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鉴赏课内阅读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 古诗20课和后4首古诗诗歌赏析总结

七年级下册 古诗20课和后4首古诗诗歌赏析总结

七下20课和后四首古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诗歌意思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二、主题归纳抒发了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失意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三、赏析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5、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诗歌意思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主题归纳表达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定豪迈气概以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透露出诗人早年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113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113

人教版七(下)第20课《登飞来峰》教案备课组:七年级主备教师:柳玄烨【教学内容】《登飞来峰》(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 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根据问题导学清单,自主学习)【教学辅助手段的选用】(多媒体课件)【教法和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所以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2)展示飞来峰的图片,让学生对飞来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意象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中的抽象意象,如“浮云”如何象征眼前的困难。
-情感共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身处高位的豪情和面对困难时的无畏。
-古文素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诗歌鉴赏: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从韵律、用词等方面鉴赏古代诗歌。
举例:难点在于理解“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最高层”不仅是实指山峰之巅,也隐喻了诗人的政治地位和抱负。教师需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二》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壮志豪情的作品,王安石以登高远望为背景,抒发了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的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意象、语言表达情感,以及如何体现其政治抱负。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为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解析《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容包括:
1.了解《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诗句,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及其对政治抱负的抒发。
-文化背景:了解王安石的变法背景,以及这首诗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韵律: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举例:《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重点讲解“浮云”比喻困难和障碍,“不畏”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在教学难点方面,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方法,学生们对于难点内容的理解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突破难点。

2017七下语20课古诗赏析和答案

2017七下语20课古诗赏析和答案

七下语第20课课内古诗鉴赏及答案(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共1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共13张PPT)

古诗词默写
理解性默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__________”,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
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莫笑农家腊酒浑 2.陆游在《游山西村》“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借写农人备酒待客
默写 自测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古诗词默写
理解性默写: 1. 杜甫《望岳》诗,全诗无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
造化钟神秀 , 岳而望。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
古诗词默写
(二)望岳 杜甫
文本背诵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名句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前半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大 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 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 后半句运用了夸张、比喻,写泰山 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 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 景象,突出了泰山之高大。通过诗 句,作者表达了对泰山的喜爱、赞 美之情。 默写 自测
古诗词默写
文本背诵 岱宗夫如何?
名句理解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默写
自测
齐鲁青未了。 赏析:这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
造化钟神秀, 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阴阳割昏晓。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 荡胸生曾云, 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 决眦入归鸟。 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 会当凌绝顶, 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品读诗歌,赏析作品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其中“夫”字怎么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明确:“夫”是虚词,与“岱宗如何”相比,那种惊奇、赞叹之情 更明朗。这是作者远望所见,作者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大和 历史悠久。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写近望之景,有两个字用得 非常好,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好在哪里。
品读诗歌,赏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品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 和不畏艰难、立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研读诗歌,分析写作特色
与一般的登高诗不 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 写眼前之景,只写 了塔高,重点是写 自己登临高处的感 受,寄寓“站得高 才能望得远”的哲
理。
第一句 “千寻”夸语,写出自己的立足 点之高。 第二句 虚写旭日东升,表现了胸怀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三句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第四句 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 高瞻远瞩的气概。
中山大学教授罗常培 王安石在立志改革的同时,
也看到儒家顽固派必然会拼死反对。他在诗中把
那些顽固派比作“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
三首诗中以窥见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其中有一点始终是相同 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
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 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 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公开课课件_2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公开课课件_2
学习目标
吟 读 译 读 悟 读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 -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 号定庵。清代思想家、诗人、 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 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 鸦片。48岁辞官南归,他的 诗文主张“更法”、“改 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 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 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 首七绝。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创 作背景
1839年(道光十九年)春,由于龚自珍屡屡 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 和打击,他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 1839年6月4日(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离京。9月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两次往返途中, 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 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因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 奈而被迫离京
“落红”即落花,春暮伤感之景也,日 暮已足以使游子黯然伤情,春暮岂不更使 诗人的内心雪上加霜?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曹雪芹《葬花吟》节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葬花吟》
“落红”确是“无情物”,但 诗人为何说它有情?
诗人自成一格,以“落红”自比, 辞别京都如同离开枝头。 即便成泥,也只是换一种方式尽 自己的一份力,道是无情却有情。
主题意义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 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 养后人的无私 奉献精神
悟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诗人对话
从诗歌中我们读出了诗人满满的“离 愁”:以 “浩荡”修饰“离愁”,以 “白 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 “离愁”。 诗人为何要离开呢? 对死气沉沉的官场的憎恶, 想要和旧势力决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阅读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阅读理解

《古代诗歌五首》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1)你觉得《望岳》这首诗歌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解题思路:诗歌中字词的妙用一般是词类活用、巧借典故、妙用修辞等等,可从这些方面入手解题。

参考答案:颔联中的“钟”字和“割”字用得好,“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既写了造物者对泰山的情有独钟,也暗含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字写了泰山的高大,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了泰山参天如云、遮天蔽日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虚实结合,勾勒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2)《登飞来峰》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解题思路:诗歌的主旨或思想情感主要集中在关键句子的理解,在解读诗歌情感的过程中,我们要巧抓核心句子或主旨句。

参考答案:本诗诗人通过对自己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的所见所感,来抒发出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3)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题思路:先直接翻译该诗句的意思,再结合诗歌背景去解读深刻哲理。

参考答案: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4)《己亥杂诗(其五)》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解题思路:第一步要抓准主旨句,所谓主旨句即能揭示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第二步才是去翻译和理解。

参考答案:主旨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学易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解析版)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学易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解析版)

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

(1)《望岳》作者是,字子美,自号,(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2)《游山西村》作者是,字务观,号,(朝代)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答案】(1)杜甫少陵野老唐代“诗圣”“诗史”。

(2)陆游放翁南宋。

【解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学@科网2.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一诗中写出泰山幽深秀美、高大巍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一诗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山西村》的阐述人生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亥杂诗》中颂扬无私奉献精神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下列各项是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主题角度看,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作者失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怀。

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则描绘了是人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C.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因为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答案】C【解析】C项,“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时间的消逝与空间的寂寥”错误。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3.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以及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主题思想:探讨《望岳》中所表达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望岳》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诗歌赏析等。
首先,对于诗歌中一些抽象的表达,如“造化钟神秀”,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发展思维品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诗人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
(3)对古代诗歌中用词用句的准确理解,如“割”字在诗中的特殊用法。
(4)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答案: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官。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

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

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

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答案:《望岳》:结尾两句“望岳”转为“岳望”。

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

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会当”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飞来峰的感想。

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线的。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曾被用来比喻奸邪小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贯穿学习始终——(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PPT展示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呼吁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他是谁?这首诗你还记得吗?2.学生回答小学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3.PPT展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心底最殷切的呼唤,希望改变现状,希望人才辈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登幽州台歌》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说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前代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明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更是倍感孤独,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前两句写俯仰古今,觉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登台远眺,感空间的辽阔;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第四句直抒胸臆,一诉郁积于心的孤独悲凉。

思想情感: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更是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

《望岳》译文: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诗歌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作者简介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省市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拾遗。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二、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尽忠、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幽州台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大兴。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著名诗人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三、翻译意译: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感叹的是宇宙的无垠和人生的短促;我独自忧伤,任泪水沾满我的衣襟;四、赏析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仰俯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念天地之悠悠"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寂悲苦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2、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悄然流泪了。

3、《登幽州台歌》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登幽州台歌》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事理悲情。

4、本诗的中心是什么?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5、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天地的落寞情怀。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他一直在、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此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三、东岳:的泰山、西岳:的华山、中岳:的嵩山、北岳:的恒山、南岳:的衡山四、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啊?在齐鲁上,那清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

看着层出不穷的云雾不禁心胸激荡,我睁大眼睛目送归鸟入巢。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到那时在上面俯视众山,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五、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分析。

六、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七、赏析1、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绵延不尽、参天耸立的形象。

侧面烘托。

诗人在这一句中运用设问,写远望所见景象。

既写出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郁郁葱葱、高绵的特点,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节描写,描写黄昏的山景,表现心情激荡、眼界开阔,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请从“钟”入手,对“造化钟神秀”作简要赏析。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钟”在这里是“集聚、汇聚”的意思;②用“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③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富含哲理:人生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的人,方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5、哲理:《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6、中心: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流露出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翻译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升起。

(我)不怕浮云遮住视线。

只因为我身处在塔的最层上。

二、赏析前两句,写塔高和日出美,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之情。

“千寻”,运用夸,写峰和塔的高峻,表明诗人立足点很高。

后两句,表层上,即景说理:站得高看得远;深层上,用典故来直抒胸臆,浮云借代奸邪小人,奸邪小人挡不住自己的视野,表现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后两句新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登飞来峰》是登高抒情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

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的哲理思考,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的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

由此表明是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三、本诗的中心是什么?本诗通过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赏析这首诗一、二两句写什么?(首联)写农家丰年足食。

腊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招待。

这首诗三、四两句写什么?(颔联)写村庄周围景色。

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

现在作为成语流传又有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

这首诗五、六两句写什么?(颈联)写乡村民俗古朴。

春社日即将到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穿着简朴衣帽的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

淳朴、热情而好客。

这首诗七、八两句写什么?(尾联)抒写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由于诗人喜爱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善良热情的邻家农民,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拜访,共话桑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足”字不仅表现了菜肴丰足,而且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应作怎样的理解?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写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表达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此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诗人的愿望。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二、哲理:《游村》写景中蕴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相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山野小径,溪水潺潺,山路陡转,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眼前豁然一缕炊烟,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几间茅屋或一两个农人,都显得那么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