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德育理论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育学:德育
• 在严格要求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
• 教师爱要适度,严要有理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五、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学——德育
含义
基本要求:
•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教育学——德育
C.实践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真题分析
教育学——德育
D
(2012年)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2012年)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真题分析
教育学——德育
孟母三迁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A.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B.情感教育法 D.自我修养法
)。(2013年)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水 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 平与学生已有的______________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学——德育
“大家知道吗?最有权威回答这个问题的是什么 人?是女同学。因为男同学留长发是给女同学看的。 ”肖老师的语音刚落,全班楞了一下,许多男同学都 低下头,有几个留长发的同学尴尬地红了脸,厚脸皮 的陈刚也只是笑。“我想女同学是不会公开回答这个 问题的”,肖老师接着说,“但根据报道,女同学普 遍觉得男同学曾长发显得很疲塌,不精神,缺乏青春 活力”。以后,肖老师班上留长发的学生越来越少。
的理解和掌握及其对其存在意义的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实
践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德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引言概述: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德育涉及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德育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学的概念和原理。
正文内容:一、德育(Moral Education)1. 自律(Self-discipline):指个体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的方式,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2.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指个体在面临道德问题时,基于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作出的决策和判断。
3. 道德感(Moral Sentiment):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行为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悦、愤怒、悔恨等。
4. 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指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推动力,基于道德准则和原则。
5. 道德价值观(Moral Values):指个体对于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和信念,包括公平、正义、真实等。
二、教育学(Educational Science)1.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s):指教育工作者设计的、针对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
2. 教育方法(Educational Methods):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以实现教育目标。
3. 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指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4. 教育理论(Educational Theory):指教育学领域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思考和决策。
5. 教育改革(Educational Reform):指教育系统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需求的发展。
三、德育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1. 示例引导法:通过举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2. 课程整合法: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中理解和应用道德知识。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
教育学知识点: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强调德育在于道德认知)1.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联想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3.特征:(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体谅模式(强调情感层面、强调体谅、同理心)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2.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特征:(1)坚持性善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似,可能成为出题角度)(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三、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观察行为)1.代表人物:班杜拉。
(回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价值澄清模式(要形成判断选择能力、理性的价值选择)1.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2.主要主张: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
3.评价过程:(1)自由的选择;(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3)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依据选择行动;(7)重复。
拉斯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珍视、行动这一明智的过程形成价值,这三个过程包括七个价值标准,选择:自由选择,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珍视:对选择感觉到满意、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教育学里的德育原则
教育学里的德育原则
1.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注重个别差异
的教育需求和潜能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德育需要针
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引导和培养。
2.实践性原则:德育应当从实践中来,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培养学
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活动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使其能够
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3.自主性原则:德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其能够
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
德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价值观,而
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行为。
4.整体性原则:德育应当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与学科教育
相结合,与学校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程中,
而是应当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包括各种学科的教育和学校的管理。
5.活动性原则:德育应当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来进行,包括课堂教学
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通过活动的方式,学生能够参与
其中,积极思考和实践,从而增强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
6.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注重培
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德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教育学中的德育概述
引言概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学生的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德育在教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及塑造其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
本文将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教育学中的德育,分析其意义、方法和实践,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德育指导。
正文内容1. 德育的意义a. 德育的定义: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过程。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律性、正义感和责任感,使其成为有道德良知和行为自觉的公民。
b.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不仅涉及个体的道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良好的德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公民素质,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2. 德育的方法a. 传统教育方法:传统教育方法侧重于道德规范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范化,通常通过教育者示范、奖惩体系和道德故事等方式进行。
b. 全人教育方法:全人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个体的内部价值观改变来促进德育的发展。
c. 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责任与参与教育方法要求学生在社会和群体中承担责任和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实际经验和实践中体验道德观念和行为。
3. 德育的实践a. 学校德育实践: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承担着培育公民的重要责任,通过课堂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b. 家庭德育实践: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习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可以通过家规家训、亲子活动等方式进行德育实践。
c. 社会德育实践: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道德行为,社会德育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推动。
4. 德育过程中的挑战a. 价值观多元化: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多样化,德育面临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力的差异,如何处理和融合不同价值观成为德育实践中的挑战。
b.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德育机会,如何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是一个重要问题。
考研教育学原理(德育)
③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⑤德育过程要有针对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这个 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 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①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 化;②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③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1.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内容是用来形成人们的品德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 准则、法律规范和其它社会规则的总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适合社会发展 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文化。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指道德 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 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 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 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 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 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中小学德育相对稳定的德育内容有
马克 思主
集 体
义基 主
本理 论教 育
义 教 育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纪律 教育
和 法制 教育
中华 民族 传统 美德 教育
男女 两性 平等 教育
新时 期总 任务 教育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教育学德育ppt课件
培养国家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 度,理解国家的核心价值 观,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
感和归属感。
践行爱国行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将爱 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
己的力量。
社会公德教育
遵守社会规范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基 本道德规范,如尊重他人、文明
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和挑 战,德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加强 实践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 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近现代德育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德育逐渐从传统的道德教化向全面育 人转变,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
02
德育的核心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
通过历史、文化、艺术等 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祖 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02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尊重、公正、诚信的德育
环境。
德育课程与学科渗透
03
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实践锻炼法
01
02
03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 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培 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
校园文化活动
01
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参与
鼓励学生和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支教等,培养
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02
公益精神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公益精神,提高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知度和参
与度。
03
志愿服务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教育学》德育教学课件
3)注重宣传与教育
二、德育的途径
(一)教学教育途径 (二)学校管理教育途径 (三)组织活动教育途径 (四)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教育途径 (五)社会实践教育途径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 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 即循循善诱原则。
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 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 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 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基本要求: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民主、法律与法制教育 (六)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七)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五、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客观存在的
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的认识
第三节 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的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 1、概念: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
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形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3、基本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
1、概念:是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 英勇事迹影响学生的方法 2、榜样包括:典范、教育者示范、学生 中的好样板 3、基本要求:
2、思想教育:是指在形成青少年科学的人 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3、品德教育:这是形成青少年一定的道德 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德育理论的发展课件
近代德育理论
近代德育理论开始关注个体自由 和个性发展,强调道德认知、情 感和行为的统一,出现了以康德、 卢梭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的德育思想。
现代德育理论
现代德育理论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和多元文化,强调德育的实践性 和创新性,出现了以杜威、皮亚 杰等为代表的教育家的德育思想。
德育理论的主要流派
认知派
行为派
认知派认为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 础,强调通过道德概念和逻辑思考来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行为派认为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表现, 强调通过行为训练和实践来培养学生 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情感派
情感派认为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 强调通过情感教育和体验来培养学生 的道德情感和同理心。
CHAPTER
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德育理 论
儒家德育理论
道家德育理论 墨家德育理论
近代德育理 论
康德的道德哲学 卢梭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
现代德育理论
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存在主义德育理论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
后现代德育理论
01
多元文化德育理论
02
女性主义德育理论
03
生态主义德育理论
CHAPTER
德育理论的实践应用
实践性与创新性
国际化视野
CHAPTER
德育理论的实际案例分析
成功德育案例分享
01
02
03
04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德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对策一
问题二
对策二 问题三
对策三
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01
02
结合点一
结实践
德育课程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