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赏析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左思的咏史诗特点左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咏史诗人,他的作品《咏史》是中国古代咏史诗中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古代咏史诗的奠基者之一、左思的咏史诗具有独特的特点,体现了他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具个性的创作思想。

以下将结合他的作品《咏史》从史诗的主题、体裁、语言风格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左思的咏史诗作品以历史人物为主要讴歌对象,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感。

在《咏史》中,左思选取了中国古代历代帝王、贤臣、美女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通过对他们事迹的歌颂与悼念,传达出了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他以咏史的方式,将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与功绩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描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歌颂与批评,展现出个人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其次,左思的咏史诗体裁极其丰富多样。

他不仅创作了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赋、颂、朝贡诗等各种流派的诗歌形式,还运用了描写、讽刺、对比、反讽等多种修辞手法。

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他都能驾驭自如,将其中的历史故事或个人情感激发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骈文风格,也有细腻婉约的曲文风格,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

第三,左思的咏史诗语言风格独特,雄浑豪迈。

他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夸张、反问等,使作品文辞瑰丽华美,意境深远。

例如,在《咏史·卷一》中,他通过对汉武帝的赞美,使用了大量辞藻华丽的修辞手法,以雄辩的文字描摹出了这位古代伟大帝王的光辉形象。

他还善于语言细腻揣摩人物性格、境界和情感变化,并采用生动形象、清新自然的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左思的咏史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他的诗作多以诗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既概括了历史的全貌,又注重描写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他敢于对历史人物提出质疑与批评,一方面赞美其英明智慧之美,一方面揭示其官场心术之丑,表达了对时兴迹人物人生命运的关注。

他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和独到的思想深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赏析咏史左思[1]郁郁涧底松,离离[2]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

世胄[5]蹑[6]高位,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8]籍[9]旧业,七叶[10]珥汉貂[11]。

冯公[12]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注释】[1]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著名文学家。

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的《咏史》共八首,本书选录第二首,描写的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势力窃取了高位,而出身贫寒的英雄却不得重用的现实。

[2]离离:松枝茎叶下垂的样子。

[3]径寸茎:直径只有一寸的茎干。

[4]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条。

诗人以“百尺条”比喻不得重用的英雄,以“径寸茎”比喻窃取了高位的世家子弟。

[5]世胄:即世家子弟。

[6]蹑:登。

[7]下僚:小官,指不得重用。

[8]金张:指西汉时期的金、张两大家族,他们是世家的代表。

[9]籍:同“藉”,凭借。

[10]七叶:七世。

[11]汉貂:汉朝的高官都在帽子上插貂尾作为装饰,这里代指高官。

[12]冯公:指冯唐。

汉文帝时,冯唐上书针砭时弊,结果终身未得重用。

这里代指未受重用的人才。

[13]不见招:不被重用。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高官的情况。

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

据《晋书》记载,晋朝的高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简析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咏史诗》是唐代文学家左思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描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这六个历史时期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

作品以史诗的形式,展示了近两千年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思考。

《咏史诗》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典雅。

首先,左思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历史典故,以饱满的文字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厚造诣。

其次,他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赞美和评价,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

例如,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就带有浓厚的讽刺意味,揭示了统一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残暴和统治者个人嗜好的负面影响。

此外,左思的《咏史诗》还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忠诚、智慧、勇敢和牺牲精神,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悲剧和人民痛苦的关注和同情。

总的来说,左思的《咏史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历史的宏大与个人的悲壮,传递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索。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1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百金不市死,明经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明星晨未晞,轩盖已云至。

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寒暑在一时,繁华及春媚。

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

翻译五大都市,自夸财富雄厚,三川一带,热衷于名利追逐。

有钱的富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明经的士人,能够得到高官厚禄。

京城里,大路四通八达,高耸韵屋脊,像鱼鳞一样密布。

做官的,华美的帽缨随风飘动,闲游的,骑着快马在城中漫步。

凌晨时分,天上依旧繁星闪烁,官宦们的车驾,已如风云般涌入。

宾客与仆从,随之纷至沓来,黑乎乎的土地上映照着鞍马的光芒闪闪。

寒来暑往,似乎只是一瞬,百花纷纷争艳,只趁春光明媚之时。

唯独严君平,甘于寂寞不慕荣利,俗世不用他,他也不求入仕。

注释五都:西汉时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

矜:自夸。

三川:秦郡名,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地有河、洛、伊三水,所以称三川。

养声利:追求名利。

不市死:不死于市中。

衢:大道。

飞甍:高耸的屋脊。

鳞次:像鱼鳞一样密布。

彯:长带摆动的样子。

竦:执。

轻辔:是指善跑的马。

辔,辔头,御马索。

轩盖:带篷盖的车,达官贵人所乘。

云至:云涌而来,极言其多。

宾御:宾客和侍者。

飒沓:众多的样子。

一时:一时间,刹时。

君平:汉代蜀人严遵,字君平。

他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日得百钱则闭门下帘读《老子》,一生不求仕进。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太始二年(466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世人矜财货、重名利,与坚守寂寞、与世相弃的君平形成强烈的对比,益发显示了世风的奢华、腐朽。

作者为了表达对于官僚贵族的强烈憎恶,以及自身对耿直高洁品格的坚守,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诗人起笔便尖锐地指出,五都的人以财产雄厚而自尊自大,三川的人好追逐名利。

诗人谴责的,不仅仅是五都和三川的人,他谴责的还有高门世族和达官贵人。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伟:奇。

招:招见。

不见招:不被进用。

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

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翻译】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鉴赏】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左思的《咏史》诗写得有点类似屈原的《离骚》,也都充满了对社会政治的不满,充满了哀怨、牢骚和悲愤。

因此,这两首诗具有相通之处。

《咏史》诗以“忧生”为宗旨,抒发了对时局的愤慨和对自身遭遇的哀怨,同时还夹杂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和历史兴亡的悲叹。

《咏史》一诗是借古人以自伤,故多涉及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曹植、杨修、桓温、袁宏、谢安、王恭、石崇等等。

其中尤以曹植与杨修最为可疑,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植)文帝曾孙也,性简易,喜怒不形于色。

(修)以才名见知,累迁太子舍人。

每见帝,辄设案行道,问百姓所疾苦。

尝宿卫,见帝与修共谈语,甚欢。

既觉,相谓曰:‘我本谓公为贵人,今乃觉非也。

’”这段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左思的某些真实想法。

曹植是曹操之孙,当他说出“本谓公为贵人”时,可能是指有帝王之气的曹植;而说“今乃觉非也”时,则有可能暗示出左思本人。

正因为左思有强烈的封建正统观念,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都遵循正道,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一点在他的《咏史》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而如果把这首诗仅仅当作一篇咏史的作品来看待,也不失为成功之作,但左思却把自己的创作目的隐藏在对历史人物的咏叹之中,而没有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试想一下,左思年轻时便崭露头角,于三十余岁中秘书郎,举孝廉,皆早逝,然而,他仍然壮志难酬,不得不客居洛阳十余年,最终只做了秘书郎,连个小官都没有做成,这使他极为懊丧。

一旦有机会,他便开始“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把自己的文学理想付诸实践,就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搜集素材。

可是,这么一个怀着远大抱负的才子,偏偏又屡试不第,常常被人斥责为“一篇《三都赋》无出其右者”。

要知道,曹操手下的“建安七子”在当时已经是大名鼎鼎了,他们的文章自然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日月”,是比喻社会或朝廷,“江河”,是比喻文章,“昆山”,是比喻人物。

全句意思是说:太阳、月亮、江河和高山这些自然景物,以及像崔豹那样有才能的人物,都已成过去,不再能重现了,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样的悲剧,才能永远流传。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左思(约公元690年-约公元75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字子建,别号咏史楼主。

其创作的《咏史诗》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历史韵文之巅峰作品,堪称艺术成就的典范。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左思《咏史诗》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咏史诗》采用韵文叙事,将诗歌与史书结合,使得历史描述更富有艺术感和诗意。

该诗用儒家立场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与衰落,通过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历史中伟大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悲壮气势。

由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使得《咏史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诗中历史”。

其次,《咏史诗》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左思以《史记》和《汉书》等史书为基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将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细致描写历史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并根据他们身世和遭遇给予了深刻的人物解读。

例如,在《咏史诗》中,左思以鲁仲连、陈抟、郎顗等人物为代表,塑造了一批深思熟虑、忠诚坚定的人物形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另外,《咏史诗》在诗歌语言上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左思在《咏史诗》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形象鲜明。

其中既有“口占天下三分地,头疼谁伤梦是非”之类的巧妙对仗与变化,又有“江淮片翰裁元气,海岳盐碛撤华窒”的婉约辞章。

这种富有韵律美和意境的语言运用使得整个诗篇更具艺术感和审美价值,令读者陶醉其中。

最后,《咏史诗》在表现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上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艺术成就。

左思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详实的叙述,勾勒出了唐代社会风貌的丰富多样性。

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咏史诗》不仅是一部描写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个人体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

通过描绘历史事件的壮丽场面和个人遭遇的真实感受,左思打破了传统历史记载的单一性,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历史阅读体验。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其一】咏史·弱冠弄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郁郁]茂密的样子2.[涧底]谷底 [松]喻英才3.[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4.[以彼~尺条]意思是:柔弱的山上苗遮蔽了高大的涧底松。

彼,指山上苗。

径寸茎,一寸粗的茎秆。

荫,遮蔽。

此,只涧底松。

5.[世胄(zhou)]世家子弟。

胄,后裔6.[蹑]登7.[下僚]低级官吏8.[地势~一朝]意思是:甲胄和英俊所处情况,正与松、苗相似,是地势是他们如此,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

然,这样,如此。

9.[金张~汉貂]意思是:金、张俩家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都做大官。

金张,指西汉金日(mi)磾(di)和张汤两家的子孙。

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

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

藉,凭借。

旧业,祖先的功业。

七叶,七代。

珥,插。

貂,貂尾。

汉代凡侍中、中常侍等大官都带貂尾以验明其身份。

10.[冯公]冯唐,汉文帝时人。

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11.[伟]奇伟出众12.[不见招]不被重用的意思【其三】咏史·吾希段干木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咏史左思魏晋赏析

咏史左思魏晋赏析

咏史左思魏晋赏析左思,字子昂,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咏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左思以诗歌的形式,咏史述志,表达了对魏晋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风采以及自己的理想抱负。

通过对《咏史》中的内容和风格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左思的文学成就,以及魏晋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风貌。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咏史》的内容。

《咏史》是左思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七卷,共计五十首。

其中,左思以史事为题材,以史诗的形式,展现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他以饱满的诗意,描绘了魏晋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繁荣等方方面面。

在描写历史事件的同时,左思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讴歌,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整部《咏史》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诗歌的艺术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之作。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咏史》的风格。

左思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个性色彩。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在《咏史》中,左思的诗句富有音乐感,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和优美。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

此外,左思的诗歌还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展现了他对时代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咏史》的风格既有古典的庄重,又有浪漫的豪放,是魏晋时期诗歌的一种典型表现。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左思的文学成就。

左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咏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左思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魏晋时代社会的热爱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崇高追求。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魏晋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精神风貌。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咏史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1、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2、汉家:汉朝。

青史:即史册。

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3、计拙:计谋拙劣。

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5、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7、拟:意欲;打算。

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

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

尘:指烟尘,代战争。

8、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

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9、辅佐:辅助。

【创作背景】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

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鉴赏】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

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诗人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反思,生动地展示了西晋的覆灭是因为皇帝不能“修德”,表达了对西晋灭亡的无限感慨,对东晋王朝建立的无限赞美。

对于本诗的主旨,文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认为它所表现的主题是“咏史怀古”。

本诗分两部分,前半写了西晋建国时与刘琨共同匡扶晋室的功勋,后半则描绘了司马氏篡权之后“八王之乱”时期的残酷斗争场面。

就内容看,作者是以司马氏“篡夺魏室”为戒。

这种比喻不仅新奇巧妙而且情理交融。

前半部分以“芝兰”自喻,后半部分以“麋鹿”自喻。

“芝兰”、“麋鹿”与后文“西山”、“北原”、“渭流”、“华轩”等意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凸显了咏史主题。

左思作为西晋的文人,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并不比普通民众高明多少。

我们当然不可能从字面上了解左思作品的思想内涵,但对文中所描述的那个混乱的时代、黑暗的政治,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的。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一心想恢复西晋太康年间的大好局面,曾经先后派嵇含、赵至、孙秀等去蜀、吴二地作官,并采取了一些修明政事、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

但由于司马炎志大才疏,穷奢极欲,赏罚不明,贪图享乐,又接连三次对孙吴用兵,劳民伤财,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就如天空中的彩云一般,转瞬即逝。

司马炎终于在263年病死,继位的是其幼子司马衷。

此时东吴也已衰落,西晋大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斗。

司马衷痴呆不明,贾皇后干政弄权。

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左思,虽然没有参加这场灾难,却用他的诗笔记下了这段历史。

我们只要细读全诗,对这场可怕的灾难是不难理解的。

这首诗以“西山”、“北原”、“华轩”等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荒淫误国的贾后,从而突出了这场灾难对西晋的巨大破坏性。

“诚信”,古已有之。

“西山”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视为“忠臣义士的坟墓”。

至于“北原”,《史记·司马相如传》有载:“自魏安、蒲阪以东,至河,即有石首鱼焉。

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赏析

左思《咏史》赏析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止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

既是咏史组诗,其题旨不外借古讽今,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左思虽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之才,“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之志,以十载之构思,写成《三都赋》,博得“洛阳纸贵”的籍籍声誉,被征为秘书郎。

但终以生长在门阀森严的晋代而出身寒门,未得升迁。

他的抑郁愤懑之情发之于诗,这是不难设想的。

可贵的是,在这八首诗里,看不出一般落魄士子叹老嗟卑的腔调,而是把他忿激之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倒置的社会制度和持权骄宠的显贵。

全诗情调高昂,气韵沉雄,笔调劲挺,这就是钟嵘《诗品》中所称道的“左思风力”。

这个“左思风力”,实际是“建安风骨”的延续,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主流。

这首诗语出自然,文无雕饰,借用金日磾、张汤、冯唐三个古人(《汉书》皆有传)的故事,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本诗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值得读者玩味。

一是它的结构很奇特。

一般咏史诗是借史实以抒情言志,很少用比兴,而这首诗和其八“习习笼中鸟”却采用了比兴。

尤其是这一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起兴,进过深山峡谷的人可能都见过这种景色,在谷底溪旁长着枝叶繁茂的高松,在其上之岩崖山坡长着披纷散乱的幼苗,对这类造物者的安排,人们能说些什么呢?初进深山的人可能产生一种新鲜感,多见几次也就见惯不惊了。

唯有诗人运用他奇特丰富的想象,想到那些常青不凋的高大松树本是有能力用其繁茂的枝叶庇荫许多幼弱的草木的,却长在涧底处于受庇荫的地位,而本该受庇荫的幼苗反而长在山上成为庇荫者,这是极不合理的造物颠倒。

所以紧接两句“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便如空谷足音、无声惊雷船的足以使迷茫者振起,麻木者震惊了。

诗人又由造物的不合理延伸到人类社会的不合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句,说那些象青松一样有能力支撑朝廷庇荫万民的英豪俊秀之士官低职微,反而受着那些象幼苗一样娇生惯养的贵族子弟们蹑足于高官厚爵的庇荫,国家怎么不衰微?百姓怎么不涂炭?英俊怎么不气馁?到此,主旨已明,但如就此结束,此诗便是比兴体的讽喻诗,而非咏史诗了。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

左思《咏史》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咏史[晋] 左思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②。

列宅紫宫里③,飞宇若云浮④。

峨峨高门内⑤,蔼蔼皆王侯⑥。

自非攀龙客⑦,何为欻来游⑧。

被褐出阊阖⑨,高步追许由⑩。

振衣千仞冈(11),濯足万里流。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作者《咏史》共八首,本篇原列第五。

②灵景,指日光。

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③紫宫,原为星名,即紫微宫,古以为天帝所居;此指皇宫。

④飞宇,形容屋檐像鸟翼状的屋子。

宇,屋檐。

⑤峨峨,高高耸立的样子。

⑥蔼蔼,形容众多。

⑦攀龙客,指追随帝王诸侯以求取功名之人。

扬雄《法言》:“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

”⑧欻(xu须),忽然。

⑨被褐,指穿着布衣而有美才的隐士。

阊阖,天上紫微宫门名,此指都城门。

⑩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皇甫谧《高士传》载,唐尧欲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后又听说尧要任他为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表示对涉及功名利禄之士连听也不愿听。

(11)千仞,极言其高。

古代七尺为一仞。

〔分析〕西晋的左思博学高才,但因出身寒微,故仕进艰难。

他是太康时代的杰出作家,所著《三都赋》辞采壮丽,史称“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本传)。

今传《咏史》诗八首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愿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风格遒劲,在太康诗坛上独树一帜。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日渐把持政权,至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立“九品官人法”,更从制度上保证了这种对权力的垄断,寒门之士很难有仕进并施展才能的机会。

这种情况到西晋益盛,刘毅在太康间曾上书请废九品中正制,书中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语,但晋武帝不准。

左思的《咏史》就是抨击这一不合理制度的作品。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五首,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京城洛阳宫室的壮丽,以及活动于其间的王公贵族。

首二句写明朗的天空中太阳高照,阳光辉耀着神州大地。

诗人在此壮阔的背景上再描绘出宫城建设的宏丽。

古诗咏史·弱冠弄柔翰翻译赏析

古诗咏史·弱冠弄柔翰翻译赏析

古诗咏史·弱冠弄柔翰翻译赏析
《咏史·弱冠弄柔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左思。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穣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鉴赏】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

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

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

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
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

钟嵘说,左思的《咏史八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

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八首》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
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

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

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
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东晋左思《咏史》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学批评诗。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史开始向自觉阶段过渡。

作者以比兴手法,讽刺了西晋黑暗的现实,借咏史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悲哀,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也成为后人用以衡量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最早标准。

其特点是托古讽今,借古人古事来说明现实的道理,并以历史事件或故事中的人物作比喻,针砭时事,以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然而,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创作的思想性格来看,这首诗的主题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借此抒发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改革时弊的愿望。

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庾信的《小园赋》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同样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个人感慨,但却具有不同的旨趣和风格。

可见,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既继承了“美刺”的传统,又注入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思想,因而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咏史》诗主要反映了西晋末年政治黑暗、宫廷倾轧,以及司马氏大权独揽,残暴地统治人民的社会现实。

诗中所咏的人物都是封建帝王,以贾充、贾后、贾谧为最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贾后毒死太子事件,贾谧废皇太子司马遹事件,贾后为夺取权力而杀戮其余诸子事件等。

在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交错中,形象地展示了东晋王朝的腐朽。

诗人由于怀才不遇,因此用“东门贾后”、“金谷少年”、“长乐潘妃”等人的遭遇来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从而也反映了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和司马氏与外戚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

在艺术表现上,《咏史》诗也与左思其它诗作一样,形式采用四言诗体,整齐划一;语言简洁质朴,不加雕饰,准确生动,凝炼含蓄,运用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借古讽今,内容丰富。

这首诗从题材、构思到语言都带有鲜明的文学批评色彩,作者不仅把咏史看做是“比兴”的手段,同时还将其看做是讽刺的目的,认为西晋的政治混乱乃至覆亡,是可以预见的。

全诗八句,前六句叙述事实,后两句作结论,夹叙夹议,逐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前四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涧底松和山上苗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出身寒门的才士与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地位和待遇上的巨大差距。

涧底松虽然生命力顽强,但却只能生长在狭窄的涧底,而山上苗却能凭借其优越的地势,茁壮成长,遮蔽涧底松。

这里的“彼”和“此”,分别指山上苗和涧底松,“径寸茎”和“百尺条”则暗示了两者在身材和势力上的悬殊。

接下来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两句,是对前四句的进一步深化。

“世胄”指世家子弟,“英俊”指有才能的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世家子弟凭借祖辈的功勋,轻易地登上高位,而有才能的人却只能沉沦于下僚,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探讨。

诗人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社会地位和出身所决定的,是由来已久的。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叹息。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两句,是对前八句的总结和升华。

“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他们都是西汉时期的权贵,家族世代为官。

“七叶珥汉貂”意思是,金日磾的子孙连续七世都担任了汉朝的高官,佩带着貂尾。

这里的“金张”和“汉貂”,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诗人通过描写金张家族的荣华富贵,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门阀制度的残酷性。

最后两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是对全诗的升华和总结。

“冯公”指冯唐,他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位大臣,因为才华出众而受到重用。

“白首不见招”意思是,冯唐虽然才华横溢,但直到年老仍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这里的“冯公”和“不见招”,象征着有才能的人在面对门阀制度和社会不公时的无奈和悲哀。

诗人通过描写冯唐的遭遇,表达了对有才能的人遭受压抑和埋没的同情,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咏史·郁郁涧底松》这首诗通过对松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对才高位卑者的同情。

咏史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咏史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咏史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梁习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

疆场得清谧。

——魏晋·左思《咏史诗》咏史诗梁习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

疆场得清谧。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

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

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

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

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

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忆昔少年时。

驰逐好名晨。

结友多贵门。

出入富儿邻。

绮罗艳华风。

车马自扬尘。

歌唱青齐女。

弹筝燕赵人。

好酒多芳气。

肴味厌时新。

今日每想念。

此事邈无因。

寄语后生子。

作乐当及春。

——南北朝·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忆昔少年时。

驰逐好名晨。

结友多贵门。

出入富儿邻。

绮罗艳华风。

车马自扬尘。

歌唱青齐女。

弹筝燕赵人。

好酒多芳气。

肴味厌时新。

今日每想念。

此事邈无因。

寄语后生子。

作乐当及春。

朱城九门门九开。

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

结君佩。

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

同盛同衰莫相弃。

——南北朝·鲍照《代淮南》代淮南朱城九门门九开。

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

结君佩。

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

同盛同衰莫相弃。

疲身不自量。

温腹无恒拟。

未能守封植。

何能固廉耻。

一经可人言。

三冬徒戏尔。

虚信苍苍色。

未究冥冥理。

得彼既宜然。

失之良有以。

常言厌四壁。

自觉轻千里。

日夕聊望远。

山川空信美。

归飞天际没。

云雾江边起。

安邑乏主人。

临卬多客子。

乡乡自风俗。

处处皆城市。

所见无故人。

含意终何已。

——南北朝·何逊《入东经诸暨县下浙江作诗》入东经诸暨县下浙江作诗南北朝何逊展开阅读全文∨ 疲身不自量。

温腹无恒拟。

未能守封植。

何能固廉耻。

一经可人言。

三冬徒戏尔。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咏史作者: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史译文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咏史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è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伟:奇。

招:招见。

不见招:不被进用。

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

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

评析左思的《咏史》诗左思的《咏史》诗是他“十五而有文”之后所作。

它讲究词采,重视对偶,语言典雅流丽。

此外,它虽是咏史诗,却不仅仅写史,而是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一个片断来揭露现实,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这里选取一个片断进行评析。

这首诗通过写汉武帝为扬雄辩护一事,借题发挥,指出自己身为当朝之臣,却没能“列在群臣上”,被人陷害,难道不是天意吗?扬雄的遭遇令汉武帝觉得非常惭愧,从而向天下表明自己尊贤、任贤的态度,赢得了更多人才的归附。

全诗一共八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东海扬吾帆,西海张吾旗。

”主要是正面描写汉武帝重用人才,扩大自己的影响,以及他内心的喜悦。

由于群臣向来佩服扬雄的才学,所以想听听他是如何做到“推贤进士”的。

这一段的叙述,平稳而概括,虽未说什么话,却反映了汉武帝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这一方面,《淮南子·人间训》中所记载的孔子夸奖冉雍的话,可以说给予了我们一些启发:“天子冉雍者,天下之中也。

天子适诸侯,诸侯来朝;天子赐诸侯以玉,诸侯辞而不敢受,受而不敢用。

子曰:‘何故也?’曰:‘天子听诸侯,诸侯不敢不听天子,故受天子玉而辞。

天子用之,则安其国家,诸侯用之,则家长人民。

’子曰:‘何故也?’曰:‘所谓忠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国语·周语上》)冉雍受到赞赏,固然是由于他德行好,但重要的是由于他接受君主的命令,办事效忠。

另外,前引汉武帝曾“置酒东堂,以招群臣,上自作赋”,当时刘安、司马相如等二十八人都赋诗,汉武帝又命司马相如作赋,群臣纷纷相继跟上,最终“或不能而出,或为之不善”。

但此事已成往事,当时在座的只剩下扬雄和董仲舒两人。

在大庭广众之中,让汉武帝将如此要紧的任务交给自己,扬雄应该知道这是一个关系到自己政治生命的重要机会,必须慎重对待。

所以,他既不能表现出对皇帝的阿谀奉承,也不能把握不住机会,表现出羞愧难当。

所幸他很有才华,以自己的博学多才和深厚学养,为汉武帝作出了合乎道理的解释。

左思《咏史(其一)》和《咏史(其二)》赏析

左思《咏史(其一)》和《咏史(其二)》赏析

左思《咏史(其一)》和《咏史(其二)》赏析咏史(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咏史(其一)赏析:左思博学多才,他写的《三都赋》一脱稿曾不胫而走,被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

可是他仕途很不得意,仅官秘书郎。

《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都是托古讽今,抒写自己的怀抱和不平。

前八句说自己的文才武略。

作者先用四句表明自己的博学多才。

“博学”者是遍观群书;“多才”者,弱冠即善写文章,所著作的论文和辞賦,比得上贾谊著名的《过秦论》和司马相如著名的《子虚赋》。

这就是他的文才。

接下四句表明自己兼有武略,说连城报警之时,自己虽非持戈作战的将士,但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胸有却敌取胜的武略。

以下八句写自己的远大志向。

前四句写自己的志向,“长啸”二句,表现自己志气豪勇,不把东吴放在眼里;“铅刀”二句,表明自己虽然拙于所用,但仍然想施展自己的怀抱和良图。

后四句紧接前四句说出了自己具体的良图。

“左眄”两句,表明自己要平定江湖和羌胡,为国立功;“功成”两句,表示功成之后,不做官不受爵,归隐田园。

全诗抒写了作者要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立功,功成身退的远大志向。

本诗以述志为主题,先写自己的才能,为抒志做铺垫,以显示实现其志的条件和可能;继则抒写其志--“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把全诗推向高潮;然后出人意外地表示功成身退。

全诗在跌宕中结束,既见出了诗人立志的纯正高洁,又使诗歌余味无穷。

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止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史(其二)赏析:左思的《咏史》第二首,是对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抨击。

前八句以地势造成的自然界不合情理的现象,来比喻门阀制度造成社会无才者有高位和有才者沉沦的不合理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思咏史诗赏析咏史左思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

[1]作者简介左思西晋文学家。

字太冲。

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生卒年不详。

他家世业儒学。

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

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

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

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

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

《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4]作品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伟:奇。

招:招见。

不见招:不被进用。

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

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2]【赏析1】作品鉴赏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意为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作者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用“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四句,意为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作者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

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

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

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

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

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

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

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 金,指金日磾家族。

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

张,指张汤家族。

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

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是个奇伟的人才,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

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

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

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

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通首皆用对比手法,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

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2】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山涧之底。

郁郁,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

,离离〔离离〕形容小草分散下垂的样子。

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径寸茎〕直立一寸的茎,指小草短小的枝叶。

,荫此百尺条〔百尺条〕指松树高大的树枝。

世胄〔世胄〕世族子弟。

胄,后裔。

蹑〔蹑(niè)〕登,踩踏。

高位,英俊沉下僚〔僚〕官职。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汉代的金日(dī)和张汤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做汉朝的高官。

七叶,七世。

珥汉貂,插着貂尾的帽子。

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帽上都插着貂尾。

藉,借助、依靠。

珥,插。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像汉代冯唐这样的英俊之士,到了老年时尚职位低微,不被重用。

冯公,汉代的冯唐,文帝时年已七十左右,仍作中郎署长,一个很小的官。

伟,人才出众。

招,召见、重用。

欣赏指要左思出身寒门,虽有振世济困的志向和令洛阳纸贵的才华,却因为生活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时期,终究得不到重用。

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是在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对曹魏以来严酷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诗人从涧底松和山上苗起兴,以“涧底松”喻寒微出身者,以“山上苗”喻世族出身者。

在诗人看来,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诗人还从历史人物中找出了例证:“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在金张和冯公的对比中揭露和谴责腐朽制度所衍生出来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魏晋诗坛上,用诗来抨击门阀制度,左思是第一人。

他以古喻今,从切身之痛出发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在咏史诗方面的贡献,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陶渊明之于田园诗,可以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其慷慨激昂之气、质朴豪迈之风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朗读时需要多加体会。

有关资料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

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

《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据《晋书·左思传》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

《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价涨了几倍。

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沈德潜说:“太冲(左思)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伟手。

”(《古诗源》卷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