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必修2《我与地坛》导学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我与地坛一自读导言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文章比较长。
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二自读程序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
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我与地坛》导学案
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导学案附答案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2.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亘古不变:窸窸窣窣:恪守:二、文本研读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4)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5)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6)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
[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7)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让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呢?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部分。
(略)(8)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答。
(9)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作者这样的启示?分别用原文和[扩展]自己的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回答。
(10)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2.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3.研读第二部分a.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B.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C.思考讨论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学案【精品教案】.doc
《我与地坛》学案单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组朱丽杰【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二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晨读积累已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作者自况。
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
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 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
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
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
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二、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二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课设计苏教版必修2我与地坛(节选)·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迪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尝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点。
【教课难点、难点】1、领会作者笔下地坛安静庄严、活力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课假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指引学生经过速读掌握文章纲要,经过细读与频频吟诵重要语段体会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悟思想的深沉。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样柔弱,当病痛、残疾措手不及地降临,命运残忍地愚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堕入无尽的难过、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特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考虑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之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 --独语的世界。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专心灵去测量他从难过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 --带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挑选信息,并概括。
问题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丧、迷茫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先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突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老是到它那边去,仅为着那边是能够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虑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何要出生,此刻能否应当立刻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并且只需出生就必然会死亡,不用焦急。
此后,他挣脱了自杀的念想,走出了死亡的暗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全神贯注地想对于死的事,也以相同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何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能够争辩的问题,而不过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趁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用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时就能完整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平生的魔鬼或恋人。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配套课件专题一 文本1我与地坛(节选)
“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
承担。”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导读·边学边思 三、疑点探究
文本1
5.本文的题目为“我与地坛”,为什么第二部分要写母亲?
答案 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
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
本 活”的问题。可以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上是写“我”对母
②淡褪.( tuì)
③弥.漫( mí)
开 关
④坍.圮.( tān pǐ ) ⑦窸.窣.( xī sū )
⑤祈.祷( qí) ⑧灼.烈( zhuó)
⑥嘈.杂(cáo ) ⑨恪.守( kè )
⑩譬.如( pì)
⑪亘.古不变( ɡèn )
⑫玉砌.雕阑( qì) ⑬不事雕琢.( zhuó )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
2.双腿瘫痪后的史铁生脾气变得暴躁无常,并多次产生过
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尽了心。后来在母
本 课
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
栏 目
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本文写于 1989 年 5 月,原文共
开 关
七部分(课文是节选)。作者在自己双腿残疾多年之后,从
方方面面回顾了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对人生和命运进行
(2)多音字
①剥剥..蚀皮bbāōo
②熨熨..斗帖
yùn yù
本
课
栏 目 开
④隽隽..永秀jujùànn
⑤颤颤..栗抖czhhàànn
关
⑦星宿.宿命.
sù xiù
住一宿. xiǔ
文本1
③狼慰藉藉..
文本1
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备注
剥蚀( )坍圮()亘( )古不变
窸窸窣窣()隽永( )恪守( )焦灼( ) 琉 璃()捋( )蝉蜕()熨帖( )
2、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我的疑问】
【自主探究】
1、文中几次写到地坛中的景物?找出其在文中的起止句并进行品读。
2、地坛给我什么启示?
3、结 合文中相关语段,体会母亲对我的爱。
2、 作者对生和死有什么样的思考?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 回标反馈】
【巩固练习】
3、仿照下面文段中两处划横线的句子各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句子的句式相同,构成排比,不得再以“地位”和“平凡”为中心词。
2011年,是一个温暖的“草根”年。一个又一个的“草根英雄”感动着我们:没有双手,却在青海偏僻山村小学的三尺 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的马复兴;徒手抱接一名从10楼高空坠落的两岁女孩,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妈妈”的吴菊萍……
4、母亲给我什么启示?
备注
【课 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宿命(sù)熨帖(yù)坍圮(tān)祈祷(qí)
B.隽(j uàn)恪守(gé)慰来自(jiè)蝉蜕(tuì)C.譬如(pì)雕琢(zhuó)荒芜(wǔ)剥蚀(shí)
D.荒僻(pì)猝然(zú)坎坷(kě)亘古(gèn)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性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高中语文 第1专题《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哪三个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 三个问题:
第一个,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第三个是核心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应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明确:“荒芜但不衰败”。
荒芜景:蚀了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老柏
不衰败景: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
分析:园子的荒凉,“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那古柏呢,苍幽,就是苍翠、幽绿的意思。把他放在一起是对比,如果都是荒凉,史铁生怎能参悟生命?我认为只有荒凉中的苍幽才能给史铁生以启示!所以说“荒藤野草叶茂盛的自在坦荡”也不是荒芜,而是写生命力旺盛,也就是后文说的“荒芜但不衰败”。也就是说,史铁生把自己的生命和古园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的身残和古园的荒废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不屈和的柏树联系在一起。
明确: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
5、思考第7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如: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 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我与地坛》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的1.品味作品语言,把握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品读和赏析景物描写,感悟作者走出困境的艰难心路历程;3、从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中获取精神力量,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把握写景段落,体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预学单一、阅读关于作者及《我与地坛》的补充资料,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
1、关于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汉族。
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也就是1969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务农,他插队的地方就是延安地区的清平湾。
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也治疗无效。
在21岁生日这一天,他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1974年他被安排进了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一直到1981年因为急性肾损伤而停止工作回家疗养。
在街道工厂的七年间,史铁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了回忆知青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这篇小说开始,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次为他带回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殊荣。
他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也获得了《作家报》评选的1996年十佳小说奖。
同时《老屋小记》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人生笔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病隙碎笔》出版发行。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最新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
我与地坛导学案二
《我与地坛》导学案(二)班级:姓名:小组:代号: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阅读课本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的所有知识完成,剩余时间完成训练案,其中带★的题目C层同学可不做。
2.重点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3.把有疑问的题或文中的句子做好标记或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2.理解文中母亲对作者的爱。
3.结合现实,感受母爱。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独特的“母爱”,理解作者的“懂得”和“后悔”感情的表达。
【学习难点】感受母爱,珍惜母爱。
【学习方法】品读---体会---点拨----总结【课前活动】名句积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
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
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
实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
后喻事与愿违,不尽人意。
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多用此语。
【知识链接】文章第二部分最为感动人,作者用细腻的语言生动刻画了过早去世、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形象。
平凡智慧的母亲一直默默为儿子承受加倍的痛苦,而当儿子猛然醒悟时,母亲已经不在了。
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替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视,无助的祈祷。
此时我们看到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
而这些,都是儿子多年后才意识到。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字里行间蔓延着淡淡的忧伤和自责。
2021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高一)
2021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2(高一)一、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
三:学时安排:三学时四、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阅读教材p3课后注释①3、阅读课文4、完成高效全能学习方案的学海拾贝部分第1、3、4、5四个小题。
五、预习思考: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本文的思路,分别概括这两部分内容。
第一学时安排(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学生介绍作者(上文)(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2、概括这两部分内容3、师生互动总结(四)鉴赏文章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交流探究(此环节建议:提出以下七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探究。
《我与地坛》导学案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分析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景物特点,探究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感受史铁生的生命哲学。
2.通过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感受母爱的伟大。
一、前置性学习(一)作者生平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来到人间》、《命若琴弦》等二、课文感知1.在课文第一部分中,第5、5、7段集中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当时“我”(史铁生)的心境如何?完成表格。
2.史铁生在地坛中围绕“生与死”思考了哪三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来,这三个问题与景物描写有什么关联?三个问题:关联:3.文中写了“我”作者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几件事情?突出母亲什么形象?“我”又是如何表现的?事件:母亲形象:“我”的表现:4.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为什么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5.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困惑?。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优质——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品味语言蕴含的深意。
2.从作者情感变化和思想变化的历程中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受。
3.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主旨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二、前置学习
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字词,归纳文章两个部分的内容。
2.查阅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史铁生。
3.【学习任务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语”挖掘他的情语。
这是一篇散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往往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三处写景的地方,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景物和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三、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二】拓展延伸:
生活里,总有喜怒哀乐;生命里,总有来去缘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自然而然,深深思索,淡淡释怀。
请用一段写景的文字,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
(字数不限)
四、课后学习
本文是《我与地坛》的节选,请阅读《我与地坛》全文,结合全文解读文章结尾的文字,谈谈你的想法。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预习检测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我与地坛》中“我”与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本文前后两部分内容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面的?3.如何领悟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母亲这一形象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1.提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在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情,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地坛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向作者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作者带来了成功。
可以说,地坛不仅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而且也是作者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作者感悟人生真谛的乐园。
2.提示: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写“我与地坛”,后一部分写“我与母亲”,看似二者毫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
第一部分,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第二部分,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以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两者同等重要。
另外,作者在双腿残废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他,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母亲也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之下。
3.提示:文中刻画了一位有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又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苏教版语文高一《我与地坛》 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复习目标:1、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复习重难点:1、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复习时数:2课时知识链接: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自主预习:1、识记字音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捋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熨()帖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2.解释下列词语坍圮:隽永:恪守:。
失魂落魄:声名狼藉:熨帖:合作探讨:阅读《我与地坛》,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2.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苏教版语文高一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一、学法指导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例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阴霾张驰有致媲(bì)美相形见绌(chù)B.草坪流光溢采涨(zhǎng)幅若即(jì)若离C.蝉连金榜题名透露(lòu)含英咀(jǔ)华D.峰会蛛丝马迹折(zhē)腾喟(kuì)然长叹【答案】D【解析】A张弛有致媲美 pí B流光溢彩若即若离 jí C蝉联透露 lù【评注】题干要求判断字音与字形两方面,这也是减少题量后的一个较好方式,又符合我们对拼音、文字的识记过来而被看好。
考生只需要找出选项中的某一方面的错误一处即可将该项排除。
二、课堂纠错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例2和例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例2 句子“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维误区】抛开课文,孤立作答.【方法提示】作答此题既要明确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要熟读课文,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
《我与地坛》 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和核心素养】一、学习目标:1.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2.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认识。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难点】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自我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筛选重要信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佳进医院,从此再没站起来,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面对残疾,他曾一度彷徨郁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地活了下来,并走上中国文坛,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珊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有小说《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集《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循环往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
这样的主题构思方向,对于当代散文来说,或许并不是重大的创举,此前的散文写作,一般也会触及这类主题。
[学习资料]高中语文 第1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品读文中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富有哲理的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学习重点】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第一部分【课时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到奋起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3.明确生命的意义,培养我们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一、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了解作品、作者1、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2、关于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坛之一。
(二)初读课文,辨清字音、疏通文意。
诵读过程中圈出生疏的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剥蚀. shí柏.树bǎi 柏.林 bó恍惚.. huǎnghū隽.永 juàn 隽.秀jùn猝.然 cù坍圮..y .. tānpǐ恪.守kè颓.墙tuí捋. lǚ肆.意 sì玉砌.雕栏 qì熨帖ù tiē窸窸窣窣....xī sū4、解释下列词语。
熨帖:心里平静舒服。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恪守:严格遵守。
高中语文 1.1《我与地坛》》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1.1《我与地坛》》(苏教版必修2)走进作者: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一、【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坍圮窸窣颓墙猝然声名狼藉熨帖恪守隽永宿命亘古不变嘈杂蝉蜕雕琢撅起雕琢玉砌2、完成黄金讲义P1基础字词1-2题及P3检查基础第1、3、5题二、【自主学习】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
?3、黄金讲义P2“你说我说”第1题(重点题)三、【合作探究】1、在作者的眼中,地坛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2、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挫折、苦难?四、课堂作业——黄金讲义P4 “文采 T台”第1、2题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 1、母亲给了儿子哪些关爱?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朗读,并仔细体会母亲复杂的心情2、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我什么生存启示?二、【合作探究】 1、课堂练笔——我们如何看待母爱?(150字)2、文题是《我与地坛》但文章实质部分分为“我与地坛”,“我与母亲”两部分,探究母亲与地坛之间的联系?三、【巩固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B.强xiáng 强攻倔强勉强强迫C.宿sù宿命宿敌一宿星宿D.隽juàn 隽永隽语隽秀隽俏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C )A.沪指连续七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B.泰国的“大象画家”彼得为它的大象伙伴画的肖像画惟妙惟肖,色彩缤纷,游客们都觉得不可理喻,惊得目瞪口呆。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学案
(3)文学文化常识
①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②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2、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依据是什么?
(1)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四百多年里……茂盛得自在坦荡”;那里有许多卑微但充满活力的生命;六个“譬如”构成的排比句。(2)活得最苦的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本组学习目标: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心理。
本组最佳设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如何体现的?
2、班级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最佳学习成果,同学们选择重要内容加沉的语言,感受深切的母爱;3、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景物描写的作用:
(2)阅读需要咬文嚼字,于字里行间品味深意。“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含义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
2、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1)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特写镜头似的描写,语言平白,但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2)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只有经过深沉的甚至痛苦的思考,语言才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堆砌和雕饰起不到本质作用。
2、质疑问难。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文章第一部分结尾处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文中并没有明确答案,应该如何回答?
答:为了切身体会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所包含的情感和意蕴。
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在阅读方法方面有怎样的收获?
(1)“一切景语皆情语”,地坛中的景物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与我内心高度契合的生命形式。
《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我与地坛》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悟。
2.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炼关键句的能力。
一、作家作品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二、夯实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祭祀(sì)皈(guī)依坍(dān)圮捋(lǚ)须B.瞬(shùn)间颓(tuí)废熨(yùn)帖耒(lěi)耜C.祷(dǎo)告倔强(qiáng)隽(juàn)水恪(kè)守D.焦灼(zhuó)车辙(zhé)社稷(jì)濒(bīn)临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荒芜缘分宿命雕栏玉砌 B.苍桑坦荡沉寂失魂落魄C.祈祷窥视落莫窸窸窣窣 D.凝重剥蚀嘈杂声名狼藉3.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残垣(墙)断壁亘(延续不断)古弥(遍、满)漫刻骨铭(记住)心B.暴风骤(突然)雨歆(羡慕)慕坍圮(倒塌)奇花异卉(树)C.自顾不暇(空闲)恪(谨慎而恭敬)守濒(临近)临苦心孤诣(他人所达不到的境界)D.沧海(大海)一粟馈(赠送)赠拈香(烧香)步履(行走)维艰4.填在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_________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一、学法指导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例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阴霾张驰有致媲(bì)美相形见绌(chù)B.草坪流光溢采涨(zhǎng)幅若即(jì)若离C.蝉连金榜题名透露(lòu)含英咀(jǔ)华D.峰会蛛丝马迹折(zhē)腾喟(kuì)然长叹【答案】D【解析】A张弛有致媲美 pí B流光溢彩若即若离 jí C蝉联透露 lù【评注】题干要求判断字音与字形两方面,这也是减少题量后的一个较好方式,又符合我们对拼音、文字的识记过来而被看好。
考生只需要找出选项中的某一方面的错误一处即可将该项排除。
二、课堂纠错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例2和例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例2 句子“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维误区】抛开课文,孤立作答.【方法提示】作答此题既要明确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要熟读课文,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
例3.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思维误区】对于第二问许多同学只答出了是什么,而对表达技巧的详细要求没能答出. 【方法提示】概括语段的内容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做此类题目时,应注意在准确辨认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述)——为什么(分析)——怎么样(评价)”这一答题思路【答案】写出了地坛的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烘托了作者悲苦的命运。
【评点】此题考查概括语段的内容及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三、同步反馈(一)积累运用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荒芜(wǔ) 宿命(sù) 剥蚀(bō) 连篇累牍(dú)B.坍圮(qǐ) 亘古(gèn) 熨帖(yùn) 强人所难(nán)C.炫耀(xuán) 猝然(cù) 恪守(kè) 藏污纳垢(gòu)D.归巢(cháo) 嘈杂(cáo) 缥缈(piāo) 声名狼藉(jí)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B.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_______________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_______________。
③老吴_______________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
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_______________举行。
A.以致推托未免改期B.以致推脱不免延期C.以至推脱不免改期D.以至推托未免延期4.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C.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D.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6.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7.下列句子,修辞格不相同的一项是()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习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8.“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中加点的词各指什么?....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指 :“另一个世界”是指:9.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小昆虫和自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10.“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段文字中还有哪句与此相同?修辞手法:。
相同语句:。
11.作者对蜂儿、蚂蚁、瓢虫等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2.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驱散了笼罩在心头的死亡的感觉后,重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用文中的话回答)13.史铁生对于生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为什么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完成习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4、与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含有同样意义的句子在《我与地坛》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