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活动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情境--探究--史鉴--升华”探究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天经地义”。这种教学观念严重钳制了师生的创新潜能,老师真是传声筒,学生也真成为被动接受的“学习机”,死记硬背那些与自己一生没多大作用的繁杂的时间、地点、人名、琐事,使得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得极其枯燥乏味,历史教学是最典型的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有一件事令我终生有愧: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有位同学把出自张僧繇的成语“画龙点睛”与顾恺之“混为一谈”,被我立即当堂纠正。而学内地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教参上指明该成语恰好出自顾恺之。又如,现行教材中说成语“一鸣惊人”出自楚庄王,而现行《成语词典》中则说出自齐威王。权威们都如此矛盾,教师却硬逼学生去与教材绝对的“高度一致”,真是岂有此理。这说明不应强求学生照本死记非关键的知识点,记错了无所谓,也许还与其它历史记载“歪打正着”呢。说不定史书记录压根就有误哩。是否“记准”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教材知识点去创新学习,培养素质能力。的确,历史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如果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永远照“本”宣科,没有观念上的“大革命”的话,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很少发挥创新能力的,即使有,就多在死记硬背的方法、途径上罢了。创新教起来、学起来都真的十分的痛苦-----据专家的权威调查,历史学科是学生最讨厌的学科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教学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躺在祖先光辉成就的彩旗下弦耀吹嘘家底绝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反思。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

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我认为用“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初中历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肯定能使历史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创新,给历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吸引力!

二、实验目标和内容

(一)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改革陈旧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初中历史“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4、探究新的测评方式。

(二)实验内容

本课题研究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立体思维。

具体一点讲,这种模式大致可有如下流程 (及各流程作用):

1、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

2、探究策略:师生根据“历史情境”提出链锁的问题,分析问题,在讨论争鸣中无拘无束的各抒己见,甚至七觜八舌的“乱弹琴”,提出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抉择”出自己认为的“上上策”(注意:猜测偏重发散思考“历史发展的可能走向”及相应策略,而并非大纲和目标中规定的具体时间、人名、地名、琐事)。这过程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要大胆,在轻松愉悦中自主地猜测探究。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要容忍,甚至有意鼓动荒唐的“空想”“假设”。因为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突发奇想”。任何“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都不能被压抑和批评,容许并鼓励学生间争鸣。促使发散的创新思维向各个角度辐射。不绝对把学生们的意见都“统一”到课本上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都说历史由后人评说,如果按教本绝对化地,同时又不准有怀疑的精神,作为后人的学生恐怕不会去评说。况且,“盖棺定论”后的历史也可“开棺验尸”哩。

后人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不应是记忆前人已下的历史结论,而应在争鸣中总结出适人适地适时的实用的方案,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使哪些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先人灵魂万古流芳,又让哪些危害劳苦大众的历史罪人遗臭万年!!如果硬要把课本的结论塞给学生那肯定不是“探究式学习”,起码不叫真正探究。分小组探讨,在组内综合“抉择”出“上上策”,这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探讨品质。教师有意让组内“抉择”和个别主张有表现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教材中无法找到的提法和结论,越是独道越要首肯其探究精神和方法(但不一定肯否对错)。这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这也就是历史教育教学中创新的最好办法;

3、以史为鉴:打开教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上上策”与教本中的“历史真面目”比一比,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甚至可以“指责”历史前人的“过失”--------如果不那么办,可能会怎么样?”“按我的办法去做,会怎么呢?”,这样既回归教本,又不禁于教本。

4、提高升华:①教师将设计(也可师生共同设计)的适当试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据教本答上即为作业,也可作《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猜测与“历史真面目”相同或相似的作为作业,便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好写点心得。如果能结合现实中类似历史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②根据当堂课的思想品德培养要求,在水到渠成的最佳时机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最好是叫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信得过的人,从而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同时培养社会调查的能力和习惯。

[注:流程是灵活多变的,以情趣猜测策略为重,如果学生对某(几)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就可以“纠缠不休”,暂放其余。即使争论不出结论来,甚至不知所云,似是而非都是可以的,因为学生的收获很可能已超出预期]

此模式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不僵化。适合新授课,又适合专题复习课,如专人、专事的专题,对某方面知识的大跨度“专题研习”----如人才制度的沿革、历史上的税费改革、历史上的伊拉克。最能达到中考试要求的“处理历史信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单的评述,以及将中国史、世界史联系”,特别是能用“历史的老眼光”(历史经验教训)来“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