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卫星通信的 基本概念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 射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
卫星通信属于宇宙无线电通信。宇宙通信有三种基本形式: (1)、地球站与宇宙站之间的通信; (2)、宇宙站之间的通信; (3)、通过宇宙站转发或反射进行的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与其它通信手段相比,卫星通信的主要优点是: ①通信距离远,且费用和通信距离无关; ②工作频段宽,通信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传输。 ②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 ④以广播方式工作,具有大面积覆盖能力而通信灵活机动; ⑤可以自发自收进行监测。 静止卫星通信也存在某些不足: ①两极地区为通信盲区,高纬度地区通信效果不佳; ②卫星发射和控制技术比较复杂;
l 37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开通7万条双向电话 线路 。 l 建立了约80个低成本VSAT专用卫星通信网,终端约 1万多个。涉及人民银行、煤炭、电力、石油、人民日 报、海关、民航、新华社、证券交易公司及以三金工程 为代表的金字号工程等许多部门和专用公司。
2、在移动卫星通信网方面 : l 开通了约400~500个国际海事卫星A型站和几十个 M型站 l 将建立静止轨道区域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3、在卫星通信技术体制方面: 已研制生产了SCPC、CDMA、MCPC等通信体制 的设备,并用于各种不同的卫星通信系统中 。 尚存不足之处: l VSAT小型地球站设备,除天线外,国内市场几乎 全被国外产品占据 。 l 在轨运行的卫星,除东方红三号卫星外,都是国 外制造的。
三、卫星通信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1.广电行业卫星应用的历程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务院决定将广播电视业务做为卫 星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列入国家的发展计划 。 •1985年开始,研制和发射了“东方红二号”卫星,通过卫 星传送CCTV1和CCTV2电视节目以及中央的多路声音广播节 目。 • 进入90年代,各省电视台纷纷申请用卫星传本省的广播 电视节目。 • 到1998年,全国的31个省级电视台节目全部上星传输, 加上中央电视台的9套节目,共有44套电视节目在卫星上传输。 •于1999年初,中广影视卫星有限公司(CBSat)开始了卫 星直播(DTH)试验播出,将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电视台40多套 电视节目集中打包在鑫诺卫星(SINOSat)上播出。 2.竞争不可避免,出路在于发展
第一篇:卫星通信系统
第一章 概述
一、 卫星通信历史回顾
l 1945年10月,英国人A.C.克拉克提出静止卫星通信的设想。 l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l 1960年10月,美利用“信使1B”卫星进行延迟中继通信。
l 1963年11月,美日利用“中继1号”卫星成功地进行了横跨 太平洋的有源中继通信。
通信网的三种网络形式:
A:直通方式 B:分支方式
C:交换方式
1.4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1、传输信息的有效性 通信系统传输信息“量”的描述 模拟系统:指有效频带宽度 数字系统:指信息传输速率(码元速率、信息速率) 2、传输信息的可靠性 通信系统传输信息“质”的描述 模拟系统:信噪比 数字系统:误码率
l 1984年4月8日,我国发射成功“东方红—Ⅰ型”试验通信卫星 (STW—1),4月6日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l 1986年2月1日,发射成功“东方红-Ⅱ型”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STW-2),2月20日定点于东经103度赤道上空,用于部分电视、 广播及通信的传输。 l 1988年3月7日,我国发射又一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 —Ⅱ甲),3月22日定点在东经87.5度赤道上空。
(1)透明转发器:仅对信号进行放大、变频、功放。单 纯完成转发任务,不作其他处理。 (2)处理转发器:转发时还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处理。 3、电源分系统 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组成。 4、遥测、指令分系统 检测、发射卫星控制信息。 5、控制分系统 控制卫星的各种运行、工作状态。
1、6 卫星通信工作频段及电波传播特点
(3)、双工方式(全双工方式): 双方可以同时进行收信和发信的通信方式
(4)、半双工方式:一方为单工另一方为双工的通信方式
(5)、串序通信和并序通信方式
2、通信网: 当有多个通信点互相连接,并且他们之间的连接不止 一个路由时,就形成了通信网。通信网必须具有传输设备和 交换设备,才能实现网内多用户之间任意两点的通信。
1、3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空间分系统 通信地球站 卫星通信系统 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 监控管理分系统 1、4通信卫星的组成和功能 通信卫星由以下部分组成: 1、天线分系统 天线系统由两部分组成:接受地球指令,发射遥测数 据和信标的全向天线;通信用微波天线。 2、通信分系统(卫星转发器) 卫星上的通信系统称为卫星转发器,其主要功能是: 接收上行信号,进行放大变频,经功率放大后,作为下行 信号发回地球。 转发器有两类:透明转发器 处理转发器
广义信道:媒质与收发设 备
4、接收设备 对信号实施与发送设备相反变换的设备 5、收信者 将信号复原成消息的设备
1.2 通信系统的分类
电报通信系统 电话通信系统
1、按消息的物理特征 数据通信系统 图象通信系统 有线通信系统 2、按传输媒质划分
wk.baidu.com
无线通信系统(长波、中波、短 波、微波、光波)
模拟通信系统 3、按传输信号的特征划分 数字通信系统
•渗透和反渗透 •发展直播卫星业务(BSS)的突出优势和重要意义:
(1)尽快占领轨道资源,使其产生效益,维护国家的空 间权益; (2)促进火箭、卫星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影视信 息制作业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形成规模,创造新的经济 增长点; (3)丰富电视频道,满足观众需求,有效地缩小非法卫 星电视的市场空间,起到反渗透作用; (4)卫星直接接收,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有效地提 高以往难以覆盖地区的人口覆盖率; (5)采用最新的数字压缩技术,卫星通道的利用率将大 大提高,系统的造价和运行成本得以大大降低; (6)采用条件接收(CA)和综合商务系统(IBS)管理, 经营手段更加灵活高效,服务更周全。
二、我国卫星通信现状 l 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投入 使用,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从研制转入实用阶段。 l 在80年代中期,4颗东二甲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与 交付使用,建立了公用卫星通信网和专用网 。 上个世纪末,我国卫星通信所取得的成绩: 1、地球站、通信网与双向话路等方面:
PT 为天线发射功率; A R为接收天线开口面积;
G G
T R
为发射天线增益; 为接收天线增益。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为:
以分贝为单位表示为:
式中d为地球站到静止卫星的距离,可以取d=40000km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衰减 外,还要受大气因数(如水分、电离层等)的影响,而 衰减。 各种因数的影响见下图:
l 1988年12月22日,我国又发射1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 Ⅱ甲),12月30日定点在东经110.5度赤道上空,作为前一颗“东方 红Ⅱ甲”的后继星。 l 1990年2月4日,我国再发射1颗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Ⅱ 甲),2月13日定点在东经98度赤道上空。 l 1994年12月1日,我国发射成功由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的“东方红Ⅲ)实用广播通信卫星。
②存在日凌中断现象 ④有较大的信号延迟和回波干扰; ⑥卫星通信需要有高可靠、长寿命的通信卫星; ⑥卫星通信要求地球站有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 和高增益天线
总而言之,卫星通信有优点,也存在一 些缺点,这些缺点与优点相比是次要的,而 且有的缺点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 得到或正在得到解决。
下图是静止卫星与地球相对位置的示意图。由此可见, 只需三颗等间隔配置静止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基带传输系统
4、按调制方式划分 调制传输系统 频分复用系统 (FDMA) 5、按复用方式划分 时分复用系统 (TDMA)
码分复用系统 (CDMA)
1.3 通信方式
1、点对点通信 通信仅在点与点之间进行,按消息传输的 方向和时间,有以下几种通信方式:
(1)、单向通信和双向通信
(2)、单工通信:按键发话;松键收话
(2)、扩展Internet到边远地区并在ISP间提供链接 (3)、直连到计算机(包括连接到LAN服务器 3、卫星Internet技术热点 (1)、提高卫星链路TCP/IP性能——卫星协议网关 • 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存在时延长、误码率高和带 宽不对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TCP/IP的性能。 • 优化措施包括:调整传输控制协议在卫星链路应用中 的参数:减轻卫星链路上TCP的负荷:使用协议转换网关。 (2)、卫星外交互通信技术 • 如果一种通信系统的收发信道彼此分离,并且可以实 现一个发信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收信道这两种特征,称之为 外交互通信。 • 外交互技术组网灵活,系统用户容量大,很容易适应 于传输比例大范围内变化的非平衡传输。 • 采用外交互通信技术,路将各卫星高速广播系统改造 为双向网络通信系统,也是目前卫星通信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卫星通信
通信系统概述
1. 1通信系统的组成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1、 信息源 信息源是消息产生的来源
连续信源
离散信源 2、 发送设备 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基带信号改变成适合在给定信道 中传输的信号,以提高传输质量和效率。调制就是一中典型 的变换。 3、信道 狭义信道:仅指传输媒质
传输信号的通路就是信道
3.新世纪的展望 •在今后5-10年的发展规划中确定建立中国的卫星直播系 统,开展用户服务,力争2005年达到2500万用户。 •跟踪国际上对Ka卫星的研究,适时开展卫星多媒体交互 技术试验,为新技术的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让中 国的广播电视卫星应用跟上世界的发展
四、卫星互联网技术
1、VSAT(甚小口径天线)的发展 • VSAT是卫星通信中的主流技术,它的应用相当成功和 普及,一些在VSAT市场角逐的大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和 人力正在进行一场提高网络速度的竞争。 传统VSAT提供的业务速率:入向链路速率达到64kb/ s,出向链路速率一般可达到512kb/s。 目前最高网络速率达到20Mb/s或更高。 • VSAT系统还不断吸取各种最新信息技术IP Multicast、数 字广播技术、PUSH技术,支持TCP/IP、UDP/IP等协 议,把卫星高速宽带广播的特点扩展到网络应用。 2、VSAT系统在Internet接入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式: (1)、为大型ISP提供远程Internet连接
外交互通信技术实现成本可以降得很低。如一套卫星接收站 价格(包括天线、高频头)可在5000-6000元人民币,天 线尺寸可以降到45厘米。 外交互技术来实现卫星通信存在的问题: 1)系统与互联网兼容性问题。 2)系统用户容量低。 3)速率较低。
4、宽带卫星通信技术的未来
• 现代宽带卫星系统,大多利用Ka频段(20/ 30GHz),至EHF或Q/F(40/50/60GHz)的更高频 段。可以发展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 实现全球无缝个人通信、Internet空中高速通道必不可少的 手段。而且最终进入家庭。
1.6.1 工作频段的选择 工作频段主要考虑电离层的反射、吸收;对流层的吸 收、散射损耗等因数与频率的关系。
一般工作频段选择在1G~10G;最理想的频率在4~6G。
1.6.2 电波传播的特点 1、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卫星通信中电波的损耗主要有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和 大气损耗。由于卫星一般位于3~4万千米的太空,所以主 要考虑自由空间传播的损耗。 在自由空间传播过程中,接收信号的功率为:
l 1966年10月至1967年9月,4颗“国际通信卫星——Ⅱ”升空, 通信容量为400个比问话路,通信能力遍及环球。 l 1975年至1979年,2颗“国际通信卫星——ⅣA”升空,每颗 有20个转发器,通信容量为6250个双向话路和2路彩色电视, 寿命为7年。 l 90年代开始,“国际通信卫星——Ⅶ”升空,使用了大量的 窄波束,并开发应用了5种新技术。该卫星可同时传送10万个 双向话路加4路彩色电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