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
[课件]酶工程01-酶和酶工程概论1PPT
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
课 程 简 介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学参考书
《酶工程》(第二版),罗贵民主
Enzyme Engineering
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现代酶学》(第二版),袁勤生
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酶学原理与酶工程》,周晓云主
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专一性:一定条件下,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结构相似的底
物进行某种类型反应的特性。
绝对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进行一种反应。 相对专一性:一种酶催化一类结构相似的底物进行某种相同类型
的反应。
Enzyme Engineering
绝对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进行一种反应
构型专一性
—— 酶作用动力学说的提出
(亨利)—— 中间产物学说
ES
k2
1902年,Henri
E+S
k1 k-1
E+P
底物转化成产物之前,必须先与酶形成复合物
1913年,Michaelis(米彻利斯)和Menten
(曼吞)根据上述学说,推导出酶促反应动力 学方程 —— 米氏方程
V=
K m + S
考核方式
期末笔试(闭卷)
课 程 简 介
课程主要内容
Enzyme Engineering
酶和酶工程概论(第一章) 酶的生产
微生物发酵产酶(第二章)
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第三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第四章)
酶的改性
酶分子修饰(第五章)
酶、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第六章) 酶非水相催化(第七章) 酶定向进化(第八章)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1
第二节
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一、酶的分类 分类的依据:催化的反应
分类的层次:
大类,催化的反应类型(6大类);
亚类,催化的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点;
亚亚类,亚类中的小类; 序号,表示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号。 编号方法:EC a.b.c.d(EC 3.4.21.4,胰蛋白酶) EC为国际酶学委员会缩写, a,b,c,d为在分类中各层次 的编号。
•转换数指的是当酶分子被底物完全饱 和时,每个酶分子在每秒钟将多少底 物分子转换成产物。其在数值上等与 k3( k3也被称作kcat)。
第四节 蛋白质、酶和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一、蛋白质的大规模分离纯化
“大规模” :作为商业出售的蛋白质制品, 至少要有数十克或数百克,乃至达公斤以上。 这里讨论的方法适于使用10~50kg的起始材料, 因为这个规模正好反映出实验室规模和工业规 模的主要差别。
酶 与 底 物 相 互 诱 导 , 发 生 形 变 断 裂
底物与酶的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邻近效应: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复合物后,使 酶的催化基团邻近底物,使有效浓度极大提高, 从而反应速率大大提高。有人曾测过某底物在溶 液中的浓度为0.001moll-1而在活性中心的浓度 100moll-1,比溶液中的浓度高十万倍
活性中心为疏水区域
① 广义的酸碱催化
(狭义酸碱催化)
②共价催化 共价催化就是底物与酶以共价方式形成中间物。
亲核原子对底物的亲电子原子的攻击
所谓亲电试剂就是一种试剂具有强烈亲和电子的原子中心。带 正电离子如Mg2+与NH4+是亲电子的,含有-C=O及一C=N 一基团的化合物也是亲电子的
亲核试剂就是一种试剂具有强烈供给电子的原子中心。 酶的催化基团如丝氨酸的-0H基团,半胱氨酸的-SH基团 及组氨酸的一CH—N=CH一基团。
食品酶学总结
食品酶学第一章酶学概论酶学(Enzymology):是研究酶的结构、性质,酶的反应机理和作用机制,酶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第一节酶学与酶工程发展简史一、酶学研究简史1. 不自觉的应用:酿酒、造酱、制饴、治病夏禹时代(距今4千年)—酿酒公元十世纪—豆类制酱(豆豉、豆酱)、制饴糖2. 酶学的产生: 消化与发酵现象(1)消化177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Spallanzani 的山鹰实验。
将一块生肉塞进一个上面布满许多孔眼的金属小管子里,迫使山鹰吞下小管。
一段时间后,小管依然完好无损,但是管中的肉不见了,只留下一些淡黄色的液体。
1822年,美国外科医生Beaumont 研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
为19岁的法籍加拿大人圣马丁治疗枪伤,在圣马丁的胃部和体表之间遗留下一个永久性的瘘管,吃饭后会有液体从瘘管中流出来。
博蒙特请圣马丁住在他家里,从瘘管中吸取胃液,观察它对各种食物的作用。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获得胃蛋白酶。
胃是靠酶来消化食物的,胃本身也是由蛋白质组成的,那么酶为什么没有将胃消化掉呢?(2)发酵1684年,比利时医生Helment提出ferment—引起酿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因素(酵素)。
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n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得到淀粉酶(diastase)。
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分离出一种能溶于水和稀酒精、不溶于浓酒精、对热不稳定的白色无定形粉末。
这些粉末像麦芽本身一样,能将胶状的淀粉转化成糖,主要是麦芽糖。
把它与淀粉共同加热到65~70℃,淀粉迅速分解为糊精,加热到100℃,它则会失去对淀粉的水解作用。
1878年,德国科学家William Kühne提出enzyme—从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酶,意思是“在酵母中”(希腊文)。
希腊词“en”,即英文的“in”,“zyme”,yeast即酵母小插曲19世纪,Pasteur和Liebig学术长期争论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Pasteur认为没有生物则没有发酵。
酶学与酶工程 (2)优秀课件
(二)国际系统命名法
国际系统命名法原则是以酶的整体反应为基 础的,规定每种酶的名称应当明确标明酶的底物 及催化反应的性质。如果一种酶催化两个底物起 反应,应在它们系统名称中包括两个底物的名 称,并以“:”号将它们隔开。若底物之一是水 时,可将水略去不写。
ATP+D-葡萄糖 ADP+D-葡萄糖-6-磷酸 国际系统命名为: ATP:D-葡萄糖磷酸转移酶
退出
2. 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
a. 锁和钥匙模型 b .诱导锲合模型
退出
a. 锁和钥匙模型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结 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 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退出
b .诱导锲合模型
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 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 了互补形状.
专一性
活性部位
必需基团
催化基团 催化性质
维持酶的空间结构
退出
三.酶的作用机制
1. 酶的作用过程 2. 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 3 .酶的催化作用
退出
1. 酶的作用过程
酶的活性部位:
是它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通常是整个 酶分子相当小的部分,它是由在线性多肽中可能相隔很 远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三维实体。
退出
(三)国际系统分类法及酶的编号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各种酶所催化反应的类型, 把酶分为6大类,即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 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和连接酶类。分别用1、2、 3、4、5、6来表示。再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 键的特点将每一大类分为若干个亚类,每一个亚类又 按顺序编成1、2、3、4……等数字。每一个亚类可 再分为亚亚类,仍用1、2、3、4……编号。每一个 酶的分类编号由4个数字组成,数字间由“·”隔开,编 号之前冠以EC(Enzyme Commision)。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 (1节) 酶工程课件
70年代,修饰剂的选用、修饰方法上又有了新 的发展。
此外,对抗体酶,人工酶,模拟酶等方面,以及 酶的应用技术研究 ,在近20年均取得了较大 进展,使酶工程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显示
退出 出广阔而诱人的前景。
三. 酶工程的研究内容 21世纪酶工程的发展主题
退出
(一)新酶的研究与开发
3.人工模拟酶 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酶活性的高聚物。 人工模拟酶在结构上必须具有两个特殊部位,
即一个是底物结合位点,另一个是催化位点 4.杂合酶 是指由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酶的不同结构
片段构建成的新酶。 可以利用高度同源的酶之间的杂交,这种杂
交是通过相关酶同源区间残基或结构的交换 来实现。
退出
1878 德国的Kuhne 定义Enzyme 原意为在酵母中 1896 德国的Buchner证明了酵母无细胞提取液的酒精发酵
作用(1907年诺贝尔奖) 1926 美国的Sumner从刀豆中得到脲酶结晶(1946年诺贝
尔奖) 1969 日本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第一次将固定化酶成功地应
用于工业生产。——酶工程诞生 1970 美国的Smith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1979年诺贝尔奖) 1986 美国cech和Altnan发现核酶(1989年诺贝尔奖)
酶的分子修饰可分为化学修饰和选择性遗传 修饰。
退出
(三)酶的高效应用
3.非水相催化 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非水系统内
酶反应的研究,取得成果,由此产生一个全 新的分支学科--非水酶学 非水相催化的特点: 大多数有机物在非水系统内溶解度高。 一些在水中不可能进行的反应,有可能在非 水系统内进行。 非水系统内酶的稳定性更好。 退出 在非水系统内酶很容易回收和反复使用。
酶工程 总结
第一章酶学概论1.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2.酶工程:酶的生产、改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
3.酶活力(enzyme activity):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初速度。
4.酶活力单位(IU):在特定条件下(温度可采用25℃,pH值等条件均采用最适条件),每1min催化1µ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这个单位称为国际单位(IU)5.酶转换数Kp:又称为摩尔催化活性,是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
即每摩尔酶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摩尔数,是酶催化效率的一个指标。
6.酶的催化周期:转换数的倒数,即催化周期是指酶进行一次催化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或微秒(µs)。
7.酶结合效率:又称为酶的固定化效率,是指酶与载体结合的百分率。
酶结合效率的计算一般由固定化的总活力减去未结合的酶活力所得到的差值,再除以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而得到。
8.酶活力回收率:指固定化酶的总活力与用于固定化的总酶活力的百分率。
9.相对酶活力:具有相同酶蛋白(或酶RNA)量的固定化酶活力与游离酶活力的比值。
10.核酸酶(ribo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抗体酶(Abzyme):具有催化活力的抗体。
11.组成型酶:有的酶在细胞中的量比较恒定,环境因素对这些酶的合成速度影响不大,如DNA/RNA聚合酶。
12.适应型酶/调节性酶:有的酶在细胞内的含量变化很大,其合成速度明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β-半乳糖苷酶13.模拟酶:又称人工合成酶或酶模型,是指根据酶的作用原理,用人工合成的具有活性中心和催化作用的非蛋白质结构的化合物。
14.酶催化作用的特点:1.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强(相对/绝对专一性) 2.酶催化作用的效率高3.酶催化作用的条件温和 4.酶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15.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1.底物浓度的影响2.酶浓度的影响3.产物浓度的影响4.温度的影响5.pH值的影响6.抑制剂的影响7.激活剂的影响16.酶生物合成的调节:1、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2、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3、酶生物合成的反馈阻遏作用17. 从如下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酶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
酶学及酶工程1章
酶学的回顾:近代
二十世纪酶学进入快速发展。前半期, 过渡态理论解释了酶催化的物理化学机 理(Linus Pauling, 1948)。50-60年 代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模型,此时 有关酶活性调节的理论也被提出。1965 年Monod,Wyman和Changeux提出了别 构理论。与此同时,Clealand发展了多底 物多产物的酶动力学原理和公式。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特点
1. 和国内院校酶学教学相比,对酶动力学内容 有一定侧重。 1)和国际接轨; 2)重点解决难点; 3)发挥教师特长。 2. 理论和方法并重。和一般专业基础课相比更 偏重于研究方法。 3. 有一定的课外练习。记分,占成绩的30%, 考试占70%(课堂开卷)。
选课
要求:有本科生物化学基础。 根据所学专业的需求和本人现有的专业 基础进行选课。 可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完成课程学习, 对于还不习惯和较多公式打交道的同学 会有难度,但也会学到一些在科研和技 术上实用的东西。 不保证全部通过。不要盲目选课。
酶存在形式
自由酶(游离酶) 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 ①稳定性高;②可反复使用; ③ 产物纯度高,副产物少,从而有利提纯;④生 产可连续化、自动化;⑤设备小型化,节约能 源等。 固定化细胞: 固定化细胞:在实际应用方面已大大超过固定 化酶。 瑞典Mosbach等提出一种利用高分子聚合物包 埋各种细胞的通用的固定化方法,能固定细菌、 酵母、动植物细胞及人工组建的细胞,生产各 种代谢产物。
酶工程简介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是生物工程的主要内 容之一。 研究(以应用为目的) 研究(以应用为目的):是在一定生物反应装置中 利用酶的催化性质,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 应用(工业规模): 应用(工业规模):①酶的产生;②酶的分离纯化; ): ③酶的固定化;④酶生物反应器。
酶工程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ppt
(1) 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包括:脱氢酶和氧化酶。 例,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脱氢。
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
用的物质 。
酶工程范围(1971年第一次国际酶工程会议)
酶的生产
酶的固定化技术
酶的化学修饰
酶动力学研究
酶反应器
酶的应用
酶工程的新内容
(1)酶的化学修饰 (2)模拟酶(mimic enzyme) (3)抗体酶(abzyme) (4)核酸酶 (5)有机相酶反应 (6)酶标免疫分析 (7)酶传感器
1.4.1 底物浓度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
丙酮酸 + CO2 草酰乙酸
酶用于生物催化的概况
类别
水解酶 hydrolases
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s 转移酶 transferases 裂合酶 lyases 异构酶 isomerases 连接酶 ligases
占总酶比例% 26 27
24 12 5 6
利用率% 65 25
1.2.4 酶的作用机制 1.2.4.1 锁钥学说 酶分子的天然构象具有刚性结构,酶表面具有
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 一把锁一样
1.2.4.2 诱导契合学说
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 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
小结
酶的分类:
氧化还原酶 转移酶 水解酶 裂合酶 异构酶 连接酶(合成酶)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第一节酶的基本知识有人估计:E.coli约有3000种蛋白质,高等真核生物约有5000种以上蛋白质,其中绝大部分是酶,但真正认识的只是极少数,刚开始酶极少,一二个不用命名,编号,都可以认识,也不会混淆。
酶一多,会产生一酶多名,或一名多酶,则会引起混淆。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提出了给酶进行命名和分类。
1961年,~712种,1964年,~870种,1972年,~1770种,1975年,~1974种,1978年,~2120种,1984年,~2470种,1990年, ~3000种,1992年,~3200种,1997年,~3700种,一、酶的命名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 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6大类:各大类再分亚类,亚亚类酶的命名有两种方法:系统名、惯用名。
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 NAD+ 丙酮酸+ NADH + H+乳酸:NAD+氧化还原酶惯用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乳酸脱氢酶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型。
系统命名特点:1. 表达确切2. 太繁,使用不便单底物:底物+ 反应类型+ 酶D-氨基酸+ 氧化还原+ 酶---→D-氨基酸氧化酶双底物:底物:底物+ 反应类型+ 酶醇+NAD++氧化还原+酶---→醇:NAD+ 氧化还原酶习惯命名特点:1.非常简便2.不精确,容易产生误会,但人们还是喜欢用1)以底物命名( 淀粉酶,蛋白酶) 2)以反应性质命名( 转氨酶,脱氨酶)3)结合以上两者(乳酸脱氢酶)4)或再加酶的来源或性质特点(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酯酶)提示:习惯命名使用中要注意混淆;如激酶,往往指磷酸基团转移的一类酶,水解酶也叫激酶,但无磷酸基团转移(链激酶,尿激酶)用四个数字(标码)标记每一种酶EC-----Enzyme CommisionEC 1.1.1.1 醇脱氢酶第一大类,作用CHOH,以NAD+ ,NADP+为受体编号酶委员会建议,发表论文时,论题有关的主要酶在第一次提到时写出它的标码系统名称、习惯命名和来源,然后再用系统命名和习惯命名叙述。
酶工程第一章酶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酶的生产方式
01 02
微生物发酵
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酶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 途径和酶系,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酶。通过选择适当的微生物和发酵条 件,可以大规模生产酶。
酶的分离纯化
通过各种分离纯化技术手段,从生物材料中 提取和纯化酶。
酶的改造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对酶进行改造,以提 高酶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
酶的固定化
将游离酶或细胞固定在特定载体上,实现酶 的重复利用和连续化生产。
酶的生产与应用
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实现酶的工业化生产, 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
酶工程的应用领域
1980年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酶 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酶的大规模生 产和应用。
02
酶的结构与功能
酶的活性中心
02
01
03
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的区 域,通常由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这些氨基酸残基在空间结构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凹 陷的空腔,能够与底物特异结合。
酶的活性中心具有催化作用,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加速化学反应速率。
酶的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只能催化一 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性质。
酶的专一性分为绝对专一性和 相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是指 酶只催化一种底物反应,相对 专一性是指酶对底物的结构有 一定选择性。
酶的专一性是由酶的活性中心 决定的,活性中心的空间结构 和化学组成决定了酶对底物的 选择性。
03
拓展酶的应用领域,将酶应用 于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纺织 工业等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 降低环境污染。
《酶学与酶工程》PPT课件
NOVO公司使用的菌种有80%是基因 重组菌株。
二类是非水解酶
主要是分析试剂用酶、医药工业用酶、 淀粉加工用酶、乳制品工业用酶
第二节 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 点和作用机制
精品医学
23
一、酶的分类 (一)酶的命名法 1、习惯命名法 (1) 依据底物来命名(绝大多数酶):蛋白酶、淀粉酶; (2) 依据催化反应的性质命名:水解酶、转氨酶; (3) 结合底物和催化反应的性质命名:琥珀酸脱氢酶; (4) 有时加上酶的来源:胃蛋白酶、牛胰凝乳蛋白酶。
精品医学
24
(二)国际系统命名
➢ 基本原则:明确标明酶的底物及催化反应的性质(底物为 水时可略去不写)。
➢ 举例:
谷丙转氨酶的系统名 称 : 丙 氨 酸 :- 酮 戊 二酸 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精品医学
25
(三)国际系统分类法及编号(EC编号)
(1)按反应性质分六大类,用1、2、3、4、5、 6表示:氧、转、水、裂、异、合;
➢ 1:氧化还原酶 2:转移酶 ➢ 4:裂合酶 5:异构酶
是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发展而成的 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
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 机结合而产生的边缘科学技术。
(2)酶工程的历史
1894年,日本科学家首次从米曲霉中提炼出淀粉酶, 治疗消化不良,开创人类有目的地生产和应用酶 制剂的先例。
1908年,德国科学家罗门等利用胰酶 (胰蛋白酶、胰 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混合物),用于皮革的鞣制。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
第一节 酶工程概述
1、酶学发展历史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活动 最重要的特征。
酶学与酶工程
Lecture1 酶学与酶工程1、酶的概念,命名、酶的活性中心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转移性的特殊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催化剂。
酶工程: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相结合,研究酶的产生和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性学科,包括了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反应器等方面。
主要: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酶生物反应器。
化学酶工程:用化学手段修饰、改造、模拟天然酶,使其更适合人们的需要,主要包括天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化酶以及化学人工合成酶的研究与应用.生物酶工程:用生物学的方法,特别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组合库筛选法改造天然酶,创造性能优异的新酶,主要是抗体酶、杂合酶、进化酶和核酸酶的研究与应用。
2)命名:系统命名法!!催化下列反应酶的命名:ATP+D—葡萄糖→ADP+D—葡萄糖—6—磷酸该酶的正式系统命名是:AT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表示该酶催化从ATP中转移一个磷酸到葡萄糖分子上的反应。
它的分类数字是:E。
C.2。
7。
1。
1E.C代表按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的命名第1个数字(2)代表酶的分类名称(转移酶类)第2个数字(7)代表亚类(磷酸转移酶类)第3个数字(1)代表亚亚类(以羟基作为受体的磷酸转移酶类)第4个数字(1)代表该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号(D葡萄糖作为磷酸基的受体)3)活性中心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因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2、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分类:按酶促反应的性质分类(六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全酶=酶蛋白+辅因子辅因子包括:有机辅因子(辅酶非共价结合/辅基非共价结合或共价结合)和金属辅因子(金属酶/金属激活酶)酶蛋白的分类:3、酶作为催化剂的显著特点强大的催化能力:可以加快至1017倍;没有副反应,酶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的进行;高度的专一性,各种酶都有专一性但是专一程度的严格性上有所差别;可调节性,包括了抑制剂和激活剂的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易变性,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在极端环境中会受到破坏。
Chapter 1 酶与酶工程(整理)
第一章酶与酶工程第一节酶的底子概念与开展史〔一〕酶与酶工程酶〔enzyme〕:由活细胞发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酶的出产、应用的技术过程。
★酶工程已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并在资源、能源、环保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酶的开展史1、酶在古代的应用★早在4000年前的周朝,我国人们就不自觉地将酶的催化作用应用于酿酒、制酱工业。
★一种古老的酶技术〔酒曲〕从远古时代被用于豆成品调味料 (豆面酱) 和发酵饮料 (米酒、酒精) 的出产,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蒸过的米参加霉菌混合物就能得到酒曲,这项技术世代相传。
2、酶学研究的历史★最早的酶学尝试: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Spallanzani发现鸟的胃液能分解消化肉类。
斯帕兰扎尼〔Spallanzani〕他用本身饲养的山鹰做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尝试。
他将一块生肉塞进一个上面布满许多孔眼的金属小管子里,管子两端盖紧,不使肉掉下来,然后迫使山鹰吞下小管。
过一段时间再设法取出小管。
小管依然完好无损,盖子仍牢牢地固定在小管上,但是管中的肉不见了,只留下一些淡黄色的液体,这使斯巴兰沙尼惊讶不已。
这恐怕要算最早的酶学尝试。
虽然他未说明此物为酶,但后来有人还是把他看作是酶的最早发现者。
★酶水解作用的发现: 1814年,德国物理学家 Kirchhoff研究了酶的水解现象。
基尔霍夫〔Kirchhoff〕发现淀粉经稀酸加热后可水解为葡萄糖,而某些谷物种子在发酵时也能生成复原糖。
假设把种子抽芽时的水提取物加到泡在水里的谷物中,也能发生不异的水解反响,很显然,活的谷物种子的水解能力取决于包含在此中的水溶性物质,这种水溶性物质脱离了生物体后仍能阐扬作用。
★最早的酶制剂: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z得到了diastase。
佩恩〔Payen〕和帕索兹 (Persoz) 他们从麦芽的水抽提物中,用酒精沉淀得到一种可使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的物质,称之为淀粉酶〔diastase['daiəste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际系统命名法 国际系统命名法原则是以酶的整体反应为基
础的,规定每种酶的名称应当明确标明酶的底物 及催化反应的性质。如果一种酶催化两个底物起 反应,应在它们系统名称中包括两个底物的名 称,并以“:”号将它们隔开。若底物之一是水 时,可将水略去不写。
1894年Fisher提出酶与底物作用的“锁与钥 匙” 学说。
1903年Henri提出酶与底物作用的中间复合 物学说。
1913年Michaelis等导出米氏方程,1925年 Briggs等进一步修改米氏方程并提出稳态学说。
1926年Summer提取出脲酶的结晶。 1930~1936年Northrop等得到了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等的结晶并证实酶是蛋白质的化学本 质。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
酶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具有新陈代谢催化剂作用 的蛋白质。它们可特定地促成某个反应而它们本身 却不参与反应,且具有反应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 反应产物污染小、能耗低和反应易控制等特点。
酶工程就是利用酶催化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物 反应器中,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所需要的产品。它 是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技术。
Crystals of pyruvate kinase, an enzyme of the glycolytic pathway. The protein in a crystal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of purity and structural homogeneity
5. 异构酶类(Isomerases):
These enzymes catalyze the conversion of a molecule into an isomer. The cis-trans interconversion of maleate and fumarate is an example.
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 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 成了互补形状.
三、酶的化学本质及其组成
(一)酶的化学本质 酶的化学本质除有催化活性的RNA之外几
乎都是蛋白质。 注意:不能说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只是
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才称酶。 (二)酶的化学组成
从化学本质来看,酶可以分为: 1. 单纯蛋白质(simple protein) 2. 缀合蛋白质(conjugated protein)
HOOCCH2CHCOOH OH
(5) 异构酶 Isomerase
异构酶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 即底物分子内基团或原子的重排过程。 例如,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的反应。
CH2OH O OH
OH OH
OH
CH2OH
CH2OH
O OH
OH OH
(6) 合成酶 Ligase or Synthetase
二、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酶是一类有催化功能的大分子物质,这些 物质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属于蛋白质,少数为 RNA类。 (一)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1. 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2. 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 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在一个反应体系里,任何反应物分子都有进行化学 反应的可能,但并非全部反应物分子都进行化学反 应。只有那些具有较高能量,处于活化态的分子 (活化分子)才能在分子碰撞中发生化学反应。
酶的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
立体结构专一性
2. 酶易失活 3. 酶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 4. 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绝对专一性 族的专一性 键的专一性 旋光异构专一性
几何异构专一性
锁钥学说: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 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 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诱导契合学说
(Oxidase)。 如,乳酸(Lactate)脱氢酶催化乳酸的脱氢反应。
CH3CHCOOH NAD+ OH
CH3CCOOH NADH H+ O
(3) 转移酶 Transferase
转移酶催化基团转移反应,即将一个底物分子 的基团或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的分子上。 例如, 谷丙转氨酶催化的氨基转移反应。
编 号之前冠以EC(Enzyme Commision)。
1. 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
Any enzyme which catalyzes a reduction has to also catalyze the reverse (oxidation) reaction, thus the double-barreled name "oxidoreductase."
4. 裂合酶类(Lyases): Reactions which add a small molecule such
as water or ammonia to a double bond (and the reverse, elimination, reactions) are catalyzed by lyases.
(四)根据酶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状态分为:胞内酶、 胞外酶
1.胞内酶:在合成分泌后定位于细胞内发生作用的 酶,大多数的酶属于此类。 2.胞外酶:在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发生作用的酶, 主要为水解酶。
四、酶的命名和分类
(一)习惯命名法 1961年以前使用的酶的名称都是习惯沿用
的,称为习惯名。主要依据两个原则: 1. 根据酶作用的底物命名; 2. 根据酶催化反应的性质及类型命名;有的酶 结合上述两个原则来命名。
(三)国际系统分类法及酶的编号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各种酶所催化反应的类型, 把酶分为6大类,即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 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和连接酶类。分别用1、2、 3、4、5、6来表示。再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 键的特点将每一大类分为若干个亚类,每一个亚类又 按顺序编成1、2、3、4……等数字。每一个亚类可 再分为亚亚类,仍用1、2、3、4……编号。每一个 酶的分类编号由4个数字组成,数字间由“·”隔开,
比活力用每mg蛋白质所含有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对 同一种酶比活力愈大,纯度愈高。 4. 酶的转换数:kat值
kat值以一定条件下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 分子数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 5.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1)分光光度法(spectrophotometry) (2)荧光法(fluorometry) (3)同位素测定方法 (4)电化学方法(electrochemical method)
• 活化能:在一定温度下,1摩尔底物全部进入活化 态所需要的自由能(kJ/mol)
• 分子由基态达到活化态的途径有二:
• 1、给反应体系加热或用光照射,从而使反应分子 获得所需的活化能量;
• 2、使用催化剂,使其瞬时地与反应物结合成过渡 态,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沿着一个活化能垒较 低的途径进行。
(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1. 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 根据酶蛋白分子的特点,可将酶分为以下几类: 1. 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一般由一条 多肽链组成,如溶菌酶;但有的单体酶是由多 条肽链组成,肽链间二硫键相连构成一整体。 2. 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是由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亚基组成的酶,这些亚基可以是相 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3. 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 complex):是由 几种酶非共价键彼此嵌合而成。
缀合蛋白质(全酶)=蛋白质(脱辅酶, apoenzyme或apoprotein)+辅助因子
(cofactor) 辅助因子是指一些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小
分子物质或金属离子,包括:
(1)辅酶(coenzyme):与脱辅酶结合比较松 弛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通过透析方法即可出 去,如辅酶Ⅰ等。 (2)辅基(cofactor):以共价键和脱辅酶结 合,不能通过透析出去。
酶工程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食品工业、轻工业以 及医药工业中。
第一节 酶学概述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活动 最重要的特征。而构成新陈代谢的许多复杂而 有规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都是在酶催化 下进行的。生命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 动、神经传导等生命活动都与酶的催化过程紧 密相关,可以说,没有酶的参与,生命活动一 刻也不能进行。
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一定条件下所催化的 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reaction velocity)来 表示,两者呈线性关系。
酶反应速度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 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Time
2. 酶的活力单位(U,activity unit) 酶活力的大小及酶含量的多少,用酶活力单位表
示,即酶单位(U)。酶单位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 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 量。这样酶的含量就可以用每克酶制剂或每毫升酶制剂 含有多少酶单位来表示(U/g或U/ml)。
1963年Hirs等测定了RNase的氨基酸顺序。 1965年Phillips首次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阐明 鸡蛋溶菌酶的三维结构。 1969年Merrifielid等人工合成具有酶活性RNase。 20世纪 80年代初Cech等发现具有催化功能的 RNA——核酶(ribozyme)。 1986年Schultz等人研制成了抗体酶(abzyme)。 1997年Boyer等人阐明了ATP合酶合成和分解 ATP的分子机制。
6. 连接酶类(Ligases):
These enzymes catalyze reactions which make bonds to join together (ligate) smaller molecules to make larger ones.
(1) 水解酶 hydrolase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国际单位”表示酶 活 力;1972年又推荐一种新的酶活力单位——Katal(简 称Kat)单位。一个katal单位是指在最适反应条件下, 1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 1Kat=6107IU,1IU=16.7nK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