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名词解释

真理的客观性名词解释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地反映,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名词解释真理的客观性

名词解释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本质上不受主观性影响,而且它应该以相同的方式适用于任何人,
任何地点,任何时间。
客观性涉及真理,以及它是如何成为真理的认识,搞清楚真理的认知,以及如何确定的客观。
真理的客观性不同于主观性,它不受个人主观偏见的影响而客观地存在,而且无论谁怎么想,任何人或物都不能改变它。
客观性是指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等,
存在的一种特定真理或本质不受任何主观偏见影响的特征,但受到客观规律的影响的状态。
因此,真理的客观性是它能用同一方式适用于任何人或任何物的一种特殊性。
这意味着,
无论谁怎样理解它,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使用范围总是一致的。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出认识
无论客观主观,物质和意识都无法扭曲真理,因为它是固定的,无论何处,它总是不变的。
真理的客观性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它给了我们更好地获知真理或主张某一事实的能力,根据此客观性,我们可以更精确地表达我们所理解到的真理。
最后,它也提醒我们,
无论我们怎样想,觉得,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而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去搜索它,从而使我们
有能力精确表达它。
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真理的客观本质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①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检验手段的客观性。
具有客观性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手段。
真理的辨证本性是指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一、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相对真理)的定义
真理绝对性,亦称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具有确定性和无条件性。
包括:①真理内容的客观性;②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具有近似性和有条件性。
包括:①真理内容的近似性;②具体真理的有限性。
二、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
1、相互依存。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
从是否符合客观对象的角度看,真理是符合客观对象的,具有绝对性;从符合客观对象程度的角度看,
真理只能近似地符合客观对象,具有相对性。
2、相互渗透。
绝对性与相对性在具体真理中相互渗透。
①真理绝对性存在于具有相对性的具体真理之中;②具有相对性的具体真理同时蕴涵着真理绝对性。
3、辩证转化。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①真理的内容越来越精确;②真理的发展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真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辨析

真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辨析真理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但对于真理的本质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和情感之外;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张真理是主观的,因人而异。
那么,真理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呢?本文将对真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进行辨析。
首先,客观性的观点认为真理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和情感之外的客观存在。
他们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规律。
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认识、发现这种客观存在的真理。
比如,科学研究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数学中的公理和定理,都被视为客观存在的真理。
这些真理不受个体意识和情感的左右,不论是否有人相信,其本身都是不可改变的。
客观性的观点主张,真理的发现和认识是通过人类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得出的客观结论。
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用于发现和认识真理,但并不影响真理的存在和性质。
然而,主观性的观点则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
他们认为,真理是建立在人的意识和情感之上的,不同的人由于各自的主观经验和知识背景,会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真理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认识和理解都有其独特性。
主观性的观点主张,真理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人类主观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能通过客观的方法和手段来统一,而是要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在这两种观点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真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表现为真理是独立于个体意识和情感之外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本身的性质和规律;而主观性则表现为真理的认识和理解是人类主观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认知存在差异。
客观性和主观性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客观性的方法和手段来发现和认识真理,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主观性的差异,才能达到更全面、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真理的客观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 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 与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都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 真理是思想内容客观性和真理形式主观 性的统一
真理的一元性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 真理只有一个, 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 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客观性
国经091班8组 组长 王 可 组员 陈 也 黎淑贤 张晨雪 魏居庆
什么是真理?
•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一词是一个外来语, truth的中文翻译。truth一词的意思是真相、 真理一词是一个外来语,是truth的中文翻译。truth一词的意思是真相、事 的中文翻译 一词的意思是真相 实或真正的事实,涉及这个词的,都与事实有关,所以真理本质上是以事实 实或真正的事实,涉及这个词的,都与事实有关, 的真相为基础的。 的真相为基础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地球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 四季更替,生老病死·····
真相只有一个!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辨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否违反了真 理的客观性?
• (1)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人们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 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 一个。因此,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 差别性。 •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 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 (3)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什么是真理?
人们对于客观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正确认识 客观 正确 理解:客观、正确
真理的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的一致性
人脑() { cin>>客观事物; 认识=处理(客观事物); = } if(认识=客观”的主体应该是社会而不是个体, “有用即是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 是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 正确理解“有用即是真理” 正确理解“有用即是真理” 应该受到批判吗? 2、“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长远的而不是 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 的。 3、“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 单一的。 4、“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 生产力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对特定的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 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变化 【特定的客体+与其一致的认识→此认识必是 唯一的】
有用即真理吗?
真理有用,并非有用即真理
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是普遍适用的,不受地域、民族或个人的限制。
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一、真理的概念及特征真理是指描述现实的陈述或命题,符合事实的陈述或命题,可以被证明是正确的陈述或命题。
真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可证性等特征。
1.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人们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真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
2.普遍性。
真理是普遍适用的,不受地域、民族或个人的限制。
真理适用于所有人、所有地方、所有时代。
3.稳定性。
真理是稳定的,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
真理是经过验证的,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4.一致性。
真理是一致的,不会与其他真理相矛盾。
真理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不会相互排斥。
5.可证性。
真理是可以被证明的,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科学方法等方式来验证。
真理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有依据的。
二、真理的判定标准真理的判定标准是指判断一个命题是否真实的标准。
真理的判定标准主要有三种:经验判定、逻辑判定和实践判定。
1.经验判定。
经验判定是指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实验验证等方式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真实。
经验判定的优点是直观、可靠,但其局限性在于一些命题并不能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得出。
2.逻辑判定。
逻辑判定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推理等方式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真实。
逻辑判定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推理来判断一些不可直接观察的命题,但其局限性在于推理的正确性需要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
3.实践判定。
实践判定是指通过实践、经验等方式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真实。
实践判定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一个命题的正确性,但其局限性在于有些命题并不能通过实践来验证。
三、真理与认识的关系真理与认识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认识就没有真理。
认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是真理的基础和前提。
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寻求真理,对于真理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
其中,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
首先,我们来探讨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指的是独立于主体意识的存在,独立于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的真理是与事实相符合的,可以通过实证、验证或者通过共同的经验得到确认。
比如,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人们是否相信,地球仍然存在并保持其圆形的形状。
然而,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完全客观地认识和表达真理。
我们作为主体,受限于感觉、理性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等因素,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总是受到主观的影响。
这就引出了真理的主观性。
主观性指的是个体的主观心理、价值观念、经验等对真理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背景,这使得我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同一幅画作或一首音乐,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解读。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历是不同的,他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和理解也因此不同。
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基础,真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才能被认可。
但是,在我们认识和理解真理的过程中,主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这种多元化的观点促进了真理的多维度的呈现。
当然,在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主观性可能导致偏见和误解。
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对于真理的评判容易受个人意愿、利益和偏见的影响,从而使真相片面失真,无法真实反映客观事实。
其次,客观性要求我们通过科学方法和严谨的推理进行证实,而主观性则追求个人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这两种方法的运用,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恰当地结合客观性和主观性,可以更好地逼近真理。
总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一个复杂而又互相关联的问题。
客观事实构成了真理的基石,而主观因素则使真理丰富多样、多维度。
在认识与表达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因素,以求真理的更好领悟和理解。
如何认识真理

古代中国
“天圆地方”
地球是圆的,宇宙 是无限的
西方宗教
地心说
哥白尼的日心说
2.人类认识的本性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 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 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 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于事 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 限的、不完全的。两方面含义: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性的、有限的。真理 能够反映的客观对象收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 及认识能力的限制。
1.
值得注意的是,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并不 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在实际中 我们反对思想僵化,一尘不变的生搬马克思主 义的绝对主义表现。 同时也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相对主义表现。
2.
唯物辩证法在真理问题上的体现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 度来看,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 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 有相对性和绝对性。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 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 对性的真理之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发展中,这是真 理发展的规律。(动态)
“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 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 的真理性,无数的相对的真理之和 就是绝对的理。 ——毛泽东
《画杨梅》 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 的主观认识也会不同,但这些认识不一定都是真 理,就像杨梅的形状不会因为视角不同而改变, 真理同样也不会因为人们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而 发生变化。
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

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
真理又叫真理性的认识,是一种认识而已,不是事物本身。
真理始终是一种认识,认
识本身就是形式主观,内容客观,来源于现实中,或现实中有原型。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内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也就是来源于实践,又通过实践
来检验,所以是客观的。
真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恰当充分反映。
真理具备客观性,凡真理都就
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存有两层含义:一个就是指真理的内容就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迁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道真理本身就是客观
事物,也不是说道没主观形式,而是说道以客观事物为重新认识对象。
另一个就是指真理
的标准就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课堂教学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宣称重新认识的内容源自客观实际又合乎客观实际。
事物及其规律
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重新认识范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客观的。
第八讲 讲稿 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第八讲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㈠真理及其客观性㈡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㈢真理与谬误二、真理的检验标准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自学)㈠价值及其特性㈡价值评价及其特点㈢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㈣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㈠真理及其客观性⒈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
注意:真理既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也不等于人的主观认识,而是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
即主体只有达到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获得真理;否则,是不会获得真理的。
思考:真理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观中的唯物主义)这是真理首要的、最根本的属性。
即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或说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⑴为什么真理具有客观性?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日心说、马克思主义)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等于坚持了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
●思考:真理有阶级性吗?⑵真理是一元的,没有阶级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或说它不因任何阶级、集团和个人的意志、愿望、要求等主观条件为转移。
(关于中国革命成功道路的真理只有一个)所以,真理是一元的,没有阶级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注意:在真理观上不要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⒊唯心主义的真理观⑴基本观点: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也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不承认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把真理说成纯粹是意识本身的产物。
⑵基本派别: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⒋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基本观点是:能够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而且提出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正确观点。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Hi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关注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虽然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仍有客观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具有客观性。
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把真理称为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者往往宣扬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一种是马赫主义者把真理看成纯粹的“思想形式”,而且主张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另一种是实用主义者简单地将有用的认识都看成真理,宣扬“有用即真理”,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但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最终应当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即在同一个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正确的只有一个,反对“多元真理观”。
重要考点,注意理解真理观上的唯心主义:往往夸大真理的主观形式,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三方面的涵义:一是从真理的内容来看,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二是从人类的认识本性来看,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三是从真理的发展趋势来看,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相对性的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一种让人灵魂动容的感受。
它可以从当下抽象到未来,由内而外,从动到静,历久弥新,让人充满生活的激情和力量。
实际上,真理是什么?真理是一种能够让人们准确反映和理解客观现实的观念或理论。
它是一种持久的观点,可以把人们引入一个虚拟的客观世界,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公平、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真理是一种固有的、超越主观的客观实质,它是一种共同的、普遍的客观规律,它可以被个体或组织发现、传播、接受、认可和使用,从而形成一种客观性。
它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艺术、宗教、科学等各个不同领域中,形成一种可以被认可的客观事实,这种客观性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客观现实。
实际上,一般人对真理客观性有着诸多的认识,他们认为真理是一种独立于主观的、客观的实体,它是具有固定性和普遍性的,无法被主观意志的某种情感或动机所改变。
这就意味着,即使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也不能改变真理的客观性。
不仅如此,真理的客观性还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因主观影响而做出欠缺公正性的决策或行为。
当有一股主观情绪推动人们去做出错误的决定时,真理的客观性则可以有效地起到“启发”作用,让人们了解到他们所做的决定是否真的正确。
通过这样的“启发”,人们才能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正确分析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和行动。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为真理的客观性也可以促进客观思维和客观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社会更加客观地对待社会各个方面及其相关问题,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
客观思维可以把人们带入一种客观的逻辑,让他们可以根据事实和客观事实,正确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之,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观念,它超越了主观的情绪,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的可认可的事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客观事实,更加客观地看待世界,更加客观地做出决定。
它的存在可以帮助人们努力追求真理,改善自身的客观思维,把他们引入一个公正的、客观的世界,实现人类的理想未来。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多元的
第三: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
(A) 批 判:
举 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 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 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
• 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 于
要害
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 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
有用的就是真理
(B)更 正
真理是有用的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
唯心主义 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
第四: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 一元论
真理是客观的,其客观内容也是客观的
真理是一元的
对于同一事物,真理只有一个, 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变化而改变
• 多元论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 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的客观性
市场营销 袁炜 63号
第一:真理的含义
真理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例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地球围着太阳公转
外部的
真理的客观性在于:
客观世界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与认识对象的本质 与规律是一致的
3、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 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 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 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 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 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
下列对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

下列对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 真理是主观的,不同的人的真理观不尽相同
C. 人们只能追求真理,不可能真正地把握真理
D. 真理是多元的,符合客观的认识不是唯一的
答案:
A
分析:
A正确,关于对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错误,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错误,人们能真正地把握真理;
D错误,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故选:A。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此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区分基本概念: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 )

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 )
题目: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 )
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
答案: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解析: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认为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因此,凡真理都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
真理又叫真理性的认识,是一种认识而已,不是事物本身。
真理始终是一种认识,认
识本身就是形式主观,内容客观,来源于现实中,或现实中有原型。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内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也就是来源于实践,又通过实践
来检验,所以是客观的。
真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恰当充分反映。
真理具备客观性,凡真理都就
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存有两层含义:一个就是指真理的内容就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迁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道真理本身就是客观
事物,也不是说道没主观形式,而是说道以客观事物为重新认识对象。
另一个就是指真理
的标准就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课堂教学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宣称重新认识的内容源自客观实际又合乎客观实际。
事物及其规律
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重新认识范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客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真理客观性的研究1.列宁选集2 ,3 版,第2 卷,81 —82 页,人民出版社,19952.李校利《“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一期3.蔡英田,《真理观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三期4.章士嵘等编写,《认识论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705.刘延勃等主编,《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4996.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527.肖明主编,《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1698.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3529.薛志亮,《“客观真理说”应该被放弃吗?》,《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一期10.肖中舟,《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之理由探析》,《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二期11.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31112.王智,《真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江汉论坛》,1995年第十一期13.程明华,《“客观真理”非议》,《求索》,1995第六期14.李校利《“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等同论批判》,《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一期15.孔国保《“客观真理”的提法不妥当——兼与孟德佩徐忠民两同志商榷》,《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二期16.张炳奎,《关于真理的客观性》,《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十一期17.封来贵,《论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及其统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二期18.王庆原,《论真理形式的客观性》,《江汉论坛》,2006年第二期19.刘英,《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性辨析》,《呼兰师专学报》,2002年第三期20.王之波,《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十期21.李校利,《对“真理客观性”观点的辨析》,《鄂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22.李校利,《对“真理客观性”观点的几点质疑》,《丽水师专学报》,1997年6月23.郑颖贞,《对真理客观性的再认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8月24.唐桂丽,《对真理客观性追问的追问》,《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二期25.王学海,《关于真理标准的客观性问题》,《东岳论丛》,1995年第一期26.王金福、陈向澜,《关于真理的主观性、客观性问题》,《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二期27.丁年森,《马克思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真理观》,《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五期28.孙月红,《试论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二期29.孔国保,《再论“客观真理”》,《学术交流》,2000年第二期30.费恩江,《真理:是客观的,还是具有客观性》,《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一期31.辛敬良,《重议真理的若干问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六期32.刘开会,《客观性还是一致性——论罗蒂的真理观》,《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二期33.严高鸿、陈小明,《价值与真理》,《江海学刊》,1999年第五期34.蒋庆春,《哲学界对“客观真理”的认识综述》,《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五期35.夏存友、严高鸿,《真理问题近年研究述要》,《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第七期36.余源培、张家骏、王华良,《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37.王连法,《当代真理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12月38.陈中立,《真理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9月关于真理客观性的研究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客观真理”的涵义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列宁选集2 ,3 版,第2 卷,81 —82 页,人民出版社,1995列宁所谓的“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表象的内容,其含义具体指外部物质世界、客观事物,即认识的客体或对象。
“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认识只有在它反映不以人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时,才能成为生物学上有用的认识,成为对人的实践、生命的保存、种的保存有用的认识。
”把列宁的“客观真理”当作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即作为认识结果的真理的客观性,与列宁论述的含义相去甚远。
-----李校利《“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一期在认识论领域中,“客观真理”不等于“客观存在”,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
但是,如果超出单纯的认识论领域,而进入实践论领域,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不应停留在纯思领域,而应进入存在领域,也就是说,真理应该指导人们的实践,并通过实践,把自己变为客观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客观真理和客观存在又是同一的。
客观真理就在人的生活中,就在人的实践中,就在人所创造的全部对象世界中,一句话,就在现实中。
-----蔡英田,《真理观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三期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即指客观真理在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丝毫不包括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章士嵘等编写,《认识论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70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根本属性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在于它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刘延勃等主编,《哲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499凡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依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52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凡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从其来源来说)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在这种意义上,真理也就是客观真理,两者是同一范畴。
-----肖明主编,《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169真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思想形式,它是思想形式中具有的不依赖于主体、没有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性内容。
因此,真理总是客观的,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承认真理,也就是承认客观真理。
客观真理只不过是从认识、思想、观念中具有的客观性内容来表征真理的本质规定的范畴。
-----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352“客观真理说”是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前提出发使用“客观真理”这一概念来说明真理的本质,其目的是要说明,真理作为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它的内容是对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实在的正确的真实的反映,这也就是所谓真理的客观内容或真理的客观性意义之所在。
-----薛志亮,《“客观真理说”应该被放弃吗?》,《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一期“客观真理”范畴的基本涵义就是:被人们的真理性认识(表象)所反映(表现)的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
因为真理性的认识所反映的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即客观真理。
客体的客观实在性是客观真理观的基本理由之一。
-----肖中舟,《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之理由探析》,《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二期客观真理是客观世界、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在科学原理中的正确反映。
例如:自然科学关于地球存在于人类之前,世界是物质的、人用脑子思维等论断便是客观真理。
-----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311应该如何理解客观真理呢?我们知道,主观和客观是相对的,相对于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来说,真理是主观的,而当真理成为人们再认识和研究的对象时,它又转变为客观对象,从反映的结果转化为反映的对象,从主观世界转化为客观世界,这时的真理是客观的,不管认识它的人是否承认它,是否喜欢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认识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这种意义上的真理,就可以叫做客观真理。
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叫做客观真理。
-----王智,《真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江汉论坛》,1995年第十一期二、“客观真理”范畴和“客观真理说”列宁在使用“客观真理”这个范畴时,在不同的场合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列宁的论述当中,“客观真理”的涵义不是确定的或始终一致的。
它除了表示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外,有时是指真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这表明,“客观真理”在列宁的论述中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范畴。
因此,应否定“客观真理”这个提法,抛弃“客观真理”这个不确切、不科学的表述。
-----程明华,《“客观真理”非议》,《求索》,1995第六期“客观真理说”的首要论据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那么,照此说法论述问题,就是用被反映的客观来证明作为反映的客观,从而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真理与客体相等同,将真理实体化、本体化。
“客观真理说”的第二个论据是“真理的标准即实践具有客观性”。
其实,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并不能成为真理也具有客观性的依据。
一个事物的特征,不能把它的检验者的特征也包含在内。
把真理标准的属性——客观性硬说成真理本身的属性是牵强附会、主观附加的。
首先,真理客观性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实践标准相矛盾的,有可能导致取消实践标准。
如果真理是客观的,那么实践就只能把两个客观的东西相联系、相对照,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主观的东西。
进一步,既然真理是客观的,则客观的真理还要客观的实践检验什么?在“客观真理说”面前,实践所具有的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功能和品格已属多余,这在事实上已经取消了实践标准。
其次,造成概念、用语的混乱,与哲学范畴严密、科学、准确、规范的基本要求不符。
真理就是真理,它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当我们这样理解真理范畴时,已经足以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了,无须再在“真理”前面加臵“客观”这一多余的限定词。
再次,“客观真理说”不能合理地说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相互转化。
当“客观真理说”把客观性赋予真理并当作它的本质特征时,就使真理具有了永恒的意义,即一个认识成为真理,它就永远是真理。
但认识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认识的真理性都是一个过程,总是相对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而言,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