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合集下载

新概念疫苗考试重点

新概念疫苗考试重点

新概念疫苗一、名词解释1.新概念疫苗:与传统疫苗成分,机制,作用不同,且能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

(1.成分不同:传统疫苗多为死疫苗/减毒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新概念疫苗则为编码无毒力抗原蛋白的病毒核酸或能激发特异性机体免疫应答的细胞疫苗2.机制不同:传统疫苗主要靠病毒的抗原蛋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新型疫苗不仅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保护抗体,而且能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3.作用不同:传统疫苗只能起一定预防作用,新型疫苗不仅能预防疾病,且更能起到特异性治疗作用)2.核酸疫苗:把编码外源蛋白基因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到动物体内, 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3.T细胞疫苗:将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导致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活化并灭活后作为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T细胞或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消除或减轻这些细胞的致病作用.称为T细胞疫苗4.T细胞表位:抗原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后,由MHC分子递呈给T细胞受体(TCR)的短肽。

5.树突状细胞(DC)疫苗:荷载抗原的DC具有疫苗的功能,故称~6.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7.专职APC:能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8.内源性抗原:APC内合成的,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9.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10.交叉递呈:有些APC的MHC-I类分子具有提呈外源性抗原给CD8+细胞的能力。

11.Th1:特征性分泌IL-2、IFN-γ、LT等细胞因子,主要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和巨噬细胞活化等细胞免疫反应。

12.Th2:特征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促成B细胞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

BTLA介导的负调共刺激信号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的研究

BTLA介导的负调共刺激信号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的研究

BTLA介导的负调共刺激信号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的研究冯嘉瑜;方针强;宋波;张艮甫;黄赤兵;王平贤;范明齐;肖亚;贾维胜【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06(035)015【摘要】目的 HVEM基因突变体腺病毒载体对大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影响.方法 RT-PCR获得人HVEM的cDNA,使其与LIGHT分子结合的表位点突变,保留与BTLA结合的关健位点.构建经修饰的HVEM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v-mHVEM-IRES2-EGFP并对其进行鉴定和转染效率测定.将该载体用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观察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HVEM突变体和EGFP 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经过测序与预期一致,体外培养细胞转染效率达到95%以上.该载体能够对大鼠MLR有明细的抑制作用.结论构建的腺病毒载体能够共表达目的基因的产物HVEM突变体和EGFP蛋白,对体外细胞具有高效转染能力.该载体能够对大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页数】3页(P1366-1368)【作者】冯嘉瑜;方针强;宋波;张艮甫;黄赤兵;王平贤;范明齐;肖亚;贾维胜【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4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6【相关文献】1.BTLA介导的负调共刺激信号对小鼠心脏移植受体Treg的影响 [J], 冯嘉瑜;肖亚;范明齐;黄赤兵;张艮甫;王平贤;贾维胜;方针强2.同种和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分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比较 [J], 王英禹;王云杰;张瑞3.同种异基因成骨细胞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T细胞的免疫抑制 [J], 盘荣贵;范鍥;邓耀良;赵劲民4.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效应 [J], 薛一峰;黄建荣;孙鸿丽;苗宗宁5.浓缩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J], 骆群;刘景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珠分选

磁珠分选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分别于0h , 24h和48h收集BMDCs,与未接触过的受试菌的native小鼠脾脏内的CD4+和CD8+T细胞进行反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其活化T细胞的能力。

小鼠脾脏CD4+和CD8+细胞的制备(1)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自来水冲洗后浸泡在75%酒精中5min。

无菌取脾脏放人平皿,加入5ml四型胶原酶溶液,用1ml针筒给每个脾脏注射500ul四型胶原酶溶液,剪碎脾脏后37℃孵育30min。

将上述脾脏细胞悬液转移至200目不锈钢筛网,用注射器针芯研磨,过滤剩余组织。

加入6ml PBS混匀,4℃,1500 rpm/min ,离心5min ,弃上清后重复一次,加入6ml PBS 重悬备用。

(2)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脾脏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吸取3ml已预热的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液至华氏管,缓慢加入6ml脾脏细胞悬液,20℃,1800 rpm/min ,离心25min。

吸出云雾状MNCs层液体,加入6ml PBS混匀,4℃,1500 rpm/min ,离心5min 。

弃上清后重复一次,再加入5ml PBS重悬。

取少量细胞适当稀释后混匀,显微镜下计数。

(3)抗体标记细胞:每106 MNCs加入1ug anti-CD4或anti-CD8单抗混匀,4℃孵育10min后加入1~2 ml buffer , 4℃,1500 rpm/min ,离心洗涤10min ,弃上清后重复一次。

加入90ul buffer和10ul streptavidin microbeads混匀,6~12℃孵育30min,每隔10min晃动均匀一次。

用1~2ml buffer洗涤,4℃,1500 rpm/min ,离心10min,弃上清后加入500ul buffer。

(4)磁珠法分离CD4+和CD8+T细胞:将LS column 固定于磁珠细胞分选磁场中,加入3ml buffer润洗柱子。

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

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

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液体闪烁滤膜测量法【目的】1.掌握示踪法的原理及其在机体免疫功能检测上的应用。

2.初步掌握液认计数滤膜测量的基本技术。

【原理】胸腺嘧啶核苷(TdR)是DNA合成的前身物。

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PHA 刺激下发生母细胞转化而增殖,处于S期的细胞不断地摄取TdR用以合成DNA。

与此同时,3H-TdR也不断地被摄入细胞内而被放射性标记。

通过液体闪烁计数测量方法,便可了解淋巴细胞增殖活动的情况,籍以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材料和方法】1、主要材料:消毒肝素抗凝管(内含肝素10~20单位)、注射器、微量加样器、微量细胞培养板、49型玻璃纤维滤膜、离心机、细胞培养箱、干燥箱、多头细胞收集器,FJ-2107液体闪烁计数仪。

2、主要试剂完全RPMI-1640培养液(内含15% FCS,25 mM Hepes,5×10-2 mM=巯基乙醇),植物血凝素(PHA,用完全RPMI—1640配成浓度为30 ug/ml);3H-TdR 工作液18.5KBq/20 ul(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所)。

闪烁液(二甲苯1000 ml,ppo 7 g,popop 0.5 g)。

3、主要步骤①静脉采血肝素抗凝,充分摇匀后加入细胞微量培养板内(20 ul/孔)。

每个样品设自发转化孔和分裂原刺激孔,均为三个复孔。

②自发转化孔每孔内加完全RPMI 1640液0.2 ml,分裂原刺激孔每孔内加PHA液0.1 ml, RPMI 1640液0.1 ml。

加样后,轻轻震荡混匀,置37℃CO2培养箱内培养。

③细胞培养至56 h,每孔内加入3H-TdR工作液各20 ul。

轻轻震荡混匀后置37℃,CO 2培养箱内继续培养至72 h 终止培养。

④终止培养时,用多头细胞收集器将细胞收集在49型玻璃纤维滤膜上,将滤膜置烤箱内烘干。

⑤滤膜冷却后移入存有5 ml 闪烁液的闪烁杯中,避光放置一段时间后,用FJ-2107液闪计数器测量放射性,结果用刺激指数(SI )表示。

毒性试验

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研究在药物研发中处于比较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药物筛选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将影响到药物开发的进程。
一般而言,根据其检测的遗传学终点可分为4种类型:检测基因突变;检测染色体畸变;检测染色体组畸变;检测DNA原始损伤。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细胞毒性试验一般是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观察评价动物反复给予受试物后,机体产生毒性反应的特征及其毒性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主要毒性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24小时内动物接受药物1-2次(间歇时间为6-8小时),观察给药后动物7-14天内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可确定被研究药物的毒性程度,即剂量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亦可以比较被研究对象与其他已知急性毒性物的相对毒性程度,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出现毒性作用的比较研究, 就可以确定药物不同接触途径的相对危害。
受试物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是提供受试物的无毒性反应剂量和临床主要检测指标,为制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资料。
因此长期毒性试验的设计 最好能包括神经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相关的形态学指标的监测,还应注意受试物再组织中可能的蓄积,以及通过其他机制产生的延缓毒性作用等。
北校区北门2205师母,13515209736
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大鼠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按受试品剂量分组,对雌性大鼠受孕后的第6-15天连续给药。观察受试品对胎仔外观、体重、身长、尾长、内脏和骨骼等的影响,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围产期毒性试验大鼠围产期毒性试验:按受试品剂量分组皮下注射给药,给药时间为孕鼠妊娠15天开始至分娩后28天,观察受试品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对大鼠胚胎后期生长发育、母鼠分娩、以及新生F1代大鼠的生理发育指标、神经反射发育指标和生殖功能,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

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

b细胞抗原递呈的试验方法
B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和验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试验方法:
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可以通过体外混合B细胞与带有特定受体的CD4+ T细胞,如果B细胞表面提呈了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则会激活相应
的T细胞增殖。

通过检测T细胞增殖或细胞因子释放(如IFN-γ、IL-2
等)来评估B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

2.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分析:
用已知抗原处理B细胞后,可以使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B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与其结合的抗原肽复合物表达水平,或者检测共
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变化。

3.抗原肽加载实验:
人工合成含有特定抗原表位的短肽,将这些短肽与纯化的MHCⅡ类分
子体外结合后,再将其加载到B细胞上,随后观察这些加载有抗原肽的B细胞是否能够有效活化对应的CD4+ T细胞。

4.报告基因系统:
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报告基因小鼠模型,其中CD4+ T细胞携带报告基因,在与抗原提呈B细胞相互作用时可启动报告基因表达,从而间接证明B细胞的抗原递呈活性。

5.共培养及功能性实验:
将抗原预先刺激的B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并监测T细胞分化为效应子细胞(如Th1、Th2、Th17或Treg细胞)的能力,或者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类型和数量。

6.单细胞测序技术:
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等高通量技术也用于解析B细胞在抗原递呈过程中的转录变化,揭示不同亚群B细胞在抗原加工和递呈方面的异质性。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研究的具体目标和条件。

医学免疫学_南昌大学2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医学免疫学_南昌大学2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医学免疫学_南昌大学2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人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答案:胸腺2.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答案:骨髓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主要分泌答案:IgA类抗体4.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答案:抗原决定基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5.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是答案:胸腺依赖性抗原6.下列属于天然佐剂的是答案:百日咳杆菌7.下列哪种物质通常没有免疫原性答案:半抗原8.关于抗体,以下错误的是答案:抗体都是体外产生的9.抗体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答案:VH与VL区10.脐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答案:IgM11.在种系发生过程中出现最早的Ig是答案:IgM12.参与组成sIgA的分泌片由下述哪种细胞合成表达答案:黏膜上皮细胞13.儿童患肠道寄生虫病时血液和肠粘液中哪种Ig可显著升高答案:IgE14.具有调理吞噬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答案:C3b15.以下参与补体正向调节的是答案:P因子16.补体活化三条激活途径均参与的是答案:C317.可组成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AC)的是答案:C5b678918.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补体调节因子是答案:C1INH19.能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是答案:C1q20.同时具有较强趋化作用和过敏毒素作用的是答案:C5a21.可协助I因子裂解C3b的是答案:H因子22.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按激活先后顺序依次出现的是答案: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23.对外源性抗原起加工提呈作用的是答案:HLA-DM基因和HL-DO基因24.拥有等位基因数量最多的是答案:HLA-B25.属于MHC非经典Ⅰ类基因的是答案:HLA-E26.由Th1细胞产生、可抑制Th2细胞活性的是答案:IFN-γ27.不属于CK基本生物学效应的是答案:激活补体28.关于CK的作用特点,叙述错误的是答案: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29.LFA-1的配体是答案:ICAM-130.HIV的感染性受体是答案:CD431.DC成熟后答案:体外激发ML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增强32.可促进Th0向Th1细胞分化,抑制Th0向Th2细胞分化的是答案:IFN-γ33.关于B淋巴细胞,描述错误的是答案:可直接破坏靶细胞34.关于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结合描述错误的是答案:与APC分离的T细胞不再进入淋巴循环系统35.关于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描述错误的是答案:CD4和CD8分子不参与36.可为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是答案:CD28/B737.T细胞活化的表现不包括答案:表达Ig38.可对肿瘤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是答案:CTL细胞39.CD4+ Th1细胞通常不产生的是答案:IL-440.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作用不包括答案:抗胞外菌感染41.以下不需要Ab参加的是答案:NK细胞的天然细胞毒作用42.关于Ig类别转换,叙述错误的是答案:不发生时,通常生成IgG43.体液免疫再次应答主要产生答案:IgG44.B细胞在生发中心分化成熟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不包括答案:阴性选择45.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描述错误的是答案:可有单个核细胞浸润46.可用于预防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是答案: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免疫血清47.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是答案:系统性红斑囊疮48.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致病的主要是答案:Ⅲ型超敏反应49.刺激机体产生类风湿因子(RF)的主要是答案:变性IgG50.关于自身免疫叙述正确的是答案:可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51.关于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正确的是答案:属于联合免疫缺陷52.AIDS属于答案:获得性免疫缺陷病53.Digeorge综合征属于答案:T细胞缺陷病54.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55.Bruton病的发病机制是答案:Btk基因缺陷56.HIV攻击的最主要靶细胞是答案:CD4+T细胞57.X性联锁高IgM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答案:活化T细胞CD40L突变58.对NK细胞杀瘤作用,叙述错误的是答案:依赖补体,通过CDC方式杀瘤59.引起移植排斥反应最重要的抗原是答案:HLA抗原60.根据移植物来源,以下肾移植存活率最高的是答案:单卵孪生子或近交系动物间的供体肾。

免疫名词

免疫名词

名词解释:Ab:antibody,抗体,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携带有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该受体识别包被在靶细胞表面的抗体恒定区,从而杀死细胞。

大多数由NK细胞介导。

Affinity maturation :亲和力成熟。

指在体液免疫应答进程中,针对特异性抗原产生的抗体出现亲和力增强的现象。

在再次免疫和以后的免疫中尤其突出。

Ag:antigen, 抗原。

任何可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

Antigen Presentation:抗原呈递。

即抗原以抗原肽片段与MHC分子结合的形式展示于细胞表面,然后由T细胞识别以这种方式呈递的抗原。

Antigen receptors:抗原受体。

T和B淋巴细胞表面都携带有高度多样的抗原受体,它们可以识别广泛多样的抗原,而每个淋巴细胞表面只携带有单一的抗原特异性受体。

Basophils:嗜碱性粒细胞。

一类具有颗粒的白细胞,这些颗粒能用碱性染料染色,一般认为它具有与肥大细胞相似的功能。

BC:B细胞或B淋巴细胞。

被抗原激活后能分化成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分泌与抗原受体有相同的抗原特异性的抗体的免疫细胞。

B-cell co-receptor:B细胞协同受体。

由CD19,TAPA-1,CR2 共同组成的复合体,可与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相连,使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能力增强100 倍左右。

BCR:B细胞受体。

B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受体,由跨膜免疫球蛋白分子与恒定的Igα和Igβ链通过非共价键组成的复合体。

BM:骨髓。

机体的造血部位,可生成血液中包括红细胞、单核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内的细胞成员。

在哺乳动物中是B细胞发育的场所,也是形成T细胞相应的干细胞的源泉。

CAM:cell-adhesion molecules.细胞粘附分子。

一类介导组织中细胞间相互结合的细胞表面蛋白质,有时也参与细胞与细胞间的瞬时相互作用。

CD:白细胞分化抗原。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1969-1970年瑞士山道士公司在巴塞尔微生物研 究所进行抗真菌药物筛选时,从美国和挪威土壤 中分离到两种不完全真菌即光泽柱孢菌和多孔木 霉(后正名为雪白白僵菌)产生窄谱抗真菌抗生素 即环孢素。


1974年进行动物体内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197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肾移植实验 1980年实现CsA全合成 1983年FDA批准用于临床器官移植
中性十一环肽化合物

作用机制: 抑制T细胞活化过程中IL-2 基因的转录 增加TGF-β的表达

IL-2: 活化的T细胞产生 T细胞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 B细胞增殖分泌抗体
NF-AT

是一种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 完整的NF-AT有两个亚基组成: NF-Atn位 于核内, NF-Atc位于胞浆内


是第一个用专门设计的免疫抑制剂筛选模型筛选 出来的免疫抑制剂, 同时发现具有抗真菌活性 1988年阐明结构
1989年完成化学合成
1994年FDA批准作为器官移植用的免疫抑制剂应用
于临床

在结构上与CsA不相关,但两者作用机制相似,均 通过钙调磷酸酶的作用而阻断IL-2 的转录

不同点: FK506胞内的结合蛋白为 FKBP, FK506的肾毒性要比CsA小得多,因而治疗 窗口要大得多 FK506免疫抑制作用约为CsA的100倍,不良 反应亦较CsA少,故有望取代CsA成为器官 移植术后首选的免疫抑制剂 联合用药亦可取得协同效应
化学性质:



是一种中性、高亲脂性的由11个氨基酸组 成环聚肽免疫抑制剂。 氨基酸序列变异大,尤其是在2位 除CsA外,其天然的同系物有30多种
Me Me CH (MeLeu) CH2 Me

生物排斥反应实验报告

生物排斥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生物排斥反应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排斥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检测生物排斥反应的方法。

3. 分析生物排斥反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原理生物排斥反应是指宿主免疫系统对外来组织、器官或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补体依赖细胞毒性试验(CDC)来检测生物排斥反应。

四、实验仪器和材料1. 仪器:细胞培养箱、离心机、显微镜、酶标仪等。

2. 材料: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靶细胞、补体、荧光标记抗体、细胞培养液、酶联免疫吸附剂等。

五、实验步骤1. 细胞分离与培养:- 将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靶细胞分别进行分离和培养。

- 将分离后的细胞调整至相同的浓度。

2.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将T淋巴细胞和靶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 在培养过程中,加入荧光标记抗体,观察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3. 补体依赖细胞毒性试验(CDC):- 将T淋巴细胞、靶细胞和补体混合,观察补体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 加入荧光标记抗体,观察细胞毒性。

4. 数据分析:- 通过酶标仪检测MLR和CDC的实验结果。

-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生物排斥反应的程度。

六、实验结果1.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在MLR实验中,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说明生物排斥反应发生。

2. 补体依赖细胞毒性试验(CDC):- 在CDC实验中,补体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进一步证实了生物排斥反应的发生。

七、实验讨论1. 生物排斥反应的机制:- 生物排斥反应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途径进行。

在细胞免疫中,T 淋巴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在体液免疫中,抗体与靶细胞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靶细胞损伤或死亡。

2. 生物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 生物排斥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HLA基因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移植器官的质量等。

3. 实验结果分析:- 本实验结果显示,生物排斥反应在MLR和CDC实验中均得到证实。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免疫细胞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等。

各种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功能测定对于了解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免疫细胞的检测即是用体外试验对机体各种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鉴定、计数和功能测定,藉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并对某些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也有一定意义。

本综述将就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和细胞凋亡的检测三个方面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作简要介绍。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细胞包括多种细胞成分,例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特性,这不仅是我们认识各种免疫细胞的依据,也是分离各种免疫细胞的基础。

细胞的形态特征反映在其物理性质上,如各种细胞的大小、比重、表面电荷和粘附能力等存在差异;而细胞的功能特征往往由该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表面标记)来体现,例如各种免疫细胞执行特定功能必须表达的受体等。

根据不同形态和功能特征,可以将各种免疫细胞从混合细胞群体中分离出来。

免疫细胞分离原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基于细胞物理性状的分离方法和基于细胞表面标记的分离方法。

基于细胞物理性状的分离方法(一)根据各种细胞比重的差异1.自然沉降法2.密度梯度离心法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体积、形状和比重与其他细胞不同,红细胞和多核白细胞比重较大,为1.00左右,而淋巴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比重为 1.075左右。

利用密度在l.077万±0.001之间近于等渗的Ficoll-Hypque混合溶液(称为淋巴细胞分层液)作密度梯度离心时,各种血液成分将按密度梯度重新分布聚集。

血浆和血小板由于密度较低,故悬浮于分层被的上部;红细胞与粒细胞由于密度较大,故沉于分层液的底部;PBMC密度稍低于分层液,故位于分层被界面上,这样就可获得PBMC o(如图1-1所示)图1-1 淋巴细胞分离示意图3.改变细胞密度法巨噬细胞能够吞噬铁粉,增加其比重,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或磁场将其分离;T 细胞能够与绵羊红细胞形成花环,形成的花环复合物比重大,借助密度梯度离心将T细胞分离。

大鼠移植肝内Kupffer细胞分离及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

大鼠移植肝内Kupffer细胞分离及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

大鼠移植肝内Kupffer细胞分离及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刘骅;曹晖;吴志勇【期刊名称】《外科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07(12)5【摘要】目的:建立分离、纯化和培养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KC)的方法,并观察KC对同种反应性T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在体原位肝脏灌注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进行肝移植受体大鼠肝脏KC分离、纯化和培养。

在体外实验中进一步观察KC在ML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对同种反应性T细胞增殖程度的影响。

结果:KC得率为(1.1±0.2)×107/肝,平均存活率为(93.5±1.8)%,纯度≥90%,ED-2(+)。

培养24h可见大量细胞伸展生长,呈现典型的星形或多边形。

在MLR体系中加入未经辐照的KC后,反映T细胞增殖程度的每分钟脉冲数值明显降低,且接受联合免疫治疗并长期存活的D、E两组所获得的KC对T细胞增殖有着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分离、纯化和培养大鼠KC的方法。

KC对同种反应性T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尤其从接受联合免疫治疗后长期存活受体大鼠所获得的KC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总页数】4页(P439-442)【关键词】肝移植;枯否细胞;T淋巴细胞,抑制效应;大鼠【作者】刘骅;曹晖;吴志勇【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3.4【相关文献】1.分离、鉴定与培养大鼠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Kupffer细胞 [J], 蔡伟祥;方建凤;庄伟;李玉梅;2.大鼠肝贮脂细胞Kupffer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J], 高春芳;孔宪涛3.分离、鉴定与培养大鼠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Kupffer细胞 [J], 蔡伟祥;方建凤;庄伟;李玉梅4.大鼠肝贮脂细胞及Kupffer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J], 高春芳;孔宪涛5.Kupffer细胞Fas配体的表达及其对移植肝内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J], 涂兵;梁绍勇;陈勇;龙飞伍;彭勇;刘作金;徐明清;严律南;龚建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原理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原理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是一种体外实验方法,用于评估T细胞对抗原呈递细胞(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反应。

MLR的原理是将来自两个个体的淋巴细胞(称为刺激细胞和反应细胞)混合在一起,并添加到含有抗原的培养基中。

在这种情况下,刺激细胞会识别并结合到抗原上,然后激活反应细胞中的T细胞。

激活后的T细胞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可以进一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从而增强免疫应答。

通过测量反应细胞中IFN-γ的产生量,可以评估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强度。

在MLR中,如果两个个体之间的HLA匹配程度较高,则反应细胞中的IFN-γ产生量通常会更高。

这是因为HLA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分子,如果两个个体之间的HLA匹配程度较高,则T细胞更容易识别并结合到抗原上,从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取C57/TLR2 ko /TLR4 ko小鼠脾脏来源的naive CD4+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BALB/c 小鼠骨髓来源的DC作为刺激细胞,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检测该体系中naiveCD4+T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化为TH1/TH17细胞的能力;分泌Th1/Th17细胞因子能力。

反应细胞naive CD4+ T 细胞的制备1.断颈椎处死小鼠,70%酒精消毒,固定小鼠于操作台。

2.暴露、分离淋巴结(腹股沟LN、肠系膜LN、腋下LN等)和脾,放至装有C1640(PBS)的离心管中。

3.碾磨淋巴器官(cell strainer,40um),收集细胞悬液至50ml 离心管(200目滤网过滤),1500rpm,5min。

4.弃上清,加1ml ACK buffer重悬细胞沉淀,作用30-45sec,加15--20ml C1640(PBS)稀释,1500rpm,5min。

5.细胞计数。

6.弃上清,200μl(400μl per 10^8 cells)AutoMACS Buffer重悬。

7.加50μl(100μl per10^8 cells)Biotin-Antibody Cocktail。

8.混匀,至冰上10min-15min(2-8℃5 min)。

9.加150ul (200μl per 10^8 cells)AutoMACS Buffer。

10.加100μl(200μl per 10^8 cells)Anti-BiotinMicroBeads。

11.加50μl(100μl per10^8 cells)CD44MicroBeads。

12.混匀,至冰上15min-20min(2-8℃10 min)。

13.加5ml AutoMACS Buffer稀释,1500rpm,5min。

14.弃上清,加3-5ml AutoMACS Buffer重悬,悬液200目滤网过滤,收集细胞悬液。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值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值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值哎呀,说到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简称MLC试验),这可真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它好像一扇通向免疫系统奥秘的大门,虽然你想一窥究竟,但又不得不面对那些枯燥的实验步骤。

你也许觉得这只是一些科学家和医生的专业“玩意儿”,但其实它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想象一下,你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它负责保护你免受外界的各种“入侵者”,比如细菌、病毒啥的。

而这个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就是用来检测这个“军队”到底有多强大,能不能打败敌人。

别看它名字那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来检查免疫反应的实验。

这项试验的基本原理其实不难理解。

你知道,我们的免疫系统里有一种叫淋巴细胞的小家伙,它们就像一群高效的侦察兵,专门侦查和攻击身体里的“坏蛋”。

在MLC试验中,科学家们会把两种不同来源的淋巴细胞放到一起,看它们是否能够产生免疫反应。

就好像把两支不同阵营的士兵放到一个擂台上,看看谁更能干!哇,想想看,这场“对决”绝对精彩,没准还能看见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

这个测试有时也被用来研究器官移植后,免疫系统的反应是否会引发排斥反应,简直是医疗领域的“侦查员”,对不对?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疑惑了,这个试验到底是怎么做的?其实也不是特别复杂,主要就是把一些来自健康人或病人的淋巴细胞取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培养手段,让它们在实验室里“打擂台”。

如果这两组细胞一见面就火花四溅,表现得特别有反应,那就说明它们可能对彼此有免疫排斥作用。

反过来说,如果它们能够和平共处,那就表明它们的免疫系统可能不那么激烈。

这种检测方法最初是用来做器官移植配型的,可以有效预防移植后排斥反应,给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别看这试验听起来好像是个冰冷的科技玩意儿,实际上它的意义可大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很多病人的命运往往就因为这些小小的细胞对决而改变。

譬如说,假设你需要一个肾脏移植,而你和捐献者之间的免疫反应可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王海涛;王春生【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35)12【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MSCs和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反应体系总量250 μl.以SD大鼠的脾T淋巴细胞为刺激细胞,以Wistar大鼠的脾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分为6组.组Ⅰ:对照组,1×105刺激细胞和1×105反应细胞共同培养;组Ⅱ:1×105反应细胞与1×104 SD大鼠的MSCs共同培养;组Ⅲ:1×105刺激细胞和1×105反应细胞并加入1×104 SD大鼠的MSCs共同培养;组Ⅳ:细胞种类及数量同组Ⅲ,另加1-甲基色氨酸(1-MT)(终浓度1 mol/L);组Ⅴ:细胞种类及数量同组Ⅲ,另加植物刺激素(终浓度2 μg/ml);组Ⅵ:每孔加入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各1×105及MSC 1×103.混合培养120 h,结束培养前13 h,每孔加入3H-TdR 20 μl,以液闪测定仪测定各组的每分钟脉冲数.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SCs和MLR共培养体系中色氨酸含量.结果:MSCs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T 淋巴细胞增殖,并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同时MSCs和MLR 共培养体系中色氨酸含量明显降低.1-MT可以阻断这一作用.结论:MSCs在体外可抑制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吲哚胺2,3双加氧酶参与了这种免疫抑制作用.【总页数】4页(P1210-1213)【作者】王海涛;王春生【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4【相关文献】1.同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胰岛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 林雨佳;吴德全;李国良;高峰2.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皮分化后诱导同种异体白细胞毒作用 [J], 李鹏;臧旺福3.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放射性空肠损伤的修复作用 [J], 宋祥福;孙冰雪;张静春;龚守良4.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电针对脑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调控 [J], 李振;杨朝鲜;肖洪文;杨国强;范学慧;何彦雨5.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移植联合电针对脑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调控 [J], 李振;杨朝鲜;肖洪文;杨国强;范学慧;何彦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外线照射对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影响的初步观察

紫外线照射对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影响的初步观察

紫外线照射对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影响的初步观察
杨英;马明信
【期刊名称】《中国输血杂志》
【年(卷),期】1997(10)3
【摘要】紫外线照射对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影响的初步观察100034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杨英1马明信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是T细胞与自身非T细胞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增殖反应,其中诱导产生的抑制细胞对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有重要作用。

作为体外测定细胞免疫功能的...
【总页数】2页(P129-130)
【关键词】紫外线照射;AMLR;T细胞;淋巴细胞
【作者】杨英;马明信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7
【相关文献】
1.紫外线照射自体血回输对淋巴细胞微核率影响的观察 [J], 黄进忠;高玉林
2.同种和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分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比较 [J], 王英禹;王云杰;张瑞
3.紫外线照射对预防TA—GVHD淋巴细胞增殖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影响 [J], 岳寿伟;时庆
4.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刺激细胞Ia抗原表达的初步研究 [J], 吴修斌;程晋
5.紫外线照射自体血对淋巴细胞SCE影响的观察 [J], 彭凯润;张幸运;张中芬;江悦华;梁秋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患者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IL-2活性的研究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患者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IL-2活性的研究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患者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IL-2活性的研究王琦;王波;唐登华;白惠卿;陈昌惠【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0(022)006【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患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IL-2活性的变化.方法:对15例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及IL-2活性进行测定并与1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AMLR、MLR的每分钟脉冲数(cpm)及IL-2活性治疗前分别为2462、9815、89U/ml,治疗后分别为3665、15143、108U/ml,对照组AMLR、MLR的cpm及IL-2活性分别为5010、21787、174U/ml.结论:提示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缺损,异常的免疫调节功能不仅与细胞因子作用有关,还与焦虑抑郁状态有关.【总页数】3页(P394-396)【作者】王琦;王波;唐登华;白惠卿;陈昌惠【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银川,750004;北京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83;北京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北京,100083;北京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相关文献】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研究 [J], 沈晓丽2.同种和异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分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比较 [J], 王英禹;王云杰;张瑞3.各类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研究 [J], 田涛;田增爵4.恶性淋巴瘤患者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水平的检测 [J], 肖波;刘卫平5.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功能及IL-2活性测定 [J], 王琦;唐登华;白惠卿;陈昌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浓缩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

浓缩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

浓缩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骆群;刘景汉【期刊名称】《中国输血杂志》【年(卷),期】2005(18)2【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粒细胞及其它因素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

方法利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及3H胸腺嘧啶(3H TdR)掺入法,将浓缩红细胞(PRBC)、去白PRBC,按不同浓度比例加入MLR体系,并增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浓度,即利用其体外抗原提呈功能(以下单核细胞称为抗原提呈细胞APC),以PBMC(正常APC)的MLR为阴性对照,以环胞A为阳性对照,计算上述因素对MLR的抑制率。

结果PRBC剂量的增加,其对MLR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去除白细胞后可以减弱这一抑制作用;加入红细胞量较大时,去白PRBC 的抑制作用也相对不明显。

两倍APC可以明显减弱红细胞对MLR的抑制作用。

结论红细胞及粒细胞可能通过干扰APC的提呈功能而抑制MLR。

也许可以应用此方法来解释及证实大剂量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页数】2页(P119-120)【关键词】MLR;红细胞;APC【作者】骆群;刘景汉【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R331.14【相关文献】1.浓缩血小板和红细胞在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降低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影响[J],2.138.保存前洗涤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的体外质量 [J],3.应用浓缩红细胞和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剂发生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J], 杨通汉;李琼芝;陈均4.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J], 方捷;邓安梅;陈育贵;仲人前5.保存前洗涤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的体外质量 [J], 周庆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L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或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常用于器官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以测定受体和供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抗原)相容的程度。

由于MLC中淋巴细胞接受同种异型抗原的刺激而发生活化、增殖,产生种类众多的细胞因子,促进NK、LAK和CTL等杀伤细胞的分化,因此又是免疫调节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模型。

一、实验原理
两个无关个体功能正常的淋巴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时,由于HLAⅡ类抗原中D和DP抗原(淋巴细胞鉴定的抗原,SD抗原)不同,可相互刺激对方的T细胞发生增殖,此为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two way MLC);若将其中一方的淋巴细胞先用丝裂霉素C(mytomycine C)处理或射线照射使之细胞中DNA失去复制能力,但仍能刺激另一方淋巴细胞发生转化,称为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one way MLC)。

两个个体间HLA抗原差异程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可通过细胞数量、形态检查或3H-TdR掺入率检测反应细胞的增殖水平。

如用经照射的、已知D位点抗原的纯合子分型细胞(Homozygous typing cell,HTC)作为刺激细胞,则可检测待检者的D位点抗原型别。

若待检者抗原与标准HLA-D抗原相同,MLC不发生增殖,此为HLA-D抗原阴性分型法。

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表达高水平的HLAⅡ类抗原,常作为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的刺激细胞。

二、实验方法
这里介绍多年前做过的MLR的方法,绝对正宗,传统的标准方法:
1、方法
分别取C57BL(H-2b)和Balb/C(H-2d)小鼠脾脏制备细胞悬液,Balb/C小鼠脾细胞悬液(2X107/ml)加丝裂霉素C(50微克/ml)处理,37oC,30min,培养液洗涤3次后用5%NBS培养液配制细胞悬液(5X106/ml),作为刺激细胞,加入96孔培养板,5X105/0.1ml/孔;再加入C57BL脾细胞悬液,为反应细胞,也是5X105/0.1ml/孔;另设单独刺激细胞孔和单独反应细胞孔,均为三复孔。

CO2孵葙培养5天,加3H-TdR 0.5 微居/孔,再培养12~16h
后,收集细胞于玻璃纤维滤纸上,干燥后用液闪法测定cpm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刺激指数(SI):
SI=(混合反应细胞孔cpm-刺激细胞孔cpm值)/ 反应细胞孔cpm值
2、结果
Balb/C小鼠6-8周龄脾细胞对C57BL小鼠脾细胞的MLR的SI为:13.5
出生后0~2天去胸腺的Balb/C小鼠,6-8周龄的脾细胞的MLR的SI:3.0
三、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

2、刺激细胞接受照射剂量要准确,使细胞暂时存活,但失去增殖的能力。

3、可用Raji或Daudi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也可将不同的细胞混合作为刺激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