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 (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充分发挥了石油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工业。
该地区的石油工业起步较晚,但通过引进技术和合作发展,逐渐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
本文将从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开发、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对边区经济的贡献以及石油工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进行探讨。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石油资源,石油工业,经济贡献1. 引言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战略重要的地段。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物资。
本文将围绕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展开论述,探讨其发展历程、经济贡献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2. 石油资源的发现和开发陕甘宁边区的石油资源最早于抗日战争初期被发现。
当地的石油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为石油工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石油的开发利用还较为落后。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陕甘宁边区开始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与国内外的石油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石油工业的发展。
3. 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初期,该地区只有几座小型的石油精炼厂,产能有限。
随着技术的引进和合作的加强,石油工业逐渐扩大规模,建立了多座精炼厂和石油储运设施。
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持。
4. 石油工业对边区经济的贡献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不仅对战争具有重要意义,还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石油工业的发展还为当地财政收入带来了巨大的增长,为边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5. 石油工业的影响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石油工业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次中东战争与美国石油战略
三次中东战争与美国石油战略三次中东战争与美国石油战略从20世纪中东发现石油以来,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不同时期美国在中东的石油政策虽有差别,但是根本目的都是为美国谋求世界霸权服务。
本文主要从20世纪来中东地区爆发的3次战争中分析美国在其中的干预,与其石油战略。
关键字:石油、中东、美国一、中东及美国石油概况石油的地位:石油有黑色的血液一称,可见石油的重要性。
自19世纪后期石油工业诞生以来,石油就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
石油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世界经济的血液;对于国家而言,石油既是产油国致富的源泉,所谓富得流油的国家多是石油储量颇丰的国家;也是石油消费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还是关系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对石油的储量和消费量。
石油的供需状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是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力,就建立在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占有和使用的基础上。
中东石油概况: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控制着苏伊士运河、黑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三大国际水道,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其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
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
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
因此中东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世界首要的石油供应地。
美国石油概况: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石油开采历史最长的石油大国,消费着世界1/4的石油产量,是人均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美国的经济建立在大量消耗的石油物资上。
而美国长期奉行保存本国石油作为战略储量,廉价使用外国石油的政策;由于美国大量使用外国石油,其石油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保持基本一致。
恩道尔《石油战争》一书简介
一
造全球霸权的秘密。贯穿该书的一条红线即围绕 石油控制而展开的战争, 需要指 出的是 , 战争在这 里并非完全是指赤裸裸 的军 事战争 , 政治 、 经济 、
外交及科技 的对抗与制裁也夹 杂在 内, 间甚 至 其
不乏颠覆与暗杀。该 书描绘 了世界地缘政治斗争 的生动场景, 揭示了诸多重大的历史真相。
一
、
英美 间的较 量
恩道尔认为, 过去 10 的历史是大国为攫取 0年
和控制世界石油储备而 战斗 的历史 , 任何其他 因
素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石油深刻影 响着世界经
个极不寻常 、 意义重大 的开采 中东石油 的专有
权, 从此开启了石油战争 , 在石油控制 的路上一发
济和地缘政治 , 为大 国 台前 幕后较 量 的焦点。 成
料剖析了以英美为首的西方 国家利用石油武器塑
知的“ 红线协议 ” 。从此 以后 , 英美控制世界石油 储备的霸权便形成 了, 少有 中断。英 国通过发展 与美国的“ 特殊关系” 对世界发挥 间接影响 , 任何 企图打破这一霸权的尝试都遭到了无情的打击。 二、 英美对 中东等的控制 恩道尔 指出, 石油最初引起英 国政府 的极大 关注 , 离不开英国海军上将费舍尔 爵士的远见 , 他 为此曾做了大量工作 。10 9 5年 , 国政府通过臭 英
同一年批准 了这一私人协议 , 这就是后来广为人
意义已不言 自明, 背后 赫然 隐藏着大 国间利益博 弈的“ 政治图谱” 。
德国地缘政治学者威廉 ・ 恩道尔的著作《 石
油战争》 着力于围绕石油控制而展开的战争这一 , 战略力量 , 溯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关于强权政 追 策、 帝国政策和世界霸权政策的历史 , 以详实的史
战争引发的三次石油危机
石油6天 ,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 0 0 万桶 ,约 占世界总消 费量 的11 ,致使 /0 油价动荡 和供应紧张 。
世 界 石 油 市 场 的 原 油 供 应 的 突然 减
少 ,引 发 了抢 购 原 油 的风 潮 ,油价 急剧
因此有专家分析 ,第一 ,是为了控
制 海 湾 石 油 ,满 足 本 国石 油 需 求 ,保 持 和加 强 美 国在 西 方 世 界 的 霸 主地 位 ;第
关 于 第 三 次 世 界 石 油 危 机 的说 法 至 今 尚存 在 争 论 , 比较 得 到 人 们 认 可 的是
有 两个 时期 。
一
果 世 界 上 最 大 石 油 储 备 的控 制 权 落 入 萨 达 姆 手 中 ,那 么 美 国人 的就 业 机 会 、生
伊朗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大 幅度 增 加 产 量 来 压 价 。结 果 欧佩 克 失 去 市 场 调 控 能 力 。各 主要 出 口国轮 番 提
高官价 ,火上浇油 。
这一席卷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 , 引 发并 加 重 了又一 次 世界 性 的经 济危
发生根本性变化,最主要 的因素就是在于
美国的量化 宽松政 策导致 的流动性 过剩 。
量的下降 、价格的上涨 ,有助于促进能
源节 约 和 新 能 源 的 开 发 。人 们 普 遍认 识 到发 展新 能 源 的作 用 ,各个 国 家 努 力 发
展 新 技 术 开 发 新 能 源和 开展 节 能措 施 ,
持续3 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 的经
济造成 了严重 的冲击 。美 国的工业 生产
羊 ,而应该负责的英美利益集 团却藏身幕后平安无事。
接 下 去 的 事情 就 是 尽人 皆知 的 了 。 17 年 l月 1 日, 93 O 6
石油与战争
3、阿富汗战争 2001 “9•11”事件是2001年9月11 号发生,布什认为作为国家头 号敌人的奥萨马•本•拉登是恐 怖主义及基地组织的头领。
7. 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 8. 1980年的两伊战争
二战德军在欧洲战场作战,同时还要在北 非战场上与英国人作战,德国的主要作战目 标应该是欧洲,其盟国意大利在进攻北非失 败,像德国求援 希特勒派隆美尔到北非,隆 美尔在北非发动昔兰尼加战役,击败英国奥 金莱克的第8集团军,打到阿拉曼,迫使英国 重视北非战场并增兵北非,同时参战的美国 陆军登陆摩洛哥王国,使北非战场全面展开。
•
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仅为3600万吨左右,而第
二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已达3亿多吨,占各类作战物资
消耗总量的38%。近几次局部战争中,石油的重要性体现
得更为充分。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军消耗石油达60万
吨,占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60%;42天的海湾战争,美军
消耗石油625万吨,占物资消耗总量的70%以上。
• 如何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是各国都面临的重要 课题,而通过加强海上军事力量保障石油安全, 是许多石油进口大国的重要手段,中国也不例外
伊朗战争,美国挽救世界霸权的最后杀手锏!
美国为什么要发动伊朗战争?
这个问题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首先, 美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而且在 没有突发事件改变世界格局的状况下,这 一趋势将会加速。所以,在美国政治界战 争救市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在美国的政 治早已经被庞大的军火利益集团控制的背 景下,这种政治取向日益明显!
1973年的石油战争
1973年的石油战争1973年,埃及秘密准备发动一场突袭,夺回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
沙特阿拉伯应允给以财政支持,而且,一旦战争爆发,美、英站到以色列一边,埃及请求支援,沙特将立即作出反应。
沙特国王从长远考虑,不想使美国变成敌对国。
所以他要向美国政府打招呼:不可再站在以色列一边与阿拉伯民族为敌。
亚马尼和他的儿子前往华盛顿成了信使。
一场由亚马尼领导的石油战争开始了。
但此时尼克松总统陷入“水门汀”事件,政府处于瘫痪状态,没有人注意亚马尼的使命。
沙特阿拉伯也向苏联打招呼,希望苏联保持中立。
10月6日埃及向运河以东发起了攻击,叙利亚攻向戈兰高地,美国大力支援以色列。
与此同时,另一场战争已经开始。
10月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代表陆续飞抵维也纳,参加这个已经筹备了一个多月的重要会议。
他们早已告诉大石油公司,必须把原油标价提上去,至少翻一番。
亚马尼给出的解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使石油输出国的利益化为乌有。
亚马尼和伊朗石油部长阿穆泽加尔共同主持会议,这一安排向世界表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团结已超出了阿拉伯国家的范围,非阿拉伯国家伊朗也站在他们中间。
两位主持人宣布,每桶原油价提高6美元。
各大石油公司惊慌了,它们没有准备接受这样大幅度的提价。
他们讨论还价,后来又要求休会。
石油部长们没有理会石油公司大亨们。
10月16日,伊朗及5个海湾阿拉伯产油国――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的代表来到科威特城,他们不等跨国石油公司的答复,直接宣布决定:每桶原油提高5.11美分。
与会各国部长达成一致意见:减产,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但对“友好国家”将保持原来的供应水平。
这是重要的一招,因为削减产量比禁运更有效。
搞禁运,他们可以到别处去买。
而减产,则使市场上绝对供应量减少。
10月19日尼克松决定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
同一天,利比亚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
第二天,沙特停止向美国供应原油。
其他阿拉伯产油国随之也采取了同样行动。
1973! 石油风云
1973!石油风云综合整理/张萌萌石油史话PETROLEUM HISTORIETTE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开始利用石油武器打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引发了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这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造成严重的冲击。
. All Rights Reserved.83中东:石油变“武器”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人节日中最神圣的赎罪日。
临近下午两点时,埃及和叙利亚等12个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斋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这是4次阿以战争中破坏性最大、战斗最激烈、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向冲突双方提供了武器。
但是对于中东来说,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就是削减产量、限制出口以及禁运石油。
用基辛格的话来说,正是石油武器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世界,因为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形成。
为配合战争,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战争爆发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其南部重要的石油输送港口西顿。
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的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
阿拉伯世界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而发动的石油战正式打响,震撼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
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
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
短短三天,阿拉伯各产油国连续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给西方国家来了个措手不及。
1973年12月,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焦点中东第一次
焦点: 第一次中东战争 ,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 中东 第二次中东战争 ,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 第三次中东战争 , 亦称六.五战争, 1965 第四次中东战争 , 亦称 “赎罪日战争”, 1973 第五次中东战争 ,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亚、欧、非三大洲枢纽 世界七大产油区依次为: 位置,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探明总储量 中东;俄罗斯,美国,拉丁美洲, 的三分之二,被称为世界油库。其中在世界产油 排名中,沙特阿拉伯第一,伊拉克第二,伊朗第 东南亚,中国,西欧 。 三。
石油与战争
石油与战争,一个现代 经济学与现代战争史的永 恒话题。现代战争已经让 石油与战争“难舍难分”, 真正成为一对孪生兄弟。 任何一场现代战争,似乎 都摆脱不掉石油的影子。
二战北非战场
二战德军在欧洲战场作战,同时还要在北 非战场上与英国人作战,德国的主要作战目 标应该是欧洲,其盟国意大利在进攻北非失 败,像德国求援 希特勒派隆美尔到北非,隆 美尔在北非发动昔兰尼加战役,击败英国奥 金莱克的第8集团军,打到阿拉曼,迫使英国 重视北非战场并增兵北非,同时参战的美国 陆军登陆摩洛哥王国,使北非战场全面展开。 希特勒派兵到北非主要目的是保障德国南 部和意大利本土的安全还是要控制苏伊士运 河呢????
1980-1988年)
1、第一次海湾战争,又称两伊战争或 第一次波斯湾战争,(1980-1988年) • 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 达8年的边境战争。 •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 姆· 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 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 重要石油出口通道。
2、第二次海湾战争 1991年 导火线: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美国参战的动机:解放科威特, 以重建该地区的稳定、阻止像 伊拉克袭击沙特阿拉伯这类事 件的再度发生,与日益危害美 国利益的萨达姆•侯赛因斗争, 保证从海湾地区进口原油的稳 定。
新石油战争深度国际新石油战争
新石油战争深度国际新石油战争实际上,早在20XX年油价开始暴跌之时,俄罗斯《独立报》就曾断言,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是沙特和美国的一个阴谋。
20XX年,因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将至冷战以来最低谷,美国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之战打得如火如荼。
俄罗斯经济已现疲态,若是油价再遭重挫,经济将雪上加霜。
而国际油价的连连下挫,正始于20XX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之后,时机上的巧合令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石油战”,得到了欧佩克和领头羊沙特的鼎力支持,通过操控油价来打击俄罗斯。
吴大辉(俄罗斯问题专家)我认为这一轮的石油价格下跌,当然也有政治因素在。
如果打价格战的话,你可以选在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你恰恰选在乌克兰危机之后,这个时机的选定,我认为是有政治考量的。
沙特和美国中间不知道存在怎样的一个黑箱协同操作的过程,但是确实是美国和沙特联起手来对油价进行了打压。
跟80年代的那一轮油价的下跌很有相似性,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在起作用。
政治原因是一个辅助性的,如果美国、沙特与俄罗斯的关系非常友好,那么不会在这个时机选择油价价格下压,很显然有政治考量。
在俄罗斯看来,美国精心策划“石油战”,并非无稽之谈。
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曾联合沙特等国发动油价战,当时的石油价格一度长期处于10美元以下的低位,此举也使得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前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
许多人更是断言,油价拖垮前苏联经济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独有偶,20XX年油价曾飙升至147美元,却在同年的12月迅速跌破40美元,恰是20XX年的8月,俄罗斯发动了格鲁吉亚战争,与西方的关系迅速恶化之后,油价下跌。
20XX年初,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冲突,之后又介入叙利亚冲突,大有在中东地区与美国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而低油价能够牵制打压政治对手俄罗斯显然是符合美国地缘政治利益的。
那么沙特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去年2月,《纽约时报》撰文称沙特阿拉伯正对普京施压,谢希望他放弃对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支持,而石油则被沙特视为消弱普京对阿萨德政权支持的有力武器。
战争对石油市场的影响
战争对石油市场的影响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极其破坏性和复杂的现象,不仅对各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全球石油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战争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1. 供给中断与石油价格上涨战争往往导致石油生产地的供给中断,这对石油市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战争地区的石油生产基础设施可能被破坏,导致石油的供应量减少。
此外,由于战争引发的大规模迁徙和人员流失,战争地区的石油产量也会受到人力资源的短缺影响。
当供应减少时,市场上的石油供需失衡,石油价格往往上涨。
2. 地缘政治影响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战争会引发地缘政治的动荡,这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影响尤为显著。
OPEC是由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国组成的组织,它在全球石油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当战争影响到某些OPEC成员国时,这可能导致OPEC的市场份额减少,进而影响全球石油供应和价格。
3. 投资环境不稳定和石油市场波动战争往往带来不稳定的投资环境,这会对石油市场产生长期的波动。
投资者对于地缘政治不稳定的战争地区持谨慎态度,可能导致石油项目的推迟或取消。
此外,战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不景气,进而影响石油市场的需求。
投资环境和全球经济因素的不稳定性使得石油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对市场参与者带来较大的风险。
4. 替代能源发展和石油需求变化战争引发的能源安全问题,推动了替代能源的发展。
为了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国家和企业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投资和开发。
这种替代能源发展趋势可能减少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对石油市场产生一定的变化。
5. 地缘政治风险与长期合约战争增加了地缘政治风险,对石油市场的长期合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长期合约在石油市场中起到平稳供应和需求的作用,但由于战争引发的风险,一些石油交易伙伴可能不再愿意签署长期合约。
这可能导致石油市场更加依赖于短期交易和现货交易,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战争
201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斗争与世界多极化□程凌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在1973 年10 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石油武器的运用,打击了美苏的霸权地位,促进了西欧日本对美国的离心,维护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第三世界的联合,为第三世界的经济斗争提供了经验,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石油作为经济武器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经济因素在推动国际力量分化组合中的基础性决定作用。
关键词多极化石油武器第四次中东战争经济因素中图分类号:K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3-201-02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能源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显著加强。
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身能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的运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
有关石油斗争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的文章或著作,据笔者所见,数量很少,而且多是围绕某一个或几个大国,对于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的分析不足或没有①。
本文试通过对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期各主要国家对石油危机的应对措施来分析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对当时国际关系和以后的世界多极化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为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提供一些启发。
而通过对石油武器推进多极化趋势原因的分析,则可以探究经济因素在推进多极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73 年10 月6 日,25 日结束,历时19 天,亦称十月战争。
是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阿以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在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展开斗争,10 月16 日,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将油价由每桶3.01 美元,提高到5.12 美元,一举上涨70%。
10 月17 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立即减产,以9 月份各成员国产量为基准逐月递减5%,直到以色列撤出1967 年战争中所占领的土地,巴勒斯坦人恢复合法权利为止。
石油工业与战争
世界大战捧大的石油工业从1914年战争开始到1918年战争结束,对于军事战略的革命,石油起到了举世公认的关键作用。
而从石油被发现的那天起,它好像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汽车、坦克、飞机和军舰等机动性很高的武器装备被大量运用于战场,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机械化战争。
大战期间,石油和内燃机改变了战争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海、陆、空机动作战的基本含意。
石油与战争关系密切。
一方面,没有石油,现代战争就无法进行,而且许多现代战争正是源于对石油资源的争夺。
随着科学计算的发展和军事技术装备的现代化,部队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对油料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
20世纪的历次战争中,石油消耗量都相当惊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 4年多时间里,各参战国军队油料消耗为1325万吨,人均日消耗油料0.32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各国军队人均日消耗油料3.9公斤;美军在3年多侵朝战争中人均日消耗油料37.5公斤。
海湾战争中,人均日消耗油料66.7公斤。
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战争中石油消耗量之大,而且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均日消耗油料呈递增趋势。
所以说,没有石油,现代战争就无法进行。
另一方面,现代战争也促进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石油成为作战双方争夺的重要物资,现代战争的胜负结局几乎都与石油的储备与供应保障有直接的关系。
确保石油供应已经成为军事计划的核心。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石油为现代战争的惊人机动性开启了大门。
德国出征罗马尼亚,主要考虑就是要把以前分属于英国、荷兰、法国和罗马尼亚的炼油、生产和管道企业重组成一个大型联合企业。
英国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就是为了确保俄国巴库的石油能够供给英法用于战争。
让协约国感到幸运的是,在战争的最后18个月里,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美国参战,加入盟军行列,协约国的作战血液得以保持正常流动,这就“为德国的棺材钉上了盖子”。
而德国就没那么幸运了,一战以来,德国一直觊觎位于里海巴库的俄罗斯富油区,在1918年被英军抢得头彩,德军扑空了,英军还切断了巴库供油,德军遭遇致命打击,在几周后就投降求和了。
太平洋战争中的石油战
干船坞 维 修厂 和备用石 睹存区
南云忠 一没有意识 到其错 误之严重 = 没有袭击基地和储油 设施 。 底摧毁 彻 # 他对于海军战略的学究式的传统 港。 i 使其看不到千载难逢 的好机会。 日本 再 也不会 有对美国舰 队发动如 此致 击的机会了。
维普资讯
签皇适
_ RI To CAL REV I 刖 3
!
掌。 们未能成功地轰炸舰队的这些油料 他 补给设施 .反映 了他们 只关注 战术 目标 . 而对 后勤 目标 并不在 意… …南 云忠一 的
任务是 摧毁金 梅尔 的战舰 和瓦 胡 岛上的 空 中力量 。 如果山本五十六及其顾问们选 错 了 目标 .或 者不能 足够地使 目标 多样
的运油船 的数 量 已有增加 . 甚而至于 。 如果没有 “ 拉马波 ” 的支援 。 号 但是 它们仍 然忙 于在基地问 它根本完不成任务。 运送油料。1 月7 太平洋 2 日. 仅为了到达夏威夷 , 自西海岸 出港 的 ] 00 1 1 舰 队的运 油船 有2 艘在珍 珠 舰只就 要增)2 0 海里 的巡逻航程 。这 战争相同的或许只有死亡 港 .艘在海上 . 3 其它B 在西 艘
。
。
,
为石 油而战
维普资讯
——i面亍 西 葡 丽 石
! ! 。 - n ! 兵林史话 = u 竺
港 袭击计 划 的 日本 海军 . 应 特” 号军舰。首先 . 列克星敦” “ 号航 空母 该把 对美国海军至关重要的 舰要 在西海 岸加满 燃油。 然后它要 以约
至于只 用几 枚炸 干船 坞内的军舰了。 看到这一情景 . 轰 弹投 入罐 群就 可 开始把 目标转向 “ 伦娜” 海 号巡洋舰 以 引 起 熊 熊 烈 ‘ 加拉 ”号驱 逐舰 ( 际上 是扫 雷 火 。 奥 实 本应对干船 坞进行袭击 , 用鱼雷袭 这 些 关键 性 坞 闸门使这 些最重 要的维修设 施不 目标 为什 么 未遭 修和更换就无法使用。毫无疑问 , 美 攻 击? 真正使 这 军人 员对 日本人可 能返 回并再 次袭 些储 油罐 受 损 , 到非常担忧。 打捞作业几乎马上就准 就 会使 美 国海军 ! 毕并迅速实旌 。 干船坞与基地保障和 在 中太 平洋 因此 } 设施 一起再也 没有 被列 为特 别打击 而无 法存在 。难 假 如南云忠一返 回实施第三波攻袭 道 日本 人不 知道 那么海军船坞的保 障设施就会被夷为 IJ 有储油罐? IL  ̄ 海军的制造能力从而将被摧毁 , 打 日本 人 对这 # 业也将受阻 。 这一失察最具南云 忠~ 些储 油罐 了如指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事实使这个地区成为全球能源竞争的战场,并塑造了现代国际政治格局。
然而,为了充分理解中东石油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在20世纪初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
1908年,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在伊朗发现了第一个大型油田,这标志着中东石油时代的开始。
随着石油的发现和开发,中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法国通过对中东地区的控制确保了对石油资源的垄断。
然而,这种控制被逐渐瓦解,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石油公司进入该地区,并与英国和法国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加剧了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冷战期间,中东石油战争变得更加复杂。
美国和苏联在该地区争夺利益,支持不同国家的政权,并干预该地区的冲突。
特别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争端,使中东地区成为重要的地缘政治焦点。
1973年的“以军登山节战争”对中东石油供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特别是以色列的支持感到愤怒,并采取了石油禁运等措施来施压。
石油价格急剧上涨,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事件加速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同时也促使西方国家开发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多元化能源来源。
然而,西方国家对中东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这对中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依赖还导致了对中东地区特定国家的干预,以确保石油供应的稳定。
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和能源竞争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仍然存在。
中东石油供应的稳定仍然是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也成为地区国家之间争夺势力的焦点。
例如,伊拉克战争就是基于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
同时,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也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关。
一些中东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为恐怖组织提供了温床,使他们能够利用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形势来执行攻击。
石油——战争的血液
石油——战争的血液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7年第11期文/ 杜君立正像蒸汽机一样,内燃机的发明是动力机的一次新革命。
内燃机不仅推动了交通运输业革命,引起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变革,也完全改变了战争的速度和范围。
石油为现代战争的惊人机动性开启了大门,燃油战舰比烧煤战舰更具战斗力。
坦克、飞机、导弹、潜艇的出现,使战争越来越接近于武器之间的比拼,而且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幸免于战火的劫难。
在现代战争中,石油不仅是后勤保障问题,它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戴高乐为能源匮乏的法国悲叹:“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胜败的是煤,法国没有煤;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败的是石油,法国没有石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其说英美法战胜德国,不如说是石油战胜了煤炭,“协约国是乘着石油的波浪驶向胜利的。
”德国对钢铁和煤炭过分关注,但是对石油的重视却不够。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石油是地球的血液,同时也是胜利的血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能够推进,主要依靠内燃机气缸中燃烧的石油。
对德国来说,战争始于他们发起的闪电战,德国坦克能够以每天100 公里的速度前进,最后因为没有石油,坦克变成一堆废铁,在盟军坦克飞机的进攻下,德国失败;对日本来说,战争始于他们对珍珠港的空袭,终结于美军空投于广岛的原子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以步兵为主,将大量步兵送到前线的是火车,战马也随处可见。
海军依靠的是蒸汽机舰船,只有英国海军认识到燃油战舰的优势,这为英国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海军舰艇由于完成了从煤到石油的燃料转换,活动范围变大、航速更快、燃料补给迅速,从而在海战中取得制海权。
到了二战期间,战争完全走向机械化,各种武器装备几乎都以石油作为动力,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主导了战争进程。
如果说一战是一次静止的战争,那么二战就是一场运动的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石油被交战各方视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1942 年初德军发动“蓝色行动”,旨在攻占苏联主要石油产地,希特勒曾对第6 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石油战争
石油战争摘要:油价高涨,主因在石油期货,3.8%的定金即可购买全额货款的石油,571桶“纸石油”才对应一桶真石油。
美国意识到“后石油时代”来临,不惜抢占伊拉克,并鼓励用玉米制造燃料。
石油即将枯竭,反应迟钝的中国,须变向:限制小车、寻找替代能源、树立全民节能意识。
一、石油战争史和石油投机史2008年7月初,油价突破140美元/桶达到历史最高点时,央视二套播出了一个专门揭示高油价内幕的节目,非常难得。
节目电话连线了《石油战争》1的作者、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
后者称,当今的高油价70%是金融投机炒作的结果。
恩道尔的《石油战争》揭示了一个常常被历史表象所掩蔽的事实:整个20世纪的历史,是一部石油战争史。
先是大英帝国控制全球石油,继而是英美两家争夺,最后是美国在战后试图一家独控世界石油命脉。
因为石油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基辛格有名言曰:“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恩道尔直接指控美国在伊拉克的所谓反恐战争,其实只是一场石油战争。
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备比沙特还要多。
恩道尔透露,“早在9·11恐怖袭击之前,布什总统就已经把伊拉克政权的更替作为最高目标。
”尤其“战争之前,伊拉克政府已经与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签订了长期的石油开采合同”。
美国急不可耐地发动伊拉克战争,实际上是要把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石油公司排除在外。
果然最近的消息是,参与开发伊拉克油田的,全是美国公司。
恩道尔引用了石油专家科林·坎贝尔的预告:“世界石油的短缺,将在2010年左右出现”。
这给沉迷在石油文明里的世人拉响了一个警报: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底,或2015年的某个时间,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就可能消耗殆尽!去年9月,我在巴黎也买到一本类似的揭露石油历史内幕的书——《石油的隐面》(La Face Cachée du Pétrole),作者是法国著名记者埃利克·罗朗(Eric Laurent)。
石油与战争-走向战争的石油和石油战争
石油与战争-走向战争的石油和石油战争军事历史学家大都喜欢把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称为机械化战争,这似乎没有错。
然而,在充斥着血与火的战争迷雾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战争,这就是石油。
所以有的专家也称这两场战争为“石油战争”。
一战期间,当时的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声称,汽油“在未来战争中像血一样重要,不能供应汽油将会使我们的军队立即瘫痪”。
一战中德国战败,法国政要在谈到石油对大战的作用时说,石油这个“地球之血”是“胜利之血”,德国对它的铁和煤的优势太自负了,它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石油优势,协约国的事业是在石油的波涛上飘向胜利的。
作为战略物资,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上次大战。
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性更强,战争中掠夺石油的目的性也愈加明显。
石油在战争中也被大国当做战略武器加以运用。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掠夺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
美国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对日本实行了石油禁运,并以太平洋舰队控制海上交通线。
在欧洲,纳粹德国通过合成燃料技术弥补石油的不足,通过“闪击战”来缓解燃料的紧张,最重要的是企图通过侵略苏联夺占巴库和高加索油田以获得战争的动力。
燃料短缺会严重制约战争的进程。
素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也无回天之力。
他哀叹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泪下。
”颇有个性的巴顿将军在法国追击德军时,也为燃料而苦恼:“如果我能偷到一点汽油,我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战争双方采取了封锁交通线、袭击油轮、破坏石油设施、占领对方的油田等手段,以不使对方有可靠的石油供应。
战后,石油战争频频爆发。
50年代,英法以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扼制了石油运输的咽喉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运用石油武器进行斗争,有效地打击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
80年代,地处中东的伊朗、伊拉克两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双方袭击石油基地,打击海湾油轮,造成地区局势紧张。
美俄对峙再升级石油战争加货币战争
美俄对峙再升级石油战争加货币战争美俄对峙再升级石油战争加货币战争2014年下半年,由沙特鼓动OPEC掀起的石油增产,让国际原油价格跌穿了50美元/桶。
沙特抛出的理由非常可笑:防备以美国为首的页岩油气做大,取代石油的地位。
这位美国忠诚的小兄弟在掩饰什么真正意图?美国在这场能源大戏里到底是受害者,还是运筹帷幄的幕后主使?我在2015年推出的全新作品《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中,为各位细细解读。
在这本心血之作里,我对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各方面矛盾都做了深入分析。
以下为图书正文部分节选,以飨读者。
2013年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紧接着在2014年又爆发了克里米亚危机,俄罗斯与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峙公开化。
欧洲和美国对俄罗斯提出了制裁,坦白讲制裁效果并不是很好。
美国不可能放弃,怎么办呢?它打算以石油战争带动货币战争。
首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在2014年10月将俄罗斯的主权债务评级降至Baa2,离垃圾级只差一级;与此同时,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哈格尔在美国军人联合会上发言说:未来美军面临的任务包括极端组织和高效率的俄罗斯军队。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更是多次指责俄罗斯,俄罗斯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愤怒地说奥巴马现在精神失常。
再告诉各位,我们所看到的债务打击、军事压迫,以及外交交锋都是表面现象。
对俄罗斯而言,债务、军事和所谓的外交都不是它的七寸,它真正关心的是国际石油价格。
可以说,俄罗斯唯一惧怕的是美国发动石油战争。
根据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分析,原油价格要维持在104美元/桶,俄罗斯才能在2015年的财政预算中实现收支平衡。
俄罗斯企业集团AFKSistema的首席经济学家Evgeny Nadorshin称,如果油价维持在90美元/桶附近,那么2014年年底时俄罗斯的经济可能会开始萎缩;如果油价跌破80美元/桶,俄罗斯政府将可能不得不削减开支。
最可怕的是什么?2014年10月16日,国际油价真的跌破了80美元/桶这个关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战争191101阿生明20101004309计算机学院这学期能有幸选到这门课程学习,由衷的高兴。
这句话听着有点做作,却是我发自内心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石油是我初衷,也是我来这所大学的目的,可是因为成绩的原因,我的专业被调剂了,又因为成绩的原因,我没有转成功,于是,在别人看来很平常的一节课,对我而言,特别珍贵。
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石油的知识,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完成老师作业之前,我想废点笔墨给您讲讲我的想法。
从老师刚开始给我们上课说的那句英语开始,我就知道,您是一个成功的老师,您一定不会是像中国大多数老师那样的枯燥授课,后来您的介绍证明了我的猜测,您曾经接受过国外的教育,并不是在说中国的教育不好,只是模式真的不如我在杂志和网络上了解的那般优越,这也是我现在给您说这些的原因之一。
有个经济学家说现在国际上有三大贸易,军火、毒品还有就是石油,可见石油在经济中的分量。
石油是现代战争的导火索,石油的产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脉,所以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石油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
现在的中国其实还是很落后的,或者说发展是畸形的,大家关注的只是那些光芒,却不曾了解到那些光芒背后太多的黑暗。
太多的东西由于牵扯到了政治,所以很多东西的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谈中国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教育,钱学森先生临终前的担忧却也成了各个媒体炒作的调料,之后就看不到明显改变的措施,我给您说这些,就是想您可能也没意识到这些,因为在一个思想体系下的长期熏陶下,思维模式很容易定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却迟迟出不了一个中国的诺贝尔奖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像您每次安排上课前上去给我们讲课件的同学,说实话,您别生气,收效甚微,您的初衷可能是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锻炼同学的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可是在我看来,上去讲的同学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尤其那个讲开采石油要有创新思维的同学,在PPT中竟然会有王进喜同志在大庆的那张图片,王进喜是石油界的楷模,这一点我无可否认,我从小也知道他的事迹,可是,在我看来,那只是一种精神,却不是用来给大家讲怎么开采石油的例子,尤其讲创新的时候。
什么是创新,我觉得那个同学不用PPT的形式给我们讲,就是创新,与众不同就是创新。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所以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跟自己的专业大多都不吻合,这是自己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工作,还会有什么突破性的东西出来,这是很难的,大家都在为口饭而机械的工作,效率和发展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石油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突破极限,中国地质大学在中国的石油这个方向上应该是比较权威的石油人才培养机构,怎样才能培养出新型的石油人才,怎样才能在石油开采中找到全球最新的技术给中国的石油开采带来福音,这些应该是老师们注意的方向和重点。
给您说这样些,您现在肯定会觉得我这人比较没有礼貌而且自大,但是这些都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我觉得我应该告诉您,只有您有这个平台去引导以后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我想对学生们是有益无害的。
有人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大国的总统交接时必然要交接三句话:一是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各国的命门;二是控制了石油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三是控制了货币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
也就是如此,这些世界大鳄们“和平、合法”地聚集和掠夺了世界的诸多资源和财富。
我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叫《假如没有石油》,笔者采用想象的方式依次描述了石油消失1天、5天、30天,5个月、1年、10年、40年后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令人咂舌。
最后结尾有段话是这样写的:石油促使各地经济蓬勃发展,让世界人口在短短的150年之内翻了几番。
石油让粮食产量暴增,世界贸易范围扩大。
石油消失之后,我们的城市、天空和道路交通变得截然不同。
世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石油成为使用汽油内燃机等新兴军用武器如飞机、坦克、舰艇的能源,而且炸药的原料甲苯也由提炼自煤改为同时提炼自石油。
于是,对石油供应线的攻击成为交战双方的军事目标。
1917年初,德国发挥潜艇的优势,击沉了盟军大量的油轮,导致英国海军部石油只剩不足三个月的存量,只得依靠美国石油的支援。
但德国更为不妙,海上石油运输受到盟军的封锁,陆上所唯一仰赖的罗马尼亚油田又被英军破坏,1918年转而通过盟友土耳其谋取俄国的产油地巴库,却已鞭长莫及,10月德军储油已近耗尽,不得不在这一年的11月宣布投降。
以德国为主的轴心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仍然是不滿于英国在战略原材料上的垄断地位。
1941年6月德国以闪电战突然进袭苏联,其中一个战略意图就是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则有着为掠取东印度石油资源而保护其侧翼的考虑。
1973年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打后,由于埃及、叙利亚军队在同以色列军队的作战中形势不利,阿拉伯国家纷纷以石油逐月减产和禁运为武器助战,结果仅在两三个月内世界油价就翻了好几番, 由每桶2.41美元上涨四倍至每桶10.95美元,并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
1978~1979年世界又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政局发生激烈动荡,巴列维国王的政府被推翻,石油停止出口,世界供油市场格局陡变,以致石油价格在这次危机中每桶由13美元飚升至34美元,严重地冲击了西方经济。
一项对1914~1918年“一战”主要战场的研究表明,确保石油供应已经成为军事计划的核心。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石油为现代战争的惊人机动性开启了大门。
在冯·麦肯森元帅的率领下,德国出征罗马尼亚,主要考虑就是要把以前分属于英国、荷兰、法国和罗马尼亚的炼油、生产和管道企业重组成一个大型联合企业。
在战争中,唯一能够保证德国空军、坦克部队和U型舰队石油供应的就是罗马尼亚。
英国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就是为了确保俄国巴库的石油能够供给英法用于战争,此役在加里波里遭到惨败。
奥斯曼皇帝下达了禁运令,俄国石油难以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运出。
截至1918年,位于里海巴库的俄罗斯富油区一直就是德国的军事和政治目标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英国的军事和政治目标的一部分。
英国先发制人,于1918年8月至为关键的几周时间里,先行占领了这一地区,断绝了德军总参谋部关键的石油供应。
巴库断油,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几周之后就缴械求和。
仅在数月前,德国似乎已经击败了协约国。
这无疑证明了石油在地缘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鉴于石油这种新燃料对未来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所发挥的重大战略性作用,所有大国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战争结束时,很多的英国海军舰队是用石油作燃料。
战争开始时的1914年,法国军队只有110辆卡车、60辆牵引车和132架飞机。
到四年之后的1918年,已经增加到了70000辆卡车和12000架飞机。
同一时期,英国投入到战争中的装备包括105000辆卡车和4000多架飞机,这一数字包括了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美国的投入。
英、法、美在最后的西线进攻中每天消耗的石油达到了出乎人们想像的12000桶。
11月10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据英国的情报官员透露,以色列最早会在今年的圣诞节或者是明年年初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
以色列和美国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
中国石油大学的一位教授,近期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此分析说,自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伊核问题的报告发布后,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一旦伊核危机持续升温并触及战事,势必推高国际油价,这将令原本脆弱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伊朗作为欧佩克成员国中第3、世界第4的石油生产国,地位重要,其局势的动荡将对国际石油市场预期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
联想起每次中东战争都引起油价上涨,尤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禁运,人们对石油供应短缺,以及期货引导的国际油价飙升的担忧愈加浓烈。
回顾石油战争史,历次中东战争都是短期内油价飙升的引爆点。
但随着战争次数的增加和国际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设,以及世人对战争引发社会保障体系崩溃的风险预防能力的加强,战争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在逐渐减弱。
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时候,虽然国际油价随着开战的炮声猛然飙升,但由于战事并未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人们提前做了风险应对准备,石油价格上涨和短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危害十分有限。
伊朗的石油产量和储量基本在世界第3至第5位波动,与当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和储量接近。
如果以此推断伊朗核危机也会出现类似的模式,那就大错特错了。
从石油供需角度看,伊朗的石油供应占世界的十分之一,占世界总储量的12%,主要贸易对象在欧洲和亚洲,其中,伊朗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也占了中国进口石油的十分之一。
虽然中国在伊签署了诸多石油合作项目,但一般是风险服务类的勘探项目,项目的收益一般是按照生产石油的收益比例来确定,战争只会延长收益期,对整体收益影响不大。
另外,时下欧洲经济衰退的延续使得人们看淡未来,加上国际社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石油需求正在减少。
即使伊核危机升级,它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也远不会如前几次中东战争那么可怕确实,在战争没有结束前,没有证据证明这是“为石油而战”。
何况,此前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伊拉克的油田通过开放式的商业竞标确定开发者,而非由发动战争的美国独占。
因此,有观点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方发动的战争是为了石油而不是人权。
事实上,“西方在中东为了石油而发动战争”这一观点具有全球普遍性,即使格林斯潘都认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
因此,否认这一观点也很困难。
在没有发现石油之前,中东与西方最深刻的关系来自历史与宗教冲突,尤其是以色列国的建立将这种冲突继承下来,但石油最终将西方与阿拉伯世界这对冤家拉近至无法分割。
率先工业化的美国与欧洲严重依赖石油能源,而中东石油储量占全球近7成,因此,西方经济的运行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供给。
由于巴勒斯坦问题及宗教的原因,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世界第一次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使用了石油禁运的武器,这结束了西方二战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陷入危机。
基辛格曾威胁沙特国王,“如果无限期禁运,美国将被迫出兵”。
西方经济的稳定与全球化的推行,需要有稳定的石油供给。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直以来,美国与第一产油大国沙特建立起“石油换安全”的特殊关系:美国维护沙特的君主制,而沙特以合理价格为美国提供稳定的石油。
在1990年海湾危机之后,美军开始常驻沙特及其他海湾国家。
石油是黑金,是魔咒,更是政治。
石油储量造就了一些原本荒芜的产油国战略地位,石油价格的波动也影响并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