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沁园春﹒雪》的解读与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沁园春﹒雪》的解读与剖析& 本人自幼喜读诗词,对毛泽东的诗词尤为钟爱(排除政治因素,单从纯文学角度),而从毛泽东七岁时作的童诗《狮子眼鼓鼓》到一九七六年春(临终前)著的《春日游园小吟》共一百零七首诗词中,我认为最为经典的非《沁园春﹒雪》莫属了。该诗是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填词的得意之作,生前曾多次书写,或赠友,或娱情。可见毛泽东本人亦对该诗喜爱有加。该诗的美学成就,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大气磅礴,景象非凡,睥睨六合,纵横八荒,情与景,诗与论高度结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被诗人柳亚子先生誉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该诗分上下两阕,先看上阕。上阕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感觉。首句点明了地点,二、三句点明了季节及其特色。这三句概括地写出了祖国北方那坚冰封结大地、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色。用“千里”和“万里”描写北国的疆土,使人感到祖国的辽阔广大。用“冰封”和“雪飘”,写出“北国”冬季的风光。“千里冰封”是静景,“万里雪飘”是动景,静动交织,作者用短短的三句12个字,一下就将读者引入到冰天雪地的北国奇景中去了。

有了总括的印象,接着就进一步的刻画。这里先用一个“望”字领起,直贯四句,产生开阔的感觉。用“望”不用“看”是因为登高才能远望,只有远望才能看到“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这四句

都是“远望”才能所见。不选择别的来望,而选择“长城”和“黄河”是因为它们都是华夏河山的典型代表。“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也是上文“千里”和“万里”进一步的描写。“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又是对上文“冰封”和“雪飘”更具体细致的刻画。

积雪的群山是蜿蜒曲折的,象银蛇在舞动,积雪的高原高低起伏,象蜡象在奔跑。作者用“蛇舞”和“象驰”的写法,把原来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成了动态,刻画得形象生动。特别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动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大雪茫茫、天低野阔、上下连接、一片银白、渺无际涯的景色。

上阕的结尾三句,意境又深入一层。用“虽晴日”一语转入一个新的境界。一个“须”字,说明所写的情景只有等候才能出现,“晴日”指时间,指雪霁天睛的日子,。接着用一个“看”字带出两个对描写那时的景象句子。这个“看”字,和上文那个“望”字有所区别,上文是“远望”,现在是“近看”,是仔细地观察欣赏,表现了惊羡、赞赏之情。“红装素裹”和“妖娆”原都是描写少女的。用这两词来描写雪后的祖国河山,也是拟人手法,把雪后景象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下阕一开头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的描写,以此领起下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第二句的议论,说明美好的河山曾有无数的英雄豪杰为她倾倒、为她奋斗献身。一个“引”字,一方面反映出“江

山如此多娇”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又以它转入到对英雄精神的议论。-

英雄豪杰是无数的,要一一来评论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作者在这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几个人物,从他们对历史所作出的贡献,可算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作者在这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用艺术的语言,很准确地选用了“惜”、“略输”、“稍逊”“只识”等比较性的词语,指出了他们的未及和局限性,对他们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惜”字领起,贯穿着这六句。既肯定和赞赏他们的才能,又叹惜和点出了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评论历史人物,是为了衬托下文“今朝”中的“风流人物”,意义更为深广。作者用“俱往矣”三个字结束了上文所叙的已过去几千年的历史,笔力雄健。这样便从古转到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的是无产阶级,意为祖国的美好的河山属人民大众所有,人民大众才是这江山的主人(这是作者后来为这句词意的注释),这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

综合全诗,上阕以写景为主,头三句是总写,概括力强。中间七句是具体描写,形象生动,写得较详。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写得较略。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头两句承接上阕的写景转入议论,由江山景色描绘引入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中间七句具体评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杰出人物,这些评价为结尾抒发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三句是抒发这种豪情的顶峰,是全诗的高潮。虽然上阕以写景为主,下阕以议论为主,但都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该诗在语言的运用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用得十分贴切,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它们运用的恰当之处。

注:本诗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诗意虽作者后来自注称指的是无产阶级大众,但本人对此另有看法:

《沁园春﹒雪》写于一九三六年,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到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时将该诗赠给著名诗人柳亚子,同年十一月,被重庆《新民报晚刊》传抄发表,一时间为民众争传相诵,亦引发了国内外人士的众多评论。其中有说毛泽东太自大狂妄,目空历代英雄豪杰,将自己喻为今朝的风流人物,意欲将自己比喻当世之皇。为此,毛泽东即作了自注“别的解释是错的。未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记得在中学老师教这诗时,为“数风流人物”这句作了再三的解释,说“数”即数量众多,意思是指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再翻看有关这首诗的相关资料,无一不为这句作了刻意的解释,大有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而本人却认为作者在著这首诗时,抒发的是个人豪情壮志,刻画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诗中所说的“数风流人物”原意并不一定是指无产阶级人民大群,这可从本诗的诗意和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作推论。-

其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数”字,在汉语拼音发音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各有不同的读音和用法。第三声的“数”字用作数数,辟如我们说“由一数到十”或“数一下有多少件衣服”?而第四声

的用法则用作数量,辟如我们说“数架飞机”或“数辆汽车”等。《沁园春﹒雪》从秦皇到成吉思汗,历数了五个不同朝代的帝皇,然后用“俱往矣”打住,即意为过去的就算了,不“数”了,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很明显,作者在这里用的是数数的“数”(即拼音发音的第三声),而不是用数量的“数”(即拼音发音的第四声),这样前后诗意就工整对称而且显得有霸气了。如用数量的“数”(即拼音发音的第四声),则诗意后语不对前言,是这诗的一大败笔了。作者文材溢于言表,且该诗在语言的运用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用得十分贴切,不会为此而留下败笔。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数”字是指数量众多的无产阶级人民大群站不住脚。作者后来的自注解释有可能是鉴于当时的言论和当时所处的背景所为。-

其二、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在湘赣边境发动了秋收起义(在此之前毛泽东在党内并不很出位,解放后出版的史书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建立了一支农民革命军,十月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之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尽管毛泽东名义上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可实际上已完全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中枢之外。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最没发言权的日子是在1931年到1934年”。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占领遵义,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军全党的领导地位。(后来人们说毛泽东有四十一年江山即由此时开始计起)。之后毛泽东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于一九三五年十月率领中央红军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