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学森之问“谈中国当代教育之发展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针对“钱学森之问”,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创新的环境;学校教育过程机械化、评价单一化;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高素质、真正敬业的教师。
因此,应从创造创新性的环境,呵护人的好奇心,教育评价多元化以及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四个方面着手。
除此之外,更应注意重在落实,不让“钱学森之问”继续问下去。
标签:“钱学森之问”;问题对策;落实2005年,钱学森在对温总理的谈话中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1]。
钱老的话,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提及。
2006年,他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谈会上,向参加座谈的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转述了钱老的话,并说这是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其实,这也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焦虑。
早在上个世纪,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曾经提出了所谓“李约瑟难题”[2]: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无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李约瑟难题”,都是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的疑问,意在试图改变目前之现状。
本文作者试图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与改进,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改革有所贡献。
一、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钱学森之问”形成的原因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文化思想的创造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才人物对学问的真兴趣,二是充分的思想自由,三是充分的闲暇(时间之保障),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时代出现这三个因素重合的条件,则将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
反观我国教育现状,可以概括出以下不足。
1.缺乏创新性的环境钱学森多次称赞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教育改革如何面对“钱学森之问”,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教育改革如何面对“钱学森之问”,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所谓钱学森之问:科学巨擘、两弹元勋钱学森院士生前几次对温家宝总理提及的不解与疑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逝世后,的这一声质疑引起了政府和普通教育者广泛的深思,人们冠之以“钱学森之问”,纷纷探讨破解之道。
2009 年11 月11 日,安徽高校的11 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钱学森之问”和中国教育改革的讨论成为全国讨论的焦点。
何谓杰出人才?钱老生前曾明确指出:“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想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最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该问题中的“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1、基础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人才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包括高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降低课程标准减轻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基础上有闲暇全面发展,有闲暇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2、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配置鼓励创新的学校文化。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3、大学教育的去行政化目前大学的管理体制,各级管理人员从科级到部级,都有行政级别,正如朱清时院士所言:“如果中国的大学中都用级别代表权力,用官印掌权,就没有人追求学术卓越了。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钱学森之问的启示是指他在《梦识》一书中刊登的一篇有关中国教育的文章,其中他深刻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中国教育的启示:
1. 必须严格、宽厚、公平地对待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关注和尊重,没有歧视和歧视性的行为。
2.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最重要的。
3. 教育不是受到书本的束缚,应做到灵活、多样、富有创意。
4. 教育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不能一刀切地教授书本的知识。
5. 教育事业的实现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6. 教师应贯彻以“敬责、关爱”为教育态度,以体现学生利益为己任,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
智库时代·194·智库理论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尚悦茹 遆张梅(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中国曾在世界发展中名列前茅,中国的科技发展曾一度为世界各国学习效仿,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这种状况曾引发社会瞩目的“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引起了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
本文拟从“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入手,浅要解析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病,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弊病;创新;改革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2-0194-002一、“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带来的思考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这个问题曾引发无数中国人思考,对于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除此以外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也曾说:“回顾过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出现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超越国民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原因之一所有的大学办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著名是的”钱学森之问”。
[1]虽然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教育而李约瑟难题是关于科技。
但是,两者都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仔细思考这两大难题的本质,就不得不将这两大难题最终归结为教育发展的问题,我们只有从教育问题入手,才能够真正解答中国不“冒”人才的难题。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经过七十年的努力,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组建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之我见——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之我见——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个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钱老先生提出来的,并在教育界掀起了讨论浪潮的问题,至今仍未能够得到统一的答案。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老先生的追问确实一针见血,切中了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
我们时常困惑不已:为何我国没有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诺贝尔奖项创立至今已一百多年,为何一直与中国分薄缘悭?为何中国仍被贴着“制造大国”的标签,难以向“创造大国”转型?在我看来,钱老先生所说的“杰出人才”大抵就是指创新型人才吧!“钱学森之问”实质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怎样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和发掘出创造性人才、创新型人才。
谈到“钱学森之问”,我不由想到了与之有着并无二致的实质“约瑟芬难题”。
“当代,创新型人才为什么冒不出来呢?科技创新为什么不繁荣昌盛呢?”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僵化死板的弊端,在扼杀创新精神。
似乎从科举考试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一直这样。
我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但是有一点肯定的,至少在近代,西方在教育上确实有许多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之处,有许多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学习之处。
首先,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是禁锢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中国学生早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始参加考试,之后频繁的考试也贯穿多年学校生活始终。
其中,高潮部分是高考,即事关重大、决定学生未来的大学入学考试。
因此,“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背多分”的学习方法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往往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令人唏嘘不已。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回答“钱学森之问”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回答“钱学森之问”【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出了问题。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从来都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社会的文化、政治的体制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
当代中国的“桂冠”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垂垂暮年里,为了唤起最高当局和有关方面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每当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去看望他的时候,他都不厌其烦、明知故问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当代中国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就是前些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当代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出了问题,至少说明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出了问题。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问题,从来都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社会的文化、政治的体制的问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多层次的存在。
其最表层是经济,经济背后是政治,政治背后是文化。
一个国家,可能是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但未必是一个文化大国,未必是一个具有崇高尊严和巨大魅力、影响力的伟大的民族。
文化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的最根本、最内在的“软实力”。
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间漂泊流荡、备受摧残和蹂躏而没有被消灭与同化的以色列证明了这一点;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先进价值观的实践者、倡导者、领航者的北欧几个小国家证明了这一点;多次遭受外族的入侵与征服,然而立国泱泱五千年,至今仍然继续存在与发展的中华民族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什么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背后是什么?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教育是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的背后是教育。
钱学森之问,戳中了中国教育的哪些要害?
钱学森之问,戳中了中国教育的哪些要害?钱学森之问戳中了当下教育的哪些症结?我认为有三:1,当下只是在做培训,没有教育。
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教学。
人才是各式各样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因人而异,教育的结果一定是异质化的,也就是常挂在嘴上的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人才得以成长。
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样子。
2,教育宗旨错误。
这反映在对人才的认知错误,以及人才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什么(人才价值观错误)。
人才按照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来分,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类:天才、专才、通才和庸才。
当下的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通才,也竭力避免庸才,却在拼命压抑天才和专才。
“全面发展”和“补短板”就是阉割天才和专才的两把刀。
3,人才遴选制度错误。
如果说前两个错误有一些隐性,则这个错误是显性的,但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是视而不见。
对于一个国家,既要承接人类全部的既有知识,更要培养创新能力。
但对于受教育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他承接太宽泛的知识领域。
能够把他最喜欢最擅长的领域学到极致,才是正确的培养目的。
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问一问各领域的带头人“你们的事业需要6A中学学业支持吗?”,或者更直接调查大学各专业“有哪个专业需要6A中学学业支持?”没有哪个领域的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学到很高的层次,包括语文数学。
对于个体来说,只有他喜欢的擅长的领域知识才是他力求往深度学习的,其它所有知识都只是辅助知识,是工具,甚至连工具都算不上。
而辅助知识可以通过查手册或协作来解决。
以数学为例:如果你爱好数学,以数学为事业,你学到微积分、群论、数理变换、数论……,都还是基础知识,因为你的“矛头”是指向最前沿的问题,而不是既有知识。
如果你是非数学专业的理科生,假设你今后是全球知名建筑师,数学就只是你的工具,用不着花太大的精力去学习,完全可以等你需要某些工具的时候再去学习(这才是补短板),或者直接查数学手册、组织人协作。
你必须把精力尽可能用在你喜欢的擅长的领域,那才是你的事业,是你一生要走的路。
由钱学森忧虑中国教育谈起
!由钱学森忧虑中国教育谈起 lsss 社会杂谈铁血论坛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包括钱学森、温总理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忧虑。
中国解放以后出成果的绝大多数是解放以前的科学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面领奖的居然都是八十多岁的科学家,年轻人上哪里去了?而解放以后,因为政治运动不断,影响了出人才;问题是,在打倒了四人帮、文革结束已经三十多年以后,中国仍然不能够大量的出人才。
所以,人民的目光不能不转向教育部。
我们不禁要问:教育部这些年来,在忙些个什么?一、大量的增加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把教材的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增加了三倍之多。
结果是中学生只好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大幅度下降,近视眼大幅度增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不断增加,肺活量大幅度下降。
开个玩笑的话,你们再这样下去,空军招飞都非常困难了,因为近视眼太多了。
中学生百分之八十五都是近视眼,世界第一啊。
二、因为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完全没有了,从何谈起还有什么时间去读报纸、看电视新闻、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文艺活动,现在的中学生已经完全没有艺术细胞了,变成了木头呆瓜。
而木头呆瓜,怎么会有头脑搞发明创造呢?我亲爱的前教育部长!更加不用说关心国家大事了。
三、不单是没有艺术细胞,现在的孩子,对于死记硬背的课程,拼命学,因为可以拿分考大学;尤其有意思的是,江苏省秉承教育部的意见:高考物理化学不算分。
天哪,你们教育部首先就否认物理化学的重要性,那么中国的四化大业还有前途吗?人才还能够培养出来吗!你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物理化学都给否认了,你们不是要把四化大业给釜底抽薪吗?即使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也从来都高度重视物理化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啊。
你一个教育部长就可以否认物理化学的重要性了吗!四、对于教育部来说,填鸭式教育很轻松、很容易;但是要搞素质教育是不容易的,是费力气的。
教育部就回避了素质教育,大搞烦琐哲学,压制青年人。
要培养人才,就要素质教育,就要废除老一套的填鸭式教育。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老之问引人深思,促使我们在教育方面寻找出路。
关键词:教育,钱学森,杰出人才,解决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第一、什么是杰出人才钱老说的杰出人才指的是什么?很明显,这里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应该是站在全球角度,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师,而且主要在科研领域,不是政治家,不是企业家,不是社会活动家。
杰出人才的基本特征,钱老的观点在于“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钱老提出此问可见其对中国现状并不满意。
那么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什么?第二、中国的教育现状在中国,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努力学习,小学大初中,初中到高中,然后高考上大学。
更多的人是一种盲目而迷茫的学习,缺少杰出人才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从表面现象分析,中国教育现状存一些现象。
中国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思想文化的缺失。
首先,人虽多,而才少。
人才的根本是教育。
人才又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才的标准不只是知识,还要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等。
而中国的人才结构并不完善,存在这种不完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代教育体制思想的问题。
所谓社会价值取向决定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目前的教育思想是导致中国教育人才不平横的根本原因。
第21课从“钱学森之问”看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小结: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 (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二为”方向 (4) 从基本国情出发发展教育事业。
二、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
任正非:教育,是中国未来和美国竞赛的 唯一筹码!
任正非在5月21日的访谈,诠释了大国之崛 起的风度。但有一件事,却是任正非在之前的 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中,多次呼吁反复强调, 那就是——中国未来要和美国竞赛,一定要通 过教育。
(二)、教育的创业(1956—1966年)
1.新中国头1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高等学校
1965年 学校数
434所
比旧中国 最多时增长
1947年的1.1倍
1965年 在校生数
67.4万人
比旧中国 最多时增长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1432万人
第21课 从“钱学森之问” 看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经验教训
(一)、教育奠基(1949-1956年) 下表是1949-2000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增加到8400万人。根据一个月后的另一项报道,Hale Waihona Puke 学生入学人数实际已 达9260万人。
——摘编自:《从没有这么多人上学》,载《北京周报》(1958年9 月23日) 《第三季度的成果:仍然加速增长》,载《北京周报》 (1958年10月14日
研读:你能发现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问题:入学人数的增长明显有虚报、浮夸的成分
由钱学森之问谈中国教育
由钱学森之问谈中国教育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颜廷禄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
可以说,钱老带着一个遗憾走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教育面对这样一个困境呢?我想值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思。
一方面是“安全责任”这把“锁”牢牢地将学生“锁”在了学校里,使学生成为“笼中之鸟”。
现在的很多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安全”,不得不将学生“封闭起来”,“锁”起来,校外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尤其是校外实践、考察等内容无法实施。
“黑板上栽秧,黑板上打谷”的教育模式无法突破,老师和学生都只会纸上谈兵。
封闭的结果是形成了“桃花源”式的眼界和思维。
试问这样的教育模式怎样培养出优秀人才。
二方面是只注重应试教育,缺少创新型教育。
现在的教育讲究的是“这道题怎么解?此类题怎么答?”,这种教育方式除了应付考试外,毫无用处。
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不少,可中国有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呢?纵观古今,我国历史上有四大发明、地动仪、圆周率等惊天憾世之作,到如今却不如古人咦?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都仅停留在应试教育上,缺少创新型和创造发明性的课程设置,同时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氛围。
高分低能现象早已为大家所共识,有的学生就连每天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更不用说做其他。
钱老在谈到加州理工学院时说:“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
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
钱学深之问,教育改革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教育改革的思考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在如今依旧如晨钟暮鼓,使人振聋发聩。
回顾中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的历史,“钱学森之问”给予了我们新的思考:经过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还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怎样开展教育改革,我们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现状;教育改革著名的爱国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逝世已有五年,但他留下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如今依旧如晨钟暮鼓,使人振聋发聩。
钱学森先生的疑问,直击我国教育的咽喉,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也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钱先生曾不无感慨的说过,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确实,无论是从道德修养上,还是从学术成果上,如今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有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这个问题,钱先生自己也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不如让我们看看中国如今的教育现状。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
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
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中国的教育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
现有教育发展模式僵化腐朽,基础教育主抓考试分数,评估重点是考试成绩,高等教育主抓招生人数,评估重点是是否取得毕业证。
应试教育使所谓得优秀学生人才都难逃“书呆子”的结果。
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大学功利化,学术腐败……这一个个的问题依旧层出不穷。
“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Junl f i nn d ct n l d ns ai ntue o ra a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t nIsi t o L o igE u a oa miir o i A t t
Vo. N . 1 9 o4 2
J l 0 2 uy2 1
一
、
今 , 国现代教 育 的发展 已逾 百年 。从 17年 重新 恢 中 97
20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复全 国统 一高 考制度 至今 , 05 中国 当代 教育 的改 革 已经
时 , 老 曾发 出这 样 的感慨 : 钱 回过头 来看 , 么多 年 培 有3余年。 这 0 应当说 , 0 积3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经验 , 我
“ 钱学森 之 问” 中国教 育 的启示 对
游 庆 军
(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 辽宁 盘锦 14 1 ) 2 0 0
[ 图分 类 号】 G 0 0 2 中 4 ・ 1 “ 学 森之 问” 由来 钱 的
[ 文献 标识 码] A
[ 编号] 17 — 0 2 2 1 )4 0 0 — 2 文章 6 2 6 0 (O 2 0 — 17 0
设进 程难 以突破 的瓶颈 。 究其 原 因 , 中国教育 重视共 性 而忽视 学生 的个 性
1 日的一封 公开 信 。安徽 高校 的 1位 教授 联合 《 安 培养 , 1 1 新 无视 学 生创造 力成 长 中最重要 成分 —— 兴趣 的 晚报 》 给新 任教 育部 部长 袁贵 仁及 全 国教 育界 发 出一 培养 。 中 国 , 堂 纪律要 井然 有序 , 在 课 保持 安静 。 课 上
美 诺 贝尔 奖 的人 才 ? 什 么杨 振 宁 、 远 哲 、 政 道 、 为 李 李 朱 应 付美 国二 年级 的数 学课程 。 国小 学二 年级就 开始
钱学森之问谈中国教育
从“钱学森之问”谈中国当代教育之发展“为何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顶尖人才?“,这一问,是如此的一针见血。
泱泱十三亿大国,竟能出现如此情形,从概率论来讲是极不正常的。
我们本科大学生、硕士研究生人数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我们应引以为荣,还是另有缘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顶尖人才的流产?人才的培养在于知识的积累,需从小做起。
这里提到的知识是干净的,无功利的,而现实情况又怎样呢?“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于当今社会是如此响亮,也正是这种态度,孩子们被重重大山压迫,兴趣何存?武汉最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些学生家长为上幼儿园的孩子制造名牌,其上有家长官职、收入等类似招摇的信息以保证老师给与关注。
这种氛围下的孩子将会怎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反思吗?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有太多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可思议,有一部分人为了考取什么证书以便获得什么职位,有很少一部分人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
学习目的是造成顶尖人才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起一些外民族,比如说犹太民族,这一点我们落后很多年有些外国人对我们的教育体系给出了如此评价:“中国的教育只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做题机器,而他们从不关心真理与道德。
据说有这样一类学校,全封闭管理,学生高三时每月的试卷能达到300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畸形?而这样的学校因清华、北大的高录取率而被社会认可,吸引着众多其他学校来借鉴、学习。
尽管我们都知道它的弊端,但为何这类学校还在如火如荼的办下去?我想是我们的评估体系出了问题。
大学招生条件仅仅局限于分数。
分数便成了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因素。
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孩子会学到什么?应试技巧、作弊、错误的思想。
孩子们也不会谈考试之外的东西,即使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会对他说:“高考又不考,不用去想。
”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想便被束缚住了。
在这种氛围下,顶尖人才就很难被发现了。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堤,与之俱黑。
大学教育又能怎样?大学生为何贬值?研究生又能怎样?蚁族是近来出现的一个名词。
从“钱学森之问”中寻思中国高等教育
6 1 0 0 0 0 )
育
关键 词 : 高 等教 育 “ 钱学森之 问” 正 义之 风 本 分 教 综合 素质
一
、
兴“ 正义之风” 。 止“ 邪恶之风”
错误不可怕 , 可 怕 的 是 不 求 改 进 。究 其 原 因 , 不 是 习 于 怠 惰, 而 是恐 于 对 传 统 权 威 发 起 挑 战 , 只好 安 于 现 状 , 对 于 外 部 批评 、 指责或是视而不见 , 或是 圆滑搪塞 , 或 是 指 责 批 评 的 人 多事 生非 , 或 是 揭 露 批 评 的 人 的 不 是 以掩 饰 自身 的不 是 , 此 种 种 怪 象 给 邪 恶 之 风 的滋 生 提 供 了 土 壤 。 就 目前 而 言 , 无 论 一 个 人 的行为有多糟糕 , 只要 不 违 反 法 律 , 国家就不会 干涉 , 只 要 不损 害他 人 的切 身 利 益 , 他人便不会干涉 , 于 是 在 法 律 的 漏 洞 之处 。 在道德的薄弱环节之处 , 这 些 心 存 侥 幸 的 狂 妄 之 徒 便 有 了用 武 之 地 , 这是 明 知有 过 而不 改 。 更 为痛 心 的是 对 过 错 的 麻 木不 仁 , 即 对 所 犯 错 误 的无 意 识 。 如 我 国 的 出 国旅 游 者 、 公 共 场 合 的 活 动 者 的种 种 肆 无 忌 惮 的 “ 劣迹” , 如 果 这 些 人 对 这 些 “ 劣迹” 有 一丝 敏 锐 度 的话 , 那么他们的行为定会有所收敛 , 问 题 是 他 们 的意 识 中 并 无 道 德 标 准 . 于是这些 “ 劣迹 ” 在 他 们 眼 中并 非 无 德 , 只是天性使然。 高 校 作 为 思 想 革 新 的 前 沿 阵地 , 理应承担起 “ 风气改 良” 的重 责 , 一方面要宣扬正义之风 , 另一 方 面 要 在 全 社 会 营 造 谴 责不 正之 风 的长 效 氛 围 .对 于前 者工 作 ,各 部 门 已 有 诸 多 行 动. 而 更 为 重 要 的 后 者 工 作 却 有 诸 多 不 足 。“ 正 义 感 不 仅 是 一 种 公 正 的意 识 , 更是笃行公正 、 并 竭 尽 全力 维 护 公 正 的 一 种 意 志、 信念与勇气 , 并通过相应 的 、 持 续 的行 动 得 以 确 证 ” 。 Ⅲ正 义 可 以 战胜 邪 恶 。如 果 在 全 社 会 兴 起 对 邪 恶 的谴 责 之 风 则 可 让邪恶无处藏身 , 让 不 义 无 地 自容 。不 触 犯 法 律 则 不 管 , 不 触 犯 利 益 则 不言 ,这 种 心 态 与 处 事模 式 无 外 乎 是 对诸 多 不 义 之 举 的 包庇 与纵 容 。 全 社会 应 兴 起 谴 责 不 义 之 风 的 氛 围 , 让 心 存 系、 种子、 花 的 特 征 属 于 较 浅 层 次 的 内容 , 而 比 较 双 子 叶 植 物 和单 子 叶植 物 则 是 较 深 层 次 的 内 容 ; ( 3 )问 题 要 难 易 适 当 , 不 问学生都会和都 不会的问题 ; ( 4 ) 问 题 要 清 楚 明确 , 不 问 所 有 学生 都 不 懂 的 问题 。 2 . 2 采取 必要 的 小 组合 作 方 式
“钱学森之问”视阈下的中国教育
2 1 0 0 9 8 )
问题 : 为 什 么 我 们 的 学校 总 是培 养 不 出 杰 出人 才?这 个 问题 就
是 “ 钱 学 森 之 问” 。“ 钱 学 森之 问” 反 映 了 中国教 育存 在 的 一 些
入管制壁垒很高 , 大 批 的社 会 资 金很 难 进 入 到 教 育 领 域 , 国外 优 质 品牌 的 大学 资 源 更 是 难 以进 入 ,形 成 不 了 良性 的竞 争 格
、
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1 3 。 “ 钱学森之问” 至少有三层 意思 。 或者说 , “ 钱 学森之问” 不 是一 问, 至少是三问] 2 3 : 其一 , “ 关 于 杰 出人 才 之 问 ” 。“ 为 什 么 我 们 的学 校 总 是 培
传统教育方法 中, 教 师 仅仅 关 注 知 识 的 传 授 和 积 累 , 缺乏 抽象思维的引导 。 没 能 把 现 代信 息 技 术 引 入 教 学 中 。 无论 是 电 子 计 算 机 教 育 还 是 人 工 智 能 的专 家 系 统 ,都 没 得 到 普及 和应 用。 钱老认为 : “ 抽 象 思 维 教 育 要 尽 早 引 入 学校 教育 系统 中 , 首 先 可 以 有 效 补 救 我 国 传 统 思 维 缺 失 这 一 弊 病 ,抽 象 思维 以 逻 辑 思 维 为基 础 , 强 调 事 物 之 间 的 相互 关 系 , 可 以有 效 帮助 我们 通过概念 、 范 畴、 判断 、 推 理 等 思 维 形 式 达 到 对 具 体 对 象 本 质 特点或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 ,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 ” 。抽 象 思 维 主要 包括 演 绎 和 归 纳 两 种 方 法 . 二者的结合 , 有 助 于 人 们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 形成概念并发现新知。 ( 四) 人 文 科 学 与 自然 科 学 的 分 离。 过 分 强 调 知 识 的 分 化 和 教 育 的分 科 而 忽视 教 育 的 整 体 性 是 摆 着 中 国 教 育 面 前 的 一 个 重 要 问题 ,一 定 程 度 上 导 致 了 自 然 科 学 知 识 与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知 识 脱 节 、科 学精 神 与 人 文 精 神 分离。 这两种知识 、 精 神 都是 对 人 才 的培 育 且 不 该 分 离 的 重 要 法 宝 ,培 养 人 严 密 的 科 学 思 维 方 式 和 实 事 求 是 的科 学 态 度 是 自然 科 学 知识 的 作 用 。 培养人 的情感 、 想象力 、 人 文 关 怀 及 主 体 意 识 是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知 识 的功 能 。 正 如 爱 因 斯 坦 所 说 : “ 理
_钱学森之问_拷问中国教育现状
“钱学森之问” 拷问中国教育现状
◎文·阙明坤 一代科学巨星钱学森的陨落, 除了留 给国人无尽的缅怀之外, 也引发我们进行 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 “ 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句诘问, 成为钱学 森留给中国教育界一个待解难题。 近日, 由 安徽11名教授联名发出的一封公开信, 更 是呼吁早日求得 “钱学森之问” 的答案。 其实, 从钱学森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 思想观, 以及钱学森自身的成长成才的经 历中, 我们可以隐隐找到打开这一难题的 钥匙。 首先, 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 创新的土壤、 创新的氛围、 创新的文化, 而 当前我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正紧缺这 样一种鼓励创新、 鼓励怀疑、 敢为人先的 文化氛围。 钱学森多次称赞自己在美国加 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到加州理工 “ 学院, 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他回忆道, 。 当时, 加州理工学院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 个校园, 整个学校的精神就是创新。 在这 里, 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说别 人没有说过的话。 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 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 可以向权威们挑 战。 钱学森说, 所有在那里学习过的人都 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 知道不创新不行。 不随大流, 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 做 别人不敢做的……正是这种创新氛围成 就了钱学森的伟大事业。 而再对比今日我 国大学之现状, 有多少高校建立起宽松、 民主、 平等的学术氛围?又有多少学府真 正把创新作为自己的旗帜, 把创新的理念 融入办学之中?正如钱学森所说的, 大 “ 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 学术讨论活跃不起 来。 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这确实 值得反思。 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症就是 灌输, 学生没有问题, 没有疑惑, 因为答 案都是现成的, 你只需要记住就可。 西方 教育则正好相反, 注重启蒙学生的自我思 考, 从无数问题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哈佛 大学的一句名言就是: 教育的目标是使 “ 学生始终处于问题之中” 教育家托兰斯 。 认为, 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 种 “易起反应” 的环境。 因此, 为学生提供 创新的土壤、 阳光、 水分和空气至为重要。 没有一种, 创新型 杰出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其次, 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 创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 理、 文、 工兼 收并蓄。 而在以分数论英雄、 应试教育依 然盛行的今天, 这一点很难做到。 科学和 人文是一面硬币的两面, 缺乏人文内涵的 科技教育, 往往使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片面 狭窄。 科学、 人文与艺术的融合是人自身 发展的内在要求, 符合人文、 社会和自然 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 钱学森一生兴趣广 泛, 知识面很宽, 他不仅是科学大师, 而且 在音乐、 绘画、 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 诣。 艺术的熏陶锻炼了他的思维, 开阔了 他的思路, 对于他的发明创造具有不可替 代的意义。 但目前, 大学在科学教育和人 文艺术教育结合方面做得并不理想, 重 “ 理轻文, 技术至上” 教育功利主义” 、 “ 的现 象大量存在,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健全 和全面发展。 此外, 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 流的师资、 一流的教学、 科学的人才评价 标准, 而这些方面, 对比当前我国人才培 养状况, 与之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钱学森 的成才道路上, 他的恩师、 世界力学大师 冯·卡门功不可没。 卡门的教学方法很独 特, 重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钱学 森师从冯·卡门, 受益匪浅。 目前, 我国这 样优秀的教师实在少之又少。 放眼望去, 、 许多名牌大学教授不上讲台忙 “走穴” 当 老板, 潜心教书育人的能有几个?近年来 闹得沸沸扬扬的 “择校热” 其实质就是优 质教育资源、 优秀师资队伍的匮乏。 钱老针对现行教育制度曾说过: 现 “ 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 老师教到什么 程度,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这样的教育是 不行的, 教材不是主要的, 主要是教师。 ” 只有当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 方法, 改变评价眼光, “一个模子” 不用 培 养人才时, 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才会把 学习当成享受, 而不是负担。 也只有在这 样宽松、 愉快的教学情境中, 才可能培养 出具有想象力、 创造力的杰出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大师钱学森带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离开了这个世界。
的确,钱老时期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培养出过一个像钱老等一批巨人一般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不好吗?明显不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相比钱老们以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那这是又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
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但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文化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影响依然还在,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钱老所说的问题——我们国家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种思想是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了今日教育的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结果。
像我们对于“读死书,死读书”感触很深,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看你学习的好与坏都是从你的考试成绩
来看,换言之,无论你是否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的考试成绩好,那么你在别人的心中就是个有前途的人!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学习有用的知识,而是考高分,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见老师说给我们什么什么是重点,而这些重点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看以前的考试考过没有,如果以前有考试考过,哪怕是个鸡肋的知识也是重点,只要你记住了考试的时候得分了就对了,至于你会不用这个知识那些都是不重要的。
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那些真正有用而考试很少考或者不考的知识却被清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试问在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培养出钱老所说的创新人才吗?不可能,培养出来全是书呆子!书呆子会创新?简直是个笑话!
钱老说要创新,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之事。
其实从钱老说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钱老说的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问题。
现在的这种“死”的教学方式和钱老所说的创新是完全相背离的!钱老所说的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活”!
看看我们国家每年中考、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不计其数,可是这些高分尖子为什么很少有人成为真正杰出的人才呢,原因很简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死”方法培育出来的都是书呆子,这些书呆子纵你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何用?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一项视考高分为最终目标
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导致了我国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看看
今日的初中生、高中生,满满一课桌的书,一沓厚厚的作业本,一副厚厚的眼睛片这些都是当今校园的特色。
也难怪说现在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都是被逼出来的!
中国要想培养钱老所说的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
方式!彻底的将现在的教育方式来一次改革!将“死”变为“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活”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做贡献!如果我们国家还依然还一味的只看分数不看实际的话,那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很可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等等,古人的教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而且这些精神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呼唤和推动社会责任意识的普遍回归和雄起,同时要呼唤和推动社会诚信的回归和勃兴。
如果包括教授在内的知识分子甘愿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那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诚信就会回到中国的大学和知识界,就会影响到文化界,影响到全中国。
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诚信,就会有对知识和学问的真诚,就会有探求真理和维护真理的勇气,就会不断涌现出杰出的人才。
构建和营造有利于产生杰出人才的教育制度、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缔造一个新时代是最迫切的需要。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