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及答案阅读理解一般都有好几个题目排列在一起,需要我们耐烦地去咬文嚼字,认真审清题后,根据试题的挨次一一来做答,这样不会漏题。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像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邻居)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此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以下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缘由是:( )A、欧阳修聪慧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5、翻译以下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知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消失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是进亦忧________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④使毕其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一)愚人食盐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吃饭。

他觉得菜太淡了,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就加了更多的盐。

吃起来很美味,愚人就想:“这么好吃,一定是因为加了盐。

” 晚上回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了。

他问:“有盐吗?”母亲拿出盐来,但奇怪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母亲说:“这样可不行啊。

” 愚人回答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美味都在盐里。

” 然而,他吃了太多盐,反而让味道变得不好,变成了他的困扰。

这说明,过度的东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1.(1)但XXX惟食盐不食菜:只看到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2)愚人食盐不已:愚人一直吃盐,没有停下来。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所以美味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

”4.过度追求某些东西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适度而为。

二)释盗遗布XXX,XXX,是XXX的长官。

有人被发现在XXX上行窃,XXX看到了,就叫他的儿子教育他说:“并不是不喜欢工作的人就一定是坏人,也许是因为生活贫困。

” 然后那个人自己承认了罪行。

XXX说:“从他的外表看,他不像是坏人,应该是因为贫困而做了这件事。

” 于是,他送给那个人两个布匹,让他改过自新。

从此以后,那个人再也没有行窃了。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2.C.乃遗布二端(赠送)3.因为他认为那个人并不是坏人,只是因为生活贫困所迫。

4.XXX是一个宽容和善良的人,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而是愿意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从前有个庸医,他只会开一味药,叫做“驼背”。

他认为,只要人喝了这个药,就能治好所有病痛。

有一天,一个人来看病,庸医照例开了“驼背”药。

这个人却问:“我是腿疼,怎么能用驼背药治呢?”庸医回答:“你不懂,这个药能治好所有病,包括腿疼。

”那人只好喝下了药。

结果,他的腿疼更加严重了。

他气愤地找到庸医,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doc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doc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篇一: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txt>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 4 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一)齐人偷金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①被衣冠,往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③而夺之。

吏搏④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 ——《吕氏春秋》[补充] ①清旦——清早。

(18题)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18题)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王子猷见戴安道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

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人问其故.②兴尽而返.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译:3、试举例说出王子猷的性格特点。

4、给下列句子断句。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二)司马光逸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 (2) 光持石击瓮破.之() (3) 同列语.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4. 给下列句子断句。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三)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精选六道习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精选六道习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精选六道习题《孙权劝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原文】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习题】一、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当涂掌事:_______2. 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3. 涉猎:_______4. 见往事耳:_______5. 结友而别:_______答案:1. 当涂掌事:担任重要职务,掌握实权。

2. 辞以军中多务: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辞。

3. 涉猎:粗略地阅读。

4. 见往事耳:了解历史。

5. 结友而别:结为朋友后分别。

二、翻译以下句子。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案:1.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2. 只是需要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而已。

三、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孙权认为吕蒙在军中事务繁忙,不必学习。

B. 孙权自己经常读书,认为读书大有好处,所以劝吕蒙学习。

C. 鲁肃与吕蒙结为朋友,是因为鲁肃欣赏吕蒙的才学。

D. 文章通过孙权与吕蒙的对话,表达了读书无用的观点。

答案:B四、以下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孙权与吕蒙的性格特点。

B.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孙权与吕蒙的才学高低。

C. 文章以事例论证为主,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

D.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答案:A五、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吕蒙就学的原因。

答案:孙权劝学,吕蒙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学习。

六、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理解。

答案示例: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个人素质。

正如文章中的吕蒙,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才学得到了提升,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认可。

这说明读书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为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初一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初一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iì)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四)《欧阳公事迹》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管鲍之交(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己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管晏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戏B.及小白立及:等到C.管仲既用既:既然D.齐桓公以霸霸:霸主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彼此十分了解。

B.鲍叔牙虽然对管仲很欣赏,但是对他的一些小毛病却也很苛责。

C.管仲原本辅佐公子纠,后来能受到齐桓公重用,是因为鲍叔牙的推荐。

D.管仲为齐桓公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由此可见鲍叔牙识人的眼光很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共有两处)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二、阅读下面一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

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帝大悦,爵赏有差。

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注] ①侪(chái):同辈。

②赍:携带。

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欲( ) (2)悦( ) (3)以( )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一)陈万年教子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③谄:奉承拍马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③多言有益乎()④时夜而鸣()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②不合其耳也( )③孤犊之鸣( ) ④即掉尾奋耳(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1)会有土寇()几为所擒()古人岂欺我哉()惟此六字()1、解释下列加线字;(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例句:自鲁之齐(到,往。

动词)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

代词)B、如子之言(的,助词)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D、辍耕之垄上(到,往。

动词))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

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尤:格外,十分。

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

⑦蒇(chǎn):完成。

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长厚:为人忠厚。

④忤:触犯。

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2、翻译句子。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

②咨嗟:叹息。

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篇一: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txt>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

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

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

(《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

②爽:败坏(口味)。

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释画线词语。

(1)主人与食(2)缘有盐故..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

初一课外文言文参考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①书遂大进(终于)②平生于书(对于)③或答人简札(有时)(书信)2.译文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满足。

得很大的进步。

二、铁杵磨针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2、 1)问之,曰:欲作针。

( 老妪) 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3、答: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4略三日攘一鸡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说:“那就减少点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

”1、解释加点字: 1、(这)(做法)2、已(停止)2、译文: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译文: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译文: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四)薛谭学讴【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1.①未穷青之技(学尽)②秦青弗止(不)③响遏行云(遏止)2.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4.启示:答: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5、有,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师傅道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愚人食盐》(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

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

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

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1.(1)给 (2)原因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就空口吃盐。

3.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篇二:《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txt>目录1.愚人食盐3.王右军诈睡4.戴震难师5.曾子杀猪6.千金市骨7.高帽子8.赵威后问齐使9.学弈10.永某氏之鼠11.魏文侯从谏12.原谷谏父13.截竿进城14.陈太丘与友期行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习惯说 18.陈实与梁上君子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译】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

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③小者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者,甘饵也【译】②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译】3.文章的寓意是什么?【答】4.概括说说你从文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参考答案】1.①卞庄子(代词)②那么③小的老虎④却2.①人是老虎最美好的食物。

②你只需等待时机去刺杀负伤的老虎,那就是一举而能获得两只老虎了。

3.文章的寓意:智慧带来胜利和荣耀事半功倍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4.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运用智慧,善于观察,仔细思考,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可以提高效率,甚至是事半功倍王右军诈睡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②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于时人称其有智。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③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王右军年减十岁时()②方忆右军未起()..③相与大惊曰()④及开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译】②信其实熟眠【译】3.王敦为什么认为“不得不除之”?【答】4.“于时人称其有智”,你认为王右军的智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参考答案】1.①不满②才③一起④等到2.①王羲之睡醒,已经听到他们谈论的话,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

②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

3.因为王敦与钱凤商议的是叛逆的阴谋(便言逆节之谋),一旦泄露出去可是要灭九族的,所以如果睡在帐中的王羲之知道此事,必是要除去的。

4.睡在帐中的王羲之无意中听到了王敦与钱凤商议叛逆的阴谋,知道没有活路了,不满十岁的他没有惊慌失措,就佯装出熟睡的状态(假装呕吐弄脏脸和被子都全然不知),骗过了王敦与钱凤的眼睛。

这是他机智过人的地方。

戴震难师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也?“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

“”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蕴蓄者久矣( ).②日数千言不肯休( ) .③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译】②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3.文中戴震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与《论语》所提倡的哪些观点相一致?请你各列举一句。

【答】4.塾师为什么把戴震评价为“非常儿”?【答】【参考答案】1.①积蓄,积累②每日,每天③距离④这些2.①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的?②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啊。

”3.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

4.“非常”一词蕴含对比,说明戴震与其他的学生不一样。

他敢于质疑,凡事都大胆的问一个为什么;不盲目听从,能积极的独立思考问题。

(意思对即可)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①。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