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个千年的谎言(微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论语就治得了天下吗?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出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是说公元960年,赵普辅佐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宝座。
赵普也由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名相,后来,宋太宗继位,赵普又两次出任宰相。
当时人们纷纷传言赵普读书甚少,仅仅一部《论语》而已。
宋太宗便问赵普,是不是这么回事?赵普从容回答说:“我平生的学问哪有那么多?只有半部而已。
当初我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打算仍用这半部辅佐陛下达到天下太平”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
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
”所以,后人赞誉他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近年来甚嚣尘上,《论语》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地位,再一次被大肆宣扬,有人甚至说,《论语》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福音书。
为此,我们对“半部论语治天下”前世今生及时代变迁后的时代作个分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是元代以降儒生参政议政的广告词。
在赵普生前,以及整个北宋,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此说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元朝。
但恰恰是在元朝,对儒术表示了极大的轻蔑,所谓“九儒十丐”,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其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连自己的生计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何谈治天下。
这句台词既是向往也是自我广告。
邹纪孟先生在《半部论语治天下:元代失意儒生的自我广告》1一文众考证后指出三点:其一,在赵普生前,以及整个北宋,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其二,此说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元朝。
但恰恰是在元朝,对儒术表示了极大的轻蔑,所谓“九儒十丐”,那些满腹经纶的儒生,其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连自己的生计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何谈治天下。
为此,元杂居中的那句台词,既是地位低下的儒生们对前朝文人地位的向往,对自己学问的一种自负,也是向当朝执政者的一种自我推荐。
其三,由于这句话极大地夸张了《论语》的功能,得到了那些能
1邹纪孟.书屋[J].2008(7)
将《论语》倒背如流的儒生们的普遍欢迎,所以才广泛地流传开来。
《论语》是什么?《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
《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
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
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
《论语》是什么?我们看黑格尔是怎样评价论语的。
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评论中国哲学,第一是孔子,第二是易经,第三是老子。
按照他的三段论,排在前头的最低级,排在后面的反而高级。
黑格尔最看不上《论语》,说这本书一点哲学味道都没有,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在哪一个民族文化里都找得到,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
黑格尔还说,为了保持孔子他老人家的名声,《论语》最好别翻译。
黑格尔只是从思维的逻辑体系看,如果从价值观看,《半部论语治天下》更属荒谬。
《论语》不过是为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服务的集大成者。
儒学之徒说《论语》所谓的“微言大义”,玩弄了华夏子民两千多年。
因为,孔子的基本价值观决定了决定了《论语》泥古守旧的思想本质。
“学而优则仕”就是儒家学习思想最经典的概括。
为了做官而读书,为了科举而读书,这就应试教育至今不死的根源所在。
儒家经典虽然也培养了少数的国家栋梁,但深受其害的却是大多数。
为了考试,就得死读朝廷规定的内容,牵强附会地从故纸堆里去发掘“微言大义”。
古代的中国究竟培养了多少书呆子,恐怕是没有人能够统计出来的。
有比较才能分得出高下优劣,只要你稍微翻阅一下世界史的同一时期,人家的读书人在思考和讨论什么样的问题,你就会发现中国的读书人除了较好的文字功夫外,的确一无是处。
当亚里士多德提出司法、行政、议事三权分离说;当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并提出了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鼎立的时候,与他们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思考什么呢?他们不是在绞尽脑汁弘扬儒家思想,就是在为朝廷歌功颂德。
至于《论语》强调的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也是一种动物本性。
任何社会、民族与家庭谁不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问题是,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德却是强者对弱者的规范,通过人的本性的孝顺提出君为臣纲、夫为子纲、夫为妻纲,它的终极目标是和谐,真是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奴化教育,剔除人的“反骨”。
鲁迅就认为这一道德不过是“收拾弱者的手段”。
半部论语治不了天下。
古人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纵观中国历史,儒家像粮店,和平时期治国可以用一些。
南怀瑾曾说道:“而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
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2请看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哪个不是脸厚心黑,谁是实行孔子的…仁政‟打天下、得天下的?赵普帮赵匡胤打天下是用论语吗?可见,赵普死前对太宗的话,或者是对论语运用入迷后的胡话;或者是马屁话或是自己…得意忘形‟而自吹表功的话,以求太宗好好地为他善后而已。
半部论语治天下没有历史的真实性。
治天下需要政治头脑,军事才能,理财专长,法律识见,道德修养,绝非一家一学可以大包大揽。
儒家虽号称大成至圣,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全凭儒家学说治理的朝代。
一般都是表儒里法,或儒法道释四家合流。
有宋一代,行伍出身的太祖皇帝,号称一条军棍打下四百座军州,创大宋基业;擅长书画的风流皇帝徽宗,尊号“教主道君太上皇帝”,俨然是一位道士;而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中兴大宋的“拗相公”王安石,从理财入手,重在立法,坦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一反传统儒家所为,也都是儒家并不能包打天下的明证。
其实,中国的历史不是《论语》治天下的,而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
后晋叛臣安重荣曾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乎?”道出中国封建王朝轮替史。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公元1949年毛泽东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岛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长达二千余年的时间跨度里,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政权不知更迭了多少次,然而,哪一次不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从公元前211年至公元1976长达2187年的时域中,中华民族历史上由“枪杆子里面出政
2南怀瑾.历史的经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权”所分娩出来的大屠杀,诸如张献忠屠蜀,八旗兵血洗扬州,太平军滚刀南京城,直至当代的“文革”的武斗和杀戮,夺走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啊!而这些鲜活生命中又蕴藏着多少想象力和创造力,没等出世展现身手,便烟消云散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确实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而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