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作者:潘蕾蕾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2期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与水平并形成体系,为社会和国家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和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以及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渐频繁,对全球化发展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但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大力度发展教育,立足于全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全球化的教育目标和多种知识结构,迎合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促进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差距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05-021 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发展的差距

(1)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培养定位上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应试教育比较重视,而忽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在学校一般是品学兼优,但毕业到社会上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往往还要经过一段的适应性工作阶段才能满足工作环境,特别是多数学生因不具备综合素质的能力与学识水平,在涉外或国际业务中不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复杂环境,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与领先的优势。

(2)学生培养发展方向的差距。很多学校都是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都是强调与就业联系在一起,目前更多的教育部门与学校都把学生就业率作为考评学校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制度性约束条件,对于学生是否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并不重视,由于学校的导向性的偏差,使多数学生的奋斗目标也为寻求一份待遇不错作为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的奋斗追求局限于短期行为,把就业方向与待遇作为首要选择条件,而降低了对自己的知识再扩充与再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专业培养上的差距。很多学校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和一专到底的定向培养模式。多数高等院校,对专业设置与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学生跨专业与转专业都要有一定的审批程序,很少有学校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所以多年来高等教育的规则就是规定学生选择专业后就要一攻到底。这种模式对于我国企业公司一些定岗定编的工种有一定作用,但对于面对市场的岗位显得不适应,不能完全独立工作和应对所有遇到的问题。在中国的美国跨国公司招聘中国员工,要求简历上至少曾经有六种岗位经历的才是合格人选,说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2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高等院校受政策性干预过多,机制不灵活与传统化教育占主流。我国多年来来由于实施本土化战略发展,以及受计划经济的束缚,部门职责权限分明,因此,在高等教育上也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导致教育机制比较僵化、教条,缺少活力和创新。特别是在专业建制、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与基础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足和跨专业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基础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毕业到社会上的应用知识面比较窄,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局限于本土化,缺少面向全球化的人才培养规划设计。我国多年来一直奉行的是本土化发展战略,在较长的时间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比较谨慎,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而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没有很好的规划设计,选派国外留学生的数量很有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我国国际化人才短缺的矛盾突出,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还缺少一定的力度,很多学校还远远没有打破原有的框框,特别是培养世界型的一专多能、能适应国际上政治、经济、市场复杂环境下的人才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就业对口化,缺少应对全球化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的改革尽管已经深化了许多,但在专业设置上、人才培养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教师的分科制清晰,对专业和课程有明确的设置和规定;二是对学生比较重视理论与基础教育,而对实践能力培养比较弱,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公共课、专业课以外,跨学科的课程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在很有限的大学几年时间里,很难掌握丰富的综合知识。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大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后,对国际贸易、国际法律、国际金融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更需要高端产品设计与核心技术尖端人才,因为缺少人才使我国在国际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竞争能力弱和不具领先优势。就目前而言,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3 发达国家与中国香港地区的教育可借鉴之处与启发

(1)美国全球化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全球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设置全球化课程的基本原则规定:所有的教师、学生都应该有机会与不同于自己的伦理与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应该把国际或全球教育看成是跨学科性的,包括艺术、人文科学、数学、外语和社会研究等学科,并且应从刚入学的儿童开始培养全球意识;课程应该包括各国间相互影响的增加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课程也反映各国的相互依存性及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应该通过教材来阐明世界体系中各国不断变化中的作用,突出世界性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这一事实极其重要性等。荷兰教育科学文化部也提出了全面实施国际化教育的计划,把培养公民的“国际素质”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2)香港地区的教育与国际接轨,领先于国内教育。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受发达国家的影响,及早的引进和接受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无论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都领先于内地。例如,香港中文大学老师交给学生的做一个项目,根本不向学生明确什么题目、具体内容与范围,待学生做好后交给老师,老师阅后不合格就返回来让学生

重新做,有的学生反复多次一直做到合格为止才给学生成绩。再就是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学生每天要用60%以上的时间用于学习,每个学期学生修完的课程相当于大陆重点大学的两倍到三倍的学习量,学生几乎没有休息和娱乐时间,所以香港中文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我国高等教育要建立全球化的教育目标和多种知识结构。开展全球化教育,要把更新、重组与挖掘全球知识资源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开发,构建新的全球化知识结构体系。例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微观企业管理的课程,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完整的学习;又要学习宏观战略的企业管理课程,针对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要研究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设计、经营风险的防范、企业生存发展、产品市场的占有份额周期、战略规划设计等。21世纪各国的经济发展全球化,教育的目标也要全球化,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方向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就业导向等方面都要与国际全球化接轨,针对当前国际新形势下出现的诸多问题,尽可能的导入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可以直接研究探讨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问题。由于新环境下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亟待于扩充与完善,必然要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安排课堂上传授核心内容,课后交给学生研究历史性问题,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知道世界发生最前沿的事件,又有历史的写照,将知识很好的结合,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4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1)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人才目标。全球化经济发展作为21世纪最量化的标志,给各个国家提出了挑战,谁抢占了制高点,谁就是赢着。我国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战略上,应顺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尽管已经有一些学校、一些专业开始或已经朝着复合型专业发展,但从教材、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环境还有很多制约因素,缺乏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演练教学。应针对国际贸易、国际谈判、国际标准技术一些岗位进行多学科文武双全的概念就是能文能武,懂管理又懂技术,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等,在培养以一专业为主、兼学其它的前提下,制定全球化战略的人才培养,具体涉及到的知识结构内容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发展、国际法律、国际责任、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伦理道德等,都要纳入学习与研究范围,其中有选择的区分重点与一般,借以实现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教育目标。

(2)树立全球化教育发展的目标,改进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国际化。在我国课程的设置上,对学生应补充国际素质教育的内容,国际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共建全球经济发展、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创建世界文明、共同履行社会责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等。具体内容体现在教育学生对全球一体化的深入理解,明确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熟悉掌握一定必备的知识如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国际时事、国际语言、国际经贸、增进世界环境保护意识等;在全球化文明构建中,如国际理解、国际交往、文化创新、信息处理、对话合作、实施国际慈善救助等;在树立全球化价值观中,如关心地球、维护人权、尊重生命、公正和睦等。将上述内容都要按专业有区别的纳入高等教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