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著名传记文学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永烈著名传记文学作家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
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的作家。
11岁起发表诗作,但真正圆了他“作家梦”的还是科普小品的创作。1959年,还在北大上学时,叶永烈写了一本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家出版社并没计较作者的资历,出版了这本书。这也为叶永烈成为该社《十万个为什么》最早、最年轻的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文笔活泼,叶永烈深受出版社的青睐。二十岁的叶永烈的一个个“为什么”,被比他只小几岁的读者广泛阅读、传诵。到新版,也即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问世,叶永烈共为该书写了500多篇科普小品。《十万个为什么》一次次修订再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
1976年春,在“文革”尚未结束的年月里,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在写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的第二年,叶永烈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漫游未来》虽然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300万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小灵通”是该书中的形象。《小灵通漫游未来》完成于1961年秋,书中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报道未来科学技术。《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后来,以展望新的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为主线,叶永烈又创作了《小灵通再游未来》, 于1984年出版,后来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
随着年岁的增长,叶永烈转向传记文学的创作,写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数十部长篇。1984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自称“旧闻记者”。主要新著为300万字的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120余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还写了150万字的长篇系列《“四人帮”传》;还有《陈伯达传》、《陈云全传》、《胡乔木传》、《反右派始末》、《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五七年的血泪》、《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马思聪传》等大部头著作。作品曾获奖80 余次。
叶永烈有句名言:“作为一个纪实文学作家,追逐热点、跟踪焦点,是我的职责。”他就像猎豹一样,靠着敏锐的嗅觉,
紧盯着猎物一路飞奔追逐。“9?11”事件后,他第一时间前往纽约;小山智丽事件后,他第一时间采访了何智丽;2009年,钱
学森教授去世不久,叶永烈的《钱学森画传》就和读者见面了。
叶永烈的很多著作因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而一版再版,他
因此被媒体冠以“畅销书作家”的称号,对此人们褒贬不一。叶永烈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说:“作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从自我出发,爱写诗就写诗,爱写小说就写小说,至于印数多少,
一概不管;另一类作家则从读者出发,读者需要什么就写什么,他们的写作是为读者服务。我认为自己的写作是属于后者。”
针对有人批评他这样做是“媚俗”的说法,叶永烈反驳说,关键的问题是作家为谁服务,如果是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的话,就应该去写读者最想看的东西。作为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认为,跟踪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是他的职责。什么是热点和焦点?就是广大读者关心的事情。这也是市场经济对作家观念的一种转化,他坚持认为纪实文学应该走市场,“畅销书作家”是一个很光荣的名誉。
叶永烈非常关注出版市场,在每确定一个创作选题的时候,他都要反复考虑是否会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他要了解读者关注的热点。比如,1995年第43届世乒赛要在天津举行,何智丽成了读者关注的人物,他就赶写了《何智丽风波》一书,在世乒赛前夕出版,一下子就在出版市场上掀起一阵波澜,成了畅销书。就在《何智丽风波》付印之际,4月10日传来陈云
去世的消息,他即着手写《陈云传》,5月10日陈云去世一个月的时候出版,引起海内外读者的关注。
有人怀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叶永烈是怎么写出这些书来的呢?其实他在这些书写作之前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在1987年第39届世乒赛之后就开始采访这位反抗“让球”的“乒乓叛逆”何智丽;早在陈云去世5年前就已着手陈云传记的采访工作,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热点书”。正因为书中有大量“独家新闻”,而不是根据档案资料七拼八凑,所以叶永烈的书才能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
叶永烈自称是“旧闻记者”。在历史的缝隙里,采访过各种各样的人,化历史老人头脑中的记忆为口述历史,叶永烈的追寻,就是抢救历史。叶永烈认为,当代人要写当代事,趁着当事人还在采访他们,这样的书就有现代的价值或者说有它的保留价值。
叶永烈是一个多产作家,《叶永烈文集》50卷,2000多万字。仅2008年叶永烈就完成了18部作品。要知道此时的叶永烈已年近古稀。叶永烈把外出采访与案头写作,看作是不同工作状态的交替。一年到头,他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另外,叶永烈在长期的写作中,养成了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即便是为《人民文学》写的小说,也是一次性写完。叶永烈从1992年起就改用电脑写作,是第
一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电脑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
叶永烈认为传记文学不是励志故事,别让安在名人身上的假故事将来成为历史。“真实性在传记文学中排第一位。”叶永烈说,现在许多传记文学流行编造名人的假故事,美其名曰“文学虚构”,把真实的传记搞成了“励志文学”,损害了其历史价值。“名人具有历史意义,许多年后,人们要考证这些名人,传记就是重要的史料。时代久远的‘伪文章’我们无法辨析真假,所以对于身边熟知的人,就应该把他们身上的假故事都剔除,别让这些故事变成了历史。”叶永烈就是要以自己的写作来抢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