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缺血模型制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缺血模型分类及制备
1.全脑缺血模型
一般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也有人通过结扎双侧颈动脉闭塞配合低氧或放血降压使全脑缺血。

但是全脑缺血模型与人类通常的脑梗死(多为单一血管闭塞)情形不一致, 且不能进行健患侧自身对照所以全脑缺血的动物模型在脑缺血研究中用的较少。

2.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2.1.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 是目前最常用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 模型先阻断颈外动脉(ECA)及其分支,且阻断翼腭动脉(PPA),以切断颅外来源的侧副循环血流。

从ECA插入尼龙线,经颈内动脉(ICA)到大脑前动脉(ACA),机械性阻断大脑中动脉(MCA)发出处的血供来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此模型可在无麻醉状态下拔出尼龙线,恢复血流,实现再灌注。

线栓法具有不开颅、效果肯定、可准确控制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的优点,用于研究神经元对缺血的敏感性、耐受性,药物疗效观察以及再灌注损害和治疗时间窗较为理想,同时也具有对全身影响小、动物存活时间长的特点,适于慢性脑损伤的研究。

控制好易变因素,可避免实验结果的不稳定性。

1.0实验动物
1.2 SPF级SD大鼠,健康,雄性,体重为250g-300g
1.3.建模方法
1.4 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使用6-0丝线在距离颈总动脉分叉4mm处结扎颈外动脉远心端,在颈外动脉穿入另一根6-0丝线,在靠近颈总动脉分叉处打一个活结。

3.使用动脉夹夹闭颈总动脉。

在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3mm处的颈外动脉上剪一个小口,将一根头端处理过的0.33mm直径的尼龙线从小口中插入,进入颈内动脉,并向内插入大脑中动脉,尼龙线的插入深度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约16±1mm。

4.缺血后90min拔掉线栓,用6-0丝线结扎外动脉近心端,用3-0丝线缝合颈部伤口,活力碘消毒伤口,将大鼠放在加热垫上,待清醒后放入恒温抚养箱饲养。

2.2 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阻断法
首先开颅暴露嗅束和大脑下静脉之间的大脑中动脉,并置一小片塑料薄膜保护血管周围组织,将浸有50% FeCl3溶液10ul的定量滤纸敷于暴露的大脑中动脉上30min。

术后24h大脑中动脉内即可形成混合性血栓。

其优点既能反应抗栓药又能反应溶栓药的药效,缺点是必须开颅,创伤较大。

2.3 微栓子阻断法
微栓子栓塞法是将微栓子分段注入颈内动脉,这样不仅颅内形成栓塞,而且颅外也栓塞,有一定的缺点。

近来有研究者改良了微栓子阻断法,将导管插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的血管腔内,通过导管把微栓子注入颅内段, 对栓子进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所致的损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等,这种模型成功率高些,但是也存在一定缺点。

2.4 开颅阻断法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开颅暴露大脑中动脉,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的不同部位,发现在基底核和皮质区这些部位可形成相对比较恒定的梗死灶。

这种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人类脑缺血的情况,但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损伤相邻的部分脑组织。

2.5光化学诱导法
通过静脉途径注射光化学诱导剂玫瑰红B,然后用特定波长(560nm)的光束经颅骨表面照射大脑特定的部位,被照血管内产生光化学反应,引发血栓形成,建立大脑皮质血栓性梗死模型。

后来,又有人建立了老年大鼠光化学诱导局灶脑梗塞模型。

这类模型所造成的脑梗死现象和人类脑血栓形成的发病过程相似,并且根据此模型可以指导药物的研究。

然而毛细血管损伤所形成的脑血栓仍然和临床病人发生的脑血栓存在一定的差异。

2.6 内皮素诱导法
内皮素是一种内源性血管收缩活性物质,可通过其强烈持久的缩血管作用使局部脑血流量减少促进脑梗死形成外,还能直接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诱发脑缺血。

这种方法优点在于该模型可以控制脑缺血的再灌注时间,缺点在于需要开颅手术。

2.7地塞米松法
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造大鼠血瘀模型,每日于大鼠后腿内侧肌注地塞米松溶液0.2mg|kg ,连续注射10d,血瘀模型成功时,麻醉动物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作结扎术,造脑缺血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