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中的六个问题

合集下载

探悉荆浩“六要”论对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探悉荆浩“六要”论对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探悉荆浩“六要”论对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作者:赵艳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8期摘要:我国水墨山水画经过千余年来传承一直居画坛主流位置,荆浩的《笔法记》是我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绘画理论著作之一。

荆浩所提出的“六要”是水墨山水画创作的必要条件。

本文笔者细致分析“六要”的精髓,并论述其对现代山水画创作中的启示。

关键词:荆浩“六要”论现代山水画创作启示一、前言荆浩,字浩然,是唐末五代人。

历史上记载他博通经史,是我国北方画风的奠基人。

《笔法记》上对他的生活状态有相关描述:“太行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

”从上述文字描述中能得出荆浩一直过着安贫躬耕的隐士生活。

也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荆浩经常登山与观看古松、怪石等,对大自然有着最为细致的观察与认识,且认真研究古代画法与画理,历史记载他每次创作之前总携笔写生数万本。

笔者认为荆浩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荆浩的《笔法记》属于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笔法记》不仅总结了山水画创作经验,而且他所提出的理论认识也对我国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与借鉴。

其中的“六要”是他专门为山水画创作制订的六条标准,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六个基本要素。

“六要”将山水画创作的精神与技巧严谨地组成了一个系统。

二、荆浩“六要”的精髓1.气韵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

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山水画与人物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无法像人物画那样取其气韵,因此山水画中需要画者“以笔取气,以墨取韵”。

也就是要求画者只有用笔来统帅自己的思想,其所描绘出来的形象才能体现其心。

正所谓“以笔取其山水的大体结构得其阳刚之美,以墨渲染见其仪姿得见阴柔之美。

”荆浩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山水画的“气韵”涵义,山水画的“气韵”是指在准确描述自然景物的可视形象(对象的属性)的同时表达出画家的审美情感与体验(主观世界),即“气韵”在体现物的“性”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君子之风”,例如画松,需要表现出“飞龙蟠此,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

国画山水画写生中的六个问题

国画山水画写生中的六个问题

国画山水画写生中的六个问题山水画写生中的六个问题□陈亮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山川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艺术。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成为历朝历代画家秉持的基本创作观。

对于山水画家来说,“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即艺术家的创作既源于现实自然,也源于画家内心的感悟。

山水画创作,即画家把自然物象和内心的情思转化成为画面的艺术美。

“外师造化”明确自然界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

但辩证地讲,中国画创作不是停留于模仿和再现,而是更重视创作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江帆楼阁图李思训“写生”这一专业术语最早来自西方,是西方写实绘画最基本的观察方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

它在上世纪初被作为改造中国画的办法和手段引入中国,并迅速被院校美术教育体系广泛接受和采用。

对于山水画科来说,教学中依然较大程度地坚持对传统的临摹与学习;但同时,写生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课。

写生因为可以作为较好的锤炼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手段而逐渐受到重视,在画家的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写生实践中,每个画家对写生的理解和把握不尽相同,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笔者试从观念和技法两方面分析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画家更好地认识和从事写生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问题之一是仓促上阵,无从下笔。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

有些画家因为仓促上阵,面对自然景物感到新奇,激动急迫,但无从下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山水画笔墨语言没有起码的领悟。

针对这种问题,画家在写生之前不妨做好临摹的功课,学习前人的笔墨经验,在对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艺术规律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之后再行写生。

此外,古代画家总结了许多作画的基本规律和技法,可以作为对景写生的铺垫和支撑。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写生的步骤也很重要。

首先,选景是写生重要的环节之一。

浅谈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真”“意”“趣”

浅谈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真”“意”“趣”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萌芽以来,出现了许多与写生相关的画理画论,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荆浩的“搜妙创真”,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

这些宝贵的理论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山水画家。

在当今画坛,重视写生的中国画家也不在少数,从他们的写生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写生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强调求真,追求气质俱盛;有人强调写意,追求笔墨趣味。

而笔者认为,山水画写生应该做到搜妙创真、意中求趣,“真”“意”“趣”都应该成为山水画写生作品研究与表现的重要内容。

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真”“意”“趣”在山水画写生中的重要性山水画写生不是简单地将眼目所见复制下来,而是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表现自然,是搜妙创真、意中求趣,是把自然美转换为艺术美。

因而,山水画写生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对“真”“意”“趣”的追求。

1.山水画写生并非简单地写“形”,而应求“真”山水画是一门物象内容表现繁多的绘画艺术,表现的物象涉及山石、树木、云水、建筑、人物、动物等。

面对繁多的物象,许多人很难逃脱“形”的束缚,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就是在反复修改“形”。

其实,山水画写生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会心的体悟,对物象“气质”即神的感受与表现才是重点。

而对于“气质”的理解,荆浩在《笔法记》中说:“真者,气质俱盛。

”其中“气质”的“气”主要指物象的生气、生命、气度与精神,即写物之生意;而“质”则主要应该理解为物象的本质、质感、特征、精髓。

也就是说,写生应透过形感受和表现对象内在、本质的东西,不管用简练还是繁复的笔墨都必须认真追求。

因此,在写生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感悟自然,抓住物象特征的本质,运用艺术概括的手段和中国山水画审美取向,不要拘泥于自然物象形的细节,而要注重笔墨感觉与物象的气质,从而找到表现物象的笔墨语言和画中的趣味性。

简言之,就是透过“形”看本质,通过认识物象的本质探索新的语言和形式。

对山水写生中笔墨转换的几点探讨

对山水写生中笔墨转换的几点探讨

对山水写生中笔墨转换的几点探讨作者:周文霞来源:《艺海》2011年第06期在山水写生时,必然要遇到如何选择自然物象和笔墨表述语言等问题。

更具体地说,涉及到怎么选景、取舍、笔墨表现、笔墨符号等诸多问题,这也是画家们在中国画领域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的主题。

本文重点从传统笔墨符号转换、自然物象符号转换和寻找笔墨表现空间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传统笔墨符号转换传统笔墨符号转换,指的是借用前人的写生经验和方法,借用前人提炼的笔墨符号,如各种皴法、笔墨结构等元素来进行写生。

传统笔墨转换是山水写生中最初阶段。

在山水写生初期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学习前人的笔墨方法。

二是要了解前人笔墨经验产生的过程,比如画家产生笔墨的环境、时代、个人习性、修养、师承等等的因素,从中得知其产生的原理和方法。

三是认真地去研究前人所表现笔墨符号的不同所在。

对比地去学,就如五代荆浩在总结唐代人绘画时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

”他这样是经过两家笔法对比,扬长避短,再长期坚持写生与创作,故其山水画“气质具盛”有笔有墨,超于前人。

又如黄公望是笔墨符号转换的集大成者,我们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长卷第一眼吸引你的是潇潇洒洒,聚散有致的皴法的魅力。

其实到过富春江一带的人会发现,那里并非黄公望所画那样的情况,找不到《富春山居图》图中的景观。

那是黄公望在经过对物象的深入观察,所表现自然生命动力时的体验和表现自然对象的主观提炼,是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富春山居图》笔法上是取董源、巨然,又自出新意。

他提炼的笔墨符号是披麻皴,用干笔皴擦中表现出了一种笔墨的美感。

因而披麻皴成为中国传统笔墨符号的典型。

传统的皴法中还有雨点皴、米点皴、荷叶皴、解索皴和乱麻皴等等,也都是古代画家从自然物象的细节中提炼出的笔墨符号,也是古人探索笔墨符号的成果。

在写生中借用前人的这些笔墨符号,借用他们的写生经验和方法,是写生中获取笔墨表现的最佳途径,是山水写生中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作者:张思雨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0期摘要:中国山水画自六朝以来经历了不断变革的过程,在宋元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一进程中,山水画家的刻苦写生取得了丰富的创作成果。

写生不仅是山水画初学者学习基本功的重要课程,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关键素材和灵感源泉。

中国山水画注重形神兼备,将大自然的万物元素整合进创作中。

写生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既蕴含着世间万物的规律变化,又展现出其莊严而宏大的气势,可以帮助画家获取灵感、提升技巧,并使作品更加生动。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内心精神世界和真实情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受到大众的认可,并在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水平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主要描绘自然风景,但单纯的静态或完全依靠想象创作的画作往往难以真正触动人心。

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够令人赞叹不已,是因为画家将真实情感融入作品中,并以写生的功力使其更具有感染力,满足人们对于内心精神世界和真实情感的追求。

一、写生概述写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有画家通过实地观察来描绘自然景物。

在古希腊,画家主要以人体为写生对象,用以研究人类形态和比例。

中国在唐代就开始有文人画家通过实地写生来观察自然景物,并将其融入绘画作品中。

宋代以后,写生更加盛行,成为山水画和花鸟画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

许多著名的中国画家如米友仁、徐渭、朱耷等,都注重实地写生[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也广泛采用写生技法,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

写生旨在真实地描绘人物或自然景观的特征,表达创作者的感受和情感。

中国山水画家将对自然景观的感受融入作品中,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写生的过程通常包括亲身体验、收集素材和获取灵感。

画家亲自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和体验,记录所见所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绘画创作。

通过亲身经历,画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风景的特点和美感,并将其转化为绘画语言。

浅谈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叙事表现

浅谈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叙事表现

浅谈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叙事表现作者:郭青杰来源:《书画世界》2019年第04期中国山水画从魏晋形成到南北朝成熟,人物虽然从主体变为点题小景,但是它描述的情节所指代意义并没有隐退。

从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到后来南宋马远的《踏歌图》,无数鲜明的作品题目透露了山水画家对叙事的热衷。

山水画发展到现代,因为写生的加入,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山水画的时代特征。

写生不仅是“师造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画家与自然山水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山水写生过程中,画家自然会对人文与自然山水有所关注,叙事性自然蕴含在写生的过程之中。

一、传统山水画中的叙事类别宋代是传统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与自然山水的“图真”追求完美结合,呈现出山水画中“叙事”的多种分类。

以行旅、盘车为特征的描述平民商业活动的山水作品可以概括为“平民叙事”作品。

它是对宋代世俗平民生活的描述,也是文人躬耕田间、安贫乐道的需要。

问道、访友、雅集类的山水画,意在营造文学化的诗意背景,可以称之为“文人叙事”作品,倾向于表现文人自身生活以及表达对古圣先贤生活的向往,属于文人标签化的存在。

而很多以季节性为主题的山水画作品,虽然作品中没有特定人文情结,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无人之境”,但是画面中的层峦叠嶂、沟岭阡陌或明或暗地描述着四时之变。

自然界的轮回变化蕴含着大自然永不间断的“生意”,从而引发出画家不同的思致。

画家将其寄托于画面之中,自然的生命力量也随之展现出来,可归为“景象叙事”。

如郭熙《林泉高致》描述丘壑四时如笑、如滴、如妆、如睡之变(郭熙《林泉高致》),这种对山水拟人化的整体观察可谓精致入微,对山水的叙述隐含着的是生命的现场感。

南宋四家之一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就隐含这样的叙事特征。

艺术作品虽然大都出于文人之手,但是他们在三者之间还是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情怀。

二、山水写生中的自然情景与叙事情景“自然”这一词语首先出现在中国的古典哲学文本之中,“自然”这一概念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关注点和汇聚点。

浅谈中国写意山水画中“写”的意义

浅谈中国写意山水画中“写”的意义

浅谈中国写意山水画中“写”的意义中国山水画是以从“画”到“写”的方向发展的。

元代开始,中国山水画倾向写意,以书法入画,侧重笔墨写韵,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靠画面的内容、程式呈现出来的,即中国写意山水画中“写”的呈现。

标签:中国山水画;写意;文化内涵一、中国写意山水画内容上“写”的内涵首先,中国写意山水画与中国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写意山水画表达的就是一种中国文化。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内容表现的就是“天人合一”。

正是这种思想模式,才有了今天的写意山水画。

所以写意山水画的内容从根本上就摆脱不了传统儒家哲学的影响,每幅写意山水作品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山水画面中都能看出复杂的感情色彩。

其次就写意画而言,它追求的是种意境,是通过画者主观的想法加工,表达山的精神。

例如,在写意山水画写生时,面对一座山,西画就把山的形状,大小,所有的对象都画的很清楚,画面和现实的山几乎一摸一样。

然而写意山水画注重的并不是一模一样,而是一种意境。

在画的时候,有一种情感在里边,为了表达这种情感而写出来的。

没有这种情感,画出来的东西没有灵性,没有意境,没有内涵,就称不上是中国写意山水画。

二、中国写意山水画在程式技法上“写”的意义中国写意山水画中的“写意”一词来自哲学,从字面上分析其中“写”的含义就是要求在创作中国山水画时,在用笔的方法上采用书法中“写”的用笔方法来作画。

因为书法之笔法能最大限度、最深刻的表达情感,最容易取得势和意境效果。

书法是由点线组合构成的。

从美学角度上看,这种直折线表示挺拔向上、前进和有具体冲击的效果,运用这种笔法在人心里会产生一种雄壮之美的美感。

撇捺之笔法表现的是曲转游动的线型,其具有飘逸、浪漫、温馨效果口运用这种笔法后,在人心里产生一种优柔之美的美感。

以上这些美感的产生就是情感的表現。

中国写意山水画其工具也是毛笔,毛笔本身具有书写性,从写意山水技法上看,皱、擦、点就相当于是书法用笔中的横、竖、折笔法。

浅谈山水画的写生问题

浅谈山水画的写生问题

浅谈山水画的写生问题作者:暂无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12期黄华一般而言,写生就是指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绘画的一种方式,是掌握客观事物、积累生活素材最好的途径。

中国的山水画写生观念早在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有所体现,其中讲到“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

便是讲“身入其境,细察其景,以山水本来之形,绘为画面上的山水之形、以山水本来之色,绘为画面上的山水之色”。

[2]42-43 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下引入的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理念,不断丰富着中国的山水画写生观,其中,以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西方美术的写实理念,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道路。

(一)中西传统绘画写生的不同观念中国山水画写生主张“心师造化”,着重强调心灵对景物的变化升华,写生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一切技法手段的选择和变化,都是围绕以情作画展开的,渗透着画家的思想、感情与学养。

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观察方法是“目识心记”与“封景写生”的两种不同形式,而且古人与现今的写生方法也有所不同,所谓“遍历广观”、“默记于心”,讲究“身即山川而取之”(郭熙语),都是目识心记的写生方法。

“仰观俯察,远取近求”、“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等观点,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是不定时不定点的任意游动,即散点透视,它并不拘泥于一时一地,而是根据自己的绘画理想在自然中提取重要的部分,将不同地点的景致绘于一幅画面中。

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是再现与模仿物象,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善的写生方法,必须认真的研究。

这是一种严格的写生方法,它需要固定的视点,不能随意变动。

虽然西方绘画的写生方法能使画家充分细致地观察和表现物象,能真实再现客观物象,适应写实主义画风的要求,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画家情感的宣泄。

因此,这些写生方法是不能为我们中国山水画写生所照搬的,文人画的主流也使客观再现物象的作品历来就不受人们所欣赏。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在写生上的观念区别,许多现代山水画家把“外师造化”理解为西方式的对景写生,这是不正确的观点。

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

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

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 1 ]家有墨香,必富贵![ 2 ]天下第一易错字,题跋小心写错。

[ 3 ]当代写意国画,都是这样死的。

[ 4 ]油画中的绝美女神,美醉世界![ 5 ]104集芥子园视频教程+高清电子画谱![ 6 ]68讲山水画教学视频精选合集!文字来源于网络;插图:赵春秋写生作品。

山水画写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基本功。

陆俨少在《山水画的变法》中说:“山水画传统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观察提炼而成,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积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创造实践,才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传统技法。

我们不能靠一个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须学习传统。

”在山水画写生中,所有的笔墨语言都是来自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探索,他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照、体悟后将其精准提炼出来。

例如郭熙自创了卷云皴与蟹爪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的作品《早春图》中千岩层叠,云气磅礴,画中早春景色千姿百态,虽繁复却井然有序。

还有巨然的长披麻皴、董源的短披麻皴、沈周的小钉头皴、倪云林的折带皴、米芾的米点皴等都是对大自然语言的概括。

这些笔墨语言并不是自然中真实的笔墨语言,而是古人通过写生探索概括出来的,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这也正说明了传统的笔墨语言是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与自然物象结合后呈现出来的,同时也体现了师法自然之道。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也是关于物象和传情达意的绘画艺术技巧。

各时期的绘画其时代气息是不相同的,笔墨风格也是各异的。

画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通过笔墨技巧的运用能彰显画家的功力技巧、思想情怀、精神气质、风格样式与文化修养。

传统笔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例如笔法分为尖锋、中锋、侧锋、顺锋、逆锋、露锋、藏锋、勾皴擦点染等,其中以中锋用笔为主。

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

用墨法分积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焦墨法、淡墨法等。

这些笔墨技巧是古代画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智慧结晶。

因而我们要尊重传统,研习传统。

国画山水画的写生技巧

国画山水画的写生技巧

国画山水画的写生技巧国画山水画的写生技巧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画山水画的写生技巧,欢迎参考~国画山水画的写生技巧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1.写生的桥梁作用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且往往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

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国画技法,如山水中的皴法等,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

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以所习技法表述真实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印证传统山水程式,明了这些程式之由来。

2.写生的记录作用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

且不论古代没有相机、摄像机,对不可能长游细察的山水记上一"异"十分必要,即使在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化记实工具,但当面对真实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

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

但光从临摹上得到体会,毕竟是吃别人嚼过的馍,"纸上得来终究浅"。

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比照,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泥古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在这里,直接面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也正是这一点,才是现代山水写生教学向传统山水写生观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写生教学的`两个误区误区之一:"泥古不化"。

山水画写生六辩

山水画写生六辩

6艺林漫笔□陈 亮山水画写生六辩写生的专业术语最早来自西方,是西方写实绘画最基本的观察方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

在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并迅速被院校教育体系广泛接受和采用。

对于山水画科来说,教学中还是较大程度坚持了对传统的临摹学习,同时将写生作为不可或缺的功课。

写生又因其作为锤炼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较好的手段而逐渐受到重视,在画家的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写生实践中,不同画家对写生的理解和把握不尽相同。

本文试从观念和技法方面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以期对写生有更好的认识和提高。

一、落笔无法大千世界,精彩纷呈。

面对自然景物而无从下笔,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山水画笔墨语言没有基本的领悟。

古人在传统摹本中已经总结了许多基本规律和技法,这是对景写生的拐杖和基础。

在写生之前不妨做足临习功课,研习传统笔墨经验。

此外,还要掌握写生的一般方法。

例如选景,首先要选择能打动自己的景物。

在选景的过程中要“饱游饫看”,多观察体会,首先打动自己,带着感情去画,才能打动别人。

继而构思起稿。

在确定好写生对象后,要考虑如何构图经营、如何笔墨表现,进而深入描绘。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整体及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最后还要“大胆落笔,细心收拾”,通过调整使画面主题突出、笔墨气韵生动。

二、画面无方画面不加审视、景物没有取舍,就匆忙作画,容易导致笔下错乱,平铺直叙,画面缺少秩序,没有主次。

因此,在具体写生时必须抓住主体,着眼于主次、黑白、虚实、色彩等关系。

《登高图》陆俨少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7三、写生无意即写生观念和写生目的不明确——是想搜集素材还是锤炼笔墨?素材表现是侧重山石还是树木结构,是屋舍桥路还是溪瀑山泉;笔墨实践是选择水墨渲染还是色彩应用,是线条勾勒还是焦墨铺陈等。

目的明确后,就要反复观察、思考、理解。

如果只画一些表面内容,缺乏对其整体及内部规律的了解,在写生时就容易观察不深入。

浅谈山水画的写生问题

浅谈山水画的写生问题
4 — 3 0 纪 五 四新 文化 运 动 冲击 下 引 入 的 古 代 画论 和历 代 画 家都 证 明 了“ 造化 ” 2 4 世 2 师 的重 画面处 理 成光 影 的效 果 。一 些人 会把 山水 画 西 方写 实 主 义 绘 画理 念 , 断 丰 富着 中 目的 要 性 。通 过眼 睛 将物 象立 于心 怀 , 不 涵养 、 情 写成 明暗速 写或 线 描速 写 , 写生 过程 中 , 感 在 个 山水 画写 生 观 , 中 , 其 以刘海 粟 、 悲鸿 、 风 使 外物 溶 解 , 徐 林 内心 经 营成 画 家期 望 的形 象 , 然 人 能体 会 到 美 感 , 却 无 法 或很 难 将 自己的 但 眠等 人为 代 表 , 导 西方 美 术 的写 实理 念 , 倡 走 后 以 手 写 心 , 达 画 家 的 内 心 。唐 代 张 躁 提 感情 移 入 画面 , 传 一方 面 是学于 心 ” 讲究 “ 即 【川 “ 日携 笔 , 就 写 之 ” 形 成 了他 写 生 “ 万 制 的作 品 , 统 的 中 国画 写 生 , 感 悟 自然 遍 、默 , 身 J 明 _ 1 复 , 数 传 在 而 取 之 ” 郭 熙 语 ) 都 是 目识 心 记 的写 生 方 本 ” 真 实 动机 。『] 0 展 至 清代 , 涛提 中 , 人 的学 养 、 ( , 的 22 发 3 石 个 个性 修 养都 会使 创作 主体对
出 了一 条改 革 、 新 中国 画的新 道路 。 创
( ) 一 中西传 统绘 画写 生的不 同观 念
“ 师造化 , 外 中得 心 源 ” 的辩 证 理 论 , 际 就是 受 西方 写实 性绘 画影 响过 深 。现代 写 生 实 上 , 句 话 是 来 源 于姚 最 的“ 这 心师 造 化 ” “ , 师 方法 虽 然融 入 了素描 的因 素 , 这 只是 方法 , 但

浅谈风景油画写生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风景油画写生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风景油画写生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梁荣冠吴青政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5期摘要:风景油画写生是创作者通过对一些景物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在画板上进行景物的呈现,在风景油画写生过程中,创作者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所創作的景色结合起来,在风景油画作品中赋予自己的想法,使得这些作品有了全新的意境,现阶段风景油画写生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及时改进。

本文主要介绍了风景油画写生的基本步骤,并对现阶段的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风景油画;写生教学;问题;对策风景油画写生是各大美术院校的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学生在风景油画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构图方式、色彩搭配以及景物呈现有全新的理解,在写生过程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景物和色彩的理解中。

现阶段在风景油画写生的教学过程中,在线条构造和色彩搭配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不注重油画理论知识的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油画理论的学习,并对其进行充分运用。

一、风景油画写生的基本步骤(一)景物示例的选取在风景油画写生初学过程中,景物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每处景物都有其独特的构图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搭配,不同的景物也蕴含着不同的意境,写生者需要对产生共鸣的景物进行创作,这样才能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选取线条构造较为简便,色彩搭配规律明显的景物进行写生,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基本功,而一些有着写生经验的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景物。

(二)景物的大体构图创作者进行写生的景物都是有一定面积的,很少会有创作者能够对景物进行一比一的还原,而是将景物以一定的比例缩小再呈现在画板上,这对学生的构图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景物选取完毕后,学生就应该在画板上进行景物的大体构图,一些实体景物的位置较为分散,学生应该对这些景物的位置进行一定的调整,注重画作整体的协调性,确保写生作品的美感[1]。

二、现阶段风景油画写生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构图线条单一缺乏美感在风景油画写生的过程中,线条的构造方式十分复杂,创作者在进行写生之前要对线条进行整体布局的构造和具体线条的搭配,在一些复杂的山水画写生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各个景物进行较为精确的布局,景物的布局和线条的构造都是影响作品整体效果的关键因素。

(2)--《山水画写生》课程基础知识期末考试

(2)--《山水画写生》课程基础知识期末考试

课程试题样卷(参考)美术史基础测试试题(山水画部分)一、填空题(70分)1、现存最早的中国山水画作品是展子虔《----------》,它是青绿山水的早期的代表作之一2、谢赫是南齐时代的人物画家。

他的理论著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二、-----------,三、-------四、----------,五、----------,六、----------。

3、-----------是唐朝的宗室,擅长于山水画,因为曾任左武卫大将军之职,所以称他为“大李将军”。

他的儿子叫李昭道,李昭道始创描写海的图画,其代表作《 -------------》,因他父亲的名声而被称为“小李将军”。

4、-------、---------和--------曾被北宋人认为是三个最有贡献的山水画的大画家。

5、李成的作品《--------------------》(其中人物是王晓画)画着一个驴背上的旅行者停在一座前代的石碑前面,正在仰头看碑的情节故事;李成《------------------》表现旷荡平原上,两树巨松挺立于面前,枝茎虬盘,针叶如网。

6、范宽的《--------------》是古代全景构图的水墨山水画的一件杰出作品7、-----------------创造了为人所称许的“燕家景致”。

他的山水画作品现存有《----------------》,8、《--------------------》长卷是现存许道宁的代表作9、郭熙是一重要的山水画家,也是重要的绘画理论家。

其代表作《----------》成功地描写了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没有完全到来,咋暖还寒的初春景致。

郭熙在理论上对山水画艺术的见解经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为《----------》一书,是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史籍的重要代表。

10、李唐的人物画《-------------》取材殷亡国后,殷朝贵族伯夷、叔齐二人表示不和周朝的统治者合作,在首阳山采薇(一种俗名野豌豆的植物,其嫩叶可食),最后饿死崇高气节。

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

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韩静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中国绘画传统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有着深远的传承性和影响力。

中国山水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了将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意识、文化素养和哲学理念融会贯通的完整艺术体系,是中华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而又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热爱的家园,中华山河自古就是山水画家创作的源泉。

画家们通过艰辛地探索,丰富了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和理论研究,使得中国山水画创作达到卓越的艺术高度,奠定和提升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绘画史上,每一幅山水画都释放着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体现着画家对美好大自然生活的生动描绘和深深地向往。

一、对景写生山水画写生就是到大自然中对景作画,也是到大自然中观察、体悟其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

画家在积累素材的同时,倾心于山水间,观四时之景、万物之变化,用心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幻丽,以实现山水画作品的情景交融。

走进自然,深入生活,首先需要深刻领悟自然界中丰富变化的无穷魅力,宏观博大的山川美景,蕴含着极为丰厚的内容,树木、山川、河流、村舍,也有春夏秋冬、阴晴雨露的四季时节变化。

春景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冬景则渔舟倚岸,借地为雪。

自然界的山川烟云,远近色不同,早晚景不同。

只有认真体验感悟自然,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的交融,创造出真切的画面意境,突出形式美感的真趣,表达出真实的个性。

中国历代众多画家及其画论著作中,都提及对真山真水的亲身体验与描摹。

五代时荆浩著有《笔法记》,他经常登山远游,在绘制作品前必定进行写生。

郭熙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经过对真实的自然山水进行感悟,将个人的创作体验通过其著作《林泉高致》传达给后世。

明代画家王履在50岁时仍不畏艰险,攀登华山并图绘纪录华山景致,用写生稿创作完成《华山图》。

董源、石涛、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人都在吸收古人优秀传统的同时,走进大自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

山水画临摹中,很容易出现的几种问题

山水画临摹中,很容易出现的几种问题

山水画临摹中,很容易出现的几种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临摹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对新手来说具有共性。

下面分别列举这些问题:1、作画顺序不对导致构图失利。

初学者往往画好画面的上半部分,却把下面要用的空间占用了,安排不下原作的景物。

这一方面是起草不严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顺序不对的问题。

正确的顺序是先画前景,然后中景再而远景,这样就会主动些,免得该画的景物画不上。

2 、墨色与笔法的问题。

用墨太浓或者太淡,画上一笔就蘸一次墨,看一笔画一笔,没有整体理解笔意,笔法和墨色都不连贯。

解决的办法是仔细分析临本的墨色和蘸墨用笔的顺序角度及变化,把握画面气息,而不是只着眼局部的某一个笔划。

虽然某一个笔划是需要看明白,但是不要脱开前后左右的笔意。

解决的办法是下笔前可以在其他纸面上试验几次,一连串勾出相关的数笔实验一下,调好墨色的干湿浓淡再下笔。

3、画面线条的的粗细掌握不准。

这是一个很普遍而又难以很快解决的现象。

由于现在使用的临本都是印刷品,画面都很小,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正确估计出原作的笔法有所难度。

初学者一般很容易就把笔划线条画得很细、气弱、没有精神。

解决的办法:其一,是训练分析能力,充分估计笔触在画面中的粗细程度。

其二,是借助放大镜来分析笔法,逐渐建立起分析观察的能力。

放大镜倍数不要太大,约五、六倍或多点就差不多了,倍数太大会使画面失真,离原作效果甚远,达不到学习的要求。

4 配景的大小及用笔问题。

往往由于配景中景物的大小画不合适,使得原来辛辛苦苦画好的画面被破坏掉,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譬如大的山川结构都完成了,最后在中景部分画了一叶扁舟,意愿是画的小船,但看起来就像一艘轮船的大小,不伦不类很奇怪,破坏了画面。

还有,亭台楼阁的画法,普遍的问题都是偏大或者偏小。

用线也会很细、很工整,不协调。

还有配景大了,境界就小了,这是肯定的。

当然,配景也不能画得太小,用线也不能太细太工整,这都是比例问题。

关于比例要牢记古人的山水口诀: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是行之有效的尺度参考。

意境,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中国⼭⽔画的灵魂⼭⽔画写⽣,不管是“⽬识⼼记”还是“对景写⽣”,也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对意境的追求都是相同的。

纵览⾃古流传⾄今的⼭⽔画作品,⽆⼀不是画家体察⾃然、内化于⼼、诉诸笔墨⽽来。

早在唐代,画家张璪就提出中国美学史上代表性⾔论——“外师造化,中得⼼源”。

“造化”,即⼤⾃然,“⼼源”即作者内⼼的感悟。

⼭⽔画写⽣,就是师法⾃然,但是⾃然的美要转化成艺术的美,就需要画家内⼼的情思和构设,凭借娴熟的笔墨技法和个⼈的感悟,营造出⽆穷的韵味和诗意空间,这就是⼭⽔画的意境构建。

李可染先⽣曾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度艺术加⼯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

”意境⼀直被称之为⼭⽔画的灵魂,也是作为⼭⽔画追求的⾄⾼境界。

⼭⽔画写⽣,如何把握意境的营造,这是⼭⽔画作品优劣之关键,画家对景写⽣,⾸先是以选择能打动其⼼灵的⾃然美景为表现对象。

⾃然之景如果不经过画家的艺术化处理,看见什么就画什么,都统统摄⼊画⾯,虽然是⽣活写照,但缺乏作品的感⼈之处。

只有经过构图的经营、物象的取舍、虚实的处理等艺术⼿法,才能表现出诗意化的动⼈画⾯。

苏东坡论画曾⾔:“世之⼯⼈,或能曲尽其形,⾄于其理,⾮⾼⼈逸⼠不能辨。

”⾯对复杂的⾃然场景,画家应具备⼀定的学识、修养,并能根据⾃⼰的感悟,提炼出⾃⼰的感受,为营造画⾯的意境做服务。

当提笔写⽣之前,若能移步细致观察⾃然的整体之貌,对物象有⼀个初步的认识。

随后,进⼀步深层次观察,也就到了绘画⽴意的关键时刻,透过⾃然表象挖掘物象的内在精神,这是形成艺术作品的初步构想。

画家带着明显的创造性去深层次观察,并注意把各个⾓度的⽓势、布局、主次、取舍、揖让都了然于胸,做到“⼭川为我所⽤”。

中国⼭⽔画写⽣特别强调想象的⼒量,强调触景⽣情,借景抒情。

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曾这样描写范宽:“居⼭⽔间,常危坐终⽇,纵⽬四顾以求其趣,虽雪⽉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遂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真⾻,⾃为⼀家。

国画山水学习中容易犯的九个毛病如何克服?

国画山水学习中容易犯的九个毛病如何克服?

国画山水学习中容易犯的九个毛病如何克服?张际才2021-02-18 07:49·当代山水画家国画山水学习中容易犯的九个毛病如何克服?1、山石如坟大自然中的山石是有其特定的走向和脉络的,每个地域的山石、甚至每座山,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南北方的差异非常明显。

但初学画者,特别是学古画入门的,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概念化,把山石一层一层简单堆叠在一起,如大大小小的坟堆或馒头,或如整齐排列的石碑,看不出它的特点,南北都一样,毫无生气,这叫不尊重大自然。

2、石浮于水由于用笔漂浮,或者不懂得处理石头与水流的虚实关系,不知道如何画好水纹线,导致石头画得如同打水漂飞过的石头,轻飘飘的,就是沉不到水里去,这也导致水也流动不起来。

3、桥不连岸由于对点景不重视,把桥直接画在悬空的山石上,或把桥搁在尖锐的石头上,或画在草丛灌木枝顶上,或桥的一边是悬崖高山,或桥过长中间没有支撑物,这些都是“危桥”,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桥,这都是缺乏生活所至。

4、瀑如挂巾很多初学者把瀑布直接画在山顶上,然后一块墨刷下来,好像挂着一块毛巾,其实这是违反大自然的规律的,虽然现实中是有这样视角下的瀑布,但极少,一般来说,水要有源头,正常的瀑布是不太可能这样从山顶直接下来的,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

5、风向凌乱画画特别讲求画面整体的“势”,但初学者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比如同一个画面,右边的柳条向左飘,左边的柳条却向右飘,或把画中的帆船画得向右飘,左右风向凌乱不统一,既不符合大自然规律,也破坏了整体画面的“势”。

6、进出无路初学者经常把房屋、亭台或寺庙画在悬崖或瀑布之上,或山项,或深山,但却没有交待有进出的路,这个虽然没有绝对,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这种情况,但一般情况下,进出的路要有所交待,才显得有生活气息,否则,就是凭空想象。

7、远近混沌画群山、树木最讲究层次、明暗、虚实,一般来说,前景写实、清晰,墨色较重,中远景次之,尤其远景,淡墨一抹一勾即可,不能过分刻画。

创作国画山水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作国画山水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作国画⼭⽔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画不同的事物,注意的⽅⾯是不同的,⽬前介绍的是⽔墨⼭⽔和设⾊⼭⽔两种,这个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画技法。

下⾯我们来看看创作国画⼭⽔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墨要有浓、淡、⼲、湿等层次变化。

浓墨⼜有浓湿与浓⼲,淡墨⼜有淡湿与淡⼲的区别。

⼀笔墨可出现浓淡⼲湿和墨⾊变化。

古⼈啖“墨分五⾊,就是形容⽤墨有千变万化,仿佛有⾊彩的感觉。

因此,要掌握墨性。

2、笔锋的运⽤,有中锋与侧锋、顺锋与逆锋、藏锋与露锋、聚锋与散锋。

画⼭⽔画要注意什么?⾏笔有快与慢,轻与重,轻挥与顿挫。

笔趣有巧与拙,刚与柔,光与⽑等等。

这些传统的⽤笔⽅法可以作出不同艺术效果和各种不同的质感。

3、⼭⽔画的表现技法。

实质上可以说是⼀个⽤笔、⽤墨和设⾊的问题。

艺宴商城⼭⽔画的⽤笔多种多样。

这是由⽑笔的性能决定的。

它可以勾线、点苔、涂⾯、可皴、可擦、可染;笔锋可聚可散,⽤墨可⼲可湿。

4、中锋⽤笔最⼴,常⽤于勾勒物体的轮廓。

⽐如树⽊的枝⼲,⼈物、车船等和各种点,如圆点、斜点、直点、横点、渴点(⼲笔点),夹叶也多⽤中锋。

5、画⼭⽔画要注意什么?散锋多⽤于画⼭⽯、树⽊、皴擦点染,因势利导,效果颇佳。

6、侧锋多⽤于⼭⽯的皴擦,树⽊的横染,以及画树叶等。

在写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写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写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原创版】
目录
1.写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正文
在写生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创作产生影响,甚至会让我们失去创作的灵感。

因此,了解写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创作至关重要。

首先,写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主要有:色彩把握不准确、画面构图不合理、物体造型不逼真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写生时,对物体的观察不够细致,对色彩的感知不够敏锐,或者是对绘画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提高观察能力:在写生前,我们可以通过多观察、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纹理、色彩等,来提高我们对物体的感知能力。

2.学习构图技巧:构图是绘画的基础,好的构图可以让画面更加和谐。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构图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构图能力。

3.提高绘画技巧:绘画技巧是写生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物体。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写生中的六个问题□陈亮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山川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艺术。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成为历朝历代画家秉持的基本创作观。

对于山水画家来说,“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即艺术家的创作既源于现实自然,也源于画家内心的感悟。

山水画创作,即画家把自然物象和内心的情思转化成为画面的艺术美。

“外师造化”明确自然界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

但辩证地讲,中国画创作不是停留于模仿和再现,而是更重视创作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江帆楼阁图李思训“写生”这一专业术语最早来自西方,是西方写实绘画最基本的观察方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

它在上世纪初被作为改造中国画的办法和手段引入中国,并迅速被院校美术教育体系广泛接受和采用。

对于山水画科来说,教学中依然较大程度地坚持对传统的临摹与学习;但同时,写生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课。

写生因为可以作为较好的锤炼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手段而逐渐受到重视,在画家的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写生实践中,每个画家对写生的理解和把握不尽相同,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笔者试从观念和技法两方面分析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画家更好地认识和从事写生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问题之一是仓促上阵,无从下笔。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

有些画家因为仓促上阵,面对自然景物感到新奇,激动急迫,但无从下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山水画笔墨语言没有起码的领悟。

针对这种问题,画家在写生之前不妨做好临摹的功课,学习前人的笔墨经验,在对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艺术规律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之后再行写生。

此外,古代画家总结了许多作画的基本规律和技法,可以作为对景写生的铺垫和支撑。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写生的步骤也很重要。

首先,选景是写生重要的环节之一。

选景的原则是选择能打动自己的景色。

古代画家在选择表现对象时,选择的是心目中的理想之地。

比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道:“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画家要表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画面,就要寻找和选择这样的景致。

在选景的过程中,要“饱游饫看”,多观察体会。

作画先要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

其次是构思与起稿。

在确定写生的对象后,要考虑如何构图、如何表现。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

先要对描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观察、理解,再考虑画面的处理。

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表现对象进行大胆选择、提炼、取舍;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处理笔墨。

表现一个大的场面和表现一个局部的山势,在处理方式上是不一样的。

画南方景色和西北山川更不一样。

接着是深入描绘刻画。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整体及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最后还要“大胆落笔,小心收拾”,通过局部调整使画面主题突出,使笔墨气韵生动,达到比较理想的画面效果。

问题之二是画面没有主次,繁杂混乱。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对自然物象不加审视和取舍,未经有序安排就匆忙地画起来。

这样的画家,开始画时热情很高,但从头到尾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这样就导致画面主题不突出,物象之间缺少秩序,虚实关系也处理不好。

自然界的物象太丰富了,我们要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在写生时,必须根据作品立意确定好画面主体,梳理好所选取对象的主次关系、对比关系,使它们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还要把握好黑白、虚实等关系的对立统一。

古代哲学家老子在论宇宙规律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笔者认为,山水画中的“一”就是主次关系中的“主”;“二”就是对比,是整体中矛盾的双方;“三”是由对比关系形成的变化万千的局部细节。

当我们在自然界中看到丰富的变化时,要善于从主次对比的系统中看到它们的统一性,把万千的局部变化归到“一”中去。

抓住了“一”,就抓住了画面的中心。

黄山图梅清问题之三是不假思索,漫无目的。

这主要说的是写生的观念和心态。

此次写生的意图是什么?搜集素材还是锤炼笔墨?如果是前者,那么是侧重山石表现还是树木结构,是屋舍桥路还是溪瀑山泉?如果是后者,那么是为了锤炼水墨渲染还是色彩应用,是线条勾勒还是焦墨铺陈?如此等等,都是需要画家在写生时认真考虑的。

明确了目的之后,就要凝神静思。

“万物静观皆自得。

”写生也需要反复观察、思考、领悟。

为什么强调“反复”?为什么强调“有目的的写生”?因为有时画家看到表面的一些形容,联想到生活中对它已有的认识,就认为对其整体以及内部规律都了如指掌了,于是不再深入思考和领悟其在“此时此地”的意义。

写生有一层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了打破“成见”。

因为画家对事物的一般性认识很容易成为一种障碍,导致观察不深入、思维僵化。

这也是达到一定水平的画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

因此,画家写生在明确目的之后要多加思索,把程式化的技法先放一边,以造化为师,细致观察,把眼前的一切对象都看作是生疏的,对它们加以重新认识。

唯有如此,创作时才有创造力,作品才有新意。

综观美术史,绘画大师们的很多作品大多是在对大自然有了新感受和新发现之后创作的。

例如李可染将西方的写生方法融入传统山水绘画中,通过表现逆光的山和树,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建立了新的山水审美样式。

黄山纪游黄宾虹问题之四是形式单一,手法单调。

写生时拘泥于一种表现形式或写生手法,画面就会呆板。

外出写生是室内作画无法替代的良好机会,画家可以趁此尝试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例如写生时多锻炼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作画方法。

线是最富表现力的中国传统绘画元素。

利用物象结构、比例等各种关系,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直曲等丰富变化去表现景物,往往能较细致地表现描绘对象,更好地体现画家对景物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还有直接写生和写生整理之区别。

直接写生的方法现在越来越受到高水平画家的青睐。

这种方法的早期实践者李可染将其称为对景创作。

在对景写生时,必须对所看到的对象加以提炼、概括、取舍。

其中包含立意、选景、经营位置等多方面的主观处理,所以写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写生整理是对写生作品不理想之处的一种修正、调整。

640.jpg乐山大佛李可染问题之五是背离传统,有如西画。

容易出现此状况的主要是一些有较强西画底子的画家。

他们学习素描多年,写生中不自觉地把西画透视、光影等理念运用于国画,使作品失去了中国画韵味。

这类画家仅仅视笔墨为一种造型手段,一味表现明暗关系,忽视自身对大自然的感受。

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是再现与模仿物象,在二维的画面上再现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

这是一种严格乃至近乎刻板的写生方法。

它需要固定的视点、固定的视角与视域,不能随意变动。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画家写生时,常常在他们的画架支脚的着地之处做记号,以免位置移动而连带变动视点、视角与视域。

这套“科学”的方法与中国画“散点透视”“移步换景”的写生方法相悖,不适合写意性极强的中国画。

黔西行张仃面对自然山川,中国画要求画家具备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强调结合画家的情感、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修养对物象进行“写意”式写生,把山川变成笔墨,将自然形态变为艺术形态,表现出作品的笔墨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五代时期的荆浩在其《笔法记》中说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之“真”指的就是对象的“物理”和本质。

它是与“似”相对的概念,所以他进一步说:“似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对这一观念的准确理解有助于画家更为灵活而主观地运用各种写生方法。

问题之六是脱离物象,过于主观。

有些当代画家的写生作品犹如笔墨游戏,完全脱离了对象,只重形式不顾内容和感受,失去了写生的意义。

写生应循序渐进。

初学写生时应尽量以具体物象的表现为主,锻炼自己表现对象、深入刻画的能力。

对景写生的特点就是有生活的感受、有生活的原型,根据大自然的元素来创作。

作品既表达自己对自然风景的感受,又不完全拘泥于对象,是自己对大自然的重新组织,含有更多主观的因素。

比如李可染在其创作的一幅名为《漓江》的作品上题道:“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

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

”这里说的就是以对象为原型的意匠加工。

意匠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个艺术家水平高低的标志。

中国艺术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候几乎剪裁到零,所以中国画上经常有大量的空白。

这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处理是一样的道理,即以虚代实,但前提是要有生活的真实,进而才有艺术的真实。

写生同时也是中国画的一种研习方法。

通过写生,画家能更好地理解传统经典作品的作者是如何观察自然并将自然物象提炼、概括成笔墨语言的,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体悟传统,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延安钱松喦实际上,山水写生中出现的现象远不止这些,画家们应有直面问题的意识和勇气。

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有意在写生、创作和对传统的学习中将其解决好。

近现代出现过为数不少的以写生为依托的山水画派,例如以李可染为代表的“写生画派”,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以关山月、黎雄才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等。

他们敢于冲破传统牢笼,走进自然,关注社会,在作品中注入时代气息,使作品充满生命力。

他们在艺术上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指引着当代山水画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