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

合集下载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范文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范文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篇一一、引言刑事和解制度,作为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通过调解的方式,使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以实现刑事案件的快速处理和矛盾的及时解决。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一制度在减轻司法负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刑事和解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三、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1. 法律规范不够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和细则,导致实践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程序不透明等问题。

2. 适用范围有限:目前,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轻微刑事案件,对于一些重大、复杂的刑事案件,仍需通过传统的诉讼程序进行处理。

3. 调解效果参差不齐:由于调解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导致刑事和解的调解效果参差不齐,有的案件和解后仍存在矛盾激化、反复的情况。

四、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1. 完善法律规范:应制定更加完善的刑事和解法律规范,明确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程序、条件等,确保刑事和解制度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2. 扩大适用范围: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应逐步扩大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将更多类型的刑事案件纳入刑事和解的范畴。

3. 加强监督和保障机制: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对刑事和解的调解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调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同时,应加强对刑事和解后矛盾激化、反复情况的预防和解决。

4. 提高调解员素质:应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确保其在调解过程中能够公正、客观地处理案件。

5. 加强司法公信力:应加强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建设,提高公众对刑事和解制度的信任度,使更多人愿意通过刑事和解方式解决矛盾。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理性分析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理性分析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理性分析目的:我国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作为恢复性司法的程序表现和载体,我们必需要从准确把握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内涵出发,把握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限制,以及司法权在处置和解案件的权限划分。

标签:刑事和解;恢复正义;功利;带民事诉讼;处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我国首次正式确立了部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

从最初的理论和实务界对建立刑事案件和解程序的争辩之始,其实也在昭示着此项制度本身也是柄“双刃剑”,逼使得我们必需要在“正义、功利和安全”三种法律价值关系上进行选择以尽可能保证架构的基本平衡。

毋庸赘言,几年来各地关于此项制度的探索试行一定程度上对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球范围内的司法实践也表明,刑事和解制度具有超越地域与文化的普适性功能,但是,如果将一项舶来制度视为治疗本土制度诸多流弊的一剂“良药”,那么就是在制造一个虚妄的“神话”[1]。

近年来的司法尤其是审判工作实际中,为片面追求被害人的谅解的所谓“恢复正义”,导致刑事和解“泛化”现象,直接冲击着我国的“罪刑均衡”和朴素的“平等”理念,同时也带来了在追求和解过程中权力寻租而可能造成的司法腐败的担忧。

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多重思索,新刑诉法从努力追求“恢复正义”和“功利报应”的相对平衡以实现司法价值目的的最大化角度,对刑事和解制度和运行进行多重节制和约束是很有必要的。

1 合理解读刑事和解制度恢复理念内涵的需要以被害人为导向的刑事和解制度,是恢复性司法的程序表现形式与载体,其目的是修复因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而破坏的加害人和被害者原本具有的和睦关系,并使罪犯因此而改过自新,复归社会。

在刑事和解的恢复性司法过程中,被害人成为影响案件结果的主体。

1.1 恢复性理念的形成与被害人权利地位的重塑: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形成源于对传统报应正义理念的反思。

在报应正义理念中,犯罪是针对国家的破坏行为,而国家是包括被害人在内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全权代表,刑罚实现的过程就是国家有组织地对犯罪报复的过程,惩罚本身被目的化。

审判阶段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程序设计

审判阶段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程序设计

审判阶段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程序设计刑事和解是指被告人与被害人就犯罪行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进行谈判,达成协议并申请法院认可,从而达到解决犯罪损害的一种民事化解方式。

刑事和解程序是本案审判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依据法律法规和实践经验,旨在保障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满足法律规定和社会需求的一项具体措施。

下面本文将围绕刑事和解程序设计,从刑事和解适用条件、和解协议的结构要件、程序及审查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刑事和解适用条件刑事和解并非所有刑事案件都适用,其适用条件主要包括:被告人认罪、认罚且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涉及的利益关系合法合理;和解协议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判决前,如果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法院将会考虑批准刑事和解。

二、刑事和解协议的结构要件1.双方当事人标明其身份,表述和解意向。

2.约定和解的本质和方式,包括赔偿、改变陈述、撤回控告等。

3.约定和解条件及履行方式,如赔偿金额的数额、方式以及期限等。

4.约定及遵守和解的约定,包括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不再要求民事赔偿、不得发表文章、不得诋毁或谩骂以及不得进行扰乱等行为。

5.如违反和解协议的,相应的法律规定应加以说明。

三、刑事和解程序1.判决前的和解:在刑事审判前,如被告人认罪、认罚等符合刑事和解条件,有被害人或者其代理人参加和解,可以向法院提交刑事和解申请书。

法庭将召集办理人员、当事人以及其代理人等进行听证。

2.判决阶段的和解:在判决阶段,如果判决未生效,也可以和解。

当被告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后,提交刑事和解申请书,由法庭召集听证会议。

四、刑事和解审查标准1.刑事和解的法律性质:法律并未规定刑事和解应视为刑事事实,但刑事和解的实质是民事法律行为,法院应当在审查时保障协议符合有关的民事法律规定。

2.刑事和解协议是否涉及公共利益:对于刑事和解协议,法院首先要审查该协议是否侵害公共利益,意味着和解协议是否存在虚假、欺诈、强迫等情形。

3.被害人的自主性:法院还应当审查和解协议是否涉及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该协议是否认真考虑了被害人的自主性等。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再考察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再考察

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一项发源于我国本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提高刑事司法效率的刑事案件解决方案。

其在坚持国家追诉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兼顾被害人、犯罪人和国家三方利益,使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保证了刑事案件处理的结果实质公平。

若要全面把握新刑诉法关于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应从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条件、主体以及刑事和解对刑事案件最终处理结果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公诉案件;刑事和解;正当性;适用中图分类号:df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13)03-0051-07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合作形式恢复原有秩序的案件解决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刑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

[1]新刑诉法中增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一章,作为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之一无疑是本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对刑事司法上国家垄断主义传统思维的突破,也是对在司法系统内部行之有效的公诉案件刑事和解正当性的追认,为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规范发展搭建了基本框架。

一、引言刑事和解植根于我国“以和为贵”的精神及“息讼”的历史传统,我国基层办案机关对于刑事和解的实践早已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根据地的实践。

1943年《陕甘宁边区民刑事件调解条例》规定“凡民事一切纠纷均应厉行调解,除所列举的23种重大犯罪不准调解外,其他各罪均得调解。

”1944年下半年《陕甘宁边区司法纪要》中规定刑事案件“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彼此息争止讼,受害的一方既可得到实益,加害的一方亦可免于处罚,不致耽误家里的生活事宜,而无形中便能增进社会的和平。

”虽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刑事和解并没有作为一种重大的创新为人所关注。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诸多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激化,刑事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传统犯罪防控手段传统防控手段主要指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在居住、工作人口相对固定的单位、社区以熟人社会为条件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

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研究

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研究

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研究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通过受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和解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与教育的一种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观念的提高,刑事和解制度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在传统的刑事诉讼中,往往是由检察机关代表社会对犯罪行为进行公诉,而受害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得到应有的赔偿和救济。

而刑事和解制度的引入,使得受害人可以直接参与到案件的处理中,通过和解协议来获取经济赔偿和精神抚慰,从而得到更好的满足。

另一方面,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也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和资源利用。

刑事案件的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司法资源和时间,而引入和解制度可以通过减少审判过程中的争议和矛盾,达成双方的一致意见,从而节省了司法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审判的效率。

然而,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和解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轻判或者免罪,从而削弱了对犯罪的惩罚力度。

其次,和解过程中受害人的权益可能受到侵害,特别是在受到强大犯罪嫌疑人的压力和威胁下。

此外,和解制度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前提,包括对和解协议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的保障等。

因此,对于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研究应当在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社会教育的重视。

在制定和实施和解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受害人的法律援助与保护,确保其能够在公正、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和解协商。

此外,加强对和解协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合法性和公正性,避免滥用和解制度给犯罪行为带来不当的轻判和免罪。

综上所述,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是一种有利于保护受害人权益和提高司法效率的制度。

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对受害人的保护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加强对和解协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制度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与稳。

论刑事诉讼中的和解

论刑事诉讼中的和解

论刑事诉讼中的和解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社会背景下,各地司法实务部门普遍运用当事人和解的方法来处理一些公诉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司法实践中探索的刑事和解,实际上是双方当事人就民事赔偿等达成协议后,办案机关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对被追诉人作出的从宽处理。

与单纯达成民事和解协议不同的是,双方当事人在对民事部分达成和解的同时,还表达其对案件刑事部分的处理意见,包括对案件刑事部分悔罪、认错、谅解、希望办案机关如何作出处理等意思表示。

实践表明,刑事和解充分体现出对当事人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双方达成谅解,可以增加被害人的满意度和安全感;有利于恢复因犯罪而受损害的社会关系,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减少因审前羁押和适用短期自由刑导致的交叉感染,有利于加害人的复归社会。

在归纳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刑事诉讼法增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具体包括当事人和解的案件范围、条件、方式、结果和程序等。

本文着重研究新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和解的相关规定。

关键词:刑事和解法理基础社会效益一、刑事和解概念关于刑事和解的概念,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借鉴西方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理解,它的基本内涵是: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得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以及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它的英文原文是victim-offendermediation,直译是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即是在犯罪发生后,在第三方的帮助下,加害人与被害人直接进行协商,加害人以通过向被害人道歉、赔偿被害人的损失、进行社区服务等非监禁行为,使得被害人因为犯罪所遭受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并最终得到被害人及其家属以及社会的谅解的一种刑事纠纷解决方式。

二、新刑事诉讼法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一)各地对刑事和解制度的探索在司法实践中,近些年由检察机关开展的刑事和解尝试一直都在稳步前行,并逐渐获得各界认同。

论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原理

论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原理

论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原理[摘要]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是指在审查起诉阶段对于符合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在第三方主持下,被害人与被告人进行和解,检察机关将和解协议及其履行情况作为对被告人从宽处理依据的刑事诉讼制度。

我国检察机关的公诉职责先天就具有法律监督的属性,即检察机关的公诉权不仅表现为一种刑事追诉权,而且具有法律监督的作用和意义。

没有完备有效的法律体系,就不可能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没有检察机关这一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就不可能维护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关键词]公诉;刑事和解;原理一、公诉阶段适用刑事和解的理论可行性传统刑事诉讼模式下,检察机关所需要做的工作是审查起诉,提起公诉或不诉。

如果案件引入了刑事和解处理模式,则检察机关需充当审查者甚至是调停人的角色。

对于已经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检察机关负有审查和解协议是否出于自愿,是否存在违背国家法律、是否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简言之,即审查和解协议的合法有效性。

对于没有达成和解协议的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检察机关则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搭建刑事和解平台。

公诉阶段已经达成刑事和解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针对不同情况作出建议侦查机关撤销案件、不起诉、暂缓起诉等决定。

公诉是通过刑事诉讼的方式来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而刑事和解则是以和解的方式来解决刑事案件,二者似乎不相容。

实际上,公诉的核心内容不仅与刑事和解相容,而且公诉制度为刑事和解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一)公诉与刑事和解价值上的契合公诉是通过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惩罚犯罪来完成对社会和被害人的保护,而刑事和解首先关注的就是被害人利益,从这一点看,二者具有一致性。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个人本位、社会本位而非国家本位。

其理论认为刑罚权这种国家权力来自于公民的让渡,刑事上的冲突不仅体现在犯罪人和国家之间,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体现在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

公诉阶段中被害人和加害人通过刑事和解这种形式达成谅解和赔偿,能够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能保障被害人和加害人双方的利益。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公诉案件和解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与被告人就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达成协议,经过法院审查后,决定是否接受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

其目的是在保护被害人权益的前提下,为被告人提供一种减少刑事责任的机会,减轻司法负担,提高司法效率。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理论、刑事政策、刑事司法实践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立法层面上,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完善需要明确其适用范围、程序与标准。

法律应明确何种类型的案件可以适用和解制度,避免滥用和解手段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造成削弱。

相关程序应简明扼要,避免繁琐的操作,确保案件审理效率。

同时,公诉和解制度的适用标准也需要明确,避免对严重犯罪行为采取过于宽松的姿态,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其次,在司法适用层面上,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法院在具体案件中审慎权衡各方利益,确保司法公正。

法院应充分尊重被害人的权益,确保其真实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并在和解协议的达成过程中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法院也应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社会危害度等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和解协议符合法律规定,避免对严重犯罪行为采取过于宽松的态度。

此外,在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中,还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其对和解制度的认识与理解。

公诉和解制度的宣传教育应强调其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其对司法效率和犯罪预防的积极作用,避免公众对和解制度的误解与过度怀疑。

同时,也应加强对法律从业人员的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以确保其对公诉和解制度的正确理解与合理运用,避免司法实践中的片面判断与不当适用。

总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需要在立法层面上明确范围、程序与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提供充分保障被害人权益和确保和解协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和解制度的认识与理解,加强法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以确保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有效实施,维护司法公正。

刑事和解制度的涵义、条件及处理-刑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刑事和解制度的涵义、条件及处理-刑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刑事和解制度的涵义、条件及处理-刑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涵义国外的刑事和解,又称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或者被害人与加害人会议,或者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协商,基本内涵是指:在加害人实施犯罪之后,经过调停人的帮助和协调,使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直接商谈并促使解决刑事纠纷,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秩序,及时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和损失,以及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谐的社会关系。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笔者理解的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处于中立地位的组织或个人让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双方就案件民事赔偿部分达成和解协议,司法机关对和解协议进行调查核实,针对案件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刑事责任的刑事诉讼活动。

近年来,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司法改革要求,公检法机关顺应时代要求,贯彻落实宽严相继刑事政策,不断探索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刑事案件工作的方式方法,这些探索及时、有效的化解了社会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刑事和解的条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适用刑事和解公诉案件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这是对刑事和解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心态的要求,真诚悔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诚心诚意认罪并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伤害,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真诚悔过,恳请得到被害人的谅解。

真诚悔罪显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识错误的积极心态,相当程度上可以确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已降低或者消除。

(二)给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这是对刑事和解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客观行为的要求,也是当事人双方和解的实质内容。

论刑事和解制度

论刑事和解制度

论刑事和解制度[摘要] 刑事和解是指刑事案件发生后,经由司法机关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沟通来解决纠纷。

刑事和解制度一方面能节约司法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做到“案结事了”,因此它在刑事诉讼中的存在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刑事和解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诉讼的不足,在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刑事和解;可能性;必要性;内容;作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犯罪案件日益增多。

司法机关一方面承受着案多人少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一个案件经过一审、二审之后,纠纷并没有得到解决,当事人不断申诉和上访。

刑事犯罪案件的处理面临这样的难题——司法资源有限,案件的结果让公众感受不到正义,这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章首先介绍刑事和解的内涵及其相关制度,其次分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能够存在的诉讼理论基础,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再阐述刑事和解制度的内容,最后落脚于刑事和解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一、刑事和解概述(一)刑事和解的含义与特征刑事和解,是指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公诉案件中,加害人真诚悔罪,通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获得被害人的谅解,被害人与加害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经国家专门机关审查确认后对加害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刑罚或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

刑事和解的特征:一是双方自愿性。

加害人认罪悔罪态度真诚,自愿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寻求受害人谅解。

被害人对赔偿数额满意,自愿与加害人和解;二是适用范围有限性。

刑事和解适用于情节轻微、危害性小且有具体被害人的刑事案件;三是协议合法性。

和解协议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刑事和解与民事调解、和解刑事和解和民事调解相比,刑事和解侧重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性,纠纷的解决结果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

民事调解强调人民法院的能动作用。

人民法院是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达成合意的主持者,有时甚至由司法机关提出具体的协议方案。

刑事和解相比于民事和解:第一,民事和解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包括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有什么

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有什么

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有什么
在民事诉讼中,⼤家都知道双⽅可以进⾏协商和解解决,这也是民事诉讼中最常⽤的⼀种解决问题的⽅式。

不过刑事诉讼中也有和解的现象。

那么《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在法律上有没有相关规定?现在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有什么
《刑事诉讼法》
第⼆百⼋⼗⼋条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被告⼈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式获得被害⼈谅解,被害⼈⾃愿和解的,双⽅当事⼈可以和解:
(⼀)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被告⼈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本章规定的程序。

第⼆百⼋⼗九条双⽅当事⼈和解的,公安机关、⼈民检察院、⼈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和其他有关⼈员的意见,对和解的⾃愿性、合法性进⾏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不管是民事还是刑事纠纷,双⽅能够⾃⾏协商和解解决的话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您或者家⼈、亲友的情况⽐较复杂,需要法律服务,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法律咨询。

论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原理

论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原理

论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原理刑事和解是指在公诉阶段,检察机关、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协商,达成一种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妥协,从而实现刑罚目的的一种刑事诉讼方式。

在刑事和解中,各方达成协议后,可以减轻司法机构的负担,缩短审判周期,维护被害人权益,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探讨公诉阶段的刑事和解原理及其作用。

刑事和解原理的基础是协商、公平、自愿和自由。

首先,协商是指各方通过平等、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对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进行协商,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其次,公平是指协商过程中各方享有平等权利,各方的利益应当得到平等对待,不存在对其不利的不公平现象。

再次,自愿是指各方参与和解的决定是基于真实意愿,没有被任何外部因素所强制或操纵。

最后,自由是指各方在协商过程中没有任何限制和干扰,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刑事和解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案件的适宜性是决定是否适合进行刑事和解的重要因素。

适宜于和解的案件一般包括一般案件、轻微案件和犯罪嫌疑人初犯等方面。

其次,各方参与和解的意愿是必要条件,只有各方都愿意参与和解,才能推动案件和解的实施。

此外,和解的协议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

刑事和解在公诉阶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刑事和解可以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减轻司法机关的负担。

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适当的刑事和解可以减少庭审数量和审理时间,使司法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和利用,提高办案效率。

其次,刑事和解可以满足被害人的利益诉求,保护其权益。

在和解协议中,可以考虑被害人的损失赔偿、精神抚慰等多种方式,增加被害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再次,刑事和解可以帮助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及时悔过自新,减轻其罪行负担。

通过和解,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赔偿和改过自新,减轻其刑罚的程度,实现社会重新包容。

最后,刑事和解有助于社会安定,维护社会治安。

通过和解,可以迅速达成协议,降低矛盾和冲突的升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近年来,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不仅仅在审判理念、审判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还在刑事司法的公诉案件中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这一制度的完善对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和完善是基于推进司法刑事政策人性化、实现司法和社会调解机构融合的需要。

该制度的实施正式将刑事案件中的和解机制引入到行政处罚的法律体系中,实现了刑事与民事、行政纠纷处理的有机结合。

刑事和解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大、节省成本等优点,已经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推动司法公正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可以更好地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促进司法公正体现。

一方面,和解过程中有关方面可以更加平等地协商,相对被告人的自愿性和合法性更加明显,避免了被告人在审判阶段无法发表陈述意见的情况。

另一方面,公诉机关在与被告人进行和解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了解被告人的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因素,从而更好地评估案件事实、证据以及刑罚幅度,进一步提高了司法公正性。

二、提高司法效率刑事和解制度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司法效率。

在当前司法资源紧张、审判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可减轻法官的负担,缓解法院工作压力。

因为刑事和解机制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和解机制迅速处理,并减少诉讼时间和费用。

同时,和解机制可以减少走法院的诉讼案件数量,使法院资源得以更好地优化配置,提高审判效率,缩短审理周期。

三、节约司法资源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可以充分发挥司法资源的节约效应。

就诉讼费用而言,司法程序中存在着许多重复程序和冗余程序,而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正是杜绝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将双方合理合法的诉求整合到一起,双方协商解决纠纷的同时,也减轻了司法机关在案件办理中的费用支出。

刑事和解制度的运行还有助于减少司法程序对社会成本的占用,避免长时间的诉讼过程对当事人、社会以及司法机关自身造成的消耗。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范文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范文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篇一一、引言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刑事诉讼程序,旨在通过调解的方式,使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以实现刑事案件的快速处理和修复社会关系。

我国在刑事法律体系中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犯罪者改造的宽严相济政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这一制度进行探讨。

二、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司法机关主持,促使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目的是在维护社会公正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犯罪者提供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三、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规范不够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操作困难。

其次,公众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认知度不高,影响了其有效实施。

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调解人员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也容易导致和解协议的履行率不高。

四、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一)完善法律规范首先,应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规范,明确其适用范围、条件和程序。

同时,应加强对刑事和解协议的法律保障,确保其具有法律效力。

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惩处。

(二)提高公众认知度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认知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制度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增强其对刑事和解制度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专业调解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应建立专业的监督机构,对刑事和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参与刑事和解工作,发挥其在调解、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这不仅可以增强社会对刑事和解制度的支持度,也可以提高其效率和效果。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与司法适用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公诉案件和解制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以及司法适用是保障公正、公平、有效司法的必要条件。

一、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公诉案件和解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案件双方在庭审前或庭审过程中达成调解或协议,自愿和平解决争议的制度。

公诉案件和解的理论基础是人民调解制度和诉讼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制度是指在民事纠纷中,当事人自愿协商,由人民调解员帮助协商达成和解的制度。

这种解决争议的方式具有快捷、灵活、简便、经济等优点,减轻了法院负担,降低了当事人的诉累。

同时,人民调解制度还能增强法律意识,培育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

诉讼调解制度是指在民事和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达成和解的制度。

诉讼调解制度的出现,使相关当事人在诉讼中更多关注自身权益,减少对司法机关的依赖性,有利于庭审和解的成功率。

同时,诉讼调解制度在加快取证、削减诉讼成本等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立法完善1. 审判程序中的和解申请根据中国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解决争议,法院也应在程序中鼓励和支持诉讼调解。

同时,关于公诉案件的和解制度也有了一定的规定,如刑事诉讼中的认罪认罚协议制度等。

在实践中,由于案件性质、涉案人员等因素的影响,民事和刑事案件并不是每个案件都可以和解成功。

因此,立法应进一步完善审判程序中的和解申请,对于公诉案件的审理中,应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倡导和解制度,为公诉案件提供和解盘的审核和审批程序。

2. 协商和谈判的平台建设公诉案件和解需要依托一定的协商和谈判平台,以求和解达成协议。

因此,有必要推动协议和谈判平台建设标准化、专业化、权威化。

在平台建设中,应充分借鉴人民调解制度和机制,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和管理,以完善调解协商机构和工作队伍。

3. 建立程序保障机制在公诉案件和解的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得到保障。

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探讨

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探讨

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探讨【摘要】随着刑法宽严相济政策的实施,刑事和解制度就被理论、实践界所探讨。

刑事和解制度包括刑事自诉案件的和解和刑事公诉案件的和解。

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对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作出了回应,这是现代和谐社会所需,但是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对相应的配套制度有所忽略。

【关键词】概念;价值;适用条件;完善一、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与价值(一)概念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发生后,通过调解人的帮助,加害人与被害人进行沟通,通过加害人向被害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取得被害人的谅解,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由司法机关对和解协议进行确认并对加害人予以从轻处罚而解决纠纷的一项刑事司法制度。

[1]刑事和解发生在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它包括刑事自诉案件的和解和刑事公诉案件的和解。

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确立了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这在立法上是一大进步,也符合我国传统的“和合”思想和“无讼”观念。

(二)价值公正与效率一直是法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刑事和解制度首先就有利于司法效率的提高。

对于符合这种制度的案件,当事人能够自愿的和解,这样就节约了司法资源,司法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使被害人的利益最大化。

在刑事案件中,通过最终审判的案件,加害人对于受害人的赔偿积极性不高。

最后,有利于加害人更好的回归社会。

在我国犯了罪的人一般都会留下案底,等他们回归社会以后会被贴上标签,这样不利于他们更好的生存发展。

二、刑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一)主观条件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才可以和解。

刑事公诉案件能够和解的基础是加害人能够得到被害人的原谅,加害人对于自己所犯的罪有悔过的情节,的的确确是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也愿意向被害人赔偿等,这样就避免了现实生活中加害人花钱买减刑,最后加害人回归社会后还是一样会再次犯罪,他的社会危害性依旧存在,这样刑事和解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成为社
会关注的焦点。

刑事和解制度是一种通过司法机关的引导和协商,使犯罪
嫌疑人和受害人达成一致,以和解罪案并减轻刑罚的一种司法制度安排。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阐述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即完善的必要性和
完善的具体措施。

首先,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具有必要性。

首先,完善该制度
能够更好地维护受害人的利益。

在刑事案件中,受害人往往被动地处于被
告人与起诉机关之间,而刑事和解制度能够使受害人获得一定的补偿并得
到主动参与的机会,能更好地满足受害人的利益要求。

其次,完善该制度
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在部分刑事案件中,起诉机关的证据可能并不充分
或者存在争议,而和解能够避免一些争议事实的审查和证据收集,更加快
捷地解决案件,减少司法错误的发生。

最后,完善该制度能够提高司法效率。

当前,司法资源紧缺,案件积压严重,而和解制度能够有效减轻司法
负担和压力,提高案件审理的效率,加快解决案件。

综上所述,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具有必要性,并需要采取一
系列具体措施。

完善该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护受害人的利益,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
公诉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

论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

论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

论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摘要】确定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曾经是立法的空白,推动这一制度进程一方面是以人民检察院为主导的地方司法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是依据“两高”的司法解释。

直到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颁布,才在基本法律的高度确立了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

但刑事和解制度(恢复性司法)从其在西方国家产生,就以非正式程序活跃于司法判例;而我国的刑事和解不论是以前,还是2012年新刑诉法实施以后,其司法先行——突破立法框定的局限是一种必然。

案例实证证明,刑法第四章、第五章涉及的和解的案件范围已经突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限制,甚至扩展到10年以上的严重犯罪——直至死刑;刑法第二章的故意或过失犯罪的和解案例也不胜枚举;刑法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七节和第八节侵害的客体与因与财产权相联系,当然具有可和解性;刑法第六章的第一节一部分、第四节、第五节和第六节也事宜和解。

通过对2012年新刑诉法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重新构建,设想将原来的68个罪名扩展到172个罪名,随着刑法保护向被害人转化以及社会公共权益和国家起诉权的部分让渡,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必将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公诉案件;和解范围;适用罪名;案例实证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中关于刑事和解案件范围的规定,在法律的层面上一直是立法空白(直到2012年的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前),尤其是公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一方面是司法实践率先“试水”,然后,地方性规范文件纷纷出台,①而后是“两高”的司法解释。

因为各地方出台的具体的刑事和解案件范围不一致,而“两高”的司法解释对于这一问题只是概括规定,致使刑事和解工作成为司法适用的难点。

而刑事和解案件范围的界定是进行刑事和解适用的前提,故此,分析、研究和讨论这一课题,对于建立和实施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公诉案件刑事和解范围的立法现状2012年新刑诉法出台之前,我国公诉案件和解制度尽管没有单独的章节进行规范,但散见于相关司法解释的有关条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
摘要:作为恢复性司法的具体体现,刑事和解在我国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重视,但因相关立法规定的缺失,对刑事和解问题还存在许多的争议,包括刑事和解的内涵与价值、刑事和解适用的诉讼阶段与案件范围、刑事和解的主持者与处理方式等,应当在理论上加以探讨,以利于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中的适用。

关键词:刑事和解;恢复性司法;宽严相济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刑事和解制度越来越受到我国理论与实务界的重视,学理上的探讨方兴未艾,不少地方也在司法实践中大力推广刑事和解,并从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2006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2010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上述两个文件极大地推动了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和解工作。

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尚未对刑事和解作出系统和完善的规定,因此,目前关于刑事和解的适用仍然存在较多争议,突出表现在公诉案件中。

因此,本文以公诉案件为视角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几个问题进行考察。

一、刑事和解的内涵与价值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西方社会开始兴起恢复性司法运动,与传统司法不同的是,恢复性司法着眼于弥补犯罪给被害人及社会所
造成的伤害,将重点放在对被害人的经济补偿、被害人与加害人关系的修复及加害人重新回归社会等方面。

刑事和解制度正是恢复性司法的一种具体体现。

一般认为,刑事和解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在案件事实已经清楚,加害人认罪并真心悔过,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的基础之上,由加害人通过经济赔偿、赔礼道歉、提供劳务等多种方式换取被害人的谅解,达成和解协议,司法机关可据此对加害人作出相对宽缓的处理。

关于刑事和解的内涵,需要明确的是,刑事和解究竟和解的是什么?对此,我们认为,在公诉案件中,当事人无权对加害人的刑事责任进行和解,因此,刑事和解只是针对刑事案件中的民事部分所达成的和解,而和解协议的达成可以作为司法机关在确定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在当下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刑事纠纷的解决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刑事和解可以较好地修复因加害人的犯罪行为而给被害人带来的伤害,缓和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激烈冲突。

众所周知,加害人与被害人本是水火不容的冲突双方,在犯罪行为的作用下,被害人对加害人充满了愤怒和仇恨的情绪,如果不对被害人的这种不良情绪进行及时化解,即使加害人依法被追究了刑事责任,也难以平复被害人心理上所遭受的创伤。

刑事和解制度则借由被害人与加害人面对面的交流,使加害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其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伤害,促使其真心悔过,而被害人在尽情地诉说和倾听了加害人的忏悔之后,也更有可能谅解加害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修复当事
人双方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刑事和解可以使被害人得到及时和较为充分的赔偿。

尽管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被害人可以通过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获得经济赔偿,但实践中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往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且赔偿额与被害人的预期通常也相去甚远,而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还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刑事和解则通过被害人与加害人的自愿协商确定最终的赔偿额,被害人更容易接受,加害人在履行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最后,刑事和解有利于从整体上节约司法资源。

刑事和解的适用实现了案件的繁简分流,减少了法院、监所和看守所等机关的工作压力和人财物的大量投入,也减少了因上诉、申诉、重新犯罪等带来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刑事和解以加害人的真心悔过为前提,对加害人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与教育作用,促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这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维护也具有正面意义。

二、刑事和解适用的诉讼阶段与案件范围
刑事和解应当在何种诉讼阶段适用?对此存在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事和解应当贯穿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始终,甚至包括执行阶段;第二种观点认为,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侦查、起诉、审判三个环节都可以适用刑事和解。

第三种观点认为,侦查、起诉、审判阶段都可以进行刑事和解,但是在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应在侦查终结之后,案件已经查清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和解。

第四种观点认为,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检察环节。

在司法实践中,不少地方的公检法机关都作出了刑事和解方面的尝试,但最主要的还是由检察机关在起诉阶段加以适用。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现有的相对不起诉制度赋予了检察机关对于轻微刑事犯罪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与刑事和解的主要适用范围与处理结果不谋而合,另外,检察机关在诉讼中所处的中间阶段及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职权也有利于刑事和解工作的开展;公安机关与法院则因具体法律规定的缺失而在决定是否进行刑事和解时有所顾虑。

笔者认为,从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出发,其应当适用于从侦查、起诉、审判到执行的各个诉讼阶段。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查清案件事实而非明确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因此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对侦查阶段适用刑事和解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监督,否则必然会导致一些风险及不公,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有违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初衷。

关于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主流观点主张应限于轻微刑事案件,目前的司法实践也与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刑事和解也应当适用于重罪甚至是死刑案件,实务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尝试。

笔者认为,从刑事和解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应当成为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只要有明确被害人的刑事案件都可以适用刑事和解,但考虑到目前相关法律规定尚不健全,民众对刑事和解还存在“花钱买刑”等错误认识,因此,现阶段还是宜将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限定为轻罪案件,如法定刑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
邻里纠纷或民事纠纷而引发的轻伤害案件、交通肇事案件等。

不过,随着刑事和解制度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其适用的案件范围应逐步扩大。

三、刑事和解的主持者与处理方式
从理论上说,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当事人之间自行达成和解,无须第三方的介入;另一种则是当事人在第三方的主持下达成和解。

基于刑事犯罪的特殊性,当事人自行和解的模式很难在现实中推广,第三方主持是实践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主要方式。

不过,刑事和解由谁来主持,各地的做法不一,而这个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刑事和解的最终成败,因此应当慎加研究。

从实践情形来看,刑事和解的主持者主要分为公安司法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社会组织两大类。

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社会组织主导刑事和解,能够更好地保证和解的公正性和自愿性,更有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在审判前程序中,更多的当事人更愿意让检察机关进行,而不愿意接受社会调解机构调解。

尤其是在社会调解组织不发达的地方,就更是如此。

公安司法机关作为刑事和解的主持者,容易获得当事人的信任,且他们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也更加熟悉案情,因此和解的成功率较高,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刑事和解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公安司法机关普遍存在人手紧张、办案压力过大等状况,难以满足和解的需要,办案人员运用刑事和解结案的动力不足;另外,也有人担心,由公安司法机关作主持者,可能会对当事人形成压力而使
他们不得不接受和解,这有违于刑事和解制度的初衷。

鉴于此,对刑事和解的主持者应当作多元化的规定,赋予当事人以必要的选择权。

司法实践中,不同的诉讼阶段,刑事和解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不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以治安案件予以调解;二是作为轻微刑事案件,调解达成协议后予以撤销案件(或移送审查起诉)。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和解成功的,一是建议公安机关撤案;二是作不起诉决定;三是提起公诉时建议法院从轻处理。

法院在审判阶段和解成功的,一般会从宽处理,如定罪免刑、从轻处罚或适用缓刑。

在执行阶段,和解可以作为减刑考量的一个因素。

这些处理方式中,有一些是值得商榷的。

如公安机关将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作为治安案件处理,会使其刑事立案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而和解后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撤案,也容易因缺乏监督而产生风险。

而检察机关在和解达成后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并建议其撤案,这种处理方式在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也找不到法律依据,因而需要在立法上作出明确规定。

除了如上探讨的几个问题外,刑事和解在理论上还有一些值得研究的地方,如和解方式的多样化、社区矫正等后续配套措施的完善、和解的具体程序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

参考文献:
[1]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j].现代法
学,2004,(3):33.
[2]宋英辉.我国刑事和解实证分析[j].中国法
学,2008,(5):127.
[3]黄健,周清水,张永杰.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中国检察官,2009,(10):55.
[4]余剑.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合理限度[j].人民司
法,2009,(20):2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