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验案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完整版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完整版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呃逆1段某,女50岁就诊时间:2009-6-2主诉:呃逆2天。

现病史:因胃镜检查后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2天。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

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处方:行间太冲足三里内关操作:捻转补泻手法。

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局部。

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共针2次而愈。

按: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偶然发作,不治自愈,持续不断者方需治疗。

慢性病晚期发生呃逆,多为严重的预兆。

本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为其他疾病而产生,据临床报道有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肺结核、食道憩室、胃粘膜脱垂、癔病及外科手术等。

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症。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有寒热之分,属实证。

久病多因肝肾阳虚或胃阴不足致使胃气上逆,属虚证。

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本病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故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之法,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呃逆,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当持续发作>72 h,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即为顽固性呃逆。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在治疗上当以宽胸利膈、降逆止呃为原则。

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围绕本病基本病机,秉从治疗原则,通过针刺膻中穴和中脘穴以梳理气机,和降胃气,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一例并取得较好效果。

[Abstract]Hiccup,western medicine called “diaphragmatic spasm”,when sustained attack >72 h,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 is ineffective,it is called intractable hiccup.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that the stomach fails to descend,qi activities in diaphragm is inhibited,and stomach qi rise adversely to disturb the diaphragm.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is relaxing chest and diaphragm,directing qi downward and check hiccups.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fter stroke,the author practiced acupuncture on RN 17 (dàn zhōng)and RN 12 (zhōng wǎn)to regulate qi movement and direct the stomach qi downward,which turned out to be very effective.[Key words]Acupuncture;RN 17 (dàn zhōng);RN 12 (zhōng wǎn);Intractable hiccup呃逆,俗稱“打嗝”,中医名其为“哕”,西医称其为“膈肌痉挛”,多并发于脑干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当呃逆持续发作>72 h,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称为顽固性呃逆[1]。

针刺对脑卒中引起的呃逆的治疗效果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引起的呃逆的治疗效果研究

针刺对脑卒中引起的呃逆的治疗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引起的呃逆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于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呃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胃复安行肌肉注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针刺穴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P<0.05)。

结论针对脑卒中呃逆患者,行针刺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呃逆呃逆实为脑卒中后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据相关研究指出[1],在患脑卒中患者中,约10%在发病期间会有呃逆症状出现,当呃逆症状持续进展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疲劳及失眠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易出现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病症,因而对患者的睡眠、饮食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呃逆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并与传统肌注胃复安作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2018年1月-12月这一阶段内,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呃逆患者76例,均经MRI、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并与中华医学会于2010年所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2];各项生命体征维稳,意识清晰,在住院期间均出现明显的呃逆症状。

排除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另排除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2组,每组均为38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区间44~80岁,平均(71.2±8.4)岁;病程区间1~11年,平均(5.4±1.2)年。

观察组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区间45~78岁,平均(71.0±8.1)岁;病程区间1~9年,平均(5.2±1.2)年。

两组年龄等资料经系统化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胃复安注射液(又名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539)进行治疗,肌肉注射,每次10mg,每日2次。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导读:病例:患者,男,70岁。

素喜肥甘。

入院诊断小脑梗死,症见眩晕、恶心、呕吐。

入院第3天出现呃逆,按压眼球、654……
病例:患者,男,70岁。

素喜肥甘。

入院诊断小脑梗死,症见眩晕、恶心、呕吐。

入院第3天出现呃逆,按压眼球、 6542
针肌注、口服异丙嗪均无效。

查患者食少,面色苍白,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滑。

辨为脾失健运,痰湿中阻。

治以健脾化湿,理气化痰,降逆通络。

方药:党参15克,石菖蒲、浙贝母、白术、白僵蚕、藿香各10克,半夏、地龙、茯苓、陈皮、枳实、川牛膝各9克。

每日1剂,水煎500毫升,分3次温服。

服3剂,呃逆明显减轻,10剂后呃逆停止,且呕吐眩晕好转。

点评:患者素喜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经络,发为中风,且脾为湿困,痰湿阻于中焦,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发为呃逆。

治以健脾化湿,理气降逆,化痰通络。

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半夏、陈皮、藿香、石菖蒲健脾化湿祛痰;地龙、川牛膝通经络;枳实理气降逆。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理气降逆、化痰通络之功效。

何桂春。

针灸治愈顽固性呃逆验案

针灸治愈顽固性呃逆验案

益气 , 和 胃 降 逆 。针 灸 取 穴 : 主穴: 攒竹( 双) 、 内 关
( 双) 、 膻中、 足 三里 ( 双) ; 配穴 : 天枢 ( 双) 、 太冲( 双) 、 百会 、 四神聪 , 攒 竹 穴 向上 斜 刺 , 采 用雀 啄泻 法 , 以得气 为度 ; 足 三 里 直刺 1 . 5寸 , 采 用 提插 补 法 , 中 问间 断捻
中医学认 为肺 居胸 中主气 , 主宣发 肃 降 , 对 维持人 体气
机 的升 降出入 起着 重要作 用 。攒竹 穴具 有调 节气 机 升 降 出入 , 降逆止 呃之 功 。经 临 床 观察 , 此 法 无论 对 寒 、 热、 虚、 实诸 症所 致 之 呃 逆 均 有 奇效 。膻 中位 于胸 中 ,
呃 逆是 由干膈 神 经 、 迷 走 神 经受 到刺 激 导 致膈 肌
肋 间肌 的不 自主 同步剧 烈 收缩 , 持 续 呃逆 3天 以上者 , 临床 诊 断为顽 固性 呃逆 , 笔 者 在 临床 中用 针 灸 治疗 顽 固性 呃 逆 , 取得 满 意 的疗效 , 现 择 典 型 病 例 报 道 如 如下 。

1 2 6 0・
光 明中医2 0 1 4年 6月 第 2 9卷 第 6期
C J G MC M J u n e 2 0 1 4 . V 0 1 2 9 . 6
针 灸 治 愈顽 固性 呃逆 验 案
刘彩娜 。 张 新 宽 马 会 娜
关键词: 呃逆; 针灸; 治疗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0 6 . 0 7 5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 0 6 — 1 2 6 0 01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且无副作用, 是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醒脑开窍针刺法; 脑卒中; 顽固性呃逆
d i1 . 9 9 j i n 1 0 — 1 . 0 2 0 .5 o :0 3 6 / . s . 0 38 4 2 1 . 1 0 7 s 9 文章 编 号 :0 3 8 1 ( 0 2 -10 9 -2 1 0 —9 4 2 1 ) - 7 0 0 0
周 无复 发 。
2 2 统 计 学 处理 . 采 用 S S 1. P S 3 0进行 统 计 分 析 , 所
统 等严 重 原发性 疾 病者 ; ②精 神病 患 者 , 易合并 感染 及 出血者 , 敏体 质者 ; 妊娠 、 过 ③ 哺乳 期妇 女 ; ④正 在接 受
此 病 的其他 治疗 方 法者 。凡 属上述 任 何一 条者 即予 以
1 2 诊 断 标准 .
通过 的诊 断标 准 ( 中华 医学 会 神 经 科 学 会 . 类 脑 血 各
管 疾病 诊 断要 点 . 中华 神 经 科 杂 志 ,9 6 2 ( ) 3 1 1 9 ,9 6 :8 - 33 ) 经 C 8 . , T或 MR 影像 学 确 诊 为脑 卒 中患 者 ; 逆 I 呃
郁 和呼 吸抑制 等 , 脑卒 中病 的恢 复期 显著延 长 , 使 极个 别 人还 可导致 胃食 管反流 , 窒息 而危 及生命 。
脑卒 中 中 医学 称 之 为 “ 中风 ” 属 于 本 虚 标 实 之 ,
脑 肺 血 管 病 杂 志 ,0 9 1 ( 0 . 2 0 ,7 1 ) [ ] 石 学 敏 . 灸 治 疗 学 [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0 1 64 7 针 M] 北 人 20 :0
2 3 2 两 组 疗效 比较 观 察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 % , .. 58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引言:中风后呃逆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中医学认为,针刺是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观察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中风后呃逆是指中风后患者在呃逆发作时,其症状表现为难以忍受的胃脘憋闷,伴有呃逆,既饮食进食后迅速呃逆,喔声入耳,甚至呕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对于中风后呃逆有一定的疗效。

下合穴位于足三里穴旁1.5寸处,在膈经上,是治疗呃逆的主要穴位之一。

通过针刺下合穴,可以调和脾胃,达到缓解胃脘憋闷,减轻呃逆的症状。

二、对象与方法2.1 对象:选取符合中风后呃逆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男女不限,年龄在40-70岁之间。

2.2 方法: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针刺下合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药治疗。

实验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前后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呃逆频率和强度、胃脘憋闷感、食欲情况等。

三、结果在实验组中,治疗后呃逆频率和强度明显减轻,胃脘憋闷感减轻,食欲好转。

对照组中,部分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疗效不如实验组显著。

实验组中有1例患者在治疗后呃逆症状完全消失,其他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对照组中无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五、结论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呃逆频率和强度,改善胃脘憋闷感,促进食欲恢复,并且有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的情况。

我们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将针刺下合穴作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有效手段之一。

由于研究样本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并临床应用,以期为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提供更可靠的证据和实践指导。

中风后呃逆不止的针灸治疗法

中风后呃逆不止的针灸治疗法

中风后呃逆不止的针灸治疗法
中风后出现呃逆,尤其是呃逆声音很高,连续不止的患者,病情重笃,是阴虚阳亢,肝风上逆或者是气阴两亏,厥气上逆所导致的。

取穴:内关,天突,膻中,中脘。

治法:
1、针内关和天突,用泻法。

天突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一寸处进针,向后下方刺入1.3寸,用这种取穴法及刺法,得气感就好,且安全。

膻中和中脘用拔罐,刺三拔五。

2、直接刺膈神经法,在颈部平环状软骨上缘旁开至胸锁乳突肌前缘进针,针刺方向略偏向外侧,进1.5~2寸时,可刺中膈神经,然后接通电针仪,予低频脉冲连续波刺激,用这种方法治疗,原因的呃逆效果都非常好,对颅脑手术后,脑水肿引起的顽固呃逆也有效。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中风后呃逆是指中风患者因口咽部运动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呕吐、干呕、打嗝等症状。

中风后呃逆的发生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危险因素的多少、脑损伤范围及部位等因素有关,常常成为中风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医经络学认为,呃逆的发生与膈肌及膈部神经的紊乱有关,因此可以通过针刺下合穴进行治疗。

本文旨在对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随机临床试验共选取来自某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的中风后呃逆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61.2岁(范围47~76岁)。

在入选患者中,17例有吸烟或饮酒等不良习惯,16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1.2 方法1.2.1 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随机分配到两组中,其中研究组25例采用针刺下合穴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生理盐水对照。

对研究组患者,在下合穴(位于胸骨下端,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处进行穴位定位,采用1.2 cm的银针,插入穴位至约1 cm深度,同时进行“得气”操作,然后保持10 min,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4天。

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样的针刺定位方法,但针刺入穴后未进行“得气”操作,每日一次,共连续治疗14天。

1.3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呃逆发生率、呃逆发生次数、打嗝次数、治疗后恢复情况等。

二、结果观察和分析2.1 观察结果在进行治疗后的第7天和第14天,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观察。

2.1.1 呃逆发生率研究组的呃逆发生率为40.0%(10/25),对照组的呃逆发生率为80.0%(20/25),两组呃逆发生率相差明显(P<0.05)。

2.1.3 打嗝次数研究组患者的打嗝次数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均明显减少,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2.1.4 恢复情况在治疗后的第14天,研究组患者的中风程度有所改善,强度也减轻,但对照组患者则无明显改观。

中风后呃逆的发生与膈部神经的紊乱有关,下合穴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穴位之一,其治疗原理即在于调整人体膈肌的张力,激活膈部神经,溶解气血局部淤滞,改善膈部气血循环,从而达到调整膈部肌肉的作用。

应用针灸、中药治疗脑卒中患者顽固性呃逆症1例体会

应用针灸、中药治疗脑卒中患者顽固性呃逆症1例体会

应用针灸、中药治疗脑卒中患者顽固性呃逆症1例体会区启文;冯志标【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1(005)015【摘要】@@ 本院收治脑卒中后呃逆 1例 , 经中医治疗效果良好 , 现报道如下 .rn1 病例报告 rn患者男 , 65岁 . 有反复头晕病史 11年 , 本次发病加重并伴有左侧肢体无力 8 h, 于 2000年 2月 9日入院 . 入院时体查 : 体温36.4° C, 脉搏 84次 /min, 心率 20次 /min, 血压 150/90 mmHg、左侧肢体肌力Ⅱ级、一般情况良好 . 入院 60 h病情突然变化 , 出现头痛、烦躁、构音不清、双眼向右侧凝视 ,右侧嘴唇沟变浅 , 右侧肢体肌力 0级 - Ⅰ级 , 左侧肢体肌力Ⅲ级 , 双侧巴彬斯基征(+ ), 查多克征 (+ ), 急诊 CT示 : 左侧小脑梗塞、双基底节区陈旧性梗塞 . 经抢救(脑内脱水、抗感染等治疗 ), 病人病情趋于稳定 . 1周后病情好转 , 但右侧肢体仍瘫痪 . 在拔除胃管第 2天 , 患者出现呃逆症状 , 经用灭吐灵、非那根、卡马西平等治疗 , 症状改善但不明显 , 以至出现持续性呃逆 , 致患者不能入睡 . 并烦躁、口干、头痛 . 经中医辨证 : 见舌红、苔黄、脉弦、为心阴不足、胃气上逆、治疗应以养阴降逆为主 , 辅以按摩、贴耳穴、针灸、中药内服等 . 具体按摩手法以揉、按、推、点为主 , 指压廉泉、天突、膻中、内关 (双 )等穴 , 1次 /d, 30 min/次 . 贴耳穴以神门、膈、交感、胃等 , 每 2天对换 1次穴位 . 针灸选穴为膻中、关元、天枢、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 . 常规消毒后以平补平泻法 , 进针后将艾段插入针柄上 , 每壮 7~ 10 min, 2~ 3壮为 1次 , 1次 /d. 中药剂为知母 10g, 太子参 15 g, 厚朴10 g, 柿蒂 10 g, 苏子 15 g, 茯苓 10 g, 丹参 15 g, 丁香 10 g, 佩兰 20 g, 郁金 10 g, 杏仁 30 g, 石菖蒲 10 g, 麦冬 15 g, 代赭石 20 g, 加减 1剂 /d.【总页数】1页(P123)【作者】区启文;冯志标【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应用"定性定位"诊疗法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体会 [J], 刘玉萍;尹改珍2.应用针灸治疗不同分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体会 [J], 郭伟;林伟娥3.应用针灸加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临床体会 [J], 许向东4.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体会 [J], 赵丹5.针灸、中药治疗原发性不孕症体会 [J], 张翠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呃逆,俗称打嗝,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如果打嗝时间较长,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

呃逆的定义是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

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

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

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

呃逆中医古称“哕”,又称“哕逆”。

早在《内经》时期即有记载。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

”《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呃逆持续48小时以上者,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呃逆。

有的可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这里记录1例笔者规培期间治疗的顽固性呃逆患者的诊疗经过,供大家参考。

郝某,男,82岁,主因“呃逆伴反酸、烧心5天”收入院。

患者分别在2012年、2015年发作顽固性呃逆,多个医院就诊,最终都在中医方法治疗下痊愈。

5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持续性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同时伴有反酸、烧心,就诊于中医门诊,口服中药治疗无效。

2天前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无法睡眠。

小便淋漓不尽,夜尿频,大便干,2-3天一行,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以下是患者治疗经过:第1天:笔者接诊患者后,根据经验,在床边即按压患者攒竹穴。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中风后呃逆是中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治疗难度大,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本文通过对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具有显著的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引言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呃逆。

呃逆是一种因横膈肌和膈神经受累所致的呼吸肌肉不协调的现象,患者呼吸急促,出现呃逆声。

目前呃逆的治疗难度较大,仅依靠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认为,针刺下合穴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具有缓解呃逆症状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研究,探讨其临床疗效。

二、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中风患者中,因呃逆症状明显而需进行针刺下合穴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选取9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

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且有明显呃逆症状。

2.2 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针刺下合穴治疗。

具体方法为: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医师用无菌技术穿刺下合穴(在胸骨体下缘,肋软骨左侧与剑突之间),使用丁口针或三棱针,斜刺约1-1.5寸,左右穿刺各一次,后按压止血。

每次穿刺后,保持针头在位20-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呃逆频率、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等情况的变化情况。

2.4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呃逆指标变化情况,使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经过针刺下合穴治疗后,9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具体表现为呃逆频率减少、呃逆持续时间缩短、症状严重程度减轻等。

经统计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呃逆频率、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作者:王家悦王革生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7年第09期[摘要]呃逆,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当持续发作>72 h,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即为顽固性呃逆。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在治疗上当以宽胸利膈、降逆止呃为原则。

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围绕本病基本病机,秉从治疗原则,通过针刺膻中穴和中脘穴以梳理气机,和降胃气,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一例并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针刺;膻中;中脘;顽固性呃逆[中图分类号] R2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3(c)-0122-03[Abstract]Hiccup,western medicine called "diaphragmatic spasm",when sustained attack >72 h,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 is ineffective,it is called intractable hiccup.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that the stomach fails to descend,qi activities in diaphragm is inhibited,and stomach qi rise adversely to disturb the diaphragm.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is relaxing chest and diaphragm,directing qi downward and check hiccups.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fter stroke,the author practiced acupuncture on RN 17 (dànzhōng) and RN 12 (zhōng wǎn) to regulate qi movement and direct the stomach qi downward,which turned out to be very effective.[Key words]Acupuncture;RN 17 (dàn zhōng);RN 12 (zhōng wǎn);Intractable hiccup呃逆,俗称“打嗝”,中医名其为“哕”,西医称其为“膈肌痉挛”,多并发于脑干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当呃逆持续发作>72 h,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称为顽固性呃逆[1]。

针刺治疗卒中后呃逆60例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卒中后呃逆60例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卒中后呃逆60例临床疗效观察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是因胃气上逆动膈,致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的病症。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及其并发症对人民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致残率、致死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卒中后出现长时间、持续性的呃逆,不易被药物控制,可引起患者失眠、无力、精神弱、焦虑、感染和体重下降等,甚至使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加重。

笔者针刺治疗卒中后呃逆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0例对照观察,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诊断标准诊断卒中后呃逆多数依据症状及病史,全部卒中病例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及”脑出血”[1]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呃逆症状出现于卒中发生后,发作时间持续24 h以上,最长2 w,不能自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1.2病例选择全部60例卒中后呃逆患者均为2010~2014年间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45~85岁,平均68.5岁;脑梗死24例,脑出血6例。

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2~80岁,平均71.3岁;脑梗死26例,脑出血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治疗组予针刺治疗以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为基础。

取穴:内关(双侧)、人中、三阴交(患侧)、攒竹(双侧)、翳风(双侧)、中脘、足三里(双侧)。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先直刺内关1.0~1.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后与胫骨成45°角斜刺三阴交,进针1.0~1.5寸,施提插补法至下肢抽动3次止;其余各穴位施平补平泻法使针刺得气后,动留针30 min,1次/d,3次为1疗程。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3月 第36卷3期(总第326期)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Vol.36 No.3·395·临床护理郭剑华主任数十年传道授业,滋兰树慧。

笔者与郭剑华主任共事10余年,亲聆教诲,对郭主任病房管理经验有较深感受,其病房管理经验能够很好地指导护理工作的开展。

郭剑华主任病房管理经验归纳总结为“准、和、美”,现介绍如下。

1 准郭剑华主任强调“诊断准确、治疗有效”。

要求做到“准确辨证”“三因制宜”。

我们把这些要求应用到护理郭剑华病房管理经验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赵 霞(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 400010)[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20)03-0395-021 病 例患者,男,35岁,2018年12月13日就诊。

半年余前因贪食凉食,加之情志不遂出现呃逆,呃声连连,不能自抑,伴胸闷、胃脘部胀闷不适,偶有反酸、烧心,纳食后症状明显,甚则不能饮食,夜不能寐。

3个月前曾于外院就诊,予中药汤剂(具体不详)治疗未明显好转。

刻下症见神清,精神欠佳,呃气上逆,呃声连连,胃胀不适,纳少,寐差,舌黯苔黄腻,脉沉细。

既往有慢性胃炎史。

中医诊断为呃逆(肝胃不和),西医诊断为顽固性呃逆。

治以醒神和胃,降逆止呃。

取水沟、内关、中脘、天枢、关元、翳风、合谷、公孙、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30mm×40mm毫针,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向下斜刺0.3~0.5寸,施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以达酸麻胀针感,得气后快速出针。

水沟斜刺0.1~0.3寸,内关、翳风、合谷、太冲、公孙、足三里、三阴交直刺0.5~1寸,中脘、天枢、关元直刺1寸,进针后行呼吸补泻法,余穴平补平泻。

留针30min。

治疗3次后呃逆次数减少、强度减弱,能安然入睡。

针灸在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针灸在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针灸在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

方法为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42例开展针刺治疗,并回顾分析患者的治疗情况。

结论患者均顺利治疗且无不良反应出现,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脑卒中;顽固性呃逆;针灸;症状评分呃逆在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是由于病灶直接或间接的对呼吸中枢造成影响所致,病情轻重不同持续时间也不同[1],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呃逆即为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及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夜间迷走神经较为兴奋性,故夜间呃逆较重,轻者影响患者睡眠质量,重者引起昼夜节律颠倒[2];(2)脑卒中患者处于卧床状态,胃肠蠕动差,胃排空能力差,反复呃逆更容易导致胃内容物返流[3],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影响疾病的恢复。

(3)持续不解的呃逆还有可能诱发脑血管痉挛,加重脑部缺血缺氧,影响脑功能的恢复[4]。

(4)顽固性呃逆会影响患者进食,日久会导致营养不良;(5)患者语言交流均会受到影响,需积极治疗[5]。

对于顽固性呃逆,目前药物治疗针对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大多应用肌松剂、抗胆碱类药、止吐药、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中药汤剂口服等[6],据报道,中医针灸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7]。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好,希望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恢复疾病的信心,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在我科行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42例,其中包含其他科室请我科会诊并行针灸治疗病例34例,我科住院患者8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以下治疗: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取攒竹、水溝、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取1寸毫针平刺攒竹穴,刺入0.5~0.8寸;取1寸毫针斜刺水沟穴,向上斜刺0.3~0.5寸;取1寸毫针平刺膻中穴,刺入0.3~0.5寸;取1寸毫针直刺中脘穴,刺入0.5~1寸;取1寸毫针直刺内关穴,刺入0.5~1寸;取2寸毫针直刺足三里,刺入1~2寸,所有穴位均行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得气,针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行针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整个治疗过程本着安全,得气的原则,治疗3-8天。

穴位注射对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穴位注射对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穴位注射对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穴位注射治疗对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6例脑卒中及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患者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结果:36例脑卒中及脑外伤顽固性呃逆患者中,29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7.2%。

结论: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之后的顽固性呃逆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穴位注射;脑卒中;脑外伤;顽固性呃逆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膈肌痉挛性爆发性异常呼吸运动。

呃逆是一种反射活动,其产生机制为由各种刺激因素(包括胃黏膜受刺激后)所致兴奋通过迷走神经到达延髓呼吸中枢,然后一方面兴奋沿网状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

原则上讲,在膈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路上任何部位的刺激性病变均可导致呃逆发生。

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

临床上如呃逆的发作超过48h 未停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一般说,偶尔短暂的呃逆发作对大多数人是常见的,不会给人们带来明显的不适或损害。

但严重者,尤其频发者常因严重影响进食和正常呼吸运动以及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导致全身衰竭。

少数顽固性呃逆也常常是某些严重疾患或患者危重的信号。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呃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顽固性呃逆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其中尤其以重症脑出血、脑室出血以及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和小脑卒中等为多见。

颅内其他疾患如炎症、肿瘤、多发性硬化以及颅后凹病变、外伤等直接或间接累及延髓呼吸中枢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均可为呃逆的原因。

另颅外因素常见于消化道(尤其是胃与食管)黏膜的炎症等刺激性病变以及氮质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脑病、心肌梗死、严重脱水以及膈肌附近的刺激性病变等。

其他因素如冷空气吸入、干食吞咽过猛、术中麻醉过浅或较强的刺激膈神经、膈肌等。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
特 色疗 法 中国民间疗法
缓解 的 中风病 患者 , 同样可 以使 用本 法 , 但 要隔 日一 次 ,
温 针 灸 涌 泉穴 治疗 中风 后 下 肢疼 痛 3 8 例 徐 静
( 山 东省 济 宁 市 第 一 人 民 医院 柳 行 分 院 , 2 7 2 0 7 。
而 涌 泉穴恰 有 补 肾益气 、 活血 化瘀 之功 。 涌泉穴 乃 足少 阴 肾经穴 , 其定 位 于足底 前三 分 之一 处 。《 灵枢 ・ 本输》 篇说 : “ 肾出 于涌泉 , 涌泉 者足 心也 。 ”
肝 气横 逆犯 胃 , 升 降失 司 , 气 逆 动 膈 所 致 。 因患 者 之前 已多种 疗法 治疗 , 故 选用耳 穴 埋针 治疗 , 取耳 中穴 , 另 在
治 疗 结 果
注射 , 效 果 不持 久 。 曾有 医生 建 议 行 膈 神 经 阻 断术 , 但
患者未 同意 手 术 。现 每 天 频 繁 呃逆 , 畏冷 , 喜温按 , 饮 食、 睡眠极 差 , 舌 苔 白滑 , 脉弦。
呃逆 以气逆 上 冲 , 喉 间 呃呃连 声 , 声 短 而烦 , 令人 不 能 自制 为 主症 。呃逆 病 位 在 膈 , 病 机 责 之 于 胃, 乃 胃气
温针 灸涌 泉穴 方 法 简便 易 行 , 疗效较好 , 在 临床 上 值得 推广 应用 。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8 — 1 2 )
针灸 治 疗 顽 固性 呃逆验 案
李 丰
下肢疼 痛 本属 “ 痹证 ” 范 畴 。在 临床上 , 脑 血管 意外 病 人 在恢 复期 由于 长期 卧床 , 正气 亏 虚 , 气 血运 行不 畅 ,
上 逆动 膈 而成 , 证 有 寒热 虚实 , 其治 应 临证而 辨 。《 景 岳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验案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验案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验案
祝晓婷;高其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2(021)001
【摘要】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是临床常见症状,临床上将呃逆发作持续48h以上,称为顽固性呃逆[1].笔者与导师临床随诊观察了1例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案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病案资料杨某,主因"间断呃逆6d,持续加重
2d"就诊,患者半月前诊断为"脑梗死",在外院治疗脑血管病期间出现间断性呃逆,服用西药治疗,均无效验.2011年7月16日于我院门诊求针刺治疗.诉近2d呃逆频频,影响进食及睡眠,时见患者神情,精神弱,呃逆频频,呃声短促,低沉,气息不足,疲乏无力,口黏纳差,寐欠安,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细无力.
【总页数】1页(P51)
【作者】祝晓婷;高其芳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9
【相关文献】
1.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析
2.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49例
3.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
4.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给予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
5.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价值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的 征兆 .因此 .及 时终止 呃逆 发作 对脑 卒 中患者 的 治疗 至关 重 要。 呃逆 俗称 “ 咯” 中医学 认 为呃逆 乃 久病 、 打 , 重病伤 及 中焦脾 胃,
杨 某 , 因 “ 断 呃逆 6 持续 加 重 2 ” 诊 , 者 半 月 主 间 d, d 就 患 前 诊 断 为 “ 梗 死 ” 在 外 院 治 疗 脑 血 管 病 期 间 出 现 间 断 性 脑 ,
( MMP一 ) MMP一 , n eu lsae a t i r a scae i 9 , 2 a d sr m eats ci t ae so i d w t vy t h
rmoeig nyu g a [1A J ahl20 17 5 :4 9 14 . e d l i o n t J . m P to,05,6 ( ) 12 — 4 2 n rs
告如下 。
1 病 案 资 料
脑 卒 中合并 呃逆 并 非罕 见 . 呃逆 多 为顽 固性 , 因脑 卒 中后 且 是 应 激 性消 化道 出血 、 电解 质紊 乱或 酸 碱平衡 失 调 、 病 卧床 导致 进 久 食 减 少 胃排空 减慢 和 胃液潴 留 , 走 神经 和膈 神经 受 到刺 激 , 射 迷 反 性 地 使膈 肌 产生 间歇 性 收缩 运 动 引起 。其 呃逆 常呈 持 续发 作 或 2 _ 反复 发作 , 响患 者进 食 、 影 睡眠 , 数顽 固性 呃逆 还常 常 是病 情 危 少
tv l n e a je y o a e e o ta t n: o p o e l t u c in i e ya d n g t l c U g n g l n r c i a n n r t oy i f n t v c o c o
[ ] Fa a M,lce , boaC,ta.R l o ar ealpo 7 lm nT Pai SDu rc e 1 o fm txm tl r- r e i o
未 出现 呃逆 。
[] 毕 建忠 , 正 寓. 2 朱 脑血 管病 并发 症 的研究 进展—— 脑卒 中后呃 逆 []山东医药 ,0 8 4 (2 :0 — 0 . J. 2 0 ,8 2 ) 17 1 8
( 收稿 日期 2 1 — 8 2 ) 0 10 —9
[ ] 郭玉璞 , 1 王文志 , 李允 德. 中国脑血管病 治疗专家论集 [ . 阳: M] 沈
沈 阳 出版 社 .9 5 9 19 :.
较 前 改 善 , 眠 一 般 ; 疗 7 , 逆 偶 有 发 作 , 力 、 黏 症 睡 治 d呃 乏 口
状 好 转 , 食 及 睡 眠 明 显 改 善 ; 疗 1d 呃 止 而 愈 , 力 、 饮 治 0, 乏 口 黏 症 状 明 显 减 轻 , 食 如 常 , 眠 安 稳 ; 访 半 个 月 . 者 饮 睡 随 患
用 雀 啄 法 , 眼 球 湿 润 或 流 泪 为 度 ; 直 刺 足 三 里 2寸 , 至 再 采
胃气 虚弱 , 胃失 和 降所致 。《 问 ・ 命全 形论 》 日“ 深 者 , 声 素 宝 篇 病 其
哕” 《 治 汇补 ・ 》 呃逆 者 , 。证 呃逆 日“ 皆病深 之候 也 ” 本 例 呃逆 患者 。 为病 后 体 虚 , 中气 不 足 , 中气 虚 而 清不 升 , 浊不 降 , 致升 降失 调 而 致。 中医学 认 为 , 为元 神 之府 , 脑 是人体 生命 活 动的 中枢 , 主 宰和 能
t ns ner yetninvsua e d l g J. p r nin e aei a yhp r s ac l rmoei [ ] Hyet s , i l e o r n e o
2 0 ,0 1 : 1— 1. 0 7 5 ( ) 2 2 2 8
o MMP 9J . adoacR s2 0 6 ( )4 2 4 9 f 一 []C ri s e ,0 5,6 2 :0 — 0 . v [0 Wag M,Z a gJ S ie i e 1 A go ni Iat ae ar 1] n h n ,pnt ta. nit s I ci tsm tx t G, e n v i
祖 国医 学 之瑰 宝 , 治疗 脑 卒 中引起 的顽 固性 呃逆 起 效快 , 效 好 , 疗 无 副作 用 , 往往 收立 竿见 影 之功效 , 得深 入研究 。 值
参 考 文 献
宜 。每 日 1次 , 留针 3 m n 0 i 。经 2次 治疗 后 呃逆减 轻 , 由持 续
呈 间 断 发 作 ; 疗 5 , 逆 明 显 减 轻 , 隔 时 间 延 长 , 食 治 d呃 间 饮
医 的整体 观念 为指 导 , 用针 刺治 疗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 灸作 为 采 针
用 捻 转 补 法 施 术 1 3 n, 中 脘 直 刺 2寸 ,用 呼 吸 补 泻 之 补 ~ mi 法 , 针 感 向 腹 四 周 放 散 , 孙 直 刺 05寸 , 局 部 酸 胀 为 使 公 . 令
呃 逆 . 用 西 药 治 疗 , 无 效 验 。 0 1年 7月 1 日于 我 院 门 服 均 21 6 诊 求针 刺 治疗 。 近 2 诉 d呃 逆 频 频 , 响 进 食 及 睡 眠 , 见 患 影 时 者 神 情 , 神 弱 , 逆 频 频 , 声 短 促 , 沉 , 息 不 足 , 乏 精 呃 呃 低 气 疲 无 力 , 黏 纳差 , 欠 安 , 便 调 , 红 , 白 , 弦 细 无 力 。 口 寐 二 舌 苔 脉 确 诊 为 脑 卒 中 后 顽 固性 呃 逆 , 医 辨 证 为 脾 胃 阳 虚 。治 以 醒 中 脑 健 脾 、 逆止 呃 , 疗 取 内关 、 中 、 脘 、 三 里 、 孙 。 降 治 人 中 足 公 先 刺 内 关 , 刺 05 1寸 , 转 提 插 泻 法 1 i 直 .~ 捻 a r n左 右 , 酸 胀 使 感 向 腕 部 放 射 ;继 刺 人 中 , 向 鼻 中 隔 方 向 斜 刺 O 3 05寸 , .~ .
【 键 词 】 脑 卒 中 呃逆 关
针 灸
2 讨 论
脑 卒 中后 顽 固 性 呃 逆 是 临 床 常 见 症 状 , 床 上 将 呃 逆 发 作 临 持 续 4 h以上 , 为 顽 固 性 呃 逆 …。 者 与 导 师 临 床 随 诊 观 察 了 8 称 笔 1例 针 灸 治 疗 脑 卒 中后 顽 固性 呃 逆 的 案 例 , 得 满 意 疗 效 。 报 取 现
( 稿 日期 2 1 — 9 2 ) 收 0 1 0 — 9
ss l y e e s na datr lsf es J . t r slr ho b yt i hp r ni n re a tf s [ ] Ar i ce rm 一 oc t o i in eo T

临寿 , 6 吴 江琼 .自发 性 高 血 压 大 鼠心 肌 壁 内小 动 脉 的 重 构 特 征 观 察 []解 放 军 医学 杂 志 ,0 9 3 ( )4 5 4 8 J. 2 0 ,4 4 :1 — 1.
[ ] De w D, e ayR C o C,t 1MMP一 glts ohps 9 f eO K ng D, h i e a. a 9r ua t oi e eb —
调节 人体 的生 理 活动 、 神 活动及 情 志活 动 , 以治疗 上在 “ 胃” 精 所 健 的基 础 上施 安 神 理气 的“ 脑 ” 法 , 醒 针 即治 以醒脑 健脾 , 降逆 止 呃 , 呃逆 顽 固取 内关 、 中 以醒脑 调神 , 临床 屡屡 收效 。此病 例 以 中 人 在
me l p 0 nn s y eⅡ a d m m c g - s c tdc rt r r l t l rt iaetp ao e n i isae as i e ao da e a oa i ti
[ ] Mc neyC , l c , a hm e a. tx tl po iae 9 8 E ir M Wal eS D k a Z,t 1Mar meao rt n s一 a i l e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1 0 2年 1月第 2 卷 第 1 1 期 J T M. a .0 2, o. 1 N . E C Jn 2 1 V 12 , o1
( :8 - 5 . 4) 43 8 2
Va cBi l 2 0 2 3 2 37 s o , 0 5, 5: 7 — .
针灸治疗脑卒 中后顽 固性呃逆验案
祝 晓 婷 高 其 芳
( . 津 中 医药大 学 , 津 3 0 9 ;. 津 中 医药大 学第一 附属 医院 , 津 3 0 9 ) 1天 天 0 1 3 2天 天 0 13
中 图分 类 号 : 7 3 R 4 .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 10 5 - l 9 B 10 — 4 X(0 2 0 — 0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