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必备知识点

《小石潭记》必备知识点

读懂山水。 ①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答案】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02.文言知识
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 把……作为 2.乃后生 4.不可久居
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毛泽东:“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 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 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2 背景资料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 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卲州刺史,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期 间,他常常寄情山水,以抒发自己的忧伤郁闷之情。其间,经他 发现的胜景很多,他一一作文记载,写成“永州八记”。本文是 其中的第四篇。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 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 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 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 江》) 【注释】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代表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 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 江雪》《渔翁》。
人物评价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 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 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 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语文小石潭记知识一、文学常识⒈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⒉“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⒊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⒋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

(主题)二、按原文填空⒈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1)石底:写出文中相关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水尤清冽,这一特点是通过写潭中鱼来实现的。

⒉第三段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⒊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⒋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⒌描写小石潭概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⒍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⒎写出描写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⒏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⒐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或写汉字贻(yǐ)然俶(chù)尔翕(xī)忽参(cēn)差(cī) 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ɡ) 幽邃(suì)篁(huánɡ)竹清冽(liè)日光下澈(chè) 为坻(chí) 为嵁(kān)摇缀(zhuì) 翠蔓(màn)四、通假字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五、古今异义⒈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从此地到彼处六、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⒈ 以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⒉ 可不可知其源(能够)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怡然不动(……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不确定)⒊ 然⒋许杂然相许(赞同)然往来翕忽(然而) 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⒌清⒍之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⒎为⒏若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⒐其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⒑而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七、词类活用⒈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⒉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⒊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⒋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⒌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⒍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⒎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⒏心乐之(以……为乐,因……感到高兴,意动用法)八、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特殊句式,并翻译⒈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柳宗元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因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答题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移步换景)②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③写潭水源流,即作者探究潭源。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者以游踪为序,采纳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灵敏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的感情。

文中表现感情的句子有哪些?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答:(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

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

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小石潭记》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下面是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4.常规词语【篁(huáng)竹】竹林。

【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冽,寒冷。

【以为】作为。

【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披,开,分散。

拂,摆动。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布】散布,铺开。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文章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解释重点字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隔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玉饰。

4.心乐.之以……为乐。

5.伐竹取道.道路。

6.下.见小潭向下。

7.水尤.清洌格外。

8.水尤清冽..清凉。

9.全石以为..底把……作为。

10.为坻水中高地。

11.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

12.为嵁不平的岩石。

13.青树翠蔓..摇缀蒙盖缠络。

..翠绿的藤蔓14.蒙络15.蒙络摇缀..披拂长短不齐。

..摇曳牵连。

16.参差17.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18.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19.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20.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1.皆若空游无所依..依靠的东西。

22.日光下.彻向下。

23.日光下彻.穿透。

24.影布.石上映在。

25.佁然..远逝忽然。

..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26.俶尔27.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8.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9.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30.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

3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

32.斗折蛇.行像蛇。

33.其.岸势犬牙差互那。

34.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

35.其岸势犬牙..交错不齐。

..差互像狗的牙齿。

36.其岸势犬牙差互37.不可.知其源能。

38.四面竹树环合.包围。

39.凄神寒骨使……凄凉。

40.凄神寒.骨使……寒气透骨。

41.悄怆..幽邃凄凉。

42.悄怆幽邃.深。

43.以.其境过清因为。

44.以其境过清.凄清。

45.不可久居.停留。

46.乃记之.而去代指小石潭的景物。

47.乃记之而去.离开。

48.隶.而从者隶属,跟随。

49.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50.隶而.从者连词,表承接关系。

三、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小石潭记》教案和说课稿

《小石潭记》教案和说课稿

《小石潭记》教案和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特别是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掌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尝试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特别是“冽”、“坻”、“屿”、“篁”、“彻”、“怆”等字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小石潭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初步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读音、断句等。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4. 小组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 品读欣赏:选读课文中的美段佳句,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八下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八下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八下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诋,为屿,为崛,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妖、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文章结构第一段: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第二段: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第三段: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第四段: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第五段:记录同游者三、课文理解: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10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永济西) 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这篇游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凄清,暗寓了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斗.(像北斗星那样)折蛇.(像蛇那样)行其岸势犬牙
..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下.见小潭(向下)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
2.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3.一词多义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如鸣珮环.(玉饰)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乐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取乐、嬉戏)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跟随)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游玩)
全石以.为底(把)

以.其境过清(因为)。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基础归纳】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解释词语1、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

去:离开。

2、古今异义①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②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影布石上(布,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⑤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3、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4、一词多义乐:心乐之(以……为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洌(清凉)以其境过清(凄清)三、理解性填空1、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伐竹取道。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重难点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重难点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重难点《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由文学家梁启超创作。

本文主要讲述了梁启超在福建小石潭度过的一段时光,以及他所体验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思考。

下面将介绍《小石潭记》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1. 小石潭的自然景观:文章开头便描绘了小石潭的壮美景色,以“碧玉嵌空,笼翠毗映”来形容其壮丽景色。

梁启超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小石潭的山水之美,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宁静。

2. 小石潭的历史文化:梁启超在文中也提到了小石潭的历史文化。

他提到了潭边的古刹和石碑,以及潭边建筑的特点。

通过描述历史文化,梁启超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回忆。

3. 对人生的思考:《小石潭记》并非只是一篇描写小石潭景色和历史的散文,它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自然、历史、艺术的思考和体验,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4. 诗意的语言表达:《小石潭记》以诗意的语言表达,注重音韵的节奏感和意象的鲜明。

作者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给文章增添了艺术美感。

比如,他用“竹障幽径,潭影空碧。

”来形容小石潭的幽静与美丽,句句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诗句。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散文,展示了梁启超丰富的文化造诣和感受力。

本文的一些知识点也是读者在解读小说时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

1. 文风华丽:《小石潭记》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该文的文风华丽,用词精准,富有艺术感。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仔细品味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尤其是一些形容词和比喻的运用。

2. 不同主题的交融:《小石潭记》中涉及到了自然、历史、人文和哲学等多个主题。

作者将这些主题巧妙地进行交融,通过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将它们融为一体。

读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才能深入理解和分析这些主题之间的联系。

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在《小石潭记》中,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通过描述小石潭的历史和文化,展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关注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一、自然景色的描写
1.对小石潭的地理环境和山水特点进行描写,如山势陡峭、石潭清澈等。

2.对四季景色进行描绘,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的红叶、
冬天的冰封等。

3.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如用“屏风”、“琼岛”、“翠屏”等词语
来形容小石潭的美景。

二、人文风情的描写
1.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言行进行描写,如劳作、交谈、目送等情景。

2.对当地居民的随和、淳朴等品质进行赞扬。

3.运用对比手法,对当地居民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行对比,呈现出小石潭的宁静和纯真。

三、思考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1.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大自然
的敬畏之情。

2.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依
赖自然、与自然共生。

3.对人性的思考,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心态,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四、文学表达技巧的运用
1.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2.运用生动的描写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小石潭的美。

五、思想内涵
1.弘扬崇尚自然、拥抱自然的文化意识,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

2.呼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环境,
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3.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追求心灵
的自由与宁静。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学习好资料《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代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⑸其岸势犬牙差互。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斗: __________ 蛇:_________________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凄: __________ 寒:_________________ )2. 一词多义: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E、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⑵……似与游者相乐。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同游者:吴武陵……(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乐:)(乐:)(可:)(可:)(游:) (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常规词语1、水尤清冽2、全石以.为.底3、卷石底以出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潭中鱼可百许头6、影布石上7、佁然不动二、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俶尔远逝,往来翕忽.9、悄怆幽邃10、以其境过清11、不可久居.12、乃记之而去1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14、隶而从者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可:(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

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2)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

以其境过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卷石底以出;(3) 把。

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

同游者。

10、环(1)玉环。

如鸣佩环;(2)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

全石以为底;(2)成为。

为岩。

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下面是《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教学内容

一、(1)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

他在贬官永州期间,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他与唐朝韩愈、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3)huáng(篁)竹如鸣佩(pèi )环(huán )佁(yi)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参(cēn )差(cī)披拂往来翕(xī)忽斗(dǒu )折蛇行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犬牙差(cī)互寂寥(liáo)无人凛 liè(冽)翠 màn(蔓)连 zhuì(缀)清 chè(澈)二、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伐:砍伐取:开辟。

下:往下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0.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参差不齐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悄怆:优伤的样子12.记之而去去:离开。

13.影布.石上(映在)14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三、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词类活用: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重点语句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

他在贬官永州期间,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他与唐朝韩愈、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3)huáng(篁)竹如鸣佩(pèi )环(huán )佁(yi)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参(cēn )差(cī)披拂往来翕(xī)忽斗(dǒu )折蛇行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犬牙差(cī)互寂寥(liáo)无人凛 liè(冽)翠 màn(蔓)连 zhuì(缀)清 chè(澈)二、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伐:砍伐取:开辟。

下:往下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0.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参差不齐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悄怆:优伤的样子12.记之而去去:离开。

13.影布.石上(映在)14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三、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词类活用: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重点语句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上)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愣住的样子,一动也不动。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迅速的样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得见。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深极了。

六、内容理解:(一)、理解性默写: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引文第二节,从游鱼的数量、鱼的游姿、日光鱼影、游者的感受等几个方面来表现水清澈的特点。

7、(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写潭的水源的句子__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寂寥无人________。

10、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

11、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以其境过清______,不可久居__,乃记之而去_______。

12、《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3、写作者心情的诗句:“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凄清寂静寂寞忧伤(二)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4、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5、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

(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之处。

)6.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7.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8.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9.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案: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

(用《岳阳楼记》里的话即“以物喜,以己悲”)4.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意近即可)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幽深冷寂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揭示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7、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七、心情发生的变化及原因:“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 10.2分游鱼清澈的水(每点1分) 11.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3分乐、悲(由乐到悲)(2分),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9.简要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恬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景物描写的特点。

(3分)答: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此题答案多元化。

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

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