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个人情况看:
父利其然也,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 人,不使学
贪图小利 目光短浅
从道理上讲:
其受于人者不至
没受到后天 正常的教育
归纳文章的段意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 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 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五)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于
环谒于邑人 ( 到 ) 于舅家见之 ( 在 )
3)其
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代方仲永写的诗 )
父利其然也( 他,指方仲永)
3、词类活用 “即书诗四句”
名词作动词,写。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每天。
意动用法(认为……怎么样)
父异焉
对……感到惊奇
邑人奇之
对……感到惊奇
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 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 (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 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 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 普通人了。”
整体感知
(一)、作者为什么伤 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 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 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 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 能称前时之闻。
归纳文章的段意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 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 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五)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性
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 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 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 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 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 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 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 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泯 mǐn 矣 yǐ
尝 cháng 邑 yì 称 chèn 耶 yé
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 具书,翻译课文
【属于】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译: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 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 些东西。
伤仲永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 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021-1086),字介 甫,号半山,世称临川 先生,北宋杰出的诗人 和散文家。被列宁誉为 “11世纪的改革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著有《王临川 集》等。他是“唐宋 (散文)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4、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 意……
5、传 一 乡 秀 才 观 之 6、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 7、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 8、余 闻 之 也 久。
9、其 受 之 天 也,贤 于 材 人 远 矣
读准字音
仲 zhòng 啼 tí
隶 lì 焉 yān
扳 pān 谒 yè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扳通“攀” 牵、引
2、古今异义词
未尝识书具 古义:曾经。

义:用口品尝。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

义:多做“稍微”讲。
泯然众人矣 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1)之
忽啼求之( 代词,代书具 ) 借旁近与之 ( 代词,代仲永 )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 代词,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
第一: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具 有作诗才能。 第二: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 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又过七年后,仲永完全 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三)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从个人情况看:
父利其然也,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 人,不使学
贪图小利 目光短浅
从道理上讲:
其受于人者不至
没受到后天 正常的教育
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宾客
父利其然也
以……为利
4、特殊句式 ⒈“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 (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⒉“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 州还”:从扬州回家。
整体感知
(一)、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因为仲永天资非凡,但因“受 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 人”。
(二)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 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性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 “闻”的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 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 “闻”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仲永天资非凡,但因“受 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 人”。
(二)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 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具 有作诗才能。 第二: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 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又过七年后,仲永完全 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三)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 么?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 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 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 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 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 即有天赋。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 所受到的教育。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 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 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 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 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 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 成为有用之才。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 来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 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 才观之。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 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 地方。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听朗读
朗读课文
注意停顿,语气,感情, 了解课文内容.
二、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1、金 溪 民 方 仲 永 2、仲 永 生 五 年
3、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 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 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 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 这一主题。
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 “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 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天 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 的原因。
译: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 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 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 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 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 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 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 习。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 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 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 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 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 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 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 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 情形?
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更 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他的天赋之 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 哀伤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情就 会更有感染力。
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 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 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详写方仲永幼年 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 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 惜之情;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