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施参考方案

上海普陀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施参考方案
上海普陀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施参考方案

上海普陀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施参考方案

附件:

普陀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卫生局《关于组织开展本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的通知》(沪卫疾妇〔2012〕46号)的文件精神,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我区将组织实施本市新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特制订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项目目标

1、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及宣传,提高我区居民大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

2、提高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率和早期治疗率,降低大肠癌死亡率和未来发病率。

3、进一步完善医院社区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模式,逐步形成大肠癌筛查、建档、健康干预和随访的综合防治机制。

二、实施对象和时间安排

以本区常住人口(包括本区户籍居民和本区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非本区户籍居民)中达到退休年龄段,并参加本市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的人员为服务对象。2013年底前完成第一轮全覆盖筛查,以后每三年开展一轮。

三、工作流程(附件1)

(一)宣传动员

各社区广泛开展大肠癌社区筛查的宣传工作,通过大众媒体新闻

发布和宣传海报、折页、视频等社区宣传动员等方式,宣传项目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内容,提高社区居民知晓度;并至少举办一次《大肠癌预防与早期发现》讲座,深入开展居民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积极自愿参加大肠癌筛查。

(二)初筛服务

大肠癌初筛服务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原则。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本单位、居委会等地点,设置一个或多个大肠癌筛查点,筛查点要求符合空气流通、环境整洁等卫生要求,大小与筛查人数相匹配,方便老年人就近、便捷享受卫生服务;同时,保证筛查工作人员到位,并做好筛查耗材的保障。

1、知情同意

以社区为单位,建立项目实施对象名单(包含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并进行通知。

向所有至筛查点参加筛查的居民发放《上海市居民大肠癌筛查知情同意书》(附件2),介绍筛查的意义,可能的风险和获益等,详细解释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居民在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上的内容后,愿意参加筛查者,须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收到的知情同意书归档保存。

2、初筛登记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居民,须持本人身份证,由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初筛登记,将其信息录入大肠癌筛查数据库。

3、危险度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危险度评估

表》(附件3)对完成初筛登记的居民开展大肠癌患病危险度评估。

评估后,应赋予筛查对象唯一的条形码编号(一式三份,评估表和2支采便器上各粘贴一份)。

4、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每位完成危险度评估的居民发放2支采便器(各粘贴一张条形码编号),告知其使用方法。每名筛查居民需间隔一周采集2次粪便,采样后48小时内送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未按时完整送回采便器的筛查居民进行2次提醒;若2次提醒完成后一周内仍未送回采便器,则作为初筛未完成结案。

5、结果判断与通知

大肠癌危险度评估为阳性或2次便隐血试验(FOBT)中任意1次检查结果为阳性者,即为初筛阳性。大肠癌危险度评估为阴性且2次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者,即为初筛阴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向所有完成初筛的居民发放书面的初筛结果通知。

6、健康宣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筛查阳性者发放《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肠镜检查建议书》(附件4),告知和动员其及时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肠镜检查;对筛查阴性者,建议每3年接受一次大肠癌筛查。

(三)肠镜检查和后续诊疗

筛查阳性的居民凭《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肠镜检查建议书》,到区大肠癌筛查项目定点医疗机构(区中心医院、区人民医院)

自费进行肠镜检查。定点医疗机构应按照本方案和《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要求,开展肠镜检查以及后续治疗。

(四)结案管理

对筛查参与居民进行结案管理,一般结案周期为完成初筛登记后3个月;结案结果为初筛未完成、初筛阴性、初筛阳性已完成诊断性检查、初筛阳性但未接受诊断性检查。

(五)社区随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筛查阳性居民进行追踪随访,及时了解肠镜检查结果、病理诊断信息,并督促其遵医嘱复查或随访。

对筛查阳性且肠镜检查有异常需要进一步治疗的居民,应按照临床诊疗的要求,提醒居民接受复查;对确诊大肠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了解其手术和其他治疗信息。对筛查阳性但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病变的居民,建议其每年进行一次便隐血检查。对筛查阳性而未及时接受肠镜检查者,督促其及时检查,给予健康教育。

对于未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肠镜检查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通过上门访视的方式,查看居民的就诊记录,详细记录居民的肠镜检查和后续诊断治疗的结果。

(六)信息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及时准确地将有关数据录入大肠癌筛查数据库和居民健康档案,每月8日前提交上月的筛查工作数据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要求将《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工作进度表》(附件5)于每月12日前上报至区卫生局和市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

居民筛查资料包括危险度评估表、知情同意书、转诊单等书面资料必须妥善保管,避免信息泄露。

四、项目组织和职责

(一)区卫生局

负责组织协调本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实施。

(二)区级专家组

组建区级专家组,为本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以及大肠癌防治策略等重大事项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并协助开展质量控制、现场指导和效果评估等。

(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辖区内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的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质量控制、数据管理、效果评估,并组织开展相关的宣传和咨询工作等。

(四)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负责制定本辖区实施计划;在街道(镇)的配合下,开展辖区内大肠癌筛查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发动;按照项目方案的要求开展社区居民的大肠癌筛查服务,包括危险度评估问卷调查、便隐血试剂盒的发放回收、筛查结果判读以及告知,筛查阳性者随访;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和录入;定期按时完成筛查工作进度表(附件5);配合项目工作组开展项目总结及评估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结合“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家庭医生责任制”等工作开展本项目。

(五)定点医疗机构

区中心医院和区人民医院为我区开展居民大肠癌筛查的定点医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要点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 (2019,上海)》要点 一、前言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 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二、相关概念 1.人群筛查:也称自然人群筛查或无症状人群筛查,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筛查方案,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

2.伺机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是一种基于临床,针对就诊者或体检个体的筛查。 三、筛查目标 筛查的长期目标: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 筛查的中期目标:提高早期癌在结直肠癌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降低筛查间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筛查的短期目标:提高人群筛查率,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及重要癌前病变检出率,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 四、筛查模式和对象 筛查模式:人群筛查与伺机筛查有机结合。 推荐筛查对象: (1)人群筛查:50~75岁人群,无论是否存在报警症状。 (2)伺机筛查:无症状一般个体,参照人群筛查年龄范围,可酌情放宽;有症状特别是有结直肠肿瘤报警症状的个体,不作年龄限制。 五、结直肠癌风险评估 推荐选用结直肠癌筛查评分/问卷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提高筛查参与率,浓缩高危人群,指导筛查方法选择。 六、筛查方法 各种筛查方法的特点见表1。 推荐的筛查方法:(1)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次;(2)粪便DNA检测,建议筛查周期为

中国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

中国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定量FIT技术结直肠癌筛查多中心应用研究课题一、项目组织结构及首批应用研究中心 (一)顾问: 白书忠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 沈祖尧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多个海外院校院士(二)专家指导委员会 指导专家: 张苏展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 代敏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曾强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 季国忠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景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盛剑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 胡乃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明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东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三)项目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兼首席专家: 宋震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课题组副组长: 范竹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吴伟晴深圳市人民医院张群江苏省人民医院冷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罗毅解放军杭州杭州疗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课题组秘书: 毛玲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曹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课题组专家成员: 李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赵丽中天津市人民医院金树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魏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靳海峰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贾丽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冯志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付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张国新江苏省人民医院许春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蒋廷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治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温孝如江西省人民医院黄红卫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姜宏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李洪军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王承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付静辽河油田总医院李继驰辽河油田总医院唐世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李云霞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淑贤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素清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 蔡善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黄彦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符力广东省人民医院王燕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1]。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2]。结直肠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万[3]。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

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4],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Ⅰ~Ⅱ期占39%,Ⅲ期和Ⅳ期分别占32%和24%[5]。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Ⅰ期占13.9%,Ⅱ期占26.7%,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分别占34.6%和23.7%[6]。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目前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Ⅲ期患者71%,而Ⅳ患者则降至14%[5]。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偏低,已经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结直肠癌的筛查应根据各地区的结直肠癌疾病负担、医疗资源及个人危险因素选择适当的筛查方式[7]。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FIT相比愈创木脂化学法粪隐血试验(gFOBT)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不受饮食和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检测结果也更为准确。FIT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不再推荐化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与FIT 相结合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提高了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的筛检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检测费用较高,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全文) 一、引言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38.7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87%;由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病例18.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01%。如何有效地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此外,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Ⅰ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结直肠癌高发现场(如浙江省嘉善县和海宁市)的防治工作。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结直肠癌负担不断增加,国家和地方开始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更多的地区逐步开展了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广泛开展,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结直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若干学术团体已经

发布了一系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指南,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控效果。 二、指南形成方法 1. 指南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指南制定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指南制定启动时间为2020年4月9日,定稿时间为2020年12月28日。 2. 指南工作组:本指南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主要涵盖了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学科专家。证据的检索和评价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合作完成。所有工作组成员均填写了利益声明表,不存在与本指南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 3.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本指南供肿瘤科医师、消化内科医师以及从事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指南的推荐意见应用目标人群为有意向或适宜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受检者。

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2020《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就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方案、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内镜下/外科处理以及辅助治疗与补救措施等达成一些专家共识,最终形成《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B.多靶点粪便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或3年1次; C.肠镜检查推荐可至回盲部的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普通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筛查对象为40~74岁一般人群。 B.推荐方案:推荐每5~10年1次结肠镜检查;如筛查对象拒绝直接接受结肠镜检查,采用问卷风险评估(表1)和FIT进行初筛,对初筛阳性者(高危人群或FIT阳性)行结肠镜检查。若筛查对象依从性差,对初筛阳性者或拒绝初筛患者可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阳性者建议结肠镜检查。 C.对于伺机性筛查推荐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A.若筛查对象的2个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或进展性腺瘤(或1个一级亲属确诊年龄<60岁),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B.对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或致病突变携带者,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C.对于Lynch综合征家系中携带致病突变者,建议自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2年1次,直到40岁,然后每年接受1次结肠镜检查。 早期肿瘤内镜诊断推荐

A.建议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推荐“分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并由受过系统训练的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行规范、详细的结肠镜检查,保证检查时间及肿瘤检出率。 B.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分型建议可参照巴黎分型标准。如有条件,建议结合电子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对可疑病变进一步观察。 C.对平坦型病变的内镜下处理,建议整块切除(EMR/ESD)病灶后送检。 早期结直肠肿瘤的外科处理推荐 对于术前评估提示超出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的早期肿瘤以及内镜切除术后评估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结合肿瘤生长位置、大小、患者手术耐受度以及患方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早期检测推荐 对于经治疗后无肿瘤残留的结直肠癌患者推荐规范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肿瘤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肠镜检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策略 CSCO教育文集2014-09-16 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张苏展 大部分结直肠癌具有缓慢的自然病程和明确的癌前病变而适宜于开展早诊早治筛查。早诊早治筛查通过发现结直肠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能提高早诊率和结直肠癌生存率,有效降低结直肠肠癌发病率,最终使结直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我国72个肿瘤登记地区2009年结直肠癌平均发病率29.44/10万,死亡率14.3/10万,其中上海市、广州市、沈阳市和嘉善县发病率居前,分别达58.98/10万,47.46/10万,43.65/10万和41.61/10万。全国几乎所有肿瘤登记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在上升。以浙江省为例,全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从2000年的23.70/10万上升到2009年的34.75/10万,年增长率达3.76%。大肠癌发病明显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高收入地区高于低收入地区,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高发的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经济条件的持续改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肠癌发病人数必将会进一步增长,这不仅将危害更多人的生命,而且将对我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带来更大的负担。因此,加强我国的大肠癌防治势在必行。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大肠癌筛查,而正是在80年代后期,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最新调查的数据显示,2002~2010年间,美国50~75岁间适龄人群的大肠癌筛查率从52.3%上升到65.4%。与此同时,观察到的大肠癌标化发病率从2003年的52.3/10万下降到2007年的45.5/10万,平均年下降3.4%;死亡率从19.0%下降到16.7%,平均年下降3%。双率下降的程度在各个州和地区明显呈现出了随筛查率上升越多而下降越多的趋势。如Rhode Island筛查率达到74.7%,其发病率年下降达6.3%。 支持大肠癌筛查的证据主要来自早期的美国名尼苏达州、丹麦菲英岛、英国诺丁汉三大人群大肠癌筛查试验。三大试验均证实了大便潜血检测法结合结肠镜检查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国家发起了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大肠癌筛查,但只有少数报道了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的证据。2010年英国一项研究报道了单独使用乙状结肠镜开展大肠癌筛查同样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2011年美国国立癌症中心(NCI)的专家经过数学模型研究认为,开展大肠癌筛查在全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中的贡献均达50%以上,人群生活习惯的改善对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也有较大的贡献。而治疗的进展仅对大肠癌的死亡率下降有11%的贡献。

结直肠癌预防(优选.)

结直肠癌 「疾病简介」 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大肠癌生长很慢,潜伏期较长,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需5~7年;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实际上大肠癌是最易自我筛查的病症,如能早期发现也是最能治愈的病症。虽然大肠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国实际上超过80%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仅10-15%。 「流行病学」 2015年癌症数据统计,大肠癌的发病数为37.63万人,死亡数为19.1万人。其中男性发病数为21.57万人,死亡数为11.11万人;女性发病数为16.06万人,死亡数为8万人。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约为女性的1.5倍,并有连年上升趋势。

在年龄上,发病率主要集中在60~74 岁的年龄范围,占总体发病人数的41.23%,而45 岁以上发病的患者占所有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93.28%。 在死亡率方面,45 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为95.18%,整体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60~74 岁和75 岁以上年龄段的死亡率分别为36.13% 和40.10%。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 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的相关因素;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二)遗传因素 大约5%到10%的结直肠癌患者有遗传基因突变,这可能会导致家族癌症综合征,并导致他们患上疾病。遗传性结直肠癌分为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MUTYH- 相关性息肉病(MAP)、P-J 综合征、幼年息肉综合征和不明原因的阳性家族史结直肠癌。 (三)其他高危因素: 1、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一般认为绝大部分大肠癌均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样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具有1个腺瘤的病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 2、炎症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

大肠癌诊疗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诊疗常规 一、筛查: 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因素评价: 一般人群:年龄≥50岁,没有大肠腺瘤病史,没有炎症性肠病史,没有大肠癌或相关肿瘤的家族史。 筛查方案: 高危人群: 个人史:1. 2. 既往大肠癌病史 筛查方案:按照大肠癌随访指南进行随访。 3. 60岁以前发生的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病史 筛查方案:40岁开始行结肠镜检查,以后每3-5年肠镜检查一次。

4. 炎症性肠病 筛查方案:症状首次发生8-10年后每年行结肠镜检查,并于可疑处多取活检,必要时结合钡灌肠检查。 家族史:一个或以上一级亲属患有大肠癌,两个或以上二级亲属患有大肠癌 家族聚集性结直肠癌 筛查方案:首先进行详细的家族史收集,排除家族性大肠癌综合症后,40岁开始或者在最早发生大肠癌的成员年龄的前10年行结肠镜检查,以后每3-5年行肠镜检查一次。

二、术前检查和处理

三、术后病理报告包含的内容: 大肠癌病理报告标本名称:; 肿瘤部位:; 切除标本长度:cm; 肿瘤距上切端距离:cm;肿瘤距距离:cm; 下切端 齿状线 大体类型:; 早期癌: 扁平型 息肉隆起型 扁平隆起型 扁平隆起溃疡型 中晚期癌: 隆起型 溃疡型 浸润型 胶样型

肿瘤大小:× × cm (长径×横径×纵径cm);浆膜侵犯面积:× cm (长径×横径cm); 组织学类型(2000年WHO分类):; 上皮性肿瘤 腺瘤 管状腺瘤(ICD-O编码8211/0) 绒毛状腺瘤(ICD-O编码8261/0) 管状绒毛状腺瘤(ICD-O编码8263/0) 锯齿状腺瘤(ICD-O编码8213/0) 上皮内瘤形成 低级别腺上皮内瘤形成 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形成 癌 腺癌(ICD-O编码8140/3) 黏液腺癌(ICD-O编码8480/3) 印戒细胞癌(ICD-O编码8490/3) 鳞状细胞癌(ICD-O编码8070/3) 腺鳞癌(ICD-O编码8560/3) 髓样癌(ICD-O编码8510/3) 未分化癌(ICD-O编码8020/3) 内分泌肿瘤 类癌(分化良好的内分泌肿瘤)(ICD-O编码8040/3) EC-细胞、产生血清素的肿瘤(ICD-O编码8241/3) L-细胞、产生高血糖素样多肽和PP/PYY的肿瘤 小细胞癌(ICD-O编码8041/3) 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混合性类癌-腺癌(ICD-O编码8244/3)

大肠癌筛查工作实施方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人群大肠癌筛查 工作方案(2016-2017年) 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xx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为提高居民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早诊率和治疗率,降低大肠癌未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xx区大肠癌防控工作方案》x卫字2015(29号)文件,结合2015年的工作经验,组织开展社区中心重点人群大肠癌筛查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对社区中心重点人群开展大肠癌筛查,提高市民大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早诊率和治疗率,降低大肠癌未来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项目对象和时间、任务安排 (一)首轮筛查对象:中心辖区50~74岁常住人口(包括本中心户籍及本中心住满6个月及以上的非本中心户籍)。 (二)具体安排为: 2016~2017年度筛查重点为50~64岁常住人口,本年度共完成901人初筛。今后每2年开展一轮人群筛查工作,并将根据情况确定重点筛查对象年龄范围。 三、工作内容 (一)宣传发动 - 1 -- 1 -

通过健康宣传动员等方式,广泛宣传大肠癌筛查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内容,提高中心居民对大肠癌筛查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二)中心免费初筛 1、知情同意与名册登记 向居民发放《社中心居民大肠癌筛查知情同意书》,告知筛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参加筛查的获益和可能的风险,回答群众的问题。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同意筛查的居民进行名册登记,将居民信息录入大肠癌筛查数据库。 2、初筛 (1)人群问卷筛查。采用《大肠癌筛查危险因素评估问卷》对筛查目标居民进行大肠癌患病风险评估。 (2)粪便隐血试验(FOBT)。向完成筛查登记的居民发放采便器,每人2支,并告知采便器使用方式。居民将采集好样品的采便器尽快送回社中心卫生服务机构检测(采集与检测时间原则上要求不过夜,夏季则应在4小时内检测)。 (3)大肠癌危险因素评估为阳性或2次粪便隐血试验中任意1次结果为阳性者,即为初筛阳性;大肠癌危险因素评估为阴性且相隔7天的2次粪便隐血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者,即为初筛阴性。 3、初筛阳性者转介 向初筛阳性者发放《肠镜检查建议书》,告知其需及时前往- 2 -- 2 -

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及其意义

班级:18班姓名:臧辉学号:21300724 专业:普外科 结直肠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意义 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的肿瘤,肠道影像检查手段有多种,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有四种,即X线、B超、CT以及结肠镜,这四种检查方法各有千秋,但是目前临床上仍以气钡灌肠检查和结肠镜检查为主。早期结肠癌的诊断应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合结肠镜检查为主;中晚期结肠癌应以钡灌肠为主,另选择B超或CT 检查观察病变周围浸润情况及观察淋巴结、邻近脏器转移的有无,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第四位。近几年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城市内结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且早发现,早治疗的预后较好,所以较早发现和诊断结直肠癌,有助于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近年来发现的结肠癌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检查方法有四种,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1).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或钡灌肠 方法:造影前6 h禁食,造影前2 h用1 500 mL软皂水清洁灌肠,待排尽粪便和水后做灌肠检查。气钡灌肠钡剂为300 mL,浓度为140%(w/v)干混悬硫酸钡。钡灌肠为1:4~5的硫酸钡1 500~2 000 mL。灌肠时多轴位观察,充盈像、黏膜像并点片。 结果:1)肠壁改变:粘膜破坏及充盈缺损,充盈缺损表面不规则,粘膜中断破坏,粘膜局部不规则突起;肠管狭窄,呈固定狭窄,蠕动消失;出现龛影,位于腔内;肠套叠,肿块与正常肠管一起套入远端肠管,可见“弹簧圈”样粘膜纹。(2)病变近端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的肠梗阻样征象:(3)肿瘤破坏回盲瓣,引起回肠末端的压迫、狭窄、粘连和梗阻。(4)肠套叠征象:正常肠管与癌肿在套叠区形成一个盲袋,可见环形粘膜纹。 优缺点:能显示结肠粘膜的微结构和直径1cm以下的病变。钡灌肠更能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对病变全貌显示直观形象,既能观察肠腔内病变,又能了解肠管蠕动、动度、柔软度、受压移动征象等,能多轴位,多角度,动态,充盈像,粘膜像反复观察,能透视下触诊,了解肿块是否与病变部位一致,感觉病灶动度及硬度等。但是其不能显示肿瘤是否侵犯了周围组织或者是否远处转移,仍有其局限性。 (2).CT 方法:为了更好的显示病变,一般主张应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多排螺旋Cr可采用1或0.75cm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一次憋气即可完成全腹的扫描。 结果:2.1 直接征象 2.1.1 结肠壁增厚并肠腔狭窄:结肠癌的结肠壁增厚一般表现为局限性、弥漫性增厚,常伴有肠腔狭窄或有报道呈梭状增厚,常常表现为不规则均质或不均质增厚。在平扫图像上其密度很难与正常结肠壁鉴别,且界限欠清,强化后扫描病变常常表现为与正常结肠壁不同步强化(其密度或高或低),其内常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2 软组织肿块:病变局部呈肿块样表现。肿块常常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导致结肠腔狭窄或结肠周围侵犯,也有少部分病变部分与结肠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融合在一起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一般密度欠均质,强化后呈不均质强化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早期结肠癌的结肠壁改变:2.1.3 不规

一文看懂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

一文看懂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 导读: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案。 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 2016年6月21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于顶级医学杂志《JAMA》发表了业内期盼已久的结直肠癌筛查最新推荐指南。 历时8年,新版筛查建议更新了哪些内容?我国的医生该关注哪些变化? 《医学界肿瘤频道》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进行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1.历时8年才更新的新版筛查建议,有何变化? 2016年USPSTF更新的建议推荐7种不同的筛查手段(2008年仅3种)。分别为以愈创木脂为试剂的粪便隐血实验(gFOBT)、粪便隐血免疫化学检测(FIT)、粪便隐血免疫化学-DNA 检测(FIT-DNA)、结肠镜检查、CT结肠成像、乙状结肠镜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联合FIT。USPSTF 关注的重点已从筛查特异性转移到筛查的重要性及普及方面。 因为结直肠癌的筛查肯定是获益的,而在美国,结直肠癌的

筛查没有得到普及。2.新增的粪便检测方案如何实施?效果如何? 新增加了FIT和FIT-DNA 两种粪便检测方案。 FIT 通过检测粪便中完整的血红蛋白,比gFOBT敏感性高,根据cut off值是否固定,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 然而,不同种类的FIT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很大差异,已报道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3%~88%和91%~95%。FIT-DNA 通过检测粪便中细胞DNA的改变,研究显示其检测结直肠癌敏感性大于FIT,而特异性比FIT低。 但是粪便相关检测方法的高的假阳性率导致了不必要的进 一步检查、检查相关并发症和检查费用,且没有相关数据指导阴性检查后再次检查的时间间隔,很可能导致过度随访。 3.不盲目,看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怎么选? 中国特色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 技术方案。 大肠癌筛查从总体技术布局上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直接筛查法。 即直接对所有对象诊断性筛查,一般采用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 直接用结肠镜筛查检出率相对低,费用高昂,但其敏感性高,较少漏诊,多用在发达国家。 第二类:二步筛查法。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 一、前言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3,4],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5,6]。2018年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52.1万,死亡病例约24.8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30%[7],疾病负担沉重。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既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关键问题,也是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这一宏伟战略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8,9]。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结直肠癌筛查体系,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10],目前在部分省市或地区有区域性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开展[11,12,13]。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结直肠癌筛查计划,2019年4月13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依托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健康管理和内镜质控等多学科专家,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14]为基础,进一步细化并确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联合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相关概念 1.人群筛查(mass screening): 也称自然人群筛查(natural population screening)或无症状人群筛查(asymptomatic population screening),是采用标准化设计的筛查方案,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由国家或地区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统一投入,以各种手段督促符合筛查条件的全体人群,在规定的、

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 注的疾病,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迫使我们必须早期并准确的诊断。人类粪便中脱落的结直肠上皮细胞中的肿瘤特异性DNA甲基化模式的存在为结直肠癌及其癌 前病变--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提供了简单、非侵入性筛查测试的手段。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ELMO1、RIMS1、IKZF1三个基因用于检测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的阳性率,从而评价粪便DNA甲基化在早期检测、早期诊断方面的价值及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收集了苏州市立医院东区2017-2018年136例符合实验标准的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以及正常对照组的粪便样本。 同时经结肠镜获取结直肠癌或腺瘤组织送病理科进行病理学分析,并标记病变的位置及大小。所有入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人群均行粪便隐血试验并记录结果。 粪便样本在实验室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ethylated—specific PCR,MSP)进行定量甲基化分析,计算ELMO1、RIMS1、IKZF1三种不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不同分组患者的粪便样本中的阳性率、特异性,分析其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 评价其作为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指标的效能,以及与传统早期筛查方法--粪便隐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FOBT)相比的优越性。结果:此次实验共收集本院患者粪便样本136例,成功扩增人类β-actin片段的最终样本为114例,其 中包括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样本2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样本59例、正常对照组粪便样本35例。 ELMO1、RIMS1、IKZF1基因启动子在结直肠癌中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80.0%、85.0%、80.0%,在大于等于1cm的腺瘤中的阳性率为30%、50%、70%。当三种基 因联合检测时,将至少检出一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定义为阳性,联合检出腺瘤的

粪便隐血试验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研究现状

?376?Ch抽JGast加enteml,2006,V01.1l,No.6粪便隐血试验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研究现状 杨海芸综述戈之铮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科(200001) 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是位居发病率第四、死因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人群中,结直肠癌在人一生中的发病率约为6%,死亡率高达60%[2]。我国目前结直肠癌发病率亦呈递增趋势,并成为中国癌症死亡的最常见病因口]。目前粪便隐血试验(FOBT)仍是应用于大系列人群筛查结直肠癌唯一简单可行的方法。本文简要阐述近年来FOBT在大系列人群中筛查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对愈创木脂法和免疫化学法作一简要介绍和比较。 一、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方法的流行病学研究 1.FOBT:是目前早期发现结肠癌、使用最广泛的筛查方法。对于FOBT能否干预结直肠癌的自然病程和减少死亡率,一些研究数据仍存在分歧…。FOBT检测结直肠癌的特异性较低,其阳性预测值低于5%,自身敏感性约为12%~87%,特异性为81%~98%Ⅲ。 Marshall[“总结了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大不列颠和丹麦的三个FOBT筛查结直肠癌的长期随机试验,结果显示FOBT能减少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明尼苏达州最初的研究结果表明,在8年中每年每例检测3次粪便样本,随访13年,减少结直肠癌死亡率约为33.0%(1000名随访者中发现3例结肠癌);大不列颠的研究结果表明,每2年筛查一次,8年后可减少死亡率约为15.0%(1000名随访者中发现1例结肠癌):丹麦的研究则表明每2年筛查一次,lO年后相对减少死亡率约为18.O%(1000名随访者中发现2例结肠癌)。 Wong等[5]采用愈创木脂法检测香港某社区119名60~70岁人群,结果113例(男40例,女73例)完成FOBT随访,其中8例(7.1%)阳性,105例(92.9%)阴性;7例(87.5%)阳性病例进行了结肠镜检查.3例发现结直肠肿瘤,其中1例为直径10mm、由管状腺瘤发展而来的黏膜内腺癌:1例为直径25mm、由绒毛状腺瘤发展而来的黏膜内腺癌;另1例则为直径<1cm的多发性小腺瘤。此外.1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腺癌。105例阴性人群中有25例(23.8%)自愿接受结肠镜筛查,结果发现2例直径<5mm的管状腺瘤。此研究表明FOBT筛查结直肠癌可行,随访者依从性可达95%。 Zheng等㈣在1989~1996年间对我国浙江省嘉善县21个城镇进行了结直肠癌筛查的对照研究,其中10个城镇为筛查组.进行FOBT检查;11个城镇为对照组,不作任何检查,观察其自然发病情况。筛查组中对30岁以上随访者采用逆向被动血凝FOBT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对FOBT阳性病例,以及家族中有直系亲属肿瘤史,或有肠道息肉、黏液或血便、慢性腹泻或便秘、慢性阑尾炎等高危 人群建议行60cm可曲式结直肠镜检查.有73.6%的受检者接受了检查,结果发现2l例结直肠癌,其中15例为早期病例(10例为DukesA,5例为DukesB);发现结直肠息肉33l例,包括腺瘤75例。FOBT组和对照组结肠癌死亡率分别为7.6/100万和7.1/100万(P>0.05),经筛查干预后,FOBT组较对照组结肠癌死亡率减少了约31.7%。 2.结肠镜检查:结肠镜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90%和97%,并可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但由于操作较复杂、费用相对昂贵和受试者依从性差等因素,目前不作为大系列人群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常规方法。C01quhoun等…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域人群存在对结直肠癌的警觉和筛查益处理解的差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结直肠癌外科协会对50岁以下、有家族肠息肉或结直肠癌史的高危患者进行FOBT,其依从性分别为56%和54%,无显著差异,但上述患者对结肠镜筛查的依从性则分别为68%和31%.有显著差异(P<0.01)。Yusoff等[8]认为结肠镜监测很少探及到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复习1989~2001年990例结直肠癌术后病例.结直肠癌监测仅发现1例复发。Lau等[9]报道,美国退伍军人协会曾对3196名(97%为男性)50~75岁无症状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结果发现37.5%受试者有1个或1个以上结直肠肿瘤。结肠镜筛查的敏感性远高于FOBT,但由于其花费较为昂贵,存在诸如肠穿孔等操作并发症,以及多系统疾病患者对麻醉的风险等.限制了其在大系列人群中筛查的应用【9】。 3.粪便结肠癌细胞、特异性DNA和蛋白产物的检测:理想的粪便检测肿瘤标记物应具备特异、简便、快速和价廉等特点,检测的指标主要包括肿瘤相关抗原、结直肠癌标志蛋白或酶和遗传标记物[10]。从结直肠癌脱落的结肠上皮细胞为正常黏膜组织的数倍,但目前回收技术差异颇大,回收数量很低。近年来.有学者…1在受试者粪便中检测结直肠癌特异性DNA,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7%~99%和93%。DNA测定指标包括结直肠癌特异突变标记,诸如突变型p53、K.ras、APC、BAT一26、M2丙酮酸激酶(M2.PK)和黏蛋白(MUC)1等。粪便中结直肠癌的特异蛋白,如血红蛋白、白蛋白、alpha一1抗胰蛋白酶、白细胞蛋白、钙卫蛋白(calpmtectin)和溶菌酶等这些指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如FOBT,且目前尚缺乏大系列人群对照研究,多数研究者仅对其中单一或数种指标进行研究雌“]。Koslliii等[12]对30例散发性大肠癌和11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粪便标本DNA进行APC、p53、DCC等7个微卫星位点遗传杂合性缺失进行检测。结果发现p53和APC粪便DNA检测的敏感性为   万方数据

上海普陀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施参考方案

上海普陀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施参考方案

附件: 普陀区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卫生局《关于组织开展本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的通知》(沪卫疾妇〔2012〕46号)的文件精神,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我区将组织实施本市新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特制订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项目目标 1、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及宣传,提高我区居民大肠癌防治知识知晓率。 2、提高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率和早期治疗率,降低大肠癌死亡率和未来发病率。 3、进一步完善医院社区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模式,逐步形成大肠癌筛查、建档、健康干预和随访的综合防治机制。 二、实施对象和时间安排 以本区常住人口(包括本区户籍居民和本区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非本区户籍居民)中达到退休年龄段,并参加本市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的人员为服务对象。2013年底前完成第一轮全覆盖筛查,以后每三年开展一轮。 三、工作流程(附件1) (一)宣传动员 各社区广泛开展大肠癌社区筛查的宣传工作,通过大众媒体新闻

发布和宣传海报、折页、视频等社区宣传动员等方式,宣传项目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内容,提高社区居民知晓度;并至少举办一次《大肠癌预防与早期发现》讲座,深入开展居民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积极自愿参加大肠癌筛查。 (二)初筛服务 大肠癌初筛服务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原则。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本单位、居委会等地点,设置一个或多个大肠癌筛查点,筛查点要求符合空气流通、环境整洁等卫生要求,大小与筛查人数相匹配,方便老年人就近、便捷享受卫生服务;同时,保证筛查工作人员到位,并做好筛查耗材的保障。 1、知情同意 以社区为单位,建立项目实施对象名单(包含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并进行通知。 向所有至筛查点参加筛查的居民发放《上海市居民大肠癌筛查知情同意书》(附件2),介绍筛查的意义,可能的风险和获益等,详细解释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居民在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上的内容后,愿意参加筛查者,须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收到的知情同意书归档保存。 2、初筛登记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居民,须持本人身份证,由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初筛登记,将其信息录入大肠癌筛查数据库。 3、危险度评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危险度评估

2020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筛查和预防

2020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筛查和预防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四大致命癌症,每年约有9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2018年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52.1万,死亡病例约24.8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30%。因此,开展积极的肿瘤防治对策,对降低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筛查和预防,以飨读者。 发病机制 大多数结直肠癌由息肉引起。过程起始于异常的腺窝,后演变为癌前病变(息肉),最终发展为结肠直肠癌,持续约10 - 15年。目前认为,大多数结直肠癌来源于干细胞或干细胞样细胞。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的不断积累使抑癌基因失活,并激活癌基因,最终导致癌症干细胞的产生,癌症干细胞是肿瘤形成和维持所必需。 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癌前病变途径(图1):一是传统腺瘤癌途径(也称为染色体不稳定序列)导致70% ~ 90%的结肠直肠癌,二是锯齿状瘤变途径(10% ~ 20%的结肠直肠癌)。 图1 结直肠癌的发展形成机制

01左伴和右伴结直肠癌 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分子特征不同,此外,胚胎学、生物学和解剖学的特征也有差异(图2)。 图2 左半和右半结直肠癌的差异

02 共识分子亚型(CMS) 2014年,基于基因表达的不同,将结直肠癌分为4个分子亚型([CMS] 1-4)(MSI免疫[CMS1]、典型[CMS2]、代谢[CMS3]、间质[CMS4])。右侧结直肠癌多为MSI-免疫和代谢类型。目前临床研究正在探索CMS 分型是否可作为预后或预测的标志物。 临床症状 患者可出现各种体征和症状,如隐蔽性或明显的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变、贫血或腹痛。但在大肠癌发展到晚期之前,基本表现无症状。相比之下,无论良性恶性,直肠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因此,需要识别其他危险因素,以帮助确定哪些人群应进行进一步的结肠镜检查。新发直肠出血症状,一般建议45岁或45岁以上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在较年轻患者中,危险因素可帮助识别结直肠癌,比如结直肠癌家族史、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血液与粪便混合(非粪便表面有血)。 筛查 目前,结直肠癌发病率≥30.0/10万的30个国家几乎都开展了基于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或结构化的伺机筛查,36个发病率≥25.0/10万的国家均进行了人群筛查试点。我国结直肠癌年龄标化发病率(世界标准人口)已达23.7/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8.1/10 万,女性为19.4/1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