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第四纪研究-第五章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标志
![第四纪研究-第五章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1a694a1d581b6bd97f19ea9d.png)
第五章 第四纪气候的研究的标志
几个基本概念
– 天气--某一地区、某一时刻、某一条件 下的大气物理状况。 – 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具有特征的天 气状态综合。包括温度、降水等情况。年 均温,甚至以十 、万、十万为单位。 – 气候波动(变化)--温度、降水等气象 要素发生高低变化的现象。
2
不同时间尺度 3 的气候波动
无机碳 δ13C低值-气候变温暖和湿润 δ13C高值-气候变干冷
41
新疆博斯腾湖沉积物碳酸盐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六、矿物学标志 (1)碎屑矿物
气候干冷:不稳定碎屑矿物含量高 气候暖湿:稳定碎屑矿物含量高
42
(2)粘土矿物
气候干冷:伊利石、蒙脱石含量高 气候温湿:高岭石含量高
43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34
35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五、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1)氧同位素
16O:
36
99.763% 17O: 0.03729% 18O:0.19959%。 以18O/16O含量比值表示氧同位素的组成
五、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 氧同位素 冰期: 海洋沉积物中 极地冰盖中
18 O O − 16 16 O样 O标 18 δ O= × 1000 18 O 16 O标 18
四、地球化学标志
31
四、地球化学标志
• B、粘粒分子率:SiO2/Al2O3、SiO2/Fe2O3
比值低——湿热、比值高——干冷
32
砖红壤
红壤
黄壤
硅铝率:SiO2/Al2O3 1.5-1.6 C、古温度和古降雨量计算
2-2.2 2.3-2.7
主要利用Fe3+/Fe2+的比值。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16468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7.png)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是地质时代中最近的一个时期,始于2.6万年前,至今仍在持续中。
它的基本特点是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全球气候变化频繁是第四纪的显著特征。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变化幅度大,周期长。
这种气候变化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气候带的移动等。
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第四纪的另一个特点。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气候的变化,生物的适应性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改变。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如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水域污染等。
人类文明发展迅速是第四纪的重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内,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化石燃料的使用、大气污染等。
第四纪的基本特点是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生物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这些特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第四纪时期的独特面貌。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以应对第四纪时期所带来的挑战。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88cf37dee06eff9aef80791.png)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姓名:彭顺风学号:2013020587目录一、概述 (1)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3)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4)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6)3.1 古生物依据 (6)3.2 地质依据 (7)3.3 地貌依据 (8)3.4 土壤 (8)3.5 其它依据 (9)四、结论 (9)一、概述从侏罗纪开始,世界气候演变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到第三纪末期,世界气候已经普遍变冷。
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导致第四纪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
此时期,寒冷气候带向南扩展,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在冰期中为冰川所覆盖。
世界各大陆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和体积的数字,据各学者的估计稍有出入,总的来说,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时,世界大陆有1/4—3/4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图1)。
而现代冰川覆盖的大陆面积仅占1/10。
当时大陆上的冰川加上永冻层和海冰的面积,总计达一亿平方公里。
当时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2/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1/3。
目前世界上冰川的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70%,而在北半球的仅占30%,前者主要在南极洲,后者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和北极诸岛。
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覆盖面积可参见图2。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之一。
虽然第四纪气候与第三纪是过渡的,但气候变化与第三纪却是明显不同的。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具有反复地大幅度地变冷和变暖,有陆地冰川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即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雨期和间雨期。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第四纪气候变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变化。
由于温度下降,降雪量增加,当每年的降雪量超过了它的消融量时,学就不断积累并压实成冰,于是形成冰川。
随着冰川的扩张而覆盖了大面积的地面,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便形成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
当冰川处在范围增大和扩张的时期称为冰期。
当温度升高,降雪量减少,每年学的消融量超过了积累量,便发生冰川的退缩,冰川大规模消融和退缩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2.3 第四纪基本问题-第四纪气候
![2.3 第四纪基本问题-第四纪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dd7ca7204b35eefdc8d333b7.png)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
①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② 第四纪气候变化 ③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④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⑤ 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问题探讨
1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 地球历史时期,岩石和化石证据表明, 90%的时间以温暖气候为主,发生过多次 不同时间尺度的寒冷气候事件
– 冷干:华蜗牛组合, – 温湿:间齿螺组合
中新世黄土22 Ma以来蜗 牛化石全部为陆生种类 冷干种分布在黄土中; 暖湿种分布在古土壤中
D. 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珊瑚化石
• 典型种属法
– 冰岛北极蛤(冷水种) – 牡蛎(温水种)
• 组合比较法:根据生物化石反映的纬度变 化来推测气候的变化
– 珊瑚化石:水温13-16度,水深<40-60m,其 层位和空间分布变化是一种良好气候环境的指 示剂
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古植被类型的研究表明,只有关中地 区在短时期(气候最适宜期)能够生长森林外,其余地区均属 于典型的草原景观。
年轮分析
年轮宽——湿热 年轮窄——干冷
B. 哺乳动物化石
• 一定的气候环境中生活着与其相适应的哺 乳动物群,从其化石成分、种类比例分析 其生态环境,可重建当时的古气候环境。
2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标志 • 宏观
– 岩石学 – 地貌 – 生物化石
• 微观
– – – – – – – 氧同位素(δ18O) 粘粒分子率 CaCO3 微量元素 粘土矿物 沉积物粒度参数 磁化率
地貌气候标志
• 寒冷气候:冰川、冻土地貌 • 温暖气候:岩溶、河流、湖泊地貌 • 干旱气候:风蚀、风积地貌
23第四纪基本问题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 内容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a8d0386680203d8ce2f247c.png)
●第四纪——人类时代1.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2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3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生物大灭绝事件●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
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
●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
●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
●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陨石撞击、气候变化、大气成分改变、火山活动、沙漠肆虐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c51b1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3.png)
第四纪基本特点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其覆盖了距今约
2.588万年前至今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内,地球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地质和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全球冰川的出现和消退、气候波动和海平面上升等。
以下是第四纪的基本特点:
1. 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
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经历了多次寒冷时期,其中最近的一次是末次冰期。
这些冰期通常持续数千年,期间冰川覆盖了大部分北半球的陆地,同时南极洲和南美洲南部也出现了大规模冰川。
2. 海平面上升和海岸线变化。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等地区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海岸线经历了多次变化,其中一些变化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和地壳运动所致。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物种灭绝。
在第四纪期间,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这与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有关。
许多动物物种在这个时期面临了灭绝的威胁,其中包括猛犸象、剑齿虎和地懒等。
4. 人类演化和文明的兴起。
在第四纪期间,人类的祖先逐渐演化为智人,并开始制造工具和建立社会组织。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许多文明诞生和衰亡,其中包括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华文明等。
总之,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地质和气候变化对于地球和人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第四纪的基本特点,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未来的发展。
第十章第四纪古气候汇总
![第十章第四纪古气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1f3e271102de2bd97058861.png)
六、冰期成因假说
• 1、米兰科维奇假说 • 1930年南斯拉夫科学家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ch)提出:在太阳辐射稳定 的前提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影响, 导致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从而产生冰 期、间冰期。
A、植物化石
• a.生态分析
– 现生种属类比法: – 大气降温率推算法:Hx*0.65%=变化
的年均温 – 现代的年均温-变化的年均温=当时
的年均温
A、植物化石
• b、叶片形态分析-叶相学(Foliar physiognomy) 叶级(叶片面积的大小) Raunkiar(1934)首次讨论了叶的大小与气 候的关系,指出降水量减小时,叶的大小也随 之减小,在热带低地大叶达到最大值 (>20.25cm2)。 Dicher(1973)指出叶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纬度的增加大型叶的种的比例减少,而小型叶 的比例增加。
第(2)层
第(3)层
第(5)层
松属
松科
麻黄科
蒿属
菊科
菊科
禾本科
伞形科
蓼属
卷柏属
石卷松
桦属
紫苑属
真蕨纲
乔木植物
灌木及草本植物
藻类及蕨类植物
• d.年轮分析
年轮宽——湿热 年轮窄——干冷
B、哺乳动物化石
• 只能指出气候类型,且化石必须完整。 • 寒冷:猛犸象、披毛犀、北极狐动物群 • 温暖:河马、亚洲象、大熊猫、犀牛 • 半干旱(草原环境):啮齿类、草食动
第十章 第四纪古气候
• 一、第四纪气候的一般概念 •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 •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征 • 四、近一万年来(全新世、冰后期)
世界气候变化 • 五、第四纪的海平面波动 • 六、冰期成因假说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ccbe7334b73f242336c5fd7.png)
冰碛物化学风化。
Ⅱ、中国大陆
• 东部地区: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 冰 期、大理冰期。 • 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冰期、聂拉木冰期、 珠穆朗玛冰期、绒布寺冰期。
世界冰期的对比
时代 3 Qp 阿尔卑斯山 雨木冰期 北美 威斯康星冰期 中国东部 大理冰期 青藏高原 绒布寺冰期
Qp
2
里斯冰期 民德冰期
恭兹冰期 多瑙冰期 拜伯冰期
(四)、冰期、间冰期静动态分布规律
冰盖区
非冰盖区
海岸带
深海区(018/016)
动 态
间冰期
间雨期
海进
比值小
冰期
雨期
海退
比值大
静态分布
注意: • 1、气候变化的静态分布--同一时间、 不同地点的反映。
• 2、动态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不同时
间的反映。
三、冰川作用区的地区研究
• Ⅰ、阿尔卑斯地区
• 研究最早,德国的A.Penker.bulukenier,对该区进行了 研究,根据寒冷和温暖气候所造成的地貌和沉积物的交 替出现划分了6次冰期。拜伯冰期(Biber ) —多瑙冰 期(Donau) —贡兹冰期(Günz) —民德冰期---里斯 冰期(Riss) —雨木冰期(Würm) • 冰期: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间冰期:河流侵蚀陡坎和
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
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
,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一)冰川作用区的气候变化
A、全球降温,冰川活动; B、冰进过程:高山--低山; C、生物群迁移,伴生着绝灭; D、南北半球同时发生,北半球多;
– 每次冰期以它达到的最大范围内的时间为限。
(一)冰川作用区的气候变化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0d0894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5.png)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概论一、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1. 第四纪的定义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时期,开始于大约258万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个时期以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哺乳动物的快速演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第四纪时期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特征、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 第四纪地貌学第四纪地貌学关注的是第四纪期间地表形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这些形态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和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意义1. 环境演变研究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的演变过程,这对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源开发第四纪沉积物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研究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至关重要。
3. 人类活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研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背景信息,包括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农业布局、历史考古等。
三、地貌学的基本知识1. 地貌形态- 侵蚀地貌:由水流、风力、冰川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峡谷、峭壁、峰林。
- 堆积地貌: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沙丘、三角洲、冲积扇。
- 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
- 火山地貌: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
-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冰川槽谷、冰斗、角峰。
2. 地貌成因与发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貌变化。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地球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地貌形成。
-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如植物根系侵蚀、动物挖掘等。
3. 地貌发育的地带性- 山地地貌: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化(修改版)
![第十一章第四纪气候变化(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7485a1dd3383c4bb4cd223.png)
• 放射虫主要分布于热带海洋。
• 有孔虫分为喜暖有孔虫和喜冷有孔虫。
• 通过海底沉积剖面中有孔虫种属的统计分析, 可以恢复古气候。 • 如厚壁抱球虫(Globigerina pachyderina)反 映寒冷气候;而门氏圆辐虫(Globorotalia menardii)则代表温暖气候。
• 截锥圆辅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具
2. 树木年轮(tree-ring)研究 • 树木的年轮是树木周期 性生长的结果。
• 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和控制;气候 条件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就不同,因而年轮的
宽度也不同。
• 可以采用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作为反映气候变 化的指标。
3. 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 根据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恢复古气候。 • 如猛犸象是寒冷气候的标志;而棱齿象则代表间 冰期温暖气候。
5. 海面变化 • 海面变化分为地动型和水动型; • 地动型海面变化是局部的,反映新构造运动。
• 水动型海面变化是全球性的,反映气候变化。
• 全球低海面代表冰期;全球高海面代表间冰期。 • 第四纪冰期最盛时,海面比现在低120—130米。
(三)生物证据
•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 求,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不仅 受到影响和限制,而且还会引起生物的变种甚至 被淘汰。 •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冷-温-较冷-冷
苔原 冷-温-冷 北极或高山苔原 冷温带与苔原之间
贡兹冰期
多-贡间冰期 多脑冰期 上新世
比现在低4-5 oC
与现在相似 比现在低2-3 oC 比现在高6 oC
700
600 800 1800
冷
第四纪环境
![第四纪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5d5449a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7.png)
二、第四纪以来东亚季风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 进入第四纪之后,由于西伯利亚冰盖的出现、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和欧亚大
陆腹心地区大陆度的增大,季风得到明显的加强,其中西伯利亚冰盖的活动对季 风强度及方向的周期性变化影响颇大。
在寒冷时期,西伯利亚冰川扩大,极地气团加强,与此同时,位于太平洋 的热带海洋气团减弱,此时盛行冬季风。 在温暖时期,西伯利亚冰川缩小,极地气团削弱,与此同时,热带海洋气 团加强,此时以夏季风占优势。 第四纪期间,西伯利亚冰盖发生过多次变化,由此造成东亚季风的周期性 变化,即夏季风为主的时期和以冬季风为主的时期多次更替。这是第四纪期 间东亚季风变化的基本格局,它对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16
(3)海温型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升降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变化。如在厄
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因水温升高海平面有1m左右 的跷板式变化。 (4)沉积型海平面变化
沉积物由河流搬运入海,使海盆容积减少,引起海平面单向上升。 在堆积旺盛的河口地区较为显著。
17
第五章 第四纪生物界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成岩作用微弱,绝大 部分岩性松散,少数半固结,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由此而形成多种多 样成因的大陆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 (3)岩性岩相变化快:即使同一种成因的陆相第四纪沉积物,由于形成时动力 和地貌环境变化大,因此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厚度一般小,堆积区可达几十米、 一百多米或几百米。 (5)不同程度地风化:陆相沉积物大多出露在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的 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型和小型哺 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和陶器、用火遗迹(如灰烬和炭屑)及村舍遗址 等。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4ebc8d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7d.png)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杨达源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1990(10)1
【摘要】本文根据近期获得的一些资料,认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比较特殊.冰期气温下降达10°—17℃以上,风的作用比较强盛,因而冰期风积物的发育比较普遍.还因为冰期海面的大幅度下降,曾引起中国东部的河流强烈下切,形成被埋藏的深槽.最后还提出中国东部第四纪历次冰期的气候与环境是有差别的,中国东部山地在早—中更新世冰期有可能曾出现过与现代山地冰川不一样的冰川活动.
【总页数】9页(P71-79)
【关键词】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环境;冰期;温度;古风场;古冰川
【作者】杨达源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3
【相关文献】
1.松潘黄龙自然保护区第四纪冰期划分与古气候环境分析研究 [J], 曹俊;郭建强
2.(二)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地层的划分 [J],
3.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之我见--庐山更新世冰川发育"有限性"初探 [J], 赵良政
4.中国东部小冰期气候特征与环境变迁 [J], 徐馨
5.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环境和“冷槽”问题 [J], 杨达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18cf4156c85ec3a87c2c5d3.png)
全球气候变暖摘要:第四纪是地壳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个阶段,第四纪气候主要指距今103-106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可进一步推测现代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为长期气候变化预报服务。
在第三纪,古气候是相对稳定的,但从第四纪起,气候出现了巨大变更,有多次冷暖干湿交替。
由于欧亚大陆联成一片,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大规模隆升,大陆性气候加强,现代东亚季风环流体系建立,纬向气流带受到破坏,气候变化频繁,幅度增大。
我国有广泛的冰川活动,亚热带北界逐步向南移到长江流域一带。
本文将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利与弊并且列举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引言: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的学者越来越注意对促成全球性气候变暖的作用的研究,从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动和由于人为的作用而发生的短期变化两种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
但对地球上目前所发生的变化究竟是上述因素之一造成的还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问题,至今尚无一致的意见。
二氧化氮、碳酸气和其他气体对大气层的污染起始于上世纪。
1950年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大气层污染的程度急剧加深。
因此在最近10年内,如果污染强度保持不变的话,将会产生所谓的“温室效应”的后果。
据预报,到202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翻一番。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把中纬地带飓风的发生与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气候变暖联系起来。
人们逐渐注意到一个事实:近百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是地球自身的规律使然抑或其他原因?人们逐渐惊奇地发现,与工业革命同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在急剧增加,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近25%,远远超过科学家能勘测出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记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温室气体增加的这一事实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事实惊人的同步。
美国已经拟定了关于研究全球性气候变暖的规划。
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的变化。
1989年10月在归金山举行的地球物理学协会学术讨论会上,科学家们得出结论,到2050年海平面的升高(因温室效应)可达0.3-0.7米。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点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30a9ee910ef12d2af9e7c6.png)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点1、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冰期和间冰期更替频繁。
2、第四季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温度降低,温度下降的幅度誉与纬度和海拔高度相关。
冰期时,高纬地区温度降低最大,中纬地带的气候比现在低8℃到12℃低纬地区最小。
在相同纬度地区,大陆性气候区纬度下降值大,海洋性气候区下降值小。
3、冰期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盖中心:①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向南延伸至47°N,冰层厚度1000米,分布面积广②格陵兰与北美冰盖,延伸到48°N,平均厚度达1000米,中心达3500米。
③西伯利亚冰盖,分布在北极圈附近,最南界60°N - 70°N。
4、第四纪气候呈现了波动式周期性变化,在没有受到冰期进退直接影响的中低纬地区,呈现了雨期和间雨期的特点。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研究方法)1、动植物标志:按照讲古论今的原则,应用动植物化石的特点来推断古气候的变化特点。
2、冰川的分布范围、形成次数、发展方向反映了气候寒冷的程度。
3、古土壤层标志:在高温多雨的湿润气候区,化学风化强烈,由于矿物遭到分解而形成古土壤层,其中的Fe O 呈胶体状态,使土壤呈红色,形成红壤,她的出现是气候温暖的标志。
古土壤层出现的次数反映了气候波动的概况。
4、地质标志: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间较短、变化大,其岩性、结构、构造和成因能较好的反映形成时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是研究第四纪气候的基础。
5、地貌标志:各类地貌反映了一定的气候环境。
6、考古和历史研究:古文化、古遗址、古遗迹。
7、地球化学标志:O和C同位素、微量元素的研究。
风成及黄土地貌的研究意义研究意义1、资源开发利用⑴地下水资源:气候湿润的地质时期沟谷中保持的地下水山地冰雪融水补给的地下水⑵矿产资源:石英、天然气、是有、宝石…⑶风力资源2、水土保持治沙和工程建设⑴水土把持和减轻灾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解决该区域荒漠化有重要意义。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精)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精)](https://img.taocdn.com/s3/m/30f4b545f46527d3240ce04c.png)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一、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第四纪的构造运动,主要是延续第三纪以来且一直进行的型构造运动,及第四纪的大冰川运动.其影响即为新构造运动和冰川运动的影响。
李四光1934-1937年研究庐山冰川,《冰期之庐山》,认为中国第四纪时期存在冰川运动。
划分为几个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后人在庐山冰期之上增加了大理冰期.其证据主要有大坳冰斗、王家坡U形谷、漂砾等。
庐山冰期(Q 3: 分布于山上黄色泥砾,砾石擦痕少,近源,冰蚀地形保存完好.大姑冰期(Q 2:山上、山下均有红色泥砾冰蚀、冰碛地形均有保保存。
鄱阳冰期 (Q 1:分布于山下,山麓冰川,绛紫色泥砾,冰碛物坚硬。
古冰川研究的内容:1、冰川证据(遗迹的研究地形,沉积物,化石:提供气候条件 2、成冰条件(古冰川的研究气候条件:全球降温期、凉夏气候地形:雪线高度、坡度积冰区面积:ARR>0.6,形成冰川中国新构造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继承性与新生性的特点。
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等特点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外动力,能够系统地或成套地追索其作用过程的,在时间上很难越出晚第三纪,多数是在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纪。
中国地貌的平面分布格局是燕山运动奠成的,而今天的地势高差却是新构造运动时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尤其第二幕运动造成的,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
新第三纪及第四纪堆积物大部分分布于现在地形的低洼处,如平原及山间盆地等,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新构造的下降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反映在沉积物的岩相结构上,如平原区河流冲击层中,一个河床相与河漫滩组合,是地壳一段稳定时期的产物。
大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
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第四纪古地理变迁过程及其中古气候因素对环境影响
![第四纪古地理变迁过程及其中古气候因素对环境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92364b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c.png)
第四纪古地理变迁过程及其中古气候因素对环境影响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期,始于约250万年前,至今尚未结束。
在这个时期,全球发生了大规模的古地理变迁,包括陆地的隆起和沉降、山脉的抬升和侵蚀、河流的改道和冰川的扩张等。
这些地质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古气候则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第四纪的古地理变迁过程中,冰川活动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冰川的形成与古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在气候寒冷的时期,地表的水分会以冰的形式保存,形成冰川。
冰川的扩张造成了大量的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改变了地表的地貌特征。
例如,在北美洲和欧洲,冰川在第四纪达到了最大规模,形成了壮观的冰川冰川。
另一个重要的古地理变迁是海洋的海平面变化。
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了冰川的融化和重新冻结,从而导致了海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
这种海平面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
例如,当海平面下降时,原本被海水淹没的陆地暴露出来,形成陆桥,使得动植物可以从一个大陆移动到另一个大陆。
而当海平面上升时,沿海地区的海岸线会后退,导致海岸侵蚀和沉积的变化。
古气候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在地表扩张上有所体现,还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和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植被带的移动,以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例如,在冰川时期,气候寒冷,植被线向低纬度移动,形成了广大的冰川荒漠。
而在气候变暖的间冰期,植被线向高纬度移动,森林覆盖面积扩大。
冰川和气候的变化也对动物种群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动物适应了寒冷气候下的生活方式,例如发达的毛皮和埋藏食物的能力。
而当气候变暖时,这些适应冷环境的动物可能会面临压力而减少数量或迁移到更寒冷的地区。
另一方面,一些动物可以迁移到新的生态系统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
古气候对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水文循环和土壤侵蚀等过程上。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降水的类型和分布,进而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分布。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降水增加和水文循环加快,而气候寒冷可能导致干旱和水文循环减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姓名:彭顺风
学号:2013020587
目录
一、概述 (1)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3)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
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4)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6)
3.1 古生物依据 (6)
3.2 地质依据 (7)
3.3 地貌依据 (8)
3.4 土壤 (8)
3.5 其它依据 (9)
四、结论 (9)
一、概述
从侏罗纪开始,世界气候演变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到第三纪末期,世界气候已经普遍变冷。
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导致第四纪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
此时期,寒冷气候带向南扩展,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在冰期中为冰川所覆盖。
世界各大陆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和体积的数字,据各学者的估计稍有出入,总的来说,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时,世界大陆有1/4—3/4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图1)。
而现代冰川覆盖的大陆面积仅占1/10。
当时大陆上的冰川加上永冻层和海冰的面积,总计达一亿平方公里。
当时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2/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1/3。
目前世界上冰川的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70%,而在北半球的仅占30%,前者主要在南极洲,后者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和北极诸岛。
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覆盖面积可参见图2。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之一。
虽然第四纪气候与第三纪是过渡的,但气候变化与第三纪却是明显不同的。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具有反复地大幅度地变冷和变暖,有陆地冰川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即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雨期和间雨期。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温度变化。
由于温度下降,降雪量增加,当每年的降雪量超过了它的消融量时,学就不断积累并压实成冰,于是形成冰川。
随着冰川的扩张而覆盖了大面积的地面,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便形成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
当冰川处在范围增大和扩张的时期称为冰期。
当温度升高,降雪量减少,每年学的消融量超过了积累量,便发生冰川的退缩,冰川大规模消融和退缩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第四纪时期冰川曾有过几次的前进扩张期和消融退缩期,这就出现了几次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出现,也就意味着气候变冷和变暖的交替变化。
在北半球,传统的一般可划分出四个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在北欧可划分出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也有一
些地区冰期和间冰期的次数更多,这决定于区域性的气候差异,但各个区域之间较大的寒冷期和温暖期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期性的。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幅员辽阔广大,西部地区深入在亚洲内陆,东部则濒临太平洋。
前者属于大陆性干燥与半干燥气候;后者属于季风气候。
在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第四纪时期也发生过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在第四纪大冰期中,我国从未有过大陆冰盖的形成,但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却得到较广泛的发育。
在西部的一些高山高原地区,不仅第四纪时被冰川覆盖,而且至今尚有山地冰川的发育,东部地区虽然地势较低,山地多在2000米以下,但第四纪大冰期是,其中许多都被规模大小不等作用程度不同的山地冰川覆盖过。
在未受冰川覆盖的广大地区,第四纪期间气候上冷暖干湿变化的现象也表现得极其明显。
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除了表现在气温的冷暖交替变化之外,还有一个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雨期和间雨期的出现。
实际上可以说这是第四纪时期或冰川时期在热带、亚热带中、低纬度地区反映出的一种特殊的环境问题。
当高纬度地区处于冰川时期,中低纬度地区相应出现雨量比较丰沛的多雨期,这是因为在冰期时,冰盖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迁移,迫使行星极锋带迁移到中低纬度地区,油气在中纬度地区,低气压的活动频繁,造成这些地区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水位升高,湖滨阶地发育,沙漠面积可能大为缩小,水系非常发达。
这个时期称为雨期。
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气温升高,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行星极锋带及低气压活动可以直接进入高纬度地区,中、低纬度地区的雨量相对减少,有些地方因副热带高压带向中纬移动,出现干燥气候,这个时期称为间雨期。
现代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的许多干燥气候带或办干燥气候带,根据古湖岸线的研究表明,在冰期鼎盛时,大多曾经为湿润气候带,如中亚、非洲南部的内陆、东非和北美西南都等地区,都有多雨潮湿期和少雨干燥期的遗迹,并发现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即高纬度地区的冰期和间冰期,基本上可以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雨期和间雨期相对比。
但是这种变化规律在东亚季风区不尽相同,甚至具有相反的情况。
也就是说,当高纬度冰期时,东亚的中低纬度地区可能为干寒少雨时期,堆积了厚层黄土;而在间冰期时,东亚的中低纬度地区受湿热的
海洋气候控制,出现了潮热温暖的多雨期,沉积了河湖相物质和发育了古土壤层等。
在地中海北岸,根据植被演变情况可知,当冰川全盛时期是与干燥期一致的。
同样,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当最后一次冰川作用的极盛时期,也是这些地区比较干旱的时期。
由此可见,关于冰期、间冰期同湿雨期、干燥期的对应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在不同的大陆、不同的地区,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可能是由于风带和气候系统的移动甚至还受到洋流的影响。
因此,在冰期时使得一些地区趋于相对潮湿,而另一些地区则趋于相对干旱。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其中包括生物、地质、地貌、土壤、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在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中,它们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记录,是推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依据。
3.1 古生物依据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古生物证据主要来自各别种和一些种的共生组合,以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领域的分布和变化。
用生物变化推定气
候变化的理论基础是:个别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的物理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保持不变的;生物分布的变化,就意味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其中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第四纪的华师共生组合给出了一种清晰的一般气候类型的指标。
第四纪生物的共生组合与现时的一些生物组合颇为类似。
根据第四纪生物化石和残骸的共生组合,可将第四纪时期的气候区分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种。
但是如果要更为详细的气候测定,需要了解生物各别种的生态习性以及决定着生物层、种分布的各种因素方面的现代知识。
比如海洋沉积物中所含有的特殊有孔虫共生组合可以与海面温度和海面平均盐度联系起来,从而研究气候的变化;第四纪孢粉的共生组合可以提供区域植物类型。
第四纪区域植物类型如同现时植物区域类型一样,也能表示第四纪区域气候类型。
3.2 地质依据
第四纪气候的地质证据中,最明显的是沉积物和冰缘现象。
冰川沉积物是一种受冰蚀作用和冰积作用控制的变数,冰积物的区域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气候。
第四纪其他非生物沉积物及生物沉积物,都可以证明气候,但是它们时常是由局部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冰缘现象具有明显的气候意义。
冰缘冻结-融解构造可以证明穿过冻结点的温度变化,其中最明显的证据是构造变形剧烈的冰楔。
3.3 地貌依据
在一些内陆湖岸,分布着湖成阶地,说明在过去,湖水面曾较现时高。
这一点可以证明以前降水量较大和蒸发量较小,以致产生湖涨,这一点也间接说明了当时的气候炎热或者潮湿。
另外,冰斗的分布以及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引起的海侵和还退,并从而形成的海成阶地等地貌也能很好的说明当时的气候条件。
3.4 土壤
各种分化作用,特别是生物风化作用过程在母质的表层产生土壤。
土壤发育过程取决于作为母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的类型、气候、地形、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土壤发育的时间。
大的土壤类型分布带与气候和植物相关(表1)。
表1 土壤与气候的关系
3.5 其它依据
此外,还可以根据海生生物碳酸盐和冰中氧同位素的测定、第四纪降水量变化以及风力等因素来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四、结论
总的来说,第四纪发生过剧烈的气候变化,变化的落差大,而且变化的范围广,冰期和间冰期的出现波及到了全球的气候。
而且第四纪的气候在全球也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都为后人们的探索发现留下了不少有力的证据,我们可以通过地质、生物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不同的依据来探索第四纪的气候条件。
通过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第四纪的气候环境状况已经越来越明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了解到一个更完整的第四纪。
参考文献
[1] 谢宇平.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M]. 地质出版社, 1994 :191-199.
[2] 景才瑞, 王守一. 第四纪地质学[M]. 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40-73.
[3] 刘东生. 第四纪环境[M]. 科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