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学森之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钱学森晚年曾不止一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钱学森之问,更是钱学森之忧,虽然沉重,但是却不容我们回避。钱老提出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创新型人才,那么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那?原因很多:学校、老师、家长、政府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归根结底是教育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钱学森之问,很多人都把矛头对准高等教育,这是有失偏颇的。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小做起,只有打好基础,以后才能够茁壮成长。
自古以来中国家长就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直到今天,我国仍然存在违背儿童成长规律,过度开发儿童潜力的现象。他们让儿童参加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班、奥数班、艺术班等,他们本意是开发孩子智力,促进孩子成为“神通”,但是由于他们不懂的儿童成长规律,他们的做法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性和兴趣,而兴趣是创新的最强动力。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并没有兴趣,甚至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深的厌恶,但是他们享受取得成功后给自己带来的荣誉,而不是这些兴趣班本身对它的吸引力。就拿奥数竞赛来说吧,现在所谓的奥数竞赛实质上是在扼杀数学思维,他们以做难题为荣,这与奥术本身奥义可是大相径庭的。奥数本身追求的是一种独特思考途径,来自对基础知识独特见解,并不是如今的先记大堆定理,再将其转换书写,他们对于知识已经丧失了初次见面的疑惑和兴趣,只剩下对于知识的麻木,对知识毫无感觉,并逐渐变为一台机器。据某科研数据显示,中国人的数据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但是他们的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而创新能力排名世界倒数第五,这些都和儿童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学生的基础教育也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广并且实施。相反,“应试教育”在我国却是根深蒂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并没有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特需求的具体的人,而是采用机械化批量生产,将所有学生按照一个模式去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兴趣和爱好是进行创新的最强动力。应试教育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是赤裸裸的知识,没有对知识的感觉和感悟,而是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
个“标准答案”,谁违背了这些“标准答案”,谁就永世不得翻身,学生违
背了这些“标准答案”就不能取的好成绩,不能够读一所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一个只会记忆会运用的工具,难以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只会模仿也善于模仿,而没有自己的灵魂。这种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国学生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不勇于挑战权威。这些学生已经丧失了对于知识的感觉、感悟能力。知识只有用心慢慢琢磨体会后才是自己的,才能够用来进行后续的创新工作,因此他们根本就不可能进行创新,只能够进行简单的模仿。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基础教育发展,为了创新工作的展开,我认为应该在尊重教育的前提下,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取缔应试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具体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儿童的“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们。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上都能以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来要求自己,让学生的身心、思想都能得以解放,让学生不再为框框条条的标准所束缚,不再对学习心存畏惧,不再对标新立异视若畏途。那时,我们的学生们对学习充满向往,对知识充满渴求,神思飞扬,激情勃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更强,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正式启动。
“钱学森之问”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我国人才培养之忧,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界,也不能只靠政府的努力,而需要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和支持,用实践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