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微观鉴别:初学者必读,宋代汝窑瓷器釉面气泡的观察

瓷器微观鉴别:初学者必读,宋代汝窑瓷器釉面气泡的观察

瓷器微观鉴别:初学者必读,宋代汝窑瓷器釉面气泡的观察

前言:瓷器的鉴别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不断的摸索,学习。微观鉴别方法,仅供参考!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的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1:汝窑釉的流动十分明显如下图,形状如同流动的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的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的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的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韵动感。2:气泡外层具较厚的乳白状圈痕。在釉面的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的纹路)与裂纹,三者是观察的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的复杂关系(详见以下三张图),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的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的流纹也较为剧烈。3: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破片做观察(以下两张图),亦得到相似的釉面气泡与流纹的分布状况4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的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的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的釉质)是造成汝窑乳浊感的原因。此现象透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气泡孔由胎或釉层本身形成(下图),而继续在釉层中逐渐长大,气泡形成时,气体将釉质推向外,形成了我们观察所得到的气泡壁较厚白的现象5:气泡周围的乳白云雾状物质绕过气泡继续

流动,而气泡背面未接触流动的周遭是低密度云雾状物质的釉质形成长条带状(以下两张图),图中以红箭头标出高密度乳白云雾状物质(液相分离的釉质)的流动方向6:有时气泡离开气孔,随釉层流动,则可看到气孔已不在气泡的中央。大型气泡有时可发现多个气孔,也有可能是数个出气的来源汇合后,有足够的气源让气泡撑大的缘故。残片断面照显示(下图),气泡长大的过程中,经常留下同心圆的痕迹。气孔中心点是釉质密度最低之处,几乎为气体所占满,所以也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

瓷器气泡探究

瓷器气泡探究 (2011-02-27 17:29:23)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从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从以上

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汝窑瓷器被誉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是举世公认的。在宋代汝窑瓷器就十分珍贵,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到“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瓷器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从地处河南宝丰县的清凉寺窑址上看,很多真正为宫廷烧造的瓷器都是被砸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烧好,恐流入民间而故意打碎。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张俊向高宗皇帝“贡奉汝窑瓷器”16件。在宋代汝窑瓷器可以送给皇帝,想必也是徽宗皇帝的最爱。从以上古人对汝窑瓷器的记述中可知,汝窑在宋代曾为宫廷烧造瓷器,烧造水准达到了名窑之首。 从传世的汝窑瓷器看,造型隽永,雕刻凝烁,令人叹为观止;胎体选料考究,工艺严格,在胎体上达到了匀净、致密、坚固为一体,“香灰胎”色尽显细腻,细开片;芝麻痕支烧;从造型上看,“少数是仿古陈设,如尊、瓶之外;多数是盘、洗、碗、盏托、碟、奁等器物等日用生活品,汝窑瓷器工艺可谓是尽善尽美,几无缺陷,如果不是

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2.青花古瓷陶瓷气泡鉴别方法 关键词:青花瓷古瓷陶瓷鉴别 图:元青花实物图 瓷库中国讯: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 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

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官窑瓷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

出土汝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出土汝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原作者:孙新民)唐宋时期盛行窑以州为名,汝窑因位于北宋时期的汝州故名。汝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负盛名的瓷窑之一,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明清文献中所谓“汝、官、哥、定、钧”宋代五大名窑,往往把汝窑排在第一位,即把汝窑列于名窑之首。清代乾隆皇帝曾在16处名窑瓷器上的题诗计183首,其中汝窑瓷器有15首以上,反映出明清时期从皇帝到士大夫对汝窑的喜爱。 汝窑由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的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南宋时即有“近尤难得”之叹。据统计,现存的汝窑传世品仅70余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地。汝窑的发现颇费周折,从1950年陈万里先生首次考察宝丰清凉寺瓷窑址,到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六次发掘找到汝窑烧造区,前后历经半个世纪之久。2000年我们在宝丰清凉寺汝窑烧造区的发掘,在不少地方瓷片堆积厚度达20厘米,汝窑瓷器占全部出土瓷片的98%以上(图一)。出土的汝窑瓷器,其造型、釉色和支烧工艺与传世品几无二致,可以说汝窑传世品中的所有器类均能在窑址中找到。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不少传世品中未见的新器形,主要有香炉、梅瓶、鹅颈瓶、方壶、套盒(图二、图四十)、盏托、器盖、碗、盘、盆、钵(图

三、图四、图七)等,也有作为宫廷陈设用瓷的水仙盆(图八)、熏炉、瓶类和洗类器(图九、图十、图十一)等。但在出土器物中占比例最大的还是碗(图十二至图十五)、盘(图十六至图十九)、盆(图二十至图二十_二)、碟(图二十三)、盒、套盒、盏托(图二十四至图二十九)、执壶等同常生活用具。 汝窑窑址出土的盘口折肩瓶(图三十),盘口长颈,折肩简腹,人半底。器表施以天青釉,釉而滋润,有稀疏的开片。瓶底满釉,留有“个细小的支钥‘烧痕,钉尖处露出香灰胎质。这件瓶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大方,与传世的所谓“纸槌瓶”相仿。口径8.8厘米、腹径13.2厘米、底径8.8厘米、高23.6厘米。 小口细颈瓶喇叭形口(图三十一),细长颈,球形腹,圈足外侈。通身施天青釉,釉层光亮润泽,釉面布满开片。圈足着地面露胎,采用垫饼烧制而成。造型挺拔秀丽,美观大方,代表了汝窑产品的烧制工艺水平。口径5.4厘米、腹径10.3厘米、底径6.4厘米、高20厘米。 敞口深腹洗作敞口(图三十二),斜直腹,大平底,矮圈足外撇。香灰胎,挂天青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通体满釉,圈足内遗有五个支钉烧痕。此件洗器型规整,制作精细,胎洁釉润,裹足支烧,堪与传世的同类器相媲美。口径14.8厘米、底径10.3厘米、高3.9厘米。 汝瓷三足洗直口(图三十三),浅腹,平底,下附三足。腹上

谈谈古玩瓷器鉴定放大镜

文章简介 随着古玩市场的日益火暴,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是一些古玩商贩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古玩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仿品,其中还有一些令广大收藏爱好者头疼的高仿品,这些高仿品在古玩市场上却让那些具有一定收藏经验的瓷器爱好者来说也是屡屡中招儿,防不胜防。大家都知道,在瓷器鉴定中基本上采用的方法都是:看造型、看胎釉、看工艺、观纹饰、看款识、掂分量、听声音等。但对于有些瓷器来讲,借助于放大镜来鉴别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现就利用放大镜来鉴定某些瓷器作一些说明。 文章详细内容 随着古玩市场的日益火暴,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是一些古玩商贩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古玩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仿品,其中还有一些令广大收藏爱好者头疼的高仿品,这些高仿品在古玩市场上却让那些具有一定收藏经验的瓷器爱好者来说也是屡屡中招儿,防不胜防。大家都知道,在瓷器鉴定中基本上采用的方法都是:看造型、看胎釉、看工艺、观纹饰、看款识、掂分量、听声音等。但对于有些瓷器来讲,借助于放大镜来鉴别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现就利用放大镜来鉴定某些瓷器作一些说明。 看擦痕。古瓷器在以往的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或多或少的磨擦痕迹,这种自然的磨擦痕迹在瓷器鉴定中不妨也作为一条鉴别方法。此方法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人为打磨的痕迹。古瓷器的釉面均无耀眼的浮光,光泽静穆,光从内发;而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贼光”。仿品为了去掉这些所谓的“贼光”,做假者有的就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大多都能去掉浮光,表面看起来“温和”了许多。古瓷器,特别是传世古瓷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留下磨痕,新瓷器则不会有磨痕的。古瓷器的磨痕多集中在使用频繁的部位,如瓶类器物多集中在手拿的颈部、底部和凸起的腹部,盘碗类器物多集中在底部器物的内底部和口部,罐类器物多集中在盖的开合部位、底部、钮部和腹部。自然使用后的磨痕表现为磨痕的线条没有规律性,也就是说磨痕的线条是不规则的。而对于人为打磨的仿品瓷器上的磨痕,就不会只在上述部位出现了,这时可利用放大镜观察,对于这类瓷器,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二是瓷器的“后加彩”。对于“后加彩”的瓷器,无论你怎么看它的造型、胎质都是与时代相符合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后加的彩如果技艺比较高超的话,也就是那种称其为“高仿”的瓷器,有时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知堂鉴古 汝窑瓷器名声太大。 且不说《宣德鼎彝谱》里,如何把汝窑排名在江湖第二(老大是柴窑,当时是明朝宣德年间,元明瓷器根本排不上号,柴不可得久矣,能看到实物的只有汝官哥钧定,所以事实上汝窑为中国瓷器之冠军将军) 也不说去年国庆节,香港苏富比以2.94亿港元成交的那件原收藏于台北鸿禧美术馆的汝窑小圆洗。

苏富比拍卖的汝窑洗 我们说说南宋初年的事。 公元1151年秋十月,皇帝赵构政暇之余,忽然兴起,应当时名将张俊之再三恳请,幸清河郡王府邸。张俊当时是和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对南宋初年朝廷稳定,建都临安,是立有大功的,所以被封为清河郡王。此时岳飞已死十年,宋金和议已签订十年,国家逐步安定,步入正轨。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 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宝

器。。。。。。古器。。。。。。汝窑: 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汝窑三足樽 席间觥筹交错,张府竭尽财力,用最好的宴席款待皇帝。宴席后,再奉上各种珍奇异宝。其中汝窑瓷器赫然在目,排列在宝器,古器之后,共有17件。 周密还写了一本《咸淳起居注》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在南宋早期,皇室就已经把汝窑瓷器当做珍宝,臣下所拥有的汝窑瓷器,很有可能就跟清朝的紫檀木一样,发现紫檀木必须买下,进贡给皇室。 汝窑,是北宋时期汝州供御的瓷器精品。 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说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周辉《清波杂志》亦云: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鉴定瓷器气泡的方法

1.鉴定瓷器气泡的方法知识选购篇 关键词:陶瓷瓷器瓷器气泡鉴定陶瓷 瓷库中国讯:首先,你可以先用放大镜观察你家里一套盘子有无气泡。如何鉴定窑瓷器、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图:瓷器中的气泡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 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 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 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 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编辑:杨大龙) 【相关阅读】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讲课讲稿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知堂鉴古 汝窑瓷器名声太大。 且不说《宣德鼎彝谱》里,如何把汝窑排名在江湖第二(老大是柴窑,当时是明朝宣德年间,元明瓷器根本排不上号,柴不可得久矣,能看到实物的只有汝官哥钧定,所以事实上汝窑为中国瓷器之冠军将军) 也不说去年国庆节,香港苏富比以2.94亿港元成交的那件原收藏于台北鸿禧美术馆的汝窑小圆洗。

苏富比拍卖的汝窑洗 我们说说南宋初年的事。 公元1151年秋十月,皇帝赵构政暇之余,忽然兴起,应当时名将张俊之再三恳请,幸清河郡王府邸。张俊当时是和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对南宋初年朝廷稳定,建都临安,是立有大功的,所以被封为清河郡王。此时岳飞已死十年,宋金和议已签订十年,国家逐步安定,步入正轨。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

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宝器。。。。。。古器。。。。。。汝窑: 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汝窑三足樽 席间觥筹交错,张府竭尽财力,用最好的宴席款待皇帝。宴席后,再奉上各种珍奇异宝。其中汝窑瓷器赫然在目,排列在宝器,古器之后,共有17件。 周密还写了一本《咸淳起居注》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 在南宋早期,皇室就已经把汝窑瓷器当做珍宝,臣下所拥有的汝窑瓷器,很有可能就跟清朝的紫檀木一样,发现紫檀木必须买下,进贡给皇室。 汝窑,是北宋时期汝州供御的瓷器精品。 宋 ·叶寘《坦斋笔衡》中说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周辉《清波杂志》亦云:

(整理)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 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

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得显微观察 玛瑙入釉——汝窑神秘而独特得天青釉,在宋代文献中,记载它含有丰 富得玛瑙粉末。以今天科学得角度解读,玛瑙就是石英得一种,由二氧化矽沉积而成。在釉中加入玛瑙粉末对瓷器得釉色、质感、开片并不会造成显著得影响。但就是,汝窑产地盛产玛瑙,北宋也曾多次前往开采,加上汝窑表面闪烁著若隐若现得淡粉色光泽,无不让人以为这正就是「玛瑙入釉」得现象.?满釉支烧——为追求瓷器完美无瑕得质感,多数汝窑以满釉支烧法烧造,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瓷胎与匣钵,以让瓷器於烧造过程不致变形,也让釉尽可能覆盖住整件作品,达到满釉得效果。烧制完成得汝窑,底部存留得支钉细小若芝麻。传世盘、瓶、碗类得汝窑与稍大得洗,底部存在五个支钉痕,而小尺寸得洗与碟用三个支钉,水仙盆用五个或六个支钉。 时代不同,工艺烧造得过程及使用原料得成分也就不同,各 种窑烧瓷器得釉层必然存在不同得面貌,因此瓷器得鉴定除了根据器型款式、轻重、色泽来辨认,以及运用科学仪器做成分分析之外,器物表面得显微观察就是方便又直接得方法,因为釉面上呈现得各类现象如气泡、开片、刻痕等,亦可作为研究瓷器工艺技术及鉴定得入门。 ?除窑址出土得破片之外,传世汝窑得显微照相不多,因此国立故宫博物院科技室规划拍摄本院典藏得汝窑瓷器得釉面影像,以提供作为鉴定研究得参考。 拍摄所使用得仪器就是MS—L150型携带式显微镜,以150倍数进行釉表面观察,为了贴触器表进行细部观测,特别商请厂商研磨制造

一只可调整焦距得透明压克立接触头,以避免直接接触器面,可能引起 得损伤,同时也搭配使用影响捕捉及分析系统,使影像即时呈现於电脑 萤幕上,方便观察。同时,也能进行显微照片得同步得同步拍摄与存档。摄影得方式就是先做全器得显微观察,再进一步择点进行拍摄,选拍得 部位集中於器皿内外侧右面得气泡、后釉、断面、缩釉、冰裂纹、底面刻字及支钉痕等处,并以相关破片进行比较观察,以下即就是初步观察得心得。 一、釉面气泡得观察 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得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汝窑釉得流动十分明显(图1),形状如同流动得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得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得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 得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得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得韵动感。气泡外层具较厚得乳白状圈痕。在釉面得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得纹路)与裂纹,三者就是观察得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得复杂关系(图2、3、4),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得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得流纹也较为剧烈。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得破片做观察(图5、6),亦得到相似得釉面气泡与流纹得分布状况。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得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得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得釉质)就是造成汝窑乳浊感得原因。此现象透过显微镜得观察,发

古瓷器气泡鉴定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 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 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 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 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 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瓷窑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

汝窑瓷器浅析

汝窑瓷器浅析 默认分类2009-12-22 11:08:00 阅读10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汝窑瓷器浅析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被誉为名瓷之首。 汝窑瓷器的瓷釉中溶入了名贵的玛瑙,烧成后形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 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窑在北宋时创设,是当时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胎体为香灰色胎,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在阳光照射下,闪烁出五彩光芒。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有明显的冰裂纹,形如鱼子纹和芝麻花。还有一种被称为“蟹爪纹”的特殊纹形,瓷器界人士往往将它归为一种冰裂纹,但其实不然,笔者曾从某一收藏者处看见过真正的“蟹爪纹”,跟蟹爬过的泥地上的花纹基本相同,见下图: (图片如看不到,可去华夏收藏网本人发表的同名收藏体会小文看得见)蟹爪纹并不呈现裂纹状,而是比周围的釉面微微低陷一些,呈现出一种很自然的美丽花纹,不是任何窑工所能描绘上去的。它的形成原因,笔者推测是由于瓷釉中加入了玛瑙,釉水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了窑变,而这种窑变并没形成釉面完全开裂,但却使得部分釉面下陷,形成了这种美丽花纹。这种蟹爪纹并不是每件汝窑瓷器上都有,反而是很罕见的,这更加显示了它的珍贵。 笔者见过的这件汝窑小碗,是典型的香灰胎,釉面在太阳光下用十倍放大镜观察,闪现美丽的五彩 光晕,釉面全体布满蟹爪纹,美妙无比。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 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但是也有许多瓷器专家并不认可上述说法,梁志伟先生就在《官窑瓷器赏玩解密》一书中讲到,民 间收藏的被“拣退”物也不会在少数。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该汝窑遗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 文丘小君

【转载】陶瓷鉴定五十秋一耿宝昌先生及其鉴定方法文— 丘小君 【注明:这篇文章是丘小君老师九十年代初期在香港《龙语》杂誌上刊登的文章】耿宝昌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陶瓷鉴定家。他一九二二年出生於河北省束鹿县,十五岁即入室于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门下,他亲身经历了一九三八年前后国内古文物界甚嚣塵上的仿古作伪热浪,有经名师点拨,鉴赏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旧时北京敦华斋主孙瀛洲专门收藏中国历代古陶瓷精品,擅长仿制,尤精於宋、元、明、清官窑瓷器的鉴定,他所仿的明代永乐、宣德瓷器掩敝一时,逼肖乱真,故曾称其为‘宣德大王'。 一九五六年,耿宝昌先生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以后,又在孙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古陶瓷的研究和鉴定。 半个世纪以来,耿先生所上手自鉴过的历代古陶瓷精品约计数百万件以上。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系统所收藏的古陶瓷,都请他作了鉴定和甄别,并主持了《中国文物精华》辞典陶瓷专业审编工作。多年来,他对美、加、日及西欧、东南亚一些国家进行过访问,并和同行、同好开展学术交流,考察并鉴赏了那些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陶瓷珍品。目前,他已是海内外所公认的中国古陶瓷专家之一。 古瓷鉴别的五要素

鉴别古陶瓷应以造型、胎体、釉面、纹饰、款识五个方面为主要依据,这是耿先生独到的见解,也是他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无论是考古出土物还是传世品,最终还是要靠人的头脑来判明时代或真伪。中国古陶瓷时代风格的延续和演变,使我们的鉴定分类工作具备了一个科学的。然而对于复杂的传世品及历代仿作仅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实践家来进行细致的分类排比,找出各朝时代风格特征和变化规律,把各类器物准确地还原到本时代中去。仅就明、清瓷器而论,耿宝昌先生认为造型是直观的,第一重要的。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熟记各朝典型品种的各类器型,形成准确的“正宗”概念,尤容易帮助鉴别真伪。历代陶瓷造型都有一个符合各自时代风尚和特征的宏观面貌,但也有不同时代却风格相近,呈周而复始的再现。明、清时代同类器型的适度变化,有的虽是细微的一线之别,然而却能体现出秀美或古拙的时代风格。例如,清代雍正瓷造型风貌秀丽纤巧,恰到好处,称之为艺术上的“线条美”,确实外形线条增之一分则拙,减之一分则陋。又乾隆瓷器成型技术随心所欲,器型繁多,逹到历史以来最高水平。尤其是风格华丽的一类观赏瓷表现出侈靡的时代风尚。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菊纹碗 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亦为断代辨伪的重要环节。耿先生儗人

汝窑瓷器怎么鉴定

汝窑瓷器怎么鉴定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 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 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 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 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 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 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 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 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 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 金瓶”。从以上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 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 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 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气泡鉴定瓷器

第一篇气泡鉴定瓷器:从瓷器气泡鉴定瓷器新老 在收藏中,鉴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气泡也是鉴定瓷器年代、窑口的方法之一。不过,首先我们要知道那些瓷器肯定有气泡,那些瓷器肯定没有气泡,我在收藏中,得到的是 一,有气泡的瓷器是青花瓷、釉里红、青瓷、斗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话,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气泡的。 二,绝对没有气泡的瓷器是?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话,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没有气泡的。 三,凡是电驴烧的瓷器,应该没有气泡,所以,如果是应该有气泡的瓷器而没有气泡,肯定是现代电驴烧的瓷器。 瓷器气泡,与瓷器窑口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窑口瓷器,就是什么样的气泡,看了,你就知道了,如图片 宋代钧窑瓷器气泡 宋代钧窑瓷器气泡 宋代钧窑瓷器气泡 宋代汝窑瓷器照片 宋代哥釉气泡下图 元代釉里红瓷器照片 元青花气泡照片如下 玛瑙釉气泡照片如下图

清代青花瓷气泡下图 现代青花瓷照片下 古瓷器的共同特征气泡死亡及氧化物的存在 上图为元青花气泡死亡情况 下图为古代瓷器的氧化物图片 第二篇气泡鉴定瓷器:古瓷器气泡鉴定 网上原文复制 .《微观鉴定古瓷痕迹》结论(作者刘进武)结论为什么艺术品收藏会得到广泛重视?孙楠称,艺术品是一种有形资产,具有良好的保值、增值的效应,成为具有经济实力的有识之士的新投资方式。近年来,很多热钱从资本市场转过来,投资艺术品。“股票和房子都不能拿在手里把玩,随时欣赏。但是,艺术品可在手里把玩,是‘口袋里的别墅’”。古代瓷器我进行了研究、探索,揭示出古代瓷器在经历了千年的岁月后,一定要有历史痕迹作依据,提取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一些重要的“窑口”瓷器,每个瓷器都对应着一个“窑口”的统一痕迹,在大自然的磨练下所发生的自然变化,古代痕迹标本变态特征从古代釉里产生平面连接气泡痕迹,再到现代表面密集立体连接气泡痕迹或者没有气泡痕迹,从唐代釉里痕迹釉变到现代釉面没有痕迹特征;从古代釉里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不腐蚀宋代官窑,又到古代釉里不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容易被腐蚀宋代民窑。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使瓷器这釉面温润如玉,现代仿古代瓷器没有温润如玉的感觉,这些都是鉴定古代瓷器痕迹的科学理论基础。瓷器上的釉面就和人皮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上产生老年雀斑,不可能是年轻人一样的皮肤。发现古代气泡痕迹也是遵循着它故有的自然规律这就是“从明亮的圆气泡变成浑浊的气泡痕迹;再从浑浊的圆气泡变成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不规则形态变成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变成另外的物质产生釉变痕迹,没有痕迹变态不能成为宋代瓷器。经过千年左右的气泡变化全部过程,应用这样痕迹变化过程就完全可以准确的鉴定瓷器年代,观察到瓷器痕迹变化发生在那个过程,可以提取古代瓷器痕迹标本,作为今后鉴定其它瓷器的方法,这样的瓷器鉴定法我叫它痕迹鉴定法。60倍显微镜可以随时带在身上看痕迹,就可以自己鉴定看见瓷器,需要放大到150倍观察,按照一比一比例大小形态仿制古代瓷器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按照一比六十比例缩小仿制古代瓷器釉面气泡是任何高科技模仿烧制不出来的,这就为我们科学鉴定古代瓷器建立了理论基础。对比下例北宋汝窑瓷器痕迹标本和现代仿汝窑瓷器痕迹标本就一目了然北宋汝窑瓷器痕迹标本,都是在平面上产生大中小气泡痕迹,气泡痕迹之间有一定距离,显微放大镜观察到北宋汝窑瓷器“柴火烧窑”气泡变混痕迹、气泡变形痕迹、气泡变色痕迹、破损气泡痕迹、死亡气泡痕迹,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鉴定,微观痕迹标本。宋代均窑天青釉加入玛瑙和汝窑气泡相同釉面不腐蚀的痕迹,

古代瓷器底足鉴别

古代瓷器底足鉴别 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如《中国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极多;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故然要学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准突破口。这样,才有感觉,才能由浅入深捉到一些真品,真品捉到了(哪怕捉到一只),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兴趣,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那么其突破口是什么呢?本文从陶瓷器底足着手讲述一些鉴定方面的 常识。 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

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道光时钧红,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