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学过《三字经》的都知道“融四岁,能让梨”,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小,一家人吃梨时,孔融就知道拿小的吃。千百年来,孔融因让梨而博得美名。窃以为,以孔融之才智,他拿小梨,未必出于谦让,因为,梨小有小的好处,吃得快,换得也快。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洛阳。时任司隶校尉的李膺名气很大,孔融很想拜见。到李家门前,传达室不让进,他也没带神童证书、更没有名片,遂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看门人只好让他进去。见到孔融,李膺问:“你这个小屁孩,怎么会和我处上亲戚了?”孔融眼睛滴溜溜一转说:“老李你真贵人多忘事,过去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你的祖先李聃为师,多少辈子的亲戚关系了,可谓世交。”李膺和在座的宾客吃惊不小,过了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也来李家做客,得知孔融刚才说的话,信口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哪给对方辩友喘气机会,一句话就把陈大夫呛到了南极——“窃以为,老陈同志小时候一定很牛。”众皆笑倒,唯陈大夫恨不得找个高楼跳下去。在魏晋这个水果摊上,孔融是一只非常优秀的梨——倘若不遇到曹操这把水果刀的话。曹操当时和袁绍两雄并立,孔融对这两只鸟都不大感冒,后来

他发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对他没好脸色。孔融大概也看出了曹操这个软肋,就唱起了对台戏,比如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就强烈反对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尧不饮干盅,无以成其圣?如果说酒能乱世,那么纣王因色失国,现在为什么只禁酒,不禁欲呢?”这让老曹很没面子,考虑到当时正延揽人才,孔融是社会名人,影响太大,也奈何他不得,咽咽唾沫,忍了。

曹操把袁绍拿下,他儿子曹丕纳袁绍漂亮的儿媳妇甄氏为妃,孔融看不下去,就对曹一哥说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以为孔融学问渊博,不知此话出于何典,就很虔诚地向他讨教。孔融双肩一耸,两手一摊:“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我们知道,魏晋时代极力倡导以孝治天下,王祥卧冰、郭巨埋儿事迹上了各大网站头条。但孔融却与当局不合作,他认为,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比如“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怕要把他的祖宗孔圣人气得肝颤。

孔融那张破嘴像个跑马场,兔子急了都咬人,何况当时的江湖一哥曹操。曹操后来找个借口把孔融杀了。孔融被杀后,曹操派人到其家,孔融的两个孩子正在玩游戏,一个九岁,

一个八岁,面对带血的刀子,非常坦然,竟说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其悲怆、镇静,让曹操大恐,斩草除根,一并杀之。

和那个时代许多耍嘴皮子的名士一样,孔融在生活上实在糟糕透顶,他在北海做官八年,愣是把那地儿整得民不聊生。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他所主持工作的北海,虽然“自春至夏,战士所余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但孔融却“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后来北海城陷,孔融抱头鼠窜,竟抛妻弃子,结果,妻儿皆为袁谭所俘虏。

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可以不顾的人,大概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孔融遭遇,正所谓现实版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译文.doc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译文 选自《世说新语》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作者:刘义庆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人教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选自《世说新语》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作者:刘义庆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人教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文言文《小时了了》的阅读答案

文言文《小时了了》的阅读答案 : 篇一:文言文阅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言文阅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1993年上海古籍版) [注释] 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 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 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 ⑥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⑦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⑧了了:聪明伶俐。 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一)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人以其语语之 ②大未必佳 ③韪大踧踖 (三)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四)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一)我君仆其 (二)①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②长大③很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 (四)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 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 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 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趣味题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在座的宾客对孔融的博学和随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及翻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及翻译 出处或作者:刘义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小时了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全文翻译: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对照翻译: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小时了了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及翻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出处或作者:刘义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小时了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全文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

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对照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小时了了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历史名人小故事: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学过《三字经》的都知道“融四岁,能让梨”,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小,一家人吃梨时,孔融就知道拿小的吃。千百年来,孔融因让梨而博得美名。窃以为,以孔融之才智,他拿小梨,未必出于谦让,因为,梨小有小的好处,吃得快,换得也快。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了洛阳。时任司隶校尉的李膺名气很大,孔融很想拜见。到李家门前,传达室不让进,他也没带神童证书、更没有名片,遂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看门人只好让他进去。见到孔融,李膺问:“你这个小屁孩,怎么会和我处上亲戚了?”孔融眼睛滴溜溜一转说:“老李你真贵人多忘事,过去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你的祖先李聃为师,多少辈子的亲戚关系了,可谓世交。”李膺和在座的宾客吃惊不小,过了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也来李家做客,得知孔融刚才说的话,信口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哪给对方辩友喘气机会,一句话就把陈大夫呛到了南极——“窃以为,老陈同志小时候一定很牛。”众皆笑倒,唯陈大夫恨不得找个高楼跳下去。在魏晋这个水果摊上,孔融是一只非常优秀的梨——倘若不遇到曹操这把水果刀的话。曹操当时和袁绍两雄并立,孔融对这两只鸟都不大感冒,后来他发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对他没好脸色。孔融大概也看出了曹操这个软肋,就唱起了对台戏,比如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就强烈反对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尧不饮干盅,无以成其圣?如果说酒能乱世,那么纣王因色失国,现在为什么只禁酒,不禁欲呢?”这让老曹很没面子,考虑到当时正延揽人才,孔融是社会名人,影响太大,也奈何他不得,咽咽唾沫,忍了。 曹操把袁绍拿下,他儿子曹丕纳袁绍漂亮的儿媳妇甄氏为妃,孔融看不下去,就对曹一哥说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以为孔融学问渊博,不知此话出于何典,就很虔诚地向他讨教。孔融双肩一耸,两手一摊:“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我们知道,魏晋时代极力倡导以孝治天下,王祥卧冰、郭巨埋儿事迹上了各大网站头条。但孔融却与当局不合作,他认为,所谓孝道也是不足守的,比如“父之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课文翻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课文翻译:《小时了了,大 未必佳》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作者:刘义庆 原文OriginalText 译文TranslatedText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解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 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七下文言文《扫除天下》《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破瓮救友》解析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 原文后面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阐明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所以,陈蕃应该从扫一屋做起,直至扫天下。 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3.诣:前往,到。 4.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先君,死去的祖先。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师资之尊”。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5.莫:无 16.语:告诉他 17.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18..踧踖(cùjí):非常局促不安。 道理: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

文言文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言文阅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1993年上海古籍版) [注释] 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 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 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 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 ⑥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⑦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⑧了了:聪明伶俐。 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一)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人以其语语之 ②大未必佳 ③韪大踧踖 (三)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四)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一)我君仆其 (二)①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②长大③很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

《〈世说新语〉三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教案

初中语文第五册《〈世说新语〉三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教案 教学时间:2003年12月8日下午第一节 教学班级:三角中学初三(3)班 授课教师:娄大禄(临夏县卢马中学) 教学课题:《世说新语》三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叙事简洁,蕴涵哲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讲——读——练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小小的孔融是如此的懂事,有礼貌。其实小孔融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孔融的一则短文,进一步来了解孔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9课,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三、简介作品及作者 1、指导学生参看课本注释并指名学生朗读。 2、师加以补充解释。 四、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正确划分出句中停顿。 五、学生读课文: 1、小声读 2、集体朗读 3、个别读 六、疏通全文内容,分析“孔融”性格特点 1、师指导个别关键字词,学生疏通全文内容。 2、结合课文进行人物分析。(板书) 3、总结写作特点: a、通过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b、叙事简洁,蕴涵哲理七、小结 本文叙述了孔融十岁时,随父去洛阳,拜见李元礼的一段故事,表现了孔融处事机敏而落落大方,言语机智而不失礼貌。 八、拓展阅读:运用所学知识阅读下面这则故事(出示小黑板) 王戎七岁尝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给短文加标点 2、疏通短文内容 3、思考: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 九、布置作业:熟读本短文并预习好后两篇 板书设计 29 《世说新语》三则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我是李府君亲。” “昔先君仲尼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处事机敏、落落大方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言语聪明机智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及译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及译文赏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24)。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11)与君先人伯阳(12)有师资之尊(13),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14)也。”元礼及宾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7)语(18)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阅读题: 1.解释加点的字 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 2.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3.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 4.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话语告诉长大很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 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 3.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 4.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 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 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 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 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 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 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注释 李膺(lǐ yīng,110年—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 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 尉。 大:非常。 踧踖(cùjí):局促不安。 为:担任。 诣:前往,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拓展阅读----类文欣赏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题解读。 “小时了了”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选用了文中陈韪(wěi)的话。“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 lì),做聪明伶俐讲,说明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孔融 相关资料 孔文举:又称孔融,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 好学,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 李元礼: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 段解。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 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为后文做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道理启发。 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阅读题。 1、“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2、解释加点的字:人以其语语 之大.未必佳韪大.踧踖 .. 3、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小时了了》习题

《小时了了》习题 一、基础达标 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踧踖()奕世()瞋甚()以屐()齿蹍()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时李元礼有盛名(盛名:)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奕世:)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了:) 3.填空: 《世说新语》作者__________,南朝宋文学家,该书主要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 4.译句: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文举说陈韪“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文举的聪明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孔文举的行为是没有礼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主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大未必佳(大:) (2)韪大踧踖(大:) (3)人以其语语之(语:语:) 9.译文: 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时了了课件汇编

小时了了课件 课件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有关语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解决字词障碍,讨论点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积累文言知识,探究学习短文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短文后,我们再做人上要有点启示: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多角度看待人物的所作所为。 四、教具准备:投影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学习第一则:积累字词 二)1、结合注释,试读第一则。(完成练习测试一) 2、结合注释及补充注释,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完成练习测试二) 3、背诵 三)整体感知 1、讲了一个什么谁的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孔融去拜访李元礼的故事)(他是怎样对“亲”解释的?对陈匙进行反击的?) 板书:陈匙   孔文举 2、  孔融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聪明机智) 板书:亲   聪明机智 四)深入研读 1、孔融的聪明机智体现再哪里? A 对“亲”的解释 B 对陈匙的反击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孔融为什么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3、这则故事刻画人物时充分运用了艺术空白。也就是在刻画人物时有些方法用了,有些方法没用?请你找一找: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第一则,孔融见李元礼的心态,见到元礼时的神情,

小时了了的故事

小时了了的故事 【成语】:小时了了 【拼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 【解释】: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成语故事】: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因为李氏的才名很重,所以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所以,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个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

他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 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为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 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 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 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 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1、文言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1)有盛名,为(2)司隶校尉。诣(3)门者,皆俊才清称(4)及中表(5)亲戚,乃通(6)。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7)亲。”既通(8),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9)有何亲?”对曰:“昔先君(10)仲尼(11)与君先人伯阳(12)有师资之尊(13),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14)也。”元礼及宾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7)语(18)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20)踧踖(21)。 2、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

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3、注释 (1)李元礼(lǐ yīng,110年—169年),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官员。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2)为:担任。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名誉。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昔:从前、以前。先君:对死去的祖先的尊称。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

小时了了教案

《小时了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人物性格和体会语言特色; 3、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大意和文章主旨; 4、自读自悟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理解文意,流利朗读古文,了解《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和体会语言特色,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二、简介作品及作者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小时了了教学设计

小时了了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in childhood

小时了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

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他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为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小时了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 1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先君,死去的祖先。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5.莫:无 16.语:告诉他 17.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18..踧踖(cù jí):非常局促不安。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小时了了文言文答案

小时了了文言文答案 【篇一:小时了了文言文答案】 小时了了 《小时了了》阅读原文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 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 j )。 《小时了了》阅读题目 1.解释画线的字。 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言外之意是什么? 《小时了了》阅读答案 1.话语告诉长大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小时了了》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