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督脉循行看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督脉循行看其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摘要:通过研究督脉循行路线。发现在《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叙述各不相同。虽然《难经》版的循行路线现在普遍被中医院校中医类专业的教科书所采用,但它其实只描述了督脉循行的一部分。
关键词:督脉;素问;灵枢;难经;阴升阳降
任督二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在奇经八脉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临床诊治疾病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就经脉而言,其循行路线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体现中医从独特视角认识人的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窗口之一。
目前,关于任脉循行路线争议不大,但对督脉循行路线却认知不一。在《素问》《灵枢》《难经》这3本中医早期的经典中对督脉的循行路线,均有不同描述,尤其是《灵枢·经脉》《灵枢·营气》和《素问·骨空论》对督脉的循行不但和《难经·二十八难》的不同,而且各自循行路线均也不同,加之后世道家丹道学所修炼的周天功法,又给任督二脉带来一些玄学的色彩。这使得后世学者对此感到茫然无序,不利于对中医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
1 《难经·二十八难》所论督脉循行路线
督脉的循行路线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中医学类各专业的教材多依据《难经》版本来描述,如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
灸学》对督脉的循行路线为《难经·二十八难》(下称《难经》版):“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入属于脑”[1]。这是比较公认的督脉循行路线,即从后背下往上行。
由此来看,《难经》版所说循行路线只是入脑,没有到上唇系带,也就是没有到督脉最后一个穴位“龈交穴”。《难经》版所论任督二脉均是起于下焦,而又分别从人体前后上升,这就很难与传统的阴升阳降的理论相吻合。
2 《灵枢》所论督脉循行路线
在《灵枢》中,对督脉的论述,有《灵枢·经脉》《灵枢·本输》和《灵枢·营气》等篇。其中,《灵枢·经脉》说道:“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挟膂上项, 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3]。此说与《难经》版相似。其中所说“挟膂上项”。这个“挟”字提示我们督脉沿后背向上循行不独一条, 而是分为两条从脊柱两侧往上循行。“膂”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到:“膂,脊梁骨。”[4]而在《说文解字校订本》是:“膂,篆文呂,从肉,
从旅。”[5]《后汉书·董卓传》也道:“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6]这里的“膂”字在《<方言>简注》一书里可以找到更贴切的答案,其曰:“膂。力举切,上语来”[7],《广雅》:“膂,力也”[8]。由此,笔者认为在内经时代“膂”是指肌肉。“挟膂上项”,就是指其顺着今日解剖学所说的竖脊肌上行到项。
可见在《灵枢·经脉》中讲的督脉是督脉别络,《灵枢·本输》谈到督脉主要是穴位,《灵枢·营气》说的则是人体大周天的循环,而此篇章中督
脉只是循环的一部分。故笔者认为要把几个篇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才能较完整地把握督脉的内容。
3 《素问》谈督脉循行路线
在《素问》中对督脉论述较多的就是《素问·骨空论》,原文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会阴部)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2] 通过前后对比研究,我们会发现:第一部分是说督脉起于少腹,从下往上循行到臀部后,再合少阴贯脊属肾。第二部分与《灵枢·营气》所论督脉循行十分相似,即从上与足太阳膀胱经往下行。只不过《灵枢·营气》讲起于上额,《素问·骨空论》说起于目内眦,两篇所说的起始位置其实基本靠近,二者又均是在腰骶部
再络于肾而终止。第三部分说的却是任脉的循行路线。或者说是描述督脉循行到腹部的路线。
督脉循行路线的动态观
由上可知,在《内经》中,督脉的循行路线看似纷杂,但如果我们以一个整体动态的眼光将把这些循行路线综合来看,就会发现彼此前后并不矛盾,倒是还蕴含着人体气血运行的奥秘。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圆来看待这个问题,则圆的一头是: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开始考虑(骨空论篇),上额交巅。这句话
给我们传递了3个重要信息。第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起于目内眦(睛
明穴)。人体卫气每天开始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又随着手、足三阳到阳跷脉再到足少阴肾经, 再通过阴跷脉回到睛明穴。这可以为解释《伤寒论》所说的“太阳主外”提供依据。第二,督脉被称“阳脉之海”,这点也符合中医所讲的“阴升阳降”理论。第三,督脉上额交巅(肝经所主)。这不但是大周天的循行,也是营气的运行路线(详见《灵枢·营卫生会》)。由此可见,督脉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营卫之气在人体内的运行。圆的另一头是: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素问·骨空论》。这句话又有两层意思。第一,督脉另一点起始于从骨中央(命门); 第二,此处开始了小周天的循行。同时一个半圆的循行路线是(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从下往上运行,会合目内眦)(骨空论篇);另一个半圆的循行路线是(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从上往下, 会和肾间)(营气篇)。这样,从整体动态学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督脉的循行其实就是近乎完美的阴升阳降立体三维图,也就是人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图。
《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 ;《素问·骨空论》载督脉的一条分支“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进一步说明督脉与脑的密切联系。肝肾二脏与督脉也有密切的经络联系。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
与督脉会于巅”;足少阴肾经与督脉同“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督脉痹阻是中风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历代素有“ 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 2 ] 。督脉络脑,中风“ 脑髓损伤”又必将加重督脉总督诸阳功能失司,出现全身经脉气血运行失常,进而导致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其次,在功能联系上,督脉与任脉相衔接,任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中风病之脑髓气血逆乱、肾阴亏虚、肝火内动病机,实乃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针刺督脉可协调气血,平衡阴阳[3]。
从功能联系上看,督脉通髓达脑,是阳气阴精入脑的途径,其通过十四经经气的循环,将肝肾等脏腑之精气上输于脑,以奉元神。督脉与肾、肝、脑不仅生理相关,病理亦相互影响。肝肾同属下焦,肝体阴用阳,需要肾的滋养。肾水不涵肝木,则肝热生风、肝火内动,因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且通于脑,故风火易上攻而致中风。
因此,从经络学发病基础来看,督脉功能失调导致中风(脑髓损伤),中风继而加重督脉功能失调,由此恶性循环,可能是中风病损严重、致残率高、恢复困难的重要原因。而针刺督脉腧穴可起到调节督脉、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