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学生自负与自卑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大学生自负与自卑问题

学校:长春理工大学

院系:外国语学院

学号:141012106

姓名:张煜

解析大学生自负与自卑问题

摘要:高校大学生由于自我认识偏差产生了自卑和自负两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择业就业,通过不断开展健康教育,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

一、自负与自卑心理关系辨析

自负就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其后果就是无道理的看贬了别人自卑就是过低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其后果就是无道理的看贬了自己自负是虚假的自信,欺骗自己是一个有自信的人,用自圆其说的方式向别人和自己表达自己是很成功的有能力和力量的人,自卑的人只看见别人的成功,因为他已经在在自卑的领域,已经处在自卑的状态,他们看不到‘自己’,当然只看到‘别人’-自信的人;而自信的人只看见不自信的人因为他已经在在自信的领域,已经处在自信的状态,他们看不到‘自己’,当然只看到‘别人’-自卑的人。当人类向外求真相,永远都找不到,因为唯一的真相是对内的自卑和自负心理同为个体心理不健康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二者除了在内容和表现上具有对立的关系外,还具有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因性

自卑与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具有同一性。二者都源自大学生自我评价偏差。自我评价偏差是指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大学,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确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作为被观察者的“我”(me),另一个则是作为观察者的“我”也就是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分化和矛盾斗争。这种分化和矛盾直接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表现出两种评价: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过低自我评价意识状态的大学生,他们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心理体验。而处于过高的自我评价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

2.转化性

自卑和自负心理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上,并相互转化。自负一定情况下成为自卑的一种扭曲的表现形式。应对自卑的方式有扭曲、否定和选择性不注意。扭曲的实质是将实际存在的信息加以歪曲以达到一种暂时心理平衡。自卑者常见的扭曲信息的形式为自负。在言行举止间故意要凌驾他人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自卑。这种形式可以使人在短期内有效的降低紧张和焦虑,但久而久之,自卑感越来越重。自负在一定情况下会导致自卑。因为自负的大学生存在争强好胜,清高自傲,自我夸耀,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感受而忽视他人的表现。一旦他们不断地经受失败,忍受挫折,较强的自尊心常常与失败后的现实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自尊心丧失,而变成了一个自卑者。

3.负面性

自卑与自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都会成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自卑与自负往往给学生带来几方面的危害:影响人际交往,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强化了学生生切实摆正自己的位置,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帮助,既不夸大他们的优点,也不否认他们的缺点,使他们逐渐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从而赢得别人的接纳。

二、大学生自负与自卑的心理表现

1.学习中出现自卑与自负心理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步伐加大,大学生头上的“天之骄子”的光环已逐渐褪色。尽管如此,在校大学生在中学仍以出类拔萃者居多,来到大学后发现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就业压力

等方面难以适应。尤其是对一些志向远大,立志考研,而心理承受能力又相对较差的同学来说,遇到困难和挫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甚至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他们难免会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又具有自负的心态。他们将自己与其他学生比较,认为自己在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前景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又具有强烈的自负感。

2.人际交往中出现自卑与自负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大学生由于贫困或自我表现能力所限,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自视甚低,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弥散性,这种心理常常使人感到自惭形秽,处处不如人,因而在交往时过于拘谨,缺乏自信,畏首畏尾。在社交场合,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如果受到耻笑和侮辱,更是消极回避,忍气吞声。自卑者往往压抑自身能量的释放,消极等待别人的亲近,致使交往机会擦肩而过。

3.择业就业过程中出现自卑与自负心理

部分专业和“双困”毕业生,在求职中存在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过低地估价自己,缺乏自信和勇气,当屡遭挫折后,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表现为焦虑、紧张、暴燥、抑郁、悲观等不同情绪反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具备了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与评价能力,因此,在求职中存在严重的自傲、自负心理。但实际上,他们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特别是职业潜能、职业兴趣的真正指向、自己的个性较为适合哪些职业,没有进行过认真科学的分析与鉴定,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对未来事业期待值过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从不给自己合理定位,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时,便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沉重打击,情绪一落千丈,最终导致与机会擦肩而过。

三、大学生自负与自卑产生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以及家庭背景是大学生产生自负与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过于溺爱和过于苛刻会造成大学生心理的变化。过高的期望会造成大学生心理自卑,达不到家长与预期望会使他们心理产生变化。

2.社会原因

社会中的各种压力,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一旦当某种压力过大比就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问题,会让他们给对自己的看法改变。包括自我膨胀或者自我贬低这就会使大学生产生各种问题。

三、消除大学生自卑与自负心理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发放心理教育专题教材,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组织心理学教师巡回宣讲心理常识以及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载体开辟心理保健栏目,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大学生认识自身,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及心理信箱。高校可以开展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理,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实现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