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3)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雁门太守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找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1)介绍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歌或历史故事;(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忠诚、勇敢、正义等美德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代诗歌的态度,总结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场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

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

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四、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诗歌背景李贺生活在唐朝中期,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李贺虽身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

《雁门太守行》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烈和将士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二)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极其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接着,诗人用“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写了将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勇前行的场景。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三)诗歌特点1.意境雄浑: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战争意境。

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将敌军比作黑云,形象地表现了敌军的强大和气势汹汹。

2.色彩鲜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如“黑云”“金鳞”“燕脂”“紫”“红旗”等,使诗歌画面感极强。

3.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情感真挚动人。

二、教学目标依据2022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3.赏析诗歌的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战争场面。

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1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1、简介作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雁门太守行》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雁门太守行》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雁门太守行》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和守边将士英勇事迹的诗歌。

这首诗歌以雁门太守为代表,歌颂了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高远,充满了浓郁的边塞风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边塞诗歌的特点和内涵,以及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守边将士的英勇事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把握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和形式。

2.难点: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边塞风光的描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边塞风光和英勇事迹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鉴赏教学法: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教学用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雁门太守行的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雄浑和荒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播放音乐《雁门太守行》,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第26课 雁门太守行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雁门太守行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面“红旗”照古今《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仄声“i”韵脚蕴含的悲壮,如“紫”“起”“死”等。

2.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1.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难点:1.立足诗歌中的色彩,品析意象以及其组合中所蕴含的象征、隐喻和暗示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活动导入同学们,学校将举行“诵经典·习党史”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经大家投票,我们班选定的比赛篇目是《雁门太守行》。

为了演出更精彩,我们一起集思广益吧!二、契合诗境,选择音乐(一)音乐课代表为这次朗诵比赛精心准备了配乐,但是他在音乐A、音乐B中犹豫不定,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朗读节奏,同时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首最契合本首诗诗境的背景音乐,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选择A,理由:这首诗给人一种紧张悲壮、豪气冲天的感觉与音乐A比较契合。

而音乐B比较悠扬,不太适合。

(二)谁来说说,为什么《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给你一种“悲壮”之感呢?预设:1.“韵脚”比较知“悲壮”⑴比较开口大小:说说“开”“紫”“起”“死”四个韵脚,哪个开口最大?哪个开口最小?“开”,开口最大;“死”,开口最小;“紫”“起”,开口也很小。

⑵比较发音难易:把手按在腹部,看看哪个发音最顺畅,哪几个发音较困难。

“开”,气流最顺畅;“死”,气息最压抑;“紫”“起”,也很压抑。

再读:这位同学能从小小“韵脚”读出“悲壮”,真是细心啊!“开”让人感觉斗志昂扬,英勇无畏。

“紫”“起”“死”,增强压抑感、悲壮感。

让我们再次朗读,注意韵脚的区别,将“悲壮”融入诗中。

2.“意象”组合显“悲壮”⑴“悲”:①“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让人感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一个“摧”字,写出城池危如累卵、千钧一发。

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九年级语文下册《雁门太守行》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雁门太守行》优秀教学案例
2.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声音的引导下,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
3.创设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诗中的李广太守,体验英雄的豪情壮志。
4.通过讲述雁门太守李广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题为导向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以下是具体策略: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诗中的李广具有哪些英雄品质?”“王之涣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李广的敬仰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雁门太守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雁门太守行》是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首诗以雁门太守李广的英勇事迹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在教学本课时,考虑到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本案例将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同时深入剖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精神,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英雄精神。
2.利用多媒体展示雁门关的图片,简要介绍雁门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有初步了解。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就是描写雁门关的英勇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英雄的气概。”
(二)讲授新知
1.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雁门太守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同时,教师和同伴的评价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个性化发展。
5.融入英雄精神,培育价值观
本案例将诗歌中的英雄精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忠诚、勇敢、担当等品质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洗礼。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雁门太守行》。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忠诚、正直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寓意和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雁门太守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雁门太守行》,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战争场景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或背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抄写《雁门太守行》并背诵。

6. 课后作业(1)抄写《雁门太守行》。

(2)背诵《雁门太守行》。

(3)思考诗中的战争场景对自己的人生启示。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雁门太守行》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边塞诗,表达对边疆壮丽风光和英勇守卫的赞美。

七、评价反馈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其进行评价。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其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联想想像法3.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给字注音城欲摧()金鳞()燕()脂()临易水()提携()凝夜紫()()2、检查课文背诵二、出示目标三、复习检测1、理解词义和句意(1)《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唐代诗人。

(2)雁门:(3)摧:(4)、甲光:(5)金鳞:(6)角:(7)声不起:(8)玉龙:2、划分朗读节奏3、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4、欣赏词语和句子(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

“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CCTV4《雁门太守行》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

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

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二、读品全诗(一)读注意句读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

大声朗读。

2.齐读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

声音洪亮。

3.范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抑扬顿挫。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一、核心指向1.理解词及其意境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二、导学过程1.相关积累。

2.朗读指导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甲光向日金鳞开“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

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欢迎大家分享。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行”的文体特点。

2.探究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领悟诗歌主题,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古诗中颜色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二、初读解题。

1.朗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比较:《长歌行》、《钱塘湖春行》三、再读探究。

1.小组合作。

找出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体会他们的表达作用。

2.交流反馈。

先朗读、疏通诗句,再解释词语,最后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3.教师小结。

点明时间、点明地点、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传达感情……四、学以致用。

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五、作业布置。

请挑选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三句诗句,体会色彩词的表达作用。

附板书:雁门太守行李贺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傍晚:气氛悲壮战斗激烈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忠君报国浴血奋战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句、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战争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战争场面的描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战争的诗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中关于战争诗篇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表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雁门太守在战乱年代舍身为民、英勇善战的形象。

这首诗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作者对忠臣良将的崇敬之情。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忠臣良将的英勇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还需教会他们如何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战争和历史人物的了解相对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雁门太守的历史背景,认识古代战争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雁门太守的英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忠诚、勇敢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雁门太守的历史背景。

2.难点:诗句中的意象捕捉、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句的意义、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介绍雁门太守的历史背景。

2.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雁门太守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总结雁门太守的英勇精神。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这首诗以雁门太守行军的事迹为背景,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语言雄浑,意境壮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唐代的文学风貌和边塞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宏大,用词独特,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边塞军人的英勇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军人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内容的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的 comprehension,poet’s background knowledge。

2.难点:unique word choice, grandiose imagery, emotionalconveyance。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介绍诗人背景。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边塞军人的英勇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重点词语、诗人背景等。

2.图片:准备与边塞风光、军人形象相关的图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音乐:选择一首与诗文氛围相符的音乐,营造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边塞风光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2.重点词语
(1)理解词义。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置黄金,用来招揽人才。

玉龙:指剑。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国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

“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

“夜紫”指紫色的晚霞。

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六、延伸拓展
拓展延伸
1.边塞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

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七、课堂总结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作业布置】
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1.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