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文化》课程规范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家乡地名调查》教案
标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家乡地名调查》教案引言:《家乡地名调查》是一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名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次活动将通过调查、讨论、制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家乡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学会从小事做起,为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家乡文化的初步认识,对于家乡地名调查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往往喜欢通过亲手实践来了解自己的家乡,但缺乏系统的调查方法和对家乡地名文化的深入理解。
因此,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家乡地名文化,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地名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素材;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调查表、地图等)。
2. 学生准备:自带笔记本和笔;准备一些与家乡地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 教学环境:校园内或其他适合的场所。
4. 教学时间:本活动计划用时8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乡地名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们关注家乡地名文化,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家乡的地名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历史和文化背景吗?”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讲解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调查后的整理和分析等。
地名管理条例全文最新
地名管理条例全文最新地名管理条例最新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的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二)行政区划名称;(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四)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五)街路巷名称;(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名称;(七)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八)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其他地理实体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命名、更名,以及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外交、国防等重大事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党中央。
地名管理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第五条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指导、督促、监督地名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以下称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外交、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业草原、语言文字工作、新闻出版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地名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相关地名管理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名文化相关工作方案
地名文化相关工作方案背景地名是一个地区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地方的传统、风俗和历史故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名的意义和故事逐渐被遗忘,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标该文化相关工作方案旨在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增强大众对地名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地名的价值和意义。
方案一:地名故事展示1. 收集地名背后的故事和传说,包括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民间故事等。
2. 设计地名故事展示区域,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像等)展示地名故事,并提供互动环节,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地名文化。
3.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解读,定期举办地名文化讲座、研讨会等活动。
方案二:地名街区设计1. 选择重要的地方历史文化区域,将其改造为地名街区。
2. 在街道上设置标识牌,介绍这些地名的由来、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推广地名街区,吸引游客和居民前来参观,活化这些地方的文化资源。
方案三:地名教育推广1. 制作地名教育课程,将其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地名历史和文化,并培养对地名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设计互动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参观名胜古迹、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亲身感受和体验地名文化的魅力。
方案四:地名保护立法1. 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明确地名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机制。
2. 加强地名标识的管理,确保地名的准确、规范和统一。
3. 加强地名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地名数据库和地名研究机构,推动地名研究和传承的深入发展。
方案五:地名文化节1. 创办地名文化节,每年定期举办。
2. 在地名文化节期间,组织各种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展示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地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战略配套1. 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地名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社会资金,为地名文化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3. 合理组织专业团队,确保地名文化相关工作的高效推进和顺利进行。
学校地名管理制度
学校地名管理制度学校地名管理制度一、序言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基础。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地名管理制度的规范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运营工作。
本文将从学校地名的意义、地名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健全学校地名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学校地名的意义地名是人们认识和记忆地理空间的符号,是地理环境的标志和基础。
学校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是学校文化的体现。
地名体现了学校的历史、地理位置、特色、文化传统等信息,对于塑造学校形象、传承学校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地名管理的重要性1. 统一标识学校地名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统一学校内各个地点的标识,使学校内的每个地名都符合一定的规范。
这样可以避免地名混淆,方便师生和访客的定位和导航,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
2. 保护名誉学校地名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学校地名的使用范围和标志性建筑物的保护,避免地名被滥用、侵权等情况。
这有助于保护学校的名誉和形象,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
3. 传承文化学校地名往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合理管理地名,可以将学校的文化传承下去,让师生了解和领悟学校的精神内涵。
4. 提升办学能力规范的地名管理制度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
通过准确标识地名,可以提高学校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四、建立学校地名管理制度的原则1. 规范性原则学校地名管理制度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确保地名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2. 统一性原则学校内的地名应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命名,避免冲突和混淆。
各个部门和学校内的不同楼栋、宿舍等地点的命名应基于规定的统一原则。
3. 用途性原则学校地名管理制度应根据不同地点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命名,提高地名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4. 文化性原则学校的地名应体现学校的历史、地理位置、特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
地名可以承载学校的文化内涵,让师生体会到学校的价值。
五、学校地名管理的内容和措施1. 地名命名制度学校应制定地名命名规则和程序。
《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教学大纲Socio-Cultural Geography课程编码:21A53025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课(必修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推荐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目:柯可,《文化产业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约翰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构建起以探讨人地关系为核心,包含人地关系理论、人口理论、文化景观、文化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解释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
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地关系理论、人口理论、文化景观、文化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理解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释区域文化地理现象。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定义;理解相关概念和名词;了解其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理解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并掌握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概念、学科特征,学科发展及其趋势、学科价值与学习意义;难点:社会与文化地理学地理学的概念与学科特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实证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授课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第二节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第三节中国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第四节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任务第二章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与文化对地理学以及各分支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结构;理解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等文化主题;理解文化形成与文化适应;理解并灵活掌握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方特色 家乡地名调查》教学设计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方特色家乡地名调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地方特色家乡地名调查”。
本课通过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地名,了解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调查家乡地名时,可能对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帮助学生建立地名与文化、历史、地理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名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
2.难点:如何进行地名的调查和研究。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
2.调查法:学生分组进行家乡地名的调查。
3.研究法: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调查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学生家乡的地名,准备相关的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家乡地名进行调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组呈现自己家乡的地名调查结果,包括地名的来历、含义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名的调查和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浅谈地名文化[教材]
浅谈地名文化内容摘要:本学期通过对“地名文化”这门课程的学习,从众多实例中了解到地名与我们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地名作为信息的载体更是体现出其不可或缺性。
文章通过回顾课程中所涵盖的对地名特性与文化内涵,地名标准化,地名命名更名,地名罗马化和地名译名,地名考证,地名管理等内容的阐释,再一次深入理解地名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同时提出自己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感想。
关键字:地名文化信息感悟绪论地名是人类依其主观认识,共同约定而赋予客观存在的特定地理实体的一种代号或标记。
在结构方面一般由专名和通名这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音、义、形、位、类构成地名的五要素。
我们可以根据地名的命名、性质、形态、时间、要素、信息系统、管理、语种等分为八大类,其中每一项下均可细分。
地名具有多重功能,概括来说有:指位作用;信息的龙头和载体;国家领土主权的标志;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为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经济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从地名的起源来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开始群居和集体生活对地理实体共同认识和指称的需要。
地名起源早于语言起源,距今300万年到250万年之前。
我们把地名形式分为意识地名、体语地名、语言地名、图案地名、文字地名五种。
分析地名对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能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文字和绘画艺术起源亦有推动作用。
地名的起源与发展系历史发展的必然。
地名特性与文化内涵地名有着独特的区别性和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以及历史性,方言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等特性。
地名的区别性即表现为绝对排他性,,因为是人类按照单个的地理实体逐一的赋称,地名所标记的单个地理实体的特定空间,在地球或在宇宙空间总是唯一的,绝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重复点。
地名的稳定性或叫持久性,是指就是地名的寿命长短问题,地名的稳定性是地名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是见证历史变化发展的可靠证物。
稳定性亦是其最宝贵的特性之一,越稳定价值就越大,人们受益越多。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沈进嘉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 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 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 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 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 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 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 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原“前言”阐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地理课程 的价值功能,《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改写, 增强了它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导人语第一个自然段 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即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 地理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要求。导人语的第二个自 然段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一次用两个 “有助于”的阐述来概括地理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发 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宏观层面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 明了方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要 关注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 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社会、环境的能力。引导学生 “感受”、“欣赏”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并养成 爱护环境、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
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 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 200多个国家、地区,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 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 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 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 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 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 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 “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 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最新规范地名标准
最新规范地名标准地名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规范地名的使用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最新规范地名标准的内容:1. 地名的命名原则:- 地名应体现地域特色,反映自然地理特征或历史文化背景。
- 地名应简洁明了,便于公众识别和记忆。
- 地名应尊重民族语言习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不雅的词汇。
2. 地名的命名程序:-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 地名的命名应由专业机构进行审核,确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 地名的命名需经过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并进行公示。
3. 地名的更名与撤销:- 地名的更名或撤销应基于充分的理由,如地名与实际情况不符或存在误导性。
- 更名或撤销地名应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并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
4. 地名的标准化管理:- 地名应有统一的书写和读音标准,避免出现同音不同字或同字不同音的现象。
- 地名的标准化应包括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5. 地名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应予以保护,避免随意更改。
- 应加强对地名文化的传承教育,提高公众对地名文化价值的认识。
6. 地名的信息化管理:- 地名信息应纳入国家或地方的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
- 地名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应定期进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7. 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地名命名、使用和管理规定的个人或单位,应依法追究责任。
- 加强对地名使用的监管,确保地名的正确使用。
8.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地名的命名、更名和保护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 建立地名咨询和反馈机制,及时响应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地名的规范使用和管理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希望通过上述规范,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同时为公众提供准确、便捷的地名信息服务。
地名 标志国家标准
地名标志国家标准地名标志国家标准。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名称,是人们对某一地方的称呼。
地名的命名通常是基于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因此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是一个地区的标志和象征。
为了规范地名的使用和管理,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以确保地名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规范性。
在中国,地名的标准由国家测绘局负责制定和管理。
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管理规范》(GB/T 2260-2007)对地名的命名、使用、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标准,地名应当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反映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具有地域性和代表性,同时要遵循科学、准确、规范的原则。
此外,地名的使用还应当尊重当地的民族、宗教、风俗等特点,不得违背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
在美国,地名的标准由美国地名委员会(United State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负责管理。
美国地名委员会通过《地名标准和地名手册》(Principles,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Domestic Geographic Names)对地名的命名、审定、使用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标准,地名应当反映地理实际,具有历史、文化或地方特色,不得冒犯或歧视任何群体,同时要遵循一定的拼写、发音和格式规范。
此外,地名的使用还应当符合地方社区的意愿,尊重当地的历史和传统。
在英国,地名的标准由英国地名委员会(United Kingdom Place Names Committee)负责管理。
英国地名委员会通过《地名标准指南》(Guidelines for Geographic Names)对地名的命名、标注、使用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标准,地名应当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反映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同时要遵循英语拼写和语音规范。
此外,地名的使用还应当遵循当地社区的意愿,尊重历史和传统,不得违背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
《地名与文化》结课调查要求
《地名与文化》结课调查
要求:1.根据上列两表的要求认真填写,如果空间不够则可以另附表格;
2.针对上列表格2,写出不少于五个与之要求相关的地名;
3.写一篇调查报告,报告内容为阐述表二两种类型的不少于两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调查报告不少于1000字,调查报告格式统一,字体为楷体四号。
4.所有同学的调查表以及调查报告认真撰写,请与十二月二十八日交给小班长,小班长统一转交给我。
5.所有表格、调查报告均为打印稿,本课程所有课件已上传至百度文库,各位同学科下载参照作业。
6.附件:调查报告格式。
《地名与文化》结课调查。
语文园地一《“路牌地名”和“人名”拼写规则》教案
-实际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典型地名和人名拼写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教学难点
-地名的通名与专名区分:学生容易混淆地名中的通名和专名,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明确区分。
-英文人名的书写顺序:由于文化差异,学生可能难以掌握英文人名的书写顺序,需要通过对比练习和反复强调来突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名中的通名和专名的拼写,以及人名的中英文书写顺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路牌地名或人名拼写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拼写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正确拼写复杂的路牌地名和人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路牌地名和人名拼写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拼写规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路牌地名和人名拼写的基本概念。路牌地名是指街道、城市等地方的名称,它们的拼写遵循特定的规则。人名的拼写则涉及到中英文的文化差异和书写习惯。这些规则是国际交流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上海”的英文拼写是“Shanghai”,而不是“Hai上海”,这个案例展示了地名拼写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交流。
试论地名标准化语文标准的原则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
[收稿日期]2002-02-01[作者简介]李运富,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试论地名标准化“语文标准”的原则问题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5) [摘要]地名标准化包括政治标准和语文标准。
地名的语文标准主要指命名取义、用字和读音要符合语言文字的规律和规范。
本文以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政区名称用字读音审定工作”为出发点,系统论述了地名语文标准的性质、内容和特点,提出并阐释了地名语文标准的六大原则:理据性原则、区别性原则、同一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简易性原则、习惯性原则。
[关键词]地名标准化;语文标准;用字与读音;原则[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397(2002)022*******Preliminaries on the Principles on LiterateStandard of Toponym StandardizationLi Yunf uAbstract :T oponym standardization should meet both political and literate standards.Literate standard of toponym indicates that the w ord meanings ,character selection and termpronunciations should con form to the rules and norm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m ovement for selecting characters and pronunciationsof national region nam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 2ate standard of toponym and then illustrates its six principles ,including theorization ,distin 2guishability ,consistence ,normalization ,concision and habitualness.K eyw ords :toponym standardization ;literate standard ;selecting characters and pronunci 2ation ;principle一所谓“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2002年5月第2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May ,2002N o.2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地名规范实施方案
地名规范实施方案地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地名的规范化管理对于维护地方文化传统、促进地方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地名规范实施方案,对于加强地名管理、规范地名使用、保护地名文化、促进地名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地名规范的基本原则1. 尊重历史文化,维护传统地名。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应当尊重其历史渊源,维护其传统名称,不得随意更改。
2. 突出地域特色,彰显地名文化。
地名应当体现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规范命名原则,确保地名准确性。
地名的命名应当符合语言文字规范,确保名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名称的重复、混淆和不规范使用。
4. 民主参与,广泛征求意见。
在地名的命名、更名、保护等工作中,应当广泛征求当地居民、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形成共识,保障地名管理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地名规范的实施措施1. 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制度。
建立统一的地名管理机构,明确地名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地名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程序。
2. 加强地名资源调查和整理。
对当地的地名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整理,建立地名数据库,做到名称准确、详实、完整。
3. 制定地名命名原则和规范。
根据地名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制定地名的命名原则和规范,确保地名的规范使用。
4. 加强地名保护和管理。
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进行保护,加强地名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地名的随意更改和滥用。
5. 宣传地名文化,提升地名软实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地名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增强地名的软实力。
三、地名规范的实施效果1. 保护地名文化传统。
规范地名的使用和管理,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地名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地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2. 提升地名的软实力。
规范地名的使用和管理,有利于提升地名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增强地名的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学校地名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地名管理,规范地名使用,维护学校地名秩序,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地名管理原则1.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地名管理政策。
2. 维护学校形象,体现学校特色。
3. 简便易记,易于传播。
4. 保持地名稳定性,避免频繁更改。
三、地名管理职责1. 学校办公室负责学校地名管理工作,包括地名规划、审批、变更、撤销等。
2. 各部门、各单位应积极配合学校办公室开展地名管理工作。
3. 教职工、学生及外来人员应遵守本制度,合理使用学校地名。
四、地名规划1. 学校地名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持学校历史地名传统,尊重历史沿革。
(2)体现学校特色,突出学校文化底蕴。
(3)便于识别、记忆和使用。
2. 学校办公室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提出地名规划方案,经学校领导批准后实施。
五、地名审批1. 学校办公室负责学校地名审批工作。
2. 新建、改建、扩建等工程项目需使用学校地名的,应向学校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批后方可使用。
3. 学校办公室对地名申请进行审核,确保地名符合规定,并报学校领导批准。
六、地名变更1. 学校地名变更需符合以下条件:(1)因学校发展需要,原地名已不适应实际情况。
(2)地名存在错误、不规范等问题。
2. 学校办公室负责地名变更审批工作,经学校领导批准后实施。
七、地名撤销1. 学校地名撤销需符合以下条件:(1)原地名已不存在,不再具有地名意义。
(2)原地名存在争议,严重影响学校形象。
2. 学校办公室负责地名撤销审批工作,经学校领导批准后实施。
八、地名使用1. 教职工、学生及外来人员在使用学校地名时,应遵守以下规定:(1)正确使用学校地名,不得随意简化、缩写或误用。
(2)不得擅自更改学校地名。
(3)不得恶意诋毁、侮辱学校地名。
九、监督检查1. 学校办公室对学校地名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本制度有效实施。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学校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十、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名与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地名与文化》是理工科专业的选修课程,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化艺术素养的大学生所需要的课程,是学生培养和学习其它文化艺术修养类课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主要学习地名与文化之间关系及地名调查方法等知识,是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较强的理解、欣赏能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的作用,与其并行课程一起共同形成中国文化艺术修养课程体系。
三、课程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为其职业能力发展和树立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知识目标:
⑴了解中国古代地名学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及其研究范围;
⑵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地名学的基本轮廓、各种地名现象的内涵意蕴、联系交融等状况;
⑶掌握地名同一般语言现象如地方方言的演变、方言词的特点、汉语语法结构、修辞特色等之间的联系;
⑷能够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地名所反映出的某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⑸掌握以上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纠正地名在读音、书写方面的一些混乱现象,为地名规范打下群众基础。
⑹掌握关于地名的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
⑴学会运用发展、开拓、创新的眼光去看待地名的发展和变化;
⑵能够借助有关资料及工具书去通过地方地名去分析、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形地貌、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政治军事生活;
⑶具备独立分析、评论、鉴赏本地地名中语法和修辞现象;
⑷能够独立地对本地地名进行调研,写出观点清晰明确的调查报告。
素养目标:
⑴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
国情操。
⑵提高审美情趣,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⑶养成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⑷培养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勤奋刻苦的品质,培养高尚的价值观。
四、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人文素养教育的特点,本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立足于地名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体验地名的美感,教会学生探索中国地名的特点和规律。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对学生地名学理论、操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分析,依据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欣赏和调研能力,突出师生间的导学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对课程前后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五、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
2、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
3、职业能力与实训项目
六、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
价学生学习效果。
过程性考核的权重为40%,其中出勤10%,学习态度10%,作业10%,阶段考察10%;终结性考核的权重为60%,在期末时要求每名同学根据当地地名进行调研,最后根据学生的实地调查报告的优劣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1、教学模式
课堂内讲解、讨论、举例及课外调查相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 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在此课程中,我们添加了“浙江地域地名溯源”这个版块,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③.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和讨论,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
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④.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通过实地调查和询问,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
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八、教学条件与资源
1、师资条件要求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对历史、地名、语言、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涉猎,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讲解地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首先,利用温州地名多样性的优势,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互访、交流、调研;其次,本课程组还定期邀请温州大学的既有理论科研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为学生做《地名与文化》的专题报告。
3、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
教材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永远是有限的;教材受编者认识的局限,永远是片面的;教材受编写周期的制约,永远是滞后的。
教材内容只能作为讲课的主要参考依据,而非唯一标准。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树立整体观念,认真钻研教材,
领会教材精神,用好教材资源,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利用网络和最新科研成果,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采用合理策略,体现过程四化,挖掘教学资源。
教材之外开拓创新更多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教材内容的实践方式,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建立稳定的地名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利用课题组的一切资源,在学校建立“地名文化博物馆”,以多种方式来展现地名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九、学生学习建议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
1、学生学习建议
理论课上,认真听取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配合老师,善于思考,结合讲授的知识,利用网络和自身已有的认知系统,对地名加以分析和讨论。
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获取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方式。
在进行田野调查实践的时候应认真熟知操作过程,培养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勤奋刻苦的品质。
2、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议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素质教育的切实实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的结合。
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广泛地吸收人文素质修养的图书,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利用已有的资源,建立起《地名与文化》相关的博物馆,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和学者来校进行讲座培训。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倡导实践的操作,将
学生分组讨论和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在时间中获取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