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部字与鬼文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部字与鬼文化论文
摘要:通过“魘、醜”等字,我们可以窥见先民对鬼的畏惧之情。
他们认为自己不仅在物质与精神上受到了鬼的惊扰,鬼已经侵入到他们的梦中,故古人对鬼是怀有深深的畏惧之情的,古人的这种畏惧也可以从“畏”字看出来:畏的小篆左似鬼,右似人;畏的金文像鬼持支(棍子)。
“鬼而持棍,可畏熟其”(罗振玉),这些字足以体现先民对鬼的畏惧和厌恶。
鬼文化曾是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力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即便是在今天,很多地方依然盛行鬼文化。
而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具有表述民俗的功能。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其中“鬼”部字向我们呈现了上古汉民族鬼文化的内容。
一、对鬼的认识:
(一)鬼的来源:《说文》云:“鬼,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
凡鬼之属皆从鬼。
”可见,“鬼”字从人,也从“私”,因为一神属阳性,阳性即为“公”,鬼属阴性,阴性即“私”;二鬼属阴性,对人体有害,故从私,如“鬼附身”就有不好的意义。
《尔雅释言》中认为鬼即“鬼之为言归也。
”《韩诗外传》解释“归”为“人死,肉归于土,血归于水,骨归于石也,魂气升于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将人的死和鬼联系在一起。
但是,死人不能简单的和鬼划等号,因为古人将人的灵魂又进一步的区分为“魂”和“魄”两部分。
《说文》曰:“魂,陽气也。
从鬼,云聲”;
“魄,陰神也。
从鬼,白聲”。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近人章太炎进一步解释道:“耳之所以能听,目之所以能视,以有魄存焉。
故魄者,司运动也;因运动而外物皆得入乎内,于是有知觉;因知觉生辨别,此则魂之所生也。
”综上所述,“魂”和“魄”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死后归属、阴阳和性质的不同。
二、鬼的形象:
鬼一般都是无声无形、不可捉摸的,因为鬼是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物。
但是这种主观意识的产物也是脱胎于客观存在的,通过对字形的分析,“鬼”字已向我们传达一些古人心中的“鬼”的形象。
是“鬼”的小篆体,林曦光《文源》中提到上面的部分“像其头大”;王筠也在《释例》认为鬼字“有手有足,像人形”;饶炯《部首订》“鬼与人唯面异”。
许慎在说文中对于“鬼”字的定义是:“人所归为鬼”,即人去世之后就成为了鬼,它是一种有害的阴气。
鬼部中除了借声表达其他意思的字与鬼无关以外,大多数均与阴鬼有关。
以上几位对鬼的形象的分析都没有脱离“人”这个参照物,可以反映出在先民的意识里鬼和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鬼的形象是在人的外貌基础上的夸张和变异。
对形态的意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以章炳麟、沈兼士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张“兽头”说。
另一种是由康殷、何九盈等学者主张的“假面说”。
1.兽头说:章炳麟在《小学答问》里表明了他的观点:“古人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灵之称。
鬼宜即夔。
《说文》言鬼头为甶,禺头与鬼头同。
禺是母猴,何由像鬼,且鬼头何因可见,明鬼即是夔。
……
魖为耗鬼,亦是兽属,非神灵也。
韦昭说夔为山缫,后世变为山魈,魈亦兽属,非神灵。
……故鬼即夔字,引申为死人神灵之称。
”这段话中提到“禺头像鬼头”,禺是兽类,是古书中提到的一种猴;“明鬼既是夔”,夔与山魈都是兽类。
沈兼士先生认为:“人死为鬼”。
鬼的原始意义是古代的一种像人的动物,其后鬼神妖怪之义,都是由此概念引申发展而来。
2.假面说:康殷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鬼头的形状,是来源于当时流行的化妆假面舞所用的假面具之简化形,这种假面大约是模拟某些猛兽头的特点制成的。
由何九盈、胡双宝等编著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中采用的也是“面具”说,认为鬼“头部似有面具”“是巫术中戴假面跳鬼情景的写照。
”臧克和从鬼的整体形象入手,认为:“‘鬼’实即取象于人,这个人的身份为巫师,巫师或披头散发,或戴了面具进入事神弄鬼的状态;或者说‘鬼’字取象就是巫师事神作鬼的奇异形态。
”
沈兼士、章炳麟的“兽头”说涉及对象只是动物,而康殷、何九盈、藏克和等的“假面”说已有人的介入,何九盈等更是直接指出了鬼与巫术、巫师之间的联系。
这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上古先民意识观念的发展变化:鬼字最初并不表示人的死,而是与兽相关,把鬼与人的死联系起来那是在上古先民有了鬼魂观念之后才产生的。
鬼的形象经历了一个由兽向人、由虚无到具体的转变过程。
三、畏鬼厌鬼——对鬼的畏惧与厌恶:
(一)畏鬼厌鬼的原因:造成先民畏鬼厌鬼的重要原因在于“鬼
可怖的行为性格”。
说文解字中有这样一组字呈现了古人意识中鬼的行为性格。
1.魖,耗神也。
魖,损耗财物的鬼神。
2.魃,旱鬼也。
《周礼》有赤魃氏,除墙屋之物也。
《诗》曰:“旱魃为虐。
”日本传说中记载:魃面似人,身似兽,一手一脚,跑如风,一出现就会持续干旱。
3.鬾,鬼服也。
一曰小儿鬼。
《韩诗传》曰:“郑交甫逢二女,鬾服。
”4.鬽,同“魅”。
鬽,老精物也。
从鬼从彡。
彡,鬼毛。
鬽,物老而变成的精怪。
通过字义分析,我们发现:《说文》所反映的鬼的所作所为是较恶劣的:损耗财物、造成干旱、性格可怕、变幻莫测、在山林里害人等。
可见,许慎把鬼的属性总结为“鬼阴气贼害”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徐华龙在《中国鬼文化》一书中认为,“在有善恶鬼魅的分野之前,人们对鬼只有恐惧,认为鬼都是恶的。
”
(二)情绪表现
1.魘,《说文解字》注:梦惊也,从鬼厌声。
通常意为在梦中受惊吓,或惊叫或惊醒。
如:梦魇即指恶梦。
《说文解字》记载:“魇,梦惊也。
”《字苑》:“眠内不祥也。
”
2.醜,可恶也。
从鬼,酉聲。
《段注》:“非真鬼也。
可恶,故从鬼。
”
通过“魘、醜”等字,我们可以窥见先民对鬼的畏惧之情。
他们认为自己不仅在物质与精神上受到了鬼的惊扰,鬼已经侵入到他们的梦中,故古人对鬼是怀有深深的畏惧之情的,古人的这种畏惧也可以从“畏”字看出来:畏的小篆左似鬼,右似人;畏的金文像鬼持支(棍
子)。
“鬼而持棍,可畏熟其”(罗振玉),这些字足以体现先民对鬼的畏惧和厌恶。
参考文献:
[1] 李姝姝.说文解字“鬼”部字所反映的上古汉民族鬼文化[J].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07
[4] 章太炎讲授.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王宁主持整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Z].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方韬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05
[6]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