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必备知识点
读懂山水。 ①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答案】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02.文言知识
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 把……作为 2.乃后生 4.不可久居
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毛泽东:“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 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 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2 背景资料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 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卲州刺史,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期 间,他常常寄情山水,以抒发自己的忧伤郁闷之情。其间,经他 发现的胜景很多,他一一作文记载,写成“永州八记”。本文是 其中的第四篇。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 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 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 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 江》) 【注释】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代表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 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 江雪》《渔翁》。
人物评价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 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 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 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语文小石潭记知识一、文学常识⒈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⒉“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⒊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⒋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
(主题)二、按原文填空⒈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1)石底:写出文中相关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水尤清冽,这一特点是通过写潭中鱼来实现的。
⒉第三段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⒊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⒋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⒌描写小石潭概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⒍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⒎写出描写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⒏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⒐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或写汉字贻(yǐ)然俶(chù)尔翕(xī)忽参(cēn)差(cī) 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ɡ) 幽邃(suì)篁(huánɡ)竹清冽(liè)日光下澈(chè) 为坻(chí) 为嵁(kān)摇缀(zhuì) 翠蔓(màn)四、通假字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五、古今异义⒈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从此地到彼处六、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⒈ 以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⒉ 可不可知其源(能够)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怡然不动(……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不确定)⒊ 然⒋许杂然相许(赞同)然往来翕忽(然而) 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⒌清⒍之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⒎为⒏若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⒐其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⒑而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七、词类活用⒈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⒉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⒊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⒋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⒌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⒍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⒎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⒏心乐之(以……为乐,因……感到高兴,意动用法)八、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特殊句式,并翻译⒈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静态游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柳宗元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因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答题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移步换景)②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③写潭水源流,即作者探究潭源。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者以游踪为序,采纳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灵敏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的感情。
文中表现感情的句子有哪些?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答:(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
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小石潭记》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下面是小石潭记重要知识归纳,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4.常规词语【篁(huáng)竹】竹林。
【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
【尤】格外。
【清冽】清凉。
冽,寒冷。
【以为】作为。
【卷(quán)】弯曲。
【坻(chí)】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披,开,分散。
拂,摆动。
【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依】依靠。
【澈】通透,有“照”的意思。
【布】散布,铺开。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忽然。
【逝】去,离开。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势】姿态。
【差(cī)互】参差不齐。
【源】源头。
【环合】环绕。
【寂寥】静寂。
【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文章主题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解释重点字词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隔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玉饰。
4.心乐.之以……为乐。
5.伐竹取道.道路。
6.下.见小潭向下。
7.水尤.清洌格外。
8.水尤清冽..清凉。
9.全石以为..底把……作为。
10.为坻水中高地。
11.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
12.为嵁不平的岩石。
13.青树翠蔓..摇缀蒙盖缠络。
..翠绿的藤蔓14.蒙络15.蒙络摇缀..披拂长短不齐。
..摇曳牵连。
16.参差17.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18.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19.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20.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21.皆若空游无所依..依靠的东西。
22.日光下.彻向下。
23.日光下彻.穿透。
24.影布.石上映在。
25.佁然..远逝忽然。
..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26.俶尔27.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8.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9.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30.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
3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
32.斗折蛇.行像蛇。
33.其.岸势犬牙差互那。
34.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
35.其岸势犬牙..交错不齐。
..差互像狗的牙齿。
36.其岸势犬牙差互37.不可.知其源能。
38.四面竹树环合.包围。
39.凄神寒骨使……凄凉。
40.凄神寒.骨使……寒气透骨。
41.悄怆..幽邃凄凉。
42.悄怆幽邃.深。
43.以.其境过清因为。
44.以其境过清.凄清。
45.不可久居.停留。
46.乃记之.而去代指小石潭的景物。
47.乃记之而去.离开。
48.隶.而从者隶属,跟随。
49.隶而从.者跟随,跟从。
50.隶而.从者连词,表承接关系。
三、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小石潭记》教案和说课稿
《小石潭记》教案和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特别是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掌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学生尝试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特别是“冽”、“坻”、“屿”、“篁”、“彻”、“怆”等字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小石潭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初步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读音、断句等。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不懂的句子或段落。
4. 小组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 品读欣赏:选读课文中的美段佳句,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八下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八下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诋,为屿,为崛,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妖、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文章结构第一段: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第二段: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第三段: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第四段: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第五段:记录同游者三、课文理解: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10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永济西) 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这篇游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凄清,暗寓了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记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斗.(像北斗星那样)折蛇.(像蛇那样)行其岸势犬牙
..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下.见小潭(向下)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
2.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3.一词多义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环
如鸣珮环.(玉饰)
水尤清.冽(清澈)
清
以其境过清.(凄清)
乐心乐.之(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取乐、嬉戏)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跟随)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游玩)
全石以.为底(把)
以
以.其境过清(因为)。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基础归纳】一、文学常识1.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解释词语1、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见: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
去:离开。
2、古今异义①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②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影布石上(布,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⑤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3、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4、一词多义乐:心乐之(以……为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洌(清凉)以其境过清(凄清)三、理解性填空1、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伐竹取道。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重难点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重难点《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由文学家梁启超创作。
本文主要讲述了梁启超在福建小石潭度过的一段时光,以及他所体验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思考。
下面将介绍《小石潭记》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1. 小石潭的自然景观:文章开头便描绘了小石潭的壮美景色,以“碧玉嵌空,笼翠毗映”来形容其壮丽景色。
梁启超以细腻的文笔,描绘了小石潭的山水之美,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宁静。
2. 小石潭的历史文化:梁启超在文中也提到了小石潭的历史文化。
他提到了潭边的古刹和石碑,以及潭边建筑的特点。
通过描述历史文化,梁启超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回忆。
3. 对人生的思考:《小石潭记》并非只是一篇描写小石潭景色和历史的散文,它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自然、历史、艺术的思考和体验,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4. 诗意的语言表达:《小石潭记》以诗意的语言表达,注重音韵的节奏感和意象的鲜明。
作者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给文章增添了艺术美感。
比如,他用“竹障幽径,潭影空碧。
”来形容小石潭的幽静与美丽,句句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诗句。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散文,展示了梁启超丰富的文化造诣和感受力。
本文的一些知识点也是读者在解读小说时需要注意的重点和难点。
1. 文风华丽:《小石潭记》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该文的文风华丽,用词精准,富有艺术感。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仔细品味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尤其是一些形容词和比喻的运用。
2. 不同主题的交融:《小石潭记》中涉及到了自然、历史、人文和哲学等多个主题。
作者将这些主题巧妙地进行交融,通过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将它们融为一体。
读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才能深入理解和分析这些主题之间的联系。
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在《小石潭记》中,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通过描述小石潭的历史和文化,展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关注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一、自然景色的描写
1.对小石潭的地理环境和山水特点进行描写,如山势陡峭、石潭清澈等。
2.对四季景色进行描绘,如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的红叶、
冬天的冰封等。
3.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如用“屏风”、“琼岛”、“翠屏”等词语
来形容小石潭的美景。
二、人文风情的描写
1.对当地人民的生活、言行进行描写,如劳作、交谈、目送等情景。
2.对当地居民的随和、淳朴等品质进行赞扬。
3.运用对比手法,对当地居民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行对比,呈现出小石潭的宁静和纯真。
三、思考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1.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大自然
的敬畏之情。
2.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依
赖自然、与自然共生。
3.对人性的思考,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心态,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四、文学表达技巧的运用
1.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2.运用生动的描写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小石潭的美。
五、思想内涵
1.弘扬崇尚自然、拥抱自然的文化意识,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
2.呼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环境,
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3.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追求心灵
的自由与宁静。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学习好资料《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基本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代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⑸其岸势犬牙差互。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斗: __________ 蛇:_________________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凄: __________ 寒:_________________ )2. 一词多义: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E、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⑵……似与游者相乐。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同游者:吴武陵……(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乐:)(乐:)(可:)(可:)(游:) (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常规词语1、水尤清冽2、全石以.为.底3、卷石底以出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潭中鱼可百许头6、影布石上7、佁然不动二、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俶尔远逝,往来翕忽.9、悄怆幽邃10、以其境过清11、不可久居.12、乃记之而去1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14、隶而从者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可:(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
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2)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
以其境过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卷石底以出;(3) 把。
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
同游者。
10、环(1)玉环。
如鸣佩环;(2)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
全石以为底;(2)成为。
为岩。
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
《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下面是《小石潭记》文言知识要点,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教学内容
一、(1)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
他在贬官永州期间,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他与唐朝韩愈、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3)huáng(篁)竹如鸣佩(pèi )环(huán )佁(yi)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参(cēn )差(cī)披拂往来翕(xī)忽斗(dǒu )折蛇行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犬牙差(cī)互寂寥(liáo)无人凛 liè(冽)翠 màn(蔓)连 zhuì(缀)清 chè(澈)二、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伐:砍伐取:开辟。
下:往下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0.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参差不齐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悄怆:优伤的样子12.记之而去去:离开。
13.影布.石上(映在)14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三、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词类活用: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重点语句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
他在贬官永州期间,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他与唐朝韩愈、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3)huáng(篁)竹如鸣佩(pèi )环(huán )佁(yi)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参(cēn )差(cī)披拂往来翕(xī)忽斗(dǒu )折蛇行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犬牙差(cī)互寂寥(liáo)无人凛 liè(冽)翠 màn(蔓)连 zhuì(缀)清 chè(澈)二、重点词语: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伐:砍伐取:开辟。
下:往下走。
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0.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参差不齐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悄怆:优伤的样子12.记之而去去:离开。
13.影布.石上(映在)14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三、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词类活用: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重点语句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上)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愣住的样子,一动也不动。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迅速的样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得见。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深极了。
六、内容理解:(一)、理解性默写: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引文第二节,从游鱼的数量、鱼的游姿、日光鱼影、游者的感受等几个方面来表现水清澈的特点。
7、(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写潭的水源的句子__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寂寥无人________。
10、和“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
11、离开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以其境过清______,不可久居__,乃记之而去_______。
12、《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3、写作者心情的诗句:“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凄清寂静寂寞忧伤(二)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凄悲凉4、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5、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
(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之处。
)6.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7.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8.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9.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案: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
(用《岳阳楼记》里的话即“以物喜,以己悲”)4.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意近即可)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幽深冷寂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揭示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7、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七、心情发生的变化及原因:“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 10.2分游鱼清澈的水(每点1分) 11.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3分乐、悲(由乐到悲)(2分),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9.简要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恬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景物描写的特点。
(3分)答: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此题答案多元化。
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
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