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研究成果

合集下载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尊敬的领导:我是某某学校的某某老师,我在____年至2024年负责德育课题研究工作。

经过一年的努力和实践,我将在此向您汇报我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工作内容1. 研究课题设定本次德育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德育工作的重点,将课题设定为“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调研分析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当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状况,我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通过调研,我发现学生的自我中心思想较为明显,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认识。

3. 教学实践针对调研结果,我结合德育教材和校本课程,设计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和课程。

我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了情感体验类的活动,如参观社会福利院、实施公益服务等。

同时,我还在课堂中加强了道德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正确行为。

4. 效果评估通过对德育活动的观察和学生的评价、反馈,我对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了一定的改变,更加注重公益和社会责任,自我中心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工作成果我的德育课题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1. 形成了一套德育教育模式。

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形成了“学以致用、情感体验、思辨探究、示范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为学校今后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2. 开展了多种德育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福利院、开展公益服务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

3. 预防和矫正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通过德育课程和教育活动的引导,很多学生改掉了懒散、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和行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通过德育活动的实施,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同学们对待集体更加积极,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

三、问题和改进方向然而,在德育课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1. 活动设计不够具体和实用。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的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人格品质发展的关键期,德育课题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引言德育课题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构建和谐、健康的学校环境。

作为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本文将从课题设定、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课题设定小学德育课题的设定应紧密围绕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我们在研究中选择了“提高学生诚实守信意识”作为课题,以期通过德育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行为。

三、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行为实验等。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对诚实守信意识的认识程度和行为表现;在实地观察中,我们考察了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表现;而行为实验则帮助我们发现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诚信行为。

四、数据分析通过对研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诚实守信意识的理解程度有待提高。

其中,对于诚意承诺和言行一致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尤为薄弱。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言行督促不力也是影响学生诚实守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课题研究启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首先,加强德育教育,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和实践。

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

第二,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营造和谐的学校环境。

教师应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第三,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协调,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言行督促,给予应有的激励和奖励。

六、结论通过对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提高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德育课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德育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德育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自课题立项以来,我按照课题研究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

截止目前进展顺利,现阶段性成果总结如下:一、通过对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如今学生有以下明显的变化:1、学生对教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一此力所能及的家务,和过去相比,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场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场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

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二、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课题在施行阶段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也发现施行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下去。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虽然学会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接近尾声,但感恩教育还有必要按以下方式长此进展下去。

〔1〕进一步统一思想,进步认识。

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立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的,扎实推进。

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在各学科中浸透感恩教育,特别是要在语文课堂上做到“情满课堂!”“情系语文课堂与感恩同行!。

德育课题成果推广意义

德育课题成果推广意义

德育课题成果推广意义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对于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促进德育教育创新及增强德育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德育课题的推广意义和应用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德育课题的推广意义1.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德育课题研究成果凝聚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推广德育课题成果,有助于提高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

2.促进德育教育创新德育课题研究成果涵盖了德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等方面。

在推广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先进的德育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德育教育实践,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3.增强德育教育实效德育课题研究成果关注学生道德行为的转化和巩固,强调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推广德育课题成果,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将德育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德育课题成果的应用策略1.加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德育课题成果的整合力度,构建科学、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

这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资源。

2.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借鉴德育课题成果中的创新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德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推广德育课题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鼓励德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四、结论德育课题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德育教育的质量、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少先队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

少先队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

少先队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少先队德育工作是培养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少先队德育工作的研究成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少先队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先队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篇1一、国内研究成果1.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研究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研究是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基础。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少先队德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

2.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对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践进行探究,以提高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

3.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主要是对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创新进行探究,以提高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

二、国外研究成果1.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少先队德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

例如,美国学者提出了“品德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过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来促进儿童的品德发展。

2.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国外学者对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

例如,英国学者提出了“价值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过培养儿童的价值观念来促进儿童的品德发展。

3.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国外学者对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

《少先队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篇2少先队德育工作课题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

《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
该课题以起始一年级的5个班级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参与研究人员不仅有一年级学科教师,,学校德育处、教导处等多个部门管理层参与研究。同时,该课题历经半年之长,每两年组织一次阶段成果验收,第一、二阶段由县学校课题研究专家进行阶段评估,第三阶段由县课题研究专家对该课题进行阶段评估验收。该课题对每一次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随即进行全校推广普及,真正做到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推广中再研究、再提炼、再普及。目前,该课题研究的大部分成果不仅在研究班极推广,且辐射全学校乃之邻居学校。具体课题成果有:











(不得少于2000字,不够可续页)
内容提示: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理论上的新观点、实践中的新举措);成果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设想。
学术价值及社会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的研究》,于2018年2月开题,2018年2月至8月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二)打造了本校的德育品牌
学校先后荣获神木主办“第一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二等奖”、神木家长示范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称号;“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二等奖”及市示范学校、特色学校、文明校园。
(三)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课题组3位老师,其中2位被评为校级学模范教师。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和各类教育教学大赛获国家、省、市、县奖,并发表于教育报刊杂志。
2、课题组各成员写出研究心得(论文)3篇。

德育课题研究实验成果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实验成果报告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德育课题研究实验成果报告2004—2005学年度,我在学校新接任初一(3)班的班主任工作,并接到学校下派的一个德育研究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对于这个课题的理解,我从多个途径尝试过,最终我认为应是学生在固定的班集体中形成的任何事情的自觉性,并且这里的“任何事情”是指学生懂得选择任何有利于自己身心发展的事情来做。

如果学生能在自己的班集体中实现自己的自主性,下一步就应该逐步把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延续到自己所处的家庭中和相应社会上去。

初一(3)是一个次重点班,也就意味着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有很多的优点,但在老师的眼中不是完美的学生,存在着很多小毛病。

班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很爱学习,但成绩差的学生还是有十几个。

这会使班里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另外,班中的学生情况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平里在家娇生惯养,父母亲不用他们参与家务活,所以他们即使有很大的热情,可这些习惯会让他们失去很多独立性与成效性。

另一类学生的家庭中是很多兄弟姐妹的,来自农村的孩子。

他们的办事能力很强,但由于长期受父母的冷落(家庭成员多,父母的关注因分配而对某个孩子的关注较少),变得不愿意“出风头”,也就是说,第二类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他不愿意主动办某些事情,或是不愿意把事情办得很好。

这样看来,要全班的学生形成一个凝聚力很强的集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且在初中的这三年内不尽早使学生形成自主性,班主任的工作量就会因管理一个班花费很多精力。

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有计划地把学生的自主性逐步引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在对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我把教育的内容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二是学生能够自主管理班集体。

而这两项目标也会解分成适合初一、初二、初三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发展的分目标。

下面我从不同年级不同目标来阐释本人的做法。

初一,是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的过渡阶段,老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管理,所以在初一第一学期,我还是凡事亲力亲为。

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报告

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报告

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教育研究课题报告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教育研究摘要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教育是幼儿园促进幼儿行为及品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研究发现,幼儿园德育教育存在德育教育目标不清晰、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性、教师德育教育素养不足、家长对德育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外部管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提出要制定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构建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德育教育素养,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德育教育,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外部管控机制等建议,为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德育教育;问题;对策前言德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部提出,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应该是幼儿走上终身学习之路的桥梁,最初的德育教育也应该在这里开始。

因此,开展幼儿园德育教育研究,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幼儿园德育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1、德育教育目标不清晰教育目标对于幼儿园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出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会导致德育教育变得模糊,难以实现。

幼儿园德育的目标应当是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促进幼儿的道德情感、人际沟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性幼儿园德育教育缺少系统性是当前幼儿园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幼儿园往往只重视幼儿的基本行为规范,而忽视了幼儿的道德情感及其成长与发展。

因此,德育教育应该是系统性的,应当从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培养。

3、教师德育教育素养不足德育教育需要有具有高素质的教育者作为基础,但当前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是制约幼儿园德育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教师需要提升德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掌握德育教育的目标、方法及评价标准,为幼儿园德育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一)关于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1、教书育人,重视文化学科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普遍关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思想教育、道德影响;在思想政治、语文、史地等特殊学科教学中,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课堂教学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

2、以本为纲,重视文化课本字里行间发散的思想张力。

认真挖掘潜藏在物质材料内部的精神激光点和思想教育信息;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成功推动了校本课程框架的构建,在乡土史地教学方面取得了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3、营造氛围,开辟教学教育互动共优的第二课堂。

配合学科知识竞赛,本课题的研究触角全面伸向各兴趣小组活动,课余的音乐、书法、美术、微机、文学、科技制作等辅导、竞赛,既开拓知识视野,又增强实践能力;黑板报评比一举多得,考查学习情况,强化时政宣传,提高美学素养;文化艺术节更是全面检阅学生素质的大舞台。

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创新和教学智慧,实现了课题研究向成果转换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结合。

(二)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文本成果:1、撰写出一些科研论文,有年级举行科研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有的评上学科成果奖。

2、研制、开发一批现代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诸多音像、图影资料是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实录。

3、整理、出版德育课堂整合的校本课程教材、教案、课例文集。

其中包括:第一部分,基础课目(以适应学校当前普遍德育特征为内容的课程,按年份排序,以本课程教学中农村中学现状与我校特征分析构成导语,以教学设计内容构成构想,以课例内容构成学案,附设教后感)。

第二部分,选修课目(以适应学校各年级相应德育主题特征为内容的课程)。

第三部分,教育本记(含课题研究开展记事,教师教育论文等)。

(三)课题成果的影响和社会效益本课题在上级教科研专家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科研氛围较浓。

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学校各处、室给予研究大力支持和配合。

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德育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回归生活是改变传统德育方法的必由之路。

德育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帮助受教育者在参与和创造自己积极的道德生活过程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其道德心理,形成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道德人格。

当前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参与社会活动缺乏热情,对父母缺乏关爱,对同学缺乏关心和帮助,自理能力太差。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的最佳时期,也是建设良好行为习惯的临界期。

那么,针对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结合学校生活实际,开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生活化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x、生活化德育环境的创设研究。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德育建设的广阔舞台,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创设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得到德性的养成与发展。

x、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德育建设的研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践行,是一切知识和思想有所收获的重要途径。

如何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德育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x、在德育建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这一观点对学生德育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学会“自主”,自主地将德放在第一。

本课题还将研究在平时的德育建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x、培养教师专业精神的实施策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还有一个对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论述,即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爱生精神(“爱满天下”)、求进精神(“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及求真精神(“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

如何在教育中通过有效策略地实施培养教师这一系列的专业精神,将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重点。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包括多个行业,网站评价分析报告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改善网站的问题、为制定网站推广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建议用于指导网络营销工作的开展,检验网站前期策划及网站建设专业水平等等。

以下这篇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一、课题的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

自20[某]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

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

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少先队德育实践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

少先队德育实践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

少先队德育实践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少先队德育实践一直是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来看,少先队德育实践在塑造青少年的品格、情操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出发,探讨少先队德育实践课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1. 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对于少先队德育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实践中。

在组织机制、教育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少先队在国内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近年来,关于少先队德育实践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有利于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2. 国外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国外对于少先队德育实践的研究成果更加注重理论探讨和国际比较。

通过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参考,国内的少先队德育实践有望获得新的启发和提升。

3. 主题文字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少先队德育实践”这一主题文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多次提及这一主题文字,有助于保持焦点和目的性,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印象深刻。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少先队德育实践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少先队组织以其特殊的教育属性和独特的青少年群体,为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持续研究和探讨,我相信能够为少先队组织的发展和青少年教育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总结与回顾针对少先队德育实践课题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少成果和经验可供借鉴。

文章通过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在从简到繁的方式下,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并引发更多对于少先队德育实践课题的思考和讨论。

少先队德育实践的研究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青少年教育的方方面面。

国内对于少先队德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实践中。

国外则更注重理论探讨和国际比较。

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先队德育实践在塑造青少年的品格、情操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对少先队德育实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实践中。

2024年德育课题工作报告(三篇)

2024年德育课题工作报告(三篇)

2024年德育课题工作报告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

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

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

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

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

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

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

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

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

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3)应用价值。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课题成果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课题成果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了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目标的多种策略和方法。

学校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学校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研组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

尤其是中职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严重缺乏自信心。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二、理论依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

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养成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

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

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

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

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

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

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

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

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

参研教师中有一位小学高级教师,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

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

2、个案研究法。

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

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

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

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

刘纪庚、刘凤荣、郝国华
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长:范志成校长。

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刘涛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省级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

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主要成员:张凯华蔡永巧张永奎任俊杰
各班班主任
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18年2月——2019年1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18年2月——2018年9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1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

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
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1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8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等。

(班主任论文汇编、班队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