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图表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中的三大文体就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就是讲述一个事情或者描写一些人物之类的文章;说明文是用来介绍某个事物或者说明某个道理的文章;议论文则是就某个观点发表看法并且进行论证的文章。

②重要程度:这三大文体在语文中考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里非常重要,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

如果这部分掌握不好,语文成绩肯定受影响。

就像一个房子的支柱,这三大文体的知识就是现代文阅读这个房子的重要支柱,如果支柱不稳,房子自然就危险。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基本的字词理解能力,对语句的分析能力还有阅读一定量文章的基础。

比如说,要能读懂文章里的生僻字,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等。

④应用价值: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里,读一篇新闻报道需要用到说明文的理解方式,看一篇感人故事要用记叙文的理解方法,而评判一个人发表的观点时可能就得用上议论文的知识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三大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这个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记叙文偏情感和叙事;说明文偏知识的传授;议论文偏观点的论证,它们相互平行又相互联系。

②关联知识:和语句分析、词汇理解、修辞手法等知识紧密相连。

就拿记叙文来说,如果不理解修辞手法,就很难体会文中那些饱含情感的描写。

③重难点分析:- 记叙文:重难点在于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

我当时读朱自清的《背影》,理解父亲的情感变化就费了好大劲儿。

- 说明文:难点是搞清楚说明对象的特征还有说明方法的作用。

像一些科技说明文里的专业术语多,会让人晕头转向。

- 议论文: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尤其重要也较难。

有时候我都分不清到底哪个是论点,哪个是论据了。

④考点分析:- 记叙文:在考试里经常考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把握、情节作用等。

- 说明文:考查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等内容。

- 议论文:论点的概括、论据的选择与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比较常考。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6)打比方
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浅显易懂。
(8)引资料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1)写人类(2)记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
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复仇事件)。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分类别
(2)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
(3)层进式:文章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从而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也叫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图表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图表
反问
增强语气,强调内容。
(10年高考)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反问,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
3、(综合训练一)16.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的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答:16.(1)揭示了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深化了主题;【2分】(2)为下文林森心理的变化作铺垫。【2分】
注: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湛江一摸)小说第一自然段对继父的外貌描写主要有什么作用?答:①先抑后扬,用继父外貌的丑反衬出内心的美②说明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理由(或为下文写我不喜欢他作铺垫)③揭示了底层人物的生活际遇;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②衬托(侧面描写):用评委高晓松和伊能静的语言、神态等突出刘伟成绩取得的艰辛和对他的高度赞扬。
③引用:引用刘伟本人的话表达他身残志坚,不屈服于命运、追求精彩人生的顽强精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敬佩之情。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P171(2010年广东卷)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及答题技巧 ppt课件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及答题技巧  ppt课件

ppt课件
19
分析人物形象
一是通过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 物描写(外貌、动作、心理、语言、肖像描写)的 分析来把握人物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 描写、细节描写。
一些特定人物的共同形象:
老师:敬业、无私奉献、善良有爱心、关爱学生、有责任 心、懂的教育教学艺术等。
农民:勤劳朴实、热情善良、勤俭、疼爱孩子等。
作用可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设置悬
念上等方面作答,如可以这样答:拟题巧
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
章的中心意思。
ppt课件
7
阅读理解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 1、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 2、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 3、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 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
❖初中语文基础知 识 及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ppt课件
1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
二、表现手法 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 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三、修辞手法 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
对比、借代、反语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 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 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 题,是文章的主旨句或主旨段。
ppt课件
10
6、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 用?
ppt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训练课件熟读四 现代文阅读考点思维导图精品PPT(共51张PPT)

中考语文总复习训练课件熟读四 现代文阅读考点思维导图精品PPT(共51张PPT)

(13)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 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 的小抽屉。
(14)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 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5)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 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 开来。
3.认真揣摩文章,指出文章的线索。(2分) 【考点三:理清文章线索】明线:儿子去部队锻炼成长的经历。暗线: 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变化。 4.(真题) “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4分) 【考点四:概括内容,梳理情节】①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 吃苦耐劳。②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 孝顺谦和。③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矩,关爱他人。④入 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业 有成。(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5.本文是用第几人称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考点五:分析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在文学作品的叙事过程中,第 二人称的使用还是比较少见的。用第二人称有这样几个好处:①可以快 速让读者融入到角色中去;②在感情的抒发上变得更为方便;③让读者 一看就立马有一种和作者直接对话的感觉,读起来更为亲切,同时也会 有设身处地的感觉。
(18)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 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19)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 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 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20)“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21)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 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 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归类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高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一)、记叙文考点分析与对策1、基础知识考查:3500个常用汉字。

2、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叙文是通过记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读下来必须抓住并理清楚两点:a、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b、文章的中心主旨。

(1)、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格式:1、内容上,写出了。

突出了。

,表达了作者。

情感。

[三步答题法:怎么写(如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如用了比喻写就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为什么这样写(一般写人物思想感情、提示全文中心)]2、结构上,总起/突出/承上启下/作铺垫/点题/突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2)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人物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描写最重要)。

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表现了。

人物。

的性格2:环境描写:常具有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等作用。

关注“景”对“情”的衬托作用及如何情景交融。

环境的荒凉衰败总是衬托出人物的悲凉心情。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景物等。

------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所处的人际关系和时代特点,展现社会背景。

3: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点明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所写内容的特点),表现了。

排比:加强语势的效果,强调了。

(使文章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短语排比:使(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

)内容丰富;句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

)的内容;段落排比: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条理,(概括了各自然段落的内容)。

夸张:突出事物。

现代文等文体鉴赏优秀PPT课件(113页ppt)

现代文等文体鉴赏优秀PPT课件(113页ppt)
《背影》以父亲 的背影为线索 (与人物相关)
地点线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地点变化为线索 组织材料。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见闻线
7
《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 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02 记叙顺序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物线
1
《猫》以“猫” 为线索组织文章
事线
2
《社戏》以“社戏” 为线索,再现儿时的 美好生活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人物线
3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线索
贯穿全部材料的脉络,使零散材料有序地组成文章整体
物线
人物线
时间线 见闻线
事线 e
地点线
情感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现代文等文体 鉴赏优 秀PPT课 件(11 3页ppt )-ppt 优质说 课稿

!小黄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结构图解例说

!小黄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结构图解例说
揭示主题等作用。分析环境描写时要以上几个方面思考。其中社会环境描写一定要和主题结
合起来考虑。
6、对写法做出评价。
写法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赏析。
(1)结构包括:
1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
3行文安排。
(2)表现手法包括:
象征、对比、夸张、白描各种描写方法和各种修辞手法。
三、文学类作品解题指导。
(一)散文类作品设问角度。
散文类作品常见的设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解说。一般分为三种:
(1)解释重要词语。
注意:①“瞻前顾后”找信息。
2用具体明白的话解释抽象含蓄的词句。
3解释到位,不概括过宽
(2)解释重要语句。
包括
1解释语境含义。
将文本读懂,利用句意和句间关系得出结论。
2解读深层含义。
便于直接抒情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
角度丰富,叙事角度全面

对比衬托
使要表现的人或物的特点更加鲜明
象征
两事物有共同特征
使抽象的特征表现得形象、鲜明
托物言志
借物抒怀
简单生动的形象,传达深刻抽象的思想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寄托感情
肖像描写
使人手
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内心
述,要有找描述,有评价。
3、理解小说主题。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要挖掘人物、情节背后的根源,体会
作家由本篇小说阐发的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看法。
这其中也有一个概括到位防止过宽的问题。
4、根据主题验证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5、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用来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空间,烘托气氛,侧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__知识清单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__知识清单课件

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 四、论述类文本常见的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递进 式)、对照式四类。具体见下表:
结构模式
具体说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分式
这种结构模式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一般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 —分—总。注意开头段或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提出问题或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 ”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 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 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 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 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 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3.书评 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 性的文章。
2.驳论文 针对错误的或反动的思想、言论、行动所作的驳斥叫驳论,以驳论为主 的文章叫驳论文。 (二)按内容分类 1.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 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 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广义上的政论 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 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9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极简背诵版

9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极简背诵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极简背诵版)一、必背核心知识(一)文章顺序、结构、句段作用:(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游览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观察顺序:由远到近,如《观潮》,从上到下,如《草原》第1自然段。

(2)记叙顺序:倒叙、插叙。

(3)文章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4)中心句作用:总起句,总领全文;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句,总结全文。

(二)文章要素、部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3)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写作手法(1)表现(写作)手法:对比、首尾呼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联想、想象、象征。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3)常见感情:赞美、歌颂、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憎恨、痛恨、痛苦、愧疚、伤心、悲痛......(四)描写事物角度(1)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2)描写事物角度:形状、声音、颜色、状态(动态/静态)、味道。

(3)词性:形容词、动词、叠词二、现代文阅读:◎六年级语文课内单元语文阅读要素梳理:1.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既能让读者感受到整体,又写出了个人的特点,让读者对细节有深刻的印象。

2.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浏览内容方法、勾画关键词句、提取关键信息、查找资料法、对比筛选法。

3.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4.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5.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一)文本概括:1.概括题:(1)谁+干什么。

或者(2)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

答案要简洁完整,小标题注意字数一致。

“2+1”法则:人物+事件+结果/环境。

2.文本题:问有哪些?哪几个原因?为什么?指什么?技巧:回文定位,就近原则。

划出答案涉及的原文内容,直接抄写或概括回答。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思维导图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思维导图
主次
详略
材料安排
繁简
铺垫/伏笔/照应/衔接/悬念/线索/过渡
结构手法
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铺陈描 写、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合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 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 写相结合等。
⑤效果上:丰富情节(或情节波澜起伏)
记叙线索
物线/事线/人线/地线/人线/感情线/明暗线交织
人物描写
对象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细节描写
角度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人物描写心Βιβλιοθήκη 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环境方面
②交代环境背景
③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
④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心理、心情
①对情节上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结构完整
记叙顺序
补叙
②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③在结构上有照应上文的作用
①内容上:写(交代)……(家境、生活环境、相关故事内容、缘由)
②写作手法上:为下文……的情节或刻画人物作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插叙
③主题上: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
④人物形象上: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按内容分
人物方面
⑤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
自然环境
⑥暗示人物命运
方法
环境描写
情节方面
⑦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⑧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⑨制造悬念
主题方面
⑩揭示主题 ⑪深化主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课件+
1.新闻 新闻即“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
(1)文体特征: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报告
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 某项工作、某一客观事物、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材料。
真题链接--2023新高考Ⅰ卷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 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 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 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 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第二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原文还有“秘鲁人 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信息的获取、加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观点材料关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逻辑推理、判断】 4.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概念内涵、外延观点与材料契合度】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 是【图表理解能力】
3.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伟大的复兴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 (2)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3)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5)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 冯健 周原 (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 4.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劳动光荣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3)“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4)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之道 (1)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2)拿来主义/鲁迅 (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4)上图书馆/王佐良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Ⅰ课件50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Ⅰ课件50张
• 3、设题上,选才的“文体特点”和“因文设题”会持续加强,因此平时要强化各种 文体的鲜明特点以及引导学生读懂情境,读透文本。
•现代文阅读Ⅱ
一、现代文阅读Ⅱ考试变化:
•1、体裁上依然以小说、散文为主,但是有淡化或者模糊文体界限的趋向。 如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像散文的小说)、2020年全国卷三 《记忆里的光》(像小说的散文)
• ③《2021年高考命题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强调试 题“优化情境 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 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真正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立 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 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学生必须拒绝侥幸心理,宏观把控文章,对重要概念的到位辨析、 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对观点的灵活迁移,读“活”文章。
• 《玻璃》(第113页) • 《母亲》(第116页) • 《塾师老汪》(第119页) • 《捡烂纸的老头》(第121页)
• ....
爱情悲喜剧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无题》(第201页) 《鞋》(第203页) 《安娜之死》(第206页) 《数学家的爱情》(第208页) ........
小说试题常考类型
特点题 作用题 环境 手法题
情节
情节概括 情节作用 叙事技巧
标题
含义 作用 哪个更合适
人物
概括人物形象 次要人物作用 概括人物心理 塑造人物手法 探讨主人公是谁
主题
探讨主题 对作品个性化解读
语言
含义题 赏析题 语言风格
课外泛读
• 人性的善良
• 《天嚣》(第2页) • 《马兰花》(第4页) • 《蓑衣》(第7页) • 《奎爹》(第10页) • ...... • 《呼兰河传》(第60页)

非连续类阅读02 分析图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速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非连续类阅读02 分析图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速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分析图表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图表题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很常见。

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考查统计图表,主要考查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变化及趋势的分析等;二是考查框架图,主要是以框架图的方式梳理材料的内容,重点考查事件的发展过程、材料的重点内容以及材料的结构等。

掌握读图方法,关注命题要素1、掌握读图的方法。

(1)关注表头、图例等,读懂图表,明确比较、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尤其要注意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图表的试题;(2)注意图表中相关数值的变化趋势,对图表进行整体分析;(3)注意图表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对其加以横向比较;(4)明确选项中要求的比较区间,并在图表中找到相应的数据。

2、注意选项中描述图表信息的关键词语。

主要有上升(上涨)/下降(下滑)、峰值/低谷、回升/回落、反弹、回暖、负增长、失衡/平稳、递增(减)、稳中有升(降)、持续上涨、遥遥领先等。

3、关注描述图表信息的词语前的修饰限制词语。

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有:明显、迅猛、井喷式、急剧等。

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小的有:略有、放缓等。

限定表述对象的有:均、同步、每年/每月、逐年/逐月等,这时需要同时关注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数据变化趋势。

4、正确判断对图表信息进行推断的内容。

这一类试题主要是根据图表信息判断其发展趋势,选项中往往有“说明”之类的字眼。

解题时,考生要注意两点,第一要关注选项中表述程度的词,重点关注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第二要注意将推断内容和材料中的信息相互印证,特别是【注】中对某一概念的解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

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传道授业天上来,将科学课堂搬上太空,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如此科普,值得点赞。

那里是太空,那里也是生动的课堂。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图表
1
2
3
4
5
6
社会的对被困者的积极施救,体现了社会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访谈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
2、专题性
3、典型性
提问的一般方法及作用:
1、趣问法:消除陌生感,拉
近距离
2、直问法:不转弯抹角,直
截了当
3、推问法:逻辑严密,推理
性强
4、旁问法:制制造轻松的气

一、访谈的读法:1、将采访者的问题与被访者的回答分开阅读,主要用
于理清思路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如:(2月月考19小题)记者从四个方
面(角度)对冯骥才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

答:⑴如何解读画
册扉页上留言的含义;⑵如何捕捉和表现绘画的冲动和灵感;⑶如何
认识“现代文人画”(或如何认识和阐发美术界的评价);⑷如何解释现
在“平和、唯美”的画风。

2、从采访者的问题中圈定答题范围,主要用于把握被访者的观点理解与
探究。

如:(2月月考20小题)冯骥才的画风由“激情澎湃”变为“更平
和、唯美”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5分)答:⑴有很强的社会责
任感,善于思考大的文化、社会问题,思维、视野、心灵开阔,提升了
内心境界;⑵有强烈的信念,心境更超然、更坦荡、更宽容,自己的视
野纯净、开阔。

二、了解记者采访的技巧,主要用于鉴赏文体特征。

围绕中心提问;当
被访者的回答偏离主题时,适时适当作出引导;适时的附和与赞美,拉
近与被访者的距离。

说明类文章的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客观性
2、语言的简明性、平实性、
趣味性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
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作引用、画图表、下定义、作
诠释、摹状貌。

1、(综合训练三第19题:)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
法,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引用王师傅、张磊、乔新生的观点,充分反映了频繁拆迁的弊端,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列数据体现了文章的真实性,反映了频繁拆迁在普
通老百姓对其的态度,进一步有力地说明频繁拆迁的缺点。

(4分)
P2142、2008年广东高考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
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
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5分)答:“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
8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