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黄河象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xx象》教案xx二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发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白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白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语文〈〈xx象》教案xx 一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 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 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训练点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xx渗透点激发学生探索大白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学示引导:1、教师教法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白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白学、白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 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 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学生白读白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xx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白学、讨论、交流。

2. 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设计1. 白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白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用白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 读准字音。

(2) 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 小组内交流讨论。

3. 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学习生字词1. 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精选)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黄河象》 PPT精品课件冀教版

(精选)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黄河象》 PPT精品课件冀教版

思考推想和假想的区别
推想:根据一定情况进行的推测。假ຫໍສະໝຸດ :根据一定情况进行的假设、 想象。
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 陈列 假想 发掘 推想
还可以用怎样的顺序来写?
小组合作,结合黄河象化石的 发掘情况和骨架情况,抓住细节 描写,展开合理想象,有条理有 顺序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也讲述一个你们假想的故事。
91.富就富在不知足,贵就贵在能脱俗;贫就贫在少见识,贱就贱在没骨气。 67.挫折经历的太少,所以总是把一些琐碎的小事看得很重。 38.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 68.一个懒惰的少年将来就是一褴褛的老人。 14.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47.万事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不然,等到事情发生,你再去应付,可能已来不及了。 86.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会成功。 52.生活中若没有明天,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15.如果做不到对别人狠,那就对自己狠一点,你逼自己变强大了,也就没有人敢对你狠了。 87.人的潜能是一座无法估量的丰富的矿藏,只等着我们去挖掘。 40.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89.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3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85.成功的人总是愿意做没成功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4.每天醒来,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 19.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挖了个坑,然后义无反顾的跳进去。坑是自己挖的,跳也是自己跳的,最后爬不出来的也是自己。
3、黄河象是怎样来到小河边的? 象群疲劳、干渴、有气无力
4、老象失足落水的经过。
急于喝水、踏上椭圆形石头、深陷淤泥 5、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黄河象》教案

《黄河象》教案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绘画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展示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同时,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太熟悉或者缺乏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黄河象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在环保中的启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高兴,说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聚焦关键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黄河象,或者类似的古代生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象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黄河象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在环保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象的形象、特点以及它在黄河流域的生活场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黄河象历史文化和环保意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完整版)《黄河象》课文

(完整版)《黄河象》课文

《黄河象》课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吧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

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

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课件5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课件5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课件5篇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化。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课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课件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复习:上接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为什么叫黄河象?)(是怎样形成的?)二、指读第四段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指答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2、汇报据沙土和砾石?(水)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1)天气——炎热(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3)老象——渴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黄河象课文原文

黄河象课文原文

黄河象课文原文大约二百年前的一个夜晚,大地失去了早晨的活力(这理所当然),变得十分安静,一个又一个的动物睡去,只有几只猫头鹰正在觅食。

突然,一阵叫喊打破了夜的寂静,这叫喊声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甚至还有一丝惊慌(可能还不止一丝)。

接着几只鸟尖叫着飞走了。

一只老象从一场可怕的梦里惊醒,他梦见自己被一只非常大的翼龙吊了起来,扔进河里,给活活的闷死了,这真是一场可怕的噩梦啊。

老象正喘着粗气,这几天他经常作这种既可怕又逼真的梦。

并且都是梦见自己被别人弄死的一些听了就另人害怕的梦。

老象十分的恐惧,他已是奄奄一息了,他感觉自己现在只有活一天算一天,用不了多久就该归西了。

但这头固执的老象不相信自己的直觉。

老象还没有从刚做的那个梦的恐惧回过神来,便使劲的安慰自己说:“我有3米多高,2米多宽,8米多长,体积大约有48立方米,就那一只小小的翼龙不能把我怎么样。

”但他却没有得到丝毫安慰,因为他梦中的翼龙比自己大两倍,而且十分强壮,力大无比。

这头老象又一个劲的安慰自己:“翼龙再怎么样也不能和我相提并论,再怎么我还是这只象群的象王呢。

”这时老象突然想起几天前和另一只象群争夺地盘时,把一只刚刚学飞的小翼龙无意中打伤了。

老象又不安的想:“要是有一群翼龙来找我报仇怎么办呢?那也没有什么,我可是象王啊,当然有一大堆手下啦。

”“可万一有人叛变或见死不救怎么办?”老象就这样想来想去,越想越害怕,眼前似乎出现了被翼龙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情景。

他便自言自语道:“我还是到处走走,散散心。

”老象吃力的站起来,他认真的朝四周望了许久才分出哪儿是树林,哪儿是蒿草,哪儿是河流。

他借着天上那奚奚落落的星星与一轮月亮的微弱的亮光散起步来。

老象慢悠悠的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小路上。

他每走一步,大地似乎就微微的颤动起来。

整个世界一片死一般的寂静,老象漫无目的走着。

这时,老象听见自己背后的草丛里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

那声音,听了就觉得毛骨悚然,全身发抖。

他惊恐得转回头,心跳每一分跳动十万八千次。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黄河象》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范文一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黄河象教学设计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 2课时7.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

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

三部分内容。

师:首先讲了什么?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趣说黄河象——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趣说黄河象——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趣说黄河象——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案】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它每年都要承载着大量的土石以及冰雪融水向东流淌。

在这条河流中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黄河象了。

黄河象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它的外形与印度象有些相似,但体型更加粗壮,足迹也更加宽大。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黄河象,从它们的习性、生活环境等方面来了解这些有趣的动物。

【正文】一、黄河象的生活环境黄河象一般生活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省份。

黄河象的生活环境多为开阔的草原、荒漠以及半干旱区,这些野外环境对于黄河象的生存至关重要。

二、黄河象的外形特点黄河象的体型非常庞大,一般体重达到4-5吨,身长在4-5米之间,肩高约2.5~3.5米,是一种相当大型的野生动物。

黄河象的耳朵又大又宽,形状像两个扇形耳板,很容易让人们把它们与印度象混淆。

另外,黄河象的爪子也非常宽大,能够帮助它们行走在多种地形上,如泥沙地、草地、森林等环境中。

三、黄河象的饮食习惯黄河象是一种食肉动物,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以及爬行动物。

这些动物的食物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从草地上抓捕的鸟类,也可以是从河里捕获的小型鱼类等。

而且,黄河象也不挑食,只要是有营养的肉类食物,它们都十分喜欢。

四、黄河象的栖息地黄河象的栖息地主要是草原、沙漠、半干旱区等,这些地方都不太适合人类居住。

它们通常生活在离城市较远的荒野地带,并有着卓越的适应能力。

虽然黄河象数量不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它们的保护来让它们更好地生存下来。

【结论】黄河象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都十分有趣。

虽然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它们,但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为它们的保护和生存做出贡献。

让我们一起爱护这些可爱的黄河象,让它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过得更加快乐、健康!。

小学六年级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黄河象》的主要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观察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古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黄河象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在古代是如何生活的?”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黄河象》,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选取几个重点生字词,让学生解释其意思。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讲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和难点内容。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黄河象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黄河象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体会和收获。

五、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黄河象的判断题或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解答案,学生订正错误。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家长协助孩子查找有关黄河象的资料,了解其生活环境和保护现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兴趣浓厚。

但在巩固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判断题和选择题的回答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大象吗?那你们知道古代的大象和我们现在的大象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古代的大象,它叫做黄河象,它的故事非常有趣。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黄河象》这一教案是我作为五年级语文老师所设计的,针对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于黄河的认知与理解。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黄河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们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国家文化自信心。

本教案采用了课前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先行对黄河进行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我向学生们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流经区域,让学生们通过地图了解黄河的流经路径。

我还通过图表及有关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了黄河的历史文化,以及历经多少年的沧桑与蓬勃发展。

在本教案的正式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演示了学生们从地理地貌、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们仔细阅读教材中的《黄河象》。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们分析归纳黄河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以及黄河的形象等细节描写。

同时,我还通过互动式的问答方式,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挑战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及创造性。

在课堂的小组交流环节中,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就黄河文化及黄河代表的象征意义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各自分享自己的看法及理解。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还向学生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从多角度分析黄河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并鼓励学生们发挥团队合作及思考能力,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黄河象》这一五年级语文教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展现了中国的宝贵文化财富——黄河文化。

通过课堂的引导、阅读与讨论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知黄河这一伟大的水系,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是一堂非常有益的课。

《黄河象》课文

《黄河象》课文

《黄河象》课文《黄河象》是旧版小学语文九册第二组的讲读课文。

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

一、《黄河象》课文作品简介《黄河象》课文选自“少年科学丛书”中《大象的故事》。

文章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的假想以及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最后写象的化石发现。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假想”,这一假想是科学家们根据一定的材料和科学道理作出的辩证的客观的分析和结论。

二、《黄河象》课文作品原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公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

可是河水很浅,它够不着。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公象呢?公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公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五年级小学课文《黄河象》

五年级小学课文《黄河象》

五年级小学课文《黄河象》五年级小学课文《黄河象》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挖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课文按不同方面可分为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局部(第2-6自然段)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这局部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第三局部(第7自然段材)简要地写地壳的变化。

第四局部(第8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理。

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要学习表达方法。

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

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

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

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课文的四局部内容还可以按其他顺序安排。

比方,先写二、三局部,再写第一局部,再写第四局部;也可以先写第四局部,最后写第一局部。

1、关于预习: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布置有弹性的预习内容,指导并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生字新词,注意炙椭骼等易错字的字形、字音,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着把课文分成几局部,写提纲等。

2、交流、检查预习情况与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严密结合教师有方案地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交流和讨论学生给课文分成几局部和写作的.提纲就使预习情况的交流、检查转入了对课文的阅读、探究的新阶段,课后练习第2题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落实。

3、熟读课文,训练思维,练习复述。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河象》优质课课件PPTPPT、优质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河象》优质课课件PPTPPT、优质教学课件

右脚踩 石头陷 左脚踏 踩淤泥 陷淤泥 栽河里 水灌嘴
1、填空:淹死的时间(200万年前 ), 地点(甘肃省马莲河畔),天气 ( 炎热 )。
2、请按科学家的假想把 “喝”“渴”“陷”“热”填在 括号里。
黄河热象淹死河渴里的始末喝:( ) ( 陷 ) ( )( ) 淹 死河里。
2. 自由练背。 3. 指名背诵。 4. 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4. 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弄清图意。 2.讨论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3.指名说说自己知道的标志的意思。鼓励各抒己见。 4.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标志的? 5.讨论并交流:你平时还见过哪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出示标志,让学生上台说出这些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四.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 出示“迎”。 2 以查“迎”为例,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a. 在“汉语拼音索引”里找到Y。 b. Y 的下面找到音节ying,看清后面的页码。 c. 按照页码,在字典的正文找到音节ying,再按声调的排列顺序, 查找
“迎”字,并把所在的页码填到表中
一. 复习检查 1. 读多音字口头组词。

《黄河象》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黄河象》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黄河象》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黄河象》是北师大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设计思想文章介绍了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的情况,对化石的形成缘起进行了推想,并交待了发现化石的经过。

很明显,这不是一篇“文学味”很浓的课文,教学本课抓住课文中“假想”和“推想”两个关键词,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1、教学课文是由图入手,引出课题,询问学生这头大象为什么叫黄河象?由这个问题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

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骨架的样子、科学家的推测和化石的挖掘。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黄河象骨架的高大。

虽然学生对“高大”这个词语的意思都知道,但只是停留在抽象概念的理解。

于是在这里设计了骨架与教师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到我们的教室还放不下一头黄河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对词语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

2、教学此课我并没有按照课文顺序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根据课文调换了顺序,认识了黄河象的骨架后,接着学习黄河象化石的挖掘,然后根据骨架出土的样子学习科学家的推测。

学习科学家的推测抓住炎热、干渴、陷阱,为了让学生了解推测的合理性,我设计了问题:1、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为什么推测是一条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2、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为什么要描写栎树、羚羊、鸵鸟?)3、为什么推测是一头老年大象?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体会作者的想象不仅合理,而且想象十分细致。

3、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假设自己是一位科学家,看到化石出土的样子,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黄河象如果不是失足落水,还可能是什么样?这种角色转换使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自主学习,让课堂学习不再局限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黄河象》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3、归纳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拓展《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教学重点: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一、在比较中体会黄河象的“完整”1、在比较中找到两文结构的不同(1)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

题目《黄河象》《奇异的琥珀》体裁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提纲1、化石的样子2、假想化石的形成3、化石的发掘1、假想琥珀的形成2、琥珀的发现3、琥珀的样子预设:《黄河象》先写了骨骼化石的样子,而《奇异的琥珀》在最后一段才写了琥珀的样子。

(3)为什么《黄河象》在第一自然段就比较具体地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2、要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1)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黄河象骨骼化石样子的句子。

2、黄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样的特点?(特点:高大、完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2)学生自学画批(3) 交流中,有重点地引导体会出示: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句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越大越不容易保存完整,可是除了尾椎骨以外,其它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由此可见其完整程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一、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增长关于化石的知识。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

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建议1.“思考·练习”2体现了本课学习重点之一。

教学时可围绕这个题目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

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

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找出作为科学家假想依据的句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复述的关键是要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

但叙述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论采用怎样的顺序叙述,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条理性。

比如,本文叙述顺序可有下面几种不同安排:①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即原文叙述顺序)。

黄河象课文主要内容

黄河象课文主要内容

黄河象课文主要内容黄河象属长鼻目真象科剑齿象属,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一种大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河象课文主要内容,欢迎查看。

黄河象课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古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

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

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水。

可是河水很低,它够不着。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得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老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即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呆呆地站在岸边,又毫无办法……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二百万年间,大地起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上升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在老象安息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的大河——黄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黄河象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

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

(板书课题:黄河象)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

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高大完整。

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高大完整)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4、学生自由提问。

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

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

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

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2、生自由谈。

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

(出示甘肃地貌)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八)板书设计:黄河象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炙烤高大↓斜插沙土完整干渴脚踩石头↓陷进↓化石附:搜集资料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

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甘肃省地理地貌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1)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茂密,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地带。

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峰锐坡陡,溪流湍急。

由于山高谷深、水文网密集,滑坡、泥石流发育。

(2)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省内中、东部,西至乌鞘岭,东达甘陕边界,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更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璀璨的明珠。

这里地形破碎,沟壑交织,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3)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具典型的高原特征。

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全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地势上为自西向东、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是甘肃重要的粮棉油基地。

本区是人工及天然绿洲与戈壁、沙漠断续分布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脆弱,荒漠化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威胁。

(5)祁连山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连绵,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山,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

(6)北山山地: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属低山区,气候特点是干旱、风多、冷热温差大。

岩石裸露,荒漠连片。

向东可抵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岷山,其中祁连山主峰海拔可达5564米;岷山山脉高达4000米以上,迭山主峰海拔为4920米;六盘山呈南北走向,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最高海拔为2200米。

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积石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

甘南高原的积石山主峰高约4800米;陇南山地相对高差明显,文县天池沟脑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而东南端白龙江河谷最低处的灌子沟海拔仅550米。

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