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护理与安全管理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一、前言输血是一项紧要的医疗服务,也是一项具有肯定风险的医疗服务。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输血服务质量和安全的紧要保障。
本文将从输血服务的特点、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目标、建立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认真阐述,并供给有关的制度内容和实施指南,以供参考。
二、输血服务的特点输血服务具有以下特点,决议了其具有肯定的风险:1、治疗效果紧急性强,与时间和剂量有关。
2、输血液品种多,用途广泛,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病人的病情和输血液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等问题。
3、输血过程中需要秉承“同等安全、同等有效”的原则,严格掌控输血的品质、使用次数、剂量等。
4、输血服务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活动,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和搭配,如临床部门、输血科、检验科、药剂科、质控科等。
三、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目标输血科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目标,是为了保证输血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实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订立完善的输血服务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准备、输血操作、不良反应处理、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确保输血服务的规范和标准化。
2、对输血品质进行监控,适时发觉和处理品诘责题。
3、建立严格的病人输血信息管理制度,包括病人信息采集、病人身份辨别、输血历史记录等方面。
4、建立完善的供血者管理制度,包括供血者来源、器官捐献者筛选、采血操作、供血者信息管理等方面。
5、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和事故应急处理制度,适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和事故,保障病人的安全。
6、建立完善的病人安全保障制度,包括医护人员安全、病人隐私保护和医院管理安全等方面,保证输血服务的全面安全。
四、建立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1、输血准备管理制度:包括病人身份识别、血液安全检测、血型鉴定、血液成分标示、血液复核等方面。
2、输血操作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检查、输血过程监测、输血后察看等方面。
3、病人输血信息管理制度:包括病人信息采集、病人身份辨别、输血历史记录等方面。
4、供血者管理制度:包括供血者来源、器官捐献者筛选、采血操作、供血者信息管理等方面。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输血科的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2.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和管理工作。
三、血液管理1. 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2.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
3. 血液的储存和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血液质量。
4. 血液的发放应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申请单进行,确保用血安全。
四、临床用血管理1. 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2. 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3. 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向输血科(血库)申请备血。
4.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5. 输血科(血库)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括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6. 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七查”指: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献血者条形码号;献血者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及效期;储存条件;输血器材质量。
八对”指: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院号;床号;药物过敏史;输血史;输血前检查结果;输血治疗同意书。
九不用”指:未进行输血前检查的血液;未进行交叉配血的血液;未进行血型鉴定的血液;未进行储存、运输条件检查的血液;未进行有效期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器材质量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前知情同意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后监测的血液;其他不符合输血安全要求的血液。
五、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1. 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2. 输血科(血库)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临床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安全输血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确保临床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血液制品的选用、配血、储存与输注,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解决输血中的风险和问题,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的所有血液制品的选用、配血、储存与输注等操作,并对相关操作的机构和个人进行管理。
三、操作程序:1.输血前准备:(1)医生与患者进行血液制品的讨论与合作决策,明确输血的目的、指征、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2)医生明确输血的类型、血型、Rh因子等特殊要求。
(3)由医生进行患者的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确保患者的血型与所需输血的血液制品相匹配。
(4)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血液制品的选用与储存:(1)血液制品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和需要进行,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血型、体重、年龄和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血液制品。
(2)医疗机构应设立安全血库,确保血液制品的贮存和保存,并按照规定的保存期限和条件进行管理。
(3)血液制品的质量评价和跟踪,确保血液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配血操作:(1)按照患者的血型和Rh因子选择相应的血液制品进行配血。
(2)配血时应进行双人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配血前进行血样核对和复核,确保患者的血型与所需输血的血液制品相匹配。
(4)配血操作后,医生应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告知,确保患者对输血操作的了解和知情同意。
4.输血操作:(1)输血前医生应核对并确认输血的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有效期,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2)医生应使用符合规定的输血装置进行输血操作,保证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输血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
(4)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输血需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剂量,确保输血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输血后处理:(1)输血结束后,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输血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血液制品领取:医生确认需要输血并下达输血医嘱后,护士方可到输血科取血。
取血时,护士必须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ABO及RH)、血液种类及血袋号、血液采集日期及失效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方可将血液及其制品取回。
2、血液制品的输注:(1)取回的血液按照血液的种类在规定的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储血,取回的血制品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
如遇特殊情况暂时不能输注,在未启封的情况下,及时送回输血科代为保存(冷沉淀及血浆不得超过4小时)。
需输注时再到输血科取回。
(2)输血前必须两人核对,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准确无误方可输血,如果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疑问,需要重新采血做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输血,并由两人在输血单上签名,并做好输血登记。
三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以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
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瓶)号(储血号)、血型(ABO及RH)、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
(3)输血时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准确记录开始输注的时间。
每次只进行一名患者的输血操作,以免发生差错。
血液制品中严禁加入其它药物。
(4)输血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的血液时,两袋血之间需用0.9%氯化钠注射液将输血管路冲洗干净。
(5)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不良反应及时配合医师处理并上报输血不良反应。
3、输血后处理:(1)记录输血结束时间并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保留在病历中。
(2)用后的血袋及时送达输血科低温保存24小时,以备必要时复检。
(3)剩余的血液及其制品须废弃,不得再次使用。
用物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临床输血安全的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规范临床输血工作,防止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管理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全院临床输血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确保输血安全。
2.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输血前的评估、申请、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处理,以及输血后的随访。
3.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输血相关感染进行监测和预防。
4. 医院质量管理科负责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质量监控。
三、输血前的评估与申请1. 患者输血前,临床科室应详细询问病史,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
2. 临床科室应严格按照输血指征,向输血科提出输血申请。
3. 输血科对输血申请进行审核,确认输血指征后,安排血液供应。
四、血液采集与储存1. 血液采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 血液储存环境应保持清洁、通风、避光,温度控制在2-6℃。
3. 血液储存期限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过期血液不得使用。
五、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与处理1. 输血过程中,临床科室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2. 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 输血结束后,填写输血记录单,内容包括输血品种、剂量、时间、输血反应等。
六、输血后的随访1. 输血后,临床科室应定期随访患者,了解输血后病情变化。
2. 如发现输血相关并发症,应及时报告输血科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七、输血相关感染预防1. 加强血液质量检测,确保血液安全。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输血相关感染。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输血安全意识。
八、质量监控与考核1. 医院质量管理科定期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临床科室输血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九、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输血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制度,我们旨在确保临床输血工作的安全、规范,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输血治疗的临床科室。
三、职责1. 医师职责(1)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输血治疗合理、安全。
(2)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药物过敏史,评估患者输血风险。
(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输血方案,填写输血申请单。
2. 护士职责(1)认真学习并掌握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护理操作流程。
(2)协助医师完成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如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等。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4)严密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5)做好输血记录,及时反馈输血相关信息。
3. 输血科职责(1)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储存、配送等操作规程,确保血液质量。
(2)做好血液质量管理,定期对血液进行质量检查。
(3)及时向临床科室提供血液信息,确保临床输血需求。
四、输血安全管理措施1. 输血申请(1)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填写输血申请单,并与患者或家属充分沟通。
(2)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采集防凝血样送输血科备血。
2. 输血前准备(1)护士核对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等信息。
(2)核对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等。
(3)进行血液外观检查,确保血液质量。
3. 输血过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3)输血完毕后,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并将输血不良反应反馈给输血科。
4. 输血后管理(1)做好输血后观察,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评估和处理。
(3)定期对输血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持续改进输血护理质量。
五、奖惩1. 对严格遵守本制度,在输血护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患者输血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临床输血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
1.输血操作的责任与权限:
-明确各类工作人员在输血操作中的责任和权限。
-规定签字或确认输血相关文件的责任人员。
2.输血设备与器材管理:
-设立并维护输血设备与器材的清洁、消毒、维修和保养制度。
-设定器材的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责任和权限。
3.输血血液管理:
-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来源的追溯性。
-血液储存和使用的管理,确保血液的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
4.输血人员资格与培训:
-规定输血人员的资格和培训要求。
-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并进行培训记录和评估。
5.输血前后的医嘱与确认:
-规定输血前医生的医嘱内容和确认要求。
-规定输血后相关护理工作的记录和确认要求。
6.输血操作过程的质控:
-建立并维护输血操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
-规定相关记录和评估。
7.不良事件的报告与处理:
-制定不良事件的报告要求,并规定相关责任人员。
-建立不良事件的处理机制,追踪处理结果。
8.临床输血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定期对输血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加强安全管理。
以上是一个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参考内容,具体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完善。
医院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管理规定,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特制度本制度。
一、严格执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二、将临床输血护理管理纳入全院护理质量风险管理范畴,确实做好输血安全管理的监控工作。
三、受血者血样的采集管理:在医师开出输血医嘱后,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血型和诊断,采取血样,并做到每次为一位患者采集,禁止同时为两位患者采集血标本,避免发生差错。
四、血样送检和领血管理:由护士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行核对,并与血库人员共同做好“三查十对”,双方核对无误时共同签字后方可取血。
五、取回的血液在三十分钟内输入,不得放置过久(一袋血必须在4小时之内输完)和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钙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性溶液,若稀释血液只能用生理盐水。
六、输血应在患者签署《输血同意书》及医生下达输血医嘱后,方可执行输血。
七、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的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并两人签名后方可输血。
八、输血时有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到病床边再次行“三查十对”,用符合标准质量合格输血器输血。
九、输血时应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有疑问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输血科查找原因,待查找原因后再作处理。
十、输血后,如果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医师,并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十一、输血完毕后,护士将输血条码贴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并将其贴在病历内,将血袋保存24小时待查,同时在护理记录单内记录输血记录。
输血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输血安全管理,保障患者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播疾病,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所有临床输血工作,包括血液采集、储存、检验、发放、输注等环节。
第三条我院输血安全管理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由医务科、输血科、护理部等部门共同负责。
第四条我院输血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二)科学规范,持续改进;(三)责任明确,追究到位。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输血安全管理工作,协调解决输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输血管理委员会下设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液采集、储存、检验、发放、输注等环节。
第七条输血科设置以下岗位:(一)主任:负责输血科全面工作,主持输血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二)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负责输血科日常管理工作;(三)检验师:负责血液检验工作;(四)护士:负责输血护理工作;(五)其他辅助人员:负责输血科日常事务工作。
第八条各部门职责:(一)医务科:负责组织、协调全院输血工作,监督、检查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二)护理部:负责输血护理工作,确保输血安全;(三)检验科:负责血液检验工作,确保血液质量;(四)血库:负责血液储存、发放工作,确保血液安全;(五)感染管理科:负责输血传播疾病防控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三、血液采集与储存第九条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血液采集、储存合法、合规。
第十条血液采集前,应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
第十一条血液采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液污染。
第十二条血液采集后,应及时将血液送至输血科进行检验、储存。
第十三条血液储存温度、湿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查、维护储存设备。
临床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目的为了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临床输血活动。
三、职责1. 医疗机构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本制度,并监督实施。
2. 临床医师负责输血申请、患者评估、输血治疗及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
3.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采集、检验、制备、储存、分发及输血治疗。
4. 护理人员负责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的护理工作。
5. 医疗机构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四、制度及流程1. 输血申请(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的风险和必要性。
(2)患者或家属同意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3)临床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血型、输血品种、输血量等。
2. 输血科(血库)核对(1)输血科(血库)接到《输血申请单》后,核对患者信息、血型、输血品种、输血量等。
(2)采集患者血标本,进行血型、交叉配血等检验。
3. 输血前准备(1)输血科(血库)将检验合格的血液,按照输血品种、血型、输血量等要求,准备输血。
(2)护理人员核对血液信息,确认无误后,将血液贴上标签,送至患者床旁。
4. 输血中护理(1)护理人员核对患者信息、血型、输血品种、输血量等。
(2)严格按照输血技术规范进行输血操作,观察患者输血反应。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师。
5. 输血后观察(1)输血结束后,护理人员观察患者输血反应,记录相关情况。
(2)输血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6. 输血后随访(1)输血后3天、1周、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如有输血相关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上级医师。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1、输血治疗前,经管医生必须与病人或家属谈话,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从电脑上打印标本采集单,正确准备试管,并将条码粘贴在经管医生填写好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试管上。
3、护士根据医嘱,完善输血全套、血型、交叉配血等各项化验检查。
4、凡申请输注红细胞、全血者,护士必须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条码的试管,医护____人至床旁核对患者的腕带,清醒患者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无误后方可采血。
5、同时有二名以上患者需进行血型检查或交叉配血时,必须一人一次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一次采集两名或以上患者的血标本。
6、护士采集标本并经____人核对签名确认后,由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将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核对并签名。
7、输液科血液准备好后,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凭《领血证》到输血科领取血液,采用冷链密闭式转运。
8、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均应严格执行输血“三查十对”制度,并做好签字交接工作。
9、输血时应挂上具有醒目的血型标识牌,并告知患者血型。
10、输血时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注意听取病人主诉,严密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执行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并按照输血反应报告制度上报输血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
11、输血完毕,将血型及交叉配血报告单存入病历,将血袋放入专用的单独存放的黄色垃圾袋中,及时送输血科保存。
12、做好输血相关的护理记录,包括输血时间、种类、量、血型以及有无输血反应等,认真填写《输血护理记录单》。
13、定期进行输血安全知识培训,组织输血护理质量检查,确保输血安全。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二)____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挽救因失血或血液疾病引起的生命危险。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传染疾病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输血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止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输血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科、输血实验室及相关临床科室。
三、职责1. 输血科主任负责全面管理输血科工作,确保输血安全。
2. 输血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输血科日常工作,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科工作人员负责输血科日常操作、血液采集、储存、配血等工作。
4.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输血申请、输血治疗及输血反应的处理。
四、输血安全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
2.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知识,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 血液采集、储存、配血、输血等环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4. 血液采集前,护士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同意。
5. 血液采集时,严格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血型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6. 血液储存:血液入库、出库、储存等环节,严格执行温度、湿度等要求,确保血液质量。
7. 血液配型:严格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确保配血准确无误。
8. 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9. 输血结束后,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并将输血记录、血液样本等资料妥善保存。
10. 定期对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输血安全。
五、输血反应处理1. 输血科工作人员发现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向临床科室报告。
2. 临床科室接到输血反应报告后,立即采取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氧气吸入等。
3. 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分析输血反应原因,采取措施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订。
2.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防止输血传播疾病,规范输血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工作组织与管理1. 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输血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
2. 输血管理委员会下设输血科,负责日常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
3. 输血科设立输血专责人员,负责输血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4. 各临床科室设立输血小组,负责本科室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输血人员培训与管理1. 输血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输血资格。
2. 输血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3. 输血人员应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安全。
四、血液采集与检测1. 严格执行《献血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血液采集。
2. 采集血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3. 采集的血液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确保血液安全。
4. 对采集的血液进行严格检测,包括血型、血常规、传染病标志物等。
五、血液储存与运输1. 血液储存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温度控制在2-6℃。
2. 血液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血液质量。
3. 血液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血液温度稳定,防止血液变质。
4. 血液运输工具应定期消毒,确保血液安全。
六、临床用血1. 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申请制度,确保用血安全。
2. 临床医生在申请用血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用血方案。
3. 严格执行输血知情同意制度,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风险。
4. 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安全。
七、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 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2. 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对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及时进行救治,确保患者安全。
八、输血质量管理与监督1. 定期对输血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包括血液采集、检测、储存、运输、临床用血等环节。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范文为保证输血的安全进行,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应制定规范的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护理安全输血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篇11医生填写患者输血申请单及患者输血同意签字单后,护士核对原始血型、RH正反定性实验结果及患者姓名、病历号、家属同意书、采血样,并在配血单的指定处签名送血库备血。
2护士到血库取血时需与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2.1受血者姓名、床号、病历号、血型、交叉相溶实验结果。
2.2供血者姓名、编号、血型及交叉相溶实验结果。
2.3血液库存日期,库存血在4℃冰箱中可冷藏保存2-3W,超过3W不能使用。
2.4检查血液是否有溶血现象:血浆颜色变红或混有泡沫,红细胞呈紫玫瑰色,红细胞与血浆界限不清等。
2.5核对完毕在指定处签名。
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震荡,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库存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应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再次核对供血者血型、血液种类、编号、血袋号及受血者姓名、病历号、原始血型、交叉相溶实验结果和医嘱。
5至患者床前输血时,严格执行查对及无菌操作制度。
6输血应为独立静脉通道,使用专用静脉输血器,不能同时混输其它药物。
输血前按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用0.9%盐水冲管后再行输血,如同时输两位不同供血者的血时,两袋血之间应用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再输另一供血者的.血,输血完成后要用0.9%盐水冲管。
7若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并封存保管。
8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年龄调整输血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8.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8.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9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工作:9.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化验记录,与输血科联系,采取相关检验措施。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血液是生命维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下面是一份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范本,供参考:一、概述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和安全,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并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的所有工作人员和输血工作过程。
二、质量管理体系1. 质量管理目标: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2. 质量管理原则: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科学决策、全员参与。
3. 质量管理职责:(1)科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流程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
(2)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监督评估质量管理工作。
(3)医护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做好各项质量控制工作。
三、质量管理制度1. 质量控制文件:制定和完善药品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记录管理制度等相应文件,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章可循。
2. 质量考核与改进:建立科室质量考核机制,对各项质量指标进行考核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流程。
3. 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输血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控制。
4. 培训与培养: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安全意识培训,确保技术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5.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汇报和处理不良事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6. 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保存和使用。
四、安全管理制度1. 安全操作规范:(1)员工要佩戴工作服、帽子、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并要保持个人和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2)血液制品的采集、输注、贮存等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确保操作规范,防止污染。
(3)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血型鉴定、配血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物资管理:(1)建立血液制品和相关试剂的管理制度,确保质量和安全。
课题研究论文:临床安全输血与护理组织管理
66420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安全输血与护理组织管理安全输血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
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制定规范输血操作流程,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做好输血的观察及护理,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范输血风险的关键。
1 临床资料20xx年1月-12月,我科共进行1176例次配血标本采集及1919例次血液成分输注。
其中男1089例次,女830例次,年龄14至86岁;输血对象:地中海贫血107例次;白血病869例次;再生障碍性贫血415例次;溶血性贫血69例次;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23例次;血友病72例次;血小板减少症127例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8例次;血浆置换32例次;骨髓移植后67例次。
其中,发生过敏反应33例次、发热反应9例次,经对症处理后均康复。
未发生相关输血的护理差错。
2 方法2.1护理人员培训2.1.1加强输血规章制度的落实、输血安全教育、规范输血技术操作,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输血意识,提高输血护理质量,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
2.1.2专科知识技能培训(1)掌握有关血型的基本知识,了解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2)了解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掌握不良反应的护理应急处理措施。
(3)在输血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一些关键性护理操作要有文字记录,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
2.2规范临床输血护理操作流程2.2.1医嘱转抄时必须有医生开具的输血申请单,转抄后必须有双人(转抄者和病人的责任护士)核对输血申请单: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如果血型待定必须有血型鉴定医嘱)、输血种类、剂量、输血日期;交叉配血容器标签上的床号、姓名,确保无误。
2.2.2配血标本采集的要求2.2.2.1采集血标本时应有两名护士(其中一名为责任护士)到病人床前,使用反问式查对,核对病人信息与输血申请单是否相符。
患者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血安全,防止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规范临床输血工作,根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输血工作的全面管理,监督和指导临床输血工作的开展。
2. 输血科负责血液的采集、检验、储存、发放等工作,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输血申请、输血过程的管理和输血后观察。
三、输血申请与审批1. 患者输血申请由经治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提出,填写《输血申请单》,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输血申请单》经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后,由输血科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 输血申请经输血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方可进行输血。
四、血液采集与检验1. 输血科按照《献血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血液采集工作。
2. 血液采集后,由输血科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血液质量检验等工作。
3. 检验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血液。
五、血液储存与发放1. 输血科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规范血液储存工作。
2. 血液储存期间,应定期检查血液质量,确保血液安全。
3. 输血科根据临床科室的输血申请,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后,发放血液。
六、输血过程管理1. 临床科室接到输血通知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标签等,确保准确无误。
2. 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3.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七、输血后观察与记录1. 输血后,临床科室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报告输血科,并采取相应措施。
2. 输血后,临床科室应做好输血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反应等。
八、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 临床科室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输血科。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3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
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
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
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
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
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2)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此管理制度中的要点:1. 输血科负责制定和实施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订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可编辑全文
6. 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医务处及输血科(血库)负责分别报市卫生局及中心血站。
18
八、贮存式自身输血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五条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七条及附件 二“自身输血指南”,对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动员患者自身贮血、自身输 血。
易发生溶血的患者; (7)贫血、出血或血压偏低者; (8)肝肾功能不良者。
20
八、贮存式自身输血管理制度
4. 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5. 在采血前后壳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铁剂从第一次采血前一周开始,有条件的还可应用重组人
1.施行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简述讲明白自身输血的目的及优点,并征得患者签名同意。 2.严格掌握适应证:
(1) 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血细胞比容>0.33,行择期手术,都适合贮存式自 身输血;
(2)准备剖腹产的孕妇,避免分娩时输异体血; (3)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困难的患者。 (4)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者。
快要输完时,以使粘附在血袋内壁上的血小板也输注给患者。
8
五、护士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6.儿科患者应使用特制的输血器,使全血、成分血先流入与输血器相连的一个有刻度的容器中, 对输入容量和输入速度准确控制。
7.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尤其是开始输血的前15分钟内要慢,不超过20滴/min,然后再根据 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13.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告知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 返回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要熟悉并严密观察各种输血反应的出现 ,掌握其处理 原则及常规 ,做到及 时发现 、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如发生反应 , 根据情况可减慢或停 止输 血 ,立 即通知主管或值班 医师 ,积极
行为 ~。通过法规的学习使 护理人员 了解 国家 的法律法规 ,树 配合治疗及抢救 。经处理后反应不见 好转或情况严重 ,原因不
应 ,输注速度可以加快 。输血速度一般根据血液成分种类和受
1.2 严格 执行输 血管 理制 度 ,认 识安 全输 血 的重要 性 血者体质而定 ,开始稍慢 ,待观察患者 无不 良感觉或症状后 ,再
正确输血能达到有 效治疗 的 目的,错误 的输血不仅影响疗效 、 根据需要调 速 ,一般 4~6 mL/min.血小板取 回后要立 即输 注 ,为
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必须加强临床输血护理 ,规范临床输血护 分 的颜色 、外观和有效期 。对新人 院患者 ,紧急输血前采集好血
理行为 ,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护理工作者应加强学习 ,以适 检 四项 ,以确保输血后不必要 的纠纷 。由于输血核对的最后一
应现代输 血医学迅速发展 的需求 。临床输血护理管理工作对安 关是 护士把握 的 ,要求护理 人员必须双 人核对 ,严 格“三查八
立法律观念 ,学法懂法 ,依 法施 护 ,认识到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 清时 ,须进一步上报并及时与血库联 系,保 留余血以备检验 。
环节 上 均 有 可 能 涉及 各 种 潜 在 的法 律 问 题 。加 强 输 血相 关 知 识
参 考 文 献
的学 习与培训 ,提高输 血护理技术 ,转变输血护理观念 ,已成为 f1】 金钰梅|新加 坡国立 大学医院医疗护理缺 陷防范之对 策『J】.中华护
现代 输 血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 2 输血 过 程 安全 管理 作者简介 :陈梅 ,女 ,35岁 ,本科 学历,毕业于南 京医科大学 ,主管
护师。E-maiI:553923475@qq.com
理 杂志 ,2002,37(12):785. f21 曹力 ,刘玉莹 ,黄津芳 ,等.防范医疗事故及 纠纷 的护理管理对策[J].
全 用 血 、防 止 输血 差 错 事 故 有着 重 要 作 用 。
对”。在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全部资料 ,无误后方可执行输血 。
1 牢 固树 立 护理 人 员 输 血 安全 意 识
2.2 输血过程 中观察与护理 护士在输血开始后数分钟
1.1 护理人员应掌握输血 的一般知识 护士 除要掌握 有 内留在患者身边 ,虽然出现不 良反应 的可能性存在于整个输血
(收稿 Et期 :2010—03—09)
临床 输 血 护理 与 安全 管理
陈 梅 杨 晓晴
(淮安市楚州医院 ,江苏 淮安 223200)
随着 医学 的不 断进 步与发展 ,输血 已成为重要 的治疗方
2.1 输血前查对 护士取血 时 ,与血库人员严格查对 申
法 。如果输血操作规程不 当,可发生严重的输血不 良反应 ,重者 请输血患者 的姓名 、床号 、血型 、输血号 、血量 ,同时检查血液成
关血型,输血适应证 、禁 忌证等知识外 ,还应熟 悉常用血 液制 品 过程 中或输血后 ,如果 开始前 5 min~15 min不发生 问题 ,出现
的性质、特点 ,输血方法 ,各种输血反应意外抢救措 施。了解输 致命的危险性就会明显下降。在输血 15 min后 ,患者无不 良反
血传播疾病 、输血免疫效应 和成分输血等。
护理管理杂志 ,2004,4(9):4_4. (收稿 日期 :2010—07—24)
基层医学论坛 2010年第 14卷 12月下旬刊
1141
5 讨 论
通过加强产房医院感染的管理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提 高 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 自我 保护意识 ,转变 了观念 ,达到 了产房清洁 、消毒 、隔离 的 目的 ,防止 了疾 病的传播 ,保障 了母 婴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提高 了医疗质量 ,保证 了医疗安全 ,有效 地降低 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
工作 。
少 1 h,并进行相关内容 记录。对输血完毕一次性血袋 ,需保留
1.3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 ,加 强输 血相关 24 h.
知识 的学 习与 培训 定期组 织学 习,提高法律意识 ,护 士高尚
3 正 确 处 理 输 血反 应 并 及 时 上 报
的职业道德是护理服务的首要前提。通 过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 护士 的道德信念和慎独精神 ,工作 中主动克服侥幸心理 ,增 加 责任感 ,自觉地将各项护理工作标准及要求内化成 自身的护理
安全,而且增加患者痛苦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造成不可挽 回的 防止血小板聚集 ,输注时速度要快 ,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血液在
严重后果 。因此在输血管理工作 中,护理人员必须 了解患者病 常温 下 应 4 h内输 完 。
情 ,认真执行输血护理工作制度 ,一丝 不苟地按输血护 理常规
2.3 输血后 再 次核对输 血相关 内容 ,继续观察患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