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空间发展规划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空间发展规划(2013-2030年)
一、规划范围
惠阳区的全境(含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惠东县境内324国道以南的6个镇,一共20个镇(办、旅游管理区),陆地面积216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81.4公里。
二、发展背景与机遇
规划以全球视野下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诉求为切入点,提出要发挥环大亚湾新区在广东“六湾区一半岛”中的综合优势,紧抓全球海洋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机遇,积极抢占海洋经济战略制高点,提升广东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的地位,支撑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推动惠州从“沿江”向“沿海”拓展。
三、空间发展特征
(一)滨海地区形成以石化和旅游为主的两大板块,区域协作发展机制仍有待完善。
(二)内陆地区形成多条纵向发展走廊,陆海统筹力度仍显不足。
(三)“一心多组团”的新区空间格局雏形初显,产城联系有待加强。
(四)海岸线和海岛资源丰富,需加强整体统筹和管理。
(五)土地资源相对深圳、东莞较为宽裕,但土地利用模式较粗放。
四、空间发展策略
(一)西融深港,东连粤东,增强东部海洋经济竞争力。
(二)优化滨海,拓展内陆,开辟陆海统筹发展新空间。
(三)强化核心,培育组团,打造惠州经济增长新引擎。
(四)保育生态,山海联动,提升海岸带保护利用水平。
(五)集约用地,科学用海,引导新区实现“精明增长”。
五、空间发展规模
到2020年,新区人口控制在2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65平方公里;2030年新区人口控制在28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8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其中大亚湾石化基地、荃湾港区和深惠合作示范区共60平方公里,属于区域级重大项目不纳入人均用地指标平衡)。
六、打造区域协调、产城联动的新区空间格局
以高铁、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强化新区与惠城、仲恺和惠东县城的联动发展,引领新区形成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
(一)打造一条广东东部海洋经济发展带。以大亚湾和稔平半岛为双核心,向西积极吸引深港科技创新资源,共建以石化产业和海洋科技等为主导的研发平台;向东带动红海湾与大汕头湾发展,延伸先进制造和滨海旅游优势,形成广东东部海洋经济特色发展带。
(二)培育一条陆海统筹发展核心轴。依托惠州港和惠州机场两大交通枢纽,沿京九铁路支线、惠大高速和惠南大道等南北向交通构建陆海统筹大通道,在重要城镇节点和产业区培育航运服务、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功能,支撑惠州向南向海发展的核心轴。
(三)构筑联系珠三角和粤东的区域协调拓展轴。依托深汕高速、沙清高速和潮莞高速等东西向区域交通通道,加强环大亚湾新区与深圳、东莞和汕尾等周边城市的产业联系,聚合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功能和交通枢纽功能,为粤东和粤北地区加快发展传递经济能量。
(四)构筑“一心四组团、八大片区”的组团式格局。规划通过构建惠阳—大亚湾港城联动发展
核心、仲恺—镇隆—新圩高端制造业组团、惠城南部远景拓展组团、惠东县城扩容提质组团和稔平半岛海洋新兴产业组团,推动新区空间布局与惠州“一城六组团”的城乡布局新思路相协调,在“一心四组团”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整合发展资源,建设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八大片区”。
七、构建陆海统筹、城乡全覆盖的发展分区
采用“整合城乡用地分类、衔接海洋功能区划、体现本地发展特色”的策略,结合八大片区主导功能,将陆域和海域的保护与开发要求相衔接,科学划定发展分区,形成与产业体系相配套、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管治格局,促进陆海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八、构建工住互动、城乡互补的总体用地布局
结合城乡规划部门的管理要求,根据发展分区对城市建设用地性质进行细化,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促进城乡“精明增长”。
九、功能分区
依据环大亚湾新区总体空间布局,采用整体推进、滚动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布局和整体建设要求,重点谋划一批需要优先发展或远景储备的战略性平台,形成紧密关联、
特色鲜明的新区功能布局。
十、强度分区
(一)建立“三规合一”的空间管治体系
根据规划范围不同的资源环境、土地承载能力和开发建设潜力,综合各片区的交通条件、配套服务能力、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等要求,划定优先发展区、潜力增长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大类型。
(二)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深化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对村镇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建立协调统一的规划调控体系、增加城市公共绿地、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方式提高城乡用地效率。至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8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达12.92%,各用地类型占城乡建设用地比例进一步优化。
(三)开发强度指引
综合环大亚湾新区发展定位和目前土地开发情况,权衡土地利用效益特征和城市特色的塑造、滨
水环境的保护,对土地开发使用强度进行控制和指引,提升用地综合效益。
十一、景观分区
构建“一带展风情,三川齐汇海,三核入八片,八区映缀城”的景观格局。打造由一条海岸景观带、三条入海河流、三大森林景观绿核共同构成蓝绿景观基底,塑造八大特色景观片区和八大形象代表地区。
十二、空间支撑体系
(一)构建山海田城相融共生的生态系统
通过建设沿海生态安全格局、优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加强海岸线综合保护与利用、建设城乡公园绿地系统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山海田城相融共生的生态系统。
(二)建立通江达海的人文景观系统
充分整合环大亚湾新区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融合,将环大亚湾新区打造成为客家、海洋文化特色鲜明的展示平台。
(三)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