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青年时期曾与老师康有为合作进行戊戌变法,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阁袁世凯的政府,之后对袁的称帝、张勋复辟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张家辉饰梁启超(《建党伟业》)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
•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更名《万国公报》后,虽然名为教会刊物,实际上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侧重传教演变为侧重刊登政治时事内容,在成为广学会机关刊物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其内容上关注教会内容不多,热衷于“西学”,每期扉页上附印一行字:“本刊是为了推广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在中国发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识学问的话,一定要看万国公报。•由于其广泛介绍西方,受到维新人士和地方要员的重视。
•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饮冰室合集》近代梁启超(别署饮冰室主人)撰。分《文集》、《专集》两部分。《文集》包括文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饮冰室合集》是用梁启超的书斋命名。《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104种。编年排列。有中华书局1936年排印本。另有康有为评本《梁任公诗稿手迹》,中华书局1957年线装本。
•《饮冰室合集》是目前比较详备的梁启超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冰室集始于光绪二十八年,何君擎一编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为编年体,其第二次光绪三十一年印于东京金港堂,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此次广编年用分类,第三次于三十一年广智书局出版,第四次于民国四年,由中华书局印行,第五次民国五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赋税思想
•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新闻言论思想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家,同时也是新闻史上重要人物,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有巨大贡献。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创时务文体,中国早期新闻学者戈公振在《新闻学撮要》中评价:“我国报馆之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
•梁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其办报四大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正”、“报道确而速”。健全舆论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宣传艺术:浸润法、煽情法。
•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惠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梁启超17岁。在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苦读4年后,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
•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两年后,二人完婚。
•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文曰: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
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侨商设家宴招待
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梁启超进入何
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
学校教师,于今已有4年,英文极好,因有西洋人参加宴会,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后来梁与她坠入情网,几近痴迷。
梁启超最终以理智锁住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促使他做
出这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形势急剧恶化,斗
争十分残酷,他已没有时间沉溺于儿女私情。后来,在梁
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又从檀岛来北京,欲与之
结秦晋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招待何蕙珍,她只
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后,何蕙珍也从檀岛赶来,但梁
启超仍然婉辞。梁启超的这一做法,对何蕙珍来说似乎有
点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