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托达罗模型
第五章 托达罗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经济发展包括一个社会空间组织的转变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核心 问题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 。
刘易斯—兰尼斯—费景汉模型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 现象 。
刘易斯认为城乡工资差异大约在30%左右,以吸引劳动力从农村 进入城市,并假设城市不存在失业。
但六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工资差异越来越大,农村人口向 城市移民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远 远不能满足这种就业需求的增加,农村隐蔽失业转变为城市公开失业。
城市非正规部门成为劳动力从农村传统部门向城市现代部门过渡的一个 选择。
1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尽管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和 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但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不仅存在,而 且还有加速。
哈里斯和托达罗指出,传统经济学模型认为通过适 当的工资和价格调整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无法对发展中国家 这种从整个经济上不存在绝对过剩劳动力、城市失业水平不断增 长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做出理性解释。
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是:即使存在长期失业,城市预期工资水平 依然超过农村工资水平。
如果这种预期不改变,移民就将继续下 去。
托达罗模型是理解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迁移过程的最早和最简 单模型之一。
2关于作者: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 教授。
曾在非洲任教和生活5年,在拉丁美洲和亚洲旅行和教学 近20年。
3参考论文:Todaro, Michael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69 Harris, John. R. and Todaro, Michael P.,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70. Todaro, Michael P., “Income Expectations,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 104, No. 5, November 19714一、 模型的最重要制度假设1、农村存在一个不变的制度工资,不存在失业,劳动边际生 产率为正; 2、城市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受到工会力量和政府工资政策影 响,因而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城市存在失业)。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与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多种管理制
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农村人 口向城市迁移" 以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 ,H 世 纪 OH 年 代 "农 村 确 立 了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农 民 有 了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中央制定政策"允许农 民自理口粮’自筹资金到集镇落户"城门终于向农民开
)>?,<%,?&’/#%!其中 <(=++);& 托 达 罗 人 口 迁 移 模 型 的 基 本 含 义 ’@A&人 口 迁 移 主 要 是由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经济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 有心理因素%所促进的& #.&促进人口迁移的!是预期的而 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距& 预期收入差距取决于两个因 素’一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二是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 可能性& #B&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与 城市的失业率成反向关系& #"&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 的条件下! 人口迁移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 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因此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比例严重失衡的必然结果& !二"模型的政策意义
我国知识失业现象的_托达罗模式_解读
收稿日期:2008208210作者简介:刘得扬(19852),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袁霁(19852),女,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7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国知识失业现象的“托达罗模式”解读刘得扬,袁 霁(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知识失业问题在近些年日益突出,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我们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膨胀从而形成知识失业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以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的基于两个部门(职业技术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的人口流动模型表明:宏观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微观上高等教育的学科设定以及办学规模要及时地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调整,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知识失业;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8154(2008)0620024204 一、知识失业现象及其研究现状2008年1月3日,社科院举行“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在《社会蓝皮书》一书中专家表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继我们逐步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1]。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大幅度扩大招生人数,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从官方公布的就业率来看,总体呈连年下降趋势。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必然出现知识失业(educa ted une m p l oym en t )①的现象,值得重视和探讨。
知识失业是指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佣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拒之雇用单位门外,大学毕业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
托达罗模型
五、问题根源—城乡分割政策
劳动人事制度
户籍制度
就业政策
社保、教育、 培训制度…
• 可以说,由于劳动力的流动一直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劳动力市场 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没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 这源于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城乡分割政策的现实:我国所 特有的二元的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就业政策(即地方政府为确 保本地劳动力就业而 对外来劳动力采取的各种限制措施包括行业工 种限制、收容遣返、总量控制和用工审批、收费管理等等)、社保制 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导致城乡分配严重不均并日益严峻。 • 建国以后,我国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粮油副食供给、住宅、劳动人 事管理等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福利制度。这些制度性补 贴都是针对城市居民,所以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并不会享受到。还 有前面讲到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必须支付的各项不公平的额外费用。 加大了流入劳动力的成本。这些额外成本使得他们在与当地劳动力的 比较当中占据劣势,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修正
• 托达罗的假定即流入城市的劳动者即使找不到新工作 也会做临时工或完全闲臵,不符合现实; • 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到迁移者在城市的生活费用; • 没有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的问题,或 者说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农村人口的增长率 大大于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率。 • 没有考虑到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 没有考虑到农村人口收入增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 作用; • 没有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四、结合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 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 • 现状一:贫富差距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增长不均,收入比例进一步拉大,农民 进城务工的积极性提升。 • 现状二:农村居民收入经营性收入比例 小,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 • 现状三:东中西部农村资金投入加大, 但收效不明显,造成西部农村劳动力的 外流趋势加大。
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解决方案
一
金新 生代 民工更 注重 城市 的生活成 本 , 这包括 了食 宿、 消
费水平以及离乡距离等诸多方面。 以深圳市为例, 深圳市 普工的月工资为 90 10 元 ,但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 0—50
川 , 工 的月工 资 已达到 10 元左 右 , 量农 民工选 择 普 00 大
一
托达罗在上 世纪 6 年代末 7 年 代初 为发展 中国家 0 0 产业间设计 的人 口流动模 型具有 重要 的指导意义 。 文 本 将 从托达罗模型 中提到 的几 个相关 因素人 手提 出引起 我
因素, 这点也恰恰是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的, 同样的薪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以农村企业
第 21 年 第 9 00 期 ( 第 37 ) 总 5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YE J N J G I G I
No9, 0 0 . 21
r t1 .5 08 3 7 No
【 文章编号】 1 9 64(000—060 0 -0321) 01—2 0 9
从托 达 罗模型浅析我 国 农村剩 余劳 动力现状及解 决方案
李
( 东北农 业大学
荐 , 张广文
哈尔滨 103 ) 500
农村区域发展系, 黑龙江
【 要】 从托迭罗 口 摘 人 流动模型显示,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城 乡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
扩 大 , 中西部 农 民收入 差异 明显 , 别 是 西部 农 民增 收速 度 缓 慢 , 村 劳动 力 大量 进 入 中 东部 , 东 特 农 不仅 造 成 西部 土地 荒 置 , 还
(式中 P 2 ) 表示城市中的就业率 , W为城市居 民的实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隐性失业人员, 隐性失业人员,在 经济转轨中要转 化为显性失业者, 化为显性失业者, 需要通过经济的 发展进行吸收
城乡收入差距
政府采取的一系列 就业和再就业政 策,主要旨在保护 城市居民的就业
人口迁移
隐性失业 二元劳动力市场
LOGO
启示
分析托达罗模型
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 解决城市失业问题
结合中国国情
农村 发展中国家存在 着普遍失业 而人口是在普遍 失业条件下流动
出发点
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由城乡实际收入差 距和获得城市就 业机会的可能性 二者组成 迁移决策原因
与传统的人口迁 移理论相比, 移理论相比, 更加符合发展中
国家实际情况
模型优势
LOGO
模型优势 与传统的人口迁移理论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 传统的人口迁移理论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 和拉尼斯—费模式相比 费模式相比, 和拉尼斯 费模式相比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对 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大规模从乡村到城市移民 现象的解释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现象的解释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是能够对乡 城人 因为该模式的一个显著优点 , 是能够对乡-城人 口流动和城市失业率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口流动和城市失业率并存的矛盾现象作出解释。 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和拉尼斯—费模式则以 例如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和拉尼斯 费模式则以 城市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 城市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 , 显然这与多数发展 更与中国的国情大相径庭。 中国家的实际不相符 , 更与中国的国情大相径庭。
由此,托达罗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规模猛增的 原因。
LOGO
目录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托达罗模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数学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的关系。
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资本积累:经济增长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速度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3. 劳动力增长: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和市场的扩大。
4.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产出和生产要素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是托达罗模型的核心。
5. 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如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托达罗模型可以描述经济增长的动态演化,预测未来的
经济趋势,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发展经济学论述题汇总
发展经济学论述题汇总发展经济学简答题答案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率很高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答: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下列共同的特征:(1)发展中国家普遍生活生平低、收入差距大;(2)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下;(3)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4)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5)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特征,比如发展中国家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等等,但是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有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保证一个国家获得经济发展,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有增长但没有发展”的状况。
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因此,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的增长,但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不发达国家拜托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除了经济增长以外,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法律的发展变化,乃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更新的伟大变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必须包括经济增长,缩小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消灭绝对贫困等过程,同时也是包括社会、公众观念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综合性、多方面变化的过程。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浅谈我国就业的城乡统筹战略——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
浅谈我国就业的城乡统筹战略——基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作者:林艳蔡文炎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1期我国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200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我国城市除了显性失业外,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而且农村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
如何统筹我国的城乡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在讨论就业战略时,一般认为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上的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不太适用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那么,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出发的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一、发展经济学主要就业理论简述在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就业理论的研究很多,主要包括劳动力的闲置标准、失业的原因分析、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劳动力流动规律与就业政策含义,其中刘易斯二元结构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原因模型,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
1.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及其政策含义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以两部门劳动力转移为核心建立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劳动部门的结构差异,强调加快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不断扩大资本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不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就业,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工业部门完全吸收后,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失业问题也就消失了。
但该理论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该模型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比例不变,即资本积累的扩大就业也扩大。
二是该模型假设城市不存在失业问题。
但经过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是该模型假设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前,工业部门的工资保持不变。
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存在失业、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工资还是上升的。
刘易斯的理论描述与事实不符,使其丧失了有效性。
2. 托达罗模型及其政策含义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托达罗在发展中国家城乡普遍存在失业的背景下,提出关于城乡人口流动模型。
对托达罗模型的描述
对托达罗模型的描述
托达罗模型是一个描述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经济模型,它假设迁移决策主要基于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托达罗模型的核心观点是:人口流动是由预期收入差异驱动的,而不仅仅是实际工资水平。
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该模型还指出,政策制定者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减少城乡就业不平衡,并避免因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导致更多失业情况的发生。
此外,政府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干预和最低生活补贴可能会导致价格扭曲和更高的失业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托达罗模型在解释某些经济现象方面具有启发性,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它可能高估了迁移决策的“盲目性”,并且忽略了迁移者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办法
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来说,有启示性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理论的政策主张提供的两个方向入手,结合我国现状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主要内容在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点,包含有如下假定:城市部门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意到城市工作的人都能在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内找到工作。
在此前提下,劳动者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决策被认为惟一地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
即使出现短期的失业现象,也会由于工资的灵活调节,使劳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并最终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但实际上,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都存在着持续的高失业率,与此同时, 人口从农村流人城市的速度不但没有减慢, 反而持续地增长。
托达罗(Todaro,M.P.)正是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出发, 创立了自己的的人口流动模型。
他认为,人口迁移不只是对收入差距的反映,主要是对预期收入差异的反映。
一个农业劳动力是否流入城市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于城市就业率或失业率。
这正是托达罗模式不同于传统人口流动模式的区别所在。
1托达罗指出,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很大,一个农村劳动者也不会简单地作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他还必1齐良书. 发展经济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须考虑一定时期内在城市找到高报酬工作的就业机会或就业概率等其他因素。
可见,就业概率在迁移决策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托达罗由此在模式中引入了就业概率这一变量,并假定农业劳动力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用公式表示为:M=f(d),f’>0;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且d=w×π-r;这里,w 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实际收入,π表示城市就业概率。
国际劳动力流动模型
国际劳动力流动模型
国际劳动力流动模型有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托达罗模型。
该模型认为,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取决于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当净收益现值大于0时,劳动力流动是合理的;当净收益现值小于0时,劳动力流动是不合算的。
此外,劳动力流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家庭状况、教育程度、迁移距离和成本等。
统计表明,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24岁,年龄为32岁的劳动者的流动率仅为前者的一半左右,劳动者年龄在42岁以上的流动率仅为年龄为32岁人员的四分之一左右。
家庭的影响在方向上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家庭状况可能会对劳动力流动产生负向影响,但有时候又可能产生正向的影响。
劳动者的技术等级越高,流动率越低。
迁移距离和成本密切相关,通常迁移距离越远,迁移的成本越大,迁移的净收益现值越小,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并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劳动力流动现象。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参考)
发展经济学名词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一低生存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一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一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恶性循环.大推进理论:大推进理论。
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nda, P. N.)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相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最小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
因此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应该采取整体推进的投资政策“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
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
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
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临界最小努力”理论:1957年,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资本形成: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金融抑制:麦金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WORD整理版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袁志刚(000018)目录1 .导论 (1)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1)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1)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1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2)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3.1.两部门…………………………………………………………………………………………23.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23.3.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23.4.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 (2)3.5.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2)3.6.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23.7.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24 模型的完整表述 (2)4.1. 模型的均衡 (2)4.2.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5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5)5.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55.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5.3.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66. 对两种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政策的社会福利分析 (6)6.1 工资补贴 (6)6.2 限制人口流动 (7)6.3 两种政策的组合 (7)7. 参考文献 (8)图1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1、导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其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后,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乡-城间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转移到高生产力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模型
Q IANXIAN 2/199857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是70年代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认为,西欧和美国的经验是,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促进了城市工业化进程。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正是以这一历史经验为背景,建立起他们的模型,试图以此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
但是刘易斯理论是以城市生产规模可以不断扩大全部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前提条件的。
60—70年代的实际情况则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城市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在不断加剧,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以发达国家的旧经验为依据的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难以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对发展中国家的实用性是有限的。
托达罗强调,要建立一种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的人口流动理论,就必须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正是从这点出发,托达罗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
按照托达罗的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市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流入城市的决定,他们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城乡现实的收入差异,还不如说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异,即无论已经开始流动的人口,还是准备流动的人口,都是把农村的现得收入与如果进入城市后找到工作机会的预期收入作比较,再决定其行为。
强调预期,是托达罗人口流动动机的主要特点,在托达罗看来,只要未来的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看上去要大于未来的预期乡村收入的“现值”,人们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会继续下去。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具有以下四点含义:一、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二、是预期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使人们作出移入城市的决定,预期因素是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例如城市工资为农村工资的一倍,则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农村劳动力就会不断向城市流动;三、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亨宁·托达罗在1969年提出的。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人口流动是为了追求个体的最大化利益,并且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和依赖。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的本质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而不仅仅是经济动因的简单叠加。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人口属性、空间布局和交通网络。
人口属性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对于不同地区的选择和迁移意愿。
空间布局指的是整个地域的地理分布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不同地区的吸引力和可达性会影响人口的流动方向和规模。
交通网络则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连接情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会影响人口流动的速度和成本。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建立人口流动的基本框架,确定各个变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然后,利用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人口属性、空间布局和交通网络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接下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构建不同的方程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模拟人口流动的过程和模式。
最后,进行模型的验证和应用,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比较,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在城市规划方面,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估不同政策对于人口流动的影响,优化城市的布局和交通网络。
在交通规划方面,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的人口流动趋势,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政策。
在经济发展方面,该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评估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投资战略。
尽管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在人口流动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数据的限制,对于一些难以测量的因素,如个体的主观意愿和心理因素,无法完全考虑。
其次,模型的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流动模式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袁志刚(000018)目录1 .导论 (1)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1)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1)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1)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2)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3.1.两部门 (2)3.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 (2)3.3.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 (2)3.4.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 (2)3.5.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2)3.6.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 (2)3.7.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 (2)4 模型的完整表述 (2)4.1. 模型的均衡 (2)4.2.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5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5)5.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 (5)5.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 (5)5.3.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 (6)6. 对两种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政策的社会福利分析 (6)6.1 工资补贴 (6)6.2 限制人口流动 (7)6.3 两种政策的组合 (7)7. 参考文献 (8)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1、导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其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后,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乡-城间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转移到高生产力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加速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或者说如何清除这种人口流动的障碍。
”1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失业问题,以迈克尔.P.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热带非洲),“尽管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正,而且存在相当水平的城市失业,但乡-城间的人口流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呈现出加速趋势。
”2他们认为建立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传统人口流动模型(如刘易斯模型)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并令人信服的经济解释。
因此,他们将研究的着眼点转向被传统理论忽略了的城市失业问题,试图发展新的人口流动理论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正是这一努力的产物。
本文拟就这一模型及其含义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托达罗模型从个人的迁移决策出发,对影响个人迁移决策的因素和人口流动机制提出了以下几点假说: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包括心理因素。
3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其中,预期的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4第一和第二个假说可以用数学语言表示为:[d N u(t)/d t]/N u(t)=ψ{[V u(t)-V R(t)]/V R(t)},ψ/>0。
其中N u(t)表示t时刻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下标u是英文单词“urban”的首写字母),[d N u(t)/d t]表示t时刻乡-城人口净流动量。
V u(t)和V R(t)分别表示城市和乡村t时刻后计划期内各期期望收入(工资)流Y u(t)和Y R(t)的贴现值之和(下标R英文单词“rural”的首写字母)。
例如,若将t=0时刻作为决策期(即决定是否流动),且设计划期为[0,n] ,P(t)为城市就业概率,那么V u(0)=∫0n P(t)Y u(t)e-rt dt -C(0),C(0)为人口流动成本,r为贴现率。
1谭崇台主编,2000年,《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217页。
2John R. Harris and Michael P. Todaro , 1970, Migration ,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 p126。
V R(0)=∫0n Y R(t) e-rt dt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5也即城市就业率越高(失业率越低),乡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若城市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乡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小。
用数学语言可表示为:P(t)=f[ N M(t)/N u(t) ] , f /﹥0,N M(t)表示t时刻城市部门的就业量(M是英文单词“manufacture”的首写字母,托达罗模型假设城市就业工人生产的是制造品)。
N M(t)/N u(t)表示城市就业率,1-N M(t)/N u(t)就表示城市失业率。
3、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3.1. 两部门,即整个经济分为乡村部门和城市部门6,前者生产农产品,后者则生产制成品。
乡村部门可以用全部劳动力生产农产品,然后用一部分农产品向城市部门交换一部分制成品,也可出口一部分劳动力到城市部门就业从而获得制成品;3.2. 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即农业(乡村)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
这意味着乡村流动人口的机会成本为正,同时也意味着人口流动给社会带来得成本并不像刘易斯模型中假设的那样为零,而是为正;3.3. 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
通过后面的分析可看出这一假设在托达罗模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4. 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也即将函数P( t)=f[ N M(t)/N u(t) ]假设为最简单的线性形式;3.5. 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3.6. 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
即在乡村部门中,雇主支付的工资等于最后一个雇用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在城市部门中,由于工资由制度外生决定,雇主将使其雇用的最后一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该制度工资;3.7. 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即哪个部门的产品相对越少,其产品的相对价格就越高;4、模型的完整表述4.1. 模型的均衡托达罗模型可用如下9个方程来进行描述7:⑴ XA=q(N A),q/>0,q//<05同注3。
6参见Michael P. Todaro,1969,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138-148。
在该文中,托达罗将城市部门又划分为“城市现代部门”和“城市传统部门”,凡是不在现代部门就业的劳动者都被假定为在传统部门。
他把在传统部门从事临时性的、低收入的工作的劳动者和完全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者都看作是失业者或就业不足者。
⑵ XM= f (N M),f />0,f/ /<0⑶ P=ρ(X M/X A),ρ/>0⑷ WA=P×q/⑸ WM=f /=W I⑹ Wu e= W I×N M/N u⑺N A+ N u=N Z⑻ W A= Wu e⑼[d N u(t)/d t]= ψ(W I×N M/N u-P×q/),ψ/>0,ψ(0)=0⑴式和⑵式分别为乡村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
为简便起见,假设土地和资本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产出都只取决于各自的劳动投入。
而且,这两个生产函数都具有典型特征,即边际产出为正但递减。
⑶式是农产品价格决定方程。
P是以制成品表示的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也即一单位农产品可交换的制成品数量,它取决于两部门产出的相对比例。
ρ/>0表示农产品生产得越多价格就越低,反之,农产品生产得越少,其价格就越高。
这只不过重述了前面的假设7。
⑷是对前面假设6的重述,表明乡村农业部门的雇主按边际生产力原则支付农业劳动力的工资。
⑸也是对假设6的重述,但也表明了假设3的含义:城市制造业部门的雇主只支付由制度外生决定的最低工资W I ,并令其雇用的最后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该制度工资(因为价格以制成品来表示,所以制成品价格为1)。
⑹表明在城市(现代)部门就业的期望工资等于城市最低工资W I与就业概率(N M/N u)的积,这里就业概率简单地表示为城市的就业率。
⑺表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约束:劳动力总量N Z(给定)等于乡村农业部门雇用劳动量NA 加上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N u。
⑻是均衡条件,意为当两部门的预期工资差异消失时,人口流动随即停止,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托达罗模型中的“均衡”是指人口不再流动的状态。
而根据基本假说2.1和假说2.2,人们在决策是否迁移时,需要权衡由此带来的成本——乡村工资,和由此带来的收益——城市工资,并且要考虑到风险——在城市就业的可能性。
当成本等于收益时,人口不再流动,均衡状态随即达到。
⑼是一个动态方程,它与⑻表示的是同一个含义:城市预期工资大于乡村工资时,将诱发人口流动;城市预期工资等与乡村工资时,人口流动停止,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⑻与⑼是该模型的核心。
⑴至⑼构成了一个动态均衡模型。
其中,若给定W I(当然还有N Z),从⑴至⑻式可解出8个内生变量(XA、XM、NA、NM、WA、W u e、N u和P)的均衡值。
为了使模型的求解更加清晰,可以⑻式为中心,将其余各式依次代入,最后可将原方程组化为只含两个方程的方程组:⑽ρ[f(N M)/q(NA)]×q,(NA)= W I×N M/(N Z-N A)⑾ f / (N M)=W I此方程组只有两个内生变量N M和N A,并且由⑾可确定均衡时N M与N A的对应关系(曲线)。
一旦给定W I(假设N Z不变化),将在这一曲线上确定一个均衡点。
可见,模型的均衡值,无论是均衡产量还是均衡失业率,最终都由城市最低工资(制度工资)W I决定,而W I会之间的反复博弈确定的,政府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W I的大小)。
⑼式描述了该模型的均衡机制,此机制可简要说明如下:比如初始时,或者由于城市最低工资水平过高,或者由于城市就业率过高(从而就业概率过高),使得期望城市工资水平高于乡村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诱使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一方面,这增加了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而在城市就业机会不增加或增加得不够快的情况下,失业将会有所上升,从而就业概率下降,使得期望城市工资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又使得q/和P都上升,(因为农业劳动力减少,从而其边际产出上升而总产出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