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标志语文美育学学科独立并走向成熟的专著——徐林祥、郑旳《语文美育学》评介

合集下载

新课程呼唤语文美育

新课程呼唤语文美育

新课程呼唤语文美育作者:郑昀徐林祥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8年第11期【摘要】语文审美教育从理念到设计,从目标到实施,始终贯穿于语文课程体系之中。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有所加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新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视与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美育【作者简介】郑昀,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徐林祥,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主任。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并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要求:“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美育学

语文美育学

语文美育学,也被称为语文美育,是一种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它通过多种语文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语文美育学不仅关注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鉴赏能力的训练,还涉及各种艺术门类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培养。

语文美育强调感性教学与体验的重要性,因为对作品意义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是关键,需要长期积累。

此外,对作品不同韵味的敏锐、精微的辨别力、审美判断力、作品的艺术风格与美学特征的辨别力等,也需要通过长期训练来培养。

在实施语文美育时,需要坚持一些原则。

例如,应长期坚持并立足培养,同时不断积累。

这意味着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培养和积累。

此外,应将多种审美要素的训练相结合,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美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特点

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特点

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特点作者:徐林祥郑昀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年第02期【摘要】人文性、工具性、交叉性是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特点。

语文美育学的人文性主要指语文美育学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语文美育学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美育学反映了语文美育除了有自身的价值外,还有辅助德育、智育的功能。

语文美育学是美育学与语文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而语文美育学还具有交叉性的特点。

了解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特点,有利于推动美育工作的实施与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美育学;学科特点;人文性;工具性;交叉性语文美育学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交叉性的特點。

这些特点是由美育与语文教育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人文性《易·贲》曰:“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所谓“人文”,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说语文美育学具有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美育学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JP3]语文美育学的人文性是由美育的人文性决定的。

美育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并通过个体的审美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理论和现代素质教育思想都集中地体现了人性完善的理想,语文美育活动正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之一。

语文美育学要求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育人这个中心,从人的成长的全面性、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出发,把语文教育活动看作一个促进和引导学生步入理想境界的过程。

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作用,在语文教育的同时重建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在关心物质利益的同时追求精神价值,在寻求个人需要满足的同时充分尊重社会与他人的需求,都是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美育学的人文性也是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决定的。

什么叫“语文”?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以《火烧云》一课为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以《火烧云》一课为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以《火烧云》一课为例摘要:美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以《火烧云》一课为例,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课文的选材、解读、赏析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感能力和美的创造力。

本文认为,《火烧云》一课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用美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火烧云》正文:一、引言美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培养人们对美的认识、感受、欣赏和创造的教育活动。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品位,也可以促进人们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完善。

美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它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也传承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指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等各种美的对象的认识、感受、欣赏和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火烧云》是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呼兰河传》,作者是著名文学作家萧云。

这篇文章以作者童年时期看到火烧云为线索,描绘了火烧云在天空中变幻无穷、绚丽多彩的奇妙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所引发的想象和联想,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这篇文章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用美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本文以《火烧云》一课为例,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课文的选材、解读、赏析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感能力和美的创造力。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美育的概念、意义和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的特点和价值;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选材,分析了《火烧云》一课的选材原则和选材效果,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美的课文;第三部分是课文的解读,探讨了《火烧云》一课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发现课文中蕴含的美的信息和意义;第四部分是课文的赏析和创作,讨论了《火烧云》一课的赏析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评价和感受,培养他们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用美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习题一

习题一

习题一姓名段兴瑞班级汉语1203班学号1150112301一、选择题1、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C)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C.鲍姆加通《美学》 D.黑格尔《美学》2.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代表“客观派”美学思想的重要美学家是( C )A、朱光潜B、宗白华C、蔡仪D、高尔泰3、西方美学史上公认的“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其概念雄霸西方美学史二千余年的古希腊美学家是(B)。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贺拉斯D、毕达哥拉斯4、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本质上是(B )A.游戏B.有意味的形式C.符号D.模仿5、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家是(A )A、黑格尔B、柏拉图C、康德D、歌德6、下列不属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美学理论的是(B)A、内爆B、白日梦C、拟象D、超真实二、填空题1、美学的学科特性主要体现在__智慧创造性__、_价值阐释性_、__知识衍生性__。

2、50年代我国兴起美学大讨论,主要有四个主要派别,分别是主观派__、__客观派__、_主客观统一派__ 、_客观社会性派__。

3、_克罗齐_和科林伍德的美学学说被称为表现说。

4、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荣格在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上进一步提出__集体无意识______理论,其中的原型说成为分析艺术作品原型形象的重要突破理论。

5、索绪尔在西方近现代美学转向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对于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6、马克思对于文艺美学活动的论述相对较少,但在中国,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史手稿》曾引起热烈的争论,李泽厚曾从中提取出“自然的人化”思想,作为其建构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

三、简答题(400字左右)简要概述你对李泽厚的“美的客观社会性”的认识。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客观社会性”包含两个方面,即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但是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而非割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
沈君立
【期刊名称】《实事求是》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党的十八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胜利和成熟的新的关键时刻召开的,这次会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也就更加完整准确,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突出理论亮点之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对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历史贡献做了系统阐述,把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同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还做出了一些意义深远的理论创新,如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论断等。

党的十八大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而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沈君立
【作者单位】中共新疆区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0
【相关文献】
1.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全面成熟的历史标志
2.接纳\"原生家庭\"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兼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
3.一部标志语文美育学学科独立并走向成熟的专著——徐林祥、郑昀《语文美育学》评介
4.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兼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标准的基本要素
5.充分的荒野保护是生态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世界著名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访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年6月山东师范大学美学概论考题及参考答案

20年6月山东师范大学美学概论考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6月美学概论试题试卷要求: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要求: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2.0分)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悦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参考答案: B2(2.0分)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绝不用花做装饰。

这一现象说明()。

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B)美在移情C)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D)美取决于距离参考答案: C3(2.0分)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的自身属性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D)人类的审美需要参考答案: A4(2.0分)“环肥燕瘦”十分生动的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参考答案: A5(2.0分)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参考答案: D6(2.0分)钱钟书的“入睡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

A)感知B)表象C)情感D)理解参考答案: D7(2.0分)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A)表现B)再现C)抽象D)和谐参考答案: B8(2.0分)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A)柏拉图B)黑格尔C)鲍姆加豋D)贺拉斯参考答案: A9(2.0分)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注《美育书简》的作者是()。

A)马克思B)席勒C)康德D)亚里斯多德参考答案: B10(2.0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A)狄德罗B)车尔尼雪夫斯基C)黑格尔D)席勒参考答案: B11(2.0分)俗话说“对牛弹琴”,他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A)感官B)审美能力C)想象D)灵性参考答案: B12(2.0分)“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美育与语文教学目标

美育与语文教学目标

美育与语文教学目标
吉剑英
【期刊名称】《现代技能开发》
【年(卷),期】2003(000)005
【总页数】1页(P18)
【作者】吉剑英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卫生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也谈语文教学目标有效性的三个标志——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J], 夏琳
2.以数学视角审视语文教学目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的辩证思考 [J], 黄
丽红
3.语文美育理论框架的新构建--徐林祥、郑昀新著《语文美育学》评介 [J], 马磊;
4.一部标志语文美育学学科独立并走向成熟的专著——徐林祥、郑昀《语文美育学》评介 [J], 邵克金
5.新课改视野下的语文美育学体系构建——评《语文美育学》 [J], 赵晓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美育

语文美育

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述评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概览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特征及价值 80年代以来美育理论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美育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当代中国美育研究的发展态势 当代美育的本质、特点和任务 美育本质的双重规定性 大美育观与艺术教育问题 美育的特点和任务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美育与人诗意地栖居 美育与完美人格的塑造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美育 美育与人生价值的弘扬 美育与“生活的艺术家”的培养
• 席勒的美育观的要点: • ①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 动是自由的,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 ②主张通过美育拯救社会,美育能将理性引入政 治立法。③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方能构成完 美的人性,而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正是通过感性 的途径完善人性。 • ④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 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意义,无疑 是片面。 • ⑤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毕竟不能取代社会实践 的作用。
• 西方美育的系统理论自觉期:源自• 德国19世纪美学家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 《审美教育书简》(中文译成《美育书 简》)。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审美 教育”的概念,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从而给了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 育的独立地位,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 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 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在美育理论 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可资借 鉴的重要思想来源。
• • • • • • • •
课程内容 一、语文美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架构; 二、中西方美育观; 三、新时期语文美育研究述评; 四、结合课文的体裁特点实施语文美育; 五、对中学语文新诗美育缺位的思考;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美育; 七、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审美价值。
• • • • •

语文美育理论框架的新构建徐林祥、郑昀新著《语文美育学》评介

语文美育理论框架的新构建徐林祥、郑昀新著《语文美育学》评介

68总第398期 2019·1B ︼|读 书徐林祥教授和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作为顾之川先生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于2018年6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著作构建了语文美育理论的新框架,是语文美育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乃至语文美育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在学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历来有着重视美育的传统。

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特别是“乐”教,就蕴含着美育的内容;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学“六经”,也蕴含着美育的因素。

近代以来,美育研究成为专门的学术领域。

1903年,王国维在引进西方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发表《论教育之宗旨》,首先提出了“美育”的主张。

他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在他的推动下,“美育”开始纳入国家教育方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多次强调美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总目标。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并要求:“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变美育薄弱局面”。

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教育是开展美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审美鉴赏与创造”纳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体现了美育在语文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美育学:一门值得重视的学科

语文美育学:一门值得重视的学科

语文美育学:一门值得重视的学科作者:刘飞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9年第02期扬州大学徐林祥教授和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是顾之川先生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的其中一册,捧读完毕,收获良多。

它不仅可以教你如何借用语文的眼睛在平庸的教学生活中寻找与发现美的意蕴,还可以指导你如何使用语文的方法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和创造美的实践。

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语文美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一、厚实的设科基础从语文独立设科的百余年历史来看,美育一直是与语文学科并走而行的。

1904年,我国正式颁布且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癸卯学制》規定了中小学校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

[1]其中的“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就是“语文”的“前身”,而其中的“修身、图画、体操”则可看作学校美育教育的开端。

而后的历次学制沿革,比如1912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等,都有美育相关课程的设置。

1920年,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演讲中再次强调:“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2]至此,“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观初步确立,并且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普通中小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

之后,蔡元培先生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育的文章,比如1922年的《美育实施的方法》和1930年的《美育》等,并在其中反复提到“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3]从这不难看出,美育与其他学科是一种紧密关联、交融互汇的关系。

而这也为“语文美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存在的可能和理论上的依据。

就本书的第一章第二节“语文美育学的理论基础”部分来看,语文美育学是有着全面、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支撑的,也正如本章概要中所说的那样:“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语文美育在实践层面的动态生成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新课改视野下的语文美育学体系构建

新课改视野下的语文美育学体系构建

新课改视野下的语文美育学体系构建作者:赵晓芳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1年第04期书名:语文美育学作者:徐林祥,郑昀出版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ISBN:9787543584297定價:42元“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将“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确为语文的四大核心能力之一。

由此,关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和话题也引起了学界和大众的关注。

由扬州大学的徐林祥教授和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一书可以称得上是语文美育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构建了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语文美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内容涵盖语文美育的目的、任务和价值,语文美育的主体、客体和语文美育活动,语文美育环境以及语文教师审美修养等。

全书包含绪论及正文七个章节。

绪论部分从美育及其概念的诞生、当代中国美育的发展历程、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美育势在必行、语文美育研究的概况、语文美育学科的创新五个方面介绍了语文美育学的缘起,指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将语文美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并构建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从语文美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语文美育的目的、任务和价值,语文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等方面阐释了语文美育学的内涵和本质;由此阐明语文美育学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工具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为理论基础,以审美意识的重建、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根本任务;同时从音韵、朗读的角度诠释了语言之美,从形体、结构、职用、词句的角度诠释了文字之美,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为例阐释了文章之美,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为例阐释了文学之美,结构简洁、思路清晰、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地呈现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语文之美。

第五章具体论述了审美教育在各项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和实施策略,囊括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

这一部分的论述,不仅有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注重实践层面的探索。

关于美育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关于美育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关于美育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摘要:现今,对社会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当中,对美育的缺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了让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全面发展,教师应当从审美出发,对当下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重新进行审视,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期探索包括美育在内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学;可持续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可见观察美、鉴赏美对于人类情怀感受具有重要指引的意义。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培养小学生挖掘语言魅力、感受语言内在美、感悟语境意蕴美,从而运用于生活中甚至之后行业领域中,是小学教师的教学核心内容。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问题及原因素质教育主要构成部分在于美育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

开展美育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陶冶学生语文情操,体会小学语文的文化意蕴。

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美育教育融合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第一,教师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

不同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不同的,现在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相差比较大,专业水平也不一定对口,师资力量也相对匮乏,并且水平不一,导致课堂的教学成果不同。

一味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进行抄写和背诵,而忽视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更无法谈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了。

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存在部分教师无法合理安排教学课堂内容的问题,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无法进一步突出,无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挖掘美学的元素,进行美学教育。

有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还是习惯于板书和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习惯于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这让课堂的教学显得十分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家长和学校在学习观念上比较功利。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比较响,但是家长和学校最终看的还是考试成绩。

《语文美育学》读后感

《语文美育学》读后感

《语文美育学》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语文美育学》。

这本书好好哦!里面讲了好多语文和美术的东西,我看得嗨嗨的,特别开心!
书里说,语文不仅仅是写字、读书,还可以让我们感受美。

哎呀,我本来只知道语文课要读课文、写作业,没想到语文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丽,真的是好神奇呀!比如我们读诗歌的时候,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声音,有节奏,好像一首歌一样。

我就觉得,读诗歌的时候好像风儿在耳边吹,好美啊!
还有啊,书里还讲了,美术和语文其实有关系,画画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文字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画里的美。

啊呀,我现在觉得,原来语文不只是写字那么简单,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美丽哦!
我以后要好好学语文,把每个字都写得漂漂亮亮,也要读更多的诗歌,看看世界有多么美丽!
—— 1 —1 —。

构建语文美育理论 指导语文美育实践

构建语文美育理论 指导语文美育实践

构建语文美育理论指导语文美育实践作者:耿慧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0年第02期由徐林祥教授与郑昀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国内首部赋予语文美育独立学科地位的著作,也是国内首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指导语文美育的著作。

《语文美育学》最大的创新是将语文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

该书将语文美育学作为语文教育学与美育学的交叉学科,构建了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语文美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语文美育的目的、任务和价值,语文美育的主体、客体和语文美育活动,语文美育环境以及语文教师审美修养等问题。

该书认为:美育包括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不能等同于美学的教育,美育包括审美情感的教育但不能等同于情感教育,美育包括社会美的欣赏与创造的教育但不能等同于德育,美育包括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的教育但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更不能等同于艺术技能的操练),美育包括青少年美育但不能等同于学校美育,美育是美育学原理的实践但也不能等同于美育学原理的教育。

与以往出版的语文美育研究著作不同,该书不再满足于用语文教学的案例诠释美学理论,而是将语文美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注重构建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

与以往关于美育与语文美育任务的规定不同,该书不再局限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将审美意识的重建列为美育与语文美育的首要任务,并且从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文化修养以及高尚的人生态度四个方面论述了审美意识重建的问题。

与以往关于语文审美对象的论述不同,该书不再简单套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说法,而是将语文本身的美与语文教学的美作为语文学科的审美对象。

所有这些论述,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并将“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语文美育学》的内容正是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展开的。

语文美育学科的创新

语文美育学科的创新

语文美育学科的创新作者:郑昀徐林祥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年第01期【摘要】以往的语文美育研究在理论的引入上多少带有主观随意性,在实践的操作上大多未能全方位关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

当前语文美育学科的创新特别要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真正将语文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注重语文美育学自身的特点,尝试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建构本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二,完善对以往美育目的和任务的表述,重新概括语文美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三,从语文美育学的视角出发,全面考察语文美育学科诸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审美环境、教师的审美修养等方面。

【关键词】语文;美育;学科;创新【作者简介】郑昀,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徐林祥,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主任。

一、语文美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审视以往的语文美育研究,发现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存在有待改进、拓展的空间。

第一,以往的语文美育研究在理论的引入上多少带有主观随意性。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語文美育理论研究中,学界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美学理论的重视。

尽管美学理论对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尤其是对文学文本之美的发掘的确有指导作用,但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时,只从理论出发而不从文本实际出发,忽视西方美学理论与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之间的隔膜,极易造成分析流于空洞的赞美,难以发掘丰富的、复杂的语文美。

比如,有研究者引入西方美学强调艺术营构整体性的“完形”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艺术魅力进行分析,认为分析应当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美学原则。

该研究者分析道:“首先从整体上了解这篇散文意境构成的主体形象,把握意境营构的轮廓,感受作者倾注的由衷诗情的基调,也就是要明确本文是以追忆父亲、抒写父亲、表现‘父爱’为主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版编辑/佩兰I研修I
♦书目推介
一部标志语文美育学
学科独立并走向成熟的专著

—徐林祥、郑旳《语文美育学》评介
◎邵克金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徐林祥教授和郑旳博士合著的《语文美育学》系统阐述了语文美育学的学科地位、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和学科价值等,系统构建了其学理体系,摆脱了前人的局限,
将语文美育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语文自身的方方面面及语文教学实践,是迄今为止学理•构建最系统、最严密,最能体现立足语文本身全方位深入挖掘语文自身美及语文教学美的
语文美育学著作,标志着语文美育学学科独立并走向成熟,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实践
指导性和时代标志性。

关键词:语文美育学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特点
徐林祥教授和郑旳博士所著《语文美育学》是顾之川先生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于2018年6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书正文共七章:第一章阐述了语文美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第二、三章论述了语文美育的目的、任务和价值,以及语文审美主体的类型和美感;第四、五章介绍了语文美的基本形态和语文教学的审美化;第六、七章讨论了语文学习环境与审美的关系,以及语文教师提高审美修养的途径。

总体来看,《语文美育学瞳书前三章重在学理建设,后四章重在实践指导,非常重视语文美育学学理构建,体现了作者鲜明的语文美育观,理论系统完善严密,创新性强。

徐林祥教授和郑旳博士在该书后记部分明确阐述了他们的美育观及该书不同于其他语文美育研究著作的架构:
美育包括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不能等同于美学的教育,美育包括审美情感的教育但不能等同于情感教育,美育包括社会美的欣赏与创造的教育但不能等同于德育(也不隶属于德育),美育包括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的教育但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更不能等同于艺术技能的操练),美育包括青少年美育但不能等同于学校美育,美育是美育学原理的实践但也不能等同于美育学原理的教育。

与以往出版的语文美育研究著作不同,本书不再满足于用语文教学的案例诠释美学理论,而是将语文美育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注重构建语文美育学的理论框架。

与以往关于美育与语文美育任务的规定不同,本书不再局限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将审美意识的重建列为美育与语文美育的首要任务。

与以往关于语文审美对象的论述不同,本书不再简单套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说法,而是将语文本身的美与语文教学的美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审美对象。

正是根据以上思想,《语文美育学》清晰地构建了语文美育学的学科体系。

首先,明确了语文美育学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语文美育学是美育学与语文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以往的语文美育学研究要么是将其看成是美学的附庸,要么是将其看成是语文知识教育的附庸,要么是将其看成是德育的附庸。

其次,明确了语文美育学的学科基础。

语文美育学有七大学科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美学基础是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论;教育学基础是现代素质教育思想;心理学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与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是语言和言语理论;阅读学基础是混沌阅读理论与文
2019.3「语文秋学通讯・初中|79
I研修I本版编辑/佩兰
学文本解读学理论;写作学基础是包括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学创作理论在内的写作理论。

《语文美育学》如此多方位深入挖掘语文美育学的学理基础,在语文美育学研究史上尚属首次,清晰明了地阐述了语文美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上位学科系统,进一步确立了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独立性。

第三.明确了语文美育学的学科目的。

语文美育的目的是通过语文教育活动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审美发展,并通过学生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学生个体自身、学生个体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和谐完美的发展。

第四,明确了语文美育学的研究对象。

语文美育学是研究语文学科审美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语文美育的目的和任务、语文美育的主客体、语文美育活动、语文学习环境与审美、语文教师的审美修莽等。

一般而言,是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独立最核心的指标。

在《语文美育学》之前,语文美育的研究对象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语文中的美长期以来都是作为例子存在,语文审美教学活动更是零散化、随意化现象严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文美育学》对语文美育学的学科任务作了新阐述,认为语文美育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审美意识,其次才是培养审美能力,并用较大篇幅从“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文化修养”“高尚的人生态度”“美感”等方面,论述了审美意识的重建。

《语文美育学》把语文美育的首要任务确定在审美观等审美意识的培养上是语文美育学学科建设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五,明确了语文美育学的学科价值。

《语文美育学》指出语文美育具有审美价值与工具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构建语文美育学的学科体系的,学理系统严密,标志着语文美育学学科从此独立并走向了成熟。

《语文美育学》立足语文课程自身,全方位挖掘语文本体美、语文教学美,以及教学教研实践中的指导性。

以往的语文美育研究及教学实践,主要是将语文中的美作为附庸式的例证,把目光主要聚焦在文本美及阅读教学实践上,语文处于附庸地位,文本只是阐述美学思想的载体,《语文美育学》则摆脱了这种局限,充分立足语文自身,突出其主体地位,从语言美、文字美、文章美、文学美等方面全面梳理了语文的本体美,使语文美育渗透到了语音、文字、词语、句段(含修辞、结构)、篇章(含各类文学体裁)等语文主体的方方面面。

比如,《语文美育学》在阐述文字美时就详细讨论了汉字的形体美、结构美、职用美、词句美。

除此之外,该书还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以丰富的名师教学案例,对“识字教学的审美化”“阅读教学的审美化”“写作教学的审美化”“口语交际教学的审美化”“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审美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审美化”“语文学习环境与审美”“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等进行了阐述,具有很强的美育实践指导意义。

比如,同样是关注阅读教学,该书还在充分挖掘各类文体的美的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审美化中分述了“指导朗读,感受文本语言之美”“预设问题导读,指向文本精要之美”“创设教学鸣点,鉴赏文本意蕴之美”“对话作者编者,拓展文本言外之美”等语文美育教学策略。

《语文美育学》正是因为系统阐述了语文美育学的学科地位、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和学科价值等,才系统构建了其学理体系,摆脱了前人的局限,将语文美育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语文自身的方方面面及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美育学》紧扣课标理念及新时代对美育的追求,时代性强。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指出“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美育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对学校美育工作作了五年总体规划,要求“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语文美育学》顺应时代所需,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丛书提出的“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立德树人”“树立整体观念,开展综合研究”“拓展研究视野,实现互联互通”“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注重实效”“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原创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对构建“语文美育学”独立学科的探索,是一部全新的语文美育学论著,有助于推进语文美育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美育的认识与实践。

©
80I语文秋学通讯•初中丨20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