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要点必备第四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

在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于”“乃”是经常考查的重点。因此牢固掌握这六个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备考复习的关键。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

..听。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译文:他得知真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③呼中丞之名而詈之.。(《五人墓碑记》)

译文:叫喊着中丞的名字并且斥骂他.。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

..人。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译文: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

译文: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使者来来往往。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译文: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能解除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坚强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译文:处在高高的朝廷上就会为他的百姓担忧。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我关上窗子住在这里,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译文: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三)动词,到……去、往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译文:为何要飞到.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把住关口,万人难过关。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也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接着

..问那客人说。

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现在遇到紧急情况了才来.求助您,这是我的过错。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不如登上高山看见的范围广。

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兵器刀锋已经相互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文:项羽握着宝剑挺直了身子问:“你是干什么的?”

易错点剖析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

1.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披草而.坐。(《始得西山宴游记》)

——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

②登高而.招。(《劝学》)

——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

2.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这里的“扣舷”是“击打节拍”的意思,“扣舷”和“歌”是同时发生的,以“歌”为中心语意,以“扣舷”为伴随状态,“而”表修饰。

②子路拱而.立。(《论语》)

——这里的“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立”为中心语意,以“拱”为伴随状态,“而”表修饰。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

..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译文:才思敏捷而且

..喜好学习,因此称他(孔文子)为“文”。

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

..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