义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据此否认其欠缺理性色彩,相反,这恰恰代表中国式的理性。

【关键词】老子;反智论;辩证思维;理性一、对《老子》“反智论”的界定“反智论”译自英文anti-intellectualism,也被称作“反智识主义”。

知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的区别在于:首先,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名言世界去把握的;智慧则是一种对人性、天道的颖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综合性、高水准的理解和推论,难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名言世界把握。

其次,知识是对于自然科学对于各种事物的积累和理解,是一种贯穿于现实之中的学问;智慧则是一种寻找理解和积累知识的方法,它是虚无缥缈地融合在我们大脑内的形而上的学问。

第三,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它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第四,“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让”。

当然,知识和智慧并非绝对地对立。

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就不会有智慧。

同时,智慧亦可由知识升华而致。

知识和智慧相互渗透,缄默性智慧就是一种不能用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以概念、命题等方式加以陈述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大智慧才是高境界。

老子的反智论其实就是一种大智慧,已经可以与佛教的出世间智慧相媲美,已经超脱于佛教的闻所成智和思所成智,达到修所成智的境界。

在佛教的“缘起法”里,“智慧”离不开物质的空性,佛陀要人照见五蕴皆空,要看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如是观;而老子的大智慧则看似空无而实有,看似出世而入世。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

《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特色【摘要】《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旨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生哲学。

辩证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哲学,通过《老子》哲学的理论体系得到深入发展。

在《老子》中,辩证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强调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和变化规律。

辩证法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自然之道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当代哲学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

通过深入探讨《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受益匪浅。

【关键词】老子、哲学、辩证法思想、特色、起源、发展、基础、运用方式、思想特色、贡献、总结、展望、当代哲学、启示。

1. 引言1.1 概述《老子》哲学老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道德经》为代表作品。

老子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注重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通过对矛盾的统一和对立面的转化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生死、善恶等对立因素构成,这些对立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事物的统一体。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在道家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概述《老子》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辩证法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探讨《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打下基础。

1.2 辩证法思想在《老子》中的重要性《老子》中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老子》中,辩证法被视为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老子》通过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无常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规律,强调了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

辩证法在《老子》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辩证法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指导我们正确对待世界上的矛盾和问题。

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逆向思维
世人看重的是“有”,关注的是“难”,
瞩目的是“大事”,希望的是“坚强”; 老子看重的是“无”,关注的是“易”, 注重的是“小事”,希望的是“柔弱”。
老子逆向思维的启发


不要以功利心只关注有用,有时无用也是大用;要 懂得留白:艺术的留白、人生的留白。 易解决了难的问题,小事成就了大事。 “守柔曰强”,人生处在“柔弱”时,不必慌张; 柔弱往往比刚强有持久的力量,要能很好地控制力 量的释放(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要逞强 逞大,有时要懂得隐藏力量,懂得韬光养晦;示柔 示弱,在暗中积蓄力量,来夺得最后的胜利。“天 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对立概念互促成,相互转化。
辩证思维的启发
既然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我们不仅要
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 还要能从正(反)面的现象里观察(反) 正面的涵义。
领悟智慧,启迪人生
真正的明智是认识自己,真正的强大是
超越自己 。 “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 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一个拥有 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 他将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的苦恼。 立志的关键是做 。
再 见
有无相生 老子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最喜欢《道德经》 中的一句话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
生——《老子)十五章
学习目标
1、读背精彩语段。 2、学习老子的辩证思维,领悟选文的意蕴和 老子思想的独特性。 3、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借鉴的要素。

对立的概念
美—恶(丑)、善—不善(恶)、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 音—声、前—后、 自见—(不自见)、自是—(不自是)、 自伐—(不自伐)、自矜—(不自矜)、 自知—知人、胜人—自胜、大—小、 多—少、强大—柔弱
写作延伸,深度思悟
学了几篇《老子》,我们明白了事物都
有其对立因素,初步感受了老子思想的 独特魅力,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为人处 世都有很大的启发。请任选一个角度立 意,写一段文字。要求:有观点,有引 用,有分析,有总结,不少于200字。

【例文1】对于一件事,我们不仅要看重“正面”, 也要看重“反面”,要能从反面的现象里观察正面 的涵义。(观点)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引用)我们要能从无中发现“有”的价值,比如 维纳斯的断臂,这是“无”,但却增添了审美的无 穷意蕴;要能从难中看出易的窍门,就是先把问题 看得较难,再以谨慎的态度去面对,结果问题反倒 容易解决了。在“塞翁失马”中具有“焉知非福” 的达观,在处于柔弱时看到向强盛发展的希望。 (分析)总之,万事万物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看问 题要学会正反两面看,让事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总结)


【例文2】一般人都喜好有味,而不喜无味,且不 知恬淡无味为至味。(观点)一种美味我们常吃会 很厌烦,但是白开水、白米饭,却喝不厌,吃不够。 这是为什么呢?老子说“味无味”,(引用)就是 说恬淡无味最有滋味。寻常日子、朝九晚五的生活 与工作,又何尝不是无味呢?有人厌烦这种单调, 有人却品出了至真的乐趣。我们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若能品出这份真趣,算是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淡”不是平淡, 更不是寡情寡义,而是说一种至真的情谊看起来像 水一样淡泊明净。(分析)为人处世、生活交友若 都能从看似无味中品出趣味,将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也为我们追求幸福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理由。(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