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习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
“心本热,虚则寒”。
“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
“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暑温习题及答案》word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暑温一、填空题1.暑温初起表现以_______________证候为主。
2.暑温是夏季感受所引起。
3.暑温多发生于之间。
4.暑温的病名确立于代。
5.“中热”即。
6.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或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卒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名为。
7.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晕倒,痉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为“”,亦称“”。
8.暑温的治疗原则是:。
9.暑温初起暑入阳明气分,治宜:。
10.暑伤津气,治宜:。
11.暑温津气欲脱治宜:。
二、选择题A型题12.“夏暑发自阳明”语出:A、叶天士B、薛生白C、吴鞠通D、王孟英E、章虚谷13.“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语出:A、《伤寒论》B、《素问·生气通天论》C、《温热论》D、《温热经纬》E、《三时伏气外感篇》14.确立暑温病名者为:A、《内经》B、《金匮要略》C、《丹溪心法》D、《温热论》E、《温病条辨》15.《温热论》的作者是:A、吴鞠通B、薛生白C、叶天士D、陈平伯E、王孟英B 型题A、暑瘵B、暑风C、暑秽D、暑厥E、中暑16.夏日卒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为:17.夏日卒然晕倒,手足抽搐,厉声呻吟,角弓反张,为:K型题18.暑温初起见:A、发热恶寒B、壮热C、口渴D、汗多E、少汗F、面赤G、脉浮数H、脉洪大19.有关暑温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A、多雨潮湿B、夏天气候炎热C、津气耗伤D、劳倦过度E、感受暑热病邪F、痰G、瘀第七章温热类温病-暑温答案一、填空题1.阳明气分热盛2.暑热病邪3.夏至至立秋4.清5.“中暑”6.暑厥7.暑风、暑痫8.清暑泄热,顾护津液9.辛寒清气,涤暑泄热10.清热涤暑,益气生津11.益气敛津,扶正固脱二、选择题A型题12.A。
答案分析:叶天士《幼科要略》中说:“夏暑发自阳明”。
13.B。
答案分析:《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朝花夕拾》必读名著习题(含答案)
影”事件等。
(检测二)
一、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 1926 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 10 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 )》和《阿长与( )》。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 )、( )等孝道 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 “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 ) 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 敦巨埋儿 、老菜娱亲 等都 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 ( )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 )。 9、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 须学费的南京( )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 的《 》篇。
10、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
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 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 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 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 到的。
《朝花夕拾》名著习题
(检测一)
1.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 物。
作品
人物 文段
回到大艇上之后,我开始思考我们在马纳尔沙洲的历
《海底两万 (1) 险经历,从而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1)艇长勇
里》
__ 气过人,无与伦比;另一个是他虽是一个跑到海底、
躲避人类的海洋人,但却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2)也来问《山海经》
父亲的病习题
父亲的病一、填空题:1、《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衍太太,她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琐记》中。
她和鲁迅的关系是同一门的邻居,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虚伪自私。
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是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2.《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几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蕴含着有力的讽刺,在文章中他比较了中西医对待垂死的病人的不同态度,提示了所谓医道,和孝道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谬本质。
3、《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情景。
父亲因得了水肿而求医,却被江湖庸医陈莲河耽误而去世,体现了江湖庸医的无能,他们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开一些像“败鼓皮丸”之类的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了金钱。
邻居衍太太在父亲临终前,为父亲准备后事,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二、问答题:1、《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答: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2、《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答: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3、《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
文中的s城是?答:即指绍兴城。
4、《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答: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温病练习题(含答案)
温病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91题,每题1分,共91分)1.提出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的医家是:A、吴鞠通B、王孟英C、薛生白D、章虚谷E、叶天士正确答案:A2.不属于宣白承气汤的药物是:A、厚朴B、生石膏C、杏仁粉D、生大黄E、瓜萎皮正确答案:A3.《温病条辨》中提出,秽湿着里,见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当用:A、二加减正气散B、五加减正气散C、一加减正气散D、三加减正气散E、四加减正气散正确答案:D4.宣气化湿法治疗温病,其代表方剂是:A、温胆肠B、五苓散C、导赤散D、三仁汤E、五皮饮正确答案:D5.湿热病证的病机变化不包括:A、胃湿脾湿化热则一B、吾吴湿邪害人最广C、阴盛之体脾湿不少D、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E、阳旺之躯胃湿恒多正确答案:B6.患儿,女性,6岁,于7月26日入院。
初起头痛,发热,嗜睡,第二天昏睡不醒,白天体温39.5℃,夜间体温40.2℃,目睛上视,四肢抽搐,舌绛少苔,脉弦细数。
其证候是A、暑邪猝中心包B、暑入阳明,热盛动风C、暑入心营,热盛动风D、肝热动风E、暑入心包正确答案:C7.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宜:A、翘荷汤B、栀子豉汤C、黄连阿胶汤D、清营汤E、青蒿鳖甲汤正确答案:C8.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A、气血B、气分C、卫分D、气营E、营分正确答案:D9.伏暑“热在心营,下移小肠”的证候是:A、身体灼热,神昏谵语,舌謇、肢厥,小便短赤B、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渴不多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绛C、热蒸头胀,呕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饮,舌苔白腻D、身热,口苦而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E、身热,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时烦渴甚,大便不通正确答案:B10.邪热入营的清营汤证“反不渴”是因为A、热扰心神而不觉B、邪热蒸腾营阴上泛C、兼有瘀血D、兼有痰邪E、邪热不甚正确答案:B11.下列哪一项不符合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的证候?A、腹满便秘B、口干唇裂C、舌苔焦燥D、身热不恶寒E、倦怠少气正确答案:E12.《温病条辨》中提出,湿郁三焦,见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当用:A、二加减正气散B、四加减正气散C、五加减正气散D、三加减正气散E、一加减正气散正确答案:A13.身热夜甚,心烦,手是抽搐,舌绛少苔,脉弦数。
中医诊断学习题库附答案
绪论习题一、选择题【A1型题】1.下述哪项不属于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内容A.诊法B.病案C.辨证D.治法E.辨病2.下述哪项不属辨证的范畴A.分析病因B.确定病位C.判断病性D.推断病势E.明确病名3.司外揣内最确切的表述是A.有诸内必形诸外B.从外环境测知内环境C.从表象测知本质D.观察病人外部表现,测知体内病理本质E.从体表情况测知脏腑病变4.下列哪项不属中医诊断基本原则A.辨证施治B.整体审察C.四诊合参D.辨证求本E.病证结合5.下列哪种观点最可取A.诊脉三指定乾坤B.医以问诊为首要C.望而知之谓之圣D.察舌验齿辨生死E.诊病应四诊合参6.下述哪项属于症状A.脉沉而缓B.舌红苔黄C.恶心呕吐D.肌肤甲错E.喉中痰鸣7.下述哪项属于体征A.心烦失眠B.神倦乏力C.头晕耳鸣D.肢体震颤E.下肢麻木8.下述哪项属于病名A.胸闷B.肝风C.下痢D.便血E.内痔9.下列哪项不属“证”的概念A.气血两虚B.脾肾阳虚C.痰热壅肺D.膀胱湿热E.热结旁流【A2型题】10.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学问是A.辨证B.辨病C.诊断D.诊断学E.中医诊断学11.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和异常变化称为A.症B.证C.病D.表象E.表征12.“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是中医诊断的A.基本特色B.基本手段C.基本方法D.基本原理E.基本原则13.通过分析病情资料,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情等疾病本质作出判断的思维过程称A.症状B.体征C.证候D.辨病E.辨证14.“辨证求本”就是A.找准病因B.判断病位C.确定病性D.推测病势E.概括病机15.首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作者是A.汉·张仲景B.隋·巢元方C.宋·陈无择D.金元·李东垣E.明·张介宾16.首次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脉经>D.<濒湖脉学>E.<脉谈汇辨>【B型题】A.天行赤眼B.少气懒言C.舌有瘀斑D.气滞血瘀E.外感暑湿17.上述哪项是症状18.上述哪项是体征19.上述哪项是证名20.上述哪项是病名【X型题】21.下述哪些是症状A.腹部痞满B.腹痛喜温喜按C.右下腹压痛明显D.腹胀嗳气则舒E.肠鸣腹泻22.下述哪些是体征A.舌尖红B.肢软C.脉沉紧D.皮肤湿冷E.颈项强痛二、名词解释1.中医诊断学2.症3.证4.病5.辨证6.辨病7.诊法8.整体审察9.病案三、填空题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四大经典题目及答案
《黄帝内经》试题单选题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C )A.诸热瞀瘛B.诸痛痒疮C.诸风掉眩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D )A.取之热B.取之寒C取之阳 D.取之阴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D )A.胸中之府B.血之府C.髓之府D.肾之府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D )A.诸热瞀瘛B.诸痛痒疮C.诸躁狂越D.诸气膹郁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B )A.气缓B.气上C.气消D.气乱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A )A. 伤藏B.伤上C.伤下D.伤脉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C )A.外感风寒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C.外感热病的总称D.外受寒邪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B )A.心B.肝C.脾D.肺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A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B.其下者,引而竭之C.因其重而减之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A )A.气缓B.气下C.气消D.气乱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佳时间是( C )A.夜半B.日中C.平旦D.黄昏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
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 B )A.通因通用B.塞因塞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B )A.鼻能知香臭B.舌能知五味C.目能辨五色D.口能知五谷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D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1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治法( A )A.寒的症状者用四逆汤B.寒的症状者用白虎、承气辈C.腹胀用四君子汤D.火旺用知柏地黄丸16、《素问•举痛论》所记载的“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因寒邪客于( C )A.经脉B.心包络C.五脏D.六腑17、《素问·平人气象论》认为“乳之下,其动应衣”是( B )A.中气外泄B宗气外泄 C.阳气外泄 D.营气外泄18、《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的“能”是指(C )A.能力B.能够C.耐受D.开始19、《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其中“工”是指( D )A.病人B.疾病C.医生D.医生的治疗措施20、《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肾和则( B )A.鼻能知香臭B.耳能闻五音C.目能辨五色D.口能知五谷21、《素问•五脏生成》:诸髓者,皆属于(C )A.节B.心C.脑D.目22、根据《素问•痹论》所论述痹证的发病,春季感受风寒湿邪将发生( A )A.筋痹B.脉痹C.骨痹D.肌痹23、《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标本”是指( D )A.正气和邪气B.病人和医生C.先病和后病D.病人的神机和医生的治疗措施24、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虚的症状是( B )A.恐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C.腹胀经溲不利D.笑不休25、根据《素问•痹论》所述“皮痹不已”,复感受风寒湿气则发生何痹( D )A.肝痹B.心痹C.脾痹D.肺痹26、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情况当“治其标”的是( D )A.先病而后逆者B.先逆而后病者C.先寒而后生病者D.先病而后生中满者27、《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卧伤(D )A.血B.肉C.骨D.气28、《素问•痹论》认为,何邪偏胜其痹易已( B )A.寒邪胜B.风邪胜C.湿邪胜D.热邪胜29、《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坚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D )A.除之B.散之C.攻之D.削之3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反映了( C )A.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B.阴阳的制约关系C.阴阳的转化关系D.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31、《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B )”A.补之B.行之C.攻之D.决之32、《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应(A )A.十去其六B.十去其七C.十去其八D.十去其九3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的“浊阴”是指( D )A.粪便和尿液B.水道中的阴液C.化生的精血津液D.浓厚的营养物质3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飧泄”的含义是( D )A.腹泻如水B.肠鸣泄泻C.下利不爽D.下利完谷不化35、《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肾是( D )A.先天之本B.后天之本C.罢极之本D.封藏之本36、根据《素问·举痛论》原文,引起“呕血及飧泄”的原因是( B )A.寒B.怒C.思D.热37、《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急者”的病证宜采用的治法为( C )A.行之B.平之C.缓之D.散之38、《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中“神明”的意思是( B )A.阴阳不测之谓神B.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C.脏腑的功能活动D.清静机灵,谓之神明39、《素问•举痛论》论述的“后泄腹痛”,是因寒邪客于( A )A.小肠B.大肠C.脾D.胃40、《素问•举痛论》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寒邪稽留于( A )A.经脉B.肌肉C.脏腑D.关节4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其中“壮火”、“少火”的本义是( A )A.药食气味纯阳与温和之别B.人体阳气亢盛与平和之别C.病理之火与生理之火的区别D.邪火与正气之别42、据《灵枢·营卫生会》篇,卫气在人体的循行规律是什么( B )A.昼行于阴、夜行于阳B.昼行于阳、夜行于阴C.昼夜循行二十五度D.昼行于上部、夜行于下部43、《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中“变化”是指( D ) A水谷变化为精气 B.糟粕变化成形C.大肠为小肠中的水谷而变化D.食化而变粪44、《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视伤(A )A.血B.肉C.骨D.气45、《素问·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D )A.胸中之府B.血之府C.髓之府D.精明之府多选题1、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述,下列情况中,当先治其标的是( CDE )A.先寒而后生病者B.先病而后生寒者C.小大不利D.先热而后生中满者E.先病而后生中满者2、《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涉及筋病的条文有( ABCDE )A.诸风掉眩,皆属于肝B.诸热瞀瘛,皆属于火C.诸痉项强,皆属于湿D.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E.诸暴强直,皆属于风3、《素问·至真要大论》属于风寒湿的病证有( CDE )A.诸湿肿满B.诸风掉眩C.诸暴强直D.诸病水液,澄沏清冷E.诸痉项强4、《灵枢·本神》认为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或实可出现( ABCD )A.腹胀B.四肢不用C.五脏不安D.经溲不利E.少气5、《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秋季的正常脉象是( BE )A.浮B.下肤C.在肤D.中衡E.蛰虫将去6、《灵枢·本神》认为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或实可出现( ABCD )A.鼻塞不利B.少气C.喘喝D.胸盈仰息E.经溲不利7、《灵枢·决气》篇指出,血脱的主要表现是( BC )A.目不明B.色白C.夭然不泽D.耳聋E.胫痠8、据《素问·咳论》所述,肺咳形成的原因是( AC )A.外邪伤皮毛,内合于肺B.心火灼伤肺金C.寒冷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肺D.肾水上泛于肺E.风热外袭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反治法( CDE )A.真寒假热,治以四逆汤B.真热假寒,治以白虎汤C.气虚便秘,治以补中益气汤D.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E.阴虚火旺,治以六味地黄丸10、《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是( ABCD )A.阴气未动B.阳气未散C.饮食未进D.气血未乱E.病人配合11、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内容,下列哪项属于正治法( ABCE )A.坚者削之B.客者除之C.微者逆之D.甚者从之E.结者散之12、《灵枢·玉机真脏论》所述“五虚”是指(ABE )A.脉细B.皮寒C.前后不通D.闷瞀E.饮食不入13、《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于五脏的有( ABCDE )A.诸风掉眩B.诸寒收引C.诸胀腹大D.诸气膹郁E.诸痛痒疮14、《素问·脉要精微论》阐述的有:夫脉者,血之府也(ABCDE )A.长则气治B.代则气衰C.数则烦心D.涩则心痛E.短则气病15、《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煎厥的症状是( BC )A.体若燔炭B.目盲不可以视C.耳闭不可以听D.烦则喘喝E.小筋弛长《伤寒论》试题单选题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D )A.麻黄汤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C.桂枝汤D.小青龙汤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C )A.气血损伤惊悸证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惊狂证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B )A.桃花汤B.猪苓汤C.麻黄细辛附子汤D.吴茱萸汤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D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D )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6、五苓散证之“消渴”的病机是(A )A.水停下焦,气不化津,津不上承B.外邪入里化热,伤津耗液C.发汗太过,耗伤津液,胃中干。
温病练习题及答案
温病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而致痰热阻遏之证,其治法是:A、分利湿邪B、开达募原C、清泄少阳D、分消走泄E、宣气化湿正确答案:D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A、羌活B、香薷C、牛蒡子D、薄荷E、苍术皮正确答案:A3、“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薛生白认为自利的原因是“阴道虚”,对“阴道虚”正确的理解是A、肾虚B、阳虚C、阴虚D、肠道功能失常E、生殖功能障碍正确答案:D4、病人发病五天,八月二十五日入院。
初见寒热身痛,脘痞烦渴。
入院时,发热39. 6℃,口渴不欲多饮,胸闷院痞,咳嗽带血,面赤,耳聋,大便稍烂,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腻,脉洪数。
其诊断和辨证为:A、暑温夹湿(暑湿弥漫三焦)B、湿温病(湿热并重,弥漫三焦)C、暑温夹湿(暑湿困阻中焦)D、湿温病(湿热并重,困阻中焦)E、伏暑病(暑湿弥漫三焦)正确答案:E5、斑疹黑而隐隐,四旁色红,表明:A、热毒炽盛B、热毒探重,气血尚充C、热毒涸结,正气亦亡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E、热毒极盛正确答案:D6、症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色深红或紫黑,或吐衄血、尿血、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应选用:A、新加黄龙汤B、犀角地黄汤C、寒解汤D、黄连阿胶汤E、加减复脉汤正确答案:B7、湿滞阳明,湿邪盛极,尚未蕴热,治宜辛开,选用下列哪组药物为宜A、枳壳、桔梗、豆豉、栀子B、滑石、甘草、薄荷、葛根C、藿香、香薷、羌活、薄荷D、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E、茯苓、猪苓、泽泻、通草正确答案:D8、《温病条辨》所言的“白虎汤禁忌”下列哪项不是?A、脉迟缓者,不可与也B、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C、汗不出者,不可与也D、不渴者,不可与也E、脉沉者,不可与也正确答案:A9、温病见呕逆不止,舌光红少苔的机理为:A、胃肠有热,胃失和降B、湿热内留,胆火上逆C、热毒燔炽,冲逆阳明D、湿阻中焦,浊气上逆E、胃阴大伤;胃虚气逆正确答案:E10、湿温后期患者,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舌苔薄腻。
温病学(12.4)--叶天士《温热论》习题答案
叶天士《温热论》答案一、填空题1.肺 心包 气 卫 血 营2.汗 清气 透热转气 耗血动血 凉血散血3.辛凉轻剂 风 湿 透风 渗湿4.两阳相劫 浊邪害清5.战汗 益胃 汗6.和解表里 分消上下 走泄 战汗7.猛 轻 邪已尽 邪未尽 硬8.阳气 阳 清凉9.胃湿 脾湿 化热10.血 津与汗 温 利小便11.血液 心神不安 斑点隐隐12.风热 湿热 透斑13.甘寒 咸寒 先安未受邪之地二、选择题(一)A型题14.B。
答案分析:面色晄白无华者,多属素体阳气不足,若再感湿邪,阳气更易被湿邪所伤,致湿胜阳微,治疗时尤应注意顾护阳气,即使湿渐化热,需用清凉之法,用之十分之六七即应停止,以免寒凉过度,重伤阳气,造成湿热虽去而阳气衰亡的恶果。
15.C。
答案分析:面色青苍而形瘦之人,多属阴虚火旺,感受湿热病邪每易化燥伤阴,治疗时应顾护津液,不可恣胆温补,即使在疾病后期热退身凉的情况下,亦不可误认为虚寒证而乱投温补,以防余邪未尽,而致“炉灰复燃”。
16.A。
答案分析:痰湿之邪内结胃脘,若胃脘部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舌苔或黄或浊,说明痰湿之邪已经化热,治疗当用苦泄,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
若虽有脘中痞闷,但舌苔白而不燥,则为痰湿之邪尚未化热,治疗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药如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同理,若舌苔黄白相兼,为邪热已内传而表邪犹未解;若舌苔灰白且不渴者,为阴邪壅滞,阳气不化,或素禀中冷等,都不可乱投苦泄,治疗宜从开泄。
17.E。
答案分析:《温热论》中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邪留三焦则造成气机郁滞,水道不利,水液输布失常,形成温热挟痰湿之证,临床多见寒热起伏,胸满腹胀,溲短,苔腻等症,治宜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杏、朴、苓宣上、畅中、渗下,或温胆汤化痰清热利湿。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A.孙一奎B.张景岳C.李中梓D.赵献可E.薛己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A.心B.肾C.肝D.命门E.脾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 用得最多的莫如()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二)B型题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 自制()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 自制()A.“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B.“阳非有余, 阴亦不足”C.“阳常有余, 阴本不足”D.“阳非有余, 阴非不足”E.“阳常有余, 阴非不足”3.朱丹溪提出()4.张介宾提出()(三)X型题1.张景岳医学著作有()A.《类经》B.《类经图翼》C.《类经附翼》D.《景岳全书》E.《质疑录》2.张景岳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有()A.阴阳一体思想B.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C.阴阳的常与变D.阳非有余, 阴亦不足E.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3.在五行之中, 张景岳最为重视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4.张介宾在其《大宝论》中, 重点论述了真阳的重要, 阐发了“阳非有余”的论点。
他从以下哪几方面进行论证()A.“阴阳之辨”B.“形气之辨”C.“寒热之辨”D.“水火之辨”E.“命门之辨”5.张景岳从几个方面对真阴作了阐发()A.真阴之象B.真阴之用C.真阴之病D.真阴之治E.真阴之脏6.张景岳称命门者()A.为水火之府B.为阴阳之宅C.为精气之海D.为死生之窦E.为精血之海、元气之根7.张景岳喻为“治世之良相”的两药是()A.熟地B.人参C.黄芪D.当归E.白芍8.张景岳提出在治疗上也有常变之别, 下列哪些属于治疗中的变法()A.以寒治热B.以热治寒C.热因热用D.寒因寒用E.虚则补之二、填空题1.张景岳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 以和最为突出。
2.张景岳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____的法则, 指出“善补阳者, ,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温病习题
温病习题2.温病学的成熟阶段是时期。
3.温病学发展史上把、、、并称为温病四大家。
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分别是、。
9.吴鞠通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叶天士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
10.薛生白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王孟英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
三、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2.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咅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5.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温热论》 B.《温热经纬》 C.《温疫论》 D.《肘后备急方》 E.《湿热病篇》6.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纬》 E.《温疫论》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肘后方》 E.《诸病源候论》10.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 )A.《温热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纬》 D.《温病条辨》 E.《时病论》四、判断题:8.被誉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家者是叶天士、吴又可、薛生白、王盂英。
(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填空题:1.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2.明清3.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4.叶天士吴鞠通5.吴又可温疫论6.战国到唐宋到元7.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8.阳气怫郁理论9.温病条辨温热论10.湿热病篇温热经纬三、单项选择题:1.D 2.B 3.C 4.D 5.C 6.C 7.A 8.C 9.E 10.A 11.D 12.A 13.C 14.E 15.C四、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10.√五、简答题: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填空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_》。
4.读《朝花夕拾》,《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
5.读《朝花夕拾》,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________玩耍。
6.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读《朝花夕拾》,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________件重大的事。
8.读《朝花夕拾》,“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爱看________。
9.读《朝花夕拾》,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_10.读《朝花夕拾》,“好。
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________》篇。
11.读《朝花夕拾》,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__”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读《朝花夕拾》,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谬误的________。
13.读《朝花夕拾》,《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打仗的几个________。
14.读《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研究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_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读《朝花夕拾》,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阐发,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第十一章叶天士《温热论》一、填空题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逆传。
肺主属,心主属。
”2.叶天士《温热论》认为:“在卫之可也,到气才可,入营犹可,……入血就恐__________,直须_________。
”3.叶天士《温热论》提到:“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
挟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于热外,或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叶天士《温热论》指出:“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也。
”5.叶天士认为“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透邪,法宜,令邪与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6.叶天士《温热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之半,此则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对于下法的运用,叶天士指出:“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此(湿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
伤寒大便溏为,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必大便,慎不可再攻也”8.叶天士认为:“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湿胜则微也,法应”。
9.对于湿邪为患,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在阳旺之躯,恒多,在阴盛之体,亦不少,然其则一”10.对于湿热病的治疗,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而在,通阳不在,而在”1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受劫,,夜甚无寐,或,即撤去气药。
”12.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如从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急急为要。
”13.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
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务在,恐其陷入易易耳。
”二、选择题(一)A型题14.叶天士认为湿热病证患者若其人“面色白者”,治疗须顾其():A、阴液B、阳气C、津液D、气E、血15.叶天士认为湿热病证患者若其人“面色苍者” ,治疗须顾其():A、阴液B、阳气C、津液D、气E、血16.叶天士《温热论》认为:痰湿内结于胃,脘中痞闷,苔白而不燥者,治宜():A、开泄B、苦泄C、通泄D、透泄E、渗泄17.叶天士认为温热挟痰湿之邪留滞三焦,治宜():A、辛凉散风B、甘渗驱湿C、透风于热外D、渗湿于热下E、分消走泄18.邪留三焦之证,处于哪一阶段():A、卫分B、气分C、营分D、血分E、气营同病19.《温热论》中“战汗”的机理是():A、热邪逗留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B、气分热炽,迫津外泄C、湿热郁蒸D、阳气受伤,卫虚不固E、阳气欲脱20.最易流连气分的病邪是():A、暑热病邪B、湿热病邪C、燥热病邪D、温热病邪E、风热病邪21.叶天士认为:温病斑出热不解,若其人素体肾水亏,治宜():A、甘寒B、苦寒C、甘寒之中加入咸寒D、苦寒之中加入咸寒E、甘寒之中加入苦寒22.叶天士认为:温病若从湿热陷入营分者,宜在凉血清热方中加入():A、犀角,地黄B、犀角,花露C、犀角,人中黄D、犀角,银花E、犀角,竹叶23.叶天士认为:温病若从风热陷入营分者,宜在凉血清热方中加入():A、犀角,地黄B、犀角,花露C、犀角,人中黄D、犀角,银花E、犀角,竹叶24.叶天士认为: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湿则加入():A、芦根,牛蒡B、芦根,滑石C、芦根,薄荷D、薄荷,牛蒡E、薄荷,滑石25.叶天士认为: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A、芦根,牛蒡B、芦根,滑石C、芦根,薄荷D、薄荷,牛蒡E、薄荷,滑石26.《温热论》所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中“水主之气”是指():A、肾气B、肾阴C、肾精D、水气E、津液27.叶天士所谓“两阳相劫”中的两阳是指():A、风邪与热邪B、风邪与暑邪C、阳明与少阳D、太阳与阳明E、太阳与少阳28.叶天士所述“泻南补北”一法是指():A、温补肾阳,祛寒救逆B、滋肾救阴,清心泻火C、通腑泄热,急下存阴D、甘寒滋润,清养肺胃E、清心凉营,生津养液29.《温热论》中所云:“斑出热不解者”的病机是()A、胃津亡B、肺津伤C、肾阴枯D、热毒盛E、心阴虚30.《温热论》中所述“分消上下”是指( ):A、清上泄下B、宣肺攻下C、凉膈通腑D、清胃泄热E、以上均不是31.叶天士认为用苦泄法治疗湿热痰浊内结于胃,胃脘痞闷的舌象应是():A、白而不燥B、灰白不燥C、或黄或浊D、黄白相兼E、黄而干燥32.温病战汗后,若出现气脱,叶氏认为临床表现是():A、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虚和缓B、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弦而数C、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象急数D、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虚而缓E、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象细数33.《温热论》中所论“通阳”法是指():A、温补肾阳B、温补脾阳C、通阳补气D、化气利湿,通利小便E、温补肺气34.叶天士所谓“浊邪害清”的临床表现是():A、口鼻咽唇干燥B、耳聋目瞑鼻塞C、昏谵舌謇D、溲短尿浊E、以上都不是35.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叶氏所论胃脘痞闷宜用开泄法的适应范围():A、外邪未解,里先结者B、痰湿内阻,并无热象C、邪郁未伸,气机不利D、素属中冷,阴邪内聚E、舌苔或黄或浊36.叶天士所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A、凉营药中伍以辛温透表之品B、凉营药中伍以辛凉透表之品C、凉营药中伍以辛寒清气之品D、凉营药中伍以凉血散血之品E、凉营药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37.叶天士所说“逆传心包”是指():A、邪由卫分内陷营分B、邪由上焦传入下焦C、邪由肺卫内陷心包D、邪由气分内传心包E、以上均不是38.叶天士提出,若斑出热不解者,治宜():A、苦寒清热泄火B、辛寒清气泄热C、甘寒清热生津D、咸寒凉血养阴E、咸寒软坚增液39.《温热论》中的“浊邪害清”之浊邪是指():A、痰饮B、湿热C、湿浊D、瘀血E、以上均不是40.《外感温热篇》中“浊邪害清”之中的清是指():A、清阳B、津液C、清窍D、胃气E、正气41.对于温病斑疹的病机的论述,哪项语出叶天士( ):A、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B、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C、热邪在胃,本属气分,见斑则属血者多矣;疹从血络而出,本属血分,然邪由气而闭其血,方成疹也D、斑由阳明胃而发,疹因太阴肺热而生E、以上都不是(二)B型题A、阴液B、阳气C、津液D、气E、血42.湿邪害人,若其人“面色白者”,须顾其():43.湿邪害人,若其人“面色苍者”,须顾其():A、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虚和缓B、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弦而数C、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象急数D、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虚而缓E、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象细数44.战汗后气虚正安的主要表现为():45.战汗后气脱的主要表现为():A、犀角、地黄B、犀角、花露C、犀角、人中黄D、犀角、银花E、犀角、竹叶46.叶天士认为:温病若从湿热陷入营分者,宜在凉血清热方中加入():47.叶天士认为:温病若从风热陷入营分者,宜在凉血清热方中加入():A、玉女煎B、梨皮,蔗浆C、金汁D、化斑汤E、知母,阿胶,龟板48.叶天士《温热论》中指出:若斑出热不解,因为胃津亡,轻者可选用():49.叶天士《温热论》中指出:若斑出热不解,因为胃津亡,重者可选用():A、芦根,牛蒡B、芦根,滑石C、芦根,薄荷D、薄荷,牛蒡E、薄荷,滑石50.叶天士《温热论》认为:温邪在表挟湿治宜辛凉轻剂加入():51.叶天士《温热论》认为:温邪在表挟风治宜辛凉轻剂加入():A、吴又可B、叶天士C、薛生白D、吴鞠通E、余师愚52.《温热论》的作者是():53.《温疫论》的作者是():54.《幼科要略》的作者是():55.《疫病篇》的作者是():A、湿热积滞,胶结胃肠B、燥热内结,腑气不通C、湿阻肠道,传导失司D、湿热痰浊,内结胃脘E、气机郁滞,痰湿阻遏56.叶天士所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的病机是():57.叶天士所论邪结胃脘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治疗的病机是():(三)X型题58.叶天士认为能开泄湿浊,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的药物有哪些():A、杏仁B、蔻仁C、苡仁D、橘皮E、桔梗59.《温热论》认为: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湿则加入():A、芦根B、滑石C、牛蒡E、竹叶60.《温热论》认为: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A、芦根B、滑石C、牛蒡D、薄荷E、竹叶61.叶天士的著作有():A、《温病条辨》B、《温热论》C、《临证指南医案》D、《幼科要略》E、《温疫论》62.《温热论》中“益胃”一法是指():A、和胃降逆B、补益胃气C、清气生津D、宣展气机E、灌溉汤液63.叶天士认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A、脾C、膜原D、大肠E、肺64.叶天士对伤寒与湿温病运用攻下法的区别的论述包括():A、伤寒下之宜猛B、湿温病下之宜轻C、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D、湿温病大便硬为邪已尽,不可再攻E、伤寒当苦寒攻下65.湿热痰浊结于胃脘,可以见到哪些脘腹部症状表现():A、按之痛B、按之硬C、自痛D、痞胀E、腹中鸣66.叶天士认为邪结胃脘,若出现哪些舌苔表现,“虽有脘中痞闷”,不宜用苦泄法治疗():A、苔白不燥B、苔黄C、苔浊D、苔灰白不渴E、苔黄白相兼67.《温热论》中论述的营分受热,血液受劫的临床表现可有哪些():A、心神不安B、无寐C、斑点隐隐D、斑疹隐隐E、神昏68.《温热论》中对邪留三焦的治疗所用药物有():A、蒿芩清胆汤B、温胆汤C、泻心汤D、杏、朴、苓E、杏、蔻、橘、桔三、改错题69.透热转气常用的药物为犀角、玄参、羚羊角之类。
70.《温热论》中所说的“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是指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71.叶天士认为若邪气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开泄。
72.湿温病邪结胃肠使用下法,当下至大便干结,表示邪已尽,不必再下。
73.《温热论》中所谓“益胃”之法是指补益胃气。
74.叶天士对于斑出热不解者强调“急急透斑为要”,是指尽早使用升提透达之品。
75.叶天士认为邪留三焦的治疗当和解少阳。
四、简答题76.何谓甘守津还?77.何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78.何谓开泄?79.何谓苦泄?80.何谓浊邪害清?81.何谓两阳相劫?82.何谓泻南补北?83.何谓逆传心包?84.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85.如何理解“到气才可清气”?86.如何理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87.如何理解“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88.简述《温热论》中邪留三焦的治疗及代表方。
89.简述叶天士《温热论》中温邪在卫表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