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doc

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doc

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doc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一、疾病概述1.1 定义:膝痹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变,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常见于老年人,与年龄、肥胖、关节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

1.2 发病机制:膝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关节软骨损伤、关节滑膜炎和炎症介质释放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2.1 主要症状: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晨僵等。

2.2 体征:关节肿胀、畸形、杵状指等。

三、辅助检查3.1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3.2 体液检查:关节腔积液分析、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等。

四、诊断与鉴别4.1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4.2 鉴别诊断: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5.1 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等。

5.2 手术治疗:关节镜手术、人工关节置换等。

六、临床路径分析6.1 临床路径制定的目的和原则。

6.2 膝痹患者入院的预评估和选优。

6.3 术前准备和术前指导。

6.4 手术治疗的规范流程和操作要点。

6.5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6.6 出院指导和术后康复计划。

七、改进方案7.1 加强预防宣教:向患者普及相关知识,提醒注意膝关节的保护和锻炼。

7.2 完善临床路径:优化膝痹患者入院评估和手术治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和复杂性。

7.3 强化团队合作: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配合,确保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

7.4 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手术器械和技术,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附件:1.临床路径制定的参考资料。

2.膝痹患者术前评估表格。

法律名词及注释:1.责任保险:指医疗机构或医生为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风险而购买的责任保险。

2.医疗纠纷:医患之间因医疗行为产生的争议或纠纷,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附件2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一、基本情况膝骨性关节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46例,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1例,完成71例,变异20例,平均住院日17.7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拔罐、小针刀、关节运动疗法、隔物灸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7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42.25%,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中,针刀使用率92.95%,关节运动疗法使用率为80.28%,关节腔注射疗法使用率为85.91%,隔物灸疗法使用率为70.42%;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0例(42.25%),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1例(1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53.52%),针灸治疗71例(100%),推拿治疗69例(97.18%),中药熏洗治疗87例(80.28%),康复治疗13例(18.31%),内科基础治疗25例(35.21%)。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推拿、小针刀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中药熏洗、康复功能锻炼、口服中药汤剂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刺特定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手法调整肌力平衡、小针刀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一、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门诊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或骨痹(TCD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0X003或M17.900X0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吲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痰瘀痹阻证:曾有外伤或扭伤史,或痹病反复发作,日久入络,关节刺痛,掣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而麻木,不得屈伸,或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皮色暗紫,舌体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而干涩,脉细涩。

肝肾两虚证:骨关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致骨节变形,筋脉拘急,肌肉萎缩,难以屈伸,腰酸肢冷,尿少便溏,或心悸气短,或头晕耳鸣,舌质淡白,或舌红少津,脉沉细,或沉细而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痹或骨痹(TCD编码:BNV090)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0X003或M17.900X004)。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膝痹病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认为,膝痹病多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膝痹病的方法主要是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大家参考。

首先,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膝痹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阳关、阴陵泉、梁丘等,针刺后可配合艾灸或灸法,加强疗效。

其次,中药熏洗疗法也是治疗膝痹病的有效手段。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直接渗入皮肤和肌肉组织,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川芎、红花、没药等,将其研磨成粉末,加入热水中浸泡后,用于熏洗患处,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此外,中药内服疗法也是治疗膝痹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医师会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如桂枝汤、活血通络丸等,通过内服药物来调理气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治疗膝痹病的目的。

最后,中医推拿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膝痹病的辅助手段。

通过推拿手法,可以促进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拉等,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推拿调理。

总之,中医治疗膝痹病的方法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受凉受潮,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

希望以上介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方面,风寒湿痹证表现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风湿热痹证则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瘀血闭阻证表现为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肝肾亏虚证则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方面,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包括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具体诊断标准为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___<2000个/ml,中老年患者(≥40岁),晨僵≤3min,活动时有骨擦音(感)。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以上标准之一即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分为五级。

疾病分期则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X线表现为0~I级。

中期的髌骨软化症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内翻畸形、屈膝畸形、活动受限、压痛、不稳定等症状,X线检查显示为II-III级;晚期病人的症状更加严重,可能需要支具才能行走或完全不能行走,内翻和屈膝畸形更加明显,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压痛、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关节严重不稳定,X线检查显示为IV级。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注:本诊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结合我科特色制定。

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骨关节软骨损伤和骨质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关节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

可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疼痛明显时可有关节的肿胀发热,晚期可出现膝关节畸形,多见于老年人。

一、诊断标准:本病种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2023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分钟;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注: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进行分期: 0期:正常;1期: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2期: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3期: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4期: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二、中医诊疗方法:采用我科膝痹病3+X综合疗法,即以中药辨证治疗、针刀松解、手法松动治疗作为我科膝痹病核心治疗方案,其余治疗为辅助治疗方案。

现分述如下:1、中药辨证内服本病种证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主要证型分为四型:(1)瘀血凝滞证特点: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得寒温均不缓解,舌质暗,脉沉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组方:当归、牛膝各15g,川芎、桃仁、红花、五灵脂、没药、黄芪、地龙、甘草各9g,羌活、秦艽、香附各6g。

(完整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完整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 编码:BNV090)。

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 编码:M17.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 ④中老年患者(≥40岁)⑤晨僵≤3分钟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疾病分期(1)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2)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

(3)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

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1)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犹如刀割或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畏寒,舌淡胎白腻,脉紧。

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分析

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分析
[ 7 ] S i b b a l d R G , N a h o n e y J . T h e V .A . C . T h e r a p y C a n a d i a n C o n s e n s u  ̄ G r o u p .A( 3 0 1 1 一
¥  ̄ n s u s r e p o r t O 1 1 t h e U S e o f v a c u u m —a s s i s t e d c l o s u r e i n c h r o n i c , d i i f q e u l t— t o—h e a l
V S D泡沫材料 可塑性强, 负压分布均匀 , 全方位 引流渗 出物和坏死 组织 , 避免局部 渗液积聚 L 5 J , 减少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 避免细菌定植和繁 殖 , 创 面封闭负压 引流阻止外 来菌 的入侵 , 使创 面形成低氧或相对缺 氧的微 酸环境 , 能抑制 细菌生长 , 减轻 毒素及聚 集 的分泌物 与代谢产物对组织细胞 的损伤 , 研究发现  ̄ S D可 使创面微 循环流速 增加 , 微血管 口径增大 , 使急性创 面毛细 血管 密度增加 , 创 面早 期 内皮素的含量 减少 , 一氧化 氮的合成增加[ 6 ] , 从而改善创面微循环 , 使 小血管后负 荷降低 , 减轻组织 肿胀 , 促进间 生态组织再生修复 , 从而促进创 面修复 [ 7 ] , , V S D还能刺激 多种相关因子 和酶类 的基 因 表达 , 增殖和释放 , 促进 成纤维细胞生长以及刺激血 管增生 , 肉芽组织生 长l 。网状 中 厚皮片的网眼间隙, 充分引流皮片 间隙渗 出液 和残 留血液 , 减少 创面感染 , 减少 皮片飘 浮及皮下积 血、 积液 , 提 高皮片存 活率 , 网状 中厚皮片移植 较 以往 邮票状 皮片疤痕少 , 减 少疤痕挛缩 引起 的功 能影响, 因后期形成 网状疤痕 , 不会 成条索 状挛缩 , 因而减少 了疤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膝痹病,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初起症状为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气候变化加重,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

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___1995年制定的KOA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和放射学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治疗方面,需要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风寒湿痹证,表现为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治疗方法为散寒除湿,祛风通络,可使用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等方药。

对于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治疗方法为清热疏风,除湿止痛,可使用大秦艽汤加减等方药。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可供选择,如风湿骨痛胶囊、追风透骨丸、蠲痹口服液等。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营养,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关节的温暖,避免受凉。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药品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瘀血闭阻证:如果曾经有外伤或扭伤的经历,或者是痹病反复发作,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络脉,导致关节刺痛、掣痛、疼痛剧烈等症状。

疼痛可能会定位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或者是痛并伴有麻木感,甚至会导致关节僵硬变形。

此时,关节及周围皮肤会呈现暗紫色,舌体也可能会有暗紫色或瘀点、瘀斑,苔白而干涩,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羌活15g、独活15g、乳香6g、没药6g、五灵脂10g、川牛膝10g、全蝎6g、蜈蚣2条、穿山甲10g、炙甘草6g。

加减:痛在腰腿者,加乌梢蛇10g、土鳖虫10g;痛在肩颈者,加片姜黄15g、葛根15g。

中成药: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舒筋活血片、九味通痹散等。

4.肝肾亏虚证:如果骨关节疼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致骨节变形,筋脉拘急,肌肉萎缩,难以屈伸,腰酸肢冷,尿少便溏,或心悸气短,或头晕耳鸣等症状,就可能是肝肾亏虚所致。

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doc

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doc

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doc 膝痹、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1、病症概述1.1 病症定义膝痹是一种以膝关节肿胀、疼痛、运动受限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2 病症病因膝痹的病因包括退行性变、外伤、炎症等多种因素。

1.3 病症分类根据病症表现和病因,膝痹可以分为退行性膝痹、创伤性膝痹和炎性膝痹等类型。

2、临床表现2.1 病症症状膝关节肿胀、疼痛、运动受限。

2.2 体征检查包括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压痛点的检查等。

2.3 相关检查可以通过X线、MRI、血液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3、诊疗流程3.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起因、发展过程、治疗经历等。

3.2 体格检查包括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肿胀程度、膝关节压痛点的检查等。

3.3 相关检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X线、MRI、血液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3.4 综合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3.5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综合诊断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4、改进方案4.1 临床路径管理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明确膝痹的诊疗流程,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

4.2 多学科协作加强多学科协作,包括骨科、康复科、疼痛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3 宣教和健康管理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膝痹的复发率。

4.4 病例追踪和评估对膝痹患者进行长期追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进治疗效果。

附件:1、诊疗流程图2、相关检查结果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机构为提供高效、优质医疗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操作指导和标准化流程的管理方式。

2、膝关节活动度:指膝关节能够进行的各种运动的范围。

3、膝关节肿胀程度:指膝关节肿胀的程度,通常以周径或体积表示。

4、膝关节压痛点:指在膝关节区域按压时患者感觉疼痛的特定点位。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膝关节炎是膝关节的常见疾病,骨关节炎的主要特征包括有软骨退行性病变和关节边缘骨赘的形成。

是最常见的关节炎,一般认为是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疾病。

以软骨的慢性磨损为特点。

常在中老年发病,在疾病的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或症状轻微。

早期常表现为关节的僵硬不适感,活动后好转。

遇剧烈活动可出现急性炎症表现,休息及对症治疗后缓解。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制定。

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针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D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二)西医诊断标准1、近一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站位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中老年患者(≥40岁)。

4、活动时有骨擦音。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放射检查,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l.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0级:正常。

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

Ⅳ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明显畸形。

6、疾病分期根据临床及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五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Ⅰ级)。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附件2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一、基本情况膝骨性关节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2年5月到2013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46例,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1例,完成71例,变异20例,平均住院日17.7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拔罐、小针刀、关节运动疗法、隔物灸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7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42.25%,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中,针刀使用率92.95%,关节运动疗法使用率为80.28%,关节腔注射疗法使用率为85.91%,隔物灸疗法使用率为70.42%;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0例(42.25%),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1例(1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53.52%),针灸治疗71例(100%),推拿治疗69例(97.18%),中药熏洗治疗87例(80.28%),康复治疗13例(18.31%),内科基础治疗25例(35.21%)。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推拿、小针刀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中药熏洗、康复功能锻炼、口服中药汤剂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刺特定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手法调整肌力平衡、小针刀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中医诊疗方案膝痹是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指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而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通常包括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两个方面。

一、辨证论治1.风寒湿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寒湿感重,痛时不适宜活动,更适合保暖。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温散寒湿的方法,如艾叶、丁香、藁本等药物。

2.风湿膝痹: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多变,易反复发作。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祛风湿的方法,如藁本、羌活、乌药等药物。

3.湿热膝痹: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肌肉酸胀,且伴有湿热表现,如口苦、小便黄等。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清热除湿的方法,如木香、车前子等药物。

4.气滞血瘀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减退,局部可能有淤血现象。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物。

5.肝肾不足膝痹:主要表现为膝关节酸软无力,易疲劳,经常感到膝关节不稳。

治疗方案可以采用补肝肾的方法,如菟丝子、枸杞子等药物。

二、中药治疗1.桂枝茯苓丸:该方药以桂枝、茯苓、白芍为主要组成,具有温经理气、利湿固脱的作用,适用于寒湿膝痹。

2.桑灰炭丸:该方药以桑叶、木炭为主要组成,具有祛风湿、破滞血的作用,适用于风湿膝痹。

3.潞演丹:该方药以玄参、白芷、地黄为主要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除痹的作用,适用于湿热膝痹。

4.血府逐瘀散:该方药以红花、三棱、当归为主要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膝痹。

5.补肾益气丸:该方药以菟丝子、巴戟天、黄精为主要组成,具有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膝痹。

以上是中医膝痹的诊疗方案,不同的病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配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保暖、适当活动以及饮食调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和物理疗法也有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膝痹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5年)

膝痹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5年)

膝痹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5年)第一篇:膝痹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5年)膝痹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2015年)2015年,在总结既往经验以及学习新的知识基础上,我们的膝痹诊疗方案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也是对既往成果的补充。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优化及改进膝痹的中医临床路径,结合临床统计资料,我们对此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一、病人资料及成果:2015年1-11月膝痹病人住院362人次,均为住院治疗,其中180人进入本路径,入组率49.71%,因内科并发症退出。

例中男10例,女53例。

平均年龄(65±12.2)岁,单侧病变22例,住院治疗5天-14天不等。

经以上改进治疗方案及时用于临床治疗后,优15例,良6例,差1例。

取得显著疗效,总有效率95.7%,住院362人次。

综上,对于膝痹单病种治疗,于骨关节炎II-III期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全程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治疗。

治疗疗效尚好。

但部分病人容易反复复发,骨关节炎IV期不管采用何种保守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

二、治疗难点及改进措施:难点:1、对于部分中早期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短期观察效果良好,但是病例量少,疗效观察时间过短。

1.解决措施:继续观察腓骨高位部分切除术治疗患者疗效及进一步增加病例数量。

并且密切关注相关文献报道。

2015年12月第二篇:2011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阿荣旗中蒙医院外科2011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分析及改进方案锁骨骨折2011年,在总结既往经验以及学习新的知识基础上,我们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也是对既往成果的补充。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优化及改进锁骨骨折的中医临床路径,结合临床统计资料,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一、病人资料及成果:病人总数61人,均为住院治疗,61例中男38例,女23例。

平均年龄(65±)岁,其中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79岁。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膝痹(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中医诊断:膝痹病(TCD编码:BNV264);
西医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6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临床路径填写说明:
1、制定该临床路径的依据为康复科的膝痹的诊疗常规。

故应根据该患者的实际临床诊断进行相应项目的
填写。

当临床诊疗过程与医院相关文件规定发生冲突时,应以医院发布的相关文件规定为指导原则。

2、检查项目:按医保政策,为避免滥用生化六大项的检查,此项目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况选择。

3、中药及中成药项的选择原则:以诊疗常规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静滴药物每次只能选1~2种,根据
合理用药的规定,静滴与口服药物原则上不能同时使用疗效类似的品种,如静滴红花针时,不能同时选用丹七胶囊等同样具有活血作用的口服药。

4、医生护士签名:指该患者的主管医师及主管护士。

5、变异项指:患者因各种原因未按常规开展和完成诊疗,中途办理出院、转院或转科等特殊情况的。

6、“□其他”:指表格中未能具体列出的内容。

7、由医生填写的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及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主要诊疗工作、
重点医嘱、病情改善情况及变异记录。

8、由护理负责填写的项目包括:主要护理工作。

康复科:。

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

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

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导语:膝痹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临床路径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制订的一种治疗膝痹病的综合性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希望对膝痹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中医临床路径的概念和特点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特点,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制定的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与传统的个体化治疗相比,中医临床路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标准化:中医临床路径通过制定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减少医生的主观判断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提高治疗效果和诊疗质量。

2. 规范化:中医临床路径明确了病情评估、诊断和治疗的流程和标准,使医生能够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诊疗,降低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3. 综合性:中医临床路径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既能调理人体机能,又能缓解疼痛和炎症,提高治疗效果。

4. 系统性:中医临床路径将治疗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和环节,使疾病的治疗有条不紊,有序进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二、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原则制定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应遵循以下原则:1.辨证论治:中医临床路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机,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2.综合治疗:中医临床路径应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理人体机能和缓解疼痛的目的。

3.分期治疗:中医临床路径应将治疗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根据疾病的发展和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4.个体化治疗:中医临床路径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三、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策略1. 初诊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初步确定病情和病机,制定治疗方案。

2. 缓解疼痛:针对膝关节疼痛,可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等方法,缓解疼痛、舒筋活络。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二.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①初起膝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轻微活动稍缓解,气候变化加重,反复缠绵不愈;②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常见中老年人;③膝部可轻度肿胀,活动时关节常有咔嚓声和摩擦声;④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唇样改变,骨赘形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95 年制定的KOA 诊断标准:①临床标准:a.近1 个月里大多数日子时间有膝痛;b.有骨摩擦音;c.晨僵≤30min;d.年龄≥38 岁;e.有骨性膨大;满足a+b+c+d 条,或a+b+e 条或a+d+e 条可诊断KOA。

②临床+放射学标准:a.近1 个月里大多数日子时间有膝痛;b.X 线片显示有骨赘形成;c.关节液检查符合骨性关节炎;d.年龄≥40 岁;e.晨僵≤30min;f.有骨摩擦音;满足a+b 条,或a+c+e+f 条或a+d+e+f 条可诊断KOA。

三.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 防己10g 黄芪10g 羌活10g,独活10g 桂枝10g,加减:关节肿胀或积液,加茯苓30g、泽泻20g;服药后有咽干、咽痛者,加玄参10g、麦冬10g、知母10g。

中成药:风湿骨痛胶囊、追风透骨丸、蠲痹口服液等。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5g 当归12g 甘草6g 羌活12g防风9g 白芷12g 熟地10g 茯苓9g石膏30g 川芎9g 白芍12g 独活9g黄芩12g 生地12g 白术12g 细辛3g加减:关节热甚者,加忍冬藤30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防己15g、薏苡仁30g;关节游走痛者,加海风藤1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膝痹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 编码:BNV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诊治指南》。

2.疾病分期
(1)早期
(2)中期
(3)晚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湿痹证
风湿热痹证
瘀血闭阻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痹病(TCD 编码:BNV090)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 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半年以上,X 线片显示为晚期改变,有全膝置换术指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沉、凝血功能
(3)C-反应蛋白
(4)膝关节X 线片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代谢指标、ASO、类风湿因子、血脂、膝关节MRI、关节液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湿痹证: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2)风湿热痹证: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3)瘀血闭阻证: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4)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2.手法治疗:整体放松和局部点按。

3.针灸治疗: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

4.针刀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部位进行针刀松解。

5.关节腔内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熏洗、牵引、外敷、矫形鞋垫、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等。

7.运动疗法。

8.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好转或消失;
2.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基本恢复。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或退出本路径。

2.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TCD 编码:BNV090、ICD-10 编码:)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 天实际住院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