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特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基本表现及主要标志。

2.了解城市化的意义和动力机制。

3.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教学难点: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生产力发展水平
过渡:出示城市灯光密度图,观察发出示世界城市化进程图结合P37、38
阅读材料,思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
了解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本节内容重点掌握城市化的表现及衡量城市化的标准,学会读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一、城市化
起振停

快。

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及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及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授课人:牛明【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设置在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就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第一课时而言,表面看去内容很少,但是真正想把城市化的含义讲透能承担起过渡的作用不易。

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上与不上区别不大的情况。

教材上重点讲述了城市化的意义和动力机制,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家乡—桐庐的发展作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学情分析】从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来看,本节知识目标应该比较容易落实。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把感性的认识转化成文字来解答地理问题。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心放在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教师仅起到组织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后教师总结即可。

【教学理念】本节课主要是运用桐庐2004年至2013年产值情况的变化,来反映桐庐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找到城市化的动力所在。

本节课对网上查阅的数据进行处理,整理出六幅图,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以及对图中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 、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桐庐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自豪感和为家乡经济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城市化含义和意义【教学难点】城市化意义的分析【教学方法】①问题教学法:以桐庐快速发展的十年作为案例研究城市化的动力和含义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城市化意义的教学③多媒体演示:通过视频、图表、图片多种媒体的运用,体现直观性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资料、手机版EZCast软件的连接使用【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关于桐庐地名的由来及历史沿革等知识增加学生对桐庐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导入直接导入:作为一个桐庐人你对桐庐的了解有多少?学生自由发言后展示桐庐金名片《潇洒桐庐》有关桐庐经济发展(制笔、快递、浙富、龙生、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等方面)的视频要求学生对视频中内容做简单摘录让学生了解桐庐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和政府举措,同时视频中展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桐庐,增强学生作为桐庐人的自豪感过渡:本节课我们以桐庐的发展为载体学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们关注2004与2013的桐庐产值情况教师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何读图,然后再找同学回答问题一(给学生2分钟留白时间写在学案上)问题一:桐庐县生产总值2013年是,2004年是, 2013年是2004年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2013年达到。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设计

图说 出城 市化 的 含 义 和 标 志?
在 原理上我们 明白 了城 市化 的含 义 ,下 面我们 来看 在欣 赏上海城 市发展 相关 原理用案例加 以形 象化 。加深 将 看中 国最大城 市—— 上海在城 市化过 程其标志 的变 图片资料的过程 中感悟 上 学生理解 。 化特点。 出示3 年代 、8 年代和今 日上海滩景观 图 0 O 海的变化 ,并对城 市化 的 片、近年来上 海用地、人 口、产 业结构 变化 图,介 义和指标 、城 市化 水平 含 绍其变化特 点,对城 市化的含 义和标志进行 总结, 的衡 量标志进行 区别与联 并 指 出衡 量 城 市化 水 平 高 低 的重 要 标 志 为 城 市人 口 系。
高 地 中理
20 第 0年 1 1 1 期
堡 鲎 垒 _
黑 龙江 省哈 尔滨市 第三 中学 ( 0 0 孙 1 0 1) 5



课标 分析
四 、教 学 目标
知 识 与技 能
标 准 :运用 有关 资料 ,概 括城 市化 的过程和 特 点 ,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 建议 :搜 集所在 城市 不 同时期 的地 图 、照
感 ,并对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行一定思考 ;在对城市化
意义和问题分析 中,反思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 立科学发展观和环境观。
五 、教 学重 点 、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城市化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难点 :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化的概念 、标志、意义 、动力机制 、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城市化 的特点及 中国城市化 的特点在 内的七个知识 点 ,突出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这两个重点 ,而且通过 活动与材料 的设计 ,体现 了课标 中重视 资料运用的要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科目地理课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新授课备课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时间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主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材分析教材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的意义。

从教材中给出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地域城市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概念不难得出其三个主要特征。

对于城市化的意义,教材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就业、产业结构、整体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特别强调了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部分教材简单介绍了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不难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自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部分教材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最后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西安变迁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标志、动力、特点”的感知、理解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引入城市化的概念,通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实例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2、通过对学生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的调查使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及切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环节1,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相关同学城市空间结构内容,引入本节内容。

环节二:结合PPT投影几组城市图片,探讨城市化的标志环节三:新课讲授: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1.含义: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教师授课时间 3.18课时 1 课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

(难点)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重点)多媒体Ppt 课件3.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第二产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1)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

(2)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3)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4.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现实生活中种种城乡变迁的现象,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及其意义;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2.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汕头市上世纪90年代与现今城市市貌的4张对比图片,了解家乡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P36第一自然段,说明城市化的定义。

〔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②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1、概念:〔过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

图片放映:①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市发展图问题:读图思考:从1985年到200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②上海市1911年、1949年、1990年的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对比图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又有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高中地理_《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师:大沽河是青岛的母亲河,可是历史上的大沽河一度断流。2012 年青岛市提出了“一轴三线”的空间布局规划,这 “一轴”就是指 大沽河,市委市政府通过这“一轴”,拉开了大青岛的布局框架,通 过大沽河的治理,使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使整个北部 区域的环境生态得到改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大沽河治理”的相关 材料,查找青岛市采取了哪些措施。通过搜集材料,了解城市化对环 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为下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铺 垫。
(附件:《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学案)
附件:《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学案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分析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动力机制。
2.运用城市时空差异统计图,判断城市化水平及原因。
3.运用不同区域或是其城市发展差异,分析城市化水平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课前预习】
探究二:城市化特点 师:读探究二两幅图,完成问题。
师:读左图说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提醒:读图时注 意从哪些方面问题?) 生:初级阶段水平低,速度慢;加速阶段速度快,水平迅速提高;后 期阶段水平高,速度快。 师:读右图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提醒: 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 生: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 师:引导学生读右图,发达国家的英国 1950 年城市化水平下降,这 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生:逆城市化。
本节课的重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城市化的特点, 难点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建议一课时,以新授课形式进行。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评测练习 下图示意 2001~2011 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 率的比较(%)。读图,完成 1-2 题。

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本节课选取,课标中“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来进行高一年级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城市化的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

本节课设计是从城市化的时间进程特点、城市化的空间分布特点。

由此设计本课的2条学习目标,对于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学生很难从现实生活中很难感受到,本课主要利用教材资料,要求学生会运用资料进行说明和概括。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城市化基本概念的学习,学生对城市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简单的说出城市化的含义、标志等。

但是如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特别是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空间分布差异,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只能通过相关的图表资料和案例,进行判读、说明,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设计探究活动加以引导,逐渐生成学生自己的结论。

学习目标1、结合案例,说明城市化的时间进程特点。

2、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引入新课。

探究一:城市化的时间进程特点1、阅读世界城市化时间进程图,完成下列表格。

2、阅读教材P33-34,第4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英国19世纪城市化的表现。

(2)结合P34图2.21、图2.22,说明20世纪城市化发展特点。

(3)20世纪下半叶,分析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减少的原因。

为此,英国采取了那些措施。

小结:探究二:城市化的空间分布特点阅读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差异。

2、目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中那个阶段。

3、近20年来,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发达国家(英国)、发展中国家(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归纳总结:。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城市化是指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包括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经济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变以及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了解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掌握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通过案例的分析,了解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5.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

比如:“你们周围有什么城市化的现象?”“你们所在的城市在过去几年有怎样的变化?”等。

2.学习内容:在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之后,老师可以分别介绍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同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比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同?”等。

3.案例分析: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比如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印度的城市化过程或者是非洲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

老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4.总结回顾:通过课堂的讨论和案例分析,老师将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城市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展开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和课后练习,如撰写短文、制作PPT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比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工具,并结合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讲解,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1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二章第二节三.学时1个学时四.课程标准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四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城市化的过程3. 城市化的特点4.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特点及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调查法:让学生课后调查所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 调查问卷:设计城市化现状调查问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阐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

3. 讲解城市化的过程:介绍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4. 讲解城市化的特点:总结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等。

5. 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介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战略目标。

6.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8. 调查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调查结果,交流心得体会。

9.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国际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差异与原因。

3. 探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新型城镇化战略。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着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
2.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 教学难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归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图片,根据图片景观推测城市——上海,提供上海土地和人口变化材料,由学生总结上海市的变化——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设计问题,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合作谈
论完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②.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标志)。

③.城市化的意义:
④.乡村——城市转变: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3.展示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阶段图,引导学生总结不同阶段对应的特点。

4.设计探究问题: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5.课堂检测:
七、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能够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解读,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化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学生对家乡城市化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主要表现和过程。

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两者的差异,提问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城市又会如何发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新课讲授1、城市化的概念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强调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结合图片和数据,向学生介绍城市化的三个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组织学生讨论:“在你们身边,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城市化的发展?”3、城市化的过程展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曲线,讲解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城市规模较小。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化的特点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为例,分析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但存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教学设计(2课时)一、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2、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分析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3、了解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城市区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的前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较薄弱,需要提供图例来帮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等。

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四、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多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列举城市化的意义。

2、说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4、说出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提高读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5.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
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难点]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完成预习学案
附预习学案: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总结城市划的动力机制?
5、世界城市化进程?
6、列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7、说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深圳市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与2000年前后景观对比变化”图片和“深圳市城市面积与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深圳市城市用地结构”的图表数据资料,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二十多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明确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课本上有的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加强理解)
提问: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检查预习效果)
教师归纳总结:幻灯片展示总结内容学生填空联系。

(掌握关键词)
探究活动:
提问: 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3.那么促使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三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城市化的推进图”结合课本37页内容,回答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学生回答
老师讲评总结后,幻灯片展示总结内容。

多媒体展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图表数据和“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如何?
3. 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生答:略
问题假设:学生回答不出问题。

解决方式:同组同学补充。

(学生在回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不合理时能答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概念)
学生归纳,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列表对比
幻灯片展示对比表格。

教师讲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也是城市化的过程,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幻灯片展示:要求学生阅读和理解
中国的城市化要求学生阅读课本39页阅读内容完成40页活动内容。

承转:我们在享受城市便利、舒适的生活时是否想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幻灯片展示:一组城市和农村生活、景观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投影相关内容
结合学生的观点,概括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农田、河流、森林换成了现今的高楼大厦、水泥马路。

同时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展示表格:
面对城市生活的众多优点,引导学生辨证地去看待城市化,从而引出城市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幻灯片展示一组城市病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城市病都包括哪些内容,并提出解决措施。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和不同类国家城市化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请大家在掌握基础知识后,能通过阅读图表数据分析成市化过程和特点。

巩固练习:见课件
布置作业:相应教辅练习题
人文环境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转 变 为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分布 分散 密集
经济开放程度 较低 较高
信息与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教育与文化 受教育程度低 受教育程度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